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37:44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金融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全球经济差异化复苏引致的利益博弈,将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推入更趋复杂、更具挑战的境地。而“以我为主、内挖潜力、外拓市场、顺势而为,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中国模式将帮助中国经济进入更具可持续性的长期增长路径。据IMF的预测,未来5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年均9.515%的增长,增速虽小幅低于“十一五”期间的11.2%,却明显高于新兴市场同期的6.58%和全球经济同期的4.55%,并大幅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如能以平均增速小幅下降为成本,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层转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实现3个层次的四大转变,则有望实现兼具超预期性、稳健性和较强力度的可持续增长。
在宏观层面,以消费主增长引擎地位的巩固为核心标志,以增长质量的提升为外在表现,以民富格局的实现为物质基础,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主要抓手,以中观层次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区域结构转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层次转变为具体依托,中国经济有望确立内生增长模式。消费率有望触底回升,投资率和储蓄率将渐次下降,据IMF预测,未来5年,中国投资率预估值分别为48.565%、47.964%、47.039%、46.091%和45.238%,储蓄率预估值则分别为54.278%、54.269%、53.848%、53.324%和52.863%。消费率触底回升的基础是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预期的改善和消费环境的营造,消费能力的提高依托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预期的改善依托于就业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消费环境的营造则依托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消费金融的推广。
在中观层面,科技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大产业有望协同互促,新兴产业则有望快速发展。从全球潮流看,后危机时代新科技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快速发展,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增加值的GDP占比有望达到并超过8%。此外,区域经济增长极有望多点开花,区域集聚效应将初步显现,资源跨区域的优化配置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内在潜能。区域结构的转变将以比较优势发挥为原则,以流畅的生产要素跨区流动为依托,以有序的产业跨区转移为手段,以金融集聚激活经济集聚为核心,以区域增长极的梯队建设为内容,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为抓手。
在微观层面,中小企业有望获得长足发展。企业层次的转变将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切入点,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为前提,以培育中小企业竞争力为抓手,以发挥中小企业鲶鱼效应为目的,以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为内容。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与消费需求的拉动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二五”伊始,第三产业GDP占比有望从“十一五”平均的42.21%初步上升至45.21%,随着居民消费更偏向个性化、多样化和便捷化,而中小企业快、灵、活的特征使其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类要求。在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主要载体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全球金融深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依旧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生存理念,但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后危机时代,金融稳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更为稳健、更注重基础资产质量的金融创新。在稳健创新理念的引导下,中国金融发展或将呈现出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体系多层化、金融服务综合化、区域金融集聚化四大重要趋势。
次贷危机并未改变全球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测算,1987年至2010年全球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为3.72%,高于间接融资市场规模2.91%的历史年均增速。次贷危机企稳后, 2009年至2010年,直接融资市场规模的平均增速恢复至2.08%,而同期间接融资的平均增速仅为-0.96%,并于2010年下半年才重新恢复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直接融资机构将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对传统融资模式形成有效补充,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消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形成有效的互补结构,共同满足大型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需要。
同时,全球衍生品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并未因次贷危机而改变,截至去年末,衍生品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规模中的占比依旧高达85.01%。而中国也仍将大力发展股市、债市、衍生品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培育股权交易市场等新型金融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截至6月10日,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在近3个月时间里分别上涨了26.1%、30.19%和35.1%,英国富时100指数、法国CAC指数、德国DAX指数和日经225指数也分别狂涨了20.11%、23.97%、29.05%和35.06%,这些涨幅甚至在历史上都能排于靠前的位置。今年以来,全球股市市值已膨胀了16.07%。当然,金融市场的变化往往会被谨慎的市场人士视作“非理性冲动”或是“动物凶猛”,毕竟市场投机行为和羊群效应总是在不停地引致金融市场的“超调”。
而一项关键数据增强了谨慎人士对危机演化的担忧,这就是全球金融机构的亏损规模。截至6月11日,彭博统计显示全球金融机构已损失15881亿美元,这距离IMF预测的4.1万亿相去甚远。市场似可就此得出结论,金融机构清除有毒资产的过程远未结束,金融风险的彻底出清甚至没有走到中间点。
笔者以为,市场判断的逻辑没有问题,关键是数据本身存在极大的不可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IMF提供的更像是一种广义和抽象的损失预测,而彭博提供的则是狭义和具体的损失测算,直接比较两者。难免会造成对未来危机演化的莫名担忧。此外,此前市场津津乐道的中东欧引爆“危机第二渡”的金融风险似乎也在不断冲淡,无奈的是,这一因素导致的过度担忧依旧来自数据失真。IMF上月已承认在《2009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存在双倍计数和输入错误,进而高估了东欧部分经济体的短期债务和融资需求。
笔者之所以强调市场低估了金融体系的自我恢复能力,最主要的论据在于,一系列与危机演化息息相关的标志性高频数据已大幅度好转,但由于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较大部分市场人士对此缺乏直观的及时感知。例如TED利差,这个被经济学家和研究者广泛使用但却不具有太大市场普及度的指标,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降低,6月10日,该指标收于46.124个基点,低于2007年8月9日危机爆发初期的72.21个基点,接近危机爆发前的温和水平(这一指标在2008年9月危机升级阶段甚至飙上过400)。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改善,还体现在反映市场情绪的VIX指数,反映风险偏好的花旗风险回避指数,反映金融体系整体状况的彭博美国金融条件指数等指标的最新变化中。仅仅审视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高频数据。金融体系的恢复已接近危机前的正常水平。
在经济、金融背离的特殊时段,与低估金融恢复相对应的,是高估经济复苏。这利憾官层次的“超调”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市场对不同经济周期可能存在误解,在许多专业人士眼里,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复苏信号是销售库存比上升,库存已满足不了需求的膨胀,所谓“去库存化”接近尾声。但大多数由此信心万丈的专业人士都忽略了一个基础性问题,与“去库存化”对应的仅仅是库存周期,而这最有名的短周期,可美国此轮经济周期可能并不是短周期,更像是十年左右的长周期,用短周期的先行指标去判断长周期的复苏趋势,电许市场一开始就有些托大;其二,预期调整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实体经济恢复的速度和幅度。
关键词:金融化 宏观经济 策略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轮快速发展周期,平均经济增长率10多年来达到10%左右,GDP总量也由2000年世界第六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是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广泛渗透,金融市场的不断成长。虽历经自2007年10月开始以来的四年大熊市,我国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仍然从2001年的 50.16%上升到2011年的 63.74%,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可改变,可以预见,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广阔,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更进一步需要对中国经济的金融化趋势及应对予以关注。
经济金融化的一般内容
(一)经济金融化的概念
迄今为止,金融化并没有一个建立在广泛共识基础上的定义,但不妨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用它来描述和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保罗·斯威齐在1966年,就将金融看成是与“销售努力”同等的一种吸收剩余的方式,强调有大量的国家“剩余”被转移到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从而导致这些部门资产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金融化问题上与斯威齐观点比较一致,他从资本积累出发将金融化看成是“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门(甚而从诸多正在扩大中的服务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
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2005)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角度将金融化理解为“金融资本”(由资本所有者的上层和金融机构组成)权力的重新恢复和扩张,即金融资本这样一个食利者特定阶层的收入、财富和权力的恢复及其政治、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
戈拉德·A·爱泼斯坦(2007)在《金融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对金融化作了一个相当宽泛的界定:“金融化”是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及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阿瑞吉(Arrighi)
在1994年出版的《漫长的20世纪》(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中,把金融化解释为权力转型阶段资本之间和国家之间竞争加剧的结果。格·R·克里普纳遵循阿瑞吉对金融化的定义,把金融化理解为一种积累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利润越来越来自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托马斯·I·帕利(2010)采纳了爱泼斯坦关于金融化的定义,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国学者王广谦(1996)认为经济的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定义为一国国民经济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总值与经济产出总量之比值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尽管对经济金融化概念的理解各种各样,解读角度比较多元化,但是,在经济金融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主要特征却是相通的,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对金融化的分析更接近爱泼斯坦和帕利对金融化的理解,认为经济金融化是金融体系(包罗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和人员等)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扩张过程。
(二)经济金融化的原因
西方学者不少从理论上探究金融化的原因,认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经济政策如全球化、小政府、弹性劳动力市场和摒弃充分就业等都是有利于金融资本的,而且都是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实施的,导致的经济结果就是金融化。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在诸多方面都与美国存在很多不同,如体制、发展模式、政府定位等,金融化的动因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资本的逐利特性。马克思笔下的“高利贷资本”就是现在金融资本的影子。资金不仅需要进入实体经济获取利润,而且还要求进入公共领域获取租金,进入金融领域获取利息和红利,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必然使得金融部门利益增多。此外,改革开放使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进一步放松,经济自由度超过以往的时期,特别是民营资金能够进入金融领域,从而为经济金融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渐进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竞争的强度逐步增加,实体经济竞争加剧,税负偏重,利润率不断下降,不少资本转投金融产业。这几年来,温州商人不断转战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而没有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发展。而不少国企也纷纷涉足金融业,从事保险、信托、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业务,投资于房地产开发的中央企业曾经更是不胜枚举。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央企大量涉及金融产业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是金融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了金融化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套利活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逐步放开资本市场,近年来热钱大量涌入,助长了资产价格的高涨,从而推进了经济的金融化进程。
政府引导的投资拉动模式和人民币升值。近些年来,政府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国家财政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必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力逐年加大。加上,为应对人民币升值,进行外汇对冲,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更加促进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动力;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89-04
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也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乌海市地处西部,是典型的小型资源型工业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呈现出投资偏高、消费偏弱,出口偏低的“单一投资驱动”的典型特征。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一、乌海市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乌海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波动中持续增长。2000-2009年上半年GDP增速均保持在12%以上,2004年最高达到31.7%。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乌海市经济发展明显下滑。2009年以来,国家和地方“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在乌海市收到了较明显的成效,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经济出现企稳回升势头,经济整体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
但金融危机打破了工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乌海市经济以能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为主,具有高耗能、高污染、层次低、链条短的特点。国际金融危机使乌海市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强烈冲击,出现明显下滑势头(见图1)。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乌海市工业产品大量滞销,停产、半停产企业急剧增加,最高时17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87户。目前,乌海市仍有停产企业36户,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在盈亏平衡点左右浮动。而且,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利润大幅缩水,经营亏损严重,偿债能力减弱等问题仍是乌海市经济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见图2)。
二、乌海市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分析
(一)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不稳定性
近年,乌海市投资占GDP的比重呈明显的“N”型发展态势(见图3),与经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2000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为29.83%,2005年上升到75.16%,之后受宏观调控、节能减排等政策的重压快速下滑;在经过了短期的调整之后,又从2006年的40.46%缓慢上升到2009年6月末的49.6%。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地区的投资结构。乌海市的投资受地区产业结构限制以外延性为主,投资增长方式粗放,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单位投资产生的GDP波动较大,反映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差。单位投资产生的GDP从2000年的3.36下降到2005年的1.33,在经过了2006年的激进式增长后,又开始持续走低,从2.47下降到2009年6月末的2.02。从总体情况看,乌海市的投资效率较为低下。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偏弱,但效率增强
一般来说,消费水平会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对经济的贡献也将逐步加大。近年,乌海市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弱。2000年,乌海市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2.33%, 2009年6月末下降至20.80%,而同期全区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6.83%,高于乌海市1.17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日趋合理,乌海市消费效率日渐提高(见图4)。2000年,单位消费产生的GDP为3.08,2009年6月末上升到4.81。消费效率不断增强,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合理化转变。
(三)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微弱
乌海市的经济增长对进出口的依存度较低,一直以来乌海市基本没有进口贸易,以出口贸易为主。2000―2009年6月末,乌海市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均在0.3%以下(见图5),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考虑乌海市经济增长动力问题时,出口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四)经济增长与消费的相关性提高,与投资的相关性降低
调查显示,投资的大起大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难通过数据体现出来,特别是高投资增速并没有带动经济的高增长,充分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低;相反,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水平,体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所以,从长远来看,通过扩大投资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短暂而有限的,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应该是消费需求。
调查显示,乌海市单位投资创造的GDP在下降,但投资占GDP的比重却在上升;单位消费创造的GDP在上升,而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削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一种效率极低的运行方式。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现,但乌海市的经济增长仍过分依赖投资,投资仍是拉动乌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已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的影响
(一)投资需求呈“V”型发展态势
1.金融危机为投资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条件。高增长速度是乌海市投资的主要特点,但2004-2006年期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环保政策及节能减排任务的压力下,新上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欲望被严格控制,乌海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逐步回落,2006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31.6%。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2007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回升。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体经济产生强烈冲击,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下半年以来,政策环境的松动使原本过热的投资预期得到快速释放,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被进一步强化,年末投资增速达到62.7%。2009年,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固定资产投资更是突飞猛进。1-6月份,乌海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58亿元,同比增长72.05%(见图6)。
2.第二产业投资是投资主动力的特点得到强化。一直以来,第二产业投资占乌海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保持在60%以上,第二产业的投资又以工业投资为主。2008年,金融危机使乌海市工业企业整体陷入低谷,但工业领域的投资增速仍保持在70%左右。2009年,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刺激使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6月末,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21亿元,同比增长84.4%,高于固定资产增速12.3个百分点(见图7)。
3. 房地产开发投资显著回落。伴随着旧城改造和滨河新区的建设,乌海市房地产业保持了近10年的调整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房地产业刚性增长的神化。2009年1-6月份,乌海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39亿元,同比下降21.12%;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2.23%,同比回落14.44个百分点。乌海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均呈降势,分别同比下降59.5%和58.3%。6月末,乌海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8.54万m2,同比增长13.87倍。
(二)消费需求在轻幅波动中稳步增长
2000年以来,乌海市消费需求始终保持了缓慢却平稳的增长态势,消费总量持续扩大,消费增速有轻微波动但不影响持续走高的总体形势。特别是金融危机对乌海市消费需求的影响表现不很明显。2008年,乌海市消费品市场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水平,增速达到25.3%左右,在整体经济不景气、居民收入水平不稳定的情况下,能保持这种增长速度实属不易。2009年,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乌海市消费市场呈现小幅走低态势。6月末,乌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6亿元,同比增长19.1%(见图8)。但是,乌海市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文化娱乐、休闲体育、旅游观光等消费项目增长较快。
(三)出口需求大幅度下降
乌海市出口产品一直以来大都以初级产品为主,基本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上游,下游任何产业发生变动都会对其生产经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传导的过程中会被放大,而且往往来势凶猛、冲击力强,乌海市的出口需求面临的正是这种局面。硅铁产品是乌海市多年以来的主要出口产品,由于国外市场需求下降、成本上升、出口限制等因素影响,目前乌海市硅铁企业自营出口已全部停止;玻璃产品出口降幅较大。电石、烧碱等产品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发生少量出口业务,2009年春节后其出口增势逐渐显现。2009年6月末,乌海市出口总额为276.68万美元,同比减少946.32万美元,下降77.38%,出口下滑势头非常明显。而且,乌海市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幅萎缩,基本处于保本经营状态,维持生产主要出于占有国外市场份额的目的。
四、构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对策建议
要想在金融危机和市场动荡中稳步发展,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启动出口需求,提高投资效率,构建以国内消费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体系,调整、优化、协调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是实现乌海市经济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消费保障环境
1.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增加职工工资在GDP中的比重。经济的快速增长应该带来职工工资总额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但调查显示,乌海市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水平远低于企业效益的增长水平,而且每年的平均工资增幅主要是由少数高收入层的权数拉起的,多数职工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同时,近年乌海市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16.18%下降至2008年的11.54%(发达国家的比例在50%以上)。这种趋势对全面启动消费相当不利,必须使职工工资收入与GDP保持合理的增长水平,逐步提高职工工资在GDP中的比重,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
2.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近年乌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49.16%下降到2009年6月末的32.17%。表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经济发展成果没有合理转化为居民财富。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有需求无能力,这极大的影响了乌海市整体的消费水平。努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优化居民收入结构,逐步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分配比例,应该成为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的重要途径。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消费者放心消费,构建新的增长动力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水平,特别是扩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不断减轻针对个人的税负,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投资属于政府型需求,而消费属于居民需求,我们必须改政府消费为居民消费,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二)提高投资效率,改变国富民穷的发展模式
从乌海市的实际情况看,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型需求是拉动乌海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目前国内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条件下,单纯依赖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在资源型城市解决这一问题更加紧迫和突出。所以,在消费短期内难以全面发挥作用的形势下,提高投资效率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必须积极稳妥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的科技含量,优化和提升投资效率,保持经济的健康增长。
在此我们不对金融危机做全面讨论,本文将根据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只就所涉及的变量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及产出的影响
金融动荡影响美国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继而引发世界性经济衰退,据世界银行、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最大增长率为0.5%.
(l)中国宏观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通常指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本国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同时又折射该国经济对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贸依存度又分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经济对外的开放程度。表6一n反映了1990一2007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关系。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宏观经济与国外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64%上升到2007年9.37%。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与外部经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我国市场也逐步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这个较高水平的外贸依存度也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要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和进口相比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更为重要,因为出口总额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就是依赖于世界经济增长状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增长率迅速下滑,大大降低了国际市场需求,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出现较大的困难。从2008年10月开始,我国进出口净额开始下滑,10一12月月环比增长分别为一9.05%、一14.24%、一3.45%,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显露出来,见表6一12.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存在较大依赖性,出口己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高达24.1%。而本文对宏观经济基准方案预测也显示出,未来我国要保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需加大出口.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迅速下滑,我国出口产品需求下降,在假定消费、投资、进口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出口总额的VEC模型和假定各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0.5%,可以估算出,2009一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按1990年价格)分别为42105.68、40682.5、37398.77、35446.47亿元,比基准方案分别减少了9446.63,18802.67,31239.57,43753.35亿元。外贸出口需求下降减少了我国2009年GDP的产出,必然放缓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外贸依存度的负面影响,外贸依存度高一方面意味着一国经济开放程度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国经济的独立性下降,经济运行风险大,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2)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吸引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外商投资既缓解了建设资金的短缺,又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通过外商投资,我国利用外资方式由对外借款转换到外商直接投资,随着利用外资规模逐渐扩大,外资加大了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外资已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
1990一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从102.89亿美元已增长到2007年的783.39亿美元(当年价格),按当年人民币名义汇率换算,占我国总投资比重先从1990年的7.29%达到1994年的18.31%的高峰,此后比重逐步下降,直至2007年的5.35%.
金融危机引发我国投资需求的降低,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62家,同比下降25.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78亿美元,同比下降5.73%。;今年1一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1家,同比下降36.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5家,同比下降1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33亿美元,同比下降巧.81%.
一、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世界上每一次突发惊喜危机,都会重新的构建起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同时还会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经济政策框架,而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的大萧条,是在政府通过不断的反思当中,逐渐的意识到劳动力所具备的重要性,而根据大萧条,之所以会发生秉承着不同的争论,大萧条,而自从美国在2006年春季发生次贷危机以来,该危机逐渐的席卷了美国,日本,等主要的经济市场,并且进一步的扩大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该危机主要发展则依次经历了四轮冲击在大多数投资者的关注之下,经济危机逐渐开始蔓延并且席卷到世界各地,而一直到如今,危机仍然没有及时的解决。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世界的经济呈现大衰退的趋势,这是规模最大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会给世界各地人民的经济以及政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自从主流的宏观经济学面世以来,就面临着这个严重的信任危机。
二、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方法
(一)融合宏观金融学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之间并不相交流,基本上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而在面对风险时对风险进行处理时,这两种学说秉承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在金融经济学研究过程当中,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内生的风险。而宏观经济学对风险进行研究之将其当做一种外生的冲击,但是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将金融摩擦作为一个起点进一步的研究内生的风险,通过对于资产泡沫、收入差距、资源物配以及杠杆水平等进行研究,而将自己内部学说流派进行的研究同金融经济学研究内容相互交汇,而逐渐的新生出了一种活跃的研究领域即宏观金融学。
(二)在宏观经济学研究过程当中更注重摩擦以及异质性
但如今经济摩擦的态势之下,之前对宏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主题模型已经不能够直接套用,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显性的抑制性的宏观经济模型。而为了更好地对抑制性以及非线性问题进行处理,经济学家们逐渐地将自己的思维超越传统的均衡模型,而将自己的思维同金融经济学基础进行融合,建立起一种内生金融危机主要的建模方法,而考虑到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意志性,则主要的是从企业、金融中介以及家庭等三个维度出发,在每一个维度之上对于现有文献进行查阅,从而确定新型的研究方向。
在宏观经济不进行的过程当中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在市政微观经济学以及金融经济学当中所经常使用的对策略进行识别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的确定在这一习俗当中所涉及到的因果关系,而这种方法往往超越了之前所使用到的时间序列以及宏观数据的实证方法,而对于异质性进行研究则使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中国宏观经济学家们的探索
为了做好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当中的学术研究,同时使得经济学家们之间相互沟通以及交流,从而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发起了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主要的研究以及理解了在宏观经济学中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并且使中國的结构模型发生转变的主要方法。而怎么样能够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保证使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增长态势,这是经济学家所研究的主要问题。而针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研究,则需要从我国的制度特征出发,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针对于如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的现象提出解决的方式,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我国的公共投资以及经济增速结构性,而这种抑制性的行为能够做好政府的宏观分析。
(一)分析中国在财政以及货币等方面的政策
如今有关的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着中国近几年来有关于财政以及货币的政策,通过对于企业所得税改革进行研究以及实验可以看出想要进一步的提高企业劳动雇佣量,则需要使其所得税进一步的下降,并且从企业的投资以及创新两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异质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规模并且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 发展新趋势
一、创新和消费将成为推动金融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和消费为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进一步发挥出其开放、平等、团结、共享的良好的互联网精神,切实真正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在当今时代,传统金融服务供给已经不能够迎合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现实需要,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不断地推陈出新,为客户定制优质的服务,使客户获得美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享受。
与此同时,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创新突破发展。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非常容易投资和提取,因此,普通用户非常乐于进行投资理财。然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若想进一步实现其实力的提高,就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客户的立场,为客户提供更加新颖的业务。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企业有必要灵活地运用互联网支付、电子商务等新的渠道来开展业务,迎合客户新的需求。随着移动4G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普及,广大的客户都已经使用了高端手机,客户对于互联网更加熟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有必要更加有效地挖掘客户信息,发现客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挖掘客户的个性特征,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打造出一个移动运营统计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出有利于客户的的征信系统等,切实对于有效的客户信息予以适当地挖掘和提取,将富有价值的客户资料挖掘出来,实现不断地创新发展。
二、形成产业链平台化的新模式
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可以实现行业之间的深度协作沟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实现网上付款、投资理财、检索资料、客户征信记录查询等等各种各样的新功能。具体来说,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具体涵盖了下面的几种形式:第一种就是支付中介类,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中间人来实现互联网金融,这种形式在现阶段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而且其管理也相对较为健全;第二种就是投融资平台,该种形式在现阶段的发展非常快速,已经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具体涵盖了电子商务的小额贷款,网上投融资、众筹业务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渠道理财融资服务方式;第三种形式就是数据信息服务类,这种形式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为客户带来数据的搜集、信息的检索、信用记录、疑难求助等各种各样的新形式的服务体验。与此同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涌现出来的今天,客户的需求也是动态发展演变的,特别是在对于客户的信用越来越重视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开始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来搜集和挖掘客户的信用情况,对于客户的交易情况予以搜集和挖掘,确保建设出科学有效的客户征信系统,进一步保障客户更好地进行投融资,也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及时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来采取进一步措施,在为客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地探索和发掘出更加先进的业务和服务。
三、创新金融功能的新模式
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金融脱媒程度受制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还受制于风险收益关系的调整,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体现出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运行效果,监管当局的态度至关重要、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速度、业务模式及组织形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是一种竞争关系,传统金融的应对和反击将冲击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制、市场及客户等基础,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了优胜劣汰、自我竞争的市场化阶段,开始逐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解决风险关和技术关。互联网金融也具备传统金融的关键功能,也是需要在不确定环境中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使得实体经济的需求得到满足。具体来说,需要满足的需求涵盖了支付清算、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提供经济资源时空转移的渠道、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需求。另外,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金融企业的内涵是针对未来现金流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包括了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等,将传统的物理形式转换成为电子形式的方式来使用,通过相应的托管、交易和清算等制度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必须始终进行创新,不断地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创新和精细化金融等,实现服务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加有效的满足。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金融跨期跨区域配置经济资源、提供信息以及支付和结算的功能。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发现,客户对于金融的需求和体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基于创新的更加精细化的金融功能的实现和更好的客户体验,是互联网金融在金融业新常态环境下新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索了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新趋势,探索了互联网金融如何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以便有效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其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前景的。
参考文献:
[1]陈小慧. 新阶段、新改革、新常态下的新金融――“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圆满落幕[J]. 大众理财顾问,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