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亚洲经济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03 14:47:00

序论:在您撰写亚洲经济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亚洲经济特点

第1篇

本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节,学生一方面要认识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另一方面要学会认识一个区域的方法。“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用前两个课时完成,第三课时的重点则是了解“亚洲及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虽然“亚洲及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不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亚洲又是我国所在的大洲,了解亚洲的人文地理特点很有必要。

二、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本节课利用资料、图表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亚欧的经济数据,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认识到亚洲与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通过课前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形成相关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图表等材料,分析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等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通过收集资料,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阅读材料认识亚洲和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了解亚洲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并认识家乡重庆在亚欧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简要分析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的原因;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学习了亚洲及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它们的大陆部分是连为一体的,请大家回忆亚欧分界线由哪些地理事物组成。

学生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图片展示:“一带一路”示意图。

教师讲解:虽然亚洲和欧洲被这些天然屏障分隔开来,但自东汉以来亚欧两洲的经济往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如今由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又为加强亚欧两洲经济交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一个区域,不仅要掌握其自然地理要素,还要适当了解其人文地理要素。这节课就来学习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国家、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

设计意图:引入对亚洲及欧洲人文地理要素的学习。

图片展示:人口过亿的12个国家。

教师讲解:在全世界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当中,有7个国家都位于亚洲。

材料展示:2008年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名。

教师讲解:2008年亚洲人口已达4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3%,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欧洲总人口则达7.36亿,居世界各大洲第3位。

材料展示:2012年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名(部分)。

教师讲解:2012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1.5%,未来亚洲的人口还会继续增加。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负数。人口负增长也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图片展示:人口老龄化漫画。

教师讲解: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外,人口密度也是了解一个区域的人口情况的重要指标。

课堂活动:“议一议”。

图片展示:图6-15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

设疑置问: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人口的分布情况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完成表1。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人文地理要素往往会受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表和资料了解亚洲及欧洲的人口特点,了解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承转过渡:人口的分布除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图片展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图。

教师讲解:上学期学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节中,大家了解到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

课堂活动:“比一比”。

材料展示:国家面积排名(部分);世界城市人口分布图;2015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部分);2015年世界GDP增速排名(部分)。

学生活动:利用以上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亚欧两洲的国家及经济特点,完成表2。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分布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表和资料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国家与经济特点,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认识亚洲和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

材料展示:亚欧会议。

教师讲解:亚洲与欧洲除在地域上有联系以外,在经济方面也有很多密切的合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强经济交流是两洲人民共同的愿望。

设疑置问:除人口、国家、经济以外,一个国家的人文地理要素还应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饮食、风俗礼仪、建筑、音乐、文学、舞蹈、体育、服饰等。

承转过渡: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教师讲解:亚洲曾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古文明,欧洲也有灿烂的爱琴海文明,这两个大洲都有绚丽多彩的文化。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亚洲及欧洲的饮食、风俗礼仪、建筑、音乐、文学、舞蹈、体育、服饰等材料。

课堂活动:“说一说”。课前请同学们利用网络,分组查询了相关资料,下面有请各组代表来说一说亚洲及欧洲不同的文化特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亚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小说、音乐、体育、饮食、服饰、宗教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亚洲及欧洲的文化信息。

图片展示:亚欧文化艺术节、亚欧电影展。

教师讲解:随着多项艺术活动的开展,亚欧两洲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图片展示:渝新欧铁路开通。

教师讲解:“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由重庆出发,经新疆通往欧洲德国的渝新欧铁路也被称为“新丝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未来,通过繁忙的渝新欧铁路,亚洲与欧洲的联系还会更加紧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早日成长为栋梁之材,为亚欧两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锦上添花,为家乡与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第2篇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第3篇

王昌红,泗阳县致远中学,宿迁市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2014年江苏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地理感性可视化教学,指导学生应用系统思维建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

一、情境引入

师: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课件展示我国南北方代表性美食图片)大家喜欢美食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而要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需要知道我国美食分布的基本特点(课件展示)――南米北面,为什么?

生:环境差异。

生:饮食习惯。

生:农业分布差异。

师:对,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格局(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生:南稻北麦。

师:南稻北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地理环境的差异。

师: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点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促成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话题之一“美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美食”迁移到“主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到教学的场景中,进而自然地开始探索“南米北面”的产生原因,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类型”。】

二、知识建构

师:(课件展示一组水稻种植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发挥我们无穷的想像力吧。

生:人们在插秧。

生:水稻,杂交稻(教师问:怎么看出来的?学生笑)

生:人多。

生:降水多。

生:气温高。

生:气候湿润。

生: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生:水源丰富。

生:人们喜爱米食。

……

师:同学们想像力很丰富,思维发散性很强。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会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作物?分布在哪?为何形成?有何特点?(板书)

师: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名称是什么?

生:水稻。

师:水稻有什么生长习性呢?

生:喜温喜湿。

生:劳动力需求量大。

师:(展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具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里?(同时展示亚洲气候资料图)

生:亚洲季风区。

师:具体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师:水稻种植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自由表达)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区位条件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教师板书)

师:自然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教师板书)

师:社会经济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教师板书)

师: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导学案材料,思考亚洲季风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将结论总结在导学案上。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上对应材料,并初步建构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优越条件的知识体系)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互通有无,1+1>2,互相评价,汇集小组智慧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

(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共同绘出知识体系图)

师:请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我们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是作物种类是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刚才没有把市场因素表达清楚,亚洲人口众多,所以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水稻属于高产作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亚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亚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师:(展示亚洲季风区气候资料图表)亚洲季风区的气候为什么适合水稻的生长?

生:亚洲季风区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师:(展示亚洲人口资料)亚洲人口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人口密集。

师:人口多意味什么?

生:市场广阔。

生: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那我们辩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

生:水旱灾害频繁。

师: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师:还有哪些不利条件?

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小。

师:总体来说,亚洲季风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那亚洲水稻种植业又有哪些生产特点呢?结合导学案上的案例《李强家的农业故事》,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学生自学阅读,自主总结)

师:(展示李强家的人口和农田面积数据与美国大农场面积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生:人均1.4亩。

师:与美国大农场相比,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

生:生产规模小。

师:(展示水稻的单产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水稻亩产是多少?

生:亩产是600公斤。

师: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对比,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单产高。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生:自然条件优越。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高产还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谁呢?

生:袁隆平。

师:(图片展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感动全中国。请一位同学朗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一学生朗诵)

师:(展示李强家的农业机械资料)这段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机械化水平低。

师:(展示李强家的粮食销售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相比特点是什么?

生:商品率低。(教师补充商品率概念)

师:(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师:请同学们将以上特点进行自我总结,建构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自我总结)

师:以上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核心,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分布、条件和特点,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总结整理,画出知识链)

师:请哪个小组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作物的习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分布决定了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决定了生产特点。如:亚洲季风区决定了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而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教师适当补充)。

师:亚洲各国的水稻种植业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不是。

师:(展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资料)请同学们分析日本水稻种植业又有什么特点?

生:商品率高。

生:机械化水平高。

生:单产高。

师:通过对日本水稻种植业特点与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一般特点的比较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注意个别差异。(教师点拨补充: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域差异)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一直是这样的吗?

生:是变化的。

师:对,是不断变化的(课件展示过去与现在农业机械的变化),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

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不一样的水稻种植业(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生产模式视频)

师:这种“稻鱼鸭”生产模式有什么优点?

生:绿色无污染。(教师追问:是不是完全无污染呢?学生把表达改为污染很小)

生:对环境破坏小。

生: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点评: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对农业场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呈现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从图片中看到和自己所知的有关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什么作物”“分布在哪”“形成条件”“有何特点”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促进了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亚洲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水稻种植业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关注到地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水稻种植业的一般特点,同时结合日本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区域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因地制宜”地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建构

师:(展示一组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片)大家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地形平坦开阔。

生:图中有许多大型机械,说明机械化水平高。

生:生产规模大,像大农场。

师:最可能是哪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呢?

生:商品谷物农业。

师:哪个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最具代表性?

生:美国。

师:对。那我们能不能借鉴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析思路,写出有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体系呢?

(学生阅读导学案材料,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小组内部再交流一下,互通有无,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形成的知识树投影到屏幕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看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少;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师:其他同学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农业区域化,提供技术支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如劳动力少是优势吗?

生:不是(教师补充: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

师:哪位同学能再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生:玉米、小麦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而中央大平原又决定了地形平坦,地形平坦开阔又决定了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教师引导补充:玉米、小麦的生产过程比水稻要简单,所以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由于美国中部地广人稀,所以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商品率高)

【教学点评:教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一组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进行思考,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回答也更加贴近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思维模型,自主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建构的知识逻辑上也有不同,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树,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互相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综合应用

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展示世界农业分布图),它们都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表达一下?

生:分布不同,生产特点不同,作物不同。

师:(展示比较表格)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

(生比较说明)

师:下面我们从世界回到家乡,一起走进家乡的田野。

师:(展示家乡农业景观图)在希望的田野上麦粒日渐饱满,翠绿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展示泗阳县粮食生产现状材料)当然我县粮食生产也有一些不足,请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你觉得家乡农业应如何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答题角度)

师:下面请同学将交流讨论的结果总结到黑板上。

生:从政策角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制度。

生:从政策角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民管理水平、完善科技发展体系。

生:从农民角度――参加学习培训、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生:从农业科技人员角度――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师:以上各位同学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也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播放视频《美丽的泗阳》,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节课内容)

第4篇

关键词:亚洲;老龄化;人口红利;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亚洲曾经历了巨大变迁。19世纪之前,亚洲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区域,19世纪开始出现了100 多年的衰败。亚洲在此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成为了最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并创造了“亚洲奇迹”。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亚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着人口结构转型,这种人口结构转型是由亚洲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主导的。

亚洲人口日益老龄化,人口结构的转变是亚洲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的最为重大的转变,而且其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几十年内亚洲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1]。众所周知,在养老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已经在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面临了很大的困境。亚洲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未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都将对亚洲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亚洲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与特点

(一)亚洲人口结构转变的过程与原因

亚洲人口结构的重要转变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体上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时亚洲人口一半以上在25岁以下,其他人口主要集中在29至59工作年龄,亚洲各国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在3%至15%。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亚洲人口开始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

第一阶段,年轻人口数量增加,这个时期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亚洲许多国家的人口受到惨重打击,二战结束后亚洲各国普遍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并且出现了“战后婴儿潮”。“此后婴儿潮”出生的这群人大都出生在20世纪的50、60年代,使得亚洲人口表现出进一步的年轻化(图1)。在这一时期,除了日本之外,大多数亚洲国家人口都变得更加年轻了。

第二阶段,工作人口比重增加。第二个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相对于战后初期,亚洲在这一时期的出生率开始下降。众所周知,出生率的快速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出生率下降的最初阶段,由于新生人口的减少,人口结构会出现平滑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工作人口比重开始增加[3]。因此,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工作人口的数量的增加都超过了年轻人口数量的增加(图2)。到了1985年,大多数亚洲国家都处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国家工作人口的增长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这个时期对亚洲发展社会经济十分有利,被称为“黄金时代” 。亚洲第二阶段的人口结构在2004年达到了顶点,42个亚洲国家中有36个国家在劳动人口增长方面超过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增长[4]。

第三阶段就是目前的老龄化阶段。亚洲现在正在进入老龄化时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在于亚洲人口寿命的增长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亚洲人均寿命就在不断地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长,亚洲地区医疗投入、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使得亚洲人均寿命从1970年至2008年间增长了14岁,达到716岁[5],而且还在继续地稳步增长(图3)。

然而,与亚洲老年人寿命的增加相比,导致亚洲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更加重要的因素是亚洲出生率的下降[6],低生育率是亚洲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亚洲国家工业化的演进,亚洲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结婚和生育年龄不断推迟,人口出生率出现了急剧的下降(图4)。特别是从1950年到2000年间东亚国家尤其严重,总的人口出生率在不到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降低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预计到了2025年,整个亚洲总的生育率均降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以下。

(二)亚洲人口结构转变的特点

第5篇

关键词:约翰·奈斯比特 亚洲大趋势 崛起观 意识观 模式观 影响观

亚洲(东亚)崛起是当今学术界的热门问题。而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撰写的《亚洲大趋势》(Megatrends Asia)则是一本较早全面阐述这一问题著作。奈斯比特认为亚洲的现代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最重要的发展动向:亚洲在崛起,未来世界的中心将在亚洲。战后亚洲发展表现为趋势:从单一国家经济走向网络集团经济;从传统模式走向多种模式;从出口导向走向消费导向;从政府调控走向市场驱动;从乡村走向大都市;从劳动力密集走向高科技密集;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从西方走向东方。作者“着重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因为他们是亚洲谋求发展与更新的龙头所在。”[1]p4所以,亚洲大趋势主要是指战后东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了研究东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意识:亚洲崛起观、亚洲意识观、亚洲模式观、亚洲影响观等论断。

亚洲崛起观

亚洲正在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足,现代化发展非常显著。从1945年到1995年,这期间其人口总数增加了4亿,而贫困人口却由4亿减少到了1.8亿。“从人均GDP的增长、福利的增加、贫困的减少等指标看,东亚明显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2]p23世界银行已宣布,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和任何区域,都从未像当今的亚洲这样取得了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并得出结论:东亚的发展经历是一个经济奇迹。“在过去10年中,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10%,未来10年,亚洲的中产阶级将会增加1-2倍。除去日本,亚洲其他国家的中产阶级到2010年将达8-10亿,其消费水平也十分惊人,预计为8-1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是现今美国经济的150%;而英国中产阶级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才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以今天亚洲的发展速度计算,不用10年,这一进程便会完成。”[1]p81为了满足这么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导向型模式已经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取向。与此同时,亚洲产业结构由于后发优势正在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制造业向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主的制造、服务业的高科技密集型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大的变革。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全球经济正在从单一国家经济走向网络集团经济。亚洲的经济发展特点更为明显,例如华人率先建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种族网络——海外华人:新的经济势力网。“在当今这样一个资本与天赋不分国界的时代,华人正可以担当一个桥梁的角色,去连通整个亚洲资金、观念、市场与谋略,并进行广泛交流,共创新世纪。” [1]p16-17这种网络集团经济成为亚洲崛起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跨国的海外华人经济圈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势力。如果把海外华人看作一个整体,其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海外华人控制了除日、韩两国之外的所有东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新加坡的华人在亚洲的已超过日本。华人亦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最大外次资来源。中国80%的外资也来自海外华人。” [1]p12世界发展需要亚洲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

战后亚洲崛起主要表现在为亚洲进入现代化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都市化趋势改变着亚洲的面貌。应该注意的是,亚洲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大都市的膨胀。

亚洲意识观

经济发展引发了亚洲人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文化革命,改变着亚洲的自我形象、文化与传统,“随着亚洲经济日益繁荣,政治逐渐开放,无论个人、公司商号或各种机关体制,都拥有愈来愈开阔的选择空间。两性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劳资之间,渐渐呈现出新模式、新结构,以及新的人际关系。”[1]p42亚洲社会从传统模式走向多种模式。而亚洲意识则是亚洲人由传统社会迈向多元社会的过程中重塑的自我价值观: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在世界舞台上担任的角色,改变过去不平等的世界地位。民族的亚洲、觉悟的亚洲、革命的亚洲与忧患的亚洲正在被自信的亚洲、集体的亚洲、道德的亚洲、文化的亚洲与共识的亚洲所取代。

自信的亚洲:亚洲人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亚洲的心灵终于从困境中解脱了。东方可以对西方说:“别指手画脚了”。亚洲人开始以亚洲人为荣,对亚洲充满信心,发现自身的优势。这种自信将会发展成为具有亚洲特色的模式与风格。

集体的亚洲:从民族的亚洲、忧患的亚洲开始向共同体的亚洲发展。过去共同体亚洲观念缺乏,而集体亚洲观念已建立起来特别是东亚危机以后,亚洲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

道德的亚洲:家庭的信赖与个人的责任感,自给自足的精神与开拓创新的精神。亚洲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例如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亚洲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之一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化的亚洲:古老的传统文化的优点的继承与发扬,责任的观念、秩序的观念、集体的观念、纪律的观念等等道德文化为亚洲和世界的文化建设服务。

共识的亚洲: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转为“一个国家,一种共识”——多元文化和平共存以及成功地调和移民和当地人民地“共识”。亚洲人由于合和精神接受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多元文化塑造“共识的亚洲”。

亚洲模式观

奈斯比特明确指出:亚洲的现代化绝非等同于“西化”,它呈现出的是特有的“亚洲模式”。亚洲崛起的自信使亚洲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发展出自己特色道路。奈斯比特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他认为亚洲正在从政府调控走向市场驱动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多数学者认为亚洲政治经济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主导型”发展道路。如果从纯经济角度讲,市场经济的作用确实比以往更大,或者说亚洲的市场经济更加健全与完善。

约翰·奈斯比特肯定亚洲模式主要在于对文化与发展关系的肯定,亚洲模式的基础就是亚洲独特的文化,文化与制度的互动产生出二战后亚洲的崛起与模式发展。亚洲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平等、和谐、公正、稳定是亚洲现代化模式的追求目标。亚洲正以一种独特的亚洲式的思维方式创造着自己的发展模式。亚洲的发展模式已经证明:亚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转换中呈现出多样性和新的个性,亚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亚洲影响观

亚洲的崛起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亚洲也是世界新秩序建设的强大力量和重要参与者,“东亚的经济崛起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经济圈,或经济-文化圈” [3]p27东亚已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亚洲崛起首先是经济实力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将是政治势力的扩张和文化影响力的渗透。”[1]p246欧洲、北美、东亚正在形成当今世界经济的三足鼎立局面。

亚洲的崛起意味着告别过去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史。亚洲与西方的关系开始走向平等关系,自东向西的重新定位。“东方社会日益趋向功利化和高科技型,面临精神危机的西方人越来越东方化。东、西方两者文化、经济交融之时,世界将会更加生机勃勃。”[1]p56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

“东亚现代化初步成功的理论价值在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或欧化,现代化道理并非只有一条。现代化的模式也并非只有欧洲或美国的经典模式,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现代化的模式同样也具有多样性。” [4]p7东亚发展模式是一个新型的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也是亚洲崛起的重要意义,“近150年间,当西方人享有他们创造的进步和富奢时,大多数亚洲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现在,亚洲踏上了富强发展之路,经济的复苏使东方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价值。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引进,亚洲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这是一种将东、西方价值观完善结合的模式,一种包容自由、有序、社会关注和个人主义等信念的模式,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正在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二十一世纪。”[1]p275

评价

约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亚洲大趋势》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崛起和东亚模式给予了全面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关于亚洲模式的争论中,奈斯比特给以了积极的回应。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克服西方中心论来表达西方学者的亚洲社会历史发展观。虽然可以看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子。

奈斯比特是一个社会经济研究者,他认为企业就是财富、成效、经济活力的真正创造者,认同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所以难免会产生经济决定论的观点,但可以看得出奈斯比特在书写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一倾向,尽量给予客观评价。

《亚洲大趋势》于1996年出版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广泛关注,并在数月内被译成多种文字。这本书内容丰富、分析独到、文笔新颖、引人入胜,对于我们分析、认识和预测亚洲及整个世界的形势,不失为一份很好的参考材料。因此这本书成为东亚学研究的名著。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蔚文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版。

[2](美)斯蒂格利茨等编:《东亚奇迹的反思》,王玉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银行发展丛书·研究报告系列)

第6篇

机遇

亚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亚洲经济的共同发展需要互联互通,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亚投行的成立有着广泛的服务空间。中国倡导并发起设立亚投行,正值经济的后危机时代,美国经济在量化宽松的影响下步履蹒跚逐渐恢复,日本和欧洲依然在泥潭中挣扎,相对而言亚洲各国虽然也受危机后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但是亚洲国家诸如中国、印度、越南的经济增长力依然保持在5%以上。因此团结亚洲各国力量,促进亚洲经济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是个很好的历史机遇。

亚洲各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更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亚投行的定位专注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正好切中了亚洲经济的薄弱环节。亚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以农业和基础工业为主,如果能够推动大型、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工业整体水平和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亚投行生逢其时,顺应了历史机遇,满足亚洲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亚洲经济融合与发展。

挑战

亚投行作为备受关注的新生力量,需要面对国际各方力量。亚投行创始过程集合了世界目光,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因为可以增加投资机会和经济合作而积极加入,英国、法国在权衡之后更看中亚洲投资机会也采取支持的态度,但是与之相反的美国和日本对亚投行的设立持偏消极的态度,这其中的表面原因很多,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大国的政治经济博弈。由于亚投行目前只是初创阶段,所以各种力量的分歧和较量只是刚刚开始。亚投行唯有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扎实做好亚洲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亚洲区域经济发展,用事实来说话,才能压制对亚投行怀有异议的各方。

亚投行参与国家众多,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不同,需要建立公平高效的运作机制。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既包括亚洲经济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也包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加大了各方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的难度。而且面对亚洲基础设施的“蛋糕”市场,如何公平有效的平衡参与国的利益和保障积极性也是亚投行运作的难点和挑战。作为新成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倡导下,亚投行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是平衡各方的首要问题。确定亚投行适宜的发展战略和公平合理的治理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亚投行直接面临着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二战以来,世界金融体系是由美国和发达国家一手打造和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从股份安排和投票决策机制等核心治理机制,保障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意志得以顺利实施。亚投行是由中国倡导推进的,参与国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因而从设立之初就打破了现行的国际金融格局。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似乎更是与其正面交锋。但是面对亚洲国家巨大的资金需求,合作而非竞争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尽管亚投行在项目筛选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经验欠缺,但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人才吸引机制也是亚投行的优势所在。

战略思考

亚投行作为全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在未来的战略选择上需要充分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建立起更加公平、开放和高效的多边金融机构,推动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繁荣。

治理结构采用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管理层的三层治理机制。该机制在协调成员国参与上尽量兼顾公平与效率,在第一层理事会层面兼顾所有成员国,然后通过委派和选举产生的执行董事会按照理事会的意愿执行日常重大策略。亚投行在理事会构建层面可以参考现行模式,在执行董事会的委任上更多得考虑选举方式,更加公平。在经营层方面,需要客服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庞大、低效的缺陷,经营管理层尽量扁平化,建议按照基础设施的特点,在经营架构上设置专门的事业部,更加体现专业化运作。

融资战略多样化。目前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都是会员国认缴的初始股本以及后面的不断增资,还有赠款。为了满足庞大的减贫需求,世界银行也进行发债融资,由于背靠美国,其债券评级很高,可以低成本募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广,耗资巨大,因此亚投行除考虑吸收会员国的股本以外,需要考虑(1)发行人民币债券。从目前的成员国来看,缺少美国和日本可能会使得债券评级略低于世行债券,因此中国需要联合各成员国争取债券的高评级,以获得低成本资金。由于人民币在亚洲范围内已经具有结算货币的职能,而且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债券较受欢迎。(2)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形式吸引捐赠资金。中国已经针对一路一带战略设立了丝路基金,下一步,可以参考亚开行的开发基金和援助基金模式,考虑在亚投行框架内设立专门行业或者专门地区的基金,吸引外部资金。(3)联合政府融资。由于基础建设项目一般都是和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因此联合融资方式可以考虑吸引政府资金的进入,通过设置合理的结构比例,调动当地政府的人财物配合,也可以降低基建项目的政治风险。

第7篇

中国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是积极务实的,是切实可行的,是着眼全局的,是有重要意义的,为亚洲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地区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中国的倡议,使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是一个不仅自己要发展,而且还关注地区其它国家发展,并愿在相互合作中竭力为地区经济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的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不排除中国与其它国家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是封闭式、排他性集团。

亚洲国家组成一个自己的、正式的多边合作机制十分重要。但亚洲的多样化特点决定了在现阶段,本地区最为可行的选择是由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由小区域合作过渡到次区域合作,等条件成熟后,再达到整个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的更高境界。

合作与发展是实现亚洲繁荣与稳定的时代要求,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亚洲国家应抓住机遇,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促进发展。推进自由贸易区,特别是亚洲次区域的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重要,欧洲和北美区域合作方式证明,加强区域合作有助于区内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中国的倡议下,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就在未来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一事进行了商谈,并达到了共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于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正式开始,这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结果。中国和东盟现在的总人口约为17亿,国内生产总值约达20000亿美元,10个东盟国家加上中国的贸易额超过了12000亿美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来亚洲合作提供新的动力。

中国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是积极务实的,是切实可行的,是着眼全局的,是有重要意义的。

1、新世纪伊始,世界三大经济板块遭受自1974年以来的同步下滑。美国的经济衰退和“9.11” 事件及其后续影响,使得全球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强,这对刚刚摆脱亚洲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除其阴影的东亚各国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保证东亚地区稳定,恢复地区内活力,东亚各国应立足于地区经济合作,减少对地区外出口的依赖,消除经济资源在区内各国间自由流动的障碍,进行区域市场整合,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此乃东亚国家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正在迅速增长。根据新加坡政府所做的一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东盟在东亚地区的贸易额仅占其全部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到了90年代,这个比例达到了二分之一。研究表明,贸易额的增长,并不是因为东盟增加了同日本的贸易,而是同中国的贸易增长了。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增长了四倍。200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41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5.3%,目前东盟是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

2、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逐步融入世界及地区经济,为发展地区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位居世界第三。中国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为全球最高,在全球普遍不景气的2001年,中国仍然取得了7.3%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市场规模及其潜力亦属全球之最,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510口亿美元,超过了加拿大、意大利,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全球第六大贸易国。中国外汇储备,截止2002年3月,已超过2200亿美元,仅次子日本,继续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现已成为WTO正式会员国,入会后,随着经贸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将会促使中国的经济能量进一步释放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扩大。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或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遇。

3、中国提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倡议,使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是一个不仅自己要发展,而且还关注地区其它国家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不仅不会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而且是一个愿意在相互合作中竭力为地区经济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的负责任的国家。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内需市场商机无限,因此流向中国的外资日益增多,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流入外资最多的国家,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不能认为外资流入中国,就对周边国家构成了“威胁”。流入亚洲的60%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来到了中国,这个事实本身并没有错,因为贸易、投资自由化追求的就是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中国如果能够保证投资者的收益,资本自然会流向中国。使得香港、台湾、日本、东盟国家乃至欧美各国的制造业纷纷迁到中国,除了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外,就是拥有13亿人口、商机无限的广阔市场。

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有各自的优势,如资源、市场、人力、信息、工艺技术、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和教育水平等等,如果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各国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提高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出现双赢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无庸置疑的。竞争不可避免,但竞争不必一定是你死我活的,而可以是既竞争又合作,以合作求互利,以竞争促发展。

公正地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不会对周边国家造成威胁,恰恰相反,它只会给周边国家带来大量贸易、投资和承建基础设施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的容量已经显著增大。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是一个现实的市场。中国这个商机无限的广阔市场,显然有利于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建立一个范围更大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并最终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封闭式、排他性集团,已不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不排斥中国与其它国家合作。中国仍将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的合作。美国仍将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仍将在APEC内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正在顺利运转,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之间还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两国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仍将继续发展,并将不断扩大。

1、亚洲地区的多样化特点和亚洲地区多层次、相互交叉的合作结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和建立,为建立一个范围更大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最终实现整个亚洲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亚洲国家组成一个自己的、正式的多边合作机制十分重要。亚洲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和美洲。亚洲的多样化特点显然是导致其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发展阶段差别很大,经济结构多样化,再加上宗教、语言、文化、历史等原因,使得亚洲地区不可能像欧洲、北美那样迅速实现区域合作的目标,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不可能建立像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组织。在现阶段,本地区最为可行的选择是由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由小区域合作过渡到次区域合作,待条件成熟后,再达到整个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的更高境界。而双边的或多边的,小区域或次区域合作模式,由于是由若干地缘相近、条件类似、经济利害关系较直接的国家或地区开展的多领域的和多层次的较灵活的合作,它集中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因而易于开展。

必须指出,美国不愿看到亚洲建立一个自己的、没有美国参加的多边合作机制。人们都记得在80年代当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议建立一个只限于东亚国家参加的 “东亚经济论坛”([AEC)时,就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当时的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对日本和韩国施压,迫使他们拒绝马哈蒂尔的计划。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美国可以建立北美的、乃至包括中南美在内的全美洲的自由贸易区,亚洲国家为什么就不能建立自己的多边合作机制呢?

其实,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设想,并不是为了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NF)在金融领域争霸,也无意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影响,而是为了稳定亚洲地区货币,加强亚洲国家金融合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援助机制起一种辅助作用而已。

现在,亚洲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提高,一个国家货币的波动和经济恶化,很快会扩展到亚洲其它国家。鉴于1997年的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各国一直在推动缔结双边货币合作协议的谈判,目的在于构筑稳定货币的合作机制,在对外资金周转情况恶化时相互融通外汇,以避免受到货币投机活动的打击。为此,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曾于2000年5月在泰国的清迈举行会谈,并达成共识,将原来东盟之间的货币互换扩大到所有成员,同时东盟各成员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各有关国家承诺向货币受到投机活动打击的国家提供外汇支持。清迈会议以来,签订货币合作协议的国家日益增多。

2002年3月29日,中国和日本已签订了此项货币合作协议。这个协议是朝向区域金融领域合作,保持亚洲金融稳定,从而加强东亚国家应付金融危机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的日本,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的中国,合作构筑外汇融通的安全保障体系,意义重大。这为亚洲合作提供了新的活力。

此前,中国已同泰国签订了协议。中国也与韩国于2002年5月签署协定。

日本已分别同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缔结了货币合作协议。

韩国与泰国的协定即将签署,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协商工作正在进行中。

今日的货币合作协议就是作为亚洲货币基金(AMF)设想的另一个方案,即建立金融紧急援助安排,防范金融危机发生所采取的措施之一而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