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4:59:28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语文大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高中语文及其人文性再思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基础学科呢?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基于感性认识而缺少相对深入的思考。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才对语文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再从经验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小学、初中及其课后获得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基础性往往更多地给我们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其与课程标准是吻合的。
我们还可以先来看这样一段话,其来源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致同学”:在本册教科书中,我们将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给你们带来什么?是思考的凝重,还是情感的愉悦?是思想的自由,还是交流的畅达?……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难题、科学的意义、人生、生死、情感、思想等,哪一样离开了人文?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岂不又正是工具性体现?
所以说,今天我们来理解语文,就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接纳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而对高中语文的理解,亦如“致同学”所给我们的提示:更多的应该是人文性。或者再说得更明确一点,高中语文应当为人生观、世界观处于成型萌芽期的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思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策略再思考
人文性并不是天然地呈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可以考虑如下一些策略: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能够在高中巨大的应试压力中解脱出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奠基。更新教学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且说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我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是否还存在“思想霸权”现象呢?恐怕不同程度上还是有的(应试形态下的标准答案意识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思想霸权的影响下,人文性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即使萌芽也会被扼杀。所以,要想期待人文性能够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能真正实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允许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只要其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其次是对教材的处理。除了教学观念的更新之外,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不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结合人文性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现来看,笔者以为可以这样理解: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但不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怎样做。因此,无论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还是《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我们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解读;无论是“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还是“秉笔直书的史传”,还是“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我们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第三,是注重课堂上的生成。我们说高中语文课的一个精彩之处就是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师生推向高峰体验的生成,其中往往又蕴涵着大量的丰富人文因子。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回顾出相当的一部分这样的精彩课堂或者片段,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令人意外,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活动,而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师生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人。由于思想基础不同——我们应当注意到高中学生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多元的,所以我们的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都能迸发出许多思想的火花;由于思维特点不同,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绽放出思维的花朵。
如当学生面对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时,学生固然能够感受到这是“真的猛士”,也有少数学生基于生命第一的认识,质疑是否需要这样的真的猛士。面对这一质疑,我们应当如何引导?不顾学生实际给学生灌输同一观念肯定是不行的,但面对这样的认识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的办法是重述民国十五年左右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比较那个时代下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学生,应当在苟活与斗争之间做出怎样的抉择。而当有学生提出“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其他的斗争方式”时,我肯定了他的观点,并指出每个人都有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方式,只要于国于社会有利,都是值得肯定并赞赏的。
人文性是一个大概念,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上述策略于大家面前可能只是一种小技巧。尽管如此,作为来自于笔者实践的一点思考,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高中语文课堂上人文性实现的阶段性思考
回首笔者对高中语文课堂上有效实现人文性的一点探索,应当说是有一定的经验累积的。例如在对人文性的认识当中,笔者只是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是非工具的,那就肯定是人文的。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语文从来就不是这种简单的二元组合。再如对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构思如何才能彰显人文性的思考,笔者曾经以为人文可以是一个单独呈现的环节,可通过教学实践我才发现其只有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基于必要的文化背景,才能让学生生成我们期待的人文性认识。又如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曾经有过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态,尤其是对于人文性而言,我们不知道现在的高中学生会冒出什么样的奇怪的想法,而现在我们知道多元思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光期待人文生成,更能促进我们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人文视野的扩大。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是这一基础的核心。积土成山,厚积薄发,知识记忆是掌握强化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语音、字词、成语、病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内容繁多,分类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同时,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几乎又是高考的必考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基础。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可知,知识记忆是掌握基础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系统整理记忆内容,科学归纳,并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繁多复杂,如果不加以系统地整理,科学地归纳,学生掌握起来就会比较混乱吃力。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序性,避免盲目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比如高考语文的考查顺序,大概将基础知识进行分类 ,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条理清晰了。同时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我们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记忆。比如第一、二周,我们先设置基础的语音知识,明确要求学生在这两周的任务就是掌握它们。而后可以设置字形、成语、病句等。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不再那么茫然,不再那么混乱,科学有效地记忆安排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其次,整理相关记忆清单,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记忆,让学生自主消化,同时,可采取不同的小测验方法使学生加强积累。“时间紧、任务重”是高中学习的主要特点,如果让学生下课、放学后去记忆,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因为学生很难抠出时间来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时间来让学生记忆,如下午的第三节课,分发知识记忆清单,明确记忆范围和要求,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记忆,然后可以利用十来分钟进行相关知识的小检测。通过检测掌握学生的记忆情况,适当加以补充、订正。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没有掌握好,可以灵活地在其余时间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的巩固,必须给学生时间主动去消化,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可见知识的记忆积累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再次,教师要对知识记忆的方式方法加以科学引导。好方法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知识记忆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费时费力机械地死记硬背,做一个“好学、善学”的人。
理解记忆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根本方法。无论是对字音、字形、成语的掌握,还是对修辞、语法等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所谓理解记忆就是要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才会更持久,遗忘的速度才会更慢。如“供销社”中“供”的读音,正确的应该是“gōng”,实际上很多学生都错认为其应该读“gòng”。我们可以利用理解记忆法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供销社”中“供”是“供应”的意思,所以它应该和“供应”的“供”读音一样,都读“gōng”。
联想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的特点就是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把许多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形成一个脉络明确的知识网络,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如我们在记忆“急躁”的“躁”时,记住了它的偏旁应该是“足”,它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以此联想开去,“浮躁”、“焦躁”、“烦躁”都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所以这三个词它们的偏旁应该都是“足”。又如记忆成语“不名一文”,它的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我们可以触类旁通联想记忆同样有“贫穷”意思的成语,如“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家徒四壁”、“阮囊羞涩”等。这样,由此及彼地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记住了所学的相关知识,记忆积累的效果会更好。
比较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方法。记忆时,可以将同类的概念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加强辨析,加深印象。如修辞手法中的“类比”和“对比”,这两个概念学生经常弄混淆,不易掌握。如果我们采取比较法记忆起来就非常简单了。“类比”和“对比”,它们的相同之处,都具有作比较的意思;它们的不同之处,“类比”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示,而“对比”则重在对事物间差异性的揭示。通过比较,明确了二者的异同,记忆起来就更简单、明确了。学生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知识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更轻松,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忆更多的内容。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
一、反馈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反馈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反馈教学法的概念、原则和具体分类,对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关系到反馈教学法能否更好地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对反馈教学法基本理论的梳理,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总结分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反馈教学法是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种类的学科。反馈教学法的实质就是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接受了某一类型的知识或者听到教师的讲解之后会有一系列的外在表现,而教师要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和表现,把这些行为转化为教师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来源。反馈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和调整后再反馈给学生,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更正,便于更好地开展下一次的教与学。将反馈教学法科学合理地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反馈教学法的原则
在实际课堂活动中应用反馈教学法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其一,互动原则。反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活动中所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循环反复的传递,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过程就是互动。其二,情感原则。反馈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无论是信息的输入还是输出,面对的都是人而不是机器,尤其在教学活动中,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同时遇到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时也要及时引导,加强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其三,评价原则。反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反馈教学法的分类
反馈教学法主要有正反馈、负反馈、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正反馈就是对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的信息反馈过程;而负反馈则是与之对应的对教学活动起到阻碍作用的信息反馈过程。前者会更好地激励学生,后者则有可能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反馈就是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得到反馈信息;间接反馈则不仅仅要靠课堂上的信息,还要借助一些课堂外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反馈。
二、反馈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基于对反馈教学法基本理论的研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
1.课前反馈――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从而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获得课前反馈信息。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困难能有大概的了解,可以在正式上课前更改课堂设计环节;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对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了然于心,便于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及时指导。进行课前反馈,能够充分降低课堂失误率,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原文是文言文,涉及一些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并为学生布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预习。如“关于文章的题目,为什么顺序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而不是其他别的顺序?”“文中四人谈论的内容不尽相同,为什么孔子只对曾皙的言论表示赞同:‘吾与点也。’”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反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课中反馈――有效的提问促进与学生的交流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反馈教学中主要的信息来源,教师甚至能够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情来判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掌握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中的机会进行反馈教学,通过有效的提问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仅要问有意义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对反馈教学有用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变式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如果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有愧疚之情?”那么学生可能只会浅显地回答:“因为作者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但是如果教师提问:“在作者和老王之间的关系中,对彼此的情感是怎样的?”那么学生就会挖掘到老王对杨绛的关心和杨绛对老王的同情这样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3.课后反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在反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前反馈和课中反馈环节,更要在课后坚持进行反馈教学记录,包括课堂中学生和教师思维的火花及课堂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所有信息都会促进教师日后的教学。如果教师能够长期记录下这些反馈教学中的信息,对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会独立
爱默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靠承袭别人的思想而活在世上,或墨守自己的主张而遗世独立,这都不是什么难事;然而,那种鹤立鸡群而独保自主之芬芳者,才是了不起的。”我们不能保证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佼佼者,但是希望教师在工作中学会独立,创新语文教学,教出专属自己的语文教学。下面笔者将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阐述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独立教学。
1 学会独立教学
的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集思广益能让更多更优秀的教学经验和语文教师聚集在一起,且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学信息,能够见识到更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接触到更为创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为语文教师所忽略的是,这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一个集体的吗?是适合自己教学性格和学生性格的吗?这些经验和创新是其他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所得到的。他们经历了,实践了,改变了,总结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创新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教学方式是通用的,也并不代表这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因而,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学会独立教学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实际的。学会独立教学,我们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对策。在面对语文教学时,每一位教师面对的情况都是有所差异。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的学校风格,这些因素都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学会独立教学,教师才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考虑到这些情况,才不会一味地套用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法,才不会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学会独立教学,当遇到教学问题时,教师更多的时候会选择独当一面,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会醒悟,才会发现一些新的教学信息。这就是教学中的创新,而就是凭借这样的创新,教师才有所成长,才更强大。当然,笔者并不反对教师的经验交流,关键是要学会将这种经验交流独立化,从中悟出一种专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才是达到经验交流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当然教师独立的性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让他们也学会独立,慢慢地脱离依赖。这也将是教师学会独立教学的一大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就是如此的广泛,教学知识,教育情感,影响性格,影响人生,这就是语文教师的魅力。
2指导独立学习
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教育,他们开始渐渐地成长,也开始逐渐地成熟。在高中语文的教学阶段,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教学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我们还应当传递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一些能够让学生受益一生、学习一生的东西。这种宝贵的财富需要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去体会,去领悟。因而,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阐述关于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问题。
2.1独立完成作业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是确实也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最为频繁的问题。高中语文的教学其实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习语文是否认真,好像语文知识水平并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确实,语文是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的学科,从牙牙学语开始到现如今的语文系统学习。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穿梭在生活与课本中。学生认为就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足以应对作业、考试。因而,在处理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时,他们往往以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对待。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例如数学作业中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是语文的解答确是自由的、广泛的。很多的学生在面对语文作业时,他们觉得都差不多就这样,而且好像自己都会做。也因此,在完成作业时他们总是不愿意自己动脑筋,而是模仿其他同学的答案,然后交上去给教师评阅。面对这样的答卷,教师当然明了于心。其实往往这样的学生,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上却存在问题。因为习惯模仿别人的东西,他们会忘乎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因此,在处理这样的学生问题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独自发挥。比如在学习诗歌鉴赏的时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问,让学生口头阐述答案。这是一种及时的、独立的思考,不需要停留太多的时间给学生,给他们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紧迫感。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才能够在考试中独当一面。作业、学习并不像学生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只有设身处地地去学习、去做,才能明白其过程的演变,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东西。独立完成作业,并不是独立完成一份任务,而是独立完成了一份担当。
2.2独立完成思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阅读提升方法
高中语文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时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统一结合体。而高中语文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拥有更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语文审美和探究能力,可以给开展终身学习以及个人的有个性的发展打下基础。下面就谈谈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提升方法。
1.增强学生语感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部分都属于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供给学生十分丰富的材料。授课过程中,教师怎样充分使用教材,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进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增强其语感。比如阅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江南冬景:灰云被扫尽、落叶铺满街、晨霜白得如同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早上,太阳升上屋檐,鸟雀在枝头吱叫不停,泥地里同时散发出水蒸气来,老人小孩、曝背谈天等等细节,这些均促使学生能够从细节去体会课文的意境美,与作者一起感受江南冬景晴朗的情调。如此学生就能够全面认识作者的表现功力,欣赏作品中的语言和形象美,由此真切体会作者透过将南方的冬景和北方以及德国的冬景进行对比,重点突出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了其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2.掌握学习方法
新颖的教学理论对教师们产生的新要求主要有,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其学习方法。由此,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其可以做到举一反三。通常来说,阅读主要有包含下面的几个步骤:(1)浏览[1]。此也可以称为略读。主要指使用非常短的时间将大概通读文章一次,对其基本了解,为接下来的精读做好充分准备。(2)提问。学生通读一次课文后,便会形成一些疑问。此时,学生需要仔细记录好疑问,然后带着其进行第二次的精读。(3)精读。其也可被称为细读。其阅读步骤中十分关键的一步。学生需要进行认真阅读课文,理清句子的意义,逐段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线索,抓住主题,处理自己在略读过程中形成的疑问。
3.阅读时感情求实
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提倡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真实体会,而不是深受到老师与参考书的不断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均可形成独特的感受,其就是教师倡导的求实。比如,讲授韩愈的《师说》时,学生对尊师重道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有些学生认为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但有些学生却认为尊师重道,并不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2]。此时,教师不可以急于讲出自己的见解,而应该借此机会,不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讲述个人特别、个性以及有价值的体会,流露出其真实情感,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地认识作者和文章的主旨。
可是此方法需要注意一些地方,教师不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功能,带领学生从每个角度去理解与欣赏文章,进一步促使学生真正处在学习主体的地位中,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4.充分展开学生思维
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必须培养其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更为正确与深入。学生的探究能力主要由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其开展思维训练所获得的结果。学生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其中形象思维属于一种和直观性以及形象性严密联合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能力是学生天生就拥有的,而想象则是其主体。比如,讲授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需要领导学生想象当时作者写此诗的背景,切实进入到虚景当中,把虚景转化为实景,将抽象转化为具体。例如,讲授张洁的《我的四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作者的观点,从中感悟到四季是生命的四季,生命的四季需要充分想象,由此,必须增加形象思维的培养[3]。而逻辑思维主要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概念、判断以及推理的帮助下将现实如实反映的过程。其与形象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依靠使用科学里抽象概念将事物的本质如实反映,描述认识事物的结果。学生拥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依靠学习而获得,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中还包含发散思维能力,其主要指以基本点为出发依据,从多个方位与层面将思维充分展开。发散思维能够帮助人类更加全面与完整地掌握事物的特性、状态以及规律,推敲了解事物原来的面目,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灵巧和快速地处理实际的问题。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生极力地发散思维的点是其最关键的步骤,同时经过老师的点评和引导,令学生体可以充分会到其乐趣,从而致使其逐步养成习惯。
综上所述,现代文在高中语文的内容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很有必要进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增强。对此,教师需要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不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积极的培养,从而获得令人可观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秉欣.探索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30):256-257.
微课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资源,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近几年在国内外迅速发展。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引进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语文的高效教学,对此,从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上进行阐述,并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具体使用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微课;使用价值;实施策略
语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承担着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任,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枯燥、效率低下,这使得学生的文学水平不能有效提升,因此迫切需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如果应用到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相信无论是在提升课堂学习氛围以及语文高效教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其雏形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化大学A.McGrew提出的60秒课程,但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微课程”实际上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在课程概念定义上,他将“微课程”看做是一个提供知识挖掘的平台,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中都是平等自由的,学生在平台中能够获得充分的主动权,可以自主挖掘知识点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国内,“微课”主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教学实践进行定义,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具体反映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的资源整合教学,概念形成的基础是基于国外对“微课”定义上的进一步深化与研究。然而虽然我国在“微课”的定义上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具体实践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现阶段要重视“微课”的实践研究。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从现代教学方面分析,课程教学的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原因是微课资源中的名师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与实际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师,通过观摩学习并结合具体实践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提供教学课堂设计、课件、讲课方式、专家评价等,这对教师全方位教学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通常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在文学修养上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平,教师通过日常自我阅读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而微课利用强大的资源整合与分类功能,满足了教师这一需求,比如,教师在讲解某节文学课程时,为了尽可能完善知识点,教师需要对课程涉及的文学内容充分了解,此时微课资源提供给教师的帮助就是能够充分整合某一类资源,将知识点整合完善,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善。微课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主要源于平台高度的自由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不同,相同的课程知识下,有的学生需要多节课来进行知识的理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基本掌握知识重点,但是受课程教学设计,教师不可能将课程知识拆分为几节课,此时,微课的作用就真正体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根据课程需求选择完整的学习视频或者某一片段的知识点视频,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对知识点掌握不深入的学生,通过完整的知识点整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而对于一些已经理解课程大概要义,但是部分重点仍不明确,为了提高理解效率,通过重点分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综合微课在教师能力提升与学生理解水平提升方面的应用,可以看出微课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发微课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应用策略
由于微课主要作用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微课资源设计上也要进行分类,按照用户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设计。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高中语文在微课视频资源设计上必然与课堂实录不同,在课程知识与学习模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归纳与整合,并且形成有针对性的讲解视频,通过这类视频,学生能够得出对知识的完整理解。在微课学习设计上,微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实际上课前进行课前预习,对即将进行的语文教学做实现准备;二是在课程上完后进行预习,巩固与加强,并且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使用微课资源,在知识点的设计上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制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语文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或者诗词的大致内容,教师再花大部分时间进行讲解,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高中语文文章往往是几千字以上,学生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去深入理解文章,因此后续教师的讲课也完全是建立在学生不通透全文的基础上,很难实现高效的教学。因此,在设计制作微时,要尽可能地在学生能充分理解文章具体内容的基础下完成制作,比如在讲《雷雨》这一课时,设计微课的讲解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具体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具体讲解上,可以在讲解过程中穿插2~3个长度在3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对重点知识进行概括讲解,如文中周朴园对鲁大海的冲突是文章的一个部分,利用微视频对这部分进行还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再展示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相逢,通过两个课程关键阶段的微视频展示,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刻了解《雷雨》中隐含的心理矛盾与阶级冲突,加深理解。一般而言,在课程中,微课资源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并且不能太分散,防止知识点混乱,最好的实现过程是以集成方法将微课资源进行连接,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进行课程配套视频资源学习;同时也可以采取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微课资源,方便学生逐渐形成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类型的微课资源应用,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师讲课方法的不同进行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微课教学资源具体可以分为结果讲解式、来龙去脉式与智慧讲解式。结果讲解式主要是将课程内容的定义以及知识整体讲解出来,比如《老人与海》主演讲的是什么,中心含义指什么;来龙去脉式就是教师不但要明确知识将的是什么,还要明确它是怎么来的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智慧型讲解主要是能够结合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针对微课的三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具体应用时要集合自身教学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合理利用微课资源,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比如,语文教师利用来龙去脉式的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微课设计上应讲清楚文章创作的基本原则、实际背景、内容概要、中心思想。在微课资源的制作上,先按照实际课程的需求设计好微课的解说词,明确微课资源的具体用途,在微课语音要求上,要保证解说员吐字清晰,环境安静,语言亲和,并且配有相对舒适的音乐,微课屏幕显示的画面应与解说词同步,画面布局合理,文字简短精练,图片具有强烈的代表性,能够反映课程内容的主体,使得使用者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微课的辅助材料可以包括课程内容的创作简介、学习指导、课后复习、巩固加强与相关资源链接等内容,在课后测试题与巩固题的设计上,应该设计的尽可能生动、有趣,吸引学习者进行主动思考,而相关链接不能过多,应该寻找重点的2~3个链接资源,主要是连接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加深学习者的理解。
综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效率,必须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与探索微课的实际应用,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作者:齐兵 单位:大连市102中学
【参考文献】
[1]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一)在语文课堂讲授中只注重书本内容,忽视了课文之外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视学生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原因不全在老师,比如学生人数众多,老师无暇顾及,这是老师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笔者还是认为应该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将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海洋中去自由翱翔。
(二)教师自身的修养、素质、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学历较低、年龄较大,虽然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培训、进修,但与现代社会实行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而年轻教师,虽然在学识上、学历上好于其他教师,但在教学经验、课堂把握能力、敬业精神上也存在差距。这些都对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形成极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把提高自身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概来讲,分这几个方面:1.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广发阅读、深入思考,不能仅仅依靠参考书和教参,授课内容要有变化,要充分挖掘出语文课文的内涵,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可以说,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企图就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很难,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这样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这无疑需要语文教师的引领,需要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3.转变考试观念。这对普通老师来讲很难,因为有高考这个杠杠在。但我们可以有限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来实施,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尽力地将语文教学自然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的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的命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把握课堂教学,加强引导,转变学生观念,把学生带入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统一,缺一不可。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必须以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为最终旨归。因此,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笔者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引领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2.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语文学科有着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不同的题材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才能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3.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具有探究性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