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5:02:19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留守儿童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学术界所指的留守儿童,按照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为标准,通常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是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城市经济日益发展而来的“副产品”。
据媒体统计显示,近年来四川省是全国主要的劳务输出省份,也是全国留守儿童规模较大的省份。邛崃市作为四川省的劳务输出基地,根据调查15个“留守儿童之家”的数据显示,当前已入册立档的留守儿童高达5049人。这一庞大的数据背后,衍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突出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主要特点
2015年2月初和3月中旬,笔者通过网上搜集、电话问询和走访调查等方式,对邛崃市水口镇、道佐乡、高埂镇、夹关镇等15个乡镇“留守儿童之家”的5049名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由300份小学问卷和200份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构成。其中小学问卷回收率为93.1%,中学问卷回收率为95.78%;调查对象性别中,小学男生占48.12%,女生占51.88%;中学男生占47.01%,女生占52.99%。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展现了当代未成年人的青春活力。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呈现的主要特点有:多数留守儿童热爱自己的家乡,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孝顺懂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主要问题
(1)理想信念功利化。这里的理想信念主要是指政治理想和职业理想。从政治理想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政治理想总体是模糊的,多数留守儿童表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与个人理想没有太大关系;就职业理想来说,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对个人职业没有合理规划,在就业方向上表现出唯金钱至上的态度。
(2)价值观迷失。调查分析表明, 当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被贴上了“三种主义”的标签(即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部分人视金钱为自己学习的目标,觉得父母外出打工的薪金应当用于弥补自己亲情的缺失,他们希望父母给予更多的物质享受。
(3)法治意识淡薄。多数留守儿童缺乏法律常识,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甚至因缺乏法治意识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4)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思想道德健康的重要表现。当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个人极端主义,易破坏公共基础设施,对公益爱心活动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不喜欢帮助他人等。
2.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社会发展不健全是根本原因。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工资水平低,而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去城镇务工,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出现留守儿童的根源。乡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衍生品,农村社会文化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由于受到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矛盾冲击,农村“留守儿童”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质疑。[1]
(2)学校教学质量不高,重智轻德是主要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客观上造成教育资金和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性。教育资金短缺致使多数农村学校重视智育,以学生考试成绩来换取更多的教学指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无暇顾忌的“盲区”。
(3)家庭教育缺失,亲情淡化是重要原因。多数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此外,外出父母由于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工作距离等原因,一般很少回家,大多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交流的主要内容一般只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基本不涉及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2]长时间缺乏亲情交流,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随之淡化,孩子则开始表现出叛逆、以自我为中心、亲情淡漠的状态。正是这样一种状态,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环境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政府要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留住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为农村孩子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农村经济开发的资金,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多元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其次,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鼓励乡镇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做好做强地方品牌,加大招商引资,为当地青壮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获得亲情陪伴。
2.加强政策保障,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发展教育是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协作,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出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套政策,从制度上保障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实开展。此外,相关部门要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保障教师的工资水平,并适当予以乡村教师一定的工资补助作为激励补偿。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宣传,并以制度的形式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实况作为乡镇负责人考核标准。
3.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家校联动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父母应该转变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的错误观念,特别是要改变以成绩论成败的错误评价标准,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并加以培养,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并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和反馈孩子的综合情况,做到家校的良性联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云红.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79-02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为79.7%,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的为1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为7.3%。由于与父母亲聚少离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大多数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管存在种种不尽人意之处。孤僻、冷漠、暴躁、叛逆、内心封闭、自卑懦弱等因素成为了这些儿童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让其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成才,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相对于城镇儿童,不仅学习条件落后,而且学习资源缺乏,特别是少数民族不发达地区,这使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当困难。我们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来报名上课的学生共78名(从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其中留守儿童约占90%,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相当严重。我们随机抽取12名学生(4~6年级)进行学习状况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2名学生(1~3年级)进行家访,另随机抽取10名学生(初一至初三学生)进行兴趣倾向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共22份,有效问卷2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据初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平均每户5人,在家小孩约90%的为留守儿童。机司村小学开设一、二、三年级,共设四个班,学校现有教室四间,陈旧的双人课桌刚好能坐下该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而不同寨子的学生离学校距离不同,距离远的学生每天早上走山路约需30~40分钟,若是下大雨,部分学生几乎无法走山路上学。据调查,2012年期末考试期间,因大雨倾盆,小溪涨水,而导致学生无法按时赶到学校参加考试,直至下午雨停水退学生才陆续赶到学校考试。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均在镇里就读,但是寨子与寨子之间缺乏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2.留守儿童学习资源缺乏。机司村小学现有教师四名,其中三名是代课老师,且老师上课采用包班制,每位老师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根据机司村麻校长的叙述,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经历了二十几年,他目睹了老师们由于薪资、教学条件、交通等的缘故,在校任教一段时间就请求离开,所以学校也就只能请到代课教师为学生上课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一名老师包下一个班的所有课程,教学质量肯定难以保证。课外书籍对于当地儿童而言更是少之又少了,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从老师身上获得有限的知识。此外,对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家庭的教学资源也很匮乏,监护人也往往对其没有起到有效的辅导作用,根据这次调查数据显示:仅8.3%的监护人能对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的辅导;91.7%的孩子在家几乎没人辅导和督促自己学习。
3.留守儿童自身的学习情况不佳。在随机抽取的样本中学习成绩一般的占33.3%,学习成绩差的占25%。83.3%的留守儿童喜欢学习。66.7%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成绩不理想,觉得自身仍有很大的可上升的空间。其次是由于没有达到父母亲的期望,觉得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学习起到坏作用的留守儿童占75%,原因是因经常思念父母精力分散。从机司村建村至今,有且仅有一位学生于2012年考上了大学,据了解,绝大部分留守儿童上完初中便外出打工,而且辍学现象也较普遍。
4.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广泛。学习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若学校和家长能抓住孩子的兴趣,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孩子的学习将有莫大的帮助。我们对随机抽取的10名留守儿童兴趣倾向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了大多数儿童热衷于师范与教育工作,这与我们家访以及与我们与学校老师的交谈中得知的结果相吻合;而对于军事、技术、地理学方面的事情是最不受当地留守儿童欢迎的。
三、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当地世俗观念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体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学习兴趣缺失,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在众多文人学者的研究中,留守儿童有孤僻、冷漠、自卑、暴躁、缺乏爱心、性格内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调查数据表明了当地91.7%的留守儿童缺乏家人对自身学习的关心,而在心理上这些儿童期待父母亲对自己学习重视;由于“亲情饥渴”造成了大部分儿童学习难以集中精力。一至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不是在校寄宿,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时间有限,而绝大部分监护人重养不重教,家长常年在外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不能满足孩子教育上的需要。按照艾利克森的人格论,少年儿童时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赖于在成年人(主要是家长)的激励、支持和鼓励之下获得对学习知识渴望的满足;因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简陋、教育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儿童教育的需要。在少数民族不发达的山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学习资源、学习条件问题依旧很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设施方面的问题虽较以前强了许多,但仍然满足不了现阶段儿童学习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教学的进程。对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无形之中已成为了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且唯一的场所;但是教学资源的不足和单一的教育模式影响着他们所学知识的覆盖面,生活中多方面的知识等不到老师的引导,这也间接地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日渐严重。
3.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双向的。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上各种爱心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公益事业当中,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也愈发壮大,国民的这一举动不仅对社会的文明和谐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然而,留守儿童沉溺与娱乐场所现象也较普遍,我们在一次网吧的暗查中发现网吧内近七成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而且几乎都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监护人重养不重教的态度加上儿童抵制不了各种娱乐的诱惑,使得很多留守儿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逃课、不交作业,对学习没兴趣等问题频频出现;年龄稍大一点的留守儿童甚至在各种娱乐场所染上酗酒、赌博、打架等恶习。
4.地方错误的世俗观念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在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因家庭经济的缘故,有些家长为了挣钱,就支持孩子弃学打工。家长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孩子产生忽视教育的错误思想,而且易在当地行成一种不良风气——读书没用,打工赚钱才是王道;这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自身也不重视学习,视学业为儿戏,孩子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这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百弊而无一利。尽管社会各界都倡导男女平等,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依旧很严重。这种错误的观念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成才。
四、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是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调查数据的结果表明现阶段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并不乐观,家长能给予孩子日常生活所需,却不能满足孩子教育所需,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地方教学条件简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限制了儿童思维开发,局限了儿童所学知识。留守儿童不乐观的学习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纠正地方村民错误的思想观念,督促鼓励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并多与孩子和老师沟通,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教学资源并为其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社会各界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12-13.
[3]鞠九江,王桂兰.乡村小学牵动联合国[J].人权,2012,(2):8-13.
[4]董广芝,夏艳霞.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2):42-44.
[5]梁启超.少年中国说[J].法制资讯,2008,(2):83-85.
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29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然而针对于留守儿童保险这一领域,国内保险业尚存在众多欠缺,尤其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2200万。而根据妇联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其中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如何保证留守儿童健康安全的成长?如何保证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正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差距以及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这一严峻的事实,城乡收入差距更是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推进,缩小城乡差距,缓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定能够逐步实现,但今后一段时间内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给城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更加剧了城乡差距,这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基础。
教育差距:长久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物质资源困乏,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乡村民众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长期内难以提高。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内仍面临上学难的问题,这又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
就业和收入差距: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村地区滞留了大量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由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而发展迟滞。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工作收入也水涨船高,不断上升。
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外祖父母或祖父母缺乏必需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能力,这给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问题:长期的双亲监护人的缺失或不足,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等等,使得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缺少了必要的关心和爱护,情感交流匮乏甚至缺失,家长不能及时的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和心理变化。长此以往,隔阂或者代沟逐渐产生,孩子的心理逐渐偏离,孤僻、抑郁,甚至发生价值观和认知的扭曲。
学习问题:由于农村地区不良的教育条件、不齐全的教育配套设施和民众较低的文化素质与受教育水平,再加上根植于农村民众心中的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童的教育的忽视,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正确的引导。监护人角色的缺失使得对于留守儿童的日常监督和帮助大大减少,甚至减除。种种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行为和做法出现偏差,甚至偶尔发生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事件,令人不免心生惋惜。
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少足够的和及时正确的引导、照顾、看管和监督。由于实际监护人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劳动以及日常家务,再有文化素质低、年龄较大、安全意识及常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安全存在极大隐患,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日常安全问题受到极大威胁,风险显著增加。每到夏季,儿童溺死的事件屡有发生,幼小的生命随风而逝。这更要求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保障。
健全保险保障机制,给留守儿童更好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山区,仅仅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难以切实的解决问题,这凸显了商业保险在解决留守儿童保险保障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各自研究领域的理论层面,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品种有所欠缺且仅局限于局部地域或试点阶段。保险的保障作用难以真正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对于保险保障有迫切现实需要的贫困偏远山区。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农村地区保险市场较为混乱,且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低。部分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或者代办点由于民众文化素质低,对于保险了解甚少而随意夸大保险的作用,误导民众。这也使得事故发生后的理赔工作得不到妥善解决。以上诸多原因使得农村地区民众即使面对风险也会选择对保险“敬而远之”。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教育问题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然而,会宁水资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霜冻、冰雹、风灾、洪灾、病虫害也比较突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苦甲天下。近年来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渠道。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本课题组针对这一现象对会宁县杨崖集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家庭生活等进行了摸底、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总结了一些教育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经验,探讨一些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1.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大量农民工进入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打工,在消费比较昂贵的大城市农民工没有条件带子女去那儿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只能留在原地,成为留守儿童。
2.条件艰苦的农村,由于随着经济条件的相对好转,在外地打工时接受先进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他们本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千方百计把孩子转入相对比较优越的中小城市,在小县城租住房子由祖父或祖母管理,成为新出现的流动留守儿童。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青壮年在外打工的过程中与外地的青年人结婚,而且生育了孩子,把孩子留在老家,产生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形成给教育带来极大地的挑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我教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调查情况
1.我教管中心结合本地区的三所学校,对近千名学生进行摸底、造册、问卷调查、分析调研,总结了一些管理及教育的经验。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2%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8%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59.8%。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三、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四、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由结对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营养餐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就近入学。学校尽力接收留守儿童入学,并按片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教育问题的关注和真正解决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笔者相信,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我们一定能够稳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谭会(1990-),女,汉族,云南昭通人,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成因的全面分析,着重从政府、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根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里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大多数祖辈只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显凸显。因此,只有充分、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现状,才能最大效度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欠缺全面的政治观念
当问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方针、政策等有关问题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示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不知所云。他们中的有些人认为了解中国当前的时事政治、基本国情等相关内容完全没有必要,更不要妄想谈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荣辱观等内容。
2.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法律意识薄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非常突出,也可以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理想。同时,儿童在人生观形成的启蒙阶段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陷入“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中,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概念。长期下去,这种不良的风气就愈演愈烈,最终易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欠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照管,他们只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不管,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成长。而大多数父母只单纯的用金钱来安慰他们,缺少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关心,最终使留守儿童形成偏激的性格,当出现任何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走向极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成因分析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政府层面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程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再加上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门的放任不管,让留守儿童在其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和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
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
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
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
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
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
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
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第三、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距离学校较远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监护人时就会选择寄宿在学校,而在寄宿学校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入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秋香.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
关 键 词:农村 留守儿童 体育现状 影响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既有地域性的特殊情况,又有家庭性的特殊情况,可以说是多种情况作用下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农村户口的家庭,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因各种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生活和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多选择出外去打工并且夫妻二人共同出外打工比较常见。因为经济原因、户籍原因等因素,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把单一的传统教育向全面的时代教育转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毛尖山乡旭辉小学、毛尖山中心学校(初中)在读6-18岁的留守儿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状况相关的文献资料10多篇、著作10部。检索了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各中小学体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体育设施分布情况的资料信息,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的体育锻炼情况和深度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现状情况。
1.2.2访谈法
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的过程中,我们随机选取了部分家长和孩子,一方面了解所居住地方的体育设施情况和体育活动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孩子们所在学校体育教育情况和体育设施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的体育锻炼现状。
1.2.3.1问卷调查的设计
在设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有效性与内容的涉及面与调查研究的问题特征保持相对一致,针对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咨询了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一线老师的意见,对问卷内容不断修正更改,最终形成问卷。
1.2.3.2问卷调查的发放流程
由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调查员在发放过程中,监督并解释整个问卷调查的过程,及时回收,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
1.2.3.3数据处理法
通过计算机利用Spssl2.0对回收过来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类,根据研究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1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1.1人口统计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中,男、女生留守儿童分别占58%、42%,其中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但是女生平均年龄大于男生。样本年龄主要在6-16岁,其中8-14岁占总人数75%。
2.1.2目前监护人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样本中,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占31.72%,与父亲单独生活在一起的只有14.40%,但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所占比例较大占52.41%。在走访各个农村留守家庭中发现,绝大多少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孩子们大多数比较恋母,畏惧父亲,在长期家庭教育中得不到足够的教育,对孩子心理、生理上造成一定影响。
2.1.3家庭经济情况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容乐观,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向经济发达地区,把孩子留在家里生活。在调查样本里,孩子生活费在0―100元之间的竟然高达45%,在100―400元之间的有37.5%,但只有17.5%的孩子生活费可以达到400元以上,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孩子能购买的体育运动产品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别说花钱参与体育锻炼。
2.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现状
2.2.1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92.5%的孩子表示喜欢体育锻炼,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只占7.5%。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减小压力和释放心情、减肥、交更多朋友。这些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还是有较强的体育健身锻炼意识,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高于人们的期望值,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2.2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地方体育条件有限,而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方,常见体育锻炼器材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器材拥有率普遍低于城市周边地区,体育教育投入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开展的项目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问卷调查样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项目前5位分别是跑步、羽毛球、乒乓球 、广播操、骑自行车。
2.2.3 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地点选择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时间和地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样本数据,52%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每天锻炼不超过1个小时(不包括体育课),17%的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参与体育锻炼2个小时左右,只有5%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可以超过3个小时。体育锻炼的选择主要集中于学校操场、公园、家里。但是有65%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没有固定锻炼的地点,23%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地点是学校操场,只有极少数人(19%)选择公园或家里进行体育锻炼。农村体育健身器材的严重缺乏,没有适合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都影响着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时间,阻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成长
2.2.4体育锻炼的形式
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可以利用的体育锻炼设施是很少的,都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形式单一,枯燥。通过样本数据统计显示,78%的农村留守儿童喜欢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13%的农村留守儿童喜欢独自参加体育锻炼,只有5%的喜欢和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三种形式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较强的朋辈群体观念和独自自主观念。在遇到困难时,52%选择向朋友们求助,28%选择向家人亲戚求助,只有9%选择向老师长辈求助,看来农村留守儿童对朋辈的依赖超出了对家人的依赖,这是明显亲情缺失导致这种现象。
2.3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2.3.1家庭体育环境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体育意识淡薄,特别是其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不关心孩子的体育锻炼,希望孩子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把体育锻炼看做一种“无用的行为”,甚至阻止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更别提积极的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了。由此可知,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本性原因,尤其家庭经济情况、监护人对体育的态度等对其有显著影响。
2.3.2学校体育环境
学校体育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以及学生的数量等。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安庆岳西县是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大多数安庆岳西县的中小学校,地域偏远,体育场所简陋,部分还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多数沉默寡言,造成较差的体育锻炼环境。学生普遍反映部分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的开展,72%认为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的开展,很多学校把体育课当做其他学科的“补习课”私自占用体育课时间。另外68%的人觉得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让自己尽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3.3 农学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比较小,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没有更深的认识 (23%的孩子认为体育太累),体育意识较差。87%的孩子没有具体体育锻炼计划,9%的孩子有体育锻炼计划,但是并不能遵守锻炼 ,只有4%的孩子体育锻炼有计划并且遵守下去。大多数孩子没有体育特长和爱好,而且部分孩子体质比较虚弱,发育不良,在体育游戏中表现不尽人意,增加他们心理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现状。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只有极少数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但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分布广,带给社会一些问题。
(2)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大多数父母比较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隔代管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因本身教育水平低,没有能力在学业、体育锻炼上提供帮助。
(3)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体育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不多,导致体育项目的选择出现区域化、集群化现象。
(4)与性格内向,自卑心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体育活动中,往往比较紧张、怕人,害怕参与竞争[4]。
(5)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环境比较差,表现在缺少适合的运动场所、缺少运动器材、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老师等。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的开展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
3.2建议
(1)加大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运动场地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优惠政策,鼓励体育基础建设走向农村,深入农村。
限制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有的运动健身场地,在全面健身计划运动启动后,城市的很多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保障。
(2)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交流合作,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
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认识不足,给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和心理压力。学校应主动承担点责任,把体育教育延伸到留守儿童家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3)建立健全的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体系,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
(4)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干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教师责任制度。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对他们会造成很大伤害。农村体育教师要定期举办适合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拥有一个阳光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陈绍艳,胡庆山,杨成.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1).
[2]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
[3]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乡、焦作地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
[4]杨荣.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品行影响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2).
[5]柳友荣,罗永义,柳泳.农村社区体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干预的现实路径―基于公共治理视域[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 (2).
所获荣誉: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课余体育 锻炼现状 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达到4378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主体,占全部留守儿童总人数的91.7%。而学龄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57.9%,规模达2535万人。江西、重庆、安徽的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超过了30%。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体育的进一步落实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阳光体育》在学校的开展,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
正安县谢坝乡中小学留守儿童。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为本调查问卷、走访提纲制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等为本论文撰写奠定现实基础,就问卷内容、信效度及如何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向专家咨询,为本论文撰写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三、正安县谢坝乡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在谢坝乡中心学校、上关小学等几所学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95%。小学生有效问卷有100份,中学生有效问卷90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小学生父母务工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1份,占51%;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有49份,占49%;中学生父母务工情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有53份,占55.78%;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有37份,占41.11%;调查中有120人不是独生子女,占总调查的61.53%。他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10000元以下有将近一半,年收入上万元的大多是父母均外出务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如表1所示,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次数情况: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留守学生要少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次数要少于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参加的次数。每周一次都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留守学生比例要远高于普通学生,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学生比例又要高于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
表2所示,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情况:留守学生的每次锻炼时间大多集中低于30分钟或30分钟到60分钟。而每次锻炼时间低于30分钟的比例大一些,留守学生的每次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短,要低于普通学生。
农村学校及街道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男生主要为球类、奔跑游戏、打弹珠等,女生活动项目主要为跳皮筋、抓石子、踢毽子等。
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选择与同学或者伙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在没有学校或伙伴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一般不会自己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周末看电视、做作业、做家务基本上取代了课余活动,其中尤其是女孩做家务的比例更高。这样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存在着时间少、活动项目少的特点。
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设施及学校师资、领导重视与课程开设情况等与学校中小学儿童课余锻炼情况息息相关,学校场地设施、学校师资、课程设置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直接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规模,学校师资与课程建设影响着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个锻炼氛围,这些都与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有着重要的联系。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学校经济条件差导致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缺乏。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农村学校大多数田径场跑道是碳渣,在教学中不方便使用,如灰尘大、下雨后基本不能使用。课程内容项目少,大多数项目为田径、球类、跳绳、徒手操;课程内容单一。由于场地器材缺乏,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足,留守儿童接触体育教师的时间少,只有广播操或体育课时才能见到。班主任因为学生成绩和升学来评优等会把学生的课余时间用来补文化成绩,占用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农村体育教师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专职教师,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教授体育知识,因为他没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导致农村体育课教学存在传统“放羊式”教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大多数专业的体育教师都要兼其他学科。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锻炼没有重视,学校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好的氛围。学校周末对外没有开放,这也影响了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体育锻炼习惯也不例外。家庭体育环境对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教育孩子一般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由于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差异,监护人大多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地等待父母的回来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思想就限制了孩子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加上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做农活就是在进行体育锻炼,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没有好的家庭体育锻炼环境。由此可知,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根本原因所在,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等对儿童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使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的主要负担来自老人和孩子的开支,以前全家靠务农的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父母外出务工后家庭经济情况有改善,但不宽裕,没有条件给孩子买较好体育用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监护人教育,因此代沟和亲情上的亲疏,文化水平、体育观念淡薄,他们和孩子的认识有差异。监护人由于经常忙于农活和家务,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就更不会教育和引导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家庭基本上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很少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家庭周围也很少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三)社会因素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及儿童。他们的体育锻炼观念淡薄,没有城市老年人的晨练等,他们认为农活就是体育锻炼了。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在田径场跑跑跳跳,基本没有课余体育锻炼的概念,村、镇、县每年举行的体育活动少,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也很少。
五、结语
(一)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课及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不乐观,基本上学生不参加除体育课以外的课余体育锻炼。农村学校和家庭周围体育设施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学校没有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班主任的管理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体育环境差,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惰性,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学校没有形成课余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体育锻炼教育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家庭体育环境和监护人的体育意识对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父母的影响较小,监护人重养不重教育,体育认识程度和体育价值观念不同,常阻止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周围很少居民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体育活动少,活动参与的人群少,关爱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
(二)建议
加大对农村学校及社区周围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增加活动项目,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多的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教师要关注留守儿童,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他们心里所想,让代管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情感,减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的问题。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或留守儿童学校,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与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可以开家长培训课,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体育锻炼与体力劳动的区别,知道体育的功能,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班主任要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自己也要参加班级体育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体育教师要认真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新颖的体育活动项目,增强课余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学校要安排专业教师对课余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活动,支持体育活动的开展。社会多组织体育活动,定期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体育活动。外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联系,关心孩子最近的生活、学习及情感等。家庭可以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增进感情,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引导他们发展体育爱好。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30.
[2]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22.
[3]易小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教视野,2007,(23),326.
[4]孟筱,张铁军.农村留守儿童情绪特点及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