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6:56:46
序论:在您撰写化工专业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模式
引言
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对以前的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现在的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给每个行业都带来改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培育思想道德意识,应该将网络技术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相结合,使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育成效。
1中职化工专业以前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信息技术一直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有所改变,让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距离束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造成了影响,需要进行改革。以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伴随着时展,很多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不足会对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不足最终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将影响,而对中职的化工专业方面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足主要还在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
1.1中职学校方面对化工专业的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信息化,人们的观念、看法也有所改变,对于学校思想教育的方法也有了不同看法,时代改变,教育方式却没有改革,中职的一部分学校对于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显得敷衍以及功利,而中职学校一般都还是初中刚刚毕业的孩子们,这对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培育有很大影响。
1.1.1学校的教育方面的观念过于片面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就是在社会上大家需要什么品质就是对这个方面的品质进行教育,用一些道德方面的知识强行灌输,不与现实生活中关联起来,关于德育的知识繁多复杂,内容不条理,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念,这对于才刚初中毕业的孩子们来说是很难构建出自己的一个道德观体系。学校在对孩子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整个过程都是简单而敷衍,化工专业的教育本身就是比较注重技术的发展,而不重视思想方面,对于道德方面的教育,可能就是课堂上直接强行灌输相关的知识,还有就是将现实的实践过于简单化,最后也变成了灌输道德意识[1]。
1.1.2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是很看重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尤为重要的,帮助学生们可以拥有良好的素质。中职学校本身也比较重视对于技术方面的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却显得薄弱,而化工专业因为其行业对于技术的高要求,更尤其重视技术方面的教育,这种重视技术教育的,忽略思想道德的教育的理念会对学生的思想也造成影响,孩子们对于道德方面也不会怎么看重。学校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安排课程的时候,都是先对技术方面的课安排,然后再看道德教育课,并且很多道德教育课也没有落实下去[2]。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的老师在人员安排上并不是专门思想道德教育课老师,而是其他技术课的老师同时也安排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都不是专业的老师,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还有就是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理念问题,化工专业一般是比较看重技术方面的教育情况,有的也还会落实到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又一般只有对于爱国方面、集体方面的教育,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这些理念是不足的。除此之外,应该有更多的其他方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既要原有的理念,同时对于其他方面也要自己看法,这样才能形成自己一个思想道德体系。
1.1.3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老师的专业水平不足学校对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而中职学校的进行道德教育的老师是由进行技术教育的老师兼顾的,自身的水平可能会存在不足,业务能力也可能不高。化工专业因为是一个比较重视技术的行业,老师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再加上进行德育的老师可能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觉得这个并不是需要教育的,就会很容易对这个产生一个敷衍的态度。还有就是学生的思想素养不够,老师教育的时候就会更加困难,然后老师就会对这个产生疲倦,这就会导致教师只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发展情况毫不在意,最终影响道德教育。
1.2家庭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和家长的素养有着很大关系,家长的整个素质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方法都会产生影响。有些学生的家长,就是自身道德素养不高,不讲道理,道德素质低,在这种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也会变得慢慢和父母一样,还有就是家长管教孩子的时候经常没有耐心,方式粗暴,让孩子最后心里也有了逆反心理,没有办法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家庭的各种具体状况都会有影响,单亲、离异等对其心理都会影响,从而影响思想道德。
2“互联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定改变
一般来讲,“互联网+”其实就是将网络和其他行业融合,具体怎样结合是根据其他行业特点来定的,不同的行业方法不同,利用网络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改变它以前的形式,让新的形式更适合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2.1网络与思想道德教育会对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知识,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像以前一样统治,而是需要平等的交流,在网络上每个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平等、开放,老师会变得更加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健康,这对于课堂上也会有好的改善,也会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3]。老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不再对学生严格控制,而是引导学生努力探究,自己主动学习,老师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以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者,现在主要是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然后引导其对于思想道德方面进行具体学习。
2.2“互联网+”会让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时的兴趣增高
化工专业重技术教育,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是会多有忽视,有时候可能是落实不到位,有的时候则是教育的整个过程是简单的、敷衍的,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学生来讲是枯燥且无聊的,精神上自然不会有所提高。但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将其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就是让网络设施在课堂上发挥作用,这就改变了以往的形式,使得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充满趣味性,也可以将知识更联系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学生也就自然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大大增加,老师也能减缓教育过程中的压力,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变。课堂的具体模式也会发生一些巨大变化,以前是学生听,老师直接讲的形式,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主要,让整个过程充满活力。
3“互联网+”背景下落实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
3.1转变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育理念
中职化工专业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认识到与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引起思想上的重视,才能在课程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正,从而达到落实的育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做好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设置思政的构建,围绕德育教学的目标,结合中职化工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化工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更能使德育的渗透更加彻底。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以落实德育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策划,关注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只有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才会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收获,从而达到落实德育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师要加强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育,能够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教师依托信息技术能够对授课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组合成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能发现学生关注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落实德育教育才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3.2优化中职化工专业德育教学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化工专业教学拥有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在落实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能够创新德育教学的方法。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教学,通过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掌握知识。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将德育教学贯穿于微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受潜移默化影响,感受德育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教学构建中职化工专业翻转课堂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落实德育教育。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且有意识的进行情感教育,以微课的方式,能够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视频化,使其更加生动灵活。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以此感受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在课后复习阶段,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并且将德育教育落实于实践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以德育元素培养职业素养。这样的方式不仅落实德育教育,更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4结语
中职学校会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这对于我国的行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化工专业也是一个尤其重视技术培养的一个专业,在现在“互联网+”的情况之下,不是单纯需要一个技术优越的人才,而是需要一个思想道德良好的高技术人才,这也会给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形式改变。老师也更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自身的素养水平,增强专业性,对于网络的一些相关技术都要熟练掌握,也同时在学生使用网络的时候,对其正确引导使用。
参考文献:
[1]黄诗媛.“课程思政”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思考[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10(11):198-199.
[2]赵永兵.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2):146-147.
关键词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 绿色化学意识 绿色化学原则 绿色化学素养建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逐渐加大,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化学品的滥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化学化工本身来说,传统上,一方面化学家在开发化学物质合成方法时,主要考虑效率,另一方面合成化学家在开发与设计如何合成所需化学品的方法时,只重视化学工程的始端,往往忽略处于过程末端的废物处理问题。所以,许多已存在的化学过程,在获得满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化学教师不但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创导者和践行人。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化工专业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笔者就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进行了调研。
1.调查方案的设计
以绿色化学的概念、作用及原则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对山西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4年级化学(含师范)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以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与收卷方法。实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4份。
2.调查结果统计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统计见表1。
3.调查结果分析
表1显示,多数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属性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理解与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如约74.2%的学生误认为“绿色化学使化工过程含有废物处理环节,因而会使整个费用增加”。这些学生不懂得,先污染后治理,不仅难度大,费用不菲,而且多数需要停产整顿,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化工过程实现了绿色化,即做到五个“R”:第一Reduction——“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Reuse——“重复使用”,即重复使用催化剂、载体等;第三Recycling——“回收”;第四Regeneration——“再生”;第五Rejection——“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无法回收、无法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就能有效实现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的目标,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恶劣情况。仅约54.2%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原因是不少学生缺少对原子经济性的认识。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指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可见,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反应,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表1中选项8-19是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学生对其中9条原则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但仅约5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要求“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以前化学家在设计化学过程时,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产率,而忽略了能量问题,认为该问题是工程师的事情,使得化学工业成为了耗能大户。生产和使用能量的工程,往往也会造成污染,如以煤为燃料所提供的热能,多用一份能量,就多一份污染。因此,设计化工过程的化学家需要对化工各阶段进行调节与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其对能量的需求,从而使能量最低,减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减轻对能源危机带来的压迫。仅约42.3%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衍生步骤会带来更多的副产物,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量。更多的产物意味着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和破坏,必然产生需要处理更多废物的费用;更多能量的使用会使成本变高,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在化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衍生步骤,以降低原料的消耗及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仅约32.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中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催化反应不仅具有提高原料利用率与降低废物产生的益处,而且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既利于控制,也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温度。选择性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工具和重点研究方向。
4.思考与建议
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原则缺少认识,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重视不够,缺少要求;二是化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缺少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的渗透;三是没有开设“绿色化学”课程,学生缺少了对绿色化学系统学习的机会。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不仅是化学家与化工专家的事,而且是所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人们关注的事。作为专门培养化学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高校,应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并作为课改与教改的指导思想。
4.1在化学类的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材中蕴涵有大量绿色化学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则和思想。通过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与资源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都是不可再生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而对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把“原子经济性理论”、现代化学技术与方法渗透到理论课与实验课中,就如何优化定量与定性实验、物质合成及当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化学品乱用等重大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生在校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化学的正面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奠基。
4.2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化工专业,各类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尽量改进传统实验,应用先进的实验研究新成果,以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指导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指导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三废”的处理,在每一个实验中力求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废物的产生,为师生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此,首先,在实验中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原料。在进行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时,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为避开毒害品的使用,可考虑寻找替代品,变更反应路线,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如用维生素B1替代剧毒的KCN做催化剂进行安息香缩合反应;以葡萄糖替代有致癌作用的苯为起始原料,用遗传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为催化剂合成已二酸;用新型的固体溴化剂四丁基三溴化铵替代Brz与苯酚、苯胺反应制备对位的一溴代物,不仅反应产物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使用Br2带来的有毒、易挥发、不便准确量取等弊端,而且还具有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其次,使用封闭实验装置,回收实验废料。注意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呈现体现绿色化。一方面尽量减少污染很严重的实验,另一方面对一些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污染环境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想方设法将其设计成为封闭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气体性质反应容器、尾气收集与处理、导气装置等。在无法封闭的情况下,要注意回收、通风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设法予以回收或适当处理。第三,采用微型实验。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以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
4.3开设专门的绿色化学课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满足培养具有绿色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化学工作者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开设“环境生态化学”、“零排放有机化学”、“环境友好催化”、“绿色生态材料”、“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化学导论”等绿色化学选修课程。其次,使绿色化学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教学内容以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为主线,围绕绿色化学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介绍绿色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及动向。第三,依据绿色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授、讨论、研究、参观、调查和文献研究等适当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毕颖(1978-),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化工大学督导中心,讲师。(辽宁 沈阳 110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57-02
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组织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其目的是保证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华盛顿协议》是最早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旨在通过校准、系统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保证工程教育质量,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目前共有15个正式成员、5个预备成员。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经有96所高校129个专业点通过了“专业认证”。
二、我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发展情况
中国的化学工业诞生于1927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教育部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适应性的专业调整精神,将原有的化工类大部分专业整合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覆盖了以前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部分)、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可直接到化工、炼油、制药、能源、冶金、轻工、材料、环境等工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成立于2006年,截止到2012年已对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17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了认证试点工作,其中延长有效期的高校有8所。2013年将对我校、中国石油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认证。如表1所示。
表1 截至2012年我国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高校
年度 学校 年度 学校
2012 浙江大学 20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四川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华南理工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2009 浙江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2011 合肥工业大学 吉林化工学院
郑州大学 2008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化工理工大学 200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浙江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2010 天津大学 2006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三、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化工行业飞速发展,化工专业范围的扩大和跨学科发展愈来愈明显,而且成为高新科技不可缺少的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的综合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趋体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多学科渗透、新兴学科涌现等特点。高校作为孕育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是化工行业的主要人力资源,在开展工程教育中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所以,把工程教育认证引入到高校专业设置和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工程认证既是对办学情况的检验,也是国家政策导向的风向标。
四、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化工特色”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化工类人才,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工专业的有机整体。
1.更新教育理念,适时调整培养计划
长期以来,各高校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就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形式单一,结果人才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工程实践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型,需要高校培养出以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这是对教育观念、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新的认识。高效需要以“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为根本,打通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探索化学工程与工业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体系
聘请相关工程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资格标准融入化、专业技能递进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与生物、制药、资源、能源、材料、环境、信息等学科专业的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取决于高质量的任课教师。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向“技能培训者、人才开发者、职业教练和心灵导师”的角色转变,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关注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融入前沿知识,做好学生的学科领路人。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技术骨干为青年教师召开讲座和交流座谈会,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生产过程,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在校教师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到企业攻读博士后、挂职锻炼及科研合作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将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聘请为卓越工程师的现场指导教师,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一支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形成校企合作共建课堂、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程人才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构思)—Designing(设计)—Implementing(实现)—Operating(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将应用与课程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学习。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在化工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是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基地;二是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三是开放实验室,共享实验设备和资源。
科学设计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注重研究与加强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人才培养的渐进性、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融合性、校内外教学的统一性、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与企业学习实践的贯通性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5.制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工程实践教学的评价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瓶颈,因为实践教学的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教学环境具有不确定性、考核形式多样、学生个体工作量化标准难建立等,使得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够客观,从某些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工程实践经验,美国、法国、德国都将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机制专业也相应增设AutoCAD认证、SolidWorks认证、Pro/ENGINEER专业认证、UG认证等软件工程师职业培训内容。企业需要的是独立工作的专门人才,经各种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及从“通才”到“专才”的后续教育,是工程师培养的有力保证,经过职业资格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快地入独立工作状态,很受企业欢迎。
6.完善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
要实现建立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合作,完善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和渠道畅通的反馈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人才培养过程的薄弱环节并有效加以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该抓住工程教育认证契机,立足本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最终目的。加强校企合作,解决目前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化工相关行业领域中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杰,王志欣.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08,(21):134-135.
[2]王韵芳,樊彩梅,郝晓刚,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构想[J].化工高等教育,2012,(5):8-10.
【关键词】化工专业人员;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优势
作者:沈海霞
一、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要求分析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民生等各个领域。但随着其他各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化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而高校则是其酝酿蓄积能量进行创新发展的摇篮。因此为了适应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化工学科发展中学科管理人员要从管理“人手”到和管理“人才”转变引发讨论。目前国内外有很多著名公司企业单位如德国巴斯夫集团、拜耳,美国的陶氏化学、杜邦,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日本的三菱化学、中国化工集团等等都十分青睐化工专业人员作为管理人员,因为他们接受长期相关的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对于这个领域目前的了解熟悉程度是其他专业人员所不具备的。同样在高校化工学科的管理中要求选用化工类专业的优秀“人才”而非普通“人手”进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因为高校的发展学科是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特别优势因为他们具有长期的、专业的化工类知识,扎实优秀的专业性技能知识,这是他们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的优势分析
化工类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等等。
(一)对化工行业态势及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
对于化工专业长期的专业知识性培训让化工类专业人员在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上对于目前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较一般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烈的敏锐性,能够及时对于化工行业态势以及前沿发展方向作出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对相关性管理工作的调整,有助于化工学科管理工作的有序、正确的进行。
(二)对化工人才引进契合度的了解
专业的化工学科管理人员对于高校化工类人才的引进契合度了解更深,即引进的人才要更符合目前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的人才。目前,化工类专业人才非常多,化工专业人才类别也不少,各类研究方向也多样化。然而,对于不了解化工专业的管理人员而言对于化工类专业的类别分类是有所欠缺的。而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与此同时,人才引进契合度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及前景,所以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对化工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合理度的掌握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化对化工产业的大力支持,及各地政府对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支持,充足的学科发展经费的投入,使得如何高效合理使用经费成为难题。以前在各类高校的经费使用中发现大笔经费用于重复购置大型化工仪器设备,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而随着化工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引进,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化工各类表征仪器的了解,优化设备购置,对于使用频次少,价格昂贵的则建议不购置,从而节约大笔经费。另外化工专业人员对于化工类产品的价格、质量以及性价比等都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在经费的使用上会更加的合理。
(四)对化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贡献
作为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建设管理工作自身具备优秀的专业性知识,因此,对化工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有一定贡献的。众所周知,国际上专业性的会务与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素养,这就要求管理者本身具备化工专业知识。另外随着学科发展全球化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化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化工类合作办学洽谈中,则要求专业的学科管理人员的参与,共同制定学科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计、学位授予标准等。
(五)对化工学科评估的贡献
学科评估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在学科评估中要做到百战百胜,则需要知已知彼,化工专业人员通过多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所不具备的学科认识。学科评估材料中无论从高层次人才结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科技奖项、代表性人才培养实例,这些内容的选择性填写,还是化工类文献数据库的使用这些都是非化工专业型管理人员能胜任的工作。
三、化工专业人员从事化工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专业方向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遵循行业和市场需求规律,这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可以得到就业市场的认可。笔者学校化工专业依照本校的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本地区以及广东整体经济发展情况,邀请了化工行业、企业的专家教授共同组建并召开专业建设会议,深刻探讨了如何建设新时期下的石油化工专业,以及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笔者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修改了本专业的建设方向,最终形成了以典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石油化工操作岗位职业生涯的发展顺序安排课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本专业作为国家中职示范校和国家高培基地建设重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跟时代步伐,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发现,现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在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新员工“先培训,再做学徒,考核合格后上岗”的模式,而需要的是可以直接上岗、马上就用的人才。因此,建议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课程界限,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从岗位的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订本专业的实施性培养计划,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化工专业教学内容枯燥,工艺理论的说明抽象,单纯理论加图片演示的形式的确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教学需求。对此,应从现实基础出发,突出多模式的教学方法,例如从挂图到立体教具的转变,从教学视频到装置3D动画演示和化工单元仿真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装置设备的认知度。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引导的方式,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演讲、辩论、项目实习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结合企业资源,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以真实的企业任务为载体,探索理论、实践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道路。
四、评价考核制度的改革
原有的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和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高低的方式在技工类院校里面存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间接助长了学生平时上课懒散、考前才振作,甚至考试作弊的投机心理。因此,有必要打破旧的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评价管理制度,采取多方评价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形成性考核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成绩(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增加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期末考试要对课程重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重在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五、引进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配置
目前在校教师的技术能力水平已经与企业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要满足专业改革的要求,本专业的师资必须要全面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全部教师必须有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专业的技术能力资格证,并定期下厂实践,授课内容和方式与时俱进。学校要与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共用机制,并聘请企业高级技能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弥补学校师资能力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组建校内理实一体工作站,完善专业学习资源库
单纯的实训室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的实训要求,应该依据企业实际环境,将实训室按照企业化检室、操作车间等模式布置组建,结合校企共同开发的一体化工作页,实现校内真实模拟情景教学,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围绕一体化实训教学的建设,开发一体化工作页,完善配套教学资源,增置多媒体设备、教具、书籍等资源,开展网络方式教学,与企业共同打造技术领先的专业学习资源库。
七、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及预就业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但目前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经常变动和规模不足的情况,并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环境,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实习学生的管理,影响“工”的质量。为此,学校应该主动寻求与对口企业建立互惠双赢的稳定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纽带,采用“订单培训”“工学交替”等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有效模式。
八、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在化工企业调研访谈中,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员工普遍吃不了苦,责任心不够。笔者建议在教学改革中注重以下两方面建设。
一是要从教学大纲层面上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从人才培养的层面出发,将德育教育作为专业建设的首位,并在课程设置中起到体现符合专业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利用贴近社会生活和生产工作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使他们养成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习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及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要学会管理人,必先要学会管理自己。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把道德规范的认识转变成意识,把遵守规范变成规范习惯,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通过恰当的专业教育,树立学习化工的自豪心,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建立自己的发展观,从而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
关键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实验室网络化建设 应用型人才
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工程意识与从事生产管理、工程设计、开发研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获取单靠课堂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获取[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简称化工专业实验)是在学生已经接受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教育,又经受过初步工程实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从工程与工艺两个角度出发,既以化工工艺生产为背景,又以解决工艺或过程开发中所遇到的共性工程问题为目的,选择典型的工艺与工程要素,所组成系列的工艺与工程实验。它是进行化工类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担负着巩固、发展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实操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3]。网络化实验室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学校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验预习,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交实验报告,可以就实验中的疑难问题与教师和学生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因此,实验室网络化建设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5]。
1.实现网络化实验室
1.1网站的建设
网站建设主要采用HTML语言、JAVA Script、PHP等结合Mysql实现。其中PHP技术是承载在一个Appach服务器端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可以产生和执行动态、互动式、即时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的应用程序,特别是互动实验区、科技实践活动区深受学生的欢迎。
开放网络实验室,实验教学可进行网络教学:教师与学生是分离的,学生若有不懂的知识点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随时上网向老师请教或在实验互动区留言。这样一方面学生可彼此讨论,得出最佳答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老师解答,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1.2功能说明
化工专业实验室网站的建立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分为实验教学管理模块和实验室资源管理模块。
1.2.1 实验教学模块
1.2.1.1实验项目信息管理
化工专业实验包括六个模块,分别是基础数据测试实验、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化工分离技术实验、化工工艺实验、计算机仿真化工实验、研究开发型实验。按照这六个模块建立教学实验项目信息表,动态教学实验开设与资源使用情况表。如:实验教学时间、年级及地点等,可随时随地查询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学生课表、学生成绩等。
1.2.1.2“立体化”实验教材管理
优秀的教材是实现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本保证之一。我院编写了与时俱进、适应本院学生特点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主教材。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包含一些最基本的对理论课内容的验证实验,又包含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立体化教材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平台,从不同视角,利用不同媒体为授课者提供教学资源,为不同学习者提供最佳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能[6]。教师可利用主教材、教学参考书、学生指导书、教案、课件、试题库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教材,通过电子介质和互联网等形式进行展现。改革以往书本一统的局面,从单调的文字、图片,转向声、影、光立体展现,从纸介质一种表现形式转向不同媒体的多元表现形式,以满足灵活、自主学习的需要。
1.2.1.3仿真实验技能管理
对于一些典型的炼油过程,利用计算机仿真进行实操训练。在丰富的动态图像视频上,进行设备选择和流程设计,并通过开、停车,多参数的模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以及对重大事故的判断和应急处理,初步掌握仿真实验的操作技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进入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方法,玻璃仪器的使用,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仪器和专业仪器的使用。通过虚拟实验课件来模拟实验过程,以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实现实验教学,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整个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和设备,以及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师通过仿真实验技术管理能使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能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2.1.4实验互动区
学生登录网站后,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在实验互动区进行实验预习并在线提交预习报告以及实验报告,实验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线批改实验报告等。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其权限相适应的信息存储空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进行广泛的讨论。
1.2.1.5《科技实践》活动区
《科技实践》是化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该专业的选修课程。我们通过科技实践,能为有志向、有创意的学生提供一些发挥个人才能和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实验室,能深入了解化工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教师科研等情况,成立科技实践小组进行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已学知识有创意地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1.2.1.6实验教学评价管理
实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7]。通过网络化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教师自评、教师同行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参评人员通过网络进行实验教学评价,从而使实验教学评价达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使教学评价结果处理起来方便快捷、及时返馈。
1.2.2实验室资源模块
1.2.2.1教学队伍管理
包括实验教师的基本信息及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青年教师培养等情况。
1.2.2.2实验设备管理
对实验设备的编号、名称、类型、生产厂家、购买年份等基本信息和仪器的检修情况、故障记录、保养记录、使用记录等使用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为教师和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直观、快捷查询实验设备完好率、利用率及使用情况的渠道。
1.2.2.3化学试剂管理
教师可通过化学试剂管理模块在网上进行化学试剂的采购申报、了解有关化学试剂的库存情况,提高对化学试剂的管理效率。学生可进行有关化学试剂性质的查询等,保障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及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具有创业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化工专业实验室网络化建设改革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充足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程序,鼓励创新、激励成材,营造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要更新和改革实验内容。
综合各专业课程的化工专业实验中石油炼制工程课程中的油品分析、石油炼制工艺实验占有较大比重,研究开发型实验模块也主要为石油炼制工程方面的实验项目。
石油炼制工程课程主要任务是研究是如何高效、合理地把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考虑到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速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把基本理论知识讲透,我们尽可能多地将工程实际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引入本课程教学中,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实验课内容也应不断地更新。同时,还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地在网络实验室中公布,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科研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吸引学生尽早地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团队工作,并借助课题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2.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项目既有验证性实验,又有设计和综合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研究开发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通过石油产品性质分析、原油评价实验等使学生对石油产品的性质和原油的评价方法有一概括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中各概念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设计和综合实验属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拓展训练,在网络实验室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课题组,课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对整个实验的工艺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案。设计的实验方案由各组写成报告,阐述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技术依据。在网络实验室的互动区上进行反复的讨论,指导老师根据报告,并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对报告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实验方案通过后,由该组学生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自己做实验,取数据,直到写出实验报告。
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强调以实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以课题组的形式完成实验的同时,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深受学生欢迎。
目前,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要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步入工程师的角色,能成为创新性工程师的为数甚少,尚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出现了企业急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而大批高校毕业生却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化工专业实验室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也为实验室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莫惠林,杨近娄,斌超等.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2):74-75.
[2]罗正祥.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6):589-591.
[3]刘俊生,周明贵,刘小翠.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0):1183-1185.
[4]吴群英,董克奇,杨秀萍.实验室网络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4):4-6.
[5]陈洪渊.实验室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摇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3.
[6]顾浩.为精品课程全力打造一流立体化教材[J].福建电脑,2007,(2):185-186.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王 艳
【摘 要】阐述了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实施分层次教学、课证融通等教学改革问题,实现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顺利衔接。
关键词 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86-02
作者简介:陆正清,男,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及生物化工专业教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构建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编号:D/2013/03/149)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指出要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试点,由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试点院校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密切联合行业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一般应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取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的中职学校,进行了“3+3”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实践,制订了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该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思路
1.校企合作,创新中高职衔接人才共育机制。近几年,学院先后牵头创建了江苏食品职教集团、江苏今世缘酿酒学院、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校企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及生物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校企共同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进行考核评价,实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机制。
2.课程衔接,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则上就是两者课程相互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要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内容由中职完成,哪些内容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同时合理安排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
3.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人才培养的企业化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在专指委的指导下,确定生物化工专业学生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明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设置相应的支撑课程,以适应中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人才培养的企业化要求。
4.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俱进。按照中职阶段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要求,将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俱进。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直通车”,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
5.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奠定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基础。在实践教学方面,中职的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薄弱,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而且还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实训室的氛围按照企业化验室、车间的要求进行布置,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按企业规章制度及要求进行,实现实验、实训工厂化;在学生管理方面,结合企业管理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定岗、定责、定人、定薪,学生变成了企业模拟员工,由虚拟的工资代替综合测评的分数,实行班级管理企业化。
6.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多元化。以多方评价为手段,以学分互认为桥梁,实行学业认可、累计学分制。建立校行企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兼顾中高职学生学习需求,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对于部分专业课程,可采取“一课双师”的方法授课,即一名校内教师和一名企业教师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共同进行考核评价;对于学生在“校中厂”进行的实训,如果有实训产品的(如啤酒、黄酒、食用菌等),以学生实训所得产品的质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由校企老师共同负责考核;对于学生在“厂中校”或企业进行的实训及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主要由企业负责。
二、构建步骤
1.对接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生物化工专业人才需求、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教师先后分赴南京、苏州、上海等省内外40多家企业开展了企业调研活动,同时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在取得第一手调研资料后,专业建设团队召开了多次研讨会议,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归纳、统计和分析,同时,通过每年召开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等专业建设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生物化工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生物化工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发酵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菌种培养、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及营销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经专指委专家的指导下,本专业确立了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分析表,针对性开设相应的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按生物化工的不同分类,设置并重点建设了《啤酒生产技术》、《酒精与白酒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发酵食品生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生物产品分析与检验》6门专业核心课程,以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3.遵循专业学习规律,建立“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为适应生物化工领域范围广、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快及关键技术岗位从业人员要求高等要求,培养能从事发酵生产操作、分析检验及菌种培养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毕业生的调研,经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方向就业的需要。
4.构建“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施难、学生岗位能力有待提高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我院国家骨干院建设为契机,依托江苏食品职教集团、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工程实验室、江苏今世缘酿酒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实践了生物化工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生物化工专业知识、技术、素质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毕业辅导课,并按照职业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进行,促进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
三、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围绕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教学团队开发了8门优质课程,参与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其中2门课程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1门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开发和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啤酒生产技术》、《酒精生产技术》等共8本工学结合教材,同时编写了《啤酒生产实训》等9本校本教材。
2.实施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提高。中高职学生在文化水平、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数学应用软件的教学,将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作图,利用计算机来完成。
3.课证融通,强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专业课程团队紧紧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