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5:50:13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科学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让农业发展政策成果惠及“三农”。
“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政策是农民致富的主心骨、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必须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发挥好。夏邑县农业局立足职能,强化举措,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印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农业税全免、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7项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村、讲解到户、落实到田,达到政策公开、农户明白,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他们结合夏邑县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夏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调动、鼓舞农民的生产热情,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2005年的186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24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24.6万吨,较2010年增加6万吨,增长5%。夏粮124万亩,总产63.6万吨,单产513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加9万亩,增7.8%;总产增加5.1万吨,增8.7%;单产增加4千克,增0.8%,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秋粮123万亩,总产61万吨,单产496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持平;总产增加0.9万吨,增1.3%;单产增加7千克,增1.3%。其中玉米面积114万亩,总产58.82万吨,单产516千克,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加1万亩,增0.9%;总产增加1.12万吨,增1.9%;单产增加5千克,增1%。
同时,他们利用夏邑农业的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全力以赴争取农业项目扶持,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亿余元,良种覆盖率达100%以上;推广配方施肥300万亩,每667平方米节本增效30余元,地力提高2%,实现了良种优质高产,耕地“营养配餐”,惠及农民25.4万户,实现了政策赢民心、政府树形象、农民得实惠。
2 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在高产创建工作上,夏邑县重点做好“建立一个平台、搞好四个展示、整合五项资金、统一六项措施、推广九项技术”。
建立一个平台,就是将高产创建片做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平台,做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平台,做为领导重视粮食生产的指挥平台。
搞好四个展示,即“1+4”活动,就是在一个高产创建示范片中同时安排测土配方施肥展示田、品种展示田、植保新技术展示田、百亩公关展示田。
整合五项资金,即整合高产创建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救灾资金、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病虫害防治资金等重点向项目区倾斜。
统一六项措施,就是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播期、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
推广九项技术,就是在小麦、玉米作物上,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种子包衣技术、两早两晚技术、科学浇水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增四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进行技术集成配套推广。
3 把农业强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夏邑县的优势在农业,农业的优势是粮食。为此,农业局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攻克生产管理障碍,以提高技术转化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开展百亩核心攻关田、千亩典型示范方、万亩高产创建区创建为主体,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示范,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玉米、大豆产量水平,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根据粮食品质特征和气候特点,科学制定播期,实行精量和半精量播种,严禁大播量;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1个病虫观测场和16个病虫测报站,推进病虫害测报网络化、防治专业化、预报可视化,全方位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逐步探索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规范化栽培技术和较为系统的应变管理措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连续八年丰产丰收。2011年粮食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达到513公斤,总产达到24.92亿斤,夏邑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产量大县、粮食强县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进入国家粮食产量百强县,成为河南唯一一个连续六年获此殊荣的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的“一面旗”。
4 把特色农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夏邑县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优质苹果基地县,年产作物秸秆10亿千克,果树修剪枝条7500万千克,具有发展食用菌资源禀赋上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上的后发优势,2000年开始发展,从领导上强化,措施上硬化,支持上细化,环境上优化,形成了政策驱动、服务促动、示范带动、龙头拉动的良好发展态势,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成为全国知名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创汇基地。目前,夏邑县发展双孢菇标准菇房1.5万座、栽培面积达750多万平方米,其它菇类1000万袋,年产双孢菇、草菇1.2亿千克,香菇500万千克,年产值近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7%,带动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达3.2万余人,年服务收入达4500余万元,食用菌产业成为农业的“金字招牌”和“特色名片”,成为夏邑县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中国食用菌之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食用菌之乡;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食用菌工作先进县。
5 把推广服务辐射到田间地头。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农业局积极探索服务的网络和举措,实现技术服务前移、管理指导到位、方便快捷高效。进一步完善了以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的农业科技110快速反应系统,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全方位、全天候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信息、营销等服务,随时解答和处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被农民誉为“致富金桥”;同时,发挥200个村级农业植保技术服务站、送科技下乡“大篷车”等服务组织和广播电视专栏的作用,形成功能完善、服务快捷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成为农业发展强有力的“动力引擎”。这几年,农业局科技服务专车跑遍了全县700个村,技术人员的足迹踏遍农业生产的块块角角,先后解决小麦冻害、玉米药害等重大农业生产问题208个,接受农民咨询1.5万人次,现场“出诊”服务330余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余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
二、当前农业发展凸显的阶段性特点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由单纯强调总量的增长,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由普通数量农业向无公害、标准化质量农业转变。
二是农业发展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向受市场约束转变。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变化,已经步入了一个以销定产,由市场决定生产种类和规模,由人们生活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档次的新阶段。
三是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目前,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改变了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组合的格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已成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提高,向主要依靠调整结构和发展非农产业转变。
五是农业服务体系,由单一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服务,向农技推广和农资供应服务相结合转变。
三、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要适应农业生产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用观念政策上的突破,来求得工作实际上的突破;用工作思路上的创新,来求得工作面貌上的创新;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来求得发展速度上的飞跃;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1、整合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整合、推进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重点打造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食用菌出口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
2、培育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克服传统农业零散、粗放、低效,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重点培育雪枫粉业、华鹏棉业、中州食用菌、大鹏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鸿马”、“成洋”、“长源”、“栗城”等知名农产品品牌。
3、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证工程”,搞好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转化,推进农业科技直接进田,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速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4、综合开发,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高标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引黄配套工程和堤防绿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
5、强化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型农民,增强科技示范能力。
6、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继续抓好高产创建工作。
一是建立继续落实“首长负责”,重点建议落实乡镇“首长负责”。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区上下掀起了“学**、创新业”的热潮。作为一个主管农业生产的部门领导,在举全区之力抓工业发展的氛围中,面对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大课题,如何把自己摆进去,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衢江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我在学习沐阳经验中深思,通过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进一步理解,深刻认识到,农业要实现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就在于转型升级。
一、真学、真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转型升级
20xx年,我区柑桔大丰收,但却遭遇了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为解决柑桔销售难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促销补贴政策、举办促销会等措施,促进柑桔销售,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对整个柑桔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面对现实,痛定思痛,大力实施柑桔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乃至整个农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当前我区农业转型升级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转型怎么转?提升提什么?我觉得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走出两个误区。
从今年柑桔“卖难”问题不难看出,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并非产量越高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关键在于品质要上乘,关键在于消费者认可,如临海的“忘不了”桔子今年就很畅销。而农产品出现 “卖难”问题后,政府单单用补贴进行促销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柑桔“卖难”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要知道长痛不如短痛,如果我们不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的作用,走出一条调整、提升、改造的增收之路,到时候肯定要被市场淘汰。为此,我们一定要走出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要走出面积越大、产量越高、规模越大越好的认识误区;二是要走出增产补贴、再增产再补贴的政策导向误区。
(二)在政策扶持上,要实现三个改变。
近年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而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但实践证明,有部分扶持政策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当前,农业已进入高补贴时代,在政策扶持上,我们也要顺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产业扶持政策。
1、改补产量为补质量,推进转型升级。要补在“造血”上,不要补要“输血”上,一个产业如果失去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光靠“输血”肯定改变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在生产政策上,要补产前不补产后,补质量不补产量,补高端不补低端,补畅销不补滞销。
2、改普惠制为扶重点,加快转型升级。从早稻普惠制到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从产业的稳定发展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因此,要补重点不补一般,补重点项目不补撒胡椒面,补整村推进不补千家万户。这样,成效肯定会更加明显。
3、改治标为治本,倒逼转型升级。要多管齐下,打好农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不能打太极拳。以柑桔产业为例,要补深加工不补商品化处理,补品牌不补杂牌;要补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要补优质种苗引进,提高优新品种比例,调减椪柑面积。
(三)在生产管理上,推进三个转变。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导、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原则,走传统农业精品化、特色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高端化的现代农业新路子,着力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1、从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把立足点放在土地流转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耕地有序流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集中。引导主产区整村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集中开发、集中扶持,做到利益共享、合作共嬴。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
2、从传统技术向省工节本技术转变。把增长点放在转变技术方式、提高种植水平上,加快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重点推广农作物免耕、机插、直播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微蓄微灌、反季节多样化增效技术等省工节本技术,实现农艺和农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3、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把着力点放在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种植效益上,针对农民实际需求,改变原先提供单一生产技术,整合农技推广力量,集成先进适用技术,为产业转型提供综合配套技术。特别是在早稻生产中,要大力推广“东湖模式”,组建集种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农机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五”“十统一”服务。实现技术和机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二、真用、真干,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转型升级,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必须采取扎实有效举措加以推进。着眼于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全局,今后一段时期我区重点要通过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 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柑桔产业提升行动。一是抓好疏改提品质,平地桔园从现有密度疏减到亩栽40株,山地桔园疏减到亩栽50株;通过疏树、疏大枝、疏果、改肥水提升柑桔品质5万亩。二是换种改植调结构。利用胡柚、中晚熟温州蜜柑、椪柑等高接换种、发展特早熟及早熟温州蜜柑(宫川),象山红(天草)、南香、甜桔柚等其他特色品种0.2万亩。三是退桔还田控面积。实行退桔还田种粮、种菜、种竹等,全区调减柑桔不适宜区种植的柑桔(以椪柑为主)面积1万亩,包括海拔3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度的桔园0.5万亩,地势低洼易受淹及风口易受冻的桔园0.3万亩,衰退老化桔园0.2万亩。四是创建精品打品牌,农民柑桔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要利用衢州椪柑地理标志,打响衢江椪柑。重点建设高家镇段家千亩椪柑精品示范基地、区良种场柑桔优新品种示范基地、横路乡清水千亩宫川温州蜜柑精品示范基地等3个精品基地,面积3100亩。五是促进发展扩加工,以衢江区三童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重点,提高椪柑沙囊、橙皮甙、辛弗林、果胶等加工能力,加工能力从目前的5500吨,提高到1万吨。六是标准化生产促出口,推进柑桔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柑桔出口生产基地,申报出境果园和出境柑桔包装厂的注册登记以及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全区经登记注册的出境柑桔果园达到10个,面积达到1万亩。年出口柑桔由现在的0.3万吨扩大到0.5万吨。
(二)畜牧产业提升行动。一是提高生态化水平。制订出台《衢江区畜牧生态养殖园区建设意见》,促进全区畜牧园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快生猪养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化、规模化、无害化、标准化养殖,逐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全区新建立上山养殖畜牧小区10个。努力实现降耗提质,着力抓好新三年的的“811”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确保按时完成生猪存栏200-300头,奶牛存栏20-30头的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二是提高安全化水平。全面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重点抓好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严重危害动植物安全的疫病防控工作,使畜禽死亡率下降1.5个百分点,家禽养殖增加1500万羽以上。加强病死畜禽的管理,在生猪养殖专业村,要配套建化尸池,严禁病死畜禽上市。三是提高良种化水平。全面完成2个生猪人工授精供精站、20个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点、30个生猪人工授精自供场的建设任务。在廿里养殖小区创办长嘉母猪良种繁育场兼嘉兴黑猪保种场。
(三)蔬菜产业提升行动。推广微滴灌、反季节蔬菜瓜果多样化增效技术,推广典型经验和创新的高效种植模式,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整村、整村带一片、多片成基地的发展格局,建立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基地200亩,山地蔬菜面积比上年增加1.5万亩以上。
(四)早稻生产扩面行动。要围绕早稻生产面积比上年增两成的目标,把早稻扩面工作作为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抓试验示范。以“东湖”模式为样板,建立一个万亩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区,主要包括莲花、高家、杜泽、全旺、后溪等10个乡镇,面积50000亩。二是抓合作组织。以早稻生产为重点,建立一批集种植、肥水管理、植保服务、农机服务为一体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早稻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村,要逢村建社,或几个村联合建社,着力扩大国家种粮扶持政策的受益面,尽量将省市种粮补贴政策用足用活。三是抓土地流转。出台土地流转政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种粮能手的适度集中,力争今年土地流转面积新增5000亩。四是抓好术推广。加大省工节本的早稻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粮效益。五是抓高产创建。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水稻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和水稻优质高产万村示范活动,每个产粮乡镇建立1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水稻生产示范方,每个责任农技员联系10个优质水稻高产示范户,并建立1--3块的水稻高产指挥田,
【关键词】现代 农业 科学 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法宝。近几年来,安阳县委、县政府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子和市委、市政府“农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构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通过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农业发展等手段,积极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农村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初步走出了一条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截至2007年底,安阳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已达1.3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87亿平方米、占总耕地面积的9%。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6.7万平方米以上的有5.54亿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的有4400多万平方米,占总流转面积的65%。同时,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和产业带,形成了吕村绿康无公害高效农业示范园、天康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北郭洋凡、白壁邢牛、永和苏奇村、崔家桥赵马房等高效农业蔬菜大棚,以及安丰胡萝卜、洪河屯、安丰优质棉花和裕禾公司野菜、日本甜柿等基地。其中吕村蔬菜大棚达133.4万平方米,安丰胡萝卜面积突破667万平方米,崔家桥瓜菜867.1万平方米,裕禾公司特色农业基地333.5万平方米、日本甜柿333.5万平方米。现代高效农业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迅速在我县铺开,极大地推进了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布局调整,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对周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我县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均耕地少,农民增收方式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发达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众多因素中的“瓶颈”问题。尤其是人均耕地少,农民工资性收入低是众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首先解决人均耕地少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弱小、土地细碎、经营分散的制度,调整生产关系,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这对于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要求要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办法组织管理农业,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前提下,由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只有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才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土地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流动;有利于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开发,有效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有利于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密集型且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效农业生产,是当前形势下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举措。
(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农产品竞争,而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低。我国农业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高成本的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形势,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科学发展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面对新时期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整合地方优势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富民强乡的重要手段,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全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业的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是低档次、低附加值农产品的比重仍然很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少。二是农产品雷同化和单一化现象严重。目前,各地区小而全的结构特点仍然是当前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的普遍,使得难以发挥各地区域优势。三是与农业有关的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产业化链条有待完善。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仍然以传统农业领域为主,而农产品运输、加工、储藏等环节薄弱,吸纳就业能力不足,无法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人口总体素质偏低。五是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一是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将职能转变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信息、中介等服务方面。二是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项目,实现农产品增值。同时,要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以产权保护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引导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领域各要素资源效用。
2.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管理和组织化水平。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将分散的农户经营整合起来,形成政府引导、农技部门指导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合理布局种养业发展重点,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强化服务,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技部门要做好信息和质量检测服务,带头和指导农户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培植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提高农业管理和组织化水平。
3.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当前,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研究和技术开发方向,由注重产量逐步转变为注重提升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和绿色环保;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注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有效结合,增强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城郊农业的发展;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1-1
1 四平市城郊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初级农产品占大多数,产业化链条没有建立起来,生产与销售衔接不够顺畅;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田水利、农业机械、棚室设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四平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近郊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稳定安置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发展投入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成为瓶颈问题。
2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城郊农业发展
2.1 明确城郊农业发展目标
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搞好规划布局,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增加投入,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效益显著的发展之路。
2.2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紧密结合城郊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区域规划。以精细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相对集中的城郊农业产业发展集中区。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增加地方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4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倡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城郊农业建设,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郊区特色农业发展,引导优秀龙头企业与城郊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用企业资金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2.5 强化技术支撑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城郊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城郊农业产品质量效益。增加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和重点技术培训,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2.6 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互联网络,及时向农民提品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消费信息等,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3 采取六项措施积极发展近郊农业
3.1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多种经营
立足于郊区区位实际,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完善以粮食、畜牧、园艺特产、多种经营及观光旅游为主要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3.2 根据城郊农业发展状况及特点,两区都制定完善了农业发展规划
以四平市铁西区为例,划定十个发展模式区,生猪养殖模式区、奶牛养殖模式区、蔬菜棚膜经济模式区、禽类养殖模式区、鲜花种植模式区、生态园建设模式区、运输专业模式区、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区、农牧产品深加工模式区、覆盖全区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
3.3 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精神,在农田基本建设、农机、水利等方面逐步建立扶持性政策。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一是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投入,二是鼓励出外企业家返乡创业,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以及相关农户进行良性投资,四是与银信部门沟通,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4 强化技术支撑与服务,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市级和两区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成立农业、农机、畜牧养殖等技术服务组织,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给农民传授知识,排除故障。特别是在春季,在良种的选择上,机具的选择、维修上,各个技术服务组能够做到深入村屯,言传身教,用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原有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点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网络最后一公里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信息村级全覆盖。发挥合作社、专业协会的主题作用。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以规模化形式进行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倡导农机合作组织、养殖专业合作组织。
3.5 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认真解决城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逐步建立完善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和城市发展用地规划,确保农村耕地不流失。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的培训政策,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问题。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和提供就业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条件,逐步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20*年,*市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亿元,增长19.6%;完成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5元。
探求*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进位的秘密——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功不可没!
广袤农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第一车间
4月10日,由韩国*与中方王迎清共同注资组建的*农村小康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这是*市利用优质农业品牌“长坂坡”大蒜引进的一家大型外资农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市的优势农产品全部和“长坂坡”大蒜一样与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加工柑橘的有新世纪食品公司、加工红薯的有天阳苕酥食品公司、加工土豆的有龙之泉淀粉公司、加工优质双低油菜的有金龙油脂公司、加工花生的有澳利龙饮品等。截至2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3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64家,73%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去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45亿元,增长28.6%。
曾几何时,*顶着全国粮食主产大县、全国畜牧大市,*省粮食、油料、水产优势产区等众多光环。然而,这些光环没能让农民得到多少实惠,财政也未得利,*农业的骄傲变成了焦虑,农业产品的转化增值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人犹如梦中惊醒: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化农业,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思路一变天地宽。*市把农业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法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蒙牛乳业、浙江新世纪食品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板块基地建立的紧密合作,有力地带动了板块基地的发展。新世纪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朝鲜蓟、柑橘、小黄瓜、甜玉米等农产品5万多吨,年产值达2亿元。翔鹤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猪繁育、购销、屠宰、加工的涉农企业,年屠宰生猪10万头,目前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为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年,这些企业提供的税收近2亿元。
两万农民成了亦工亦农的“两栖”人
5月上旬,在*打工3年多的子龙村农民张玉媱在地处本村的大地陶瓷厂找到工作。在*,像她这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中源陶瓷、*水泥等大批企业落户*,2009年一季度,在建工业项目就达45个,蒙牛乳业、新世纪食品等大批落户企业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用工量猛增。
*把服务企业发展与建设新农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每年拿出16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保障等部门深入市内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用工调查,开发就业岗位8000多个。
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门路。*水泥公司所在地的*市三桥村共有1000余人,其中有300余人在该公司务工,加之从事三产等相关产业的人员,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在*水泥公司挣钱,其中从事运输的车辆就有50余台,这些人中有的年收入高达6万余元。在*像这样一个企业带活一个村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2万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既靠打工增加了收入,又兼顾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的和谐发展。
扶壮财力反哺“三农”
20*年,先锋村农民种植西瓜2000多亩,西瓜丰收,行情也好,可偏偏路难行,几场阴雨过后,路成了一滩泥,大伙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瓜烂在地里。如今,先锋村借助国家和市里的补助政策,硬化通村公路15.5公里,农民的行路难得到了彻底解决。
近几年来,*市每年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逐年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得益于财政蛋糕的不断做大,而财政蛋糕的做大得益于“优先发展工业”。20*年,全市50万元以上续建和新建工业项目达101个,累计完成投资29.43亿元,增长7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42亿元,分别增长43.7%和26.6%;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7家,总数达到126家。持之以恒的抓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壮大了财政支柱,20*年财政收入达到7.19亿元,78%来自工商税收。
一、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
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一个或几个特定产业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该区域内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产业基础,它是区域品牌的基本内容,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体现出的产业实力水平与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成同向关系;二是区域性,是指区域品牌与特定区域密不可分,一般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三是品牌效应,是指区域品牌不仅蕴含着区域沉淀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更代表着该区域产业和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
1、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与区域品牌的区域特性存在天然的联系
特色优势农业所依托的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质量,以及由此形成的产品特殊品质、产业规模和特色优质均是与特定区域紧密联系的;离开特定区域,就无所谓“特色” 和“比较优势”,也就无所谓“特色优势农业”。因此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正体现了区域品牌的“区域性”。
2、特色优势农业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互动
区域品牌建设是以某个产业或整个区域的发展为着眼点的,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经营的单个企业或农户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限制,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扫清障碍。凭借品牌凝聚力,集群众多企业向区域内聚集,使大量的资金、劳动力、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等源源不断涌入区域,从而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农产品区域品牌在一定范围内树立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形象,确立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所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区域品牌最初形势的基础。特色优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区域品牌更具有持续的品牌效应,不断和持续地扩大影响力,有效提高区域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是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开拓更广阔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现实基础
1、自然资源优势
__县域总面积20__平方公里,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2%,年平均降雨量1644毫米;全县拥有耕地21万亩,林地206万亩,25度以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山坡地57万亩,可开发的滩地资源10万多亩,81%的河段水质达到1类标准;经浙江省地质矿山研究所抽样检测,我县的水、空气、土壤等因子均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标准,全县共有15万亩耕地和2万亩淡水养殖的生态环境符合要求。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我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产业化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被评为“浙江高效生态示范县”。一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确立了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在成功制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连续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若干扶持政策》和《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已建成经济林面积38万亩、蔬菜瓜果基地30万亩、各类无公害基地16万亩;形成了以杨梅、有机茶、竹笋两用林为主的林果产业链,以__鸡为主的家禽产业链,以绿色稻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以山地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以山塘水库为主的淡水养殖产业链。三是品牌建设、产加销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我县先后获得了“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蜜梨之乡”“浙江山茶油之乡”等称号,被评为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国家级杨梅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注册有各类农业品牌165件,其中省市名牌8个,省市著名商标9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获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件,54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15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25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3只通过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良好;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建成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基本构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其中杨梅产业化经营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交通条件快速改善
__是台州的西大门,距杭州300公里,距台州市区120公里,是台州进入浙中地区的西大门。随着台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诸永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__正成为浙东南的交通小枢纽,这大大缩短了基地与市场的时空距离,为我们承接发达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先进理念和人才、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我们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市场上品牌农产品发展喜人,但是与一般工业品和国外农产品比较,我县农产品品牌经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经营阶段,__作为台州西部欠发达县在农产品品牌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产品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农产品的小规模生成方式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程度低,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不稳定,品牌建设难度大。__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从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由于历史原因,系统内部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品牌产品涵盖广泛,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同一品牌存在于不同的产业链条上。第二,不同品牌使用同一个名称,情况最为严重的是__鸡产业和杨梅产业。第三,同类产品多种品牌,造成消费者注意力分散。__内部存在很多规模不大的生产组织,产品品种趋同。如__鸡产业中,成品鸡制品有仙黄、苍岭、仙绿、李老汉等品牌;杨梅制品除“聚仙庄”、“杨百利”、“ 仙之梅”等,还有一些小有影响的品牌;等等。这种品牌布局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外部市场也会造成相互倾轧,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__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利益。
2、农产品品牌管理层次低
由于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并未形成,大部分农产品品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的管理上,主要表现有:
⑴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县在品牌整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重点龙头企业也开展了大量的品牌建设活动,创建了仙黄、聚仙庄、杨百利等一批知名品牌。尽管部分龙头企业的品牌经营水平较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品牌管理工作上还存在漏洞。首先,品牌管理主体缺位。缺乏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没有具体品牌管理制度;其次,品牌管理行为弱化。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规划,品牌管理不到位。如__鸡的品牌到是“__鸡”还是“__三黄鸡”没有具体的规定,各地都打着“__三黄鸡”的品牌生产和出售所产__鸡;最后,品牌经营能力差。近年来,__品牌经营发展很快,品牌资产价值迅速提升。但是从经营手段看,仍停留在实业经营上,以资本扩张为主的形式资本经营比例还不高,品牌价值在兼并、重组等外向发展优势为体现出来。
⑵品牌管理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品牌塑造除了价格、广告、宣传、促销、售后服务等营销环节外,还涉及物流( 产品配送)、生产质量、产品包装、产品工艺设计、研发质量、 企业形象塑造等多部门的工作,品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__农产品企业中,除聚仙庄、杨百利等个别大企业能够形成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统,大多数的农产品企业无物流配送系统,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使得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知名品牌很少。
3、品牌形象不统一,缺乏鲜明个性 由于__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企业性质有民营、股份、有限责任等多种,特别是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各企业均有自主设计品牌形象,导致了品牌形象不统一。很多产品以产品品种作为品牌形象,如杨梅、蔬菜、__鸡等。
4、品牌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文化支撑 __农产品品牌大多以地理名称或企业名称命名,如广度、苍岭、苗辽峰、 括苍等地名。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名称来说,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是增强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手段。从品牌宣传看,得乐康对品牌文化的塑造比较成功,而__鸡尽管影响很大,但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表现的不够主动。
四、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辅导”的原则。
1、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好的制 度、交易环境是区域品牌形成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保证,而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目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首先,把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必要政策资源,为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再次,政府要努力挖掘资源或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作为题材进行培育,制定有关维护质量和市场秩序的地方性法规,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2、充分发挥品牌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
品牌组织,即农产品产地为了保护该区域农业品牌而成立的组织。它可以是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组织形成的行业协会,可以是农户自发组织的协会或者联盟,也可以是政府为此成立的某个主体等多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在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就存在着“搭便车” 行为,阻碍了区域品牌的顺利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该协调管理,倡导行业自律,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引导企业从自发创建企业品牌到自觉维护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