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27:14
序论:在您撰写教学资源的科学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 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生成性体育教学不但能够更好的体现体育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同时还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创造性的发挥留出了更大的余地,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以期能够借此为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
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在反思传统学校体育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生成性体育教学,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教学中实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为契机,合理的调整或者是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在理解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时,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生成性体育教学强调要不但要关注教学的结果,还要关注教学的过程;二是,生成性体育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偶发性事件以及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附加的教学价值;三是,生成性体育教学核心要义在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切实关照。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生成性资源是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成性教学的重要载体,要确保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生成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是基本前提。为了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在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活动看作一个有着明确的目的地,但是却没有固定的到达路线的旅程。虽然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是动态的、可以灵活调整的,但是这个过程却必须要始终为最终到达目的地而服务,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所生成的资源必须是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价值判断,如果发现这一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无用的,就要断然摒弃,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指的就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一定要注意考虑使用教学资源的经济性,尽可能的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成效。例如:城市小学在进行体育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可以合理的融入时尚性的元素,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偏远的农村小学不顾本校的实际也进行类似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无疑就违背了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很可能耗时耗力却反而不如就地取材,利用农村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的效果更好。
最后,合作互补原则。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作互补原则,指的就是在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还要让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与效果。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策略
首先,注意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课教师是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导者,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参考如下两种方法:一是,注意从任课教的反思与总结中启发生成教学资源,通过反思与总结,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二是,要注意从任课教师的失误中捕捉教学资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课教师即使再有经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小的失误,如:讲解时的口误,技术示范时的失误等等,此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可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跳高教学中,任课教师在示范跳高的动作时碰掉了横杆,此时,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刚刚自己为什么没有跳过横杆?怎样做才能够跳过横杆?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跳高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一方面同样也要注意从学生的错误中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利用学生的创造力生成教学资源。例如:在跳远教学中有学生模仿青蛙进行青蛙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关注,此时任课教师直接严厉制止,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但是如果及时捕捉这一事件中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青蛙跳的动作与跳远动作之间的异同,并对这些异同之处进行适当的讲解,不但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跳远技术的理解,还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资源捕捉 知识生成
小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关于数学课堂学习中有“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的阐述。他认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廉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生成包括过程的生成与结论的生成。因此“预设生成”可以认为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论;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光要利用预设性生成资源,更要学会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
一、精彩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在备《认识乘法》课时,笔者无意间听到其它班的同学在摇头晃脑的背“三四十二,四四十六……”。是啊,现在的孩子的文具盒、玩具计数器等许多地方不都印着乘法口诀表吗?二年级的孩子或许对乘法口诀表并不是那么陌生,可能知道其中的一句或是几句,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吗?他们也许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陷入了深思。上这节课时,果然刚板书课题,就有几个机灵鬼迫不及待的在下面小声说“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面对此,我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算式:2+2+2+2+2+2+2,7+7+7+7+7,5+5+5+5+5+5,然后说:“老师先和大家进行一次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不用说,当然是我赢了。学生有点不甘心,于是我装着很神秘的样子说:“老师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有一件法宝。”停顿一下,我接着说:“其实你们也有这个法宝,只是你们不会运用它而已!”学生很是吃惊。我说:“这个法宝就是乘法口诀,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但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会为你服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运用它。然后再进行比赛,好不好?”接下来的课,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
二、及时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进行“生成”,会成为课堂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1、提取“错误”,点石成金。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面。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把错误看成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在电脑上将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a×b)。此时,我就将错就错,进行因势利导。如果“(a×b)”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相等。接着,运用电脑动画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图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是否一样大,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其中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比平行四边面积大的部分,从而明白了“a×b”不是求平行四边面积的道理。我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通过直观图,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结论。正是捕捉了学生的“错误”而引发了同学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意外”,见风使舵。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开门见山,举起梯形的纸板问学生:“你知道这个纸板的面积有多大?”马上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梯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来。”没有探究学生就说开了,预先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全泡汤了。面对这一“意外”,是当做没听到还是……?我急中生智,用询问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半以上的同学都举手了,“那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再除以2的呢?”学生摇头不回答。这不正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发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三、合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它表现为老师的教灵活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发展,尤其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 时候,教学中随机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智慧,也是教师的魄力。说是智慧,因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离谱”的回答、“茫然”的眼神中,听出创造、读出渴望来;说是魄力,因为当预设偏离实际时,取舍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风险。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库;中学化学教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逐渐被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中学现有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中来,以较高的热情开发出了大量的文本素材、图片(图像)素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网络精品课程等,建成了各式各样的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网络课程库。这些电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但是笔者在参加化学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资源大多是素材、教案、试题、课堂录像等的简单堆积,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它们大多重数量轻质量,重建构轻应用,较少从受教者和施教者使用的角度考虑资源的结构编排,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教学性设计,特别是了湮没了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成果的实用性特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并且这些资源库经常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建库规范,使得建成的资源库之间兼容、交流性差,从而造成了各种资源库鱼龙混杂的场面。所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具备科学性、结构性、动态性、标准性、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势在必行。
(一)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是时代的需要
把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是科技发展和现阶段教学要求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划》的颁布,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中学化学教育是是现代技术和生活的基石,所以在中学化学的基础教育中引入新概念、科学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技能,还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时代的潮流
(二)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化学教育应该以培养人为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工具和方法上要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可以扩大化学教育的涵盖内容,加强化学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法。而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使用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亦方便了在课程中实施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三)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资源性学习”的理念
最早由美国学者萨其曼提出“资源型学习”的概念。资源型教学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通过协作、会话和情景来主动获取知识。如果能将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相结合,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使所有的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为学习服务,促进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四)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有有据可依
2005年“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研讨会”在烟台举行,会议围绕着“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界开始对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编著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参考标准。通过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对资源属性标注标准,资源库技术的功能要求、资源质量的评价体系、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扭转当前中学化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混乱局面,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从而实现了资源库的兼容性和共享性。
由以上分析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具有深远意义,是可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科学教学
所谓预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预设性资源和学生的携带式资源。“预设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案、教参、练习册等。“携带式资源”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无论是预设性资源还是携带式资源,都是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已存在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与此不同。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做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液体内部的压强”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压强计由U形管,金属盒以及连接两者的橡皮管组成,课前有个调皮的学生由于好奇把连接U形管的橡皮管拔了下来,结果在课堂演示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我本想发火,但突然一个主意在头脑中闪过,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
“两边液面在同一高度。”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使用压强计之前应该做的,为观察方便,要先将两侧的液面调到同一高度。那么,我们现在要将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为使连接顺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沉思片刻,有学生回答:“把U形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插到橡皮管里。”
我按此操作,很快解决问题了。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
“用水润湿,可以减少摩擦。”
“减少什么摩擦?”
“滑动摩擦。”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练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上,我举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逐渐向B移动。
根据以上条件,你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你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在下面讨论开了。
生1:滑动变阻器接道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小。
生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大。
生3: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又如何变化呢?
逐渐变小。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可以,八年级的电学学得真不错,但这些问题与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有点距离,显得不够“档次”,可以提几个九年级的问题吗?
生4: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呢?
由于流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因此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着增大,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知,它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变大。
……
师:很好,同学们所提的这几个问题紧扣本堂课的知识点,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电功和电功率的一半题型。有的问题我们很快能发现答案,有的也可以到课外再去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给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
生1:可以先让这三种金属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不会反应的铜理所当然就是活动性最差的,对于两种能够反应的金属,需要比较它们产生气体的快慢,产生气体较快的金属铝就比产生气体较慢的铁活泼,由此就能验证。
生2:可以考虑先让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同样的思路,再让铝和硝酸铁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铝比铁活泼。
师:那如果反应不能进行,又能说明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当然是前者不如后者活泼了。
师:回答很好,还有新的主意吗?
生3:我把他的思路倒过来,先让铜和硝酸铁反应,反应不能进行,表示铜不如铁活泼,紧接着,再让铁和硝酸铝反应,反应又无法进行,表示铁不如铝活泼。
生4:我可以不用两种溶液,而是拿铝和铜分别与硝酸铁溶液反应,铜不会反应,表明活动性不如铁;铝会反应,表示铝比铁活泼,这样就可以了。
生5: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想法倒过来,用铁分别和硝酸铜溶液、硝酸铝溶液反应,前者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后者不会反应,表明铁不如铝活泼。
论文关键词:烹饪与营养教育资源库课堂教学
一、引言
烹饪文化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旅游餐饮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高效烹饪专业担负的重任是,向旅游餐饮业输送能熟练应用成熟技术和传播、推广新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面对旅游和餐饮业发展的新形势,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本科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创新问题一直比较难,如何区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本文提出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的思路,探索烹饪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特点、内容和操作方法。
二、什么是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的素材、课件、案例的集合,包括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当前国内外关于学习资源的使用在理论研究较多,个案的使用也不少,但在实践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尤其是学习资源库在烹饪专业的使用的研究在国内还很少见。
三、烹饪专业构建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部刺激(例如学习内容)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在这种专制模式下,只有符合教师愿望的行为才是“好的”,而学生的那些建设性的发现、突发奇想和超前性思考得不到鼓励,创造性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而我们烹饪这个行业有个必要的能力就是继承和创新。当前课程整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巾心,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各种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基于资源库的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采用的是“主体一主导”的教学设计。教师尽量要用课件(多媒体)上课。常用的有投影仪、幻灯片、笔记本电脑、课件、贴板图画、挂图等等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结果示: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听觉记忆15%,通过视觉记忆25%,同时利用视觉和听觉则能记忆65%,通过人体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则能记忆80%一90%。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用于烹饪教学的媒体信息除了录像带、VCD、图片外,其他的资料不多,也没有现成的教学课件可使用。必须利用先进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工具,将与课程有关的媒体信息收集起来,以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
当前餐饮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这个关键时期,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以紧跟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餐饮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强调如下“三性”:一是包容性,即教师讲授的内容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在联系实际中拓展,在理论前沿上深化,在学科交叉中融合一句话:凡是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虽然教材中没有,都应该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二是前沿性,即着眼于未来餐饮业发展需要,贴近餐饮业建设实际需要,反映餐饮烹饪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餐饮烹饪技术实践的最新经验。只有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从高等烹饪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才能很快地融入到餐饮业的发展中去;三是应用性,高等烹饪教育因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的特性,反映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强调了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性,在理论教学中不仅要理论阐释清楚,而且要给学生评介其应用的价值、范围及方式方法启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深层次思维:在技能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方法,而且要给学生揭示技术规律与技术应用,启发学生“以应用为中心“的新技术突破。
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探索在烹饪教学中使资源库有效地支持教学的途径。探讨如何运用学习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如何构建烹饪专业教学资源库
烹饪专业的教师(红案、白案、食雕、营养卫生等)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具有一定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现在来看,这方面教学国内大部分还停留在作为演示工具的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停留在辅助教与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对媒体的应用层次有待深化。对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各类学校的烹饪专业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条件、工作基础,比如已经具备电脑、多媒体教室、数码设备等基础设备。另外一般都有烹饪工艺实验室可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构建教学资源库优化烹饪课堂教学以烹饪学科为切人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去论述构建烹饪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系统论的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思想,提出了信息技术在烹饪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它是为提高学生学习烹饪学知识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设计的教学结构形式或过程。
关键词:音乐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8-01
对于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只是完美的预设、问题的设计,还有课堂随时的生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关注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的音乐感受、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抓准契机,适时地进行启发,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峰回路转――教学中化“险”为夷
【资源一】捕捉学生的表现需求促进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教师如果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措施,就可以化“险”为夷,让随时迸发的智慧火花点亮音乐课堂。比如学唱《小儿垂钓》,在纠正第四乐句“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发现一个四分休止符学生唱时很容易抢拍。为了突破难点,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怕得鱼惊不应人,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去表现?是怎样的神情呢?”学生纷纷表示声音要很弱,不能和路人说话,怕惊动水里的鱼。学生按照要求唱,声音是弱了,但还有少数学生会抢拍唱。就在此时,班上一位男生大声“嘘”了一声,还用手在嘴边传神地做出闭嘴动作。他的这一举动,引发同学们纷纷效仿,一时间课堂喧闹起来。不过,这个男生却给了教师灵感。教师立即肯定他的创意,惊喜地说:“怕得鱼惊而不应人,食指放到嘴边,做一个闭嘴的手势,但能不能大声发出‘嘘’声呢?”同学们纷纷表示此处应该无声胜有声。接着教师和这个男生合作示范,在四分休止符处边唱边加入手势表演,赢得满堂掌声。可见,教师要机智地将课堂中的意外小插曲及时化解,要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得课堂峰回路转,进而将课堂教学向纵深推进。
二、顺水推舟――教学中推“波”助澜
【资源二】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生成
教师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以恰当的方式把“意外亮点”当作生成的“课眼”,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和点拨。比如教唱《甜甜的秘密》,第一乐段悄悄地送“秘密”,引导学生感受如何用声音来表达。学生表示“送‘秘密’要悄悄地,声音唱得弱些”。“歌曲中多处出现八分休止符,它们的音乐表现作用是什么呢?”教师随即问道。有的学生说,表现孩子给老师送“秘密”时神秘激动的心情。有的学生说,表现藏秘密、走路时动作要轻。还有一个学生说,有点做贼的感觉,蹑手蹑脚,左顾右盼,生怕被发现。这个答案,引发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做了手势让学生安静下来,顺着学生的思路说: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虽比喻不够准确,但表达还是很形象的,表示演唱休止符时要唱得轻巧有弹性。教师随即示范演唱第一乐段。学生通过演唱,了解到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感受“悄悄”送“秘密”的情感体验。可见,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当学生有了思维的“小波澜”时,教师不要因为自己事先固有的预设而无动于衷或加以否定,而要抓住契机,推“波”助澜,让学生在体验与感受中理解音乐,实现情感体验的共享,教学生成的升华。
三、无心插柳――教学中节外生“枝”
【资源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生成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延伸教学,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也促使学生“节”外生的“枝”有朝一日长成创新的大树。比如教唱苏北民歌《李玉莲调》时,教会学生歌曲之后,可尝试让学生用家乡方言演唱。扬州地处苏北地区,学生用地道的家乡方言演唱歌曲还是游刃有余的。班上有位来自河南的男孩举手说:“老师,我可以用河南方言演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毛遂自荐颇让教师意外,其他同学也想听他唱一唱。于是,教师就让他先用河南方言读歌词,同学们听了意犹未尽。教师趁热打铁,让他教其他同学用河南方言读几句歌词,并让大家说说河南方言和苏北方言发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河南方言发音带有儿化音,且重音突出,明快利落。接着,教师让这位男孩尝试用河南方言演唱《李玉莲调》,他落落大方,演唱还是很具有河南味的。教师顺势问道:“他唱得中不中啊?”学生开心地应和着:“中。”无心插柳也要让柳能成荫,随即教师总结道:“民歌艺术的精髓在于它的地方语言,而这首苏北民歌要用苏北方言演唱,才能表现出歌曲‘原腔原调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的韵味。”通过对比,学生真正体会到地方民歌用当地方言演唱才更具有地域特色。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既要关注“有心栽花花齐放”的预设实现,更要在意“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动态生成。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意外”,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让这些“意外”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参考文献:
[1]朱春晓.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01).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