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碳减排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31 10:52:42

序论:在您撰写碳减排目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品牌;品牌建设;品牌营销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53509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21日

旅游目的地品牌是目的地即城市品牌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目的地品牌除了由旅游地名称、标识、符号及其组合外,还应该由质量、服务、管理、文化、广告、形象等六大基本要素组成。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建设旅游目的地品牌也成为城市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旅游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社会繁荣、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快速。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目的地。然而,牡丹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体系尚未建立,建设与发展中尚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未能解决,还面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挑战,需要清醒认识,理顺思路,形成体系,全面培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建设高档次、高品位、国际友好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将“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不仅对于牡丹江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现代营销理念对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影响

营销理念对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它具有“灵魂”的功能,从旅游目的地营销过程来看,它处在指导性地位。

(一)现代营销理念在营销实践中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现代营销理念认为,在满足旅游者利益的同时,也要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目标,这样就较好的协调了社会、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旅游目的地向着消费者的目的方向经营,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以及品牌的建立。

(二)现代营销观念的树立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方向。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观念,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营销战略与战术设计、营销的组织与控制等方面。

(三)营销理念对思想与行为具有整合作用。营销理念把旅游目的地的利益、价值观、道德观等融为一体,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核心。现代营销理念是从旅游目的地出发,塑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文化,最后占领旅游市场制高点。旅游目的地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将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及政府部门凝聚为一体,也正是它对市民的思想和行为的整合作用,才使旅游目的地形成特定的经营个性与风格,受到旅客的欢迎和认可。

三、现代营销理念背景下的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策略

(一)挖掘旅游目的地品牌特色。现代营销理念认为,企业应该以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为中心,将基本观点运用到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实践中,就是应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特色进行挖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受众提供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挖掘旅游目的地品牌特色,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可从历史角色、文化底蕴、地理特征、人文风情、产业优势着手。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是根据旅游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优势和竞争状况,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旅游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旅游营销主体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牡丹江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定位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市民、企业、各种媒体共同参与的原则。政府组织各界代表研讨,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的选择、比较和提升,设计问卷,扩大和规范信息源,获取各种评价建议,这是对品牌定位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

(三)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构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源自于受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旅游目的地品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是至关重要的。旅游的过程主要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过程,这六个环节质量状况,将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和总体评价,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形成。对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体系进行构建,可以分别从自然环境价值、社会环境价值、文化环境价值三方面着手。

(四)强化政府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直接介入旅游的日常经营活动,而是体现在培育市场、塑造市场主体上。政府应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收、出入境管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引导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牡丹江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旅游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应体现在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机制,加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把传统单一的旅游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综合协调、检查监督、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完善旅游产业政策,加大培育力度,科学、有效地组织各部门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开发旅游的机制,为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做好必要的服务支撑保障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目的地品牌系统建设及研究[J].市场观察,2006.9.

[2]陈翠华.区域旅游品牌化评价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高静.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概念辨析与关系模型[J].旅游学刊,2009.2.

第2篇

关键词:量化分析 CDM项目 减排量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实施,并且最终产生减排量,需要经历如下一些主要步骤:文件设计、国家指定主管机构(DNA)批准、项目审定、执行理事会(EB)登记注册、项目监测、核实与认证和签发CERs(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前4个步骤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完成,是项目的开发阶段;后3个步骤发生在项目的CERs获得期间,是项目执行阶段[1]。

CDM项目的开发,需要说明项目与基准线情景相比减排量的产生是额外的。额外性与基准线是额外性和基准线是CDM项目合格性问题的两个互为依存的属性概念。若拟议项目活动在没有CDM支持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商业运行,那么它自己就是基准线的一部分,那么相对该基准线也就无减排量可言,也无减排量的额外性可言。如果CDM项目活动能够将其排放量降到低于基准线情景的排放水平,并且证明自己不属于基准线,则该减排量就是额外的。

目前我国CDM项目的开发都是以项目所在地电网的基准线排放作为对比。因此,电网的基准线排放因子在项目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从2006年开始持续变化的排放因子,已经对CDM项目的开发和获益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文中将对此影响进行量化,并对未来的基准线的变化予以评估。为方便描述,本文中将重点以华中电网排放因子的变化来进行说明[2]。

1.基准线排放因子的计算

基准线排放因子的计算2006年和2007年都是采用方法学ACM0002中的电网因子计算方法;从2008年开始,采用2007年10月,EB第35次会议公布的第一版的“(计算电网排放因子的工具,Tool to Calculate the Emission Factor for An Electricity System)”,到目前使用的版本2.2.1[3],已经历了6个版本的变更,但基本的计算方法相同,计算OM和BM所需的发电量、装机容量和厂用电率等数据来源《中国电力年鉴》;发电燃料消耗以及发电燃料的低位发热值等数据来源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分燃料品种的潜在排放系数和碳氧化率来源为“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Volume 2 Energy。

边际排放因子(OM, Operating margin emission factor)的计算采用的是”简单OM”的方法。

EFGrid, OM, simple,y=

(1)

EFGrid, OM, simple, Y 是第y年OM排放因子

FCi,y 是第y 年项目所在电力系统燃料i 的消耗量(质量或体积单位);

NCVi,y是第 y 年燃料i 的净热值 (能源含量,GJ/质量或体积单位);

EFCO2,i ,y 是第 y 年燃料i 的CO2 排放因子(tCO2/GJ);

EGy 是电力系统第 y 年向电网提供的电量(MWh),不包括低成本/必须运行电厂∕机组;

i 是第 y 年电力系统消耗的所有化石燃料种类;

y 是提交PDD时可获得数据的最近三年(事先计算)

容量排放因子(BM, Build margin emission factor)的计算如下:

EFGrid, BM, y= (2)

EFgrid,BM,y 是第 y 年的BM 排放因子(tCO2/MWh)

EGm,y是第m个样本机组在第y 年向电网提供的电量(MWh),也即上网电量;

EFEL,m,y 是第m个样本机组在第y年的排放因子(tCO2/MWh);

m是样本机组

y是能够获得发电历史数据的最近年份。

应用到减排量计算中的电网排放因子,采用组合边际法计算基准线排放因子,就是电量边际排放因子和容量边际排放因子的加权平均值:

EFy=wOM·EFGrid,OM,y+wBM·EFGrid,BM,y (3)

WOM OM排放因子所占权重

WBM BM排放因子所占权重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活动:取WOM =0.75和WBM =0.25(由于其间歇性和不可调节的自然属性);其它项目活动:第一个计入期取WOM=0.5和WBM =0.5,第二、第三计入期取WOM=0.25和WBM =0.75,(除非所应用的已批准方法学中有特殊的说明)[2]。

2.华中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计算结果的年际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

依据以上计算方法,得出的从2006年至今的华中电网的OM和BM值见表1,EF则从非风能和太阳能的角度来计算,取WOM=0.5和WBM =0.5。

以2006年作为起始年,做出OM与BM的年际变化趋势线,方程y = -0.0536x + 1.3648(R2= 0.8219)和y = -0.0511x + 0.7486(R2= 0.7837)能较好的拟合OM和BM的变化趋势(见图1):

依据趋势线对未来数年的华中电网的排放因子的拟合结果如表2。

因BM不可能为负,依据趋势线的估测,到2020年,华中电网BM排放因子将为零,BM与电网的建设密切相关,意味着到2020年,新增电网装机容量中火力发电所占比重极小。虽然气、油、煤仍是发电的主要能源,但风、水电和其他清洁能源已经占据较大的比重。而OM排放因子因为电网装机容量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增大,排放因子也逐年下降。以装机30MW的生物质电厂来估算,在2011年,如果减排量预计可以达到10万tCO2e,到2020年,减排量仅为38708tCO2e。

3.讨论与结论

基准线排放因子中,OM反映的是整个电网的单位排放量,BM则反映的是新建火电项目的单位排放量,依据从2006年至今的数据对比,2007年和2008年与前一年相比略有上升,而从2008年开始至今,OM和BM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随着电网容量结构的变化,未来BM和OM的计算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但BM和OM的变化趋势不可逆转。这一方面是受CDM激励所致,另一方面与我国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分不开。

根据BM和OM趋势线的估算,到2020年BM排放因子将为零。目前CDM项目的开发,基准线是:在没有该CDM项目的情况下,为了提供同样的服务,最可能建设的其他项目(即基准线项目)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基准线是一种假设的情景,与基准线相比,CDM项目应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排效益。OM和BM排放因子是量化减排量的主要参数,同样的项目,2020年的减排量可能仅相当于2011年的40%。因CERs(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价格随市场的变化,减排量的变化反映不了减排收入的变化,但是可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策略的依据。

综合EB网站统计,截止到2011年11月21日我国共有166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46.31%;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3.4亿吨以上,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3.87%[10]。从2006年至今的项目数量变化与预计减排量变化。从图2中可知,项目预计减排量的增长速率与项目增加的速率并不一致,我国申报联合国项目风电和水电始终占最大比例,不太可能因项目类型的变化导致项目减排量的锐减,故可以推测,未来数年因减排因子的变化,项目的数量的增长速率将远超过减排量的增长速率。

参考文献:

[1]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http://unfccc.int

[2]王灿,张坤民.清洁发展机制(CDM)中的基准线问题[J1.世界环境,2000.4:9-13

[3]UNFCCC,EB. Tool to evaluate the emission factor for an electricity system http://cdm.unfccc.int/methodologies/

PAmethodologies/tools/am-tool-07-v2.2.1.pdf

[4]中国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2006年 http:///WebSite/CDM/UpFile

/2006/2006121591135575.pdf

[5]2007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http:///WebSite/CDM/UpFile

/File1364.pdf

[6]2008 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http:///WebSite/CDM/

UpFile/2008/20081230102527637.pdf

[7]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的公告 http:///WebSite/CDM/UpFile/File2413.pdf

[8]2010 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http:///WebSite/CDM/

UpFile/File2552.pdf

[9]2011 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http:///WebSite/CDM/

第3篇

关键词:品牌战略 项目管理 实践

项目管理是通过具体的项目来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其在应用于品牌运作、新产品的研发等企业主要战略活动时,效果明显,品牌战略在项目管理中实践较多。

一、品牌战略在项目管理中实践的表现形式

品牌战略在项目管理中实践可表现为如下:

1、项目管理有专业的团队对项目进行目标负责。有效避免了在跨部门运作时会出现的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原则,项目经理一定有与项目目标对等的基本权力,而品牌战略则贯穿其中,对保证项目的成功运作发挥了作用。

2、项目管理有着明确的运作目标和时间界限,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资源,高效运作,快速完成目标。而品牌战略贯穿其中,对管理中的量化和绩效进行挂钩充分调动了项目组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

3、来自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的项目组员工,在业务上不仅能发挥协同效应,而且还具有互补性。另外,项目经理还要清楚知道多种业务活动的运作,和其他岗位的工作经历,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系统操作能力。品牌战略则是贯穿其中具有掌控作用。

4、项目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获得性。项目管理的核心要素是,该项目所专有并且能够持续性获得项目资源,而品牌战略贯穿其中有与项目相匹配的资源作支撑发挥了作用。

二、品牌战略在项目管理中实践的意义

1、组织协调发展的需要。对于品牌运作中应用项目管理,项目组员工和项目经理负责品牌运作的过程和结果,提高了组织内部的资源运转和横向协调分配,帮助解决了纵向操控问题,带动了多种业务职能和活动的横向协调。垂直职能型的组织架构偏向于组织内部的纵向控制,在资源的控制基础上再以职能部门为单元进行条块分割。

2、项目选择关键和需求分析离不开企业战略目标进行。近年来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对突出骨干品牌的发展,实现了可持续。

3、这几年,在行业“订单生产”模式的带动下,特定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对特定客户的个性化营销能力要求明显上升。各工业企业之间也开始跨部门合作,创新品牌运作模式,加快了市场响应,提高了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目前具体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观念问题。

管理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成熟,没有系统、科学、重要的对项目管理、目标变更、预算时间控制以及计划制定有所理解。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还没有确立牢固地位,致使一些企业对项目管理与组织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项目管理与品牌运作的关系认识不够全面。

2、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体制问题。

现在的项目运作组织架构,只有弱矩阵型组织架构,项目经理是靠项目协调人的身份管理着,产生了低功能,低效率的项目运作。定位不准确。生产运作管理也一样,在项目管理方面,特别是在企业经营层的项目管理会间接驱动企业发展。就目前来说,这一点在企业中还没有被充分体现出。

3、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机制问题。

品牌运作项目管理的基础性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以及项目管理运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能有效的支撑项目管理的运作,项目组成员的绩效和资薪没有挂钩,激发不了项目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资源也明显一直缺乏中,部分项目运作需要的重要资源分散在其他职能部门,导致了财务预算机制不能有效的运转起来。

四、品牌战略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将推动项目管理长足发展

明确定位,理顺关系。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还要加强项目管理在企业中的长远发展。

首先要要明确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首要地位,将项目管理和运作管理看成同等重要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技术研发、品牌运作、等项目为突破口,积极推广项目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要认真理解项目管理的各种关系,了解项目组的管理职能,加快提高项目职能的集合,带动项目活动有效的顺畅运作。要努力优化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积极推动项目运作组织架构由弱矩阵型向平衡矩阵型转变,把项目协调人转变成真正的项目经理。

观念上我们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项目管理是提高产品市场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品牌力的核心,一方面增强了企业内部横向协调,使内部业务和职能进行平滑对接,另一方面推动了企业组织架构由垂直职能型向矩阵型的逐步过渡。在品牌运作中,项目管理不仅提高了组织活力、完善了组织体系、还增强了组织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碳排放;欧盟;能源结构;情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3.003

1 引言

减缓气候变化、防止全球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国应该分别承担多少碳减排的义务,成为争论的焦点。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承诺碳排放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80-95%[1],2011年12月15日欧委会“2050能源路线图”,并为实现到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至95%这一目标的设置了具体路径。同时,在2012年的《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到期后,欧盟愿意继续签署第二阶段承诺期。这些举动都表明了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要实行减排的坚定立场。然而,碳减排并不只是个口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切实预测欧洲未来的碳排放。学者们不断推出一些关于碳排放量的预测模型,例如Salvador等采用Lotker Volterra(生态数学模型)对人口、GDP、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对世界进行预测[4]。Thomas 等根据贝叶斯估计得到欧盟人均碳排放将会收敛到某一点上[5]。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到未来碳排放需求。Emmanouil等通过对希腊1977-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做多变量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发现能源消费与GDP间存在因果关系,收入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限制[2]。实际上,能源消费作为造成碳排放的主要成因,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碳减排过大,可能刺激经济危机的发生,在欧洲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必须承认碳减排一个牵涉到经济、能源、人口、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问题,未来碳减排的可能性必须在经济增长约束下进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欧盟需要多少碳排放,能否达到2050年减排80%-95%的目标。

本文认为,碳排放是一种经济需求,在人类努力防范经济危机的约束下,碳排放需求将沿着经济的平稳增长轨道波动。因此我们将求出经济平稳增长趋势,结合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强度降低,从而求出能源需求增长趋势。而这样的碳排放需求经济动力学模型已经被建立起来[6,7],我们可以对欧盟经济在平稳增长轨道上的未来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我们假定欧洲的经济增长是保持在最优平稳增长轨道上的,这是因为最优平稳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期望,经济系统总是选择这一轨道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减少增长的不确定性,因此,这样获得的碳排放估算既是一种需求也是预测值的最可能估计。

在保障最优平稳增长条件下,社会必然会在特定的技术进步下表现出特定的碳排放需求。换言之,可以按照技术进步情况求出实际发生的碳排放。实际上在欧盟能源线路图中给出了可再生能源、能源利用效率、碳捕捉技术等应用的技术路线[8],这些技术路线就规定了欧盟在最优平稳增长条件下的碳排放需求。因此,可以由最优平稳增长的碳排放需求结合碳减排目标对于欧盟各国的能源技术政策做出评估,这里可以利用的是监测欧盟新能源的方法[9]和碳排放技术的展望[10]的技术方法。由于经济增长是整体的,各个部门的增长情况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宏观经济动力学模型预测与评估欧盟碳减排的趋势。

2 模型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求出未来欧盟的平稳增长规律,其次估计在现在的技术发展趋势下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变化,进而求出碳排放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引入朱永彬、王铮构建的经济动力学模型[6,7],该模型首先求得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所谓“黄金增长”路线,即最优平稳增长路线。通过计算得出欧盟的经济最优平稳增长率,继而对各年份的GDP、能源消费量以及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最终测算出欧盟的碳排放需求趋势,从而对欧盟能否达到减排目标进行政策影响分析。具体计算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保持经济与人口平衡的平稳增长轨道上,拉姆齐(Ramsey)效用最大化时可以求出最优增长率:

式(1)是一动力学方程,确定了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时,由能源强度确定的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增长率。“平稳”维持了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平衡,从而不会因为需求不足或需求过大引起经济危机。式中Lt为第t期的劳动力,θt为第t期的能源平均价格,n为人口增长率,ρ为时间偏好,σ为相对风险厌恶,δ为资本折旧系数,A0和ν为初始全要素生产水平及其增长率,α与γ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τt为第t期的能源强度,为能源投入Et与经济产出Yt的比,如式(2)所示:

以(1)式为基础,只需对能源强度的走势进行预测即可得到最优经济增长率,通过对历年的能源强度回归拟合,得到能源强度τt呈指数形式下降,如式(3)所示:

式中c0为常数,可看作t取0时期初的能源强度,β>0为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当用经验数据拟合,如果对应的对数线性回归关系通过相关经验,可以认为模型(3)可靠。实现加大技术进步的政策,将导致β变大,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变快。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为:

其中C(t)、E(t)分别代表第t期的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si(t)表示第t年分品种能源i的消费比例,即能源结构比例。实行能源结构投资政策,si将发生变化。ci表示分品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是一个与能源品种有关的技术参数,可以视为常数。

在没有特殊政策作用下,考虑能源结构将发生自然演替[7],取第t期能源结构S(t)演化满足马尔可夫模型,如式(5)所示:

式中,S(t)=(S1,S2,S3,S4)表示第t期第i种能源在总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的比例,S1,S2,S3,S4分别为煤炭占比,石油占比,天然气占比,非碳能源占比。S(t0)为S(t)期初值。转移矩阵P可表示为:

式中,Pij表示能源的消耗比例向j能源转移的可能性。基本思路是:以转移矩阵中的元素为变量,以实际能源结构与通过转移矩阵得到的能源结构的误差最小为目标建立一个优化模型,寻找一个最优的转移矩阵,定义矩阵R为误差矩阵。优化的目标就是寻找一个转移矩阵使R中的元素值尽可能接近0。故建立优化模型(6),目标是求偏差极值最小。当然这个矩阵式自然演化的能源结构演化方程。

计算时,根据式(1)得出未来最优经济增长率,式(3)得出未来能源强度。根据式(2)得出未来的经济产出,再由式(4)得出未来每年的碳排放量。在分析中,需要估计生产函数。由于未来经济最优增长率的模拟式建立在CD生产函数之上的。其模型可取为:

因0

2.2 数据采集

根据1993年正式生效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成员国共计27国。因此,本文选取1994年至2009年27国数据。其中,人口数据、经济数据、能源数据分别来源于联合国网站、世界银行网站以及美国国际能源机构官网[13,14]。在模型中,能源消费单位统一为Mtoe(百万吨石油量),货币单位统一为亿美元,GDP,GCF换算成2000年不变可比价格。参数估计如表1所示。

3 基准情况

3.1 GDP增长

在上述模型下,可以求出最优平稳增长目标下,随着欧盟自然的技术进步趋势和能源结构趋势演变,预测得出欧盟未来的碳排放趋势,我们称之为基准情况。首先我们求出在最优平稳增长率条件下,GDP的增长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1994-2009为实际数据。

从图2可以看出,模拟出的欧盟经济增长率在2010年以后出现了减速。模拟得到欧盟经济要到2013年后才得以明显恢复,增长率也逐渐平稳, 2019年达到增长率高峰,尔后将缓慢下降,在最优平稳目标下经济持续增长。

3.2 能源强度拟合

能源强度根据式(3)指数拟合得到欧盟的能源强度下降速率β为0.016,数据长度为1994年~2009年,拟合度R2=0.9551,拟合程度好,说明模型可用。根据所得估计参数预测得到未来能源强度,如图3所示。能源强度这种趋势意味着欧盟具有碳减排的技术基础。

从图3中可以看出,欧盟的能源强度趋于稳定下降,能源强度下降速度1.6%/年,与同样是发达国家的美国2%相比稍慢。根据这一速度,欧盟的能源强度从1994的0.025Mtoe/亿美元下降到2050年的0.01Mtoe/亿美元,到2050年底的能源强度将是1994的40%,虽然欧盟期初值0.025Mtoe/亿美元与美国0.029Mtoe/亿美元相比要小,但根据刘晓等[15]预测得到美国2050年能源强度将是1994年的26.67%来看,欧盟能源的下降速度比较缓慢。

3.3 碳排放系数

假设分品种能源消费与对应的碳排放系数呈无截距项的线性回归,非碳能源消费不造成碳排放,即能得出每一单位分品种能源消费产生多少二氧化碳的一个对应关系。我们通过线性拟合得到的各分品种能源碳排放系数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各能源品种每单位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来看,煤炭是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能源品种,几乎是天然气产生二氧化碳量的两倍,其次为石油。若想减少二氧化碳量的排放,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3.4 能源结构变化趋势

对于能源结构的变化,根据式(6),由1994-2009年的各能源消费百分比数据得到最优拟合转移矩阵:

根据转移矩阵及式(5)预测出至2050年欧盟的能源结构,如图4所示:

从历史数据来看,欧盟的能源结构在2007-2008年变化非常大。石油消费下降的速度达到21.15%/年,而非碳能源消费上升速度则达到了47.92%/年。根据历史数据得到的最可行能源结构转移图来看,预测到2050年,煤炭占比将从1994年的20.61%下降到10.43%,减少49.38%;石油占比从1994年的41.85%下降到21.12%,降幅近一半;而天然气的消费则从1994年19.57%的上升到38.48%;非碳能源从17.97%升到29.86%,占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近三分之一。但与欧盟制定的2050能源路线图[8]所预测的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占比55%以上、核能占比15%至18%还相去甚远。即非碳能源占比在欧盟制定的计划中应为70%-73%,换言之,欧盟还需要加大能源结构转变力度才能得到规划的目标。

3.5 碳排放趋势预测

根据式(7)及式(2)预测得到的欧盟GDP与能源强度,再由式(2)得出未来的能源消费需求量,进一步采用(8)给出的能源结构演变趋势,结果如图5所示。

图5显示,欧盟的能源消费需求高峰已过,高峰发生在2006年,能源消费为1967.83Mtoe。按这种趋势,能源消费量在2030年将比2005年下降10%,到2050年将比2005年下降18%。但与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制定的初级能源与2005年相比,即到2030年要下降16%-20%和到2050年要下降32%-41%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从碳排放量上来看,在能源结构的自然变化趋势下,欧盟的碳排放高峰也发生在2006年,根据算得的转移矩阵及碳排放系数预测的碳排放量,可以算出每年的减排速度小于1%。预测到2050年,碳排放量为775.61Mtc,比200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减少33.93%;与1990年相比,减少了31.22%,这与欧盟提出的2050年将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期初上减少80%-95%,相差甚远。由预测得出的碳排放量及人口、GDP数据,易得到欧盟基准情况下的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结果如图6所示:

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欧盟的人均需求排放高峰发生在2004年,峰值为2.40tC/人,已经小于《丹麦议案》中设定的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限额2.67 tC/人。随后人均碳排放呈现一个近似指数形式的下降趋势,到2050年,人均碳排放量为1.52 tC/人,超过设定的发展中国家的1.44 tC/人的要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均碳排放限额显得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与《欧盟能源路线图》比较,《丹麦方案》排放量明显地背离了这个路线图。

3.6 小结

对欧盟碳排放基准情景的分析,作为一个成员国大多数为后工业化的国家联盟,欧盟的碳排放强度已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预测到2050年碳排放强度为0.48 tC/万美元,约为1994年的三分之一。在基准情景下,欧盟碳排放趋势若要大于《欧盟能源路线图》的指标,欧盟必须加大减排。

4 适应欧盟目标下的气候政策分析

根据历史数据,在式(1)下算出的最优经济增长率、能源消费量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转移来看,欧盟制定的到2050年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80-95%的目标似乎难以做到。而欧债危机的出现让欧盟又产生了重振工业发展的念头,这对欧盟的减排也将会产生影响。关于欧盟是否能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本文将欧委会提出的四种减排路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使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纳入政策分析,并将欧盟的制造业回归与再工业化作为减排不确定因素加以考虑。

根据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设定的路线[8],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部能源需求的55%以上,初级能源将比2005年下降32%-41%,核能将占全部能源需求的15%-18%。在使用非碳燃料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使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减少32%的碳排放;在另一些情况下减少19%至24%的碳排放。现根据此规划目标设置进行情景分析。

4.1 情景1——能源消费预期保持不变,能源结构加快调整

因根据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已得出总能源消费量,并在该总能源消费下模拟情景。假定到2050年,欧盟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需求的55%,核能占15%的要求,其他初级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比例为1:4:5。则到205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非碳能源占比为:0.03:0.12:0.15:0.7。假设各分品种能源增长或下降按指数形式下降γ=coeβt,则可根据2008年期初值,2050年期末值算得增长或减少速度β。通过计算得出,煤炭占比的下降速度为3.95%/年,石油占比的下降速度为2.28%/年,天然气占比的下降速度为1.24%/年,非碳能源占比的上升速度为2.21%/年。在此情况下各分品种能源占比预测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非碳能源占比在2020年为36.06%,若假设核能占欧盟全部能源比例15%-18%不变,则基本达到了欧盟设定的2020年目标——可再生能源占初级能源的20%。根据预测所得的分品种能源占比,算得最优能源百分比转移矩阵:

从转移矩阵看,要实现最低化石能源消费速度的下降和非碳能源消费的上升,能源结构需要做出以下的改变:下一期的煤炭占比、石油占比、天然气占比分别为上一期的96%、97.74%、98.76%。减少的部分全都转移至非碳能源,其中非化石能源为吸收态,一旦能源被转移至非化石能源就不会再转移至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

在这个能源结构演化趋势下,由最优经济增长率算得的总能源消费,以及由碳排放系数计算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如表4所示,到2050年,虽然欧盟的能源消费比2005年下降17.70%,但与欧盟碳排放2050线路图设定的能源消费下降目标32%-41%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以此分品种能源消费下降或上升速度,到202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35.17%。到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70.88%。根据欧盟制定的碳排放路线图,在使用非化石燃料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使用碳捕捉及储存技术,能减少32%的碳排放。这样,到2050年实际碳排放量为223.3274MtC,较1990年减少80.20%。基本达到欧盟预定的减少80%~95%的要求。可见,对于欧盟减排能否实现2050预期的减排目标关键在于可再生能源占比例能否大幅提高。

4.2 情景2——能源结构按历史速度转移,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根据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已得出预期的总能源消费量,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则原始的能源消费可以因此减少。根据欧盟2050年减排路线,到2050年,初级能源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32%-41%,并以此下降百分比考虑为对应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若不考虑优化的能源结构转移,则到2050年碳排放量为640.8545MtC至554.256MtC。这样即使使用碳捕捉及储存技术减少了32%的碳排放,但相比于1990年也只能够减少61.36%-66.47%,仍达不到比2005年减排80%-95%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欧盟的气候政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仍必不可少,或者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碳排放的产业产值,欧洲重新发展制造业的政策在气候保护意义上不可取,但是重新发展制造业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策是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提高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的模拟如表5所示。

4.3 情景3—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与能源结构转移调整相结合的政策

在基本情景算得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及GDP下,按欧盟承诺的在2050年最终可再生能源将占全部能源需求的55%以上,核能将占全部能源需求的15%-18%算得的转移矩阵与初级能源到比2005年下降32%-41%,使用碳捕捉技术减少19%至32%的碳排放的上下限,进行碳排放预测可得欧盟在这些情景下到2050年的减排的变化范围。欧盟2050年减排范围结果如图7所示,在保证经济最优增长的条件下,若要达到减排下限,欧盟能源消费下降速度应达到0.89%/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的下降速度分别要达到3.95%/年、2.28%/年、1.24%/年,非碳能源占比的上升速度为2.21%/年。若要达到减排上限,则能源消费下降速度应达1.23%/年,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下降速度分别要达到4.20%/年、2.54%/年、1.50%/年,非碳能源占比的上升速度为2.31%/年。

5 讨论

金融危机后,一度受到冷落的制造业又重新受到欧盟的重视,欧盟委员会2009年发表的欧盟产业结构报告显示,工业和服务业是欧盟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工业约占排放总量的60%,服务业约占排放总量的37%[16,17]。因此,欧盟制造业的回归,可能会造成达不到2050减排目标的可能性。

假设2050年,欧盟仍能达到比1990年减少80%的排放量,考虑CCS技术及能源结构转移优化目标,则,2050年,欧盟的能源消费应为1457.855Mtoe。能源强度为0.0090Mtoe/亿美元。因技术进步速度加大而引发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加快,β应为1.77%。因此,作为气候保护的政策需要,欧盟若大力扶持制造业回归的同时,要达到减排目标,技术创新等必不可少。这对于欧盟制造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6 结论

本文应用经济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欧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下的碳排放需求,以及各种减排政策的影响,并且将它们的结论与《欧盟能源路线图》[8]的减排目标做了模拟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以当前的技术进步速率,沿最优平稳经济增长路线,欧盟基准情况下的能源消费量到2050年为1613.402Mtoe,碳排放量为775.608MtC,人均碳排放量为1.52tC /人,碳排放强度为0.481tC /万美元。2050年的碳排放量为1990的31.22%,达不到欧盟自己设定的减排要求。(2)模拟发现,在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得出总能源消费量的基础上,采用调整能源结构与碳捕捉技术的减排政策,预期可以达到设定的减排80%的任务。其每一期的煤炭占比、石油占比、天然气占比应分别有4%、2.26%、1.23%转移至非碳能源占比,非碳能源的上升速率应达到2.21%/年。(3)模拟还发现,以历史的能源结构转移趋势预测未来的能源结构占比,即使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捕捉技术的减排政策,欧盟仍然达不到在2050年的减排目标。(4)考虑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结构加快调整的政策,将欧盟提出的四种减排路径上下限组合,可知到2050年欧盟的减排范围在80.51%-87.16%。这个目标可以满足国际上众多的减排方案,如Stern方案、Nordhaus方案和公平增长方案[18-20]。(5)若欧盟实施重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考虑欧盟制定的减排路径,欧盟仅仅能得到2050年比2005年而不是1990年减排80%的目标,因此仍存在着达不到减排预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post-Copenhagen: Acting now to reinvigorate glob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M2010 (86) final[R]. Brussels:EU-Commission, 2010.

[2] Puliafito S .E, Puliafito .J.L,Grand M.C.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 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602-615.

[3] Jobert T, Karanfil F,Tykhonenko A. Convergence of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EU: Legend or reality[J]. Enegry Economics, 2010(32): 1364-1373.

[4] Hatzigeorgiou E, Polatidis H, Haralambopoulos D. CO2 emissions, GDP and energy intensity: A multivariate 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analysis for Greece, 1977–2007[J]. Applied Energy, 2011(88): 1377-1385.

[5] Hatzigeorgiou E, Polatidis H, Haralambopoulos D. Energy CO2 Emissions for 1990–2020: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EU-25 and Greece[J]. Energy sources, 2010, Pan A(32): 1908-1917.

[6] 王铮,朱永彬,刘昌新,等.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J].地理学报,2010,65(12):1559-1568.

[7] 朱永彬,王铮,庞丽,等.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64(8):935-944.

[8] David Basulto. Roadmap 2050: A Practical Guide to a Prosperous, Low-Carbon Europe[R]. Brussels: European Climate Foundation, 2010.

[9] Doukas H, Mannbart W, Patlitzianas .K.D etal. A methodology for validating the renewable energy data in EU[J]. Renewable Energy, 2007(32): 1981-1998.

[10] Vatalis K, Laaksonen A, Charalampides G etal. Intermediate technologies towards low-carbon economy. The Greek zeolite CCS outlook into the EU commitments[J]. Renewable and Sustan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2(16): 3391-3400.

[11] Goldsmith Raymond W. 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J]. 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 1951(14): 5-74.

[12]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3] World Bank. Development Data Group. 2008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nline[EB/OL].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CO2 Emission from Fuel Combustion 2008[M].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08.

[15] 刘晓,朱永彬,彭永明,等.经济平稳增长下中美波排放趋势研究[J].资源科学,2012,34(5):864-873.

[16] EU: DG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EU industrial structure 2008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ness[R].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9.

[17] European Commission. Manufacture —a vision for 2020 Assuring 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in Europe[R].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4.

[18] Stem N. Stem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Report to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R]. London: CCCEP, 2006.

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品牌;栏目

自1956年成立首批中医院校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学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挑战。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期刊,《中医药高教研究》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不断推进期刊的品牌栏目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推广。

一、打造品牌栏目的重要性

品牌栏目是期刊定位和期刊特色的主要承载体和直接反映。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认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期刊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80年代是“产品探索”期,90年代是“市场探索”期,到90年代末期期刊市场的发展进入了“品牌探索”期。期刊能否按照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以及发展需求打造品牌栏目,是其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标志。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则读者乐于接受,其传播效能和影响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品牌栏目成功策划和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带动期刊其他栏目的发展,有利于编辑完成组稿、改稿和最终定稿工作,有利于吸引读者目光、刺激读者阅读欲望,有利于调动作者写作积极性提高投稿命中率,不断壮大作者队伍。因此,着力品牌栏目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栏目的策划

栏目最初产生于报纸,其目的在于方便读者阅读和吸引读者注意力。在栏目创设之初,一般根据目标读者群所处的专业领域的层次进行内容定位,根据办刊宗旨和刊物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的调研工作,综合考虑主编的意图、编辑的思想,通过充分的论证形成正确的决策及实施方案。而品牌栏目则是长期、持续地建立栏目定位及个性的成果,体现了刊物的基本特色,能够满足目标读者群的需要,是创办品牌期刊的基础和核心。品牌栏目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具有个性的准确定位,以具有学术或资源优势的论题设置重点栏目,刊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精品文章,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栏目。同时应系统开展选题、组稿、编稿等栏目编辑活动,保持栏目的稳定性和高质量,从而使栏目得到业界人士及读者的认同。

《中医药高教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研究学术性为主要内容的连续性出版物,主要反映中医药教育研究成果。自1985年创刊以来,利用本校在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设立了“教育教学改革”栏目,是以学科建设、素质教育、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等研究为重点,定位于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及学术研究,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对策性、应用性研究,是学校一线教师交流治学治教经验的一个重要园地。迄今为止已刊载相关论文三百余篇,对有效地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品牌栏目的发展

1.培育栏目作者队伍是打造品牌栏目的关键

组建并凝聚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可以充分体现期刊特色,是打造品牌栏目的关键。《中医药高等教育》是内部刊物,以校内作者为主,应以培养和挖掘校内人才作为组建作者队伍的主要任务。编辑要积极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热点、焦点信息,把握目前的研究进展,加强与全校的学科带头人、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沟通,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组稿、约稿,进一步提高栏目的知名度。此外,集中学校各种资源办好杂志,全面推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基金的申报工作,以保证稿源的数量和质量。

2.提高编辑工作水平是打造品牌栏目的重要保障

品牌栏目的建设需要编辑尤其是主编从深层次上树立栏目建设意识、争创特色品牌意识,增强栏目的策划、选题、稿件组编的能力。编辑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栏目的水平及未来发展方向。编辑部应重视编辑的政治学习、理论学习、鼓励编辑继续进行专业深造,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编辑人才,实现编辑学者化,为特色栏目的建设、品牌栏目的打造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

四、品牌栏目的推广

品牌栏目的塑造过程包括研究读者深层次的价值需求,确定品牌栏目的核心宣传信息,最后构思和组织广告宣传活动。栏目创设后,编辑除应重视组约优秀稿件,提高栏目质量外,应重视栏目的宣传。可以通过部门网页对杂志的品牌栏目进行介绍,上传往期收录文章,便于读者和作者了解栏目发展状况及趋势。有计划的安排编辑参加与品牌栏目相关的研讨会,积极主动的与业内专家学者沟通,宣传推广栏目,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栏目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积极参加期刊或特色栏目评比活动,向上级部门宣传期刊,使上级主管部门和评委了解期刊,重视品牌栏目。《中医药高教研究》积极参加了哈尔滨市第三届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评比活动,获得哈尔滨市第三届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殊荣。此外,鼓励编辑撰写探讨栏目建设方面的论文,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品牌栏目的打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仅需要编辑的热情,更需要耐心与毅力。《中医药高教研究》全体人员正以“服务教育决策,引领教育创新”为办刊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服务高教强省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以服务教育教学研究为宗旨,全力做好《中医药高教研究》内部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工作,积极打造品牌栏目,为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 邓军文.品牌栏目作者群的构建.中国

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468—469.

[2]向洪.期刊经营的基础:准确定位.中国

新闻出版报,2004-02-26(3).

[3]程苹.彰显个性特色 打造品牌栏目——

第6篇

【关键词】公建项目;机电管线;综合排布

1.综合管线的种类

(1)按一般意义分为给排水系统(生活给水管、生活废水管、生活污水管、虹吸雨水管);消防系统(消防栓、自动喷水灭火、气体消防、防排烟);通风空调系统(送排风管道、空调风管、冷冻、却、凝水管);供配电系统(动力配电管线、电气照明配电管线)。

(2)按输送方式分为电流管线(电气);压力管线(给水、空调水、喷淋水);重力自流管线(排水)。

(3)按管线敷设方式分为架空(热力);地下敷设(直埋和综合管沟、适用于所有管线)。

(4)按管线弯曲能力分为可弯曲(电气管线、给水管线、空调水管线、通风管线、);不易弯曲(排水管线、电力管沟)。

2.综合管线排布图的基本内容

通常,从专业上分:一份完整的机电综合管线图包括空调风专业图、空调水专业图、防排烟专业图;强电专业图(包括动力,照明),弱电专业图(电视电话,综合布线等);给排水专业图;部分项目还有工艺专业(包括压缩空气,真空,氮气系统)等。

从内容上分:一份完整综合管线排布图包括:综合管线平面图、图例、施工说明、剖面图、大样图。

3.综合管线排布的基本要求

(1)对建筑物内的机电管线进行最佳排位,最大程度减少管道所占空间,提高天花的吊顶高度。要求我们具备空间意识,对净高尤其重视。净高计算时,要按“层高-梁高=净高”。计算机电净高时,尤其注意扣除地面装饰完成面及管线支吊架占据空间,尤其是在前期复核走廊,大堂等对标格要求而且管线较多区域的机电净标高时,更加需要重视。通常设计会提供梁下700左右空间作为机电管线布置空间,可以根据现场管线实际进行调整。

(2)绘制过程考虑工艺安装的美观性,需从整体出发,遵循平衡、分散原则。避免管线过分集中,或者机电管线空间浪费。

(3)综合管线排布图绘制中必要的剖面补充。有效地避免了机电管线在平面、立面上的交叉和冲突,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节约工程成本。通常绘制过程中,在密集点处绘制机电综合剖面图,详述密集处管道如何排布。

4.综合管线排布的原则

(1)避让原则:尺寸较大的通风管道、高压桥架、母线以及无压排水管道是优先考虑对象,其它管线可适当绕行,但也不能无限制的变弯。一般空间排布基本按照梁下200mm空间设置强、弱电桥架,梁下200~400mm设置消防水管布管空间,梁下400mm~700mm设置空调专业管道,对于设有排烟系统的空间,通常为400mm~900mm设置为空调、防排烟风管布管空间(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排布管线分层)。

(2)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空调水主干环管通常位于梁下贴梁安装,以管线交叉排布成本最小为原则。

(3)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无压力排水管按图纸设计要求及管路材质通常放坡控制在3‰~1%之间,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4)冷水管避让热水管,因热水管往往需要保温且造价较高。尽量避免热水管过多翻弯而提高工程施工成本。

(5)电缆(动力、自控、通讯等)桥架与输送液体的管线宜分开布置或布置在其上方。通常在设置共架的位置,尽量避免水、电共架,当空间限制必须采用水电共架时,保证电气管线走上方,水管线走下方并加设隔板。

(6)附件少的管道避让附件多的管道。尽可能利用公用支架,以使管道排布整齐。

(7)可弯曲管避让不可弯曲管。

(8)水系统管路不允许进入电气用房,如高低压电房,控制室,电梯机房等。

(9)为避免电磁场效应,必须保证强电桥架不能进入弱电间。同时,在联合支架绘制过程中,如果强、弱电共架,需保证桥架(密闭)≮300mm间隙。

5.综合管线排布施工中的过程控制

(1)要保证综合管线排布图有效作为现场的指导依据,必须保证综合管线排布图所使用的建筑、结构图为最新建筑、结构图,专业图需与建筑相匹配的最新专业图。

(2)图纸绘制过程中,重视图层的概念,在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某种专业的管线绘制在不同的图层上,需统筹考虑。

(3)综合管线排布图叠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专业图选取的完整性。此部分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尤其是在设计时间紧张的前提下。此部分与第二条密切相关。只有在图层绘制规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专业图筛选的完整性。

(4)管线密集处,注意桥架设置空间。为确保日后桥架布置的美观性,需要注意桥架间距一致,同类型桥架保证间距50mm,强、弱电桥架之间≮300mm,在管线密集区域要考虑管道安装完成后期的施工或检修,比如去桥架上放电缆、开关阀门等。管道排布要考虑支架的安装,在剖面图上要画出支架的形式。

6.常用参数汇总

(1)综合过程中往往因为净高空间不够,需对风管系统深化设计。通常进行压扁处理。空调、通风风管主风管通常设计风速在6~8m/s,排烟管在15m/s,排烟补风通常设计在10m/s以内,其风管的宽高比以≯4为宜。

(2)多层桥架之间排布,上下层桥架之间净间距保持在250mm以上。

(3)桥架共架时,强弱电桥架以≯300mm为宜,同种桥架之间间距控制在50~100mm。

(4)地下车库排烟系统深化设计:

排烟量的计算,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

排烟风机的选择:

(1)排烟风机的全压应满足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要求,并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

(2)排烟风机采用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

(3)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设置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

(4)该排烟防火阀与排烟风机连。

排烟口的布置:

(1)排烟口或排烟阀按防烟分区设置。

(2)排烟口应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

(3)排烟口或排烟阀应与风机连锁。

(4)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米。

(5)排烟支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oC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6)机械排烟管道风速,采用金属管道的≤20m/s;采用非金属管道的≤15m/s;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复核送风管规格尺寸,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7.实例解析

以珠海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两馆”)项目负一层AB区一节点为例,此处各系统管线复杂,其中包括:3条防排烟风管:1000×900、1000×250、1200×400(断面尺寸,单位L,下同)、1条空调风管:1500×400、2条补风管:1500×1200、1500×400、2条送风管:1400×400、1000×250、4条排烟/排风管:1600×600;空调水管:2根DN300、6根DN200、2根DN80、2根DN70、给水管:3根DN100、1根DN80、1根DN65、排水管:1根DN150、2根DN100、喷淋管:1根DN150、电缆桥架:1条400×150、1条250×100、1条300×150、1条200×150、1条200×100。

解决方式:

为节省占用空间,将防排烟风管排布在弱电桥架下方,6根空调水管为一组,且从同一位置冷冻机房出管,走向一致。于是将6根水管排在排烟管下方;由于最上层的强、弱电间距为600L,正好合适检修口尺寸;根据预留位置补风管只能排布在最下方,排风和送风管利用剩余间隙排列;喷淋管需排列在最下方,以便连接喷淋装置。

第7篇

摘 要 健美操有氧舞蹈作为新兴的一种竞技运动项目,成套动作的完美编排和衔接是高质量、高水准成果的体现。现如今健美操有氧舞蹈成为了一项竞技项目,我国在健美操有氧舞蹈方面也确实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在编排上依然存在不足,且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着重探讨推动其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我国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的编排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 健美操 有氧舞蹈 成套动作 编排

一、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现状

完整连贯的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是由很多动作有序排列起来的,其中包括技术技巧性动作、过渡动作、衔接动作、托举性配合动作等等。成套动作的编排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观众的对有氧舞蹈的审美和评价,同时也体现舞蹈者的表演水平和技巧。我国在动作编排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健美操舞蹈者也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能够胜任一定难度动作的呈现。但是在世界比赛新规则的导向下,我国健美操有氧舞蹈普遍存在着动作编排在整体上缺乏一定的一致性,高低起伏的表现空间明显不足的情况,因此是有着很大提升空间的。

二、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结构特点

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的编排存在着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技巧动作的数量遵循一定数量规律,比如说相同的成套动作在一套健美操中要低于四次,否则会显得繁琐无新意[1]。其次,舞蹈队形需根据音乐的不同经常变化不同的表现风格,且要求速度快动作准确,这样才能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最后,健美操有氧运动有序的编排能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消耗舞者的热量,使舞者在运动中获得。

三、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致力于动作编排的艺术性创新

健美操有氧舞蹈的关注人群已经不再仅限于大学生群体,随着其越来越普遍的发展,项目的分类越来越精细,对舞蹈演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表达舞蹈的主题意义,健美操有氧舞蹈在动作编排的时候开始重视动作编排艺术性的创新,注入更多的新鲜元素,旨在更好地提高健美操有氧舞蹈的观赏性意义和价值。

(二)难度动作呈现多样化趋势

在成套舞蹈编排中,相同动作的重复出现会拉低整个健美操有氧舞蹈的水准,也不能很好地考验舞者的能力。如今随着健美操有氧舞蹈的不断发展,演员在动作编排的时候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常规动作的融入,多样化的高难度动作的加入使得健美操有氧运动更加精美绝伦,且舞者完成高难度动作的能力也越来越高[2]。

(三)动作编排与音乐融合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

动作编排与音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健美操有氧舞蹈的张力和美感。动作编排的背景音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鼓点或者简单的音乐,现如今的发展趋势是更多风格的音乐融会于其中,健美操有氧舞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特点。

四、促进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建议

(一)男女搭配要合理,成套动作应富有艺术性

在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时候要注意男女人数的分配比例,根据场地的空间位置安排好队形的排列以及变化方式,并且在编排过程中要注意加入男女演员的肢体和眼神的互动[3]。在编排设计的时要重视在过渡性的动作中融入富有艺术性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舞蹈的张力和艺术性。

(二)难度动作选择要适中

虽然在舞蹈编排中加入高难度的动作能够体现出舞者的能力和表现力,但是不考虑舞者自身的水平的编排是不合理的。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动作,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不同水平的舞者参与其中,扩大健美操的受众范围。

(三)第二风格动作使用要新颖有个性

创新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新颖离不开单个动作的排序和衔接。在舞蹈编排中要根据黄金分割的思想,一方面,选择有趣味性的背景音乐,根据音乐特点和主要表达思想编排富有创造性的舞蹈动作[4];另一方面,搭配适合的服装,特别是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成套动作的编排上要新颖有个性,要敢于摒弃老的动作手法,结合空间的布局,适当地加入空中翻转等有趣味的动作。

总之,有氧舞蹈已经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一项新兴的健美操比赛项目,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在编排上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传统竞技健美操刻板印象的影响,有氧舞蹈项目的动作特点仍然没有完全地表现出来。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作为有氧舞蹈成套到动作的编排者应该把握时代脉搏,重视培养提高舞蹈者自身的素质,在编排中重视舞蹈成套动作的创造力、艺术性、均衡性和多样性,为我国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和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前进道路。

参考文献:

[1] 乐严严.第26届世界大运会有氧舞蹈决赛成套动作编排特征[J].运动.2014(3):40-41.

[2] 曾普霞.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研究[J].运动.2016(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