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3 16:56:48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校园文化设计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艺术设计;应用价值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艺术门类,其价值的体现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载体。高校校园是一个知识、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用艺术设计特有的语言去诠释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辅助校园文化建设,既能使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在高校校园这个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载体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又能通过其自身的魅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实效。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来说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建设是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环境景观、场所设施等建设,是有形有质的可视化对象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即意识形态的建设,其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如学校总体形象、价值观念导向、道德品质培养、校园文明建设、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处世能力培养等等都属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年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对于道德、价值、时尚、品味、审美、文化等的理解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观念和感识。高校校园是一个多种思想、观念交汇融合、碰撞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艰巨、内容广泛。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语言与载体,使观念不同、理解各异的师生们能够普遍接受,利用艺术设计的魅力不失为一种良策。

一、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魅力

艺术设计是在一定的创意构想基础之上,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版式等一定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在一定的载体上得到展现的具备艺术质感的创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艺术设计无论是创意构想还是表现形式、方法上都能够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影响力。

1.艺术设计创意构想的魅力

创意构想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创意独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缺乏创意的设计方案必然是没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行为、情景等来实现的。而这一切活动,必然是创意为先。每项建设活动从策划到执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的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去构想、组织,艺术设计的魅力必然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更多的动人之处。

2.艺术设计多样化设计及表现形式的魅力

艺术设计是作为实用设计艺术,包括很多设计门类。例如平面类的广告设计、POP设计、标识设计、包装设计、版式设计、网页设计等;环艺类的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陈设设计等等。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大的载体上,每一种设计门类都能以其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魅力。如校园公益广告设计、活动组织宣传广告语设计、漫画设计、活动海报、布景设计、校园景观设计、学生作品展布展设计、主题手抄报、板报设计等等。

二、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总的来说是对可视化的具体实物建设,如校园建筑、景观、雕塑设计、教室、寝室、食堂、各种教学、生活设施等等。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校园中的这些可视化实物建设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协调,即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艺术设计是实用性设计,实用性是其生存的基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实物建设首先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图书馆要方便读者借阅,环境要相对安静;食堂要满足学生方便实现选看、购买、就餐、清洗等就餐流程;教室的灯光处理既要能够满足读书的照明需求,同时还应兼顾到其他的功能需求(如使用多媒体设备时室内的灯光控制)……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艺术的、良好的氛围的营造就更离不开艺术的设计了。例如,通过教室内墙及走廊的适当装饰可让人缓解学习的压力与疲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能让师生们在课外学习和课间休闲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校园景观雕塑设计能让人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品味和宣传导向;校园各种指示系统的设计(如路牌、门牌、铭牌等)能让人领略到学校的文化气质和人性化关怀;学校整体形象设计(VI系统)能统一、强化学校的形象,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

艺术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优雅结合,是激情与冷静的矛盾统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更是离不开艺术设计的参与。精神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的建设,而观念的引导、素质的提升、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养成、学校的社会形象等又往往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对于当代校园而言,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主要有各种活动、视觉形象传达、网络等信息平台等等。

在各种活动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宣传海报的设计。高校校园是一个各类海报争相竞放的地方,学术讲座、各类竞赛、文艺演出、作品展览、各种信息……不胜枚举。海报的目的就是要引人注意、获得认同,进而参与进来。此时如能运用广告招贴设计的各种表现手法去设计海报,效果自然比未加雕琢的文图信息堆叠要好得多。另外,如今的校园,大多数海报会以电脑制作、喷绘打印的方式进行,其实,如能发挥POP手绘广告的魅力,既可节约成本,又可以其文图的趣味性获得更多的青睐。再说活动宣传横幅,这也是校园里天天可见的一种宣传形式。设计一句琅琅上口、易读易记且又引人思考的宣传标语,势必会令活动引来更多的关注。再来看看校园文明建设。对于校园而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些为校园文明建设组织的活动常常只能起到短时的作用,如每年三月的学雷锋活动月就曾被初戏称为“三月来了四月走”。而如果能够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传播校园文明的理念,使文明生活的信念深入人心,才是治本的良方。比如说,在寝室、教室、食堂里合适的地方张贴公益广告、漫画,引导生活其中的人群养成良好习惯、爱护环境、文明生活,就显然比反复的、严肃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说,设计垃圾桶的外观,让更多的人留意它的存在,愿意主动将垃圾投放进去;美化教室里的照明开关,使更多的人能意识到要自觉关闭不需要的照明;设计班级标识,以强化、塑造班级的整体形象,提升班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设计符合当代年轻人口味宣传口号、QQ表情,再通过QQ等载体传播,倡导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和文明素养,等等。

再说高校的形象设计。对于学生遍布大江南北的高校而言,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重视VI,通过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系统的设计、通过基础系统的具体应用,在公众心中树立起学校良好的形象,对于高校品质建设,文化推广与倡导、知名度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原则 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承与凝练高校办学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氛围、促进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环境与使命,由此也带来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机制等的创新。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定位不准,忽视高校办学内在底蕴的传承与积累,与办学实际相脱离,与校园文化建设所肩负的使命相脱节。当前部分高校忽视长期办学所形成的文化特色、精神脉流与人文气质,随意置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主题”。部分高校曲解“创新、创意、创造”等时代命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时尚、先锋概念,忽视自我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与服务面向特征,简单炒作缺乏内在专业与学科支撑的“创业文化”, 以概念博眼球,以符号求亮点、形成高校“创业文化”群起集聚发展的现象;部分高校随意变革与定义校园文化的内在特质,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因为主管部门的人员变动存在跳跃式转换的现象,进而成为某一阶段的文化号召;而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却又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足够重视,忽视自我办学特色的提炼,简单以“敬业、务实、博学、求真、创新”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定义高校校园文化,长期僵持,即使在内涵解读层面也缺乏新的时代要素的植入。

同时,近几年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出“高端化、奢侈化”的发展趋势,校园文化活动盲目追求大背景、大场面的形式富华,简单借鉴社会商业演出的模式,既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在特质的凝练与表达,又增加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经济负担。在盲目追求形式繁荣的同时,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导向偏差”问题。各类纷繁多样的“选秀、选美”活动出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带有越来越多的商业营销性质,“趋利性、投机性”在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始呈现,部分校园文化沙龙、论坛等潜在地传播某些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与文化思潮等,混淆了部分师生员工的思想。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是特色文化源流传承的原则。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积淀与形成了特殊的精神脉流、文化气质与人文生态因子。它深刻体现在高校的共同理想塑造、价值观念建构与行为规范约束上,体现在高校办学的战略规划与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等各个方面。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托,是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差异化竞争力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砥砺、传承与弘扬高校特色文化源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段,以更加生动、直观、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感知学校创业的艰辛、校园精神的特殊感召力与凝聚力,尊重历史、鼓舞来者,更好地通过文化感召人、激励人、凝聚人和发展人。

二是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质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密切相关。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综合性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倾向正是在于其忽视学校办学实际,盲目移植时尚、前沿文化概念,而导致校园文化成为“无源之水”。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更好地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特点,使其深深地扎根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的有效联动,更好地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附着性、专业契合性”特征。比如传媒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立足于“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所秉持的职责与使命,通过打通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界限,在强调其传媒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培养其弘扬社会公义、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格,形成兼具有课程教学与软性文化熏陶的立体化、潜在感染型育人氛围。

三是优势集聚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优势集聚的原则,整合高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要素,立足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紧密呼应学校的办学重点,积聚力量,重点培育一个乃至若干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更好地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当前,尤其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办学的持续推进所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吸纳多种社会要素与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更为丰富的土壤,更加广阔的舞台。

四是缜密防控、防微杜渐的原则。当前文化领域的斗争更加微妙与复杂,高校校园文化平台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极力占领的重要阵地。他们通过赞助文化交流项目、学术沙龙论坛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与文化思想,蛊惑人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加强对不良文化思潮的监控、预警与处置。对重要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备案与报批制度;建立舆情观测与调研队伍,吸纳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党员干部骨干参与,通过科学抽样、分析与判断,及时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舆情动态及演变规律,尤其关注网络信息的价值导向,增强预见性、把握规律性,在第一时间为有关职能部门化解突发性舆情事件提供决策参考,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校园突发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制,厘清不同情况下校园突发舆情的响应及动员级别、方式等,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校园的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及路径

一是建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多方协作工作机制。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由党委宣传部门与团委牵头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尚没有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进行统筹考虑,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学、科研乃至社会服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发展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资源的调动与使用受到诸多桎梏。比如社团建设聘请专业师资的工作量计算遭遇壁垒,影响专业老师投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在制定学校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适度考虑校园文化的权重,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仅仅要作为党委宣传部、团委年度工作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同样要作为二级学院班子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系统化的量化标准,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贡献率作为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建立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担负直接责任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与考核评价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进行研究,确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和重大活动主题等。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机制,以月度为单位,党委宣传部门、团委、教务处、人事处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就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涉及的师资配备、课业成绩评价、资源共享等政策性命题进行衔接,协调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跨部门职能冲突问题。

第3篇

校园文化从内涵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校的整体建设,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建设目标,也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学术氛围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认真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健全当代大学生人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建设思路上可能千差万别,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几面文化墙的展示,也不是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简单罗列,它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其建设目标需要从学校领导到基层管理部门,到普通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来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高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它是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是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集体生活观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反映在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等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存在不同程度偏离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独生子女享有完全独立的亲子关系。过去那种兄弟姐妹的家庭关系消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父母关爱过多,养成自我意识强、不愿吃苦、承受挫折能力低、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由于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漠视传统文化,追求个人利益,缺乏远大理想,看重现实功利,价值观偏离。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现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建设包括校园校舍建筑、体育场馆、景观雕塑、道路、公共场地、绿化带、导引设施、文化墙等;软件建设又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两大类,制度文化包括:各类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精神文化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校园文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各种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学校在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看得见的硬件建设上舍得花钱。而对于那些见效慢、周期长的软件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软件建设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缺乏内涵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文化特色淡化和缺失,高校有高楼没‘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又一瓶颈。”[2]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很多地方性院校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发展起来,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来看,还普遍存在着忽视传统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利用不够等问题。对于这些建校时间短,历史积淀少的院校来说,如何开发文化建设资源,凝练自身特色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急需思考的问题,尤其是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不应盲目照搬那些研究型、综合性知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应认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加强与对方文化产业的合作,一点带面,逐步推进,打造出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立足传统文化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教化为主旨,贯穿于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朴素民风之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周易》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天地之道结合起来,《易经》启发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和修养对待自然、社会、人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自古以来先人们就把治理国家、造福人民视为己任。中华文化的全部体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爱国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二)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站在学术的前沿,体现出信息更新快、观念新、思想活跃、时代感强、充满活力等特点。高校不仅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先进思想、学术观念的传播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建设内容到建设模式,到运行机制都应该体现出时代特征,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文化群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时尚,对电脑网络、移动通讯、微信等现代科技感兴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是大学生寻求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场所,是高校的‘兴奋点’。社团活动作为课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共生效应。”[3]在注重社团活动作用的同时,应做好正确引导,不仅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还要充分体现时代进取精神,内容上应多宣传一些激励、拼搏、奋进、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宣传手段和传播途径上注重效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播校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形成自身特色

“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追求,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形成自身特色,每一所学校都经历了自己特有的发展历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高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自身发展的文化积淀,还应关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广泛深入吸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社会实践是高校文化建设最有效的补充,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增长见识、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开展诸如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地方文化调研活动、百姓讲坛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积累,输入鲜活因子,逐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每个学校的校风校纪都有自己明显的文化气息,影响着学生的内心的斗志,也能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另外,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魅力,具有榜样的作用,优化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还有指导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整合学生的思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获得课本上不曾有过的人生宝贵财富。

1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1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有些高校还有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高校的校园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为了满足学生不同学业需求,开设了尔雅课程、远程教育等课程。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成长,接受到来自不同地域高校教师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教师的文化多样性也影响着学生。

1.2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毕业后,会融入到社会中,奔赴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会把大学的校园文化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局面。

1.3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化

目前,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专业人才。还有些高校的课程,同一门课程分别有不同教师进行授课,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选课程。

1.4高校校园文化的美学性

高等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都会融入到美学的文化色彩,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学楼宇、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校徽的设计等都非常形象而且直观体现出美学特色,融合了美的文化元素,具有美学特点。

2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在开放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思想,在个别师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颓废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思想也逐渐凸显出来,认为学好学坏都一样找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功名,丧失原本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迫于岗位考核、职称评定而利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追求工作量和撰写论文的数量上,忽视了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2.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现代元素,导致与原有校园的文化底蕴严重脱节。很多高校片面追求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校园的时代特色,导致了大学校园失去了原本的特点和个性魅力。2.3网络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互联网络已经遍及整个大学校园,上网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风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甚至是思维观念都深受影响,大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虚拟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存在感,网络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文化资源可以共享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沉醉于网络世界,玩游戏、荒废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对校园内的大部分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参加,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文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网络文化逐渐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有些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就可能被“黑色信息”或“黄色信息”所吞噬。如何应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袭,高校的管理机制可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2.4社会辐射作用不突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应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校园文化虽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却没有很好的衔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校内,与校外的大众文化接触甚少,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致使校园内外文化建设脱节。有些高校的校园坐落在郊区,有些与世隔绝的意味,校园文化无法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也难以形成良性互动。高校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个别学生不太关心时事,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乃至身边生活的环境,而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继续深造而学习,为了就业而努力,个人主义倾向十分严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从而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业放射性的影响。另外,高校的文化建设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无视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这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2.5校园规模的扩大,多个校区的出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影响。由于存在多个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减弱,两个校区的师生势必会对比,也一定分配不均,势必造成心理失衡,使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达到和谐有序的发展是两地办学的一个难题。2.6就业压力负担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考级、考证、专升本、自考、考研、考公务员等等,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很少,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高校校园的多元化的教育元素齐抓并进。学校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教育的形式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健康体魄的协调发展。二是结合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和学位颁发,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师生中的好人好事加大宣传,使学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奋斗的方向。三是开设一定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礼仪、民俗学、社会学、文艺汇演、书法绘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环节,增强自信心,运用巨大的文化力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同进步,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3.2创造校园先进文化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该有个性化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一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积极宣传师德典型,形成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积极树立学习标兵、促进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比、学、敢、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的一草一木,教学的设备设施都应该完善,充分利用校报、电台、播音台积极宣传思想、文化,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感人奋进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接近积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最终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真正形成氛围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2]。三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宿舍文化、英语寝室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缔造,把高校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校园。3.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上网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积极引导,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思想教育平台。[3]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制,防止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与弊。3.4校内文化和校外文化兼收并蓄,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校园文化建设不满足于现状,着眼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在继续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始终适应时展的要求,保持强大生命力。一方面,随着高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需求,更要跟社会文化接轨,将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与社会文化交融,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给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也给大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3.5多校区校园文化应协调同步发展。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是和谐有序,统一步调,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融入新理念、新方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随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碰撞、整合,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用以指导实践,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4]总体特色要突出,兼具各具特色。还应该具备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让在校的师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3.6突出高校特色,培育优质精神文化,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培育大学特色精神文化。一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办学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特有人才类型和人才结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二是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尊重学校发展历史,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建立促进学校健康向上发展的高校文化气氛。三是校园文化要深入人心,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人奋发图强、催人奋进等。四是挖掘特色,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校训。使学生不仅仅忙于学习,同时也积极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4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特别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这种宏观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的互动、沟通、交融和相互促进日益频繁。更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求,建设新型的校园文化模式,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化、合法化、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发展之路。提升校园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真正将大学建设成有品位、高层次,有文化气息、有内涵,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现阶段应用型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5]。

参考文献:

[1]李树芳,张宏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2):25-28.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l2-l22.

[4]张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2012(3):72-74.

第5篇

一、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

1.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具体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文化设施、教学要件、实验仪器、办公室设备以及人文、自然环境等等。它是基础部分,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二是校园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即指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职能系统。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三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舆论导向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所必需的根本基础,它一旦形成,必然内化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

2.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具有教育导向性。由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条件大不相同,这必然会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潜能得以发挥,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健康形成。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它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发挥其特有的暗示、启迪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学校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使广大师生目标一致。

第二,它具有创新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完善,校园文化要更好地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就不能局限于搞几项活动或举办几次讲座,还要具有开发创新性,尤其是在信息网络畅通的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能,活跃校园生活,不断改进校园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组织能发展学生个好的各种社团活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并且要有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

第三,它具有平衡协调能力。如同社会中一切事物一样,校园文化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在对传统与现代校园文化的调适中,促使传统的校园文化向现代校园文化转变,既使校园优良的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又注入了现代化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及种种挫折所导致的焦虑、忧愁等都可能使青年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校园文化通过选择、变通,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乐观的精神和奋发进取的意志,缓解了个体和社会、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冲突,既顾全了整体,也尊重了个体。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的思想层没有充分重视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普遍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到学生工作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教师和干部职工没有意识到自身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负有为人师表的使命和责任,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些现象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普遍较低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依赖于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偏窄,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层次方向发展。一些学校的领导者,只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精神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特色不突出

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利于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补,但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而现在许多高校又回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时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组织,确保校园文化健康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认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进一步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人本型、现代型的方向发展,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阵地,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运作程序,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全民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高校一样仅凭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的。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高校党委和行政及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和日常工作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主要推动力,上下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建立和培养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大众化、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3.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容,尽量减少盲目性。一是内容上要由浅层次的娱乐活动向学术研究、科技实践过渡,增加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突出学术性和专业性,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要求,真正体现出高层次和高品位。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要灵活多变、力求创新,要和学生的特点相吻合,与社会现实同步。

4.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学校文化特色,注重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

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魅力所在。校园文化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因此,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培养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科技活动为内容,以寓教于乐为手段,以开放的态度,开展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环境,传播主流思想文化,这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很大的。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76-0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严峻挑战,如何建设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21世纪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时至今日,高职院校无论从学校数量、招生数量、毕业生数量等方面均已占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它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国职场人员的整体素质、中国未来的发展后劲,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进程。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又直接塑造、影响甚至决定着其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研究、发展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探寻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使其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与内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的广泛交流、传播及高职院校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其内部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它们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包括优雅的自然环境文化、完善的设施文化、积极的方式文化三个方面;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其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前提和根源,其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特殊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思想的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中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3] 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是各种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偏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结构不合理;崇尚娱乐性、通俗性,导致庸俗文化盛行、富有启迪性的高雅文化反而偏少的喧宾夺主现象;重视现代性、轻视传统性,割断校园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对校园精神文化弘扬不力。

2.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结构缺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高职院校内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而学生是其主要主体。但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过于狭窄,仅限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影响下的骨干分子和特长生,而校园中的其他组织成员大多游离在外。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相互配合,校园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3.校园文化建设中“主旋律”突出不够。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不力,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目前高职院校中,各种灰色文化(如西方思潮热、读书无用论、恋爱低龄化、公德意识差、“牛皮癣”现象、老乡抱团意识、考试作弊等)不断滋生蔓延,这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4.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来历不同的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从自身出发,充分挖掘体现学校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的文化内容,建设适合自身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相反,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彼此借鉴、相互套用,使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共性多、个性少,特色不鲜明,趋同现象严重,进而影响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不能在大学生思想中产生共鸣,致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也非常不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5.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形成校园育人合力、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中的作用,不能从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精力主要放在日常业务工作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研究较少,规划缺位,导致在人、财、物等投入方面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文化发展的需求。

6.校园文化建设中开放程度不够。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隔阂,开放性不足,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严重的“孤岛现象”。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对环境育人的作用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只是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点缀,导致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人、财、物的投入均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2.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规划乏善可陈。部分学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混乱,片面或简单化地理解其内涵,甚至把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等同,不清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四个内容。部分学校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仅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临时性的突击任务来抓,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不力。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健全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各部门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致使其很难把校园文化放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层面进行建设,也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难以真正发挥。

4.对待“外来文化”缺乏科学态度。部分高职校园人对待“外来文化”存在两种错误倾向:要么拒绝“外来文化”,认为一切外来思想、外来文化都不如自己的校园文化,或者都不适合自己的校园情况而一概加以摒弃,否认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校园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积极意义,导致自我封闭。它严重地影响了校园人对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追求,窒息了校园人的思想活力,抑制了校园文化的勃勃生机,削弱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要么照抄照搬“外来文化”,使部分校园人对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缺乏感情,导致中国的高职校园文化趋同现象严重而缺乏特色。

5.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辐射和渗透。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各项改革举措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也在随之快速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尚未成熟完善,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依然存在,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目标,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社会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功利主义思想盛极一时,这些都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非常消极的作用。

6.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普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快速发展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数量快速增加、办学投入迅速增加,然而,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有相应增加,使高校负担加重。因此,各高职院校不得不将有限资金重点放到“保重点”、“保稳定”、“保运行”、“保发展”等基本投入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鸡肋”项目,不得不压缩资金、减少投入,导致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举步维艰,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素质层次差距拉大,部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力不强,也进一步影响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

7.大众传媒中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深深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人,如果不对其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取舍,其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产生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负面效应已越来越突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冀望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者能以之为鉴戒,使中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茁壮成长、日臻繁荣。

参考文献:

[1] 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第7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于营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有一定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认为预防心理问题的最好工具是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重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积极心理学的三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积极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体验的发展,并形成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为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说一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不合理的认识。例如,第一,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士都习惯于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等同于办学条件,认为建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其实真正意义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外显的办学条件外,还应包括内隐的师资力量、学科结构等;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好的校园文化,用学习氛围代替校园文化,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来代替校园文化,忽视了学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明建设,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大学精神。如功利意识浓厚,学生的学习和校园活动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为标准,学校教育也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出了一个积极的方向,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积极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主要途径。1.指导学生规划未来,树立切合自身的目标。目标能增强人们对未来价值的感知,如果人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并感知到未来价值与目前状况越相关,就越能建立健康的习惯,且在目标的实现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然而,过高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给自己带来压力;过低的目标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实现,则难以形成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要适宜。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人生的长期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的实现上获得积极体验。2.建立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通过激励也提高了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设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3.丰富课外活动,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外活动能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转移内心的紧张,提高自我满意度。因此,高校要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社团建设,不仅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也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缓和不良情绪。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形成积极的情绪特质,也在无形与有形中塑造了积极的人格。

(二)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1.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将难以找到心理的认同对象,会因此而缺乏心理归属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搞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1)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师生观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长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展现自身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其次要用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2)和谐的同学关系。高校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为大学生创设人际交往情境。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如真诚、可靠、信任、宽容等。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通过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用积极的心理去替换不良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幸福感问卷、情绪问卷、生活投入问卷、生活意义问卷、生命满足问卷等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客观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刻反映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区分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心理状态,客观地看待自身及冲突对象的品质,改变以往的认知评价模式,消除自身视野的狭隘性。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1.形成积极的校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对于鞭策大学生勤奋学习、塑造积极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体方面,要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其“榜样作用”感化学生;学风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内在的学习自信,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建设积极的班风。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日常表现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学生成长。其次,要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如通过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集体情绪,并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作者:钟真群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Sheldon,K.M.&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03):216.

[2]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revehtionandPositiveTherapy[M/OL].Http://G.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chapter.Htm.

[3]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