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2:56
序论:在您撰写学生心理疏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师,我不和小珍(化名)坐在一起,她……”;“老师,小珍又在骂人了,我们都没惹她……”;“老师,小珍和同学吵起来了,都快动手了。”……
小珍是一个后进生,我的一个帮扶对象。别看她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其实她就像是一只刺猬,胆小却又不可接近,甚至有时还带有侵略性。争吵、骂人、动手、损物……真是一个令人伤透脑筋的小女孩。对于这个帮扶对象,我对她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略施小惩,她却依然如故,我无法省心。面对老师的教育,为什么她没有长进?
带着满腹疑问,我多方了解:同学、老师、邻居……终于,我知道了小珍的心结,都是“自卑”心理惹的祸。只有解开她的“自卑”心结,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她。
首先,我了解小珍“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小珍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小珍的家境不好,母亲有轻微的精神病,父亲虽努力工作,家庭却依然贫穷。身在农村,有人时不时欺负她们,其中还包括她的亲戚。上学了,同学孤立她、欺负她。小珍沉默不语,总是希望一忍而过,可情况并没有好转。渐渐地,她辩解、争吵、怒骂,直到动手,她不再是一个温顺的女孩子。一直到现在,她听不得别人说她不好,容不得别人一点儿冒犯,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在“自卑”中产生自我保护,过了头就成了自负。不合群、不可侵犯只能令情况越来越糟。只有打开小珍的“自卑”心结,才能在帮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普通同学适用的教育方法,对小珍根本不发挥作用。依靠强势来压倒她显然是不可行的,甚至让小珍走向自闭,这对小珍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我决定分步走。
第一步,“坚决”地和她站在一起,逐步走进她的内心。
像小珍这样的自负,带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意识,外力的作用只能让她产生抵触情绪,只有走进她的内心,让她放下戒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一次的矛盾中,小珍和同学又吵起来了。按照我以前的做法,双方都应该严肃批评。这一次,我要改变做法。我“偏袒”了小珍,重重地批评了那个同学(当然,在小珍不在时,我又重新解释了这件事),小珍虽然也受到批评,但这次她却“赢”了。她很高兴,老师都站在她那边。在课外交流中,小珍和我谈了很多很多,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第二步,关心她、指导她,给她一个美好的期望。
在几次的交流中,小珍变了,她告诉我很多事:谁骂她、谁打她、谁“可能”和她过不去……她也想和别人好,也想好好表现……看得出,其实小珍有时也很委屈。
我听了小珍的倾诉,笑着问她:想不想过得好点,和同学相处得快乐些?我要给她一种期盼,一种内心转变的力量。我们谈着谈着,谈到了小珍个人思想行为的不足,谈到了同学间应该怎样才能友好相处,谈到了怎样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谈到了怎样培养良好的友谊……从来没有谁这样心平气和地和小珍说这么多,小珍也从来没有和谁说这么多,小珍逐渐变了。
第三步,帮带她,为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紧张的环境容易使人时刻戒备,无法改变小珍的过激行为;时不时的小摩擦会时时提醒同学:小珍是一个“后进生”,浑身缺点,不好相处。我要让同学渐渐淡忘小珍的不足,然后看到小珍的进步,为小珍提供一个转变的良好环境。我先通过做工作,和一些比较懂事的女同学达成默契。接着我给小珍调整了位置,她的四周都是一些乖巧、懂事的同学,她们宽容她、迁就她,和她好好相处并注意帮助她。这一举措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珍和其他同学的接触少了、计较少了、矛盾也少了,以前那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情景也没有了,班级平静多了;一段时间后,我向班级同学了解小珍的表现,大家对她的评价好多了,虽然心存戒备已能平静相处。
第四步,鼓励她,培养她,让她走出自我,融入集体。
单纯的宽容、迁就,虽能相安无事,功效却是暂时的,对小珍的心理发展进步没有好处,我要让小珍走出阴影,能和同学正常交流,正常生活。鼓励她,培养她,让她表现出来,行动起来,很好地融入集体,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自卑”心理,才更有利于小珍的发展。为此,我肯定了小珍一段时间来的进步,鼓励她进一步发展――为班级做事,锻炼自己,取信于人。我让小珍每天清理班级讲台,自觉地做、默默地做,没有张扬。小珍积极地做着工作,我们的讲台一直保持得干干净净。为此,科任老师表扬了小珍,小珍的积极性更高了,笑容也多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又提出质疑:那都是装的。我趁机引导同学回顾小珍一段时间的表现和进步,再次肯定了小珍的发展,再次鼓励了她。在和同学的相处中,嫌弃小珍的做法慢慢少了,和她的交流渐渐多了,小珍已经渐渐地被同学接受了。
【摘 要】高中班主任要多学习、领会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发现和掌握学生思想波动的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始终保持阳光般的心态。
关键词 班主任;心理疏导;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0-02
笔者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有闲暇时间,笔者喜欢到学校阅览室,学习别人的班级管理经验,努力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学习、借鉴、实践及反思中,笔者愈发觉得对高中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极为重要。笔者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会和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在整整一节课的谈话中,笔者会告诉学生:高中三年的确很辛苦,但请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至少有全班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在全程陪同。在谈话中引导学生转变思想,把辛苦当作磨砺,发扬以苦为乐的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奋勇前行。在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笔者积累了以下四点经验与体会:
一、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在和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笔者渐渐习惯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能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曾有学生在班里感叹学习辛苦,笔者当即回应:“如果你以后不选择当高中教师的话,你的高中只有三年。但是我呢,在高中上学、任教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二十年了。我都不觉得辛苦,你还好意思说自己辛苦吗?”随着其他学生善意的笑声,班里再也没有谁说学习辛苦了。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刚接手高一的时候,笔者就发现班里的高个子小伟同学缺乏学习热情,上课总喜欢趴在课桌上,一副懒散的样子。但是一踏进篮球场,小伟就像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敏捷地运球、机智地夺球、漂亮地投篮,可谓生龙活虎。开学没几天,小伟就因为停放自行车的一点琐事,与高二的学生发生了肢体冲突,根本无视笔者在班里苦口婆心的纪律教育。在与家长深入交流后,笔者对小伟的成长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小伟的父母均在一家加油站工作,总是很忙,在小伟年纪尚小的时候,其父母的管教十分严厉。随着年龄、身高的增长,小伟逐渐对父母的管教有了逆反心理。有一次,读初中的他在受到父母的责骂后,扬言要离家出去打工,其父母一下慌了神,再也不敢打骂他了,怕他真的离家出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转变了视角,从关注小伟的缺点转为更多地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在他当选体育委员后,笔者大力支持并亲自参与他组建的班级篮球队,时常在周末的时候与其他班级打一场友谊赛。在一起挥汗如雨的运动中,小伟迅速接纳了笔者,对笔者所提的建议、要求都能听得入耳、入脑。现在的小伟早已不再是原先的“刺头”了,已经能够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看书学习,各科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在笔者的劝导下,小伟开始主动和父母说话了,引得其父母连连说儿子懂事了。
二、倾情关怀留守学生
在留意观察中,笔者发现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格外多愁善感,这些留守学生因为长期离开父母,缺少亲情的滋润,往往容易出现焦虑、烦闷、悲观等消极情绪。因此,笔者经常与留守学生的父母通电话,介绍其孩子的在校表现,动员留守学生的父母尽可能多回家几次,多与孩子通电话,让孩子能经常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笔者还在班级里发动学生组建帮扶小组,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根据需要及时予以帮助,让留守学生时时感受到温暖。
女生小敏的父母因为家境贫困,双双外出务工,偏偏小敏的身体有些弱,时常犯胃病。一天夜里,笔者刚入睡,就接到宿舍管理员的电话,说小敏胃病又犯了,疼得很厉害。挂完电话,笔者叫上妻子赶紧起床跑到学校,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借用学校食堂的板车把小敏推到了医院急诊室。在医院里,笔者夫妇完全将小敏视为自己的子女,陪同小敏检查身体、打点滴、缴费办理住院手续,并整夜照顾、陪伴小敏。第二天上午,得知消息的小敏父母从外地赶到医院,看到笔者家人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小敏,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笔者的手,连连致谢。
三、帮助低谷学生走出困境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笔者除了一直留意学生的在校表现,还始终和学生家长保持着密切联系,力求全方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笔者也经常与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聊天,分享学生的成长故事,探讨学生中新近出现的心理问题,共同寻求最佳的疏导策略。对那些遇到挫折、遭受不幸的学生,笔者更是积极采取建立团队的方式,联合家长、其他学生、课任教师以及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帮助陷入低谷的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继续保持勇往直前的劲头。
2011年9月1日,是郎溪中学搬往新校区的喜庆日子,但这一天对当时的学生小静来说,却是天塌下来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她的父母遭遇车祸,父亲当场身亡,母亲重伤住院。之前,胡静的父母一直做液化气生意,家庭经济条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小静各方面的表现也都比较出色,她的成长可谓一帆风顺。这次意外事故对小静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料理完父亲丧事返回教室的小静一改往日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在座位上发呆,并且泪流不止。笔者知道,与父亲关系一直很“铁”的小静无法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为了尽早帮助小静走出心里阴霾,笔者邀请课任教师、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小静同学进行了“会诊”,共商心理疏导的办法,同时,笔者动员班里小静的好友们更加关注她,开导他。在与小静的谈话中,笔者让小静明白父母最大的期望是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希望她尽快振作起来,笑对人生的坎坷,以更加努力的态度、更加出色的成绩、更加幸福的生活,告慰天堂里牵挂着女儿的父亲……在疏导团队持续不懈的帮助下,小静同学最终走出了情绪低谷,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了。在第二年的高考时,她以超过本科重点院校分数线五十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农业大学录取。
四、用心呵护学生敏感的自尊心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异性之间情感的萌芽开始出现,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如果处理方式不恰当,则会伤害学生敏感的自尊心,甚至有引发悲剧的可能。对此,班主任需要运用教育智慧,力求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情感珍藏起来,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不久前,笔者班里的男生小力和女生小霞接触得多一点,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议论,说是他们早恋了。估计这样的传闻已被小力、小霞听到,两人开始刻意疏远距离,但都是心不在焉的模样。为了帮助小力、小霞回复平静的学习生活,笔者专门邀请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到班里作了一次“当青春期遇上青春期”的讲座。讲座之后,笔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因为优秀被异性同学喜欢,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还没有到继续发展这种“喜欢”的时候,正如树上的果实尚未成熟,有谁会傻呵呵地采摘下来呢。私下里,笔者也分别找到小力和小霞,在随意的聊天中,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渐渐的,小力、小霞上课时的眼神不再闪烁了,笔者知道,他俩已经迈过了所谓的“早恋”风波。
冰,用手击拍,结果受伤的是自己;用手慢慢去抚慰,它会因“感动”而流泪。或许是因为长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精神关怀,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笔者所带的班级班风班貌优良,多次获得上级表彰,笔者也数次应邀前往兄弟学校作班级管理经验介绍。大爱无痕,班主任的工作是平淡、琐碎的,但是点点滴滴的班级管理工作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加深入,更加细致,从而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帮助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于晓东.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
一、厘清危害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其学习、生活等造成消极影响,重者则会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1 学生本人是消极逆反心理的直接受害者。其一,逆反心理如果发展到多疑、偏执、冷漠,则会导致不合群、意志衰退、学习被动、工作消极等后果,甚至还可能产生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极为不利,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有害的。其二,一旦被逆反心理所控制,学生总与教育者“对着干”,听不进任何教育和劝告,视野就会变得狭隘,成长就会严重受挫。
2 消极逆反心理是和谐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存在消极逆反心理的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同伴间沆瀣一气,形成一股暗流,与校园主流背道而驰,掣肘校园的健康、和谐、稳定。
3 消极逆反心理是社会安全的定时炸弹。严重消极逆反心理使学生不能调整好情绪,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突发事件和心理诱因的连环叠加,极有可能形成极端心理事件。时而发生的少年群殴、孩子杀父、学生弑师等恶讯就是明显的佐证。
二、建构机制 妥善应对
建立和完善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干扰防控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心康体健地学习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心理谈话机制。学生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逆反心理问题,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就会目渐加重,甚至诱发心理隐患或极端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师生心理谈话机制,对消极逆反心理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谈话疏导。尤其是在新生入校时、学生情绪变化波动时、违章违纪时、受到处分时,及时进行心理预防谈话,消除其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之能够调节好心态,积极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以赴投身学习生活。
2 建立健全心理关怀机制。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教育者对学生的冷暖苦痛置若罔闻,那就极易导致或加重学生消极逆反心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学生心理关怀机制,适时做好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或生活困难时、生病住院时、环境适应不良时、家庭出现纷争或成员去世时、发生天灾人祸时,要对其进行脱困指导,走访慰问,排解矛盾,给予充分的关怀和温暖,使其增强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轻松愉悦地搞好学习。
3 建立健全心理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是治理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上策。必须建立健全学生消极逆反心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个案和共性的探讨研究,与同行、学生、家长一道,切实弄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真实原因(自因和他因),依据其来龙去脉,谋求提前介入医治未病之病的良方,就是要着力“研制”应对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疫苗”,扑灭致“病”之“菌”。
4 建立健全心理分析机制。教师不是“敲钟念经”的出家人,不是“放羊填鸭”的教书匠,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建构学生心理分析机制,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分清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轻重缓急和类型特点,从而对症下药。一要学会透过消极逆反心理现象分析致“病”机理,从学生脸上的疑云中找出其本人、家长、教育者和社会环境里的致逆因素,搞好源头治理。二要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防止因其他心理问题未解决而引发逆反心理。三要及时掌握学生成长中的各种新动向、新苗头和新问题,做到因人因时制宜地解决问题,培育学生成才。
5 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大多数学生自尊心很强,特别反对家长和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其指手画脚。应当强化心理疏导机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将心理学方法寓教于乐地运用到学生管理和逆反心理治理工作中去,发挥心理疏导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心理转移、心理排解、心理发泄等心理知识和技巧,调节心理、缓解压力,从而防范和化解其逆反心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经常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疏导、培训,保障其心态健康。
6 建立健全心理保障机制。中小学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显著增强,盼望自己主宰自己,如若得不到自由伸展的空间,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必须架构学生心理保障机制,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是常做教育管理工作反思。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学生愉悦的方式施以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诫,“把我们的教育隐蔽起来”。切实畅通言路,及时受理学生“申诉”,认真核实学生“质询”,满足学生合理诉求,及时纠正不合时宜的批评、不当的考核决定、错误的处理结果。二是理性对待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小学生成人意识和独立倾向的体现,他们与教育者的冲突和对立只是情绪上的,不存在本质对立和利益矛盾。理解和尊重学生是防范和逆转其消极逆反心理的前提,接纳、感化、诱导和鼓励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必然抉择。同时还要看到,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循规蹈矩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所以对学生逆反心理中合理和积极的因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质疑、求异、图新,为其自主思考和自我发展创设广阔空间。
关键词:心理疏导;情感;艺术;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66-02
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也会逐渐清晰并稳定下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不良情绪,需要被关注。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常常会遇到学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和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及时加以疏通、治疗,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发展,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否则,就会导致各种反常行为的发生,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
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作为和学生走得最近的班主任当然更是责无旁贷。所谓疏导,即“疏通”和“引导”。对于班主任来说,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把老师作为自己的好朋友,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前提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各种教育。
1.了解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了解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的历史,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要采用观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加强了解。
2.尊重学生。教师应坚持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必须彻底清除“师徒如父子”的师道尊严传统观念。教师不得讽刺、挖苦、羞辱、打骂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爱好,只有充分尊重才能真正地了解。
3.宽容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尽其所长,恕其所短。”对长处要多加激励,对短处则要宽容,要相信每个学生“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慢慢少”。赏识的教师会唤醒学生的人格意识,一旦学生觉醒过来,潜力就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
4.赏识学生。无数事实证明,表扬、奖励的教育效果优于批评、惩罚。赏识教育正是以欣赏的眼光,不断给学生以期待,增强信心,激发上进。我的深刻体会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积极实践赏识教育是我们取得成功和辉煌的加油站和助推剂。
5.用爱心去感化学生。“要教好学生,当好一名班主任,就要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用爱心、细心、责任心来感化他们。只有对学生的感情深,工作才能细;只有方法对,效果才能最佳。”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认为班主任对学生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关爱。
二、心理疏导要有目的
心理疏导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运用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事实证明,没有明确的目标,疏导过程中只能就事论事,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譬如学生出现受挫心理时,应排除各种受挫与不良刺激的困扰,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当出现早恋心理时,应排除性成熟和性意向的困扰,培养其性意向的自控能力;当出现好胜心理和嫉妒心理时,应协调进取心强和自制力弱的矛盾,培养其与人相处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当出现厌学、逃学心理时,应排除读书无用论和自卑感强的困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出现自卑、从众心理时,应排除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困扰,培养其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
三、心理疏导要有情感
所谓心理疏导要有情感就要疏其心导其行。特别是在疏导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假如疏导时态度越是和蔼、亲切、热情、诚恳,越会使学生感到温暖、舒心、并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在与学生交谈中如对学生抱有深厚感情,殷切期望,则学生的行为将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对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虚心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就能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和盘托出,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慰,产生力量迎接当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扰,自觉地把个人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予以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他们也乐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真正的“心病”所在,便于使用行之有效的“心药”。
四、心理疏导要有艺术
所谓疏导要有艺术就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效果最佳的方式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疏导过程中,包括前面提到的疏导的前提、目的性和情感性,也应注意其艺术性。然而疏导作为一门艺术,却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彩“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另外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其方法常有:替换法,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与学生沟通心灵的方法、途径很多,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充满爱心和耐心,多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所有中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畡,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库恩,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
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
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
一个周末的早上7点钟,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这么早就打电话,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接通后,我了解到是这个家长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作为家长很心疼,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她家孩子已经被欺负了两次了,都是被不认识的孩子欺负的。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一个母亲,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安慰的同时我也保证下周一到校一定调查解决这件事情。
此时,这位家长话锋一转,说:“老师,你知道XX中学有个孩子跳楼了吧?这孩子是我们的邻居,老是被别的孩子欺负才跳楼的,我们周围的人都知道这回事,而且这件事情都上电视了……”听到这里我顿时一愣,感觉一股怒气上升到了头顶:作为一个家长,在跟老师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被别人欺负了的时候,提这个话题是为了告诉孩子,以后再被别人欺负了就可以跳楼解决问题吗?接下来我跟这个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这个家长明白了自己做法的错误。
电话挂断后,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动不动就拿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引导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误导?仔细想想,每个方面都存在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媒介已经大大进步。但是有一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家长重教又尊师,家长允许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管教孩子。
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两个孩子,全家所有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娇气、自我,犯了错误老师教育教育,做家长的就不愿意,还动不动采用网络手段渲染事件、获取别人的同情,使老师想管不敢管。而且,现在老师最怕的是说厉害了孩子想不开,不说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老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社会引导
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诉说需求,寻求帮助。随着近几年因孩子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呼吁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这种行为是善意的,但是人们的过度渲染给了孩子效仿的案例。当其他心理脆弱的孩子也遇到自认为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选择相同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家庭误导
以上述家长为例,她在孩子面前强调了孩子都被欺负了“两次”!还特意强调了有个孩子因为别人的欺负而选择自杀!假设有一天这个孩子也遇到了想不开的事情,浮上他心头的会是什么念头?也可能是他的妈妈过分强化的“自杀”问题!妈妈强调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重视,但实际的效果是告诉孩子总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可以选择“自杀”解决!社会太过强调这些负面消息,家长们也津津乐道地在家庭中讨论这些问题,这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让孩子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怎样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各方面都应为之做出努力。
二、策略探讨
(一)学校教育方面
老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提高其心理受挫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而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
有次开家长会时我就单独针对这个问题和家长做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受挫能力,现在社会那些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孩子往往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别让这个希望葬送在我们的溺爱里。
(二)社会方面
社会舆论应淡化此类负面消息,过度地强调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对这群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来说,过分强调究竟是对是错?过分强调是能解决此类问题,还是会引发连锁反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长应当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分辨对错,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积极现象,让孩子感受社会的美好,这样孩子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不是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社会的希望,面对孩子脆弱的心理,整个社会都应该负起监管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心理坚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希望,让我们的孩子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勇敢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