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5:02:19
序论:在您撰写动物科学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最近发展区 自主学习 概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任务驱动式教学指的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应用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获得知识的建构。
“任务驱动”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自主探究以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笔者以“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学为例,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做好学情分析,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做好学情分析,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能最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就“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知道蝌蚪是蛙的幼体,可以说出蝌蚪与成蛙之间体表特征上的一些不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蛙的发育过程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两栖动物的了解也是粗浅的。教师通过视频介绍与小组资料交流,学生对蛙的生殖与发育,乃至对两栖动物的概念有了更科学的认知,结合阅读教材,构建并理解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是可以实现的。
在课前,教师通过学生对预习学案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有哪些困惑。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能描述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小组交流蛙在发育过程的形态结构变化,尝试归纳蛙的生殖发育特征。
(3)通过学习与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栖动物的特征,并建构变态发育的概念。
2 精心创设情境,设计切合实际的任务
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是思维的先导,也是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并根据学习进程推出层次不同的任务,不断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困惑”或是“疑问”,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2.1 情境创设,引出任务
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本节课笔者利用学生幼时就熟悉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身边的生物学”、“生活中的生物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原本熟悉的现象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2 任务的设定要有层次
设计任务时要紧扣学习目标,教师提出总体要求,探究方案与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安排和组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考虑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间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基础有差异,任务最好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完成的。教师要将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避免由于任务设置过难而不能如期完成,影响教学效果。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理性到感性的过渡。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的任务是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层次的任务是提高性的任务;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任务。
新课开始时,通过组长对学案的预习情况汇报,教师在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第一层次任务:
(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听到蛙的鸣叫?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青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青蛙生殖过程的视频,进一步关注:
(1)什么是青蛙的抱对?抱对有什么意义?
(2)青蛙采用的是什么受精方式?是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
观看结束后,展示提高性任务:
(1)蝌蚪是怎么产生的?
(2)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你能说说蝌蚪与青蛙的区别吗?
(4)通过视频介绍,与同学间的交流后,你能尝试总结出青蛙的生殖过程与特点吗?
通过直观的视频观察和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提升概括,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来的。
接着让学生交流他们课前预习时准备的小资料(对两栖动物的了解),并观看教师准备的其他两栖动物发育过程的视频,展示第三层次的任务,展开讨论:
(1)请你与小组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两栖动物种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你可以给两栖动物下个定义吗?
(2)你还知道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吗?
(3)请用科学的方式描述青蛙发育的过程。
(4)还记得前面所学的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吗?请与小组同学一起尝试总结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抽象思维,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陈述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整理信息以及总结归纳、表达的能力。
2.3 任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任务必须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实现学习目标,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务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学生了解了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拓展,提出小组讨论的任务:
(1)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与昆虫的变态发育相比有什么不同?
(2)写下你要询问的关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提问。
,
(3)请你对捕捉青蛙上餐桌的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对任务进行分析,寻求可能的行动方案
任务呈现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指导他们先对方案设计进行讨论,启发他们交流达成任务,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解决问题可以有哪些思路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案,自主完成任务,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与效率。
本节课是以小组议学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讨论重难点,提出疑问,在任务的驱动引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索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与规律,并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变态发育概念的建构。请学生进一步总结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概念和昆虫的变态发育概念
间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梳理信息,将小组成员了解的共性特征与不同特征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寻求突破口,找出哪些是两栖类拥有的,哪些是昆虫独特的,怎样判断哪些才是最本质的特性。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采用列表等方式进行对比,这样归纳出来的结果,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碰撞,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主体验获得的,更容易被同化。
4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任务完成
任务完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信地去完成任务。学生一般可按“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4.1 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独立完成任务,比较简单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绝大部分都能归纳出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在小组的交流展示与表达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表述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和失败,更重要地是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对所探究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了能力。
4.2 协作学习
为了及时、有效地完成复杂的任务,可以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按座位或是能力分成小组,汇集小组成员的智慧,共同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就任务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确定方案,然后进行分工,最后总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每个人得到的最大收获,通过讨论交流,统一认识,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比如有关两栖类动物特征与变态发育概念的构建与表述需要小组间共同的协作,经过成员的修正补充,从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抽象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达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由于基础的参差不齐,会有部分学生不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比如学生通过对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而两栖动物的定义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予描述,他们无法区分哪些才是两栖类动物与其他类动物不同的特征。这里涉及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相应学习活动的指导,特别要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重要环节、关键时刻给予特殊的帮助,不让他们成为被动的旁观者。教师的指导要“指”在关键处,“导”在疑难点,可以结合一些课堂练习题进行教学效果即时检测,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5 进行多元化评价,审视学习效果
任务完成后,对结果优劣的分析是评价检测阶段。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也能为学生进行下一步任务的改进进行指导。结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提高,要引导学生形成“注重过程、学会欣赏、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观点。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指导评价等方式。如对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概括表述,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用简图,有的列成表格,在课堂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总结方法,开展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其所带来的成就感将激励学生投入到下一个任务中去,同时也是一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6 抽象任务结论,构建概念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旧知识间的联系,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比如教师结合前面由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出的不完全变态概念,并将两种发育方式进行列表比较,在“同”与“异”中,进一步明晰概念间的本质特征。
7 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化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在培养能力方面也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优势。但是,在实践中仍有以下特别需要思考的内容。
由于传统的应试功利思想影响,学生习惯性地关注结果,如果教师不深入任务完成环节,注意引导,交流会演变成一种实质上是核对答案的低层次活动,思维的品质不能得到保证。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要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与学生一起制定自我管理规则,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免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课堂上完成任务的时间规划与对教学的调控,需要教师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别外,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新知识的建构被分解到一系列任务中,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还是零散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需要加强。教师要关注课堂效益,对重难点与关键点要适当板书,引导归纳,深化思维,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及表述能力的局限,存在不少欠科学的表述,甚至会得出有歧义的结论,而生物科学的教学,需要严谨规范的科学表述,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对科学性的把握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及时纠正学生认知与表述上的偏差;对典型性问题要组织全班交流,对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讲述,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堂反馈,确保概念建构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任务驱动;任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2-20ppp-0c
"Task" Design of the Task-motivation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DING Ai-ping, LV Zhen-lei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Kaifeng 475003, China)
Abstract: Task-motivation Teaching means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e content of courses, with implementation of each specific task as clues, will be skillfully implied in each of the tasks. In designing "tasks"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approach of "coming straight to the point" : turning complexity into simplicity, not only making all the tasks better cover the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course, but also having the students finish their learning tasks in a pleasant situ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task-motivation; tasks; content of courses
1 引言
目前,在高等院校的各专业教学中,都把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中的技术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应用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计算机应用》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如何探索切实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和推崇。但是,在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存在许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偏差,为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实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任务”设计进行探讨和辨析。
2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3 “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3.1 化繁为简,单刀直入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
“黑箱”(Black Box)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从外部观测那些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通过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响应,分析系统的状态过程,推断系统的行为,这就是“黑箱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初学者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利用“黑箱方法”,可以将计算机科学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
经常有初学者向笔者咨询“如何学电脑”的问题。笔者的回答是,首先给自己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我一般建议他们首先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一段中文(对于少年儿童,我主张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会在电脑上玩益智游戏,然后是画图),并且告诉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完全没有必要(至少暂时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更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数制转换等知识。我们可以“单刀直入”地按照某几个步骤,进入某个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环境,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文章就可以了。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不再是那种片面追求所谓“系统”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给初学者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
3.2 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学生技能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倡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不用多久可能就会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
(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明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意义,而且要培养他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4 设计“任务”的关键技术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1)“任务”要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
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然后按章节内容设定若干个“任务”,将不同的知识点归纳到某个特定的“任务”中,通过该“任务”将需要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的知识。注意,在设计“任务”时,既要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又要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2)“任务”设计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着个性差异的,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因此,我们所设计的任务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使他们能够共同发展,又要给能力强的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同时由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的个性差异虽有所体现,但并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专题任务时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成果。
(3)“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4)“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办法是:老师应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出真实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并且唤起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知识。使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与此相关的学习过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课时只告诉学生一些常用按钮的使用,然后详细讲解帮助菜单的使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就可以自己利用帮助菜单或帮助按钮自学了。教学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之后,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事件作为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老师课前用PowerPoint制作一套贺卡。上课时先让同学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5)“任务”要结合现实实际
任务的设计应该密切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让学生用Word设计一张销售平安果的招贴画,学生兴趣高涨,充分利用各种Word排版技术来进行创作。因此,一个联系实际而富有创造性的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5 结束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保证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之真正有利于实现计算机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小娟. 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2007,(21).
[2] 朱美松. 试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J]. 科技信息,2007,(8).
[3] 黄红艳, 李霞, 才秀凤,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7,(7).
[4] 杨洪雪.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 教学与管理, 2006,(10).
收稿日期:2008-02-1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73-02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理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贴近生活,使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适用于操作技能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从教的角度来看,它强调用“任务”激发学习行为;从学的角度来看,它强调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目标预置于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涉及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索和协作配合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
设计合理的任务,是教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任务的分类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封闭型任务。封闭型任务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教师应设置封闭型任务:一是这些“任务”(即知识和技能)是完成后续学习任务的关键和前提,需要熟练、准确地掌握;二是这些“任务”在学习中容易产生问题,需要加强训练;三是这些“任务”是开放型任务的前导性学习任务。例如,教学“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熟练掌握图片的版式设置”和“灵活运用文本框”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掌握设计电子小报的基本技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基于封闭型任务的教学中,从“教”的方面讲,教师的角色相当于设计师,负责规划蓝图,而学生是建筑工人,负责完成建筑,教师的“设计”要精确,学生的“建筑”要精准。
(二)开放型任务。开放型任务一般需要一个学习团队共同探讨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是一个或一组电子信息作品。这类任务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框架范围内,围绕确定的任务,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合作设计、自主完成,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和巩固Word的操作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使用Word制作新年贺卡的教学任务。教师设计任务框架,即要求学生突出“新年”“祝贺”“喜庆”等节日元素,巧妙运用素材,合理搭配色彩,完成一张节日气氛浓郁、喜庆特色鲜明的贺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可以进行小组分工,通过网络搜集素材,动手制作贺卡,灵活运用Word中的文本框、艺术字和图片处理技巧,自主设计,完成制作贺卡的任务。在基于开放型任务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导演+顾问”,可以适时点拨、答疑、鼓励、引导,但不宜给予学生直接的示范和方法指导,学生则是“演员+导演”,作品要体现设计思想和创作技巧。
二、任务的设计
“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围绕课标目标。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符合课程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教师要对照课标,合理设计任务,确保本章节教学目标能有序、有效地完成。例如,教学“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课标要求“学会利用公式和函数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如求和、求平均值等”,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通过Sum函数和Average函数的应用实例来掌握一般函数的使用方法。所以,教师设计任务时切不可贪多求全,不能牵强附会地将多种函数与复杂公式的运用列入一个任务中,以免偏离课标、拔高难度。
(二)源于现实生活。设计任务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难题”,而在于形成信息处理思想和技能。因此,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来源于真实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而不是对某一深奥问题的探究。例如,在教学“运用Excel进行数据信息分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用某次考试成绩或视力检测的数据,适时引导学生加强对薄弱学科的学习,或关注用眼健康,这样的任务才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三)富有探索趣味。一个好的任务应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情。例如,教学“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魅力家乡’演示文稿设计”“‘神奇的百慕大三角’电子小报制作”等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网络搜集素材,学会用不同的文件夹整理素材,学会甄别和使用素材,能灵活运用PowerPoint和Word的基本技法完成作品。这些任务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获取、管理、加工、交流、信息的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竞技的勇气和信心。
(四)倡导求变创新。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为学生的信息技能和创作个性提供发挥空间。“任务驱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是全方位、多层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过程。例如,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综合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自由发挥,综合考虑路线、行程、主要景点、经费、分工、装备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出尽可能合理、详尽的旅行计划,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各组设计的旅行计划进行宣讲、评议,让计划具有现实的规划和指导意义,而不是仅停留在书面上、电脑里。这样的任务能真正激励学生用心去完成设计,真正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五)前后连续完整。任务设计应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包含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各任务之间要既有联系,又有发展,难度要循序渐进,以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收集、加工反映自己家乡特色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多项任务分学时进行,在不同学时中有重点地完成部分素材的加工处理,再用1~2个课时完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持续的成功体验中完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生联系。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进行学科整合。例如,“鸡兔同笼”这一古代数学问题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精准的数学思想。在程序设计的算法设计教学中,让学生“用程序解决”这一经典数学问题,可以使任务生动有趣,既训练了学生严密的算法设计思维,又帮助学生树立了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问题的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七)鼓励操作实践。技能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能起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的作用。例如,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我的MTV”“我的课本剧”等主题任务,指导学生自己录制、剪辑歌曲、台词,演奏或下载配乐,动手拍摄视频,制作具有个性创意色彩的MTV和小话剧,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八)难易适度、切实可行。教师设计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难度、知识点的含量、相关技能的关联等诸多因素,所设计的任务应是在一定时限内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一般来说,封闭型任务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难,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型任务则可以适当提高难度,既要巩固课标所要求的技能,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以保证任务难易适度、切实可行。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无机化学实训课 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60-02
在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中,无机化学实训是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基础。通过加强无机化学实训内容中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学得一技之长;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上好无机化学实训课成了教师关注的问题。这几年,笔者在无机化学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本文将根据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对任务教学方式的初步认识
从教育教学的目的来看,教师希望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性,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融会贯通,有更多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所有的课程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同时兼顾基础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教师如何与学生一起完成教育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具备一种动态的认知结构,想学、会学、会思考、敢于尝试和敢于创新,这些是每个教师应经常思考并且要实践于教学改革活动中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素质,对学习者将来的择业、就业、工作、学习有着更重要更深刻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学生认真听,满堂灌,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学提高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时不俱进。怎样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这一现象?在无机化学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 什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的过程可以借讲解一个具体且有代表性的任务来完成;学生练习时的任务,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完成这个任务不仅仅是要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需要协作和交流,还需要操作者探索一些超出所学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
这个任务可以是一个作业、一个方案设计等,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重点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两个特点:(1)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实践。(2)任务驱动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任务的设计、编写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
三 在无机化学实训课的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自主做实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2.贴近无机化学实训课的特点
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要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既要学好知识理论,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无机化学实训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求知的欲望,提高自学能力。
3.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把教学活动与一个具体的、开放的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教学过程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就活跃了许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较大提高。
4.学习内容更为开放,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它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使学习内容变得开放。此外,它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统一,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5.符合现代教学理论,构建良好的知识经验结构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这些内容往往是孤立的、静止的,再让学生去实践,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建构主义者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的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可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并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实施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被普遍采用。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就像火车头,只有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才能起到有效驱动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三个原则来设计“任务”: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蕴含明确目标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目的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能力要求,来设计蕴含相应目标的任务。比如,在电子邮件使用这个章节,我设计的任务是:给尊敬的老师发一张教师节贺卡。这个任务就蕴含了:什么是电子邮件、电子邮箱的申请、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收发等知识。
(二)充分考虑学生差异,设计有层次性、伸缩性强的任务
学生现有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别。如果简单地给他们相同难度的任务,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可能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无事可做,就会逐渐滋长自以为是、不求进取的思想,养成懒懒散散的习惯;基础差的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感,就渐渐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所以设计的任务要有层次性、伸缩性。如在学习用Word绘制表格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任务:帮跨栏运动员刘翔设计简历表。基础差的同学可以模仿例子绘制姓名、年龄、身高、体重、比赛成绩等单元格,照做一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基础好的同学就可以探索、创新,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自己的简历,并且进一步发挥,添加了QQ号、座右铭、自我评价等栏目,还用到前面学过的艺术字、插入自己的相片。在品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焕发出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创新能力。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吃饱”“吃好”。
(三)迎合学生心理,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要迎合学生的心理。新生入学军训,同学印象深刻,就设计任务:用word制作图文并貌的军训电子板报;中学生爱追星,在绘制表格部分,就让学生设计自己偶像的简历表;学生都爱玩游戏,在PPT的自定义动画这个章节,就让大家开发“判断正误”的小游戏……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这一个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主体,在教师点拨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作为一名在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任务驱动”教学的四个步骤:
(一)创造学习情境,引出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积极创造良好的情境与氛围,水到渠成地引出任务。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会学,从而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七年级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中,触发器这个知识点,我给大家的任务是:制作小游戏——看图识蝶。在七年(1)班,本以为学生看到任务很感兴趣,会专心听讲,就没有创设情景。在一步一步按书本讲完怎样设置触发器后,就直接抛出“任务”。但是当我走近学生去了解时,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明显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众所周知,学生都爱玩游戏,课余许多同学都在“探讨”游戏话题,上课前几分钟也要争分夺秒玩一盘纸牌。接下来上七年(2)班的课,我改变方法,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居然大家这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不上课,让我来教大家设计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话音刚落,同学们鼓掌,异口同声回答。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彻底点燃,下面的课就顺风顺水,最后学习效果极佳!
通过教学对比证明,在教学中精心创造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且具有吸引力的情境,再引出任务,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探究,明确完成“任务”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与机会,引导他们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进而使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思路。
我们再次以制作小游戏——看图识蝶为例。学生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里,当老师演示完游戏功能(界面提供四张不同名称的蝴蝶图片,当鼠标点中“锯粉蝶”的图片时,就弹出“恭喜你,答对了”的笑脸图片,选错就弹出“对不起,答错了”的图片)后,学生就迫不及待开始动手了。当大家插入四张蝴蝶图片,和两张脸的图片,并且给两张脸设置自定义动画效果为“退出”方式中的“消失”后,碰到第一个问题——如何让两个动画对象在幻灯片播放之初均不出现?这时老师给提示,动画选项的开始方式为“之前”。接下来,怎么实现单击某个图片出现笑脸或哭脸图案?就引导学生,书本有介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触发器的设置。模仿书本设置完触发器,大功告成。可是播放动画时,发现:笑脸或哭脸一旦出现,便不再消失,屏幕上笑脸和哭脸图案同时存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就引导同学分小组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发现:单击某个图片之后,只完成一个动作——哭脸(笑脸)图案出现,而缺少另一步操作——使笑脸(哭脸)图案消失。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当任务有难度时,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自己去发现并提出问题。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给予暗示或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最终明确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若是任务相对比较简单时,就可以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了。
(三)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在明确了完成“任务”的思路后,接下来是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如果“任务”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应当充当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走进学生之中,对学生适当指引和帮助。尤其是后进生,应多给与鼓励,并及时地为其提供帮助,以免使这部分学生掉队并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如果“任务”的工作量和难度大,我常采用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讨论、分工完成任务。如在完成制作电子杂志任务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这里的小组是学习前就组建好的,每个小组的组员在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特长、有互补)协调能力强的组员当组长做协调,打字快的组员进行文字的录入,经常上网的组员查找资料,审美能力强的组员进行编辑美化……大家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司其职,很快一个个洋溢着温馨、幽默或科幻等不同风格的电子杂志作品便活现眼前。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而且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实践也证明: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总之,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中,创造学习情景,引出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引导学生探究,明确完成“任务”思路是关键;团结协作,完成任务是重点;对任务进行评价,是课堂的总结、能力的提升。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
三、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提升综合素质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师道中解放出来,充分地了解学生,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主动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教会学习的方法与本领,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为学生搭起互助的桥;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
(二)不能忽略人文、道德伦理的培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除了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这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容易忽略的,应该注意课堂渗透。比如:教育学生在享受网络的共享资源的同时,要遵守文明公约、要保护版权,更要自觉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撰写电子邮件时应注意哪些礼节问题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
[2]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
[3]艾奉平 《信息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实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4]吕 品 《什么是“任务驱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研中心
[5]郭芳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6]刘作平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湖北省荆门市教学研究室
关键词:任务驱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81-03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法[1],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保持对任务的热情,继而激发求知欲。学生会因为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而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以完成下一个任务。同时,教师在学生展示其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因而能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实践因材施教,体现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侧重于应用,非常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学院的专业平台课,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自2010年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目标及学生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选取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环境检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专业领域未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任职相关要求,结合自然保护区行业的反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确定的,再根据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人的认知规律进行序化。
(二)学生现状分析
1.有利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高。(2)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或小城镇,对当地的各种生物和地理气候知识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校园周边的树木、森林、池塘等资源也为现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地。(3)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中学习过初步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地理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2.不利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学科,涉及动物、植物、法律、社会伦理、自然保护区、国际合作、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没有系统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感到对有些知识难于理解。(2)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较少,缺乏对身边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能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行动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可及教学资源分析
一是学院处于昆明城郊,与野生动物园、金殿公园、金殿水库、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所管辖的金殿林区毗临,周边就有森林、湿地、动物园、野生植物收集圃等,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林业、农业、环保、NGO组织等都建设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涉及如野生动植物保护、NGO组织及其公益活动案例等,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体或关系密切。三是学院2009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生社团,建设有网站,并与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会、七彩云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NGO组织有合作,社团成员多次参与各种公益宣传活动。这些资源为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实践条件。
二、课程开发设计
(一)设计理念
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坚持“理论够用、实用”原则,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任务”为载体,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五个相关目标的培养目标,以“理解、识别、应用”为原则,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锻炼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其在后续学习、工作、生活中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视角和行动能力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及结果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分析未来学习工作中应具备的该课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确定了学习任务和学习领域。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2]。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针对每一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可及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愿意做、能够做,同时又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明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学中做、做中学”,多元能力评价标准,认可多元的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所记住的知识,不断反馈改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模块为例加以说明(见表1)。
三、教学组织与实践
该教学设计方案在2009-2012四界四学期共12个班、约600多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涉及环境保护与评价、森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专业。
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各项任务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和调查、案例查询及汇报讨论、参加社会活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拓展思路和视野,锻炼语言表达、书写计算、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在此,以“保护方案初步设计”为例来说明(见表2)。
四、教学结果及分析
(一)取得的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中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综合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不足。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了,也更容易开展因材施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培养了职业综合素质。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完成每一项任务后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学会聆听其他组员的汇报,培养了其合作精神;而准备课堂汇报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材料收集及利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其他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3]。任务驱动法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开发其自身的多方面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2.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主体,完成任务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这种平等的地位,促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思维,发挥和表现其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在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更好的激发。而传统的授课形式,由于教师“管”得太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多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思维更加开放,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它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问题,而无预设和封闭,这就使学习内容更为开放。此外,它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统一,这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4.更能实践因材施教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要求。
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知识、思想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其对知识的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看问题的角度等,教师因而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避免满堂灌的盲目。如课堂上,在一次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中,一同学说“有石头的山就是喀斯特地貌”,还有很多同学认为“是水葫芦污染了滇池的水”,这些严重的错误知识不论是其以往断章取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来自于其他的错误引导,都是需要纠正的。只有在双向交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才容易被教师发现,进而鼓励大家讨论来辨析其真伪。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少数同学“浑水摸鱼”,需要教师督促。以小组的形式查资料、外业调查及报告编写过程中,少数同学就只想挂名而不分担任务;出于“人情”关系,其他组员也会有无奈,但有的也会“包庇”。面对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此类学生,多检查多督促,迫使其主动参与。
2.课程进度受影响。采用学生课堂汇报和交流讨论,虽然教师一直强调准备要充分,并控制汇报时间,但受学生思维速度、背景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控制能力、准备的充分程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预计的时间往往会不够,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计划的教学内容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对此问题,需要教师在强化教学组织的同时,精简内容抓重点,舍弃一些较深的理论、空洞的内容。
3.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当遇到语言功能或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发言或汇报时,有些学生表现得不耐烦,甚至讲小话,缺乏理解和包容;二是为了鼓励学生,教师一般不对学生的表现做批评,以建议和指点为主,有的学生因此认为老师不够严厉,就不太重视老师的要求;三是因为大量鼓励学生讨论、资料汇报、相互提问,内容扩展后,会给学生留下知识不系统、不严谨的感觉。对此,老师要注重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并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感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一方面,“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学生愿意做、能做、循序渐进的任务;其次,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也很关键,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但不能过多地干预,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多鼓励少批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环节中[4]。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2]陈百君.任务驱动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上),2011,(4).
[3]安凤彩.高等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3):39-42.
[4]徐琼,任务驱动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0,(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要明确真实。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 设计的任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任务驱动”在教学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我认为这种教学法真正把“教”师变成了“导”师,“教”课变为了“导”课,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2. 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兴趣。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要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强大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兴趣上往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而缩小差异的捷径就是教师对自身多方面爱好的培养、对主动探究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心理,引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要注意,设计的任务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以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华,从而对计算机课程保持相对持久的热情,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对某节课有三分钟的热血。
3. 设计的任务要“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技能的学科,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去解决,他们只能解答书本上的一些例题,对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往往会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我们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境。比如在声音与视频的教学中,如果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直接搬到课堂上,学生往往没有真正体会到声音与视频软件的用途。于是我将声音的教学设计成自己动手制作手机铃声,让学生现场录制声音,然后处理成最后所要的效果。并且,针对大家在网上下载歌曲制作手机铃声中遇到的问题,将截取歌曲,转换格式等知识点融入到了实际问题中。课后,很多同学和我说,上课所讲的问题,正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难题。可想而知,他们也听的非常认真。另外,在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近期的开支统计情况。在数据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一张以四人为小组的通讯录。这样,在解决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真正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4. 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创造性和层次性。
设计的任务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以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华,从而对计算机课程保持相对持久的热情。我在教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表格部分时,设计了以中学生消费调查情况为素材制作表格的任务,因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所设计出的表格风格各异、个性十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