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9 15:07:51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管理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中国建筑业发展,建筑施工不断细分,到2010年建筑工程施工已经完全进入专业分包施工时代,建筑施工专业分包已经成为中国工程建设项目中建筑施工的实际承载体。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仅仅是建筑施工的组织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选择、组织和管理建筑施工专业分包来完成工程建设。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均转变成为建筑施工管理公司,突出的标志是这些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已不再直接拥有自己的施工人员和施工装备,工程建设中使用建筑工人和施工机械均由劳务公司和机械设备供应商提供。因此建筑施工专业分包队伍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建筑行业行政部门为了适应这一历史性变化,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市场建筑施工中的施工专业分包。

然而当前建筑分包施工体系发展还不成熟,虽出台一些政策,但并不健全,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问题众多且十分严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建筑施工分包企业的健康发展。本论文重点对专业分包的总体状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加强对建筑施工专业分包进行选择和管理,保证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2.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主要存在问题

在建筑业建筑专业施工分包的发展进程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筑施工专业化的形成既有建筑业发展专业化水平提高使建筑施工专业分工不断细化原因,也有政府为了建筑市场进一步发展和解决国有建筑企业退休职工多、包袱沉重的问题有意推进。由于在市场化过程中国的和法规政策体系始终滞后于行业发展水平,以及盲目的不断的搞改革和创新,没有系统研究和规范行业发展,致使建筑施工专业分包发展很不健康,建筑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均表现在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体系中,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建筑施工分包企业生存依附于总承包企业

2)建筑施工分包企业缺少行业协会自律和规范

3)建筑施工分包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资金实力、劳动力等均差距悬殊

4)建筑施工分包企业劳动力短缺

5)建筑施工分包企业市场行为不规范

6)建筑施工分包企业拖欠工资、偷工减料

7)建筑施工分包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

8)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

3、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主要问题形成原因

由于建筑施工分包企业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是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分包存在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市场混乱、行业行为不规范、低价竞争、政策法规不健全是致使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难以健康发展的系统原因,导致建筑施工专业分包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原因:

1)市场需求是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的前提

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是在混乱的建筑中市场逐渐成长起来,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没有地位、没有法规,只有建筑市场的实际需要。

2)建筑施工专业分包成为建筑施工的承载主体

十几年来逐步发展壮大,独立形成队伍和企业,已经成为建筑施工的主要承载体,虽然相应的政策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市场也在逐步规范。但建筑施工专业分包混乱局面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存在问题严重难以避免。

3)建筑施工专业企业发展不平衡

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存在着企业规模、实力、技术、资金等等多方面差异巨大,造成严重的不平等竞争。

4)低价分包是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

总承包企业已低价中标,再以更低的价格分包给专业分包企业,总承包企业责任转嫁,自己旱涝保收,让专业分包施工企业面对建筑市场人工不断上涨、建筑材料波动巨大的严峻、恶劣的环境,为了生存和利润不择手段,专业分包只能在从偷工减料、克扣工人工资、降低安全措施等方面做文章,工程质量、劳动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引起大量的工程质量问题难以避免。

5)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特殊的企业模式

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的经验模式很特殊,一般专业分包公司每年完成的业绩中核心技术、产品和业务是自己承担完成的,一般占企业的50~80%,另外的20~50的业务是有能够承接到相应业务的合作团队完成,少数有资质的企业80%的业务都是由相应的专业合作队伍完成。

6)分包“游击队”成为建筑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建筑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建筑施工专业分包小团队,几个或十几个核心,有良好的客户关系,能长期在建筑业中承接到中小型项目,并能够较好的完成工程,由于其采取挂靠的形式,固定员工少、成本较低,他们不仅能够存在,而且跟随总承包服务在全国的各个工程中,成为建筑行业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7)劣质企业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由于缺少相应的法规、制度和规范,而且缺失相应的资格认定,不同专业分包企业中有百分之四十~七十的分包队伍并未注册登记,而是挂靠在某个企业上,分包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分包施工体系非常混乱,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由于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工程施工劳动条件差,技术和技能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施工人员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行。在这样的情况环境下,要选择大量的好的分包队伍进入建筑工程施工中是很困难的,但又是不能回避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利润又进一步困扰着总承包企业,低价中标后总承包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盈利,把工程价格进一步压低后让分包队伍完成工程建设,没有利润或利润很低的情况下很难有好的分包队伍来提供服务,但劣质分包队伍愿意提供服务,并在其中非法谋利。

4、工程项目中合理选择和管理建筑施工专业分包

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已经是不可或缺建筑市场重的重要施工力量,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必须用好管好建筑施工专业分包,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针对现状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较有效的管理。

1)建筑施工专业分包基本管理方法

面对当前建筑业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主要承载体,以及建筑施工专业分包鱼龙混杂的局面,作为业主、建筑总承包和政府需要都必须清晰、深入的认识,在工程建设中合理的选择、使用、管理、监督建筑施工专业分包,并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对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的管理,控制规范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的行为,努力使工程建设处于受控状态。根据现状具体需要做好一下几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工程项目建设处于较好的实施状态。

(1)通过招投标或联合考察的方法,选择优质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中优秀团队参与工程建设;

(2)加强对进入工程建设项目的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3)严格监督建筑施工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资质;

(4)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材料质量和建筑施工设备运行状况

(5)做好施工交底工作

(6)严格审批建筑施工方案

(7)检查工程施工质量

(8)有效控制工程进度

(9)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监督保障作用

(10)严格检查安全措施和确保安全施工

2)业主和建筑总承包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分包企业质量是关键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够比较好的控制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工程,然而以上内容由于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会使许多实际状况处于严重的问题中,特别需要控制业主的项目负责人和总承包商的现场项目经理不正当行为对工程管理的干扰。为此在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必须重视,严格规范分包商的确定程序,杜绝暗箱操作。

(1)严格控制业主指定建筑施工专业分包质量

业主本应是监督建筑施工总承包是否选择优质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和团队,并监督总承包企业对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的管理。业主项目经理或项目部不得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指定低劣的建筑施工专业分包进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分包能力存在问题,必然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业主指定的总承包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难以管理,将导致各类工程事故的发生。

(2)严格控制总承包现场项目经理或项目部选用建筑施工专业分包质量

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除关键分部工程外,一般不会选择优质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参与工程,主要原因是逐利因素。另外现场项目经理和项目部是项目效益的直接既得利益者,主要选用大量中低水平的专业分包队伍是普遍现象。加上电气建筑市场多数工程以低价中标,总承包企业旱涝保收,抽取管理费后在把工程分包出去,优质分包企业不愿意承接赔钱工程,只有低劣企业愿意承接,承接工程后通过偷工减料谋取利益。这类问题必然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总承包企业和现场项目部确定的施工分包企业的质量。

(3)总承包管理失控问题必须解决

建筑工程中大量低劣建筑施工专业分包企业进入施工现场,以及大量业主指定专业分包参与工程,必然导致总承包企业管理失控。正常的施工秩序难以履行,偷工减料现象难以杜绝,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必须防止管理失控的局面出现。

3)加强建筑施工专业分包选择、管理与清退工作

面对当前这样的建筑市场环境,业主必须采取合理的方法尽可能地使优质分包企业进入施工现场完成施工,为此可以通过一下方法:

(1)选择优质总承包企业来保证分包队伍质量

著名的工程总承包施工企业的优势在于,在这些施工企业的周围聚集这一批优质分包企业,总承包企业有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分包队伍完成工程施工能力和质量。但总承包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也会在部分重要性较低的工程施工部分用一些较差的分包队伍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2)通过对重要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联合招标保证分包企业质量

业主应在合同签订时明确,部分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进行工程分包招标,通过竞争让优质分包企业参与工程建设。

(3)加强分包施工期间的过程管理

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对施工分包企业进行施工全程的控制协调,使分包的施工工艺、方案、进度、材料、人员、安全等整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分部分项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的完成。

(4)认真监督施工分包队伍现场施工能力,及时清退劣质分包企业

工程施工开始后认真监督每一个进入施工现场的每一家分包队伍的工程建设能力,开始阶段必须严查,有问题必究,对存在问题必须解决,对没有整改能力的队伍,必须及时清退更换,杜绝不合格的分包队伍进入现场。

5、总结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建筑施工专业分包现状的前提下,对建筑施工专业分包进行合理的选择,争取获得尽量多的优质分包企业提高服务,及时清退低劣的分包企业,通过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专业分包的系统管理,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忠富等.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分包商选择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10)

[2] 张再良,朱健. 国际工程项目施工分包的合作与管理[J]石油工程建设2012(04)

[3] 郑立军. 工程公司总承包项目施工分包商的选择与建议[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11, (07)

[4] 叶枫,严小丽. 积极应对建筑业的专业化[D]长三角教育建筑纵横2008.5

[5] 张学达.包制度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影响[J].河南科技, 2011 (03)

[6] 蒋家杰.建筑工程指定分包规范化管理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1(11)

第2篇

一 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要求;具体措施包括

1 图纸会审制度:各专业技术人员在领到施工图纸后必须认真学习,熟悉设计意图及技术标准要求,了解工艺流程及工程特点等,组织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检查设计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技术政策、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有关规定,设计是否符合施工可行,如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时,技术上有无困难,能否保证安全施工,有无特殊材料(包括新材料)要求,建筑、结构与设备安装之间及设备安装各专业之间有无重大矛盾,图纸及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图纸尺寸、坐标、标高及管线、道路交叉连接点是否相符,并协商配合施工事宜。

2 工程联系单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按图施工的原则,需要变更时应坚持先办工程变更联系单后再施工,不得后补工程联系单,为加强施工的科学性、计划性应坚持一次性工程联系单;工程联系单中部位、内容应明确具体,存在经济问题要明确经济负担责任和材料的平、议价内容,便于结算调整;涉及规划位置变动、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建设标准、改变结构形状或尺寸、改变使用功能等内容的工程联系单,建设单位必须持有规划部门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的批准文件,工程联系单应按单位工程登记,按日期先后顺序编号,原件保留存档,记入工程联系单台帐。

3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制度: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是指导单位工程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应该集中各种管理系统的意见,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应向有关部门、施工人员和班组进行交底,明确各项工作的要求、完成时间和责任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定期检查,项目经理部由技术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改正意见并作出记录。

4 技术交底管理制度:应包括设计交底(图纸会审记录交底)、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交底、主要分部分项施工技术交底,各项交底应有文字记录,交接双方在交底记录上签字、注明日期,留一份存档备查。项目技术 工程师对工长所做交底记录的内容和质量应不定期进行抽查,对工作认真、交底全面的工长应给予表扬,组织交流或给予奖励。

5 隐蔽工程验收管理制度:隐蔽项目是指为下道工序施工所隐蔽的工程项目,在隐蔽前必须进行隐蔽检查;检查意见应具体、明确,检查手续应及时办理,不得后补,需复验的要办理复验手续,填写复验日期并由复验人做出结论,并办理验收手续,登记归档移交资料员纳入竣工技术档案资料。

6 技术资料管理制度:施工技术资料是保证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管理、施工、维修、改建和扩建的依据,因此对一个工程而言,收集、整理全套与其施工内容相应的齐全、真实、全过程系统的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二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技术水平不一、觉悟意识不高,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如何做好协调工作从理论上讲只要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和制度做好每一道工序,也许就不会出现以上而所说的矛盾,至少把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但在实际上由于上述人为在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也是很伤脑筋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让我们很难补救,甚至无法挽救;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作为工程的建没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的责任义务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要高度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我们的施工管理―直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制度,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际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势必有纸上谈兵之嫌,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不利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 组织协调: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现场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比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的责任,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奖罚措施,才有可追溯性落到实处。

三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协调管理也不例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或者是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进行协调管理。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① 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各种电气开关与门开启方向之间的关系,暗埋线管过密(配电箱配线处等)对结构梁板的影响,线管在施工中的堵塞等。② 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卫生间等地方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与施工后卫生洁具之间的位置,以及管线标高,部分穿楼板水管的防渗漏问题。③ 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顶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等。④ 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各种消防、通风管线穿梁时,楼面净空是否影响结构和使用功能,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的预埋深度,以及弱电控制系统等。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专业协作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管理的特点和重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项目管理、工程施工等方面论述了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各专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合,阐述了在整个建筑项目中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1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概述

1.1 工程项目质量

工程项目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同时,工程项目应该是对于业主的需求而言,并无统一的标准。

1.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管理是下述管理职能中的所有活动;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1.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为使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包括作业技术和方法。

1.4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管理,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质量第一、以人为核心、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

2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则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设计文件和标准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按其实施者不同,包括三个方面即业主方面、政府方面、承建商方面,这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承建商方面的内部的、自身的控制。

2.1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

任何工程项目都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而工程项目的建设则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所以,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2.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

质量控制的依据分为共同性依据和专门技术法规性依据。共同性依据是指适用于施工阶段、且与质量管理有关的通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性文件。专门技术性法规。包括各种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及定额等,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质质量控制对象制定的各类技术法规性的文件。

2.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应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生产进行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监督、检查与控制,即包括事前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各单项工程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施工及安装产品质量的事后控制。

2.4 质量控制的内容与常用方法

根据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阶段划分,其质量控制相应的划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根据控制的主体对象不同又分为对人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法的控制、施工环境的控制(即4MIE)以及施工工序的控制。

3 加强专业协作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 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4 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4.1 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我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4.2 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4.3 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做好质量管理控制和专业协作,有助于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完成。作为一名工程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总结,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设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326- 2006.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协调工作 科学管理 保证质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像消防、煤气安装等,由于是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施工队,与土建及其他专业队之间配合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到了工程主体完工被发现时已很难处理。不得已只好改线路、打楼板,把一栋好好的建筑搞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并因此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

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形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浪费, 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业主(建设单位) 或者现场监理,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采暖、给排水、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带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2)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由于现行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

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 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很伤脑筋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现从以下几点分析。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让我们很难补救,甚至无法挽救。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施工管理,更多的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际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势必有纸上谈兵之嫌,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无益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 技术协调。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 管理协调。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上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

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小到最小。

3) 组织协调。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

4、从以前工作的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协调管理也不例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或者是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如下:

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卫生间等地方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与施工后卫生洁具之间的位置,以及管线标高、部分穿楼板水管的防渗漏。

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各种电气开关与门开启方向之间的关系,暗埋线管过密(配电箱出线处等) 梁板的影响,线管在施工中的堵塞等。

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

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各种消防、通风管线穿梁时,楼面净空是否影响结构与使用,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的预埋精度,以及弱电系统、控制系统等。

5、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第5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要:“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本文阐述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43-03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人数将达到310万人,仅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建筑业从业人员就达10万余人,按照技术与管理人才要达到30%的要求计算,则需要3万人。而现有技术与管理人员约1万人,实际缺口为2万人。按5年培养计划估算,每年急需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总量为4000人左右。所以,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我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

总体建设目标

针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重点做好实训项目的开发工作,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向区域建筑行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同时带动工程造价、监理与测量等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形成面向河南省乃至周边地区建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区域同类高等职业教育中产生示范辐射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深化“行校联合,课证融通,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本专业和三门峡建筑业协会、三门峡市定额站、三门峡市安监站的友好合作关系,组建由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重构课程顺序;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带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建立专业、行业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效。

按照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着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提出以下建设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前两学年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辅以一定时间的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安排实训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重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最后一学年顶岗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和顶岗考核表,专任教师负责巡回检查,行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监管并提供考核意见,保障顶岗实训效果。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力求做到“课证融通”,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 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职业资格认证(二级建造师、质检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毕业时可取得建筑行业类的相关证书。

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训环节,并把质检员、造价员等岗位认证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整合课程结构,构成以文化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为主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过程(见图1) 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技术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三大模块,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情境划分,使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质检员实际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采集、选取、序化由生产一线专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将确定后的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即教学性生产过程。专业教师将工作过程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课本中提取,技术工人担任动手操作指导(师傅的角色),做到学生则既动脑又动手。

开发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重点建设好“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4门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软件、工程案例、相关法规,完善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并编写相关的特色教材。(2)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包括自行研制的CAI课件、购买CAI课件、专业教学光盘、专业教学视频等内容,供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3)建设职业资格试题库,包含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职业资格试题,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便于学生课外自我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尽快消化所学知识。任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答疑、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和交流。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保证,教、学、做同步进行,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习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和建筑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截止到2012年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了22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教师总数40%以上,青年教师中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90%。通过进修、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对专任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联系,不断从建筑相关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

完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项目,并充分覆盖其他的相关专业,努力提高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并在原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核心课程的需要,对与本专业教学有关的实训场所进行建设、整合和扩充。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实行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负责制。同时,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培养适应建筑行业所需的建造师、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人员要求,结合现有建筑管理专业,拟新增招投标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工程项目管理仿真实训中心,专用场地面积100㎡,投资60万元。这两个实训基地建成后,也可以满足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专业教学的需求。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将教室延伸到施工现场。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导师加强指导。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现有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设河南华盛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实行规范管理,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需要。

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1)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三年内要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质量检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等实训项目的开发任务。在实训设备和师资配备上,要达到工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充分体现施工企业职场氛围。另外,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也可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要求。(2)校内实训基地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校企合作的运作机制,发挥企业和行业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使实训基地既可以满足学生校内实训要求,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等业务。(3)积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发挥高职院校的师资、科研优势,在行业领域内以高新技术和创新意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4)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师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作中。实训基地的管理要体现信息化,有完备的对外宣传、内部管理和奖惩机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在区域内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基地。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抓手,推进职业

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建筑行业后备军

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在课堂学习和实训期间大量灌输建筑行业的职业特点,使学生摆正心态,在校期间就以一名建筑行业的职业人要求自己,寻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从内因上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培养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通过上述建设方案的实施,构建了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服务岗位,项目融于教学”的专业特色,培养了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了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3]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7(9).

第6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尤其以建筑业的发展最为显著。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房地产企业、建筑安装公司等。这些行业对建筑工程的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融建筑工程与管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经济学、建筑施工组织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工程的投资与造价等,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很宽,学生们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社会需求也很大。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要求比较高。所以从业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获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能在相关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双重训练,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通过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为主要导向,从分的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形式非常多样化,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工作实践,也就是半工半读。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工作实践,应该是带有一定报酬的。

在我国,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受到我国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和企业用人理念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但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切实存在的。

2.1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从事职业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指导学生们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社会实践,也能够有助于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证书。目前,技能考核的证书还是很多的,比如: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房产评估师等。这些证书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学生们敲开工作岗位大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工学结合的模式则会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获得相关执业证书。

另外,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会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会看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合适的调整。

2.2 工学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出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社交能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明白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从而选择理想的职位,单位也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学生。这一过程促进了单位和学生的良性沟通,也建立起学生和企业的良好的双向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2.3 工学结合的模式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

学生们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还会支付一部分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解决了一些学生的经济问题。

2.4 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接触社会搭建了桥梁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学校的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条件,使得学生们能够提前感受到社会工作环境中的氛围,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各种准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及效果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基本上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进行教学和专业建设。通过学校的理论集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如:CAD制图、建筑力学、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测量与方法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为实训做指导。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对课堂上学习到的测量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实地运用,指导老师可以在现场给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这样子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就能进行实践,课堂氛围也比较轻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单一的在课堂内学习高的多,而且时间安排也非常灵活,老师们可以根据学习的难度、学习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将较难的内容安排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训。另外,许多学校还和一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的教师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学生们在假期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工作实践的示范和规范化指导。

这样的实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在过程中也比较自觉,都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相关实训要求。由于是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所以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另外,在实训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作,也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结语

工学结合的模式将高等院校的教育、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改革当中,而学校也会更加了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更能够促进校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了学校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也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

所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发展,应该更好的实行。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房屋建筑需要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只有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本文拟从加强合同管理,优化设计,建立现场快速处置机制和运用科学的PDCA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

建筑产品的复杂性、多样性、各异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需要多工种、多专业、多单位各尽职责、紧密配合,才能建造出具有“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等优点的房屋建筑。

由于房屋建筑施工周期长,工序繁杂,各方在交叉配合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有的造成返工,有的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协调好施工管理过程的交叉配合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从加强合同管理和优化设计,建立现场处置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建筑施工中对各工种交叉配合工作进行协调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是交叉施工管理的前提保证

目前建筑市场专业分工愈加细致,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各参建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且受利益的驱使,各参建单位都想少付出多收益,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等问题产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因此,要从承包合同上给予完善、规范,特别是应在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责权利,针对各工种、各专业可能出现的交叉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在合同中明确具体的制约措施,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运用专业技术优化设计,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处置办法,通常是各自为政,自成章法,很少考虑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成果,这就导致了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甚至埋下安全、质量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自的设计成果(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集中走廊等位置的管线,应提供管线布置剖面图,便于不同专业交底排查。

3.建立快速处置机制,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实际工作中,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平时应按规范、规程的要求,不断收集、总结、更新可借鉴的经验,编制《快速处置技术手册》,让管理层到操作层统一意识。

3.1遵循“操作员对班组负责,班组对专业队伍负责,总承包、监理、设计对业主负责”的机制,实现化整为零,分工明确,避免无序管理。

3.2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主体后附属”的机制,避免工序、流程倒置,管理混乱。

3.3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3.4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管线交叉时,应将重力流管道对标高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给予满足。

3.5各种管线在同一处垂直方向布置时,线槽或电缆在上水管在下,热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风管在上水管在下,且尽可能使管线呈直线,相互平行不交叉。

通过建立上述处置机制,实现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和平共处”,使后序施工顺利实施。

4.应用PDCA管理体系,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4.1PDCA管理体系的实质

PDCA管理体系又称为“戴明环”,是由Edward Deming提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fON) 4个阶段、8个步骤循环完成的一种管理体系。PDCA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联系,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每循环一次,就实现一定的质量目标,解决一定的问题,通过不停地转动,使质量水平不断的得以提高。

4.2应用PDCA管理机制,提升交叉管理水平

PDCA管理实质是提升优化管理的过程,施工过程的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事件,较为常见。这里就以“墙角管道先行安装,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问题为例,阐述PDCA管理在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转贴于

4.2.1计划阶段,也称P阶段

这也是PDCA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研究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拟定对策和措施等,概括起来包括4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排查、现场巡查等方式,收集、分析、统计以往工程原始记录,总结经验;也可通过与标准、规范、规定对照等方式,找出施工中可能出现多专业、多工种间的交叉、冲突点。例如:墙角粉刷与管道安装交叉施工,出现粉刷施工难操作,导致粉刷质量差等问题。这就为下一步骤的工作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2)分析影响施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上例,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原因是由于“操作空间小,施工组织无序,缺乏沟通”等因素造成。由此可见,以第一步骤工作为切入点,从工序质量、施工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深化分析,查找、甄别产生问题的原因,能够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多方面因素,有利于下一步骤的工作开展。

(3)找出影响施工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显然“施工组织无序”是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在现实管理中,影响施工问题的原因可能多种各样,情况复杂,难以一眼找出主要矛盾。这就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合同、规范、规程的要求,加强专业间的沟通,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确定矛盾的主要因素,才能为在拟定对策环节找到有效突破口。

(4)拟定对策和措施。针对 “施工组织无序”的问题,管理者拟定“先局部粉刷,后管道安装”的原则,并制定出“先将管道后阴角部位500mm左右宽的墙体粉刷(留施工缝),再进行管道安装,最后进行大面积的抹灰”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由此可知,这一环节是PDCA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对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三个阶段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制定对策过程要反复考虑对策制定的原因、目的,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等6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依、事后有据、切实可行,否则将影响这一循环的实际效果。

5.结论

总之,一项优质的房屋建筑是集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为保质、保量、如期完工,施工交叉的协调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多工种交叉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C,B/TS0326—20o1[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