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校园出现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31 10:52:41

序论:在您撰写校园出现的原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校园出现的原因

第1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精神边界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52-01

近些年来,我国校园暴力现象呈现恶化的趋势,各地连续发生了不少重大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仅2004年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中,就破获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团伙1,358个,查破刑事、治安案件18,43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669名。2004年湖南省湘潭市第二技工学校的命案、2003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命案的报道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时,使我们无不惊愕。为什么这些案件的“主角”都还是正在读书学习的学生,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

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本文所谓校园暴力是指未成年学生以校园或者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凭借个体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手段或以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给受害者造成了一定物质、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损害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行为。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的原因

政府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中,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生源和教师资源相对集中于“名牌”学校,而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相对集中到较差的学校。习惯上所称的“差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学校内得不到恰当的引导,从而产生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矛盾激化而得不到正确处理时就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二)学校教学和政治管理方面的原因

形成校园暴力的学校因素包括以下方面:虽然国家一再出台各项政策校区学校给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方面措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下,老师的教育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套用的模式,而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片面重视学业成绩,致使某些学生产生挫折感,而老师又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因此学生在潜意识中寻找发泄的目标;学校没有心理方面的辅导老师,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这些老师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暴力倾向进行疏导,对已经具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缺乏进行矫正,对侵害他人的校园暴力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方法不合理等。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父母忙于工作,亲子关系疏离;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唠叨、罗嗦、压制、强迫、暴力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和精神边界。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逐渐塑造了自我,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边界,精神边界受到打击,超出可承受的范围,就会感到被压垮或是被生活抛弃,都会让情绪处于失控状态。这也就在一个处于成长起的孩子心里注入了发展校园暴力或者趋近校园暴力倾向的激素;家庭内部存在暴力倾向,父母染有恶习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子女耳濡目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个人的原因

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过大是产生校园暴力的一个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家长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较大。一方面随着体能大幅增强,提高了他们展现暴力行为的能力;另一方面,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受到环境的引诱而产生暴力伤害。从生理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于尚未成熟的发育期,个人行为的稳定性差,很容易做出冲动性的过激举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就是尊重需求。对尊严的伤害是让人最不能接受、最不能容忍的。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是无条件成立的。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中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

三、处理校园暴力行为迫在眉睫

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对其必须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所谓综合治理,即必须充分运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分工有序、职责明确、责任到位,形成校园暴力治理的合力。政府应当起主导作用,学校、社会、家庭应当积极参与,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命案凸现校园文化暴力危机[N].潇湘晨报,2004-06.

第2篇

1、乡土小说作家多大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部分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2、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

3、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就出现了乡土小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家长方面。愈来愈多的家长认为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

2、幼儿园方面。教师只重视自己所教,没有顾及到幼儿所学,在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过多地考虑如何教得顺利,很少考虑如何把学习方法教给幼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趋同现象 策略

高职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含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已达1467所,占高校总数的69.5%;招生人数与本科持平,达到313.4万人;在校生合计964.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有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应看到,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趋同异常严重。这个问题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必然会致使高职教育缺乏活力,导致社会认可度下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的现状分析

所谓“趋同现象”是指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机制,使得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进行相同或相近的适应学习活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如在专业设置方面,许多院校极为相近。有学者曾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院都开设了如下一些专业:电算会计、市场营销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而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安排方面相似度也极高,存在十分严重的趋同效应。①据统计,湖北省有1254个专业点集中分布在35个专业类中,趋同专业特别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英语类、文秘、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②无独有偶,安徽省2006年高职高专招生专业1476个,专业比较集中的前十位竟然占了专业总数的25.95%,处于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情况也不容乐观,在专业比较集中的前十位当中,它们的总数达到全部专业点的29.54%。③这种现象显示,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盲目追随大流、追捧热门专业。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各个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形成“千校一面”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甚至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职业地位观的阻碍。自古以来,我国对职业就有“三教九流”之分,体现某一职业在社会中所处的等级、地位及综合排名,对社会成员的职业选择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种职业地位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当前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中总是趋向高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背离低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的职业。特别是现阶段,由于我国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大部分已进入小康阶段,在教育上也相应有了较高的消费要求,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对此更是有着强烈的要求。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商贸英语、文秘、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开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这些专业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即就业岗位绝大部分不是蓝领,而是属于白领。相反,如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殡葬服务员、女性兽医师、男性妇幼保健员甚至连男性幼儿教师等职业和岗位则被民众所歧视。因此,具有尊卑精髓的职业地位观对社会成员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出现趋同的重要原因。

2.高教管理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统得过死、管得太严,高职院校自然就形成了“等、靠、要”的办学逻辑——过分依赖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办学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而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也事无巨细,高职院校的办学自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如在专业设置上,其权力全部都集中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设置专业时只能按照教育部所颁发的专业指导目录去申报,导致高职院校不能根据新时代人才变化需求,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设置一些新专业,办出自身的特色。而办学自的缺失使高职院校对专业和课程内容不能迅速、灵活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专业设置出现模式化、呆板化,直接为专业设置的“趋同现象”埋下了伏笔。

3.过于依赖市场,产生盲目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认为:“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着市场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谓市场盲目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的状况。④这种盲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行为不谋而合。如每所学校都根据劳动市场需要来设置专业,目前我国劳动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其自身还不够完善,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对称,这种缺陷必然导致各个高职院校追逐市场热捧的专业,形成专业设置的趋同。二是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对专业设置产生制约作用,最为明显的是一些学生受个人兴趣、爱好、家庭及舆论影响,只注重利益取向,不顾及个人的能力趋向,导致专业供需的结构错位,也在诱导着专业设置趋向集中。据调查,某省的高职院校中竟有80%的学校几乎年年换专业,专业变化频繁。这种过度依赖市场,唯市场论直接导致专业设置陷入盲目,专业设置出现“趋同现象”。

4.学校自身的条件限制。如果说前面三个原因都可以归属于外部因素的话,那么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就属于明显的内部因素。一般来说,办好一个专业,不仅要有一套完整、科学、适用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体系,具备一支有实力和水平的师资队伍,还要有满足专业设置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实训基地和其他经费投入,尤其是特色专业或品牌专业的建设更需要上述条件的成熟。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着困难:一是经费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没有达标。许多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所借鉴的基数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标准,国家规定4%的比例还远未实现。二是师资储备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原有教师队伍的基础过于薄弱,师资培训渠道不够通畅,形式单一,课程与教师比例也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调,大部分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因为经费的限制和师资的匮乏,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只能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走“趋同化”路径。

三、加强专业建设,祛除 “趋同现象”的基本策略

当前,由于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因此这种专业“趋同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将会对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1.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转变社会的职业观。解决专业“趋同现象”,转变国民观念很重要。当今社会,职业之间本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只有社会分工,而且社会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社会分工。如果每个人都处在管理岗位上,都想成为白领,那么多姿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将由谁来创造?各行各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从事艰苦、冷僻的岗位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就一定低人一等,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各行各业。教育需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最终发挥出教育本身最大的潜能,这就必须科学引导社会大众转变职业观念。

引导国民转变职业观念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强力支持,努力提高处于劣势的各种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激励机制;二是要树立职业教育的自身品牌,合理设置专业,办出特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质量,让国民看到不同职业都有一个美好的前景,心悦诚服地去选择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三是要大力加强舆论引导,渲染职业平等的氛围,改变国民对某些职业、行业的歧视。西方有些国家认为,职业教育不但能使整个国家的各种岗位上的技能不断更新,能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含量不断提升,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高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因此,在那些国家,职业教育一直都很受重视,甚至被一些人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⑤。而在我国,职业教育虽然没有达到上述国家的水平,但是技术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国民逐步转变传统的职业地位观念,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相信我国的高职专业设置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各种技术人才。

2.创新专业设置管理体制。从管理学角度来说,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也是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配置方式。⑥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反映的是政府与高职教育之间优化配置的形式。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数都在省内,因此必须对于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专业设置上,省、市主管部门要把自下放到底,支持高职院校根据校际资源灵活进行专业设置,高职院校既可以在专业目录范围内设置专业,也可以从实际出发设置新专业,还可以根据岗位或岗位群所需技能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3.建立专业设置和人才供求的预报与预警机制。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市场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它的盲目性。专业设置的趋同化与其不无关系。因此,及时通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并由此建立相应的警示机制,对减少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应当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库,及时向高职院校公布,动态显示出某一专业设置点数占所有高职院校总数的比例。当某一专业的设置点数低于高校总数的某个比例时,表明专业设置情况良好;当某一专业的设置点数占高校总数的比例超过某个极限时,就要警示各办学主体,说明该专业设置比较密集,若新增设该专业,毕业生可能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应严格控制增设。⑦教育部也可以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上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当某一专业的就业率在某个数值以上时,表明就业情况正常;当某一专业就业率低于某个数值时,也要警示各办学主体,说明该专业毕业生已经明显供过于求,要就业的话就会变得相当困难。⑧因此,高职院校在准备增设某一专业时,就可以参考该专业的上述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后再决定专业的取向和专业的设置,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专业进行调整。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论证,没有开设一般的“商业管理”专业,而是针对当时深圳商场建设速度快、规模大,商场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首创“商场管理”专业。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盲目设置专业,减少专业设置趋同现象的发生。

4.根据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发展优势专业。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也是解决专业“趋同现象”的必由之路。每一区域经济都有相应的特色行业和优势行业,而且每一区域的特色行业和优势行业可能都不一样。优势行业一般都是属于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高职院校针对这些行业办好相应的专业,既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又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针对广州的优势行业——旅游业,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就设置了旅游专业,并实现了该专业的高就业率。⑩而对于特色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其他学校可能都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高职院校就可以凭借地域优势,根据差异化原则,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如广东番禺曾是我国玩具产业的重要基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根据该地区的特色,设置玩具专业,很好地满足了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11又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提出“错位设置、非均衡发展、星级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以煤炭、气象为主体的专业特色。这些专业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地区的经济特色,效果非常好,并很好地避免了专业设置的“趋同现象”。

5.挖掘学校历史沉淀,突出专业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趋同化是外在表现形式的相似性和一致性,1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对高职院校自身历史沉淀的挖掘。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阿诗达曾说过“任何一所大学都是遗传的产物,具有学院特色的遗传特征是不变的”13。由于每个高职院校的历史渊源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专属自己的历史积淀。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结合学校的历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努力发展某些优势专业。这些专业应与学校包括校名相近,与学校文化相协调,能融通,并适应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容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趋同现象”的生长根基,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总的要求是符合社会需求,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体情况则不尽相同,各个学校也各有差异,但绝非盲目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的解决,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对社会发展背景、行业背景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周密的分析及论证,还要准备好充足的教育资源。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趋同现象,共同开创健康、多样化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创造出和谐发展的高职教育新局面。

[注释]

①粟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2&recid=&filename=1011167097.nh&dbname=CMFD2011&dbcode=CMFD&pr=&urlid=&yx=,2011-10-08.

②③闵建杰.湖北地区高职院校趋同状况及其优化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46,46.

④伍柏麟.社会市场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17.

⑤刘尧.国际职业教育改革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8(5):53.

⑥12李帅军,卢盈.从“趋同现象”审视我国高校的发展[J].高教探索,2012(3):142,142.

⑦⑧邓岳敏.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趋同问题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6,7.

⑨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56.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467.8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Fake Need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ZHAO Lianf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AbstractThe more attention the government have paid to the needy students, the more aid they have grante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qualification of aneedy student, and this leads to the appearance of fake needy student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deep investigation of the typical class which has quite a few needy students. 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phenomenon of fake needy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ratios of the fake needy students to the real on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of the fake needy students and bring up with feasible strategies.

Key wordsuniversities; fake needy students;strategies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压力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和重视的工作,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面向贫困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种类增多,金额加大,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和各高校配套投入的助学经费也逐年增多。国家助学金分为一等、二等两个档次,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其额度达到每年5000元。从2010年起,国家又再次提高了资助金额,一等国家助学金提至每月450元,二等提至每月230元。资助力度的加大,金额的提高,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有效的资助,大大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保证了接受教育的公平性。然而,在贫困生的资助和认定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申请人数逐年急剧上升,甚至有些班级出现了绝大多数蜂拥申请的情况,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太非常困难的学生,为了利益的驱使,也努力加入到贫困生的申请队伍之中,这就出现了“伪贫困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对申请比较集中的班级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进一步摸清伪贫困生的申请原因、动机,掌握伪贫困生所占的大致比例,有助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1 申请贫困生认定的情况

经过对122名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89名同学确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有19名学生表示家庭经济尚可,申请到国家助学金会减轻经济压力;有14名学生表示获得国家助学金能显著提高在校期间的生活质量。通过调查,初步估算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到73%,后两种情况的贫困生可以归为“伪贫困生”,占到27%。

在伪贫困生中,同学们普遍认为,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情况:为了获得贫困生身份,以便有资格申请勤工俭学岗位;为了奖学金能翻倍;别人申请我也申请,开证明交材料又不复杂;助学金白给,不要白不要;为了明年能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2 伪贫困生现象出现的原因

分析伪贫困生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难度较大,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时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地方政府部门往往不能很好地审查把关,给学生造成了可乘之机。目前,高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般都是需要提供村、乡或者社区、街道两级盖章的证明材料。由于地方政府不需要承担责任,或者出于对当地生源学生的保护和偏爱,在基层开具的证明材料,往往流于形式而不能严格审核把关。造成提供的困难证明材料中,相当一部分可信度并不高。

二是由于地区差异和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完全一样,贫困生认定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量化。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每个家庭的成员情况、收入来源、经济负担等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在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评定中,不可能用统一的绝对数值去比较。

三是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因素,虚荣心、从众心理、占便宜心理、不平衡心理等。虚荣心导致物质上的攀比,攀比吃、穿、玩、消费用品的档次等,从而引起生活费用支出的增加,所以就会产生通过申请贫困生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方式来补充每月的生活支出。当看到其他同学纷纷提交贫困生申请材料后很多都获得了资助,从众心理驱使他也会想办(下转第31页)(上接第28页)法去开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蒙混过关。有些学生,虽然家庭经济不太富裕,但也不至于贫困到难以负担其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地步,他们会认为国家助学金不要白不要,自己不拿给了别人就吃亏了。

3 防范伪贫困生现象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能够促进校园和谐。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加强诚信教育,逐步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体系,将诚信纳入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条件,比如三好学生的评定、优秀学生干部的选任、奖学金的评选等,都要体现诚信的基本内涵。

(2)按照家庭经济情况做好班级内的排序,在班级把好第一道关口。从班级入手,让班导师和班委切实领会国家资助政策的用意,避免一些错误评定观念和做法,比如,轮流坐桩、按成绩排序、班内投票选举等不太完全正确的做法,在班级内切实把好第一关。

(3)助学和育人相结合,克服不良心理的产生。助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在助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行感恩教育,获得资助的同时能够感恩,有助于克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有助于减少伪贫困生现象的发生,真正发挥出资助工作的作用。

(4)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和贫困生认定程序。根据国家资助政策,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办法,严格审查申请材料,低保、低收入证等证明材料在提交复印件时需同时查看原件,避免造假行为。

(5)适当降低贫困生身份附加的其他经济利益。随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和资助力度的加大,高校也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很多高校也都建立起了一整套“奖、贷、勤、助、补、减”的完善助学体系,对于贫困生的受教育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完善的资助体系内,绝大多数资助项目都和贫困生的身份有关系,这就加剧了学生争抢贫困生身份。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中伪贫困生的产生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影响了国家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校园的和谐。在资助工作中,只有深入研究伪贫困生产生的原因,积极引导教育,并不断完善各项资助体系,伪贫困生现象必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使资助工作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本研究受到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薄爱敬.浅谈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教育与职业,2009(23):154-155.

[2]邹全,虞怡鸣.浅谈高校贫困生与伪贫困生问题.教育政策研究,2010(10):53-54.

第6篇

[关键词]武术 高校 内因 外因 对策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武术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优美的技术动作、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学生的欢迎。这样一个优秀的项目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高校武术教学陷入困境的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即内部的,自身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因素。外因即外部的,在事物发展中对事物的发展起增速和减缓的作用。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 造成高校武术教学陷入困境的外因问题

1.1域外搏击项目的冲击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交融。中国人走出中国到外国去发展,与此同时外国的一些项目也进入中国。目前跆拳道在国内发展较好,其对武术在国内的发展发起了强大的挑战。胡凯,杨汉等对湖北、北京、江苏、广东、湖南、上海、宁夏、等44所高等院校就武术及跆拳道开课情况、武术和跆拳道协会开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既开设了跆拳道课又开设有武术课的28所学校中有18所学校跆拳道选课情况好于武术,有10所学校武术选课的情况和跆拳道选课情况相比差不多,且跆拳道协会比武术协会办得火的学校所占比例颇大,达到有协会学校数量的85%,说明学生更喜欢去练跆拳道。

1.2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可供大家娱乐和观赏的体育项目也随之增多,很多时尚项目被广大高校学生所接受。武术已经有些跟不上潮流,不能引起期少年的兴趣。在对陕西5所高校的50明男生体育运动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其中篮球和乒乓的小球项目比较受欢迎,表示对于武术有兴趣的26人占总数的52%练习武术的人数为2人仅占总人数的4%,其中主要原因是武术趣味性不足,而且比较难学。加之学校没有练习武术的氛围,等因素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确没人练习的现状。

1.3升学压力增大对于武术教学的影响

想解决高校武术发展的问题还要从根源做起,让孩子从小接接纳武术形成练习习惯。对陕陕西5所小学的50名小学生业余时间从事活动情况的调查表明,学生在业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外还在上英语、数学等的辅导班,同时进行一些钢琴等艺术项目的学习,能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有限。88%的家长愿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但是真能从事体育活动的只占32%。这说明体育运动在今天学生强大的社会压力和升学压力面前,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2 造成高校武术教学陷入困境的内因问题

2.1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来看,武术课在各高校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课时有限,内容比例在8%左右。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武术课,但项目很单调学生基本是不选择武术课程进行学习。高校学生在打篮球,以及踢足球的同时几乎意识不到武术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其中的一条主要因素。加之以跆拳道等为代表的域外搏击项目的冲击,使得武术在高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2.2武术项目自身特点以及考评制度的限制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技术复杂方向变化较多。武术课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判多为学期末的“技术考试”为主。造成学生片面的重视技术的学习而忽略的文化的传承,而对于不影响成绩的理论课程视而不见。以至于学生学习了很久的武术,但是对于武术的基本理论、文化内涵等以及武术特有的健身原理和功能知之甚少。

2.3优秀武术师资缺乏以及教材的限制

武术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内外兼修,比较侧重于内修。高水平武术师资的匮乏,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从各个学校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开展武术课的内容为初级长拳第三路和24式简化太极拳,部分高校教授初级剑。部分学生反映渴求学到更多的武术项目以及知识,但由于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安排,进而造成武术项目的选择面不宽缺乏吸引力,使得学生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对陕师大体育学院各专业2010年研究生导师师资调查情况,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师资还相对薄弱。

3 如何解决高校武术教学困境的建议

3.1加强武术的宣传包装,提高民众对于武术的认可度

想要解决武术在高校发展的整体问题,眼光必须放在整个社会。首先要提高武术在民众心中的认可度,人大多数人尤其是社会的高层先重视武术。只有这样,武术才能被更多的人多接纳,才能在社会上发展,以致影响到高校学生。解决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关键不单纯在于高校,还在于整个社会的态度。只有解决好了社会对于武术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才能解决好高校武术教学的问题。

3.2充分发挥高校武术社团的作用

高校当中形形的社团对于相应项目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同学对于武术的学习很有兴趣,只是没有人引导往往就荒废掉了。社团在高校中起到了一个团结这些有共同爱好的人,把喜欢武术的同学组合到一起互相进行学习和了解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3.3武术的推陈出新,让武术时尚起来

武术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是既要发扬又要继承。继承前人留下的经典的文化,和传统养生知识等。同时为了适合这个社会的需要又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开发出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项目。因此在武术服装的设计上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设计出适用且时尚的武术服装。最后加强广告宣传,促进武术文化的培育。

3.4解决好武术发展的内因问题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武术文化的引导和教学若是想学习好一门知识必须先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武术作为传统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次武术课教学形式的改变现在的高校武术课程重技能轻文化,上课的强度和负荷较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科学性,不过分的强调基本功。武术动作的学习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学习。

武术想要在中国继续发展就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让自己在这个时代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强势文化的同时又要迎合时代的潮流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汉.应对域外搏击项目对中国武术的冲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J].西安体育学学报,2006,(5).

[3]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3.

[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5]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6.

[6]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31-35.

第7篇

关键词:孝 愚孝 二十四孝 批判继承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孝与愚孝的区别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孝”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共同遵循的一项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时至当今,我们也倡导弘扬中华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什么是孝呢?《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①《尔雅释训》也对其解释:“善事父母为孝”。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中分析为:“‘子’用头承老人行走。”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爱敬、善养的行为就可称之为孝,这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孝现象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儒家在继承原始社会孝观念的基础上完善了孝道理论,提出“父慈子孝”的主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提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②的观点,使孝跃出家庭伦理的苑囿,融入政治生活,扩展为社会规范。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秩序,历代君主多推崇儒家孝道观,期望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达到“以孝劝忠”的目的。统治者甚至以法律手段强化孝道,使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为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历代思想家也对儒家孝道观进行加工、引申,使之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历经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阐述、深化和统治者有所侧重地倡导、宣扬,儒家孝道被篡改利用,不断扭曲,内涵出现了异化,最终被推向极端,成为愚孝。

何谓“愚孝”?愚孝就是盲目不清、失去理智的孝。与谨慎、理智的智孝相比,愚孝就是专制化、绝对化、迷信化的代名词。如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侍奉父母,不论对错、曲直,绝对顺从;相信做出“至苦至奇之事”才是孝敬父母,竞相以割股疗亲、杀子奉母、随父同死等等野蛮、残忍的举动行孝道。在统治者的宣扬下,愚孝被普遍视为美德,并在社会上产生相互攀比的现象。

二、愚孝产生的原因

我国古代愚孝扭曲人性,甚至日甚一日、泛滥成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笔者对中国古代愚孝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1、古代思想家对儒家孝道思想曲解的结果

春秋时期产生了儒家“孝”观念,孔孟孝论中父与子是“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纲”理论,使“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绝对化,曲解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在封建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下,“父为子纲”逐步被涂上神学色彩,之后历朝历代思想家对三纲的释义加强了其神圣化的趋势。至宋代二程朱熹提出“理学”思想,将孝道提升至“天理”的高度,提倡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此时的父子关系已经由孔子所倡导的的“父慈子孝”发展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愚孝思想。经过二程、朱熹等古代思想家的演绎和阐述,孝的内涵被严重扭曲、异化。而异化的封建孝道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在统治者的倡导之下,愚孝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至“至苦至奇”的愚孝行为触目皆是。

2、历代统治者对孝道篡改利用的结果

以“导民以孝,则天下顺”③为导向,为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实现以孝劝忠的目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大力倡导孝道。

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逐步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准则的统治秩序。孝道逐步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尤其是统治者对孝道的篡改利用,使孝的内涵发生质变、逐步异化为愚孝。

统治者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出发,极力倡导“冠冕百行莫大于孝”《宋史孝义传》的思想。孝道思想在统治者的篡改利用下产生了愚孝,甚至将愚孝当做教材向人们灌输。如《二十四孝》的晋人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在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愚孝的大力倡导和宣扬,使之形成了政策性导向,误导人们信奉愚孝、践行愚孝,于是“至苦至奇”的愚孝现象在社会上出现了。

3、神异灵验的孝感传说对孝子的误导的结果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思想盛行,《孝经感应章》直截了当地宣传了迷信思想:“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④无限的夸大了孝的作用,必然对人的行为产生误导。江西凤t书院的学规记载“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如此方尽得孝弟分量,何莫非爱敬之心所由推暨也。”⑤与《孝经》一脉相承,向人们传达行孝悌之道便可与神明相通的迂腐思想。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更是向人们宣传荒诞的神异灵验的孝感传说,如“啮指心痛”“为母埋儿”“卧冰求鲤”“孝感动天”和“卖身葬父”等等荒诞的神话故事,渲染了孝行的上天感应。当时人们在封建思想的钳制下,愚昧至极,轻信封建迷信,有些人甚至丧失人性,做出愚孝行径。

4、百姓沽名钓誉的结果。

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重视孝道,甚至制定一整套的褒奖孝行的机制,如开设“孝悌力田”选士科目,尽孝的子孙予以褒奖和宣扬,甚至受官、赐物、旌表门闾等,社会上多有“以孝闻于世”的孝子贤孙。统治者甚至对惨无人道的“割肝l股”等愚孝予以表彰。《宋史孝义传》记有刘孝忠割股疗亲,甚至“断左乳以食母”;杨庆割右乳“以灰和药”以救母;吕生“剖腹,探肝”救父亲眼疾,且都受到宋代皇帝的褒奖,甚至还“召见慰谕”。

人们逐步发现统治者以孝取人的规律后,为求取皇家恩惠、官府奖赏或为谋得一官半职,愚钝小民便做出“勇者割股,怯者庐墓”等等至苦至奇的举动。

由于上述原因,不少人以行“至苦至奇”的“奇激”行为为荣、为高,竞相做惊人之举,以获取嘉奖、荣耀。此等思想、行为不禁令人汗颜,愚孝泯灭人性、摧残生灵,着实令人发指。

余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历代思想家们的阐述、引申和统治者有侧重的宣扬、利用下,孝道思想变得扭曲、异化,并逐步成为封建礼教的帮凶,沦落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愚孝成为古代人们的精神枷锁,信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使人们不论是非曲直绝对顺从父母。甚至竞相攀比,做出残害身体的惊人举动。

自“愚孝”出现之日即有学者对其进行否定,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鄙孝议》一文批判割股、割肝等类愚孝。也有贤明君主批判愚孝、守卫人性的事例,如明朱元璋“命礼部定议《旌表孝行事例》行于天下”。可见古人已认识到了“愚孝”的弊端。

在法律地位平等、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却仍然存在愚孝的影子,比如丈夫一味顺从父母,忽略妻子的感受,甚至根本不顾及妻子,凡事遵从父母的要求,从而破坏了夫妻之间的和谐,进而影响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应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以辩证的态度审视传统孝道,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我们做到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民素养,促进家庭和睦,更好地应对当今老龄化社会所提出的挑战,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6]徐仪明.孔孟仁孝观与宋儒的重医倾向[J].孔子研究,2000(5):96-106.

[7]张晓松.”移孝作忠”-《孝经》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影响[J].孔子研究,2006(6):87-92.

[8]谭宝刚,李朝晖.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223-228.

[9]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6.

注解

①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第248页.

②生译《孝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

③[东汉]班固撰,《汉书》,卷8,《宣帝纪》,第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