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7:58:12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科学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育人作用
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众多的生物科研成果,离不开众多生物学家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探索。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化理解。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普及的基础性学科,让学生通过趣味化的生物科学史,实现课内知识的拓展,并对某一模块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非常有意义。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有“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而学生通过对这部分史料的了解,知道了生物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弄清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后在实验室合成蛋白质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对蛋白质承担生命活动含义的认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是探究生命奥秘的学科,科学探究不仅需要严谨的精神,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生物研究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方法,如“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合成人工蛋白质中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他们在艰苦落后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将天然胰岛素的人工链条进行各自合成,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一过程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发挥作用的过程,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研究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将学生的“三观”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单纯的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物科学史,将学生“三观”的引导落实到具体的科学家身上,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的“细胞世界探微三例”中,学生可以通过面对质疑坚持己见的克劳德、善于观察大胆推测的德迪夫、开拓创新注重实践的帕拉德这三个人在生物研究中的经历和成就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生的指导作用,进而在示范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学生领会生物科学的基本思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种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结论,敢于在事实中得出自己结论的精神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向学生传递生物研究中唯物辩证的基本思想。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中“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孟德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豌豆出现了性状分离,而在当时生物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融合遗传,但是孟德尔没有受这一观点的束缚,而是从事实出发,大胆地提出了生物遗传因子的假设,这种实事求是、敢于打破权威的研究精神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可以在前人的故事中切实地体会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进而内化成自己学习生物的态度。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学习中集思广益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新的思路。高中生在W习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价值。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的“DNA分子结构”这一节,教材中对构建DNA双螺旋模型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进行了介绍,这两位科学家出于对DNA模型的共同兴趣,走到一起从事研究,并在研究中相互帮助,彼此启发,共同撰写了《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模型》,甚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样的合作例子在生物研究中比比皆是,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六、有利于学生体验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构成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这些基本概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但是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向学生讲解某一生物概念的提出、发展、完善的过程。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节,而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随着理论探究的脚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验研究过程,进而完成理解与记忆。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蔡文娟.重视科学史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2): 88.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科学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辅导,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本科生的培养目标。2012年,本人担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于是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本文浅谈担任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的所感所想。
一、专业导师制施行的必要性
专业班导师制,即每一个专业班派一名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辅导和帮助。英国牛津导师制教学即互动式教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的新理念,对于新形势下的本科生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早在80年代有些院校就施行过,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高考选择生物专业,基于对生物专业的兴趣、爱好等,但进入大学,由于学习模式、生活方式等与高中完全不同,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2012年以来,本人担任生物专业本科学生的导师,指导他们选课、学习以及考研等问题。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他们中有些人在升入大学后有些迷茫,尤其对大学的自由性,比如课后无须上自习可以自由活动,选修课程可以自由选择等,这些自由反而使得他们没了方向性,往往将大量课余时间浪费,使得一些课程漏选等。通过指导,学生逐渐找到学习目标,为今后步入社会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对本科生施行导师制或许比研究生层次施行更重要一些。
大学教育对于本科生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大学阶段也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得到专业导师相应指导,将受益匪浅,对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科学专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参与科研。学生们主要找班主任解决问题,通常忽略导师的存在。参与科研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
2.生物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实践技能。特别是近些年,大大提升实践教育的教学地位。因此,学生得不可避免要做实验,开展实训,进行专业实习等。青年导师由于没有课题资助,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实验经费是个很大问题。
3.学校初步规定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每周用于指导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两小时,且保证每两周至少与所有学生均进行一次见面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受到限制。而且频繁占用课余时间开会、指导,学生易产生反感。
4.学校初步规定通过查阅导师的工作记录,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满意度测评,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可见考核内容繁多,且不够完善。
三、探讨适合本专业的导师制
早在2008年,曹十芙就将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归纳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按学习时段划分);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全员导师制和英才导师制(按培养对象划分)。参照我校实际情况施行本科生的导师制,已有的导师制运行模式给了我们启示。
例如,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实施导师制,选聘高水平教授主持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导师制规定,凡是四级以上的教授、副教授原则上都要担任本科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和近两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担任导师助理。导师配备的重点放在一、二年级,各教学班均配备由教授、讲师等组成的三人导师组,其中,教授任组长,全面负责导教与导学,讲师则负责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
2002年10月,北京大学开始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本科生提前介入科研,培养创新能力。学校为此设立了专项基金,为数十名本科生配备了一流导师,指导他们开展独立研究,体会科学探索的真正快乐和艰辛。有的学生直接参与到导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
我校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并存的教学制度,因此,班主任与导师职责可以进行分配。例如,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导师主要负责科研、论文。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认识科研,独立撰写、等不断加强科研素质。导师给学生授课,可以不拘泥时间限制,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并存。学校可以通过查阅导师的工作记录,考核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或的情况,评价导师工作。另外,担任导师一职需要经过适当的培训,这样才能尽快进入角色。
参考文献:
[1]黄文博.牛津导师制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3(01):275-276.
[2]金鑫.高校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15(13):55.
[3]曹十芙.独立学院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4):36-38.
[4]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3-95.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最近发展区 自主学习 概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任务驱动式教学指的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应用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获得知识的建构。
“任务驱动”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自主探究以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笔者以“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学为例,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做好学情分析,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做好学情分析,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能最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就“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知道蝌蚪是蛙的幼体,可以说出蝌蚪与成蛙之间体表特征上的一些不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蛙的发育过程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两栖动物的了解也是粗浅的。教师通过视频介绍与小组资料交流,学生对蛙的生殖与发育,乃至对两栖动物的概念有了更科学的认知,结合阅读教材,构建并理解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是可以实现的。
在课前,教师通过学生对预习学案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有哪些困惑。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能描述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小组交流蛙在发育过程的形态结构变化,尝试归纳蛙的生殖发育特征。
(3)通过学习与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栖动物的特征,并建构变态发育的概念。
2 精心创设情境,设计切合实际的任务
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是思维的先导,也是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并根据学习进程推出层次不同的任务,不断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困惑”或是“疑问”,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2.1 情境创设,引出任务
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本节课笔者利用学生幼时就熟悉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身边的生物学”、“生活中的生物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原本熟悉的现象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2 任务的设定要有层次
设计任务时要紧扣学习目标,教师提出总体要求,探究方案与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安排和组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考虑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间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基础有差异,任务最好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完成的。教师要将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避免由于任务设置过难而不能如期完成,影响教学效果。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理性到感性的过渡。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的任务是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层次的任务是提高性的任务;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任务。
新课开始时,通过组长对学案的预习情况汇报,教师在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第一层次任务:
(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听到蛙的鸣叫?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青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青蛙生殖过程的视频,进一步关注:
(1)什么是青蛙的抱对?抱对有什么意义?
(2)青蛙采用的是什么受精方式?是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
观看结束后,展示提高性任务:
(1)蝌蚪是怎么产生的?
(2)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你能说说蝌蚪与青蛙的区别吗?
(4)通过视频介绍,与同学间的交流后,你能尝试总结出青蛙的生殖过程与特点吗?
通过直观的视频观察和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提升概括,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来的。
接着让学生交流他们课前预习时准备的小资料(对两栖动物的了解),并观看教师准备的其他两栖动物发育过程的视频,展示第三层次的任务,展开讨论:
(1)请你与小组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两栖动物种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你可以给两栖动物下个定义吗?
(2)你还知道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吗?
(3)请用科学的方式描述青蛙发育的过程。
(4)还记得前面所学的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吗?请与小组同学一起尝试总结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抽象思维,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陈述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整理信息以及总结归纳、表达的能力。
2.3 任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任务必须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实现学习目标,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务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学生了解了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拓展,提出小组讨论的任务:
(1)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与昆虫的变态发育相比有什么不同?
(2)写下你要询问的关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提问。
,
(3)请你对捕捉青蛙上餐桌的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对任务进行分析,寻求可能的行动方案
任务呈现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指导他们先对方案设计进行讨论,启发他们交流达成任务,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解决问题可以有哪些思路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案,自主完成任务,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与效率。
本节课是以小组议学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讨论重难点,提出疑问,在任务的驱动引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索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与规律,并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变态发育概念的建构。请学生进一步总结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概念和昆虫的变态发育概念
间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梳理信息,将小组成员了解的共性特征与不同特征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寻求突破口,找出哪些是两栖类拥有的,哪些是昆虫独特的,怎样判断哪些才是最本质的特性。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采用列表等方式进行对比,这样归纳出来的结果,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碰撞,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主体验获得的,更容易被同化。
4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任务完成
任务完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信地去完成任务。学生一般可按“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4.1 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独立完成任务,比较简单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绝大部分都能归纳出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在小组的交流展示与表达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表述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和失败,更重要地是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对所探究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了能力。
4.2 协作学习
为了及时、有效地完成复杂的任务,可以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按座位或是能力分成小组,汇集小组成员的智慧,共同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就任务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确定方案,然后进行分工,最后总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每个人得到的最大收获,通过讨论交流,统一认识,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比如有关两栖类动物特征与变态发育概念的构建与表述需要小组间共同的协作,经过成员的修正补充,从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抽象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达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由于基础的参差不齐,会有部分学生不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比如学生通过对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而两栖动物的定义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予描述,他们无法区分哪些才是两栖类动物与其他类动物不同的特征。这里涉及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相应学习活动的指导,特别要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重要环节、关键时刻给予特殊的帮助,不让他们成为被动的旁观者。教师的指导要“指”在关键处,“导”在疑难点,可以结合一些课堂练习题进行教学效果即时检测,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5 进行多元化评价,审视学习效果
任务完成后,对结果优劣的分析是评价检测阶段。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也能为学生进行下一步任务的改进进行指导。结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提高,要引导学生形成“注重过程、学会欣赏、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观点。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指导评价等方式。如对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概括表述,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用简图,有的列成表格,在课堂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总结方法,开展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其所带来的成就感将激励学生投入到下一个任务中去,同时也是一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6 抽象任务结论,构建概念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旧知识间的联系,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比如教师结合前面由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出的不完全变态概念,并将两种发育方式进行列表比较,在“同”与“异”中,进一步明晰概念间的本质特征。
7 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化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在培养能力方面也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优势。但是,在实践中仍有以下特别需要思考的内容。
由于传统的应试功利思想影响,学生习惯性地关注结果,如果教师不深入任务完成环节,注意引导,交流会演变成一种实质上是核对答案的低层次活动,思维的品质不能得到保证。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要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与学生一起制定自我管理规则,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免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课堂上完成任务的时间规划与对教学的调控,需要教师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别外,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新知识的建构被分解到一系列任务中,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还是零散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需要加强。教师要关注课堂效益,对重难点与关键点要适当板书,引导归纳,深化思维,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及表述能力的局限,存在不少欠科学的表述,甚至会得出有歧义的结论,而生物科学的教学,需要严谨规范的科学表述,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对科学性的把握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及时纠正学生认知与表述上的偏差;对典型性问题要组织全班交流,对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讲述,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堂反馈,确保概念建构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一、生物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相融性
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有着共同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都离不开人的大脑这一物质基础。有关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中,左脑主要从事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主要是科技活动不可或缺的;右脑主要从事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蕴含其中,这主要是人文文化活动所必须的。但人脑的两个半球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研究表面,人的左右脑的发展是彼此联系、共同促进的。与此相对应,人的两类思维及其结果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同时接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成为可能。
2.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异统一性
首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有差异的两类教育,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为基础,重在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的内在价值;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科学文化为基础,重在发展人的人力,提高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工具价值。从这个角度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内容、形式以及功能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其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又是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人文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一样,也源于对客观实际、本质与规律的追求,常常与科学的求真要求一致。而科学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知识,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求,人类旨在求真的科学活动如同人文一样,强烈地表现出求真、求善、求美的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品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都是完整教育密切相连、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人文离不开科学基础,科学蕴涵人文价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非根本对立、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单一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弊端日益明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新的课程改革中也开始注重两者的均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协调统一的,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实践证明科学工作者人文素养的缺乏和人文社会学者科学知识的贫瘠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物学科作为一种纯粹的自然科学学科,也必须与人文文化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多变社会的人才。
二、生物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具体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要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视野及国际交往的能力;要有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即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复合型的特点。生物教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也应该根据这些培养目标具体设计安排模式和方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近期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生需要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根据这四个目标,也需要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合理设置专业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宽口径的教育。专业设置还应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在专业的不同方向上拓展,形成许多范围小、易调头的专业方向。要利用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通过自主设立专业方向,不断孕育新兴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生物学科的专业设置,应该结合具体人文专业方向,形成适合大学生学习心理的新型专业。
3.科学设置课程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课程内容丰富;第二,课程要综合化;第三,课程结构合理。生物学科与许多边缘和临近学科交叉,可以为与人文文化教育融合打基础。例如,当今高新生物科学技术教学中,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课程的设置,均应考虑加入与之适应的人文知识,预留给教学以融合人文知识的空间,使大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意识的熏陶。
4.灵活调整教学机制
生物学科教学环节除了采纳普遍的课程教学途径外,还要加大学术活动、课堂设计成分、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等部分的教学力度,以达到在教学中对人文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从而实现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等人文文化和精神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使大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文化的同时,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接受积极的人文理念,同时引起他们对人文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承载大学人文教育的不只是专门的文科专业或院校,在理科教育或其他教育形式中渗透一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知识,实行通才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生物学教师应该突破专业束缚,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变革自身的思维方式。明了在生物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是可能和必要的,并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熏陶。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弘扬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J],北华大学学报,2003,(04):67-70
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并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注重授课的语言
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1、语言要简练,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
2、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
3、语言要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
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
4、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要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多元感悟、自由对话的语言环境,以自己对文本生命化的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在教学中应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转贴于 三、关注师生间的沟通
师生间的沟通也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有效的沟通交流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绪,有利于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生表现好,或是翘起大拇指,或是轻拍肩膀,或是点头微笑;学生出了错,又可以皱皱眉、摇摇头、摆摆手,以无声的语言来表现对他的期望和批评,比起同学们已经听惯了的苦口婆心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于学生的认识和实验结果,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加表扬,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草率批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与同学商讨,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人意之处,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经常性地使用“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很有帮助。
四、避免课堂的“满堂问”
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生物学科分层次评价标准
评定指标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层次,高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原来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只强调选拔、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能力,这样下去,学生探究学习不会持续下去。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精神,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生物学科评价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使高中生物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科评价,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鼓励、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学习的水平,特别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多多鼓励、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学习。例如,高一学生进行“酶的高效性”探究实验时,实验前,学生认真充分地准备实验的方案,可是实验还是失败了,学生觉得很沮丧。这时,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呢?教师应帮助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但是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实验,直至最后成功。评价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目标,不断反思、调整、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评价学生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只会拉开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师生间产生隔阂甚至对抗的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损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大下降,并且学生精神上也会受伤害。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公平、客观、公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优秀学生不偏爱,更不能冷落、漠视后进生。对后进生更要关心,积极发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得到“我也行,我能行”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程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改进、调整学习策略,争取更大的进步。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应与学习过程同步。将自我评价作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三、生物学科评价的要求
全面性: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切实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要是客观的、动态的,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民主性:学生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家长、有关其他人员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公开、民主、准确;主体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差异性:承认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个体间的差异,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评价要有针对性,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生物学科评价的多元化
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自评相结合,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技能和能力、思想情感及其发展状况实行评价,发挥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导向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
1.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状况,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能力。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这种学习形式,让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秀之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的评价。随着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评价,使之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准确,要一针见血,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鼓励,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4.多样、多主体评价。教师应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成长、发展状况的信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态度、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学科评价,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的评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增强其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生物科技活动、标本的制作、撰写生物小论文、参加生物竞赛、绿色环保等课外活动,并对学生作出相应评价。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及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不同发展潜能,做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因人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6.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科评价时,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关键词: 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生物学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作为专业知识传播与信息传递的媒介,已经成为从业人员的必备工具[1]。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能力,保证大量的英语阅读实践,扩大专业词汇,使学生真正以英语为工具,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的信息[2]。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为专业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总课时30个学时。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我们对大三(2004级)生物工程和生
物技术两个专业各抽查一个班,进行了词汇测试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2分,其结果令人深思。本文将调
查结果整理如下,供教育同行指正,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自行设计词汇测试题一套,普通英语词汇与专业英语词汇各50题,均为四选一选择题,公共英语词汇题为CET四级水平,专业词汇题多为在三年级专业课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词汇,抽查的班级为学风较好的两个班级,闭卷考试,统一阅卷评分。
调查表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公共英语学习情况,另外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即将开设的专
业英语课的认识和建议,让学生与词汇测试题一起完成。之后,逐项进行统计,以得出科学结论。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验成绩
两个专业的学生英语成绩普遍较差,普通英语部分得分在21.75(40%得分率);专业英语词汇则得分更少,仅10.72分(20%的得分率),总分只有34.46分,最高分仅为70分。这说明,作为一个非重点高校,受生源限制,或是可能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调动,导致专业英语课学习的起点较低,很多在名牌大学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在这里无法实施。
2.2 英语基础及公共英语学习情况
我校生物类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仍需加强, 51.6%的学生未过四级(而有些与我校地位类似的高校生物类专业的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末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为50%-60%,多数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读写听说能力[3]),86.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只有2000-4000,只有13.4%的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达到6000以上。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不过四级就可以毕业拿学位证很正常。
作为非专业英语的学生,有近6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专业服务,极个别的学生可能是想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也有25.8%的学生认为学英语用处不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其他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则较为分散,如“做高中英语教师”、“学电脑”、“不喜欢英语,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不得不学”等。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在专业课中已经接触过专业英语,已经学过文献检索课,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8.8%的学生表示“不会查英文资料”,有62.7%的学生选择了“偶而查下,从未仔细读过英文资料”,经常查阅英文资料的只占8.5%,这说明,在三年级的专业课中,对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要求过低,这将会影响以后的文献调研能力的培养。
2.3 对专业英语教与学的看法
2.3.1 对生物学专业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的认识
专业英语,也叫专门用途英语,这里所说的用途(purposes)主要有两点: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学术研究的需要[4]。调查显示对于专业英语课的概念和重要性多数学生认识不足。对专业英语的概念理解如下:学习一些专业术语;英语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术语及专业文献资料;生物专业术语及论文方面的英语;与生物学相关的非常用英语;与生物学专业关系密切的英语;生物学所需的英语知识;关于生物学的一门英语;为专业服务的英语等。多数学生还是认为主要是词汇学习。对于专业英语的作用,看法不一,如:为学习专业课服务;便于科研交流;与同行交流,与国际接轨;分享资料,能更好地阅读外文文献;查阅和阅读英文生物文献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查阅文献之用;更好地阅读英文文献;便于查阅专业英语文献;帮助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不知道,可能是应考;有助于中国生物科学研究吸取国外生物学研究成果;对一些专业术语有所了解等。也有学生答“不知道”。有72.6%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用处很大,要认真学习”,只有2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分而学专业英语课,极个别的学生表示不会选修该课程。这一切说明,尽管理解有误,但对专业英语课还是寄予一定希望,即希望通过该课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3.2 对专业英语课教学的看法
首选是选修课时间安排问题。只有14.5%的学生认为应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安排在三年级的某个时间或整个三年级。四年级安排专业英语课有一定道理,因为学生学了专业课后,有了一定专业基础,易于接受内容。目前我校安排在这个时期。但是由于大四的学生此时正值找工作和考研期,由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考研竞争也日趋激烈,可能会使学生心浮气躁,不安心于学习,使专业英语课成为“垃圾课”。有30%的学生会受考研或找工作的影响而不认真上课。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专业英语课最佳时期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同时,也没有统一强制选修专业英语课,选课自愿,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对近1/6的学生来讲,纯粹是一种痛苦,也会对其他真正选课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专业英语教材方面,有过半数(58.1%)学生认为“应有切合实际的专业英语教材”,总共只有37.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编写教材。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学院专业英语老师上课都是自寻材料,采用临时复印的国外教材资料或国外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讲课的内容,这严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统一和严整。而正式出版的生物学专业英语教材,相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则太宽泛,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应重视专业英语教材建设。
中山大学等名牌大学在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英语教学体系[2]。与我校不同,中山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是本科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教学总时数为72小时。一年的教学效果检查一般安排四次考试:两次中期考和两次期末考。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内容包括专业词汇、重点句段的理解(包括英译中、中译汉)、专业论文阅读、短文和论文摘要的写作。学年考试则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除了用英语报告本人的研究以外,还要用英语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两个问题。可见中山大学对学生在专业英语上的要求极为严格,已经形成一个完备的考核体系。学生对这种考核体系“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对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考试给予较高的评价”。反观我校学生的看法,认为“难度太大”、“难度有点高”各占1/3,认为“要求并不高”的只占1/3。比如,对于课程结束后,布置翻译综述的作业,有24.2%的学生认为“难度太大”,只有24.2%的学生认为“要求并不高”,其他半数的学生认为“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出现如此大的差距,除了生源的原因外,个人认为学风建设才是解决之道。
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略显“新颖”的是在课堂上,抽时间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特定的文章,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讲、更正,最后由教师总结[5]。文献作者是高职教师。但在我校好像行不太通。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而有14.5%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放弃自己的职责,老师应付我课酬”,还有43.5%的学生自认为“自己水平有限,可能讲不来”。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语言上,多数同学(72.4%)可能还是希望以英语为主,辅以汉语的,全用英语,除了对专业课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外,其实多数学生可能不易接受。在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中,读写听说译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但也有个轻重问题。
关于自由填写的其他建议和意见,仅有6位学生(不到10%)写了几句,如“本人英语太烂,而且兴趣不大,专业英语开为选修课,为考研者而设!”;再如“不要要求太高,我不太喜欢英语,同时英语成绩也蛮差”,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很高,“最好采用趣味教学,教学方式可采用多种”;再如“要从大一开始就开设这门课,现在感觉学起来太晚了,除了考研的同学已经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了”,抱着这种心态,无论教师如何卖力教,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另外从一年级起学专业英语不现实。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应用的过渡, 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学完之后[4]。另有一未过CET四级学生的话却饱含哲理:“专业英语着重应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而非为考试而专设,应用广泛,应向学生具体阐述内容,可介绍具体应用后考察学生反映,完成具体的对应的教学设计,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但试想如果基础都不牢,专业词汇都认不全,如何“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过程重要,但人们考查一门课的教学效果,更着重于“结果”的,如何实现“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当然也有学生真诚地希望“能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点东西”。有学生认为:“要学习专业英语,重点不能在词汇,我们只要认得,能理解其含义即可”,看似很有哲理,实际上较难实现。掌握专业词汇是进行专业外语学习的基础,优秀的专业英语教师无不重视专业词汇的教学,每两三次课就进行一次词汇测试[6],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这个在我校似乎很难行得通,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思想压力,但是文献作者所在高校是一所市属高校而已。市属高校学生可以办到的,作为一所省级高校的学生如果难办,是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当然,专业英语不单单是词汇,而是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训练,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这与CE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偏重阅读理解是一致的。也有学生建议“多读,多听,多练”,很有道理,但这主要是从“学”的角度上讲的。
随着专业英语的日益重要,目前已经有近百所高校纷纷进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3,7―8],多以双语教学为主,甚至不惜请外教上专业课。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一般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专业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双语、双文、双能”的素养,这对提高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3]。但是双语教学学生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效果也不同。双语教学也会有受学生基础不能适应双语教学、学时相对不足、适用教材缺乏等问题。尤其是学生听说能力不高增加了授课难度,相当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的情绪,极大妨碍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9]。非重点院校,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上,不能盲目跟风。在我校,个人认为不宜盲目推广双语教学,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起点较低,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结,既影响了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双语教学或全英语专业课教学,更适合在学生起点高(比如四六级通过率80%以上)的重点本科院校[6],或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实施,否则只应小范围内尝试,而不是大规模地在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同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06,3(中旬):79-80.
[2]张润杰,周昌清,张文庆.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88-90.
[3]刘建忠,周卫,吕早生.《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86-88.
[4]岳升彩.专业英语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7,27:77-78.
[5]陆健.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国轻工业教育,2002,3:41-42.
[6]戚晓利.浅谈《生物专业外语》教学体会.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5):77-78.
[7]吴佳.对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探讨.考试周刊,2007,2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