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时间:2024-01-02 10:27:15

序论:在您撰写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第1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87-01

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毋庸置疑,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支点。因此,充分认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全面加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

(一)全面认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烙印,是一个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民族历史文化属于社会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寺庙观庵以及民族文化设施等;也包括能体现区域精神、区域气氛、区域风格的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宗教、民俗风情、节日庆典等无形物。

(二)全面理解旅游产业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系统的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经济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架中涉及的领域宽、跨度大,几乎囊括了可资开发利用的所有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不管是历史遗存、文化活动、民俗风情、民间技艺,还是工农林水、山川河流、自然万态,都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和物质基础。因此,旅游产业开发包括潜在或现实旅游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以及潜在或现实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综合开发。

(三)正确认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

目前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的。首先,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旅游产业开发的前提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组合和分布等状况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前提和出发点。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民族旅游资源,尤其不可缺少。

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地位

(一)基础性地位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分支,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要客体,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尤其在当前文化旅游业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尤显重要。因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深化旅游活动,发展高层次旅游的重要资源,其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地方旅游业是否发达,能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垄断且不可替代性地位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最重要吸引物,因而也往往成为旅游者好奇和兴趣的所在,成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而也就具有垄断性。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在竞争中就具有垄断的地位。可见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往往居于垄断的且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一)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互动发展

首先,在发展旅游的初期,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不可或缺,它们往往是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因素,是当地旅游业在竞争中能否得以发展、成长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而在旅游得以发展之后,又可促使当地其他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发现和保护,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经济借文化发展,文化借经济传播”,往往是许多地方发展旅游的初衷,这也表明旅游活动的开展能促使经济的发展,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区域差距。首先,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手工操作,因而需要大量劳动力。其次,又能增加地方税收或经济收入。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这些消费对当地经济来说则构成一种外来的“经济注入”,可增加当地的财富和收入。

总之,全面理解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开发的相关内容,正确把握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来发展旅游业,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可以取得独家经营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游憩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

1 引言:发现与认知旅游资源是旅游学研究的最基本命题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建构旅游供给体系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宋瑞,2005)。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揭示和发现旅游资源,研究其开发的科学途径,维系其利用的可持续性,一直是旅游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科学命题。

中国旅游学界对旅游资源的发现、认知及其概念的界定,是在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形成的,首先是地理学尝试着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概念界定(郭来喜,2000),1993国家有关部门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及国家标准(GB/T 18972-1999)。2003年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有进一步的修订,出台了新的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该新版分类标准出台后,曾再度引发了理论界对旅游资源的高度关注和学术讨论。《旅游学刊》2005年第6期、2006年第1期还专门设立了“旅游资源”的笔谈专栏,针对国家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实践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有关旅游资源的学术讨论,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致持续到现在。

中国现代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已经跻身于世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旅游客源地国家之列。中国政府已经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针,旅游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全局。随着全球性自然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旅游的需求方式和质量与旅游的供给方式和质量,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促使旅游业整体质量水平的上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旅游业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全局,统筹谋划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事关国家与地方发展高端或顶端层面的战略设计。为此,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确立科学的旅游资源观,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等不同层面的要素资源,构筑起中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资源基础,以维系和支撑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所下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虽然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对这个定义多有讨论(宋子千,2006;何效祖,2006;等),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依然在引领实践、规范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知。

2.1 旅游资源的本质内涵

基于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所作的定义,构成旅游资源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产生旅游吸引力;二是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三是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鉴于分类系统中所罗列的类型包含有形与无形、自然与人文等多重形态,多形态也被认作是旅游资源的一个基本条件(克里斯・库珀等,2007)。其中,吸引力是最核心的要素,任何旅游资源都必须首先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只有具备吸引力才有成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其次,旅游资源是可开发的。资源开发要克服许多限制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约束以及技术限制等。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有许多东西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但因开发条件约束或限制却不能成为旅游资源。最后,旅游资源必须可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果没有可能产生任何效益,也就没有开发价值,就不能界定为旅游资源。

在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18972―2003)中,并没有强调三个条件的标准尺度,只是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与特征,将旅游资源(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和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虽然很好地凸显了分类学的学术性,几乎具有“对号入座”的功能,但几乎未与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挂钩,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一些过程性、区位组合性特征。显然,这个分类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分类学特征,所包罗和涵盖的基本层面涉及有形与无形、自然与人文两大系统。或许过于关注旅游资源实体的类型性,分类系统中没有就“可开发、可产生效益”设置客观且科学的判别标准,在其进一步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中,也未能按照旅游资源三个基本属性来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其执行评价的标准不是标准自身的客观尺度,而是评价者自身的经验尺度。评价者对于旅游资源把握的经验尺度不同,评价的结论存在巨大的差异。由此而导致在实践运用中出现多重矛盾和问题(朱螗,2005)。

2.2 旅游资源的外延

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8972―2003)是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出台的具有规范性的技术成果,也是中国旅游科学发展进步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尤其是旅游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变化,旅游业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多地跨越三次产业的边界,成为横跨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的现代综合性产业系统,出现了所谓“大旅游”的概念,由此而纳入旅游产业系统的旅游资源要素范畴在不断外延。

浏览最近十年来的旅游资源文献以及相关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可以发现有关旅游资源的外延存在以下基本倾向:

一是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吸引物。从旅游资源的内涵来看,具有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因此,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要素就是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也就纳入了旅游资源的范畴。旅游资源是否等同于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资源领域内一个长期争论的命题。如果强调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吸引力的要素、现象或事件,称其为“旅游资源”或许无可厚非。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克里斯・库珀等,2007)。

二是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地或旅游目的地。显然,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地是由若干具有显著旅游吸引物所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一个更偏重于空间范畴的概念。关于空间资源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其中,空间资源的一个独特性,就是其“区位”价值。虽然“区位”是一个确定的、不可替代的空间,却又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解释的空间,有时又被人称为“地缘关系”,由此而演绎出地缘经济价值、地缘政治价值或地缘旅游价值等等。面临一个复杂多变 的世界,越来越多地旅游学者把“区位”视作旅游资源的范畴,甚至被认定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或一座岛屿旅游业能否快速成长或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石培华等,2010)。

三是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产品(旅游服务)。2003年版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尽量消除旅游资源类别中的产品类型或被视作为旅游产品的类型(尹泽生、牛亚菲,2005)。严格意义上的旅游产品应该是在旅游资源基础上经过人为加工、或改造、或组合、或创造出来的。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化特征。旅游产品针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与旅游管理者,具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和涵义。但是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有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称“昂普性”,吴必虎,2001)。因此,一些学者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产品,特别是等同于旅游景观产品,是有其理论依据。在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相互关系上,旅游资源是基础性,是原发性的;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是继生性的,后天性的;当一项旅游产品构件被用于一项新旅游产品的开发,它也就具有旅游资源的属性。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是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是人们空间移动,特别是跨区域移动,为人们的这种跨区域移动服务的行业就是旅游业。实现人们的跨区域旅游需要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旅游交通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安全设施等。2003年版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将许多设施纳入了旅游资源的范畴(参见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中的F类:建筑与设施)。设施是旅游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旅游产品实现的基本载体,也是旅游资源定义中“可开发”的重要属性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资源包含旅游基础设施无可厚非;但旅游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产品实现的重要构件和载体,其产品属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包价旅游产品的实现,其实质是一组以基础设施为载体的服务组合(经营商)或体验组合(旅游者)。因此,旅游资源与旅游基础设施的相互关系,也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命题。

五是旅游资源等同于环境。将环境视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导致旅游资源范畴变化的革命性的观点。旅游虽然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但离不开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环境基础。在经典旅游业教程中,旅游供给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人文环境、交通运输、招待礼节和文化资源,包括目的地的上层建筑与社会基础等(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2003),将资源等同于环境。实际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总是交织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总体的景观风景线。有国外旅游经历的人,对异国他乡的环境总是有着深刻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不仅是旅游资源,也是旅游产品,是实实在在的旅游生产力。随着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觉醒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将生态环境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也有其合理的逻辑性。应对健康与养生需求,将气候环境优势纳入目的地建设的旅游资源范畴的学者也相当普遍(石培华,2010)。

六是将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八要素。现代旅游不仅关注传统旅游所关注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关注环境(包括安全)与营销,由此而构成旅游八要素。从包价旅游的业态来看,经营者推出的其实就是一组涉及八要素的“菜单”供旅游者选择,双方达成服务供给与支付意愿,成就一次旅游体验的产品实现过程和交易过程。精明的旅游经营者就好比酒店的“高级厨师”,将那些资源要素组合成为适合不同口味需求的“菜单”,供不同需求的旅游者选择。目的地发展与建设可视为“菜单”模式,善于把不同的要素,诸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成果与要素统筹到目的地的产品供给系统中来,以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这是一种高端的旅游资源配置和利用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统筹到旅游供给系统中来组合或集成为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的要素,应该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

七是将旅游资本、科技与人才等纳入旅游资源范畴。从旅游经济学视角考察,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创意、规制、技术装备、景区场景建设,无不与资本、科技与人才等软资源要素密切相关联。文艺、工艺、美术、教育、设计、网络技术、影视技术、动画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剧”,所调动的资源要素,可能在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中难以完全“对号入座”。显然,这些要素资源似乎也不应该排除在旅游资源范畴之外。

总之,旅游资源的外延倾向是明显的,也许还有一些倾向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和归纳。目前学术界有把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相剥离的倾向或主张(宋子千,2006),以维系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吸引力”的核心价值观。但是,鉴于旅游与旅游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要把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分得泾渭分明,还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命题。之所以有上述那些旅游资源外延的倾向或观点,关键在于对“旅游和旅游产业”关系的辩证分析和理解。对“旅游和旅游产业”关系的辩证理解的出发点不同,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范畴的理解也就不同,旅游资源的外延倾向也就不可避免。

2.3 旅游资源是游憩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函数

旅游资源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它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遗存或潜在的趋势或规律性的事象。旅游资源的形态、内涵、存在方式、空间范围都会与时俱进。如何以一种包容变化的大旅游资源观来规范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知、把握和统筹利用,是旅游学走向成熟需要面对的重大命题。

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促进旅游资源内涵及其范畴的变化,有两个最显著的因子,一是人类游憩需求的变化,二是科技进步因素。人类游憩需求的变化使能对人类产生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范围在不断延伸,类型在不断增多,从有形的物质文化存在到无形的文化理念,从栖居的地球表层环境到太空站的旅游体验,可供旅游业利用的资源基础、空间范畴不断在拓展,也不断诱导着新的资源要素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旅游活动领域中来。科技进步促进资源供给成为现实并不断推进质量提升。以美国为例,从国家自然公园、人造主题景区到奢侈繁华的沙漠赌城(拉斯维加斯),从“迪斯尼乐园”到“未来世界”、“海洋世界”,人们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旅游体验过程,科技塑造的虚拟场景及技术装备将太空体验、海洋体验的机会呈现给大众面前。游憩需求变化以及科技进步引起了旅游资源内涵及外延发生显著变化。

本文限于篇幅,不讨论游憩需求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也不讨论科技进步对旅游发展的贡献率。一个既定的事实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的种类、范围和价值在不断变化(汪宇明,1998)。当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攀升,可支配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多,既蕴涵着巨大的旅游需求潜力,也表现为游憩需求的细分市场变化,这种变化正在诱导着中国旅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的转型。另一方面,现代科技进步,改善人们旅游出行条件和接待设施水平,进一步刺激着旅游需求的变化,也诱致着新资源要素投入到旅游产 业系统中来。例如,交通方式决定旅游方式,交通方式变革与高速时代的来临,正在急剧开拓着中国旅游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格局(魏小安,2010)。因此,基于游憩需求变化与科技进步的视角,是可以佐证“旅游资源是游憩需求变化与科技进步的函数”这一论断。

3 确立科学的旅游资源观

资源是相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概念,是人地关系发展的产物。资源的本质在于其对于人类的价值。旅游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源泉之一。自然界演化与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遗产和自然景观场景;人类自身发展有着厚实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积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成果,总是从人类战胜灾难、邪恶、黑暗、腐朽、落后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沉淀下来,成为可世代传承的文明,夯实着人类发展的坚实基础,服务着人类走向充满挑战和期待的明天。随着人类对全球变化导致地球表层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趋势日益加剧的觉醒,21世纪已成为人类价值观大融合、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价值观的转型必然诱致人类生活与生存方式的转型,从而引领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变革方向。在这样一个变革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旅游发展及其所依存的资源基础也在变化。为此,需要有一个更为开阔的思维视角看待和审视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

3.1 旅游资源的认知要坚持核心价值导向

鉴于旅游产业横跨一、二、三次产业的综合性与位居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端性,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需要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成果和要素资源,以纳入旅游产业系统中来,为旅游业所利用,创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旅游资源既要关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也要关注精神文明的成果,还要高度关注生态文明的成果。基于游憩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视角,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以创新出更多应对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但过于类型化而忽视资源体量规模、集聚组合特征的资源分类标准,有可能产生旅游投入的误导,关键是善于发现和认知具有一定区域性、地域性的竞争型旅游资源及相关要素而加以统筹开发。旅游资源的判别仍然要坚持“吸引力、可体验(可开发)、可产生价值”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内涵的价值取向。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成果与要素资源为旅游业所利用,要看其吸引力大小,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以及产生效益的程度。

旅游资源判别与认知的科学标准,尤其是客观量化评价标准,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学术命题,首要关注的是资源的游憩价值。可旅游、可体验、可休闲享用的资源,才能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中国各地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许多纳入旅游资源范畴的具有文物价值、生态价值、自然遗产价值的资源实体,不一定等价于游憩价值,不一定带来人们所期待的旅游收益。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评估,货币化核算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计量评估趋势(于洋等,2009)。学术界探讨的旅行费用法(TCM)、支付意愿价值评估法(CVM)、享乐定价法(HBM)、费用支出法(EM)、效益转移法(BIM)日趋成熟,中国旅游发展的技术经济参数的积累,尤其是高等级旅游景区发展的基础数据已有相当积累,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实证参数。因此,要推进旅游资源货币化核算的评估进程,修订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经验尺度,提高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科学性。

3.2 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产品导向的原则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之间包容与互动的复杂关系,是资源开发进程中需要慎重研究的命题。游憩需求导向将一些要素资源纳入了旅游资源的范畴。旅游资源与游憩需求导向的吻合性,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旅游资源实体开发的适宜性;科技手段使得资源转型为产品成为可能。旅游资源是产品的原真素材,旅游产品是资源加工或组合包装、融入劳务要素的复合集成品或加工制成品。旅游资源能否转化为旅游产品,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

实践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不存在对等性,一流的开发理念与人才完全可以把二流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一流的旅游产品。同时,旅游产品对旅游资源不存在依赖性,旅游产品开发对象不限于旅游资源,应更多地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关注旅游追求实现的条件。尤其是度假型旅游产品,一旦具有合适的市场区位条件和一定的土地资源条件,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就会诞生。迪拜度假基地的形成,就是一个独特的,值得人们持续关注的案例。资金、策划、管理等要素通常成为营造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条件和要素资源。

坚持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导向,就是要基于游憩需求的市场变化趋势,从旅游资源属性与旅游产品相适宜性角度,设计资源开发的模式和产品实现的路径;从开发环境和条件的视角探讨资源转型为市场需求产品的适宜性,以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游客游憩需求和体验的旅游产品群;还要从机会成本的视角探讨和评估旅游资源开发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规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风险。

3.3 旅游资源利用要维系其可持续性

关注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既是一个伦理学命题(道德平台),也是一个经济学命题(经济平台),还是一个技术经济学命题(科技平台、管理平台)。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是一种体验式为主的利用方式,应该更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现实中许多案例表明,一些自然名胜风景地或文化遗产地,一旦被开发利用,就陷于了利用不持续的尴尬。

可持续利用是国际通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准则。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涉及数量管理(承载力)、质量管理、区位改善、设施完善、危机应对等微观层面,又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顶层目标的宏观协调。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旅游学界就提出了旅游可持续性的分析工具(Wight,1998),强调旅游资源要在旅游者、当地社区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并引入了承载力理论,以寻求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环境承载力容许的范围内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为此,要科学设定承载力门槛阀值(LAC)、加强旅游者负面影响的管理(VIM)、营造良好的旅游体验环境和资源保护(VERP)、实施环境影响评估(EIA)和累积效应评估(CEA),以监测旅游资源利用及其质量变化的趋势,维系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赋予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的使命和责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倡导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新时代背景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关注资源的旅游承载力,还要关注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旅游碳汇体验环境的培育以及引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建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低碳、微排模式。

第3篇

1、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旅游者是主体、旅游业的服务对象;

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活动的基础;

旅游业是中介体,连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有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3、旅游的基本类型

分类依据

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游的行列

4、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内容可以是观光度假、探亲访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风问俗、宗教朝圣、体育竞技、狩猎考察、访医问药等)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5、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6、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7、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经济作用: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e促进国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g促进文化交流。③区域环境影响:h有利于保护当地旅游资源;j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k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8、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讨论】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的措施:①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②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①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9、旅游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①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等类型。(自然景观)②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风土人情等类型。(人文景观)③湘教版还有第三种是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种类

举例

旅游价值

核心

表现形势

形成过程

自然

旅游

资源

地文景观

路南石林

对于探险者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

形式

自然

过程

水域风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

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候景观

黄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资源

遗址遗迹

北京故宫

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历史过程及当代人类活动

建筑与设施

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

景德镇陶瓷

人文活动

傣族泼水节

注意: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宇宙类(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科学教育文化设施、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以及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说明:地文景观包括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地质过程遗迹(如火山口、海蚀景观)等;水域风光如泉、瀑、景观河段、湿地等;生物景观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天象景观如日月食观测地等;气候景观如海市蜃楼、佛光发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资源的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旅游资源

特性

含义

旅游

资源

共性

多样性

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

非凡性

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永续性

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自然景观

季节性

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人文景观

可创造性

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4旅游资源的价值

资源价值

含义

主要的资源类型

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美学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文旅游资源

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北欧的冰川地貌景观;庐山、泰山、华山的断层景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黄山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的流水侵蚀的峡谷地貌;一些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也成为科学研究内容;有些景观可以研究气候、水文等。

15、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A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B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能够和很多旅游资源构成景观群,则游览价值大)C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不同类型的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较多,则游览价值大)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③.客源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价值小

④.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⑤.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16、评价黄山旅游资源①游览价值: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具备旅游资源质量;黄山周围有很多其它旅游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黄山旅游资源的景观特征和周围景点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好。因此黄山游览价值很大。

②市场距离:黄山距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黄山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位置优越,

交通通达性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黄山旅游活动设施配套,因此地区接待能力强。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黄山山顶无平台

,环境承载量小。

17、对武夷山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明白、应用)

①游览价值(1)美学价值:武夷山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九曲溪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诸多风景享有声誉。(2)科学价值:武夷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又好似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显著。

(3)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遗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学术活动的书院遗址等。此外,山上还有许多寺院、道观、亭台等古代建筑和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游客数量多,旅游业发达,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市场距离: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而且与武夷山的距离较近。我国的北方、华北地区距离武夷山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国外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而欧美和大洋洲因距离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前景广阔。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览区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临近江西省;对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铁路、航空线通往全国各地,已成为福建省内对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武夷山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多家宾馆、酒店,有较强的接待能力。我国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夏秋季节: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丰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观,景色丰富、且变幻莫测,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钱塘大潮最佳的观赏时机是农历八月十八,因为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现天文大潮,外加此时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湾,抬高了潮位);4月鸟类到青海湖鸟岛5月在此繁殖,6月飞走,最佳的观赏时机是5月份。

19、旅游景观的欣赏技巧

(1)选择观察位置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诗句举例

高大雄伟的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徽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置身其中近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安赫尔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池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黄鹤楼、藤王阁、大观楼)之上俯览远望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小的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观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

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5月;大理蝴蝶会——5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20、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21、园林景观要抓住构景手法。①主配②层次③框景④借景

第4篇

【关键词】邻近旅游资源;关系解析;规划开发

1.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特征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旅游者的活动对象。中外学者对旅游资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本文认为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有无形的精神资源也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不同地域内旅游资源的构成不同,在形态和文化上都显现出差异性,并表现出地域的不可移动性和内质的不可复制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旅游资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直接欣赏、消遣的对象,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包括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服务以及纯接待的因素,因此,旅游资源的多寡、赋存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者出游的选择趋向以及旅游者的空间流动。

2.邻近旅游资源的关系解析

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时,对所要前往的旅游景点的选择数量和范围一般都有限制,大多数旅游者都愿意在相对邻近的区域内选择景点,而对于旅游开发和规划而言,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所关注的首先也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禀赋,及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其它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邻的旅游资源个体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同,并且它们所产生的吸引力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近邻效应,近邻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即相邻旅游资源的关系存在着互补和替代。

2.1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

如果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个体都具备独特性,相互之间形成强烈差异,在景观形态、类别和文化内涵方面各有特点,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提升该旅游地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在该地的游玩时间,它们可以在资源上相互补充形成正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主要包括:

(1)类型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在相邻的旅游资源分布中存在这一现象,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庐山就有此特征,它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拥有秀丽雄奇的自然景观,而庐山的名篇佳名、佛道儒遗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舞台又成就了内涵丰富的庐山文化景观,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造就了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

(2)类别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自然和人文资源下还包含着各种小类的旅游资源类别,它们的形态风貌各异也构成了资源上的互补,如某地在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中既包含有山地、峡谷、又有湖泊、江河,就可形成山水相绕,“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秀”的自然风光。

2.2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

如果某区域内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共性,在资源等级、规模、类型、文化表现上大同小异,则这些旅游资源本身就会导致旅游者的分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会相互抑制,通常资源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旅游资源个体会吸引更多的客流,这就形成负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关系就表现为替代。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主要集中于地域分布较广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相近的人文景观以及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现代娱乐景观,如广西的溶洞、各地的宗教建筑及主题公园景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替代关系。

旅游资源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它由于观赏对象、资源规划开发、旅游地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促动下会相互转化。比如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而言,某地的宗教建筑所代表的流派、历史年代、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性,每个单体对他都有吸引力,因而是互补的;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它们极其类似,在游览了其中几座之后便失去兴趣,因而它们是替代关系。

3.邻近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品位、等级、类型的分布关系直接影响了它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邻近的旅游资源实现共生关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差异资源的互补,对客源市场形成一致的吸引力。

3.1合理挖掘资源特点,形成互利共生

旅游目的地在资源、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实现旅游资源的互利共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资源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并且一般具备邻近的地理位置,距离相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地缘条件使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更能实现。

如果邻近的旅游资源的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那么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宣传上就可以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如对江西庐山、三清山、井冈山三大名山分别以名山风光、道教文化、革命胜地被游客认可,旅游产品特色明显,市场认知程度高,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且通过旅游交通系统连接这些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单体,特别是独特性大、游玩时间长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单体一定要配置便利的旅游交通,最大限度将游客留在本区域内,以使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在该区域内均衡分布,如近年来提出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无障碍”计划,就是利用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将和长三角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

3.2合理组合旅游资源,形成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指多个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紧密相连, 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某一主体旅游目的地,同时对主体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损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资源类型不同、品位差异较大且位置相近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虽然附生旅游地不具备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但由于位置邻近,被附生旅游地的游客通常会顺便去附生旅游地游览,如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与朱家尖之间、安徽的黄山与黟县、歙县之间都是偏利共生的关系。 在现实旅游发展中,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城市的现代时尚和乡村的自然纯朴形成互补;传统和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共生,传统观光型的旅游景区景点与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区、现代娱乐中心、主题公园景观的各种新兴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3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变竞争为共赢

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两个或多个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或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时,会出现对客源市场和发展空间进行争夺的现象。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市场、形象定位、文化挖掘等方式突出各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将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出现互相抑制的游客分流现象,等级较低的旅游资源以周边城镇为客源市场,等级高的资源则吸引中长距离的游客,这就要求旅游交通系统做出相应的设置来积极调配客流;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各种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手段,如通过广告宣传、旅游信息引导等方式,使旅游目的地关系能够协调合作,由不利的关系转化为有利的关系。如“江南六大古镇”的统一营销、联合宣传使本来处于竞争关系的旅游目的地形成规模化、凝聚性的吸引力,从而转化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科]

【参考文献】

[1]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B].2004:62-66.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B].2003:136.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产业现状 策略

引言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的需求旺盛,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大,供给能力增强。2009年我国的旅游产业实现了5566亿元的总收入,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1.4%,占GDP的5.44%。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旅游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客观要求。

然而,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到2009年旅游产业占全国GDP为5.44%,而在2002年世界旅游产业的总产值占世界GDP的比重就已达到11%左右。同时,在开发旅游资源、配置旅游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和旅游管理等方面,我国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一)旅游的产业化

旅游产业化不仅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有着复杂的交织网络关系,而且宏观体制、微观机制、文化背景、旅游资源等因素也会对旅游产业化产生制约作用。但是,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对旅游产业化的涵义进行考察。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化在经历从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1.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现代化。现代化是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标志,经济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构成旅游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内容。其中,经济现代化是旅游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文化现代化是更深层次影响旅游现代化的因素。

国际化。国际化反映的是旅游产业化的空间跨度,它是旅游业成为现代产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旅游国际化能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规模化。规模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基础,旅游业的规模化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形成,使得旅游不再是属于少数有钱人的奢侈行为,而是普通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活动。旅游业规模化的另一种表现为规范化旅游模式,即旅行社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游路线、旅游内容等。

市场化。市场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动作方式,市场化要做到四点,即要形成市场规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规则来指引旅游活动、将旅游资源合理分配。

2.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性。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关联带动功能。也就是说,旅游产业能够带动与之关联的行业的发展,如餐饮、娱乐、建筑等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行业。据相关研究的推算,旅游业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GNP就会因此增加3.12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约1.52美元。

旅游产业能带动就业机会的广泛增长。有关资料数据显示,旅游业的间接就业者是直接就业者的5倍,可见旅游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此外,旅游行业的就业成本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旅游产业可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旅游产业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有助于吸纳新知识新观念以提高思想素质;开阔视野以提高文化素质;了解现代生产经营状况以提高管理素质;陶冶情趣以提高道德素质;了解科技知识以提高技术能力。

(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概念

1986年旅游经济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之中。所谓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以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到旅游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上分析,它是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总体性的设计和谋略。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上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拥有辽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南方和北方都有着十分丰富而且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坚实的基础,我国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起点较低,起步较晚的先天不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3122.88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为7.4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162.2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3175.54亿元人民币。而到2008年时,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高达13003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达5305万人次,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7.12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40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8749亿元,入境旅游收入达2839亿元。从以上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异常活跃、极富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旅游业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发展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旅游大国的地位在多个领域、在国内外得到空前的巩固和提高。

(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第6篇

一、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的构成

明确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内容,就是明确了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对于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评估有多个角度,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对品牌资产的评估应该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品牌,它必须具有持续创造利润的能力,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还属于消费者和社会,它依附于一定时期的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在评估的时候,从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至少考虑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品牌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反应出品牌的综合价值和竞争力。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市场价值是指将这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一种可以衡量的资产,是通过这项旅游文化资源所占用的资金情况,盈利能力等,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资产机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立可以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的优势,提高竞争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优质的品牌,会产生较强的溢价效益,主要表现在销售量和获利能力上。销售量从企业的角度反映了品牌的影响力和在量上的影响。获利能力反映了品牌的生命力和在质上的音响。例如故宫博物院的门票价格要远远高于同类景点的价格,这就是品牌资产所带来的溢价效应。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社会价值是指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对社会的影响,消费者对旅游文化资源所渗透的精神、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的认同。社会价值比较复杂,难以定量化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测评与消费者生活的关联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性、认同品牌价值观的人群占有量等指标来替代评估。

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内容

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其品牌资产价值的构成,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品牌个性代表的象征性价值。

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方面的价值评估,除了一般意义上对于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的评估,还应该考虑到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在这里加入一个综合分析指标,即旅游资源的等级。可以利用过去进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评估结果来评价旅游文化资源品牌价值的优劣情况。按照我国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可以将旅游文化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我国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强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是具有资产价值的,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 、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以及稳定的忠诚这四个方面的核心。(1)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品质认知是指旅游者根据出游动机,与备选的其他目的地相比,对旅游文化资源类的目的地及其配套设施质量和优越成都的感知。(2)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的旅游者认识或者记起旅游文化资源突出特点的能力。旅游文化资源与周围旅游资源的互补情况以及吸引范围都会影响到其知名度。(3)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联想是指旅游者透过其他的文化资源能够联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的特征。旅游文化资源所处的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会对此维度产生持久的影响力。(4)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忠诚是指旅游者重复购买或者反复地向亲友推荐某项旅游文化资源。忠诚度可以用有客的满意度和偏好度来衡量,其中满意度包括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偏好度则主要是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的识别程度。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象征性价值即品牌所具有的个性,是指游客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时能够想起的品牌的名称、标志及其感官冲击力等。比如提到金沙遗址,旅客是否会联想到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以及古蜀文明。

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估有利于旅游企业或组织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并合理有效的保护品牌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想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应用品牌资源,必须先对自身所拥有的品牌资源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来进行品牌战略的制定与修正,更好的发挥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Maja Konecnik,William C.Gartner.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400-421.

[2]崔凤军,顾永键.景区型目的地品牌资产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模型初探[J].旅游论坛,2009,(1):67-71.

第7篇

一、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概念辨析

旅游发展非优区是指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应该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地区在与周边、邻近地区的比较中处于发展劣势,未能形成应有的旅游品牌和效益的地区。需要说明的是,旅游非优区并非指那些不具备旅游发展条件从而未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的地区。

其概念包含如下内容:该地区具有不错的旅游产业基础,包括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平,甚至有些地区曾经取得过良好的旅游产业业绩,只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由于周边新的景区的成功开发或是自身的的因素,未能实现应有的发展速度和品牌价值,在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难度就大大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没有发展旅游的价值和可能,只要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问题以及与周边竞争态势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在产品开发、形象树立和推广以及市场营销和产业管理方面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

二、旅游非优区域的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开发处于竞争劣势,但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可能,要了解遮蔽阴影区的旅游发展的可能性,首先要了解其是否具备开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就是不考虑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假设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为零,客观分析该地区的资源、区位、环境、社会经济、设施、发展理念、管理能力等条件,判定其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具备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则该地区存在着实现突破发展的可能性。

三、安徽广德县旅游产业现状

安徽广德悠久的历史和温润的气候造就了广德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资源分类法,广德旅游有7大类21亚类4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其中,山林泉石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景色奇;水库、溪泉瀑布、峡谷、奇石、动植物等资源数量众多;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岳飞战金遗址、张渤和祠山文化、太极文化和宗教文化。尤为突出的是,广德生态条件优越,是上海周边少见的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的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奇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广德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体系。

(一)广德旅游发展条件的零基分析

为了能较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价值,课题组对区内旅游资源,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有关旅游资源评价的规定,进行分类打分,得出广德县主要资源的平均分值。

广德旅游资源综合得分为75.5分,达四级旅游资源等级,其中,观赏游憩价值得分率为80%,历史文化价值得分率60%,珍稀奇特程度得分率67%,规模丰度得分率80%,知名度影响力得分率70%,适游期得分率90%,生态价值得分率100%。可见,广德旅游资源各项评价因子中,生态价值得分率最高,其次为观赏游憩价值和规模丰度,历史文化价值得分率虽低,但在苏浙和本地区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能进一步挖掘祠山文化和太极文化,在强化已有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广度和深度,历史文化将成为广德旅游品牌的灵魂。生态价值虽所占权重不大,但和良好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后能产生极大的拉升效应,大大提升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品质,有利于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和会议旅游等高端率旅游产品。因此广德旅游发展可以自然山水树形象,以生态环境创效益,以历史文化创品牌,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广德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广德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开发能力,该地区具备较好的旅游开发条件,旅游发展的要求也较为迫切。当然,以上分析是建立在零比较基础之上的,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则相当不利,与其邻近的溧阳和安吉相比,劣势明显。

从上表1可以看出,广德与溧阳、安吉相比,旅游发展差距很大,溧阳和安吉2009年全年的旅游人数分别是广德的4.53 倍和3.9倍,而旅游收入则分别是广德的11倍和4.68倍,不仅旅游人数大大少于溧阳安吉两地,旅游者的人均消费也远低于两邻县,广德旅游发展的劣势十分明显。而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广德和安吉、溧阳的旅游接待人数分别是24.79万人、47.81万人和88.22万人,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四、造成广德旅游发展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发展的敏感度不够,市场反应较迟钝,安吉和溧阳抢占先机

广德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竹海为主,其资源特色与安吉、溧阳相近,由于旅游发展的敏感度不够吗,市场反应迟钝,安吉和溧阳对水库和竹海的旅游开发先于广德,抢先占领了市场,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品牌和市场形象。尤其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溧阳安吉抓住了市场机遇,安吉打造中国最美的乡村,举办了中国美丽乡村节;溧阳天目湖则更成了著名的度假旅游品牌。

(二)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产品结构不合理,过度倚重太极洞

广德的旅游开发并不晚,1985年开始开发建设,1986年正式对游客开放,2001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德旅游的核心品牌。实际上,广德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库湖泊、奇石竹海以及历史文化资源都有较高的品质。除了太极洞之外,广德拥有卢湖、竹海、东亭湖、衡山、茅田山、灵山、英烈山、桃姑迷宫等资源区以及祠山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不乏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全面开发,过分倚重太极洞,造成广德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无法形成旅游综合吸引力,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各类新景区点的不断涌现以及旅游者旅游需求的高端化、复合化,太极洞则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新的变化,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与其它市县相比,广德的旅游呈现出明显劣势。

(三)经济基础和客源地距离因素

安吉和溧阳都处于经济发达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广德,距长三角主要客源市场的距离也比广德更有优势。溧阳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处长江三角州,属上海经济区。

广德位于安徽省东部,与浙江、江苏相邻,安吉位于广德东南部,溧阳位于广德北部,从区位上来说,广德的主要客源市场应该是苏浙沪,溧阳和安吉正好位于广德通往其主要客源地的通道上,对广德旅游形成了半合围态势,成为主要客源市场通往广德的屏障,使广德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五、旅游发展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差异化产品

通常认为突破遮蔽的重要途径是寻求差异化发展,然而,这所以被遮蔽就是由于资源、产品的同质性,在同质化的资源中开发差异化产品难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可能,关键是要全面理解差异化的内涵。长久以来,研究者对差异化的理解较片面,认为只有风格、形态完全不同的才是差异,正确全面理解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并不一定要求产品从资源基础到产品形式都截然不同,由于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的特殊性,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可以通过强调新旧差异和补充差异的手段促成游客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感知,以产生新的吸引力。

新旧差异是指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的不同。自然界的美妙和神奇就在于它不会造就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邻地区的资源相近但绝不会完全相同,相近之中就包含了一定的差异性。旅游者不会因为黄山是最美的山就拒绝游览其他的山。同样,人们也不会游了周庄就拒绝乌镇。没有游览过就会有陌生感,陌生感本身就包含着差异感,同时也意味着新鲜感,可以产生差异效果。

补充差异是指核心产品之外的产品实现差异化开发。旅游发展优势地区的旅游产品强势的形成往往集中在其中的少数特优资源,或者叫核心资源,这些资源的优势或是来自于自身的品质,或是来自于精心的打造和宣传。其核心吸引力和特优产品的竞争优势短时间难以撼动,但并非不可补充。优势地区在旅游发展中往往也会以特优资源为核心,开发补充性产品以形成产品系列,以期产生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游客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无边界的,核心产品之外的补充产品往往优势不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中的地区应努力开发品质超越其产品的产品以形成特定产品的优势,以强攻弱。针对此种情况,劣势区的旅游发展可采取补充策略,寻找我有人无的资源,打造独特性产品,作为强势地区旅游产品的类型补充。

(二)转变观念,加强营销

增强市场意识,主动承接江浙沪旅游热点的辐射,加强宣传,实现联动。一方面,主动前往江浙沪等主要客源地进行营销宣传,以推广广德的旅游形象,增进客源地对广德旅游的了解和兴趣,争取更多以广德为目的地的游客。加强营销手段,改“等客上门”为 “请客上门”,通过大力的宣传使游客了解广德,和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重点旅行社合作,使广德成为旅行社经营的旅游线路中的一个节点,发展中求突破。另一方面,转变观念,摒除零和博弈的竞争思路,争取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实现联合营销,建立双赢甚至多赢的合作型模式,放弃令游客舍彼就此的目标选择,设立令游客由彼及此的营销目标,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形成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规范市场管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泛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积极主动接轨长三角经济圈,在泛长三角旅游开发与联合的大格局内,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

(三)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产品结构

近年来,广德太极洞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需尽快寻找对游客吸引力大且发展前景好的资源进行重点开发,提升品质,尽快形成本地旅游产品的新核心并延伸开发,形成高品质、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事实上,广德可开发、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了太极洞之外,卢湖竹海、茅田山、灵山、英烈山、东亭湖等都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广德县旅游资源中,秀峰奇石、飞瀑流泉、水域风光、林木竹海、宗教文化、历史遗存俱备,资源规模和组合情况较好,根据资源特色、市场需求、交通区位和空间分布,广德县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分为卢湖、太极洞、横山景区、东亭风景区、灵山、茅田山、英烈山和邱村,分别对各景区的资源品质和开发价值进行分析评价。

表2 广德旅游资源分区评价表

广德境内卢湖和横山东亭景区具有良好的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旅游地产的条件,因此其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高,开发价值大。而茅田山、灵山资源价值也较高,但由于可进入性较差和开发条件的限制而影响了其开发价值,如能对灵山茅田山的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善其可进入性,则其开发价值将增大。

另外,影响灵山茅田山开发潜力的另一因素是其经济效益,因为该景区为自然风景区,开发景点以观光为主,游客消费有限,如能将休闲度假与自然观光产品联合开发,则将大大提升其经济效益,也将大大增加其开发价值。

广德的旅游开发须对具有开发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针对不同的市场,组织不同的旅游产品,并突出产品特色,形成能够被旅行批发商(中间商)及终端消费者(游客)所能广泛理解接受的、并且能成功激起消费欲望的、个性化的特色旅游产品,从而构建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产品体系。通过“山水”、“文化”、“竹海”、“奇洞”四大主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产业集群。以“生态为基础、山水为载体、文化为灵魂,商务休闲为导向”,将支撑广德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的旅游区(点)及支撑项目按自然观光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类产品标准进行系统归类,形成广德旅游产品体系,通过“生态、山水、休闲、文化”四大特点战略统领广德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策划及发展。

(三)提升服务,优化环境,打造品质优势

长久以来,人们有一种认识,认为旅游资源应该具有唯一性、非重复性,品质较优的资源或先期获得市场认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会对其它同类产品形成全面遮蔽,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以一带十的旅游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重复旅游行为逐渐增多,对同类旅游产品的多次体验也在休闲旅游模式的发展中也越来越多见。不必放弃与周边地区相近的资源,如水库、竹海等,而是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追求品质,着力打造精品,提升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美化广德的环境,将广德县建设成为环境一流、服务一流的旅游地,使游客可以在广德体验高品质的旅游经历,享受环境享受服务。形成与周边景区的品质差异,逐渐建立竞争优势。

(四)以市场为导向,于创新中求发展

在旅游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也是经常的,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没有哪一种优势可以保持长久,各地各景区都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以前的旅游开发中常见的建造一个品牌景区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意识,劣势下以创新求发展,优势中以创新求保持,在旅游发展中,先发优势固然可以主导竞争的大方向,然而取得先发优势的景区也不得不处于标靶位置,成为滞后发展地区的模仿对象和超越目标。由于旅游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形成机理,美、新、异是构成旅游产品吸引力的重要层面,新出现的产品更具备“新”的特点,并以此产生较旧有景区产品更大的吸引力。在此意义上,迟后开发的旅游景区点在劣势之中也极可能形成后发优势,只要开发旅游产品适应市场需求,适应旅游者旅游方式的新变化。

目前,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旅游模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曾经相当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模式已经实现了多元化转变,休闲、度假、会议等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旅游模式的改变折射出旅游者旅游心理的变化和对旅游品质的更高追求。而广德县的生态优势在长三角现代化城市群周围相当突出,十分适宜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因此,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美化景区环境,开发休闲度假自驾游等旅游产品,将为广德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广德旅游突破阻力,树立形象产生积极的作用。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