时间:2024-01-04 11:49:45
序论:在您撰写对艺术的欣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艺术欣赏;艺术理论;发展
1 引言
众所周知,艺术欣赏是人类将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观赏与接受的过程,是在艺术欣赏当中进行体验、理解、再创造的一种综合心理活动。艺术欣赏与艺术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艺术理论是艺术欣赏的基础,是催生艺术欣赏的土壤,相反,艺术欣赏作用于艺术理论,是艺术理论的一种实现方式,对于艺术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 艺术欣赏是产生美的主观条件
在艺术领域,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美感的主观条件来源于对于美的鉴赏,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艺术美感是艺术理论产生及发展的基调,同时,艺术欣赏必然是艺术美感产生的原理及内在机制,其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艺术欣赏不等同于认识行为。康德认为艺术欣赏对艺术美感的一种感知,而不是对艺术作品的单纯认识活动,认识行为仅仅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件事物产生记忆和理解,而艺术欣赏是一种基于感性层面的活动,是对于艺术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其内涵所做的一种感性体验,并由此产生美感。
2.2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行为。人类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带有个人感彩的体验过程,他并不关心艺术作品作为客体而言的一种存在及其性质,仅仅关心艺术作品的完满性及其是否满足观赏者的内心期盼。譬如一把椅子,首先只有符合观赏者对于椅子的概念,它才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完满性的美的椅子,因此,在艺术作品当中,其形式表象是作为艺术欣赏当中审美愉悦感迸发的根据所在。
2.3 艺术欣赏带来精神上的。艺术欣赏过程当中产生的美感通常以的形式为观赏者所感受,这种不同于感官上产生的生理抑或道德上的产生的理性满足,而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上的,淡漠纯然的,是观赏者主观情感上的满足,并不会参杂外在的功利及利害因素。并且,只有人类才能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产生美感,并据此迸发出。
2.4 艺术欣赏的美感具有普遍必然性。艺术欣赏当中所产生的美感与愉悦并不会随着时光或者观赏者的变化而变化,只要面对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就会普遍并且必然地迸发出审美的愉悦与。
3 艺术欣赏是艺术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一度对艺术欣赏理论不足的状态,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艺术欣赏以及艺术理论本身无关。殊不知,我国近现代艺术无论是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的飞跃都是基于和西方艺术体系不断碰撞、不断融合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艺术欣赏是艺术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让普通民众和艺术工作者不断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层次,才能够不断加强艺术品评的说服力,进而反过来推动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实践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人们在众多艺术门类上的基本理论方面、方法论方面、范畴体系方面、理论形态方面以及学理规范方面的误区,但是这种种误区的形成必然后促进人们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思考。评价以及批判,从而避免了人们对艺术的过分迷恋和盲从。
近年来,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说明,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接受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对艺术的追求也是越来越理性。人们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艺术欣赏体系,从而基于自己的艺术欣赏体系对艺术品进行品评。在这种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了两方面的飞跃:一方面,艺术爱好者以及艺术工作者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欣赏体系,实现了对艺术品欣赏过程中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另外一方面,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左右了业内艺术品风格的走向,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断促进艺术相更高层次前进,这个前进过程自然包括艺术理论的发展以及艺术实践的进步。
从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艺术欣赏是必要条件。但是艺术欣赏并不是艺术理论发展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仅仅进行艺术欣赏就能够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这显然是天大的玩笑。
4 艺术欣赏是实现艺术批评的直接手段
艺术批评来自于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直接手段,艺术批评推动艺术理论的改革和发展。一般说来,艺术作品的价值以及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公众的欣赏而得以体现,艺术欣赏作为艺术实践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促进着人类艺术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而这种演变,主要通过艺术批评来获得推动力。
艺术批评是一种建立在艺术欣赏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品评活动,基于某种立场、某种角度或者某种动机来对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功过成败做出品评。通常来说,艺术作品习惯于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隐藏在其中,而艺术批评家们的工作就是要挖掘出隐藏域艺术作品深处的创作思想与观念,并加以概括和综合,将之提升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层次,从而推动艺术理论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促进艺术的繁荣、提升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提高普通大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及艺术素质。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艺术欣赏作为艺术批评的基础,为艺术批评提供生存土壤,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欣赏的发展和生活,为艺术欣赏提供上升的空间。然而,艺术批评具有明显的社会层次性,这也就要求其对应的艺术欣赏也要具备相应的层次性,在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分工之下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艺术欣赏水平都不尽相同,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在艺术批评过程当中,需要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艺术欣赏需求。
5 艺术欣赏促进现代艺术理论的生成
从另外一个层面讲,艺术欣赏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理论的生成,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首先,艺术欣赏者是艺术活动当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感受起到了一种接受者的作用。对于中国艺术领域而言,其现代艺术欣赏是在受到西方艺术欣赏以及中国古典艺术欣赏的融合与碰撞当中发展变化而来的,并在其形成与发展当中推动了艺术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从总体角度看来,中国的现代艺术欣赏的基本理论、方法、形态以及学理规范均是在西方艺术欣赏理论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这也就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到现代艺术理论的知识体系当中。
其次,我国艺术欣赏理论的研究当中,绝大多数的研究基准均来自于艺术欣赏的体验与总结,也就是说,艺术欣赏过程当中产生的感性体验与总结为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形成提供了实例素材,艺术理论从艺术欣赏的体验过程中抽象总结出规律性的理论依据,在艺术作品的更替与艺术欣赏的交互中,不断总结并更新。
6 结语
艺术欣赏是一种由审美与反审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感性体验与心理感应活动,在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主客体交互过程中,产生审美的。本为从艺术欣赏与美感产生、艺术欣赏与艺术数理论的发展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依存关系以及艺术欣赏与现代艺术理论生成并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并分析了艺术欣赏对于艺术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希望能够对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其清.康德艺术欣赏理论探析.安徽大学学报.1997 年第3 期
【关键词】抽象 艺术作品 赏析 方法
在人类发展的数万年中,远古先民们通过结绳记事和在岩石上作画来记录自己的活动足迹,随着对于语言、文字和图像的使用越来越熟练,在人类历史上逐渐留下了难以统计的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抽象美术作品作为从20世纪才发展形成的美术类型,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
通过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抽象美术自诞生以来,逐渐表现为用新方式来表达自然,彰显个人内心的直观感受,以及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达,也就是说抽象艺术作品是人类本能的情感反应。抽象美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中独特的一类,有其自身优秀的特点和性质,它从诞生伊始就能够打破美术作品模仿自然地惯例,一反传统的以人类视觉心理感受为创作的根基,呈现出其无与伦比的美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艺术的高级形式,是美术作品鉴赏的一大难点,诸多的观众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往往不得要领,加之对于以往具象审美感知模式的固定思维,就更难欣赏到抽象作品的独特美感。西方现代抽象派艺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难懂的天书,高深莫测无法理解。
抽象美术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是一种通过美术基础语言的元素和方式来进行的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如同众多的艺术形式不能为人所理解,早期的抽象美术作品也被群众所排挤,不受关注。19世纪早期的艺术家通过自发的寻找新的思维角度和展示作品的方法来表达对于当时艺术家和文学理论家的不满,由此而逐渐凸显的美术创作方式发展成抽象派。抽象美术可以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两种,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他们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抛弃了在画面中刻画具体情节与内容的惯例,着重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块来刻画构图,以彰显画面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情绪,节奏等抽象的内容,深刻的研究了形式语言对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抽象美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纯粹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的纯粹和人类精神表达与沟通的自由。
抽象主义在德国哲学家沃林格的著作《抽象与情移》最早谈到:是由抽象绘画发展的,进而形成了美学领域的一种观念。抽象美术作品中不仅受到逃避现实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工业和科学技术推动的影响:建筑环境风格,需要精练的以及简化的艺术形式为之表现;现代机械的化的发展对视觉来说是很抽象的因素,这就需要艺术家来对抽象美进行创造,抽象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写实艺术作品的补充而存在的。如果艺术的存在的目的形式就是为了形式而存在的,那么抽象则为了抽象而存在的,这是抽象艺术纯粹的目的和意义。
“抽象美”是指不反映具体物象的轮廓或不产生关于特定的物象联想的抽象形式给予人的美感。形、光、色和线等基础元素是抽象美术的基本形式,不需要表现自然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它与具象美术不同的是,它需要欣赏者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创造性的与创作者所展现的形象相融合,以“视觉观察”去感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视觉观察”需要观赏者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众所周知,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作品是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抽象美术作品的产生则来源于不同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同理解。美术,不仅仅需要对“美”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认知,是对现实社会的表现,但是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的“真实”不能说是对现实社会的刻画,而是艺术家根据内心的感受创造出来的“真实”。虽然表面上看与自然差别巨大且抽象,但是从艺术方面来看它却是越来越具体了。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现代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是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现象,组成美术作品的像点、线和面等是抽象美术作品的组成元素,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在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艺术欣赏时,第一要明确作品概念,区分作品分类。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多的艺术流派,每个艺术流派特点不同、风格不一,因此在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首先就是要分清各大派别,分清各类派别的风格和特点,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分类。再者说,我们要对抽象美术作品宽容对待,抽象美术作品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也许并不被全部人所能接受,艺术作为主观性的创作产物,自身就带有创作者浓浓的个人情感所在,因为艺术具有宽容性,因此无论任何类型的抽象美术作品,我们应该带着宽容的心去欣赏;第三,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必须突破传统的欣赏观念,创新欣赏方法。第四点,在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不能以平常眼光来看待,而是以适当的“视觉”角度来挖掘抽象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世界。最后,让抽象美术作品进入我们日常的生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艺术作品早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落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抽象美术作品也不例外,尽管在大众审美眼光上存在差异,但是巧妙的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将抽象艺术作品展现出来,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更有利于人们了解抽象美术作品、欣赏抽象美术作品,进而接受抽象美术作品。
抽象美术作品作为众多美术流派之一,具备独特的魅力和潜力,可以说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大众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抽象性”的接受和承受度不高,这是目前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接受度的范围也在不断加大,在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就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的欣赏观念,将审美和艺术素养上升高度,从而更好的释放我们的“视觉”,以“视觉”角度来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的生活化,不仅有利于抽象美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美术创作流派的多元性和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曾超;谈对抽象绘画艺术的审美[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李月;论抽象美术作品欣赏[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桂小径;抽象绘画的美学价值和发现[J];艺术百家;2011年04期
摘要: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本文就此给出了艺术欣赏的评价标准,并指出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艺术,借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转变艺术欣赏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受艺术世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
关键词:美术欣赏;学生素质教育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艺术,文化审美能力和理解,帮助培养学生的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从教学总体目标和任务的艺术,欣赏教学在学生审美教育也应重视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将他们引到一个健康,文明,积极的发展道路上去。在中学生的美术欣赏课相对是比较少的,因此,难点在于如何教学,如何在课上优先的时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值得我们美术教师们学习和讨论。
首先,在教学中的美术欣赏中,要让学生们了解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和生平事迹。比如中国的徐悲鸿、齐白石,外国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等,我们需要告知学生名家们的精神和他们的艺术成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我们要通过对于古代书画、工艺品、雕塑和建筑艺术等欣赏教学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之间的造型艺术的传统。让他们去了解优秀的民间艺术,这些人类的艺术瑰宝跨越了悠久的历史,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所以吸引了世界人民的兴趣以及对他们的喜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在美术欣赏课中学习地理、风俗、艺术民族风格等等,使学生们了解形形的艺术特色的作品,这给学生的自我培养提升了品德,也树立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促进了青少年的心理的成熟发展,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每一个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期初是从个人角度开始的。他们认为一幅画画得“像”的就是好。而画得不“像”的作品 就看不进去,然而就是那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通常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这是一个很多中学生都思考过的问题。正是对于这些反差,他们渐渐的会发现美术的灵魂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的准则。当学生有了这类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在美术中,艺术到底是什么。作为教师当然不要仅仅从理论上空洞的去介绍艺术是如何美,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中艺术的在不同观念中,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当我们引导学生欣赏到具体的美术作品时,也要去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这让学生们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当我们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李可染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不知所云。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卵石,蜻蜓的神情和动态,或者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夸张的金鱼时,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增强对艺术情操和生活情趣的影响,从中受到了教育。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只有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艺术欣赏,观众是看作品,最初的感觉往往是重要的是得到美的基础。第一印象是基于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将受到个人知识的直觉和经验的局限,感受作品的美观和质量是非常有限的,但它是亲眼所见,第一手的感受经验。比方说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幅世界名画给学生们欣赏,教师不要马上去讲解作者的创作的背景等相关资料,先让学生享受了几分钟,你也可以讨论的形式,然后请他们谈谈作品,问问他们的第一印象。然后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幅画创作于什么时期?画的内容又是什么?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个画面感觉欢快或悲伤?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而不是老师讲解。这也改变了那种以老师独白成为主要的教师步骤的方式而让学生们自己参与,充这将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2,欣赏和绘画,纸上谈兵不如亲自实践
在美术欣赏课上,我们不应该盲目让学生仅仅用眼睛来上课,要想体味作品的内容,就要打破从嘴上到纸上的过程,一个好的艺术家不应只会欣赏而应该通过创作来释放自己的内心 并且感染身边的人们。所以亲手的动手创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在这其中学生享受到了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绘画不是孤立的,会思考的人才能创作出美妙的画卷,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同学们应当通过绘画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艺术和艺术欣赏的内涵,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想法精髓融入自己的作品。未来的某位伟大的艺术家没准就近在咫尺。常言道:“手眼高来高。”只有让学生了动手去创作去实践,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艺术学习活动。为未来打下基础,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3,让情感飞扬 让思维荡漾
关键词:美术创作 艺术 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艺术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样一个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审美是美术欣赏过程的首要环节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有着非常宽广的视角,而这种视角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观察能力,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欣赏中的一种特殊能力,以美术欣赏为平台,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著名雕塑家丹罗在自己的创作活动生涯中所得出的艺术感悟。创作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如果一个孩子对社会接触不多,观察的东西也很有限,他是无法创作出带有带有丰富内容的想象画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多注意生活,多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生水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有了形象的来源和发展想象的坚实的根底。
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儿童往往看不懂达•芬奇的画,对抽象派、野兽派的作品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只有当他长大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后,他才会凭审美直觉来领略这些艺术品之美。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自去感受,他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欣赏者亲自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自去看,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学习美术是提高审美能力有效途径,审美能力是为了在未
来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和运用美,为生活增添美。
二、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创造美
再创造性是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性的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用自己已有的欣赏知识与能力去直接面对具有可欣赏性的作品,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果欣赏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水平越高,他对作品的再创造性就越大。反之,越小。所以,艺术欣赏者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作为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即艺术欣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美术创作直接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又决定着美术创作的质量、艺术情趣和审美品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创造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知、情、意、行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感受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创造美的重要源泉。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丰富生活经验,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并借助美术手段,把生活中美的体验,用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这对发展学生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也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美术欣赏的艺术渗透
欣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基础, 美术创作能力的高低与欣赏和审美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审美、欣赏和观察能力影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提高,这是由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相关联的知识,时刻在教学中渗透。
美术欣赏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能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通过欣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对提高智能、陶冶情操、培养美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一个人,无论多么智慧,他都是有局限的,他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我们却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生活中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满足人们艺术享受的各种美术作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从中了解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欣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首要条件。也只有真正懂得、理解什么是美的人,才知道怎么去创造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观念;情感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 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 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 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 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
摘要: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本文就此给出了艺术欣赏的评价标准,并指出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艺术,借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转变艺术欣赏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受艺术世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艺术欣赏;教育观念;情感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