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智慧交通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29 15:02:18

序论:在您撰写智慧交通的优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智慧交通的优势

第1篇

有人说,师德就是爱,爱一切的学生,爱学生的一切;有人说,师德就是奉献,如春蚕,似红烛。我说,师德就是甘于平凡、甘于平淡,甘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蹉跎岁月中,以不变的热诚去挑战每一个教育的高度,以不变的热情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或许我们每天做的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平凡而细小,而这些小事却足以融化冥顽的心,催开冰封的希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一抹灿烂的微笑、一道关注的目光、一个赞许的点头,一次温柔的拥抱,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种“爱”。

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力,如果老师能够用心去发现和引导,那么所有的孩子都会健康聪慧地成长。做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用心去寻找和发现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开发引导,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并充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我曾经带过一名出生时运动中枢受到损伤的孩子叫贝贝,虽然已经六岁了,但走路还经常摔跤,写字画画就象涂鸦,拿勺子吃饭晃晃荡荡,撒得哪儿都是。他是大班时才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们班的插班生,以前在别的幼儿园,老师怕他出事,做什么都不让他参与,总是让他孤伶伶在教室一角看着,因为永远都是局外人,他根本体验不到上学的乐趣和集体的温暖,孩子开始拒绝上那个幼儿园,没办法,家长只好又给他换了一所幼儿园。

看到那个神情落寞、背影孤单走路摇摇晃晃的孩子,我下定决心要给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发动班里的孩子都来和他做朋友。可是过了几天我发现:贝贝又独自坐到角落里去了,问他原因,他难过地说:“小朋友不给我玩!”再问其他小朋友,大家都嚷起来:“他太脏了,衣服上老是撒很多饭渍!”“他笨死了,画画乱七八糟!”“他不会玩游戏,跑的不快!”听到这些,我心里难过极了。看来,只有帮贝贝树立信心,改变孩子们对他的偏见,才能真正让他拥有快乐,拥有友情!

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除了运动不灵便,贝贝的智力没一点问题,特别是记忆力很好,老师讲的好多故事,他听上一遍就记住了。有了这个发现,在自由活动时我开始有意给贝贝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一次,他都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讲一个的好听又有趣的故事,看到他简直就像是个故事大王,其他孩子露出了惊讶和佩服的眼光。与此同时,我主动与贝贝的父母联系,请他们多关注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并给他准备一条擦嘴巴的小手绢,这样吃饭时随时都可以擦拭流到嘴巴外的饭汤。就这样,贝贝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小朋友们开始主动靠近他,贝贝也渐渐不再象以前那么自卑,一点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每天起床都非常积极愉快地拉着家长的手上幼儿园。

看到孩子的变化,贝贝的父母感激地对我说:“您真是一个有爱心又有方法的好老师!

第2篇

一、教师是环境的预备者

教师需要时常关注孩子的经验与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准备环境。比如,在不同的年龄班,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设置不同高度的、符合幼儿身高的桌椅。在小班的手工中心,需要选择一个小工作台放在首饰创意区。两个小桌子都很漂亮,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符合这个区域风格的小桌子作为工作台,但是却发现,孩子工作的时候总是将材料放在地上,而不是放在桌子上。这时我们没有指责孩子,而是静下心来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将材料放在地上呢?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发现原来是因为这张小桌子对孩子来说高了一点,相比之下另一张矮十厘米的小桌子更适合孩子坐在地上工作。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体验孩子的感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孩子预备更适合的环境。

二、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孩子具备多种潜能,能够让这些潜能充分实现的方式之一是,他周围的成人提供榜样,教师无疑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模仿对象。在我们的返本课程中,当教师经常和孩子一起工作、思考时,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模仿教师的外在行为,而且教师的情绪、态度都在模仿范围内。例如,当教师每次将透明胶轻轻放到小筐里、轻轻挪动椅子的时候,孩子不仅学习到了轻放的动作,同时也学习到了尊重这些物品。在学习中心,孩子们自由选择同伴一起合作,每个小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也常会因为想法不一样而发生冲突,甚至动手伤害对方。而我们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轻声说话,用礼貌的语言交流,用微笑的表情和友好的态度听取他人建议,教师之间常就对方的勤奋或某种精神感动而真诚地赞扬对方的优点和努力,教师间的亲密合作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孩子在12个学习中心自由走班学习,教师在12个中心走班指导孩子。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中,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共享,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和言语都有可能影响任何一个孩子,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努力做自己班孩子的好榜样,还为其他班的孩子提供好的榜样。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1.关注孩子的需要。当教师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孩子的需要之上时,教师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行为,这时,孩子在教师的眼里将不再是不认真的、不能专注的、不听话的、没有坚持力的,而是可爱的、各具特质的。例如,制作孔明灯时,孩子们在灯里点上蜡烛,试验孔明灯能否成功飞起来。但在用打火机点火的时候烧到塑料袋,孩子们便蹲下来观察塑料袋烧完之后的样子,接着他们还想找来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燃烧,看看状态是否一样。这时教师没有只关注孩子们之前的目的,而是肯定他们的行为,给他们机会完成“燃烧的塑料袋”的探究过程,之后再回到“孔明灯飞起来”的活动中。

第3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原则等因素决定的,目前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低水平的社会认同严重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和其他社会举措,才能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度。

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职业的社会认同是一个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棘手问题。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一直偏低,这种状况导致幼儿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自我认同,教师队伍的稳定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男性幼儿教师严重I}乏。因此,配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同度,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亚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拟从社会认同的发生机制出发,借助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探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幼儿教师社会认同度提升的策略。

一、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

在社会生活中,认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弗洛伊德认为,认同应当被“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在社会心理学中,认同被定义为个人藉自己(或他人)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也就是说,认同是以自己所在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为基础,据此形成个体身份与社会身份,从而将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区别开来。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外部群体和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的认同一般经历三个基本的心理过程: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社会分类即社会范畴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依据不同标准进行社会分类,通过社会分类从而形成内群体与外群体。在社会分类的基础上,泰费尔认为:“群体间的比较是群体成员获得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十分自然的是,人们倾向于以积极的特征来标定内群体,同时用消极的特征来标定外群体。”在社会认同理论看来,社会认同源自自我激励和自尊的需要,因此在认同过程中,群体成员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会选择有利自身的维度将内群体与其他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从中获得自身所需要的满足和自尊,这也就是所谓的“积极区分”。

由此可见,对某种社会职业的认同受到了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的影响。以幼儿教师为例,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分类标准,据此形成了幼儿教师的内群体和相对而言的外群体。内群体的成员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自尊,渴望所属群体能够在社会群体比较中获得主导地位,而外群体的成员则会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自己所属群体的标准进行比较,因而会极力抬升自己所属群体,贬低其他群体,这种抬升和贬低受到群体间关系亲密程度的制约,较为生疏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评价普遍较低。此外,这种群体间社会比较还受到社会共识的影响,社会比较的标准取决于社会共识,在对职业所进行的社会比较中,对该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外在酬赏、社会意义等社会共识是职业社会比较的客观指标。社会比较最终表现为各种职业在一定维度上的相对位置,这种职业的相对地位本质上反映了该职业的资源占有情况,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反映。处于劣势的职业,其成员会选择努力提升本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或者选择逃离,以此来满足自我认同和自尊的需要。

本文所探讨的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从属于社会认同,但这种社会认同与一般意义的社会认同存在明显的差别,它更多地关注外部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特定职业的描述和价值判断,而不是将其定位于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自我描述

二、幼儿教师社会认同问题的归因分析

就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社会归因分析不难看到,其中既有幼儿教师内群体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原因

纵观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幼儿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徘徊的状态,导致幼儿教师职业缺乏丰富的意蕴。首先,幼儿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偏低。在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中,一直缺乏高水平的理论支撑,幼儿教育领域中本源性的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研究探讨,幼儿教育理论停留在简单地引进国外理论和简单的经验描述层次,使得幼教实践缺乏理论的引导。其次,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在幼教发展的进程中,幼儿教师的理论素质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重技能轻理论素养的倾向使得幼儿教师队伍存在明显的短板。在实践中,幼儿教师的准人标准偏低,导致教师队伍良秀不齐,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滞后。再次,幼儿教师职业特点使得教师的角色模糊。幼儿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她们既是教师,同时又扮演着“替代父母”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使得其他社会成员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地位产生质疑,幼儿教师成为一种尴尬的社会角色:既不能归属于教师范畴,也不是简单的幼儿照料者。这也是造成社会认同困难的原因之一。另外,幼儿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相对封闭性,与外界的交往较少.其他社会群体对幼儿教师群体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多人对幼儿教师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上。

(二)外部原因

在对某种职业的社会比较中,社会范畴化和社会共识是决定比较结果的主要因素。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类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范畴化。泰菲尔通过研究证实:社会分类“会让我们主观上知觉到自己与他人共属,从而产生一种认同感。由这样的认同所引起的给内群体成员较多的资源及正面评价的倾向,被称之为内群体偏向;相反,由认同缺乏而引起的给外群体成员较少的资源及负面评价的倾向,被称之为外群体歧视”。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本质上是外群体的评价倾向。因此,影响某种职业社会认同的根本因素就是对该职业的社会共识。

关于某种职业的社会共识,一般由该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外在酬赏和职业的社会价值所构成。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同也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从职业的专业化角度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巫待提高。从幼儿园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到,早期幼教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保育,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低,近几十年来,幼教机构的职能开始保教并重,这一发展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并未得到真正的改观,加之幼教理论发展的滞后,因此无论是教育还是保育工作,其专业化都未得到体现。对于一个职业而言,其成员的外在酬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职业对资源和权利的占有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职业的外在酬赏如薪金、奖励等在社会各职业排行中的位置不甚理想,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相对偏低的收人水平使得幼儿教师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在评判一种职业时,职业的社会贡献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幼儿教师职业在这个标准上也处于劣势。在社会成员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幼儿教育并未被纳人教育的范畴之中,幼儿园更多地被视作保育机构。因此,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成长所起的作用一直被忽视。近年来,虽然社会各方面已经开始关注幼儿教育,但是对幼儿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议。幼儿教育至今仍未被纳人义务教育体系之中,这种现状折射出人们对幼儿教育价值的不确定,也反映了对幼儿教师劳动价值的轻视。 综合可见,当前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既有幼儿教师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这种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问题,在全球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瓶颈。

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的解三略策决

(一)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对于一种职业,决定其社会认同度的客观标准是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提升社会认同度的基础。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包括从事幼教工作的专业精神和人格,也包括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以及相应的教育思想。纵观当前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首先需要严格新教师的准人制度。在我国,幼儿教师一般是由中等或高等院校进行培训,但由于幼儿教育是一种年轻的专业,各种院校在幼教师资的培训目标定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培训的师资各有侧重,与现实幼教实践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从社会其他渠道吸纳的教师更是难以保证其素质。因此,严格教师准人制度,把紧教师队伍的源头是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其次,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科研和培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专业化建设的基本途径。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学习理论;二是研究他人的经验;三是反思自己的实践。对于在职幼儿教师而言,结合理论学习的教学科研是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积极反思,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需要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制度引导幼儿教师的发展。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广大幼儿教师担负着繁重艰巨的工作,过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机会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合理的制度可以帮助教师摆脱这种困境,在制度的引导支持下,教师可以自主确立自我专业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二)突破教育的封闭性,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在社会群体的比较中,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影响着社会群体间的外群体歧视倾向。在以往的实践中,幼教机构的封闭性是非常突出的,过于封闭使得幼教机构及其成员丧失了了解外界的机会,也使得外界无法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要求各种社会职业之间必须加强联系,幼儿教育活动本身同样也具有这样的要求,因此,突破幼教工作的封闭性既是其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提升社会认同的需要。

突破幼儿教育的封闭性,基本的思路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幼教机构应当从自身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出发,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引导教师感受社会发展的脉动,融人真实的社会生活,从中真切地体会社会对幼儿教育和教师的期望;“请进来”则要求幼教机构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走进园所,为幼教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

(三)明确职业的社会范畴归属,提高教师待遇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幼儿教育的“教育”性质被严重边缘化,部分地方政府人事、财政等部门把公办幼儿园列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差额拨款”或“自负盈亏”,政府财政很少或者干脆不承担幼儿教育经费,幼儿教育至今未被纳人义务教育体系。在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中,地方政府将责任推向社会,对幼教机构则实行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幼教机构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因此,明确幼儿教育的归属,真正将幼儿教育纳人国民教育系列,是解决当前幼儿教育发展困境的必然出路,也是提升幼儿教育地位的必要途径。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教师的收人水平低于普通职工的平均水平。微薄的收人水平使得幼儿教师职业严重缺乏吸引力,这一职业在职业比较中处于劣势。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自我认同,也制约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幼儿教育经费投人体制,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竞争力。

第4篇

[关键词]优先发展 公共交通 构建和谐社会

总理和曾培炎副总理分别做出批示,明确要求城市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国务院也转发了建设部、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总理的批示和国务院的通知,不仅仅在解决困扰中国城市的交通拥挤和市民“出行难”的问题上有重大突破,而更重要的是在贯彻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尤其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和谐,就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人民生活富裕美满、安居乐业、和睦协调的大同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低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仅仅处于温饱状态,还达不到高消费的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的低消费仍是绝大多数工薪老百姓追求的目标,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正是体现了十七大的精神。创建和谐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发展四通八达、安全、快速、方便、实惠的城市交通,使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出行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二、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老百姓优先

近年来,公交对于65岁以上的离休干部、7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乘车,市民乘车打五折、学生三折优惠,这种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正是公共交通企业承担了社会公益机构的角色,为社会安定、和谐的大局做出了贡献。而且随着社会日渐的老龄化,公交这项公益事业的职能越来越增强而不会削弱。因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就是维护安定和谐的大局。

同时,公交以低票价的营运成为大多数老百姓的首选,这是在全社会都比较贫穷落后的基本国情下,大多数老百姓选择公交的主要原因。

三、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良好的交通秩序优先

公共交通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道路资源,相对减弱机动车与道路资源不匹配。与小轿车、自行车相比公共交通运送相同数量的乘客所用的道路面积最少。有资料表明,在动态中,小轿车是公共交通人均占用道路面积的20倍。近年来各种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道路发展速度,造成城市道路拥挤,给居民出行造成严重不便。此外,交通拥堵造成交通事故增多,进而加剧交通阻塞,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合理利用道路资源,减少交通出行中人均占用面积,是缓解交通拥堵,营造良好畅通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

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是硬道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第5篇

患者, 女, 60岁, “因车祸致意识不清1 h”入院, 查体:T35.5℃, P68次/min, R35次/min, BP测不到,神志不清, 面色苍白, 处于浅昏迷状态, 查体不合作, 上唇皮肤挫伤严重, 重度污染, 活动出血, 左侧胸廓轻度塌陷, 肋骨挤压试验阳性, 可触及骨擦感, 叩诊呈浊音, 肺呼吸音弱, 心界不扩大, 心音听不清。腹部隆起, 腹肌紧张, 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弱, 胸腹腔均抽出不凝固血液, 左腕部及左小腿畸形, 可触及骨折端, 远端血运良好, 左手部分皮肤擦伤, 血常规:WBC 11.03×109/L, RBC 2.62×1012/L, B超显示:腹腔内积液。置中心静脉导管, 经快速补液、输血、应用代血浆、持续应用升压药物盐酸肾上腺素等为手术前做准备, 2 h后患者血压升至102/56 mm Hg(1 mm Hg=0.133 kPa), 经家属同意后行剖腹探查术, 在全身麻醉下行:“脾切除+胰尾修补+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术中探查:腹腔积血、血凝块3000 ml清除积血及血凝块, 探查肝、胆无异常。胃饱满, 脾脏破裂, 左结肠旁沟充满积血, 分离结扎脾胃、脾结肠及脾肾韧带内血管, 双重结扎脾动静脉, 切除脾脏。打开网膜囊清除血凝块检查胃后壁, 未见明显出血点, 显露胰腺, 见胰尾处挫伤明显, 后腹膜有血肿, 结扎出血点, 挫伤处给予修补, 仔细止血探查胃肠及盆腔无异常;左侧膈肌下移, 左肺叩诊呈鼓音, 术中诊断性穿刺抽出积气, 考虑左侧气胸, 于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处放置胸腔引流管一根, 连接胸瓶后立即有大量气泡溢出, 同时有血性液体流出, 查无活动性出血后, 于脾窝处放置引流管两根, 术中出血约4500 ml, 术中输入去白红细胞血4单位, 新鲜冰冻血浆600 ml, 术后诊断:①脾破裂。②胰尾部挫伤。③失血性休克。④左侧液气胸。⑤多发性骨折。因病情危重, 术后入住ICU病房继续抢救治疗。术后10 h经持续吸氧, 呼吸机维持呼吸, 补液, 术前术中和术后共输去白红细胞血8单位和新鲜冰冻血浆1200 ml, 但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70%, 应用升压药物维持在70/40 mm Hg, 深静脉穿刺处渗血、肿胀、双侧瞳孔直径6 mm、对光反射消失, 考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将病情告知家属, 家属商议后决定放弃治疗。

因为是交通事故患者死后按法律程序进行了尸体解剖检验, 检验发现:气管腔内有血性液体附着, 患者左侧第4~7肋骨骨折, 左肺下叶有一1.5 cm×1 cm破裂口, 左侧胸腔内有血性液体1000 ml, 脾脏缺如, 腹腔积血性液体1000 ml, 肝脏未见异常, 双肾脏未见异常, 余未见异常。根据死者手术及死后尸检情况, 系严重创伤, 大量失血, 穿刺处渗血, 诱发DIC导致术后胸腔及腹腔内继续出血无法控制而死亡。

2 讨论

DIC是由凝血酶的生成而引起众多凝血蛋白继发性活化和消耗的一种病理综合征, 是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 血液先处于高凝状态, 引起微血管内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血栓形成, 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随着凝血过程的进展,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 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 即继发纤溶亢进, 循环内抗凝物质增多, 产生消耗性低凝状态, 导致多部位出血及创面弥漫性渗血, 因此又称消耗性凝血障碍。这种情况在普外科中手术和创伤经常遇到, 并且非常棘手。

2. 1 原因 就普外科而言, 以肝胆胰脾手术和出于各种休克状态的手术、严重创伤和挤压综合征最为常见。特别是伴有肝功能不良或严重阻塞性黄疸的肝胆手术等导致组织损伤, 可致组织因子进入血流而启动凝血系统诱发DIC。

2. 2 发生机制 DIC的发生机制甚为复杂, 其主要的变化则是由于体内血循环中出现了过量的凝血酶及纤溶酶活性使之凝血、抗凝及纤溶之间丧失了平衡, 而导致了一系列止血、凝血和纤溶异常变化, 表现为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异常。①首先出现血管内凝血;②缺血性组织坏死;③消耗与纤维蛋白溶解。总之, DIC早期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微血管内广泛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血栓, 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导致出血。在DIC的演进过程中, 虽然有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期之分, 但在不同时期的分界不清、临床变化多端。实际上患者出血或血栓形成的严重程度将取决于凝血酶活性和纤维蛋白酶活性两大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相互影响。

2. 3 临床表现 ①出血, 出血是DIC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的大量渗血不止, 局部注射部位出现针孔持续渗血。严重的可发生口、鼻黏膜出血及各种内脏出血。如并发颅内出血可迅速致死。②微血管血栓形成及相应脏器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根据受累部位而不同, 最易出现肾、肺、肝、脑及皮肤, 导致功能损害甚至衰竭。

第6篇

根据2005年7月21日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现就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1.5%的幅度内浮动。

二、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的美元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价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2%,现钞买卖价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上下1%.

三、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现汇买卖中间价,由外汇指定银行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为基础参照外汇市场行情自行套算和调整。除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情况外,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的0.8%([现汇卖出价-现汇买入价]/现汇买卖中间价×100%≤0.8%),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现汇买卖中间价的4%([现钞卖出价-现钞买入价]/现汇买卖中间价×100% ≤4%)。特殊情况需扩大买卖价差幅度的,外汇指定银行应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批准。

四、外汇指定银行可授权分支行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自行确定挂牌汇价。对于单笔大额交易,外汇指定银行可在上述规定的浮动范围内与客户议定,大额金额的标准由银行自定。外汇指定银行对信用卡、旅行支票等支付凭证购汇可在以上规定的幅度内给客户更优惠的汇率。

五、外汇指定银行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的边贸地区加挂人民币兑毗邻国家货币的汇价,其买卖价差自行确定。

六、外汇指定银行应根据本通知规定调整本行挂牌汇价实施办法,自执行之日起1个月内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机构备案。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报送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抄送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或外汇管理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报送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或外汇管理部。

第7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微观视角;国有企业;个人进步;新主人翁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052-03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2月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指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1]尽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的社会管理绝不应仅仅限于政府职能层面,还包括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自身管理。在当代中国,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家支柱产业和财税收入的主力军,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关注作为个体的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在这方面,德鲁克的个人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鉴意义。

一、 个人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一般地讲,社会管理从宏观方面讲得较多,微观方面则较少提及。特别是把国有企业职工的个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微观对象分析的时候,必须阐释从个人管理到社会管理的逻辑演化路径。具体而言,如果说社会管理是大江大河,个人管理则是汇进大江大河的涓涓细流。社会要发展,必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但是社会管理创新最终要落脚在组成社会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构成部分上,最终都需要这个组织、这个部分中的每一个个体去完成创新的具体活动。因此,在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中,个人管理与组织管理一样,也是管理理论始终关注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肇始于西方工商企业,而彼得・F・德鲁克则是西方管理学的创始人。作为管理学大师,个人的进步是他阐述个人管理理论时始终关注的重点。在德鲁克阐述管理理论的经典著作《个人的管理》中,他主要从员工个人如何通过个人的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实现自身进步与企业发展做了精辟的论述。无独有偶,近年来在西方以及国内管理学界被旧调新弹的新主人翁精神和德鲁克的主张殊途同归。

德鲁克强调通过个人管理促进个人进步有两个背景性考虑:一是工业革命之后诞生的工商企业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技术革命的发展,其成功生存的年限在很多国家都已经缩短,实际上,只有很少的工商企业能够连续30年获得成功,很多超过30年的企业通常会陷入一个漫长的停滞期,而它们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够逢凶化吉,东山再起;二是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劳动者的平均寿命和工作年限已经迅速延长,而雇佣他们的组织由于全球化的竞争和创新其生存期缩短,因此,相当一部分员工得为自己的后半生做好发展新的职业生涯、新的技能、新的社会认同和新的关系的准备。[2] 因此,个人进步就成为个人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就成为职工个人在企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必须长期重视的一个问题。而新主人翁精神,恰恰是企业职工立足岗位获得新知识、提升职业技能的个人管理理论,在新的时期倡导新主人翁精神,就成为国有企业推动职工个人进步的路径选择之一。

“主人翁精神”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概念,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常用的热词,这个概念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被赋予新的阐释,在管理学界称之为“新主人翁精神”。其理论被有的学者解释如下:“每个岗位都是一个股份制公司,都有两个股东,一个股东是老板,他向这个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货币资本,货币资本产生周转,周转产生增值,增值部分是利润;另一个股东是员工,员工投入的是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也产生周转,周转也产生增值,增值的部分是知识经验技能的提升。”这样,在每一个企业职工的职业生涯中,努力工作所给职工本身带来的,不仅仅是眼见的工资奖金等劳动回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投资回报。[3]通过对这两种回报的不同关注,也就构成了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劳动者心态,工作完成后只想“能得到多少工资奖金”,这种心理就是劳动者心理。当劳动者使用的生产资料不归自己所有时,就始终只是一个被动的打工者。因此,劳动者心理实际上就是打工者心理,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必然产生我给别人干活,领取别人发给我的工资的心理。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其行为逻辑必然是付出尽量少的工作强度,但是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同样,在这种心态下,一旦工作中遇到困难,必然是石头打了绕着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心态对于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态度则是主人翁心态。根据新主人翁精神阐述的“岗位股份制公司”理论,一旦国有企业的职工具备了“主人翁”的心理,那么这种心理不但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也对职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情况下,职工就会把岗位当成自己的公司,不管遇到多么困难的工作,不管份内份外,也不管报酬有多少,总会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工作的进退得失。其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尽最大努力多干工作,多克服困难。积累每一次经验,结果就等于多分红一次;克服一个困难,就等于争取一次技能提升的机会。最终知识、经验、技能大大提升,报酬的提升就有了根本保证,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本。

把“新主人翁精神”再向前推一步,就成为市场经济下职工个人管理的基本准则:少算计,多实干。比如有两类员工:一类是老板给他布置了三项工作,他就干了一项,可是老板没有考核照发工资六百元钱;一类是老板给他布置了三项工作,他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做完了,一看还有两项工作没人干便主动跑去干了,加起来干了五项工作。由于老板也没有考核,照发同样的工资六百元钱。毋庸置疑,按照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前者占到了“便宜”,而后者吃了亏。但是,根据“新主人翁理论”所提到的“岗位股份制公司”理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打工心理”对员工不利的道理:少干一个工作,就少积累一次经验,就等于少分红一次;躲过一个困难,就等于放弃一次技能提升的机会,又放弃一次分红的机会。最终,知识、经验、技能没有提升,报酬的提升就没有了根基。因此,打工者的定位不可能有长期的职业发展。因此,当德鲁克所预言的需要为后半生新的职业生涯作积累时,表面上“精明”的员工实际上是傻的,而表面上工作积极肯干的“傻”员工反倒是精明的。

二、 奉献意识与企业员工人力资本提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凝练了许多倡导奉献的内容,要求公民在工作上要有积极主动性,有奉献意识。具体到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更是把立足岗位、崇尚劳动、贡献企业、奉献国家作为企业与职工共同努力的目标。在社会转型期,很多人一谈到奉献意识,总认为是国家宣传机器或者企业领导喊口号,说大话空话,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从个人管理与新主人翁理论的角度看,奉献意识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的理论,也印证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吃亏是福”、“舍与得”的感性体悟。无数的实践证明,树立奉献意识,积极主动地干好本职工作是最大的人生智慧。

以德鲁克与新主人翁理论简单分析,还以两类员工为例。一类为积极主动有奉献意识的所谓“傻”员工;一类为算计厉害,处心积虑的“精”员工。大家知道,“精”员工总是精于算计,不仅在领导面前精于算计,而且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也精于算计。当领导布置的工作难度比较大时,总是找理由推脱,领导可能把被“精”员工推脱掉的工作安排“傻”员工干,结果,“傻”员工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远远大于“精”员工。这是他们人力资本的差异。同时,由于“精”员工经常拈轻怕重,与同事交往也经常在小利面前算计,只想占便宜不想吃亏,最后无论领导还是同事,都不喜欢与他交往,最后成为“光杆司令”。这叫社会资本归零。因此,“傻”员工无论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远远大于“精”员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就需要这两种资本:社会资本丰富表示建立在诚实互惠基础上合作性的人际关系丰富,意味着发展机会比较多;人力资本丰富意味着抓住机会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强。所以,“傻”员工的职业生涯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精”员工却没有发展。

同样是依据新主人翁理论的“岗位股份制公司”模型,员工的工作过程就是其人力资本的周转过程,在周转中产生的人力资本增值就是知识经验技能的提高。如果员工工作完成后,就想“我的知识经验技能提高了吗”,这种心理就不是关注劳动回报,而是关注的“投资回报”。常识告诉我们,一个老板尽管在自己的企业也参加“劳动”,尽管自己也会领到一份工资,但是,他不会在乎自己领到的工资是多少,而是在乎自己的“利润”是多少。而利润不是劳动回报,是投资回报。所以,可以认为,关注投资回报的心理就是老板心理。当“傻”员工把关注点集中到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提高时,他无疑就是在关注自己的投资回报。关注投资回报的心理就是“老板”心理,老板心理就是“主人心理”。

从德鲁克的个人进步到新主人翁理论,无非强调员工在工作中要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真正的管理学理论其核心永远指向着人类社会真善美的哲学根底,基于集体主义的主人翁精神要求员工首先要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基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也首先要求优异地完成本职工作。这样既为集体主义找到了逻辑的着力点,也为个人价值找到了实现的平台。

三、 学习型企业与创新素质的培育

在新的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成为现代社会个人进步的主要方式,而学习特别是终生学习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信息的总量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另一方面,有效信息的半衰期不断缩短。如果每一个企业员工不能通过有效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水平,最终不但会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中落后,也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提升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无法绕过的一个阶段,而国有企业作为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实现工业化增加助推。

在国有企业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企业员工通过个人管理提升自身素质和创造能力极为重要。因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面对着市场经济瞬息万变,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工只有不断地学习,通过个人管理促进自身进步,企业发展才能够蒸蒸日上,最终达到个人与集体的共赢和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终生学习培养人才、管理人才、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企业是否具有发展空间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营造终生学习的文化氛围,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团队。没有学习就无所谓战斗力,而每一个职工的学习习惯有赖于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通过企业文化这个传播平台,把终生学习的理念渗透到企业职工的思想中。为职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创造条件,做好保障服务。要在企业的管理经费中留下足够的培训经费,要倡导“干中学、学中干”的创新型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职工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不断推动人才管理创新,努力做到管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在人才使用上,要做到不拘一格,既要善于引进“外来的和尚”, (下转第111页)

(上接第53页)还要充分利用“本土的和尚”,不应当厚此薄彼。要把能不能引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制胜的业绩作为主要标准,要着力改革落后的行政任命和行政选拔模式,把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人才放到领导岗位上,实现学习与使用的良性互动。[4]

只有终生学习,才能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基础。实践证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墨守成规的结果就是死亡。市场是常变常新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必须常变常新,必须面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适应、不断跟进。在这方面,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学生时代创业直到引领全球数字产品的潮流,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一直把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引领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在终生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管理。[5]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变革时代,从微观视角探讨职工与企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是推进广义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EB/OL].(2011-02-20)..

[2]彼得・德鲁克.个人的管理[M].沈国华,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高贤峰.新主人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