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0:52:41
序论:在您撰写气象灾害的定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气象灾害;红河州;经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6403
1引言
气象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步伐的加剧,由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系列气象灾害问题也日趋严重。红河州是云南省成灾因子众多,灾情特别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红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因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可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和防灾抗灾能力,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对全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2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2.1气象灾害的定义
气象灾害,是由各种气象现象所导致的灾害。对气象灾害的定义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这是由气象因素导致的一种事件,或者至少是和气象因素有极大关系;其次要说明是否产生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第三要说明究竟有哪些影响或危害。
2.2气象灾害的分类
常见的气象灾害分类是按不同的天气气候现象来划分的,如暴雨、冰雹、台风、霜冻、干旱、大雾、高温酷暑、阴雨寡照等等。按持续时间长短,又可将其分为气候灾害和天气灾害。根据气象灾害的定义,还可以按不同影响面将气象灾害分为公共性气象灾害、行业性气象灾害、高影响天气灾害三类。
3影响红河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根据红河州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可知,影响红河州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雷击、低温、大风、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
3.1干旱灾害
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和发生程度不同,干旱可以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干旱,也可能是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干旱。干旱与旱灾不同,干旱完全是一种气象现象,但旱灾则是这种现象在某一时期异常严重,导致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在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长期无降水形成干旱,但并非异常,而且谈不上遭受较大危害(因那里农牧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并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视为旱灾。
3.2洪涝灾害
洪涝主要是持续较长时间的暴雨,形成巨大的地表迳流,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泛滥,致使江河两岸及低洼地方的农作物被淹浸,这种情况称为洪涝。
3.3冰雹灾害
冰雹是中国主要灾害天气之一,主要出现在5~9月,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至十多亿元。云南是中国冰雹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红河州又是该省的冰雹多发区,除夏季外,每年的春季在红河州屏边一带也会出现降雹天气。
4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红河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全州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多个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为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红河“立体气候”的特点。红河的这种气候特点,有利方面是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利方面是干季和雨季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还伴随有洪涝、低温冷冻、冰雹等灾害,给各个产业带来不同影响。
4.1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灾害强度大、重复受灾区域多的特点,给全州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较重,特别是对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等高附加值农业的影响高于粮食作物。其中干旱、暴雨洪涝、连阴雨、大风、冰雹及部分地区的雪灾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较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
尽管红河大部地区四季温和、作物种类多,但是对冷空气的防御能力十分脆弱,历年为数不多的几次降温过程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统计,从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州共发生低温冷害41次,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7.34%。
随着红河烟叶生产的发展壮大,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据统计,从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州共发生冰雹大风灾害279次,冰雹大风灾害发生频率为6.23%。
4.2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与气象关系密切。但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的影响,不像对农业那样强烈。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的影响,往往只对其中一方面产生影响,而不会像对农业一样对整个农业经济产生全面影响。比如,在电力工业中,大风、高温、雷电、冰冻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影响较大。
4.3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国内外监测数据评估分析已初步表明,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气候带北移、物种分布改变、病虫害增多、新病毒不断产生等,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包括交通、健康、环境、能源、城市规划建设、旅游、商业、农业等各行业。
4.4气象灾害对红河州GDP的影响
表1是笔者根据《红河州年鉴》统计分析整理得出的红河州1994~2004年11年间全州气象灾害损失与GDP对比统计。由表1分析可知:1994~2004年的11年间,红河全州灾害损失达到48.61亿元,平均每年因灾损失4.419亿元,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已达GDP的3.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最高年份因灾造成的损失已占当年GDP的7.7%,最低年份为当年GDP的0.75%。由此可见,气象灾害对红河州GDP的影响极大。
5应对气象灾害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5.1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5.1.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5.1.2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各级政府应支持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5.1.3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抓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大风、冰雹、雷击、低温霜冻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5.2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应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5.3全面做好全社会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各级人民政府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6结语
通过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红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快建立科学的全州性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促进红河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197-01
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定义与意义
1)定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规划、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要素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特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各类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危害等进行综合风险计算分析,为规划建设项目的选址、功能布局、气象灾害防护等级与措施、应对灾害事故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2)意义。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有效地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有效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防灾减灾能力。防御气象灾害一直是国家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2 吉林市开展评估的必要性
1)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复杂,山区、半山区、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和湖泊交错分布,气候多样,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尤为重要。
2)贯彻国家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吉林省气象条例》《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从国家法律到地方性法规分别规定了建设项目应当充分全面地考虑其在气候方面的可行性和可能受到的气象灾害风险性,尽力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履行部门职能的必然要求。
3 评估现状
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于2012年,是由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发展而来,现已形成了以雷电、暴雨、暴雪、大风、大雾、冰雹、高温、严寒等吉林市主要气象灾害对项目可能造成的风险评估。评估范围涉及有大型建设项目、爆炸火灾危险环境、普通住宅、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新建、改建及扩建项目,至今已完成了百余个项目的评估。
4 评估报告内容与地位
4.1 评估报告的内容
1)规划或者建设项目概况。根据发改立项确认书、规划建设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及风险评估现场勘查情况综合得出评估对象概况。
2)气象资料来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说明。评估使用经省气象主管机构审查通过的气象资料,吉林市城郊气象站因有较长的观测记录,在资料年代和气候环境上其均均有代表性,故选为评估中参证站。
3)吉林市气象灾害历史与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4)规划、建设项目可能受到的雷电、暴雨、暴雪、大风、大雾、冰雹、高温、严寒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极端气象灾害并存的危险程度评估,预防及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措施。
5)规划、建设项目选址地点的气候条件背景分析,极端气象灾害出现的概率,通过对暴雨、雪压、风压等不同重现期的计算得出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及防灾减灾措施。
6)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规划或者建设项目的评估结论及建议,提出应对气象灾害,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意见和建议。
7)其他有关内容。关于评估报告的说明、结束语及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法律依据等。
4.2 评估报告的地位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论及建议作为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并已纳入政府行为,成为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行政审批中非行政许可审查的必备要件。
5 几点建议
1)细化评估范围。作为本地化法规,《吉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若干规定》及《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虽都规定了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及城市规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吉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若干规定》也同时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即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与当地发改委、住建、交通运输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依法确定。目前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针对的是所有新、改、扩建建筑物,不区分项目大小及性质,这样容易造成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小的小型建设项目对评估工作的错误认识。
2)充分利用气象数据。目前所利用气象台站多年观测记录多是进行气候分析统计及气象极值出现概率统计,应加入闪电定位数据、大气电场及卫星雷达产品的使用,充分体现出气象数据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3)完善丰富评估方法。目前尚未出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规范,开展评估只针对规划或建设项目整体,缺乏项目分区评估,如一建设项目内部各个单元的自身参数及周边环境取值不尽相同,所面临的风险值是不同的,相应评估的技术结论意见也不同。
4)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气象相关部门应当对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强度、出现次数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开展普查,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数据库,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准确地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分区进行。
5)提出针对性的评估建议。针对不同的项目,选择其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进行评估,选择符合其特性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并应根据评估对象特性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估建议。
6)加强相关部门交流协作。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应加强与城市建设、规划、国土及水利等部门的学习交流,使得评估报告更具科学性。
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流程,原始气象数据详实可靠,内容全面,评估思路清晰,计算分析精密,结论科学合理的评估报告模板。但评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需要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来保障评估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为吉林市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的福祉安康作出积极地贡献。
参考文献
部分专家认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原因,霾的本质是污染,与自然灾害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有专家提出,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会造成污染者可以“依法脱责”等问题,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
气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则认为,霾虽是天气现象,但其造成的危害已可定义为气象灾害的一种。他表示,霾的发生、发展既有自然因素(适宜的气象条件),也有人为的影响(污染物),自然因素是内因,人为影响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互为作用,人为影响加剧了霾的危害与影响,使其形成重污染天气。霾是一种天气现象,自古就有,气象部门一直承担着监测、预报、预警职责。工业革命前,影响霾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土壤、沙尘、火山灰、岩石、海盐等自然粒子和各种燃烧灰烬物质。现阶段,霾是复杂的气象条件加人为污染造成的。
徐祥德告诉我们,气象灾害由气象因素、孕灾环境、承灾体三方面构成。气象因素如雾霾等是灾害的触发因素,孕灾环境主要指经纬度、地形地貌等,承灾体主要指人和人造设施,三者共同作用才构成气象灾害。风雨、雪霜、雾霾等天气现象不能等同于气象灾害本身。
徐祥德认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依据《气象法》和国务院制定出台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有关规定,将气象灾害种类定为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造成人身财产、社会功能、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严重事件,是科学合理的。
霾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气象灾害,有其历史渊源,并得到国际气象部门及我国法律政策的认可。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气象文献类书籍都有对霾观测、预报的记载,如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出版的《测候须知》(1929年)、《气象测推》(1947年)、《气象观测暂行规范》(1954年)等文献中都对霾的定义和标准等进行了记载。从国际上来看,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各国和地区的气象机构都将霾列入天气现象。从法律政策上来看,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二条中对大雾、霾等提出了明确的防御或防止措施。
不少人担心,将霾列入气象灾害是否会出现《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与《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条款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徐祥德认为,两者之间既不矛盾,也不冲突。霾与重污染天气既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有外在的实质性差别,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当前“重污染天气”是霾的特例或者人为影响加剧的结果。在具备霾产生的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人为影响已转化为主要因素,这时突出强调的是污染,是对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规范的内容。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娟表示,北京的立法意图是为了强化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健全本市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应急处置和城市治理能力。将霾列入气象灾害范畴,不改变“政府统筹、部门各负其责”现有治理的工作格局。
中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表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从气象部门做好霾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予以规范,提供科学支撑,并未突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法规规定的部门职责。她认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细化了各部门职责,将环保、气象部门以往分工合作机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予以固化,有利于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一、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定义
突发性气象灾害是指突发性强,生成发展移动快,破坏性大的短时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强降雪等所造成的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上述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的气象警示信息。
二、信息管理、、播发单位及其职责
(一)信息管理部门。**市气象局负责本市突发性气象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播发的管理工作,制订信息标准和确定信息播发媒体,市级新闻宣传、通信等相关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播发管理工作。
(二)信息单位。**市气象台负责各类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建立突发性天气预警系统,规范预警的内容、标准和流程,如发现突发性灾害天气即将发生或发展时,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预警信息并迅速传递给播发单位。根据天气变化,实时更新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或者解除信息。
(三)信息播发单位。市电视台、市电台、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市气象台(声讯电话96121)、市气象局网站为指定预警信息播发单位,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如要播发,须报经市气象局审批。各播发单位必须使用市气象台直接提供的适时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收到气象台或者更新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迅速播发,最迟不超过15分钟,不得擅自更改信息内容。各有关单位都要建立信息接收、播发制度,落实人员,确保信息及时畅通。
三、信息传输保障
各播发单位应建立快捷、可靠、方便的信息传输方案,确定责任人与通信方式,于8月底前报市气象局,确保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信传递畅通。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66
近年来,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巨大,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相关系统在保护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经济影响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研究的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是基于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气象灾害系统的需求而开发研制的一种新型服务系统。其总体目标是:以农业气象数据库的建设为基础,采用开发语言、Access 2007数据库等先进技术,设计并实现集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确立、指标计算、灾害查询以及图形产品于一体的系统,以拓展农业气象灾害服务需求和整体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逐日气象资料加工计算,得到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产品。
1 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的设计
1.1 平台设计
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由系统管理、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定义、历年农业气象灾害查询、农业气象灾害图形输出4个功能模块组成。同时,根据功能的设计要求,每个模块又被划分为多个子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的设计,见表1。
表1 各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1.2 数据库需求分析
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需要实现各种数据资料编辑入库工作,入库资料包括:逐日气象资料、站点资料、用户资料、历年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资料等。该数据库具有资料查询、资料修改和删除、动态录入数据资料和数据资料使用管理等功能。
2 系统实现
2.1 开发环境
本系统采用语言编写,Access 2007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储存。
2.2 登录实现
用户在已经注册(注册由管理员负责)过的前提下,填入与之前注册的相符的信息,提交后,系统在核对即查找到与输入相符的用户后,允许登录;若用户名或密码错误,弹出错误信息,并提示重新输入(登录界面图略)。
2.3 数据相关操作
系统中与数据相关的操作主要包括数据浏览、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等功能。
2.3.1 数据浏览 系统中利用中的DataGridView控件来显示数据,从而实现数据浏览功能。
2.3.2数据编辑 系统中对于数据编辑主要分为前台显示编辑和后台处理编辑。前台显示编辑主要包括数据添加、修改和删除,本系统是通过中的BingdingNavigator控件实现的。利用BingdingNavigator控件的DataSource属性绑定DataGridView中显示的数据源,即可对其进行编辑。并且通过向BingdingNavigator控件添加保存按钮来实现对后台数据的更新。后台数据编辑则是对逐日气象数据资料的编辑,包括添加数据、删除数据、更新数据和查找数据,该系统通过SQL语言实现。
2.3.3 数据查询 以历年旱涝灾害查询为例,在数据查询时,用户选择站号,输入查询的年份范围,点击开始查询,即可查询某站点某段年份范围内的所有的记录(如图1)。另外系统支持多条件查询,如用户可选择查询满足“站号为50442,年份在1995年~2004年之间,等级M > 4”条件的所有记录值。在查询过程中,如果查询结果为空,则会弹出“输入有误”的对话框。这时,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选择查询信息。
2.4 灾害指标定义与计算
灾害指标定义与计算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本系统以东北地区为例,根据张海娜等[1-4]人的研究,选取干旱、洪涝和低温冷害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即本系统中主要研究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
2.4.1 指标选取 旱涝指标选取:旱涝灾害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许多学者在旱涝评估指标上已经有研究,孟莹等[5]人研究了降水距平百分率和Z指标在辽宁省的应用,得出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指标的方法简单、直观,而Z指标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更符合实际情况;张尚印等[6]对K指标和Z指标在北方地区应用的优劣进行对比,得出K指标优于Z指标;崔修来等[7]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Z指数、K指数根据营口地区气象数据研究确立干旱指标,得出准确率较高的为降水距平百分率,K指标对春旱较为敏感。本系统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下,根据指标的可实施性和准确程度,选取降水百分率和K指数作为旱涝灾害的指标计算公式。降水距平百分率(M)的表达式如下:
(1)
其中,R为某时段降水量, 为多年平均降水量。K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2)
(3)
其中,E为需水量(mm),Σt为高于0℃的日平均气温的累加,0.16为系数,R为降水量。
低温冷害指标选取:目前研究低温冷害的指标有六大类,生长季温度距平指标、生长季积温指标指标、生长发育关键期冷积温指标、作物发育期的距平指标、热量指数指标和玉米低温冷害的综合指标[8]。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指标,如李凤忠、李艳[9]规定5~9月平均气温距平和≤-2.5℃,6~9月平均最高气温距平和≤-2.5℃,两条有一条达到就称为低温冷害年;丁士晟[10,11]采用的低温冷害指标是5~9月的月平均温度和的距平值(ΔT5~9),把ΔT5~9=-1.3℃和ΔT5~9=-3.3℃分别作为一般低温冷害和严重低温冷害的标准。综合指标的实际可用性和可执行性,本系统采取丁士晟给定的低温冷害指标。
2.4.2 指标修改功能的实现 虽然系统已经选定了默认的判定指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判定灾害等级与类型的指标范围也是因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以降水百分率距平(M)为判定旱涝灾害的指数,辽宁省采取M≥0.75为重涝,而北京地区则采用M≥0.60即为重涝[5,12]。本系统针对这一问题,提供用户根据自己地域情况,自己主观修改指标适用的月份与灾害指标判定的数值标准,该界面如图2所示。
2.4.3 指标数值计算 指标数值计算是本系统后台的一个重要过程,本系统要根据默认的指数计算公式和用户自己修改后的判断灾害等级的指标来计算相关指数和判定灾害等级,并通过应用SQL语句将计算出的数据录入数据库里已设计好的数据表格中,等待查询模块和图形输出模块的调用,这一功能并没有相对应的显示界面,仅通过后台代码实现。
2.5 图形显示与输出
农业气象灾害图形输出子系统输出图形的类型有:旱涝等级直方图、旱涝不同指标对比图、K指标变化曲线、M指标变化曲线、5~9月月平均温度和距平的变化曲线和5~9月月平均温度和的变化曲线。该子系统提供不同站点号的图形的查看和导出功能,便于对某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相关信息变化的分析。图形保存功能是由SaveAs子过程实现的。SaveAs子过程的作用是将当前Chart控件中显示的图片以bmp、gif、jpeg或者tif格式保存到用户选定的指定位置,从而便于用户的应用。
3 总结
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实现了根据逐日气象资料监测、判断农业气象灾害等级和种类的功能,同时实现了历年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的查询和图表分析功能。系统应用较为灵活,且具有较好的扩充性。如因业务发展,需要扩充监测的灾害种类和计算指标种类,只需增添相应的功能模块,不需要改动整个主程序。该系统还存在未与“3S”技术结合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农业气象灾害业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海娜,李晶,吕志红,等.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03):24-28.
[2]赵先丽,李丽光,贾庆宇,等.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25(02):33-37.
[3]刘吉平.吉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地域组合规律及其预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4]唐立冰,张平,王剑,等.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23(02):77-
81.
[5]孟莹,卢娟,陈传雷,等.辽宁3种旱涝指标的对比分析[J].辽宁气象,2004,(02):22-23.
[6]张尚印,姚佩珍,吴虹,等.我国北方旱涝指标的确定及旱涝分布状况[J].自然灾害学报,1998,7(02):22-28.
[7]崔修来,李明香,姚文,等.营口地区干旱指标的确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03-18305,18306.
[8]王远皓,王春乙,张雪芬.作物低温冷害指标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8,36(03):310-317.
[9]李凤忠,李艳.白山地区低温冷害年预报指标的探索[J].吉林气象,1999,(02):21-22.
[10]丁士晟.东北低温冷害和粮食产量[J].气象,1980,6(05):1-3.
[11]丁士晟.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气候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象学报,1980,38(03):234-242.
论文关键词: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指数,风险分析
0引言
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李世奎等【1】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对干旱进行了风险估算。朱自玺等[5]、王素艳[6]研究了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论文服务。【7,8,9,10】
目前,在风险评估方面陕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总体而言,风险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方面,如对中国的粮食产量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估算等。这些风险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整体农作物,单一的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果树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较少【11】。刘璐【12】、李美荣【13】等人分别应用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风险灾损模式分析了苹果开花期冻害在陕西省苹果产区发生的时间、空间风险分布。在风险评估方法中,主要用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析,但由于气象要素(或其相对值,如降水负距平)受前期天气气候影响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为847.4万亩和805.2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连阴雨对苹果着色及采收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在定义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气象灾害指数方法来进行连阴雨风险分析,计算了陕西果区各地苹果着色期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据此将苹果产区连阴雨发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结果表明,有13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中度,有8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来自陕西省气象局档案馆。所用资料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陕北地区48个苹果生产县(区)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资料起始时间:合阳自1962年,耀县自1963年,靖边自1965年,佳县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吴堡、延川5县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陈仓自1973年,其余县区自1961年开始。
1.2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定义为:
(1)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连续3天以上的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无降水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轻。
2结果与分析
2.1 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
用进行分析仅用到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日数和无降水日数,未使用降雨的具体数量,可减少各地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带来的差异。且该指数物理意义明晰,是运用多年气象资料进行计算的,具有稳定性。本文以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数值做为连阴雨风险分析数值来进行风险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论文服务。
2.2分级结果:
以≤0.3为轻度, 0.3<≤0.5为中度,>0.5为重度对各地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进行分级。有13个县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为中度,有8个县为重度,此分级结果即为风险分布(表1,图1)
表1 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及风险分布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地点
分级
子长
0.29
轻
志丹
0.41
中
澄城
0.33
中
靖边
0.22
轻
延长
0.36
中
合阳
0.31
中
定边
0.20
轻
延安
0.34
中
韩城
0.31
中
神木
0.21
轻
富县
0.44
中
蒲城
0.34
中
米脂
0.25
轻
宜川
0.37
中
富平
0.36
中
绥德
0.24
轻
洛川
0.40
中
扶风
0.47
中
吴堡
0.20
轻
黄龙
0.47
中
乾县
0.42
中
府谷
0.19
轻
宜君
0.49
中
礼泉
0.40
中
子洲
0.24
轻
铜川
0.45
中
澄城
0.33
中
佳县
0.20
轻
耀县
0.40
中
合阳
0.31
中
横山
0.19
轻
旬邑
0.48
中
韩城
0.31
中
榆林
0.19
轻
长武
0.47
中
千阳
0.59
重
延川
0.28
轻
彬县
0.44
中
凤翔
0.57
重
子长
0.29
轻
志丹
0.41
中
岐山
0.54
重
靖边
0.22
轻
延长
0.36
中
宝鸡县
0.54
重
定边
0.20
轻
延安
0.34
中
宝鸡市
0.52
重
吴旗
0.49
中
永寿
0.47
中
甘泉
0.60
重
清涧
0.34
中
淳化
0.43
中
陇县
0.55
重
安塞
0.40
中
白水
0.36
中
麟游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25-0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expounded the defini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introduced the stages and transmission way of that,put forward the imagine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eteorological service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comprehensive publishing system
我国土面积辽阔,地理区域分布广泛,自然灾害频发,且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阔、影响严重,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威胁。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除地震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死亡人数超过1 000人[1-2]。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恶劣自然天气所造成的灾难,包括但不限于大风、台风、低温、寒潮、雷电、冰雹、高温、干旱等。根据气象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状况日益恶化,从而引发高温、干旱、强台风、强降雨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明显高于20年前的任何时期,由气象灾害导致的人身安全威胁、经济财产损失日益突出。据统计,汛期通常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常会造成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3]。如何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将自然灾害等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千家万户,是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亟待突破的课题。
1 定义
为了从理论上更好地研究论述气象灾害,并降低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将气象防灾减灾事件定义为各阶段工作及信息传递组合效应,具体为如下公式:
E=ML+MS+SN+DC+ID
式中,E代表象防灾减灾事件,ML为中长期发现,MS为中短期跟踪,SN为短时临近锁定,DC为灾情搜集,ID为各个阶段的信息传播。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能够提前预测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并通过有效手段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人民群众,进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2 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不同阶段
2.1 中长期阶段
中长期通常是指未来8~30 d这一阶段,可通过分析旬报、月报以及历史资料等对中长期阶段的天气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宝贵依据,也为中短期工作奠定了基础。
2.2 中短期阶段
中短期天气阶段通常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未来1周内的天气情况,该阶段的工作十分关键,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协调、公众协调等应急响应决策提供依据。
中短期阶段工作通常承担着重要的决策服务角色,包括提供政府汇报材料、接听一线指挥电话、发送紧急报告短信等。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中短期工作,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公众气象服务,主要在于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时效和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能力。
2.3 短时临近阶段
对于短时临近阶段的自然灾害,虽然现阶段经过跟踪技术手段能够大概预测灾害的发生时间,但由于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很难精准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目前往往通过雷达、卫星等技术手段进行短时监测与预警。
2.4 灾情搜集阶段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中以及发生后,及时对灾情情况进行搜集有利于政府部门抗灾救灾,同时也是对气象部门灾难预测准确性、时效性的有效检验。
3 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传播方式
3.1 新闻会
目前,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强化[4],应当秉承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灾害预测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时在灾害来临之前进行灾害信息的。其中,新闻会是政府或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信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灾害性天气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新闻会均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达途径。通常情况下,参加新闻会的媒体类型众多,包括电视台、网络媒体、报刊等,因而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受众面广、时效性强,具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此外,通过新闻会的形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让民众们能够对各种气象灾害的特征、成因以及合理防御等方面均有所了解,使民众在发生气象灾害时能够科学应对处理,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3.2 媒体传播
目前,由于中长期天气信息的精准度不高,因而通常作为气象内部资料使用,不对外传播;对于中短期天气信息来说,传播通常通过网络媒体、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体,内容上除了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外,还可以较详细地宣传相关防灾避灾的科普知识;对于短时临近预警,为了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可重点通过广播、电子显示屏等途径进行预警信号的传播。
通常情况下,在灾害性天气锁定后,气象部门应当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对社会公众进行及时传播,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协调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时传播出去,同时增加天气预报节目播出频次,扩大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受众面。
3.3 气象信息员
在气象信息的传播方面,除了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外,气象信息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信息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在当地发生气象灾害时能够发挥指挥和指导作用,进行科学防灾、紧急避难。
4 气象信息综合系统
4.1 需求现状
为了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气象信息、传播系统的建设,将最新气象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5]。在气象信息系统的研究建设方面,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唐仰华等利用中国移动GSM 的SMS 技术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朱保平等研制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信息接收显示系统,王庆余等完善了“12121”气象热线电话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气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中,但相比于基本业务系统的建设,气象信息综合系统仍处于远远落后的境地[6]。因此,气象信息化建设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气象信息综合系统的研发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
4.2 功能设想
该系统的基础架构将采用C/S结构实现,具体功能具备如下几点:一是信息群发功能。系统管理者可根据具体需求向客户端群发信息,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以及预警信息,确保受众的全面性,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二是信息共享功能。该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可服务于气象、公安、民政、土资源、建设、交通、铁路、民航等多个相关部门,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使各部门之间形成高效联动,进而产生工作合力。三是信息回馈功能。通过信息回馈功能相关部门能够将自身监测信息(灾情、水情、旱情等)回馈到信息平台,对该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与完善。
总而言之,该系统能够在气象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将预警信息通过系统发送到客户端,提前告知做好防灾准备,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以达到减灾避险的目的。此系统成功开发后,将能很好地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 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也逐步加重,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做好、做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应当注重灾害预测能力的提升,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精准、高效传播,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开发气象信息综合系统将能为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手段。
6 参考文献
[1] 严玉彬,姬社英.气象灾害防御立体式宣传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5):284.
[2] 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1-8.
[3] 黄海峰,王世梅,普怀恩.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知识构成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1):86-91.
[4] 符国槐.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气象,2009,3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