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4:52:13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农业结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锦州市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说的农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水产养殖)。比较普遍的一个提法是大农业,实际上大农业是在广义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内涵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这里还要说明两个概念: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我认为,所谓传统农业,就是在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管理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的,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锦州市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我市农业结构分布是: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其中种植业:92.08亿元;林业:12377万元;畜牧:1150427万元;渔业:250328万元;服务业:26951万元。种植业总面积635.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97.1万亩,其中,玉米:407.6万亩、小麦:1.23万亩、水稻:63万亩;经济作物:60.2万亩;菜田:13万亩;水果:116.4万亩;设施农业:130.58万亩。
从以上情况看,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效果是显著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按照建设我市现代农业的总任务,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和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随着结构的调整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性、潜在性把握不够,产销脱节、种植业结构调整盲目性较大问题依然存在
2008锦州市粮食总产量210.62万吨,其中玉米:171.65万吨,小麦3.68万吨,水稻:35万吨;经济作物:11.25万吨;蔬菜:683.16万吨;设施农业:529.37万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盲目从事。具体表现一方面是农民跟风现象严重,从而盲目发展多种经营,弃粮转产,一些本来适宜种粮的也转了产,却不在精耕细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加工转化上做文章。当前不少地方的多种经营,依然停留在“小而全”上。多种经营不等于经营多种,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确定经营项目。
2.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锦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农业品牌的创建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不畅通;锦州市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作为产业化、规模化载体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足,带动能力弱。
3.二、三产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安置渠道不畅通,农民收入结构有待改善
锦州市农产品开发后劲不足,初级产品、普通产品依然占多,去年我市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蔬菜产值71.12亿元,水果产值13亿元;设施农业产值63.87亿元。但是深加工产品、特色产品、高端产品少,利润空间有限,使得二、三产发展缓慢。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平台作用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新技术和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致使农民盲目赶行情,造成农产品滞销、低价现象严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调整完善,政府引导型产品的生产鼓励政策欠缺;“形象”,“面子”工程依然存在。
三、对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农业结构调整应树立战略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服务意识
一是树立战略意识。根据当前市场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去考虑,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决定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解决当前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四是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要从信息、技术、流通三个方面作文章,树立新的全面的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好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整合锦州市农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一是要整合我市丰富的农产品、旅游等优势资源,大打科技牌,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加大科技示范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支持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我市龙头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用率,推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实施农业品种更新换代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引进农业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8项,新品种花生和大根萝卜普及率超过90%,脱毒马铃薯达到4.4万亩。实施了农业品种更新换代工程,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连续两年投入贴补资金140万元,引进花生和大根萝卜新品种,新品种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新品种大根萝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推广脱毒地瓜500亩。两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
更新农作物品种后,农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2006年,兴城市被列为省级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和花生出口基地。“红崖子”牌花生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黄小鸭”牌花生获日本、美国、法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从山东、河北两省引进了目前国内比较优良的花生新品种“鲁花12号”、“花育20号”等25.79万公斤,进行新品种繁育,共繁育新品种250万公斤,应用面积10.3万亩。新品种花生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增产75公斤,亩增收450元。花生作为主要油料经济作物,已成为兴城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占兴城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左右,2007年种植面积达23.8万亩,年总产量5000万公斤左右。红崖子乡花生批发市场是东北第一大集花生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地,有花生加工、销售企业22家,已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花生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形成优势产业
土豆是兴城市特色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4.8万亩,近几年土豆增收明显。几年来,主管业务技术部门加强了对土豆种植的技术指导,在品种引进、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亩产土豆达到6000公斤,亩收入4800元。大寨乡是土豆种植生产专业乡,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大寨乡的土豆远近闻名,获得了 “关外土豆第一乡”的美誉。
果树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果品质量,近几年来很抓果树管理,强化果实套袋技术的推广,建设标准示范园,目前有科技示范园20处,其中省级1处,为南大乡后山村果园,市级标准园19处。加强东辛庄花卉小区、南大黄金梨小区、望海葡萄生产小区及三道苹果、梨生产小区建设。其中三道沟的果品基地已成规模,管理水平居葫芦岛果业生产先进行列。
玉米是兴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兴城市开始引进玉米精量播种机,经过示范、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2BQF-2型玉米精量播种机采用气吸式单粒点播,省种、省工,每亩可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30元,深受农民欢迎。2007年全市购进玉米精量播种机137台,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转贴于
三、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设施小区
近年来,兴城市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5万亩,纯大棚占地面积1万亩,各类蔬菜大棚达到1万多个。新建省级日光温室蔬菜小区107个。2007年协调贷款1000万元,支持海滨乡发展3个市级蔬菜设施小区。
建设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集约化高效种植业生产的最佳途径。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小区生产是适应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蔬菜反季节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符合安全、优质、营养、生态的要求,才有市场竞争力。兴城市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以此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促增收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去年以来,xx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坚持稳中奋进、改革创新,在农民增收上重点突破,在现代农业上创造特色,在强农富民上持续发展,积极打造农业发展的“xxxx特色”。
一、展现新作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稳步提高。充分利用“碧水、蓝天、净土”这一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林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以金丝柳种植、牡丹核桃间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林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全县春季造林面积达到3.8万亩。水产养殖业势头良好。千亩休闲渔业观光基地、“xxxx黄河鲤鱼”良种繁育基地、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有序建设。
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家,其中省级3家;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县“三品”认证个数达到88个,拥有国家级地理标志认证3个(xxxx黄河鲤鱼、xxxx鱼山大米、xxxx黑毛驴),1个国家地理商标(xxxx小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4家,达755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81万亩,达到8.28万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31.95万亩;大田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3万亩;发展家庭农场39个。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打好农田水利建设三年会战,投资540万元,完成8条县级排涝河道的清淤治理,长56公里,动土90.3万方;投资121万元,完成107条乡村田间沟渠应急排涝工程,长9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黄河防洪工程有序推进,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二、抢抓新机遇,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开辟新途径
开展高产创建,促进粮食增产。2014年我县粮食总产实现了“十一连增”,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亿斤,达到10.21亿斤。全县共设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15个,面积近38万亩。其中,在全市率先实施省级粮食高产创建十万亩示范方1个、三万亩示范方1个;实施国家级小麦万亩示范方5个、玉米万亩示范方4个。经省级验收,小麦十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93.7公斤,最高亩产达789.7公斤;玉米十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17.13公斤,最高亩产达905公斤。
立足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我县独辟蹊径、深度融合、高点定位,确立了“2261”的现代农业发展蓝图,努力打造油用牡丹和阿胶产业两个千亿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千亿牡丹产业。我县森林覆盖率达48%,为此,我们用5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以林下油用牡丹种植为主的立体种养、循环经济新模式。2014年7月,全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我县召开,被授予“中国油用牡丹之乡”,全县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9.6万亩,“xxxx黄河艾山万亩牡丹园”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牡丹种植示范园。为扩大牡丹的种植基础,我们积极组建油用牡丹产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带动起了100多户牡丹种植户,全县500亩以上牡丹种植基地达到7处。随着油用牡丹面积的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已有十余家公司做起了油用牡丹的前期资源培育和相关系列产品的研发,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粉等产品远销韩国、日本、迪拜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千亿阿胶产业。2014年以来,我县围绕打造中国黑毛驴产业第一县这一目标,全力培植黑毛驴特色养殖、活体开发、屠宰加工、生物制药等全产业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企业、农民、政府的共赢。2014年7月份“xxxx黑毛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世界唯一以驴文化为主题的单体博物馆——毛驴文化博物馆正在建设。国内唯一的黑毛驴种质繁育中心——xxxx天龙牧业有限公司国家黑毛驴繁殖基地正在扩建。为打造原料基地优势,我们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重点破解了“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驴舍怎么建、驴从哪里来、肉驴怎么养、驴到哪里去、手续怎么办”七大难题。2014年底,我县新发展规模化养驴专业合作社40个,实现养殖肉驴2万头。
巩固品牌提升,打造地方特色。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水资源,做大沿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示范建设项目。2013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黄河鲤鱼之乡”,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沿黄县,为好好把握这一产业发展优势,2014年到2020年,我县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2万亩沿黄渔业区,3万亩生态饲草和果蔬,逐步实现年生产加工无公害“xxxx黄河鲤鱼”500万公斤,其他鱼类100万公斤,无公害果蔬300万公斤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打造服务京津地区市场的有机生态、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完善“一带、三业、七大支撑体系”发展规划下,我县“黄河鲤鱼苗种繁育供应基地”、“黄河鲤鱼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黄河鲤鱼文化休闲观光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优质黄河鲤鱼为核心的集原种保护、繁育、养殖、科研、流通、餐饮、休闲及文化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三、适应新常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解决好“三农”这个重中之重,紧紧围绕“2261”发展规划,加快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田15万亩,粮食总产保持5.9亿公斤以上,做好国家级5个小麦万亩示范方、4个玉米万亩示范方和省级1个3万亩示范方和1个万亩示范方的高产创建示范建设工作。
关键词:农业种植 各因素 结构 影响
农业种植中,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对植物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学结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学的技术以及欧美发达管理思想的替代农业,是每一个农业种植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 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 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需要施放不同的肥料和植物营养素。只有栽培得当,才能保证高效高产的种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种植 可持续发展 种植结构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仍然是农业现代化的主线。因为农业的基本状态是结构状态。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根本的表现形态也是结构形态的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有立体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不同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它不再停留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种什么不种什么、养什么不养什么、种多少和养多少的“加减式”农业内循环的平面式调整,而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第一二三产业转化、互融、开放的立体式的产业化调整。
回顾党的以来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结构调整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整个调整的进程是从农业内部平面式的调整,转向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转化的立体式调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唤起了广大农民空前的生产积极性。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适应计划经济调控下的市场供求,在追求各种农产品数量增加的前提下,主要是对农作物种植面积进行增减调整。这种调整是农业各产业间封闭式的平面调整,其主导方针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随即,一大批农业生产专业户应运而生,粮食连年丰收,经济作物获得较大发展。因此,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农业内部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调整。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进入了主要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的调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有非常明显的两大特征,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第一二三产业互融,形成种、养、加一体的立体式结构;二是农业工业化进程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就是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小循环,建立农业工业化的产业流程,初步形成了以农兴工、以工带农、农工并举的现代农业经济的立体循环流程。显然,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结构调整,再不仅仅基于农业自身的平面式结构调整,而是多产业延伸、多要素组合,并着眼于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消费等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立体性的结构调整。这是现代农业结构一个重要的调整特征。应该说,从上世纪末开始,这种以现代农业结构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建设已有明显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国各类型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增多,农业产业化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现代农业有多功能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农业是多功能性的。正是农业的这种多功性确保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动摇。人类社会发展表明,农业的多功能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不断新兴的农业功能和跨产业功能,显示出农业一直有着支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在能力。这既有农业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改变不了的基本功能,如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应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和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功能;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多功能性被人们不断注入新的认识和新功能的开拓,如生态保护功能、生物能源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但是,农业这种多功能性不完全基于农业的原生态资源结构,更多的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产品质量供应要求的转变,更是农业功能结构的拓展而带来对农业内涵的丰富。
很显然,农业功能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多功能的拓展,扩大农业结构空间的调整。它不是基于传统的农业功能,而是由农业新功能而新兴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以,农业多功能结构调整,主要取决于对农业资源的深广度开发,取决于科技进步对农业功能的开拓,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基于此,农业功能结构调整前景广阔。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农业功能结构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说到底就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促进而不断推进的形态。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是最基本的,以此带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政治生活的需求。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农业功能结构开拓的基本动力,又为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提供了无限而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社会活动空间会不断扩大。娱乐、休闲、观光、美食,不论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都是对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内容。
现代农业有要素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农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就是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农业新资源被引入,并与原始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不再是仅仅依存农业原始生产资源的结构调整。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科技农业和知识农业,现代农业整体效益的目标追求,不仅取决于自然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取决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多方面的经济要素,即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力资本和知识劳力等。这就决定了建设现代农业,其结构调整必须输入现代生产要素,进行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合理配置的调整。
农业原始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这些对农业发展的效益作用趋向都是有限的。另外,政策性效应也是效益边际递减,乃至达到极限。激发农业的活力乃至可持续性作用的,唯有现代生产要素的注入。特别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经营方式的变革、工业管理制度在农业上的推广、组织制度的创新、知识农民的培养等,这些现代生产要素资源作用于原始农业资源,构建了现代农业生产力要素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现代农业有生态性的结构调整特征
现代农业是生态形态的农业。这种生态形态的农业包括农业文明的两大内容:它要以消费者的营养、健康和安全的食品需求为目标,生产优质、标准和无公害的农业产品;它要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提供以农业多样化资源为内涵的,包括环境景观、古村名园、古树奇珍、田园风光、特色园区、农耕文化、传统美食等乡村旅游产品。这两大内容为现代农业的生态性结构调整开辟了广阔空间。在建设现代农业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正待人们进行整体性、保护性和合理性地科学挖掘与开发,以构筑生态形态的多产业的现代农业结构,如农村文化产业、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农村休闲产业、农业环保产业和农村美食产业等。
充分有效地发挥农业生态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方式生产,能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和营养健康的食品。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能把一些本来荒毁了的资源,如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通过农业现代化生产措施和现代化经营形式,进行更充分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数量和使用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将农产品的剩余物和副产品,如秸秆、牲畜粪便等,通过农业先进技术进行转化,变废为宝。所以,进行生态性的农业结构调整,既能保护性地有效利用好原始农业资源,又能消除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再生产和农业生态的自然再生产相结合,这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就必须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伊春市的农业规模较小,但幅员较大,全市从南到北积温和无霜期差别较大,因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千差万别,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特色,全面促进农民增收。为了推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人对伊春市政府所在地的伊春区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伊春区所辖耕地面积30125亩,周边农业属地郊农业,种植业以蔬菜为主,以满足市区人民“菜篮子”需求。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伊春区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依托城郊农业的优势,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满足城区人民蔬菜需求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整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高效益的棚室生产
伊春区所辖三个农场(西城农场、青峰农场、对山农场),一个办事处含四个农业村(村、东升村、迎新村、青山村),伊春区有的棚室生产大多集中在对山农场的青峰农场、东升办的四个农业村,棚室生产非常少,大多数蔬菜生产均以露地栽培为主,亩收益500-700元不等,而且露地栽培蔬菜,供应市场时间相对较缺而且集中。针对这一情况,伊春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推广棚室蔬菜生产,促进和发展蔬菜提前延后栽培。每栋大棚一年可种植两茬作物,亩均收入在8000-10000元之间,是以前农户露地栽培蔬菜收入的8-10倍。近几年来,伊春区已在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青山村和迎新村,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引导,新建蔬菜大棚38栋,种植大棚黄瓜、大棚番茄、大棚菜豆、大棚角瓜、大棚白菜、大棚苦瓜等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延长了蔬菜供应时间,丰富了市区人民“菜篮子”。
同时,棚室生产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以及需要精细管理的一种生产模式,因而对这些农户还需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一是利用“科普之冬”之契机,请省、市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专题培训;二是组织农民走出去参观学习、学习外地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以确保棚室生产稳产、高产,三是通过有组织的技术、技能培训,使每一农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
2.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
近两年,食用菌的价格特别是黑木耳价格不断攀升,经济效益显著,特别2007年在伊春召开的“全国食用菌生产论坛”上,伊春被定为全国生态食用菌生产基地,有了这样优良的前提条件,加之近几年来,伊春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黑木耳素质提升行动,在食用菌生产技能、品种改良和产业推进等方面成效显著,黑木耳品质有了快速提升,黑木耳价格得到提高,为黑木耳生产者创造了较好的商机。我们更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这两年全区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也由原来的三个,发展到七个,即:黑木耳、榆黄蘑、元蘑、平菇、滑子菇、香菇、灵芝等,目前全区已有食用菌100万袋,而且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
3.突出发展绿、特色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及浆果类果蔬生产,如大棚苦瓜、大棚丝瓜、沪瓜、大棚草莓、大棚葡萄等,同时倡导“南菜北种”、“山菜家种”等返季节种植蔬菜,既能丰实市场又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注重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伊春区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且拥有“兴安黑土”和“对山”两个蔬菜品种的商标,特别是市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区也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品牌蔬菜,创出自己的地方名牌,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4.适当发展窖贮,返季节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这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蔬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造成季节性供大于求;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部住进了楼房,居民冬季副食品需求全部需要市场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倡导农民发展窖贮生产,充分利用农民房屋院落宽敞的特点,发展窖贮生产,在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把蔬菜贮存起来到了秋冬季节蔬菜淡季再供给市场,从而增加返季节蔬菜的利润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5.着重发展观光农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应运而生。观光农业的产生,不仅仅满足在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区人民喜欢到农家体验质朴的农家生活,特别是伊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每年来伊春旅游的客人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休闲观光农业必将成为伊春农业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鼓励农民发展观光农业,既在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农家大院,设立“观光”、“采摘”等项目,接待游人或城区的市民,从而增加一项副业收入。
6.努力发展特色养殖,做好“笨”字头文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上追求返朴归真,讲究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因而,我们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养殖,在“笨”字头上做文章,如:发展“笨”猪,“笨”鸡等,既能丰实市场,还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7.加快培训农民经济人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农民经济人也逐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们为农民的产品销售搭建起了通向市场的成功桥梁,消除了农民销售难的后顾之忧,让农民一心一意地搞生产,我们要在培训农民经济人断加大培训力度,力争每个村都有1-2名农民经济人,形成产供销链条,从而使农产品的销售畅通无阻,确保丰产又能够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