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2 14:59:30

序论:在您撰写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言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大学 课堂提问 教师语言

一、引言

与传统中小学课堂不同的是,由于大学生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课堂教学已不再适合采用全程灌输的方式,但在实际课堂中仍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无奈场面。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对课程的兴趣和自信。教师课堂提问的语言不当,不仅会导致信息传达的失效,而且会使学生对课程理解产生偏差,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从大学生视角研究教师课堂提问语言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及信息传递有效性的最佳实现。目前,学界对于教师课堂提问多有泛泛而谈之作,对其语言角度的本体研究尚不深入,针对大学文科非双语课堂的调查也不多。

教师课堂提问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仅指提问句本身,广义则包括提问句、对问题的解释语和引导性话语三部分;本文采用其狭义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提问句并不仅仅为疑问句,还包括表提问意味的陈述句、祈使句。对于如何评价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本文将从“问题主体与提问目的的明确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两方面进行评判。“问题的主体”是指提问的问题对象,如“比较比喻与借代”中“比喻”和“借代”即为问题主体;“提问目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提示提问类型,即做什么,如上例中“比较”指示的是理解性提问,另一方面是教师预期要达到的认知目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过程是行为主义理论中典型的“刺激—反应”模型,如何掌握该“刺激”的方式和施压强度会影响“反应”的效率;反之,学生的反应也可以验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此外,语境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会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效果。在课堂语境中,怎样适应不同的课堂氛围及学生反应对提问作出相应的表达调整,也会影响提问的有效性,本文在此不多作说明分析。

二、调查

(一)受访人

由于理科教学课堂提问多为书面习题的问题,不在口语范畴中,因此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提问的开放性更强的文科课堂。首先,从性别和地域(城市/农村)对受访人进行分类,在文学院选取200位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调查的受访人,男女比例和城市/农村地域比例大体均衡;其次,为了辅助问卷统计数据的量化结果,本次调查按性别、地域和成绩优劣分别选取了8位受访人进行单独访谈。

(二)材料

本次调查过程中所用到的语料均取自真实的教师课堂提问;问卷中除了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提问语言的反应,还包括对学生课堂思考积极性和作答率等方面的调查,以期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文科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不同反应,并能针对学生需求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三)统计分析

本次发放200份问卷,共回收194份,经过筛选,留下159份有效问卷,废卷率达18.04%。废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为跳题作答,有13张问卷出现该现象,视为废卷。二为答题逻辑矛盾,有22张出现该问题。如在询问课堂中是否积极思考并作答的两道题中,有部分学生在表示从不理会老师提问后,又表示经常主动回答老师提问,这明显有违逻辑。另外也有部分学生误将单选题视为多选题,同时勾选了多个选项。

在159份有效问卷中,女生82人,男生77人,来自城市的学生有86人,来自农村的学生73人。经过访谈记录和各项数据比较,两次调查结果基本吻合,数据有效。

三、提问语言分类及特点

按照认知要求和特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教师课堂提问语言分为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综合分析性提问以及评价性提问,开放性和难度逐级递增,对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和运用水平也在提高。不同类型的提问,其语言特点各不相同,涉及“语音、语汇、语法、语用”四个方面。

(一)知识性提问

知识性提问的典型提问方式是“X是什么?”或“什么是X?”。此类提问多为特指问,针对问题主体进行提问,看似简单,而实际操作中比较复杂。

1.提问目的不同

就提问目的而言,有两种情况,一为书中已有准确定义,教师提问的目的为提示学生注意,加强理解记忆和活跃课堂氛围,没有过多认知要求。二为有争议的术语定义,有时这种术语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于目前学界的争议有大体了解,并对该术语产生自己的认知。对于前一种定义提问,语音上不会过分强调,重音出现不多,但相对于非提问话语形式,它的音高会提高;后一种则通过重音、停顿等语言手段来强调和暗示。值得注意的是,语音特点是区分提问与非提问、不同提问类型最直接明显的特征,如教师授课时时常因习惯而添加的“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标记就不具有音高、停顿、重读等特点。

2.问题主体的个数不同

知识性提问中出现的问题主体个数没有限制,但主体过多且联系不明显则会出现混乱现象。有效的知识性提问应作到关键词汇简洁、具体、明确、通俗,词汇量有限,且词语并列使用时词汇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在知识性提问中,若只出现一个问题主体,那么其回答方式最为明晰;若出现多个主体,其指示的提问类型就变得多样了。例如:

(1)“什么是字?”

(2)“什么是字、词、语?”

面对提问(1)时,它指示的回答方式为“字”的定义;而问句(2)中的问题主体略多,且问题指向不如(1)句明确,学生会对该问题形成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出现多种回答方式,回答定义、比较三者差异、举例说明均可,这三种回答方式分别对应知识性、理解性、应用性三种提问类型。

3.问题主置不同

当一个提问中出现多个问题主体时,就问题主体出现的位置而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X是什么?”的回答表现为定义知识性,而对“什么是X?”的回答则更多样,将其认定为应用性提问的学生较多(见表1)。

表1:对“什么是X”提问的回答方式的比较分析

女 男 城市 农村

选项 个数 百分比 个数 百分比 个数 百分比 个数 百分比 个数 百分比

A 94 59.12% 68 82.93% 26 33.77% 43 50.00% 51 69.86%

B 8 5.03% 8 9.76% 0 0.00% 5 5.81% 3 4.11%

C 54 33.96% 3 3.66% 51 66.23% 35 40.70% 19 26.03%

D 3 1.89% 3 3.66% 0 0.00% 3 3.49% 0 0.00%

(注:调查选取“什么是字、词、语?”为代表,表中A.回答字、词、语的概念;B.比较字、词、语的差异;C.举例说明哪些是字、词、语;D.其他)

问卷结果显示,59.12%的学生会将“什么是字、词、语?”理解为知识性提问,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其视为举例说明的提问;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字、词、语是什么?”时,8位受访人一致将其视为定义式的知识性提问。这就表明提问主体与疑问词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学生对提问的不同理解。

(二)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的典型提问方式是“比较X和Y”或“X和Y有什么区别?”。这类提问方式既有特指疑问句也有陈述句或祈使句,语义清晰,主体间关联明确,符合话语交际的语用合作原则,即关联准则、信息适量准则、信息简明准则和真实性准则。如:

(3)“比较词创作中‘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区别。”

(4)“颠、巅、槙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理解性提问(3)和(4)句所指向的提问意图十分明确,(3)句问题的主体为“自是一家”和“别是一家”,(4)句主体为“颠”“巅”和“槙”,在提问中都很突出。调查显示,该类提问的有效性最高,98.76%的学生都会从问题主体的异同来回答。这两个问题都遵循了信息适量准则和信息简明准则,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同时老师在提问过程中着重强调提问主体,所以大大提高了提问的有效性。

(三)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的典型提问方式是“举例说明X”。该类提问多为陈述句或祈使句,语音方面语调平缓,一般只出现一个问题主体,均为单句,语法结构简单。虽然应用性提问符合语言本体的简明要求,但课堂教学中也极易出现失效,这在于该类开放性提问造成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因提问压力和例举范围过广而难以作答。如:

(5)“举例说明j、q、x语音演变规律。”

(6)“从方言举例说明j、q、x语音演变规律。”

相较于(5)句,(6)句将举例范围缩小至方言,增强了提问的具体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联想。

(四)综合分析性提问

综合分析性提问的典型提问方式是“分析/归纳X的特点/起源/发展过程……”。此类提问也多为陈述句或祈使句,词汇选择多样;与知识性提问相比较,该类提问较为复杂,教师在提问时有时会违背信息简明原则,导致学生对提问有多种理解方式,回答时也会出现偏差。调查显示,因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此类提问目的难以在课堂现时实现。

(7)“分析中古帮母演变的规律。”

(8)“根据这篇论文,归纳一下比喻型词语的特点。”

(9)“根据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阐述,说说诗歌的起源。”

以上三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综合分析性提问注重对事实材料的分析解读,客观性较强。如“帮母演变的规律”“根据这篇论文”“根据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阐述”,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或著述,回答时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说。

(五)评价性提问

评价性提问的典型提问方式是“评价X在研究领域中的作用/贡献/优缺……”。这类提问多为陈述句,词汇选用范围广,牵涉面广,指向的内容较为抽象。虽然学生发挥空间大,但在现实操作中会因学生知识的欠缺引起理解误差,且答题范围并不十分明确。就提问目的而言,该类提问并非要求学生在课堂进行实时回答,而是作为课后作业,旨在巩固知识,锻炼自主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兴趣。

(10)“评价一下小句中枢说在语法研究领域的贡献。”

(11)“根据你的想法,说说‘两文三语’政策的优缺点。”

例(10)的问题主体为“小句中枢说”“语法研究领域”和“贡献”,例句(11)的问题主体为“两文三语”“优缺点”,主体明确,语言表达方面都很明晰,但是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的课堂时间内给出比较全面的回答。从这两个例句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评价性提问虽有一定事实作支撑,但与其他四类提问比较,主观性十分明显,类似(11)句中“根据你的想法”的例子,在收集到的评价性提问的语料中仍有很多。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语言习惯,也会出现一些典型提问方式混用现象。如:

(12)“分析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什么。”

(13)“总结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优缺点。”

虽然在(12)问句中出现了“分析”,但在理解过程中并没有误差,因为整个提问的主体偏向“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且重音也落在“语言”“言语”和“区别”三个语言单位上,所以仍然属于理解性提问;(13)句中的主体偏向客观“总结”而不是主观评价,虽然出现“优缺点”,但仍属于综合分析性提问。总之,要判断提问类型,须从认知角度来划分,否则会出现一系列模棱两可之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炼出有效课堂提问语言的共同特点:1.语音方面:问题主体部分音高提升,有重读;出现多个主体时,每个主体之间都会有停顿。2.语汇方面:词汇量有限,主体关键词不超过5个,词汇简洁通俗,有明显的关联性。3.语法方面:多单句,少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少,结构简单,语序会影响提问表达。4.语用方面:符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范围明确且主体具象化;有时为了提示学生注意,还会有习惯性的自我重复。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不同的语言风格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间接影响提问的有效性;有86.44%的学生表示幽默的风格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会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思考效率。

四、结语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大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各类反应,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课堂氛围、语言逻辑表达等方面都会影响提问的有效性及反馈率。据此,按照不同提问类型,本文又分别阐述了大学课堂教师的提问特点。事实上,幽默生动的提问方式、恰当具体的语言表达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放性的提问类型能使大学生在课后更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总之,基于大学生视角的教师课堂提问语言研究尚不算精深,仍需要进一步结合大学生独特的课堂心理以及教师提问本体加以分析。

(本项目由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支持,本文为项目一期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汝昌.教学语言——一个仍有待研究的问题[J].外语界,

1996,(2).

[2]许绍康.教师课堂提问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08,(3).

[3]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中的词句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

第2篇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新、奇、疑”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兴趣,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例如教“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剪刀、尺子、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在课堂中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做你手中这样的长方体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如果想知道,我们一起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纸盒是什么形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然后再提出问题:“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讨论解决的办法。这一系列的提问,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能让学生在思考、推理中主动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情景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用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端午节快到了,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哥哥这个西瓜的1/3,分给姐姐这个西瓜的2/6,分给弟弟这个西瓜的3/9,问:哥哥、姐姐、弟弟三个人他们谁吃的西瓜多呢?上完这节课会得到准确的答案。”这样,使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另外就是质疑,提出问题。在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后,便问:“老师这里有三个苹果,想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来帮帮老师”。同学们情绪很高,思维活跃,纷纷发表意见,虽然方法各异,但说的都有道理。可见,凡是能撞击学生火花的地方,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三、互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操作中配合、作业中互助”,通过设置情景、讨论交流、相互学习,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动手、动脑、动口的技能。例如教“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不同的解法,并比较哪种思路比较简便。这样,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来,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后进生,也会消除自卑感和紧张感。

四、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培养;激励手段;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困境。经常听见老师抱怨说英语没法教了,学困生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力出的不少,学生还是一直走不出英语学习的低谷。现在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为了考试,老师们以应试为主,重视词汇学习及单纯的语法学习。有的同学为了学好英语,天天背单词,背课文,不惜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到了背诵上,早也背晚也背。结果呢,要么背下来了,但很快又忘了。要么就干脆放弃不背了。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并把英语课当成负担。对于这种情况,我进行思考和分析,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根据我的观察,随着年级的升高,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5分钟对话练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就要会进行交流。每次课前进行日常交际,就本单元的重点话题展开。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激励手段并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表扬。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各种激励技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一)以赞美为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哪怕是一句不起眼的赞美之词,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因此,平常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总是耐心地听着,了解他的心声。答对问题时,更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Good”、“You can do better”“Very good”“Excellent”等鼓励性语言。

(二)以学生为榜样,推动教学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愿望。我经常观察,多找几个英语学得好,口语表达不错的学生在班上朗诵课文,读完后,就可以对大家说:“怎么样,很好吧,我相信很多同学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明天谁来试一下?”有了这样的榜样,其他学生也会暗下决心,一试高低。这样的活动进行多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也就提高了。

三、用灵动的教学方法去驾驭课堂

(一)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并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小组比赛、情景课堂、导游解说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有所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话一点也不假。光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技巧。比如教词汇时,告诉他们首先要根据音标来记忆单词,掌握一定的读音规则,然后结合课文去巩固词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掌握词汇。比如我在教授单词blackboard时,让学生把它拆成black和board两部分来记忆,然后通过造句来巩固对单词的记忆,如: The students are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now.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单词,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遣词造句中。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阅读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或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通过大量的、长期的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四、培养学生灵活的自学能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诸多的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其它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通过自学,学生还可以学会理解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公平;教育公平

一、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透析

1.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1)座位安排不公平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主流教学组织形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秧田式”的座位安排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以往的座位安排是根据学生的身高,从前向后排,这种做法有悖于教学公平的原则。现在,座位一般由家庭经济条件、成绩好坏以及有无关系来决定。经济条件好的、有关系的、成绩好的学生坐在前排,得到教师的关照,这无形之中就对后排各项条件都一般的学生产生不公平。

(2)课堂硬件设备分配不均

如今,教育未能实现均衡发展,各区域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备设施等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①校际间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同,各学校的设施的配备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多,学校设备齐全,多媒体教学等充分发挥优势作用;而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过少,学校的硬件实施欠缺,无形中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

②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资源分配不均

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的发展一直给予很大力度的经费投入,高校的设备设施明显优于基础教育。同一个地区,小学连投影仪都没有,而高校的每个班级却都配备了多媒体,这不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发展。

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资源分配也存在不均衡。一般认为,普通教育的地位高于职业教育,所以,对普通教育的经费投入很充足。而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级的教育,这也是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产生自卑感的原因。

2.教师的差别性对待

(1)教师对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别性对待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成绩优秀学生的机会总是多于中等学生和差生。由于成绩优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且对自己充满信心,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所以,能得到教师的偏爱。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言,本来基础就不好,不自信,再加之教师对他们的忽视,容易致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差别性对待

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处于不同的环境,养成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外向活泼,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类学生更易被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得到的机会比较多。而有的学生内向,不好表现自己,一般不会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类学生容易被老师所忽视。因此,教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也会有意无意地差别性对待。

(3)教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差别性对待

教师因为性别差异也会差别性对待,男生在课堂上一般比较活跃、好动,有时会影响课堂秩序,所以,容易遭到老师批评。而女生大多比较文静,且自尊心较强,所以,教师很少在课堂上批评女生。这种做法极其普遍,存在大多数课堂,但这种做法会打消男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女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备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考取高分。这在无形中就要求教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并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标尺。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评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这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产生差别性对待,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方面,教师都以优等生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等各方面,而忽视中等生和差生的需求。

4.课堂教学各环节表现出不公平

课堂教学一般分为讲授、提问、管理、练习这四个主要教学行为,而在每个环节都会表现出不公平现象。

(1)讲授环节

①教学内容差异导致不公平

教师只会针对班级的一部分学生来选择教学内容,并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很难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只能选择一部分,而优等生和中等生就成了教师参照的对象。

②教学进度差异导致不公平

教师在无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会有所放弃,优等生和中等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对于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优等生和中等生都掌握了,而差生未掌握,教师会选择忽视差生,一带而过。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2)提问环节

师生互动表现出不公平。课堂教学中互动内容分配有明显差异,教师如果提出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会选择优等生来回答,而提出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的问题,则会选择中等生或者差生来回答。这会让学生在内心对自己进行象征性的定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3)管理环节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优等生,如果在课堂上犯错,只是善意提醒或口头警告,极其注意维护其自尊。而对于差生,则依照自己的情绪主观臆断,不尊重其人格尊严,甚至施以体罚、变相体罚。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管理课堂秩序,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4)练习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认为差生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出问题,所以一般会找差生板演。而差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一般都是简单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有所懈怠,悄声讲话,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二、针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1.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课堂教学的资源是有限的,学生的情况也是各有差异,不合理的教学资源会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恶性循环。

(1)政府要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保证硬件设施建设。

(2)倡导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要控制在20人左右,并且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3)灵活变动座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前排和后排,以此消除差生的自卑感。

(4)重点扶持贫困区域的教育,以保证不同区域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均衡。

2.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出现各种不良风气,对课堂教学公平造成影响,这也是在大多数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间接造成的。素质教育理念还未能被所有人所理解,教师和家长应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政府要加大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学习力度,以抵制应试教育的误导,为教师营造一个美好又公平的社会环境。

3.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及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代表权威,而忽视了学生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造成课堂教学的不公平。

教师应端正态度,将学生视作朋友,尊重其人格尊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公平。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是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实施者,也是教育事业的实践者,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素质。

(1)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各项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要求教师既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支撑,又能运用多媒体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还要能灵活、公平地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以感染学生,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还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教师这个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个学生,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一种不怕困难、淡泊名利、积极向上的态度,以自己独特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应多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调整情绪,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中影响课堂氛围。同时要有高度控制能力,不以自身喜好区别对待学生,造成课堂教学不公平。最后,还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以调节各类学生的情绪,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燕.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王娜娜.课堂教学公平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邬鹏飞.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杨伦峰.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

第5篇

“友情式”分组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志趣相投。因为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地说出“心里话”。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因教师组织形式的失当而导致学生评价失控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随机分组因操作简便使用率较高,教师倘若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互评往往演变成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总在不停地训斥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场面。这种现象在分组竞赛之后尤显突出。这样的学生互评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干预,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当然,严格地说,“友情式”分组只是更适合于对话式互评的教学实施,并非不可变通调适。具体而论,以这种分组方式组织互评通常容易显露学生之间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弊端。因此,对话式互评时的分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依据教材的特点与班级具体学情等方面而定。

二、体育课堂心理氛围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一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体育课堂心理氛围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它是逐步形成的,而其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畅通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学生意义对话式互评既需要“友情式”分组的“心理小环境”,更需要积极的班集体课堂心理氛围的“大气候”。

三、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正当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自尊,那么学生就很难具有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感。学生正确评价的态度与能力的有效形成也是新时期考量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的基本要求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种“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从而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后针对同伴在课中的学习态度、拼搏精神、任务完成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不伤身体自尊的书面评价。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四、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第6篇

新课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那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一)联系生活,引人入情

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急急忙忙地走进教室,说了这样一番话:“不好意思,同学们,我来迟了。刚才我正准备来上课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钢笔水弄了一滴在衬衫衣服的袖子上。这件衬衫是我昨天才买回来的,今天第一次穿,就弄脏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同学们,你们帮我想想办法,用什么才能把衣服上的脏洗掉吗?”老师一边说着上面的话,一边指着袖子上的污渍让学生们看,满脸愁容。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以后,纷纷举手献计献策。有的说用肥皂洗,有的说用洗衣粉洗,还有的说用洗涤剂、牙膏、衣领剂……看到这一情景,教师立即追问了一句“:哪种物品洗涤效果好呢?同学们想不想试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洗衣服的学问吧。”学生们开始分工,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活动由此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起来了。

(二)开展竞赛,引人入景

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同样能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激情。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师准备了一些泥鳅、沙、玻璃水槽。然后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把泥鳅捉到小桶里,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捉的泥鳅多。一个学生的泥鳅放在玻璃水槽里,另一个学生的泥鳅放在沙堆上。比赛开始了。台下的学生神情专注地看着,并不停地为他们加油。台上学生紧张地忙碌着,一个如探囊中之物,轻而易举地把沙堆上的泥鳅捉进了桶里;另一个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一条。比赛结果显而易见。第二回合交换比赛内容。比赛结果刚好与第一次相反,台下学生和台上学生都满脸疑惑。教师这时很自然地导入了这样一番话:“这是摩擦力的作用。一个摩擦力大,一个摩擦力小。一个费力,一个省力。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好不好?”

另外,利用音像资料,真实再现情景也是值得应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二、引领学生探究,掀起课堂教学的

(一)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有关概念,获得实验技能。然而,一旦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种类多了,数量多了,学生兴趣也会降低,太费事了。同时有限的课堂时间保证不了个个实验都能有充裕的时间去探究。

(1)师生共同准备。如《热的传递》一课,固体的热传递实验材料让学生准备,进行分组实验。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实验材料教师准备,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按组别准备。如《神奇的水》一课,有水的毛细现象实验、表面张力实验、水的压力实验、水的浮力实验、水的溶解实验等。上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其中的两个实验准备材料。为了避免一个实验有多个小组准备,其他实验没有人准备,在了解各组选择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适当作一些调整,保证每个实验材料都有人准备。上课时,各组按照自己准备的材料开展探究活动。活动结束后,指名小组代表汇报,其他做相同实验的小组同学可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在自己亲历探究和其他同学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对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水的压力、水的浮力、水的溶解性等有了较好的认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

各学科都根据教材内容实时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已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科学课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三、多元评价,体验快乐,让课终音犹在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及时给学生以表扬,愉悦学生身心。在传统教学观念里,好动的孩子往往不太受欢迎,然而正是这些孩子活跃了我们科学课的课堂,这一类型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很强,有自己的独特思想,更具有创新思维。他们大多会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主角,他们的参与关系到探究实验的进程。课堂上,教师抓住时机,欣赏他们,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既能使他们找到“自己是最优秀学生”的感觉,享受成功的,同时也促进了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能使学生意识到平时应注意自身形象。了解自己在其他同学眼里表现如何,学习情况如何。还能帮助其他学生完善研究方案,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还能从别人的评价中体会到怎样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在探究中应注意怎样操作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要想使科学课的课堂充满知趣、乐趣,充满魅力,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应用学生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做到简约有效,一定会把学生引进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

1 提问要贴近学生实际

提问要贴近学生实际,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给学生合适的思维空间。

1.1 提问要富有吸引力。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心灵共鸣。提问内容要更具情趣,使之“心愤愤,口悱悱”,对问题探究充满期待和渴望。

1.2 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驱使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2 创新提问方式

频繁、重复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会对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造成重要的影响,而新课改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启发性提问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重视提问技巧,注重创新提问方式。而在教学中教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创设和变化问题情境,采用迂回式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提问过程的新颖性,还能使得提问过程创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迂回式提问方式有逆向问、曲问和悬问,其中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从问题侧面拓展学生的思维。

3 因材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不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例如: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等;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提问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4 面向全体,遍地开花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从而要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继而推动每个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自己预设的答案,把自己意料之外的回答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不可预约即是精彩。

5 教师态度要安祥而自然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敏感时期,他们上课时的目光追随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因此,教师向学生提问时的神态要安详而自然,以神态给学生自信;教师提问时,切忌以问代罚,为难学生。当众让学生出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提问语气应和缓,带有启发性,说话的声调应是起伏变化,能将提问的重点显示出来,并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用词必须准确,并以“请回答”“好吗”等平等待人的谦词,使同学们始终体会到教师的信任、鼓励和赞赏,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6 培养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精确观察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7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