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0:41:20
序论:在您撰写新闻与传播的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媒体的不断发展下而日益革新,博客也逐渐融入了绝大多数网民的生活,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知,为人们所用。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形式和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利用博客,不但可以写日志还可以设置分类、布置超链接,甚至通过创建群组博客来开展分组协作等。因而笔者认为,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博客自身的功能使其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博客记录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反思平台。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知识进行反思,并在此反思基础上完成自我知识的更新与重建。因此,反思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肯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应现实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比如改革一些业务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量化考核方式;改革写作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写作作为实践训练由课堂开始贯穿始终。又如举办各种论坛以及与媒体合办节目等,让学生呼吸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空气,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专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碰到并通过记录、思考、评价形成的解决方法中的一部分。
博客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博客又是基于网络技术,随着3G、WIFI无线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博客也借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无处不在。任何博客日志都可以很快地被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访问到,并随时可以对博客日志进行回复、评论,并进行在线或离线对话。博客日志的对话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教师浏览博客日志并发表回复、评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基于此,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平台,可以帮助修正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利用博客完成实践课程中显隐知识的转换,有助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并且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而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大大节省这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对自己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学习、利用、创新的一个过程。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博客,对博客内容更新、管理、评论等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因此,通过博客来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既强调传播学、新闻学基础理论这类显性知识,同时又强调操作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一类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博客正好为信息环境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手段,而在使用博客过程中信息资料就不断转化融合为学生的知识。博客作为信息化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从而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利用博客改革以往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是以考试分数而定,成绩一般就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再加上出勤情况,但对于新闻传播类课程,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既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使用博客记录学生的整个实践课程学习过程,可以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
例如利用博客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实践课程电子学习档案,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更长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累积, 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学校和老师利用学生的独属电子档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博客本身具有留言、评价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博客系统中开展自评、互评。既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又可以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照老师的讲义死记硬背,不得要领,又集合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机器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的优点,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避免学生为考分而学的功利性。
利用博客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时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新闻传播教育倡导“走出去”教学,尤其看重社会媒体实践,一到假期,各大媒体往往人满为患,有些部门的实习生远远超过记者人数,可见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之高。但奇怪的是,学生们的职业热情在课堂上往往不见痕迹,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上不乏老师讲课、学生读报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导,适时使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进行学习。
博客平台主要是为新闻传播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探讨的平台,由于博客群组是一个共享型的开放网络交流平台,学习更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协作学习,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协作教学环境不足的缺陷。当学生在课后碰到疑问也可以通过博客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其他同学也可以避免重复问相同的问题,通过看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的指导即能得到解决方案。
利用博客的网络优势,组建学生第二课堂。一些新闻传播系会制定本专业的相关课外阅读指导书目,并装订成小册子,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中外新闻史、新闻人物、新闻边缘学科、文学、广告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若干本著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希望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扎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系里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员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但新闻传播专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专业,一些前沿的领域内容不断更新,课外指导书目也因此会变化,纸质册子不能即时把这个变化传递给学生,而博客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网络上课外阅读指导书目,既环保,又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资讯,很好地为学生组建了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博客的出现与发展给个人学习、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以上我们谈了新媒体博客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入博客丰富了以往的实践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虽然利用博客参与教学的效果和应用改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挖掘,但这一应用思路可以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关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思考》,《青年记者》,2006(10)。
2.张蕊:《关于改进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今传媒》,2010(4)。
3.王文科:《我国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之一瞥》,《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9(3)。
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媒体的不断发展下而日益革新,博客也逐渐融入了绝大多数网民的生活,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知,为人们所用。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形式和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利用博客,不但可以写日志还可以设置分类、布置超链接,甚至通过创建群组博客来开展分组协作等。因而笔者认为,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博客自身的功能使其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博客记录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反思平台。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知识进行反思,并在此反思基础上完成自我知识的更新与重建。因此,反思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肯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应现实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比如改革一些业务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量化考核方式;改革写作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写作作为实践训练由课堂开始贯穿始终。又如举办各种论坛以及与媒体合办节目等,让学生呼吸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空气,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专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碰到并通过记录、思考、评价形成的解决方法中的一部分。
博客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博客又是基于网络技术,随着3G、WIFI无线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博客也借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无处不在。任何博客日志都可以很快地被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访问到,并随时可以对博客日志进行回复、评论,并进行在线或离线对话。博客日志的对话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教师浏览博客日志并发表回复、评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基于此,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平台,可以帮助修正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利用博客完成实践课程中显隐知识的转换,有助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并且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而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大大节省这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对自己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学习、利用、创新的一个过程。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博客,对博客内容更新、管理、评论等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因此,通过博客来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既强调传播学、新闻学基础理论这类显性知识,同时又强调操作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一类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博客正好为信息环境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手段,而在使用博客过程中信息资料就不断转化融合为学生的知识。博客作为信息化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从而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利用博客改革以往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是以考试分数而定,成绩一般就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再加上出勤情况,但对于新闻传播类课程,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既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使用博客记录学生的整个实践课程学习过程,可以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
例如利用博客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实践课程电子学习档案,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更长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累积, 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学校和老师利用学生的独属电子档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博客本身具有留言、评价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博客系统中开展自评、互评。既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又可以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照老师的讲义死记硬背,不得要领,又集合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机器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的优点,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避免学生为考分而学的功利性。
利用博客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时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新闻传播教育倡导“走出去”教学,尤其看重社会媒体实践,一到假期,各大媒体往往人满为患,有些部门的实习生远远超过记者人数,可见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之高。但奇怪的是,学生们的职业热情在课堂上往往不见痕迹,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上不乏老师讲课、学生读报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导,适时使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进行学习。
博客平台主要是为新闻传播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探讨的平台,由于博客群组是一个共享型的开放网络交流平台,学习更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协作学习,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协作教学环境不足的缺陷。当学生在课后碰到疑问也可以通过博客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其他同学也可以避免重复问相同的问题,通过看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的指导即能得到解决方案。
利用博客的网络优势,组建学生第二课堂。一些新闻传播系会制定本专业的相关课外阅读指导书目,并装订成小册子,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中外新闻史、新闻人物、新闻边缘学科、文学、广告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若干本著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希望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扎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系里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员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但新闻传播专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专业,一些前沿的领域内容不断更新,课外指导书目也因此会变化,纸质册子不能即时把这个变化传递给学生,而博客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网络上课外阅读指导书目,既环保,又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资讯,很好地为学生组建了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博客的出现与发展给个人学习、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以上我们谈了新媒体博客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入博客丰富了以往的实践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虽然利用博客参与教学的效果和应用改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挖掘,但这一应用思路可以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关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思考》,《青年记者》,2006(10)。
2.张蕊:《关于改进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今传媒》,2010(4)。
3.王文科:《我国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之一瞥》,《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9(3)。
4.苏立:《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张春水:《博客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Zheng Jia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Abstract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re applied disciplines tha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udies as well as of humanities, Gre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actual things.
Key word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practical teachingtraining of bright people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和产业和广告业呈几何级数飞跃发展,传媒事业、广告产业对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大为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校近年来新闻传播学各个本科专业的布点也呈现“”发展的态势,国内各种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纷纷开设传媒专业、广告专业。新闻传播学是兼具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特点的应用学科,它既不同于单纯的人文学科,也不同于单纯的理工学科,特别是其本科实践教学管理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是专业办学的难点。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多年来我院在两个专业的办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管理的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2006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培训部,《现代广告》杂志社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抽样摸底调查,并推出了《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揭示了中国广告高等教育存在五大矛盾:第一, 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与广告业高素质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二, 落后的教材,课程设置与身处市场经济最前端的广告业的矛盾。第三, 老师无经验,学生无实践与广告业实务性很强之间的矛盾。第四, 专业课程不专业,基础课程不扎实造成学生边缘化倾向与广告行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矛盾。第五, 大批专业水准缺失的学生纷纷毕业与行业面临产业升级期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矛盾。调查显示,现在的广告学教育教授远不能适应广告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领域需要尽快提升发展,才能满足广告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情况同样类似,特别是一些新办新闻学专业的学校,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办学投入不够,师资结构有缺陷,又不能马上建立起与业界的深入关系,所培养的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很难达到当代传媒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一方面是大量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对应专业的工作,一方面传媒用人单位急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又紧缺,形成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隔阂。
从某种程度上看,以上问题也是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中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我院在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领域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例如目前最缺少的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业界经验的老师,例如广告媒体计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以及广告调查的老师,相对而言,各种理论性课程的老师需求较低。可见,实践性专业课程的师资不足,由此带来学生的学科结构不完整,在实际操作层面欠缺,严重制约我院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校外实习基地欠缺,长期以来,我院广告学、新闻学两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办学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两个行业的特殊情况有关,某一个新闻媒体或广告公司所容纳的实习生数量很有限,甚至一个内地城市所能容纳的实习生都有限,建设大量实习单位,往往会要跨区域,布点在全国范围内,这样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带来很大的难度。三,在实践教学上还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办学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 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管理目标的确定
我院明确了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将专业办学定位向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倾斜。
例如,目前中国需要的广告人才应该是能面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们不但要有好的文字能力,学会写长文案,提炼;好的表现能力,学会震撼性的设计;表达能力,学会沟通;策略分析,学会思考;而且能进行企划、营销、设计、管理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创造性地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院明确广告学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知识基础,掌握广告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市场调查、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能独立从事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和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交叉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报纸、电台等媒体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广告公司、担任广告管理、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工作,还可以在个企事业单位中承担形象塑造,公共关系等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同样,新闻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熟练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和摄像等业务的能力,能够独立编写和主持传播各类新闻作品。毕业生一般可胜任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记者、编辑工作,并在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和新闻研究部门的研究工作。两个专业都应面向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主战场,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计算机的能力和网络传播技能,同时努力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新闻采写,创意策划与制作的实习。除平时注重能力训练外,还应集中安排时间去省、市(地)县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单位和广告公司进行实习,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是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快出成果。我院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许多专业课的教学中含有实践性的环节,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课程,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有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求教师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中升华,在实践中提高。某些操作性和技术性的课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还远远不够,还应开设相应的专业实验室,诸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中的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中的照相机、摄像机的维护和使用等,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课时,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习。我院实习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的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实习,四年纪的学生的毕业实习。由于这些实践性内容都直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其实施是完全有制度保障的,收效也十分明显。同时,我院还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自行到各个媒体、企事业和广告公司实习。
三 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首先,在师资建设、培养和管理上,我院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组织教师在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采取各种方式获得业界工作经验。目前新闻、广告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老师真正涉足于新闻、广告业而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从事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书本理论到书本理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也无多少实践经验,实践的课程过少,也非常单一。而新闻和广告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行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读者、客户、鲜活的市场,必须具有丰富的实操能力和客户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一支掌握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院送出多位老师参加高校和行业举办的短期培训,多位老师取得了全国广告学人才、新闻学专项能力培训的结业证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专业教学师资结构中的短腿问题。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教学设备固然重要,但设备不足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加大经济投入解决,而教师队伍的解决却需要实施中长期的建设战略。目前,我院新闻传播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大量从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挑选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则希望直接从业界适当引进高层次精英人才或者自己培养现有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业人员的加盟可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所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作用。在学校支持下,我院今年聘任了多位行业资深人士为特聘教授,并准备继续在这方面加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
其次,全面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校内课堂就能实现的,必须与业界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年来,我院在学校支持下,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的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初步能够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场所。
1 传播学视野下的新闻编导专业
1.1 传播学
所谓的传播学指的就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传播行为和发生、发展传播过程规律、人和社会同传播之间关系并将其作为研究核心的学问,也是一门用于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和运行规律的科学。简单来说,传播学就是一门人类研究自身是如何使用符号完成社会信息交流的科学,其应用学科非常广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与此同时传播学也常常被人们简称为传学[1]。
1.2 新闻编导专业
现阶段在我国各大高校当中正在如火如荼的开设新闻编导专业,为新闻行业培养大量专业的优质型、复合型人才是新闻编导专业的主要目标。所谓的新闻编导专业指的就是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编导、创作新闻节目,以及策划、制作新闻节目的方法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新闻编导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发生的新闻大事。目前我国在新闻编导方面还有大量人才空缺,因此该专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传播学视野下新闻编导专业的定位
新闻编导专业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学的一种具体延伸,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新闻编导专业教学时并未将其与传播学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导致该专业在学科定位上比较模糊不清,课程设置和内容讲学等方面也都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彻底解决这一教学困境需要对新闻编导专业进行重新定位。
2.1 文人素质
文字符号是当前我国传媒行业中最重要的媒介,其本身带有强烈的传播意味,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符号或语言媒介来说,文字媒介显得更加严谨和规范。文字媒介中蕴含着我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新闻编导专业中撰写采访大纲、编辑新闻稿件等均离不开文字媒介,利用深刻隽永的文字不仅能够全面展现新闻主题,精确解释新闻事件的内容,同时还能够赋予新闻编导专业一种淡淡的书卷气息,因此新闻编导专业的发展必将建立在文字媒介的基础之上。在传播学视野下的新闻编导专业,需要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文人素质,合理使用文字媒介用以表现该专业中的新闻精神,使得新闻节目具有真正的价值和灵魂[2]。
2.2 编导素质
广播、电视等是新闻编导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能够直接鲜明的将新闻内容传达给受众者,因此新闻编导专业当中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即为编和导。新闻节目中导演需要对整体节目内容和节目流程进行创编,也就是说导演需要负责将新闻节目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更加深刻,同时还需要指导并主持新闻节目的整体拍摄工作,确保新闻节目的精彩程度。编导工作的本质就是突破传统阅读形式的局限,利用可视性的传播媒介将新闻内容直接展现在受众者面前,加深其对新闻内容的记忆和印象。因此在传播学视野下的新闻编导专业,还需要充分发挥其固有的编导素质,将传播媒介自身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3]。
3 传播学视野下新闻编导专业的探索
3.1 了解市场环境
确定传播学视野下新闻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建立在充分深入了解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始终围绕市场的真实需求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可以就新闻编导专业开展市场调查,对当前的市场现状和市场需求进行统计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能够与之相符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切实保障新闻编导专业能够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务。
3.2 创造性引导
传播学视野下的新闻编导专业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发展性,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引导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譬如说学校可以与新闻行业建立协作合同机制,邀请当前从事新闻编导行业的一线工作者在学校开展教学讲座,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学生言传身教。再或者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新闻广播工作间、直播室等,帮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接触新闻编导工作,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工作场景引导学生完成新闻编导的学习[4]。
3.3 理论与实践结合
新闻编导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也非常强调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别是传播学视野下的新闻编导专业就是希望能够为国家新闻事业培养和提供大量专业应用型人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个人才能,帮助新闻行业再创高峰。为此需要高校在开展新闻编导专业教学时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传授新闻编导的专业理论知识,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模拟策划新闻节目,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新闻稿件的编辑、新闻节目的拍摄、导播和节目录制等工作,帮助学生在实践当中践行其所学知识,不断积累新闻编导的学习经验。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更高的教育思想,理念,工具,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一个核心指标对学校的高低来衡量。就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中心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出本文由收集整理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教育界的共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科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文科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正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我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现状
继“211”,“985”项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实验室建设在高等院校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学院和大学实验室的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形容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是我院实验室作为发展的重点项目,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验中心教学改革,能力建设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该中心的任务是,多媒体教学功能,突出创意媒体专业,具有辐射服务能力的跨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按照高标准的现代媒体技术。近年来,实验中心实验室硬件建设,政府的重点支持,学校课程管理,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其他方面更高的要求,对我们面临的能力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一种发展的机会。
2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体系
面对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的不断改革,探索,努力实现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形成的过程中建立的“实验 - 培训 - 实习”,加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中心为基础的学校,传播学,广告及全校本科生和非新闻传播类专业辅修的公开课实验教学的学生,也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内部和外部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在大量的训练的基础上,学院与业界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大量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全面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2.1加强基础,专业,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成立时间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有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如摄影和摄像,“广告”的原则,应该是必修课程,如电视编导与制作“,”广告策划与创意,新闻编辑研究“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被认为是为全校开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如“美学概论”。实验型类实验课程,实验,创新实验和研究实验和课外活动的发展。
2.2注重内部和外部的培训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该实验中心不断提高辅助教学也积极为学生提供培训机会,以及内部和外部条件。拍摄和采访中心积极鼓励大学生学生会,共青团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准备拍摄器材,偶尔这些成员组织的培训,使他们没有在课堂内学习中没有实验室不仅对学生在填写培训技能。
2.3广泛的产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的问题,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产,学,研,也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为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 实验教学基本理念重新定位
3.1辅实验教学向整合性实验教学转变
据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所有的媒体技术手段整合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框架。实验室课堂教学不再支持作用,必须是一个技术环境,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平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材料的产生,需要密切的联系与今天的媒体现实环境中,高,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应用扩展。
3.2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实训为主的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喜欢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熟悉各类媒体的设备和技术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熟练使用媒体的新闻采访,媒体,创意设计和生产。按照等级考试的科学技能培训,一步一步,确定学生的实际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和有趣的。
3.3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强调学生是实验教学的真正主体。尽可能地反映的开放性实验中心。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的特殊的设计,生产和研究,通过各种作品或成果的集中体现创新的有效性。的概念,自主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实验项目,实验结果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开阔眼界,与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自觉地为社会服务的实验结果。实施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合教学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中心。
作为培养新闻从业人员后备军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在此形势下也面临着变革。而且随着新闻职业的升温,各高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专业以弥补新闻从业人员不足的状况。尤其是在以技术学习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如何进行专业建设,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本文拟在以下内容中,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培养目标及定位
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新闻传播由事业型传播向产业型传播拓展,媒体形态的变化正如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所说:“……新媒体决不会自发和孤立地出现――它们都是从旧媒体的形态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①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专业的职业要求,如何去适应新闻职业的变化并继续深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至为关键的一环。
信息高速公路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展示了新的传播观念,正如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竞争实力体现在知识的资本上,尤其是信息知识的资本上。全球境况下的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重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传输手段的变化,与信息化息息相关。在传播方式上注重信息的全球性、个性化和共享性特征,把传媒业适应市场、满足受众需要作为首要的任务;现代传媒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及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模拟技术,智能方法正在取代线性方法。从节目的策划直到制作完成,所有的程序均可用数字技术完成,而且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成品的质量。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在传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强调掌握与信息化社会相关的应用技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站在行业的前端。
专业能力要求
中国的新闻媒体具有以下几种功能:舆论工具、信息媒介、交流渠道、舆论监督、教育载体、社会论坛、服务中介、娱乐休闲等,同时,还面临着海外传媒在文化与科技、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能力应有以下新的要求:
一是具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生动地融于各类新闻传播方式中的能力。新闻传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性地体现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并具有特定的政治敏锐感受能力。所以,我们要首先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政策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感受能力,这是新闻专业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发达国家无可阻碍的传播技术与政治文化攻势面前最应具备的能力。
二是培养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中国的新闻叙事方式与传统的文学叙事方式是相同的、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时间为序,讲究首尾相连,一以贯之。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对于现代青年人来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虽然也接受传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新的传播方式更乐于接受。所以,新闻叙事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新闻专业学生要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把新闻做精、做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和发扬媒体的优势,立足于其人格化魅力,引导受众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当务之急。
三是具有各种新闻文体的书写能力和规范的语言范式运用的能力。语言是人类存在和交往的重要工具。在用汉语作为载体进行交流的中国新闻媒体中,怎样用规范的民族语言传播民族文化,是新闻专业教育之本。如何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保持民族特色,不受外来文化侵蚀,体现民族内涵和民族感情,不仅是专业新闻教师,更是所有汉语教师在授课中要时时体现出来的。
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调整
针对新闻职业的转变,新闻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也应随之相应地调整。
一是压缩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增加必要的新的实践课科目。以往,新闻专业除公共课以外,各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几乎占到80%以上,而且,一些学校的基础课(如文学或语言课)的课时大大超过了其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所以,我们主张传统的中文类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概论等课程,在新闻专业就不宜分得过细,尽量综合并以大纲形式讲清脉络即可,把学科基础课的部分内容以作业的方式下放给学生自学或讨论,既压缩了部分课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增加必要的、新的科目。比如,网络传播实务,广播电视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编辑,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新闻栏目策划与制作,社会调查方法,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读者学、观众学,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新闻心理学等,这些科目大都是为满足目前新闻职业的新要求而开设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开设这些科目是十分有必要的。各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新课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职业要求的内容。
二是增加实习、见习、实训的内容和学时。由于职业需要,新闻专业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内容,因此,我们建议:尽量增加实习、见习和实训的内容与学时。原因有二:
一为一些学校由于资金、师资等原因,无法大量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而新闻专业新的课程要求却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有必要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间,尤其是在实习外,可以每学期增加一至两周到新闻单位见习的课时,也可以在每学期灵活掌握见习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学校所在地的新闻高发时段集中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能力。
二为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检验已学的知识和技术,以便对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我们的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往往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新闻工作突发性强,对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灵活。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个体差距与问题,在实习结束返回学校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补充,缩短就业时的工作适应期。另外,实习时学生的指导教师大部分都是一线的新闻从业人员,和在课堂上的教师相比,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但又是极其宝贵的知识,所以,增加见习时间,等于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职业技术日趋重要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因其实际性、快捷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建设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和完善。这是新闻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
注释:
①罗杰・菲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就业市场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2012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名中,新闻学专业排第30位,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3.8%。2012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职业前50位中,编辑排第27位,就业比例为0.8%。而在此前的调查中2009年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在就业总体排名中是88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88%的就业率,排在第75位。以上数据可见,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总体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但在新闻专业就业率提高的背后,隐现的是真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部分省级、地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招聘门槛逐年提高,从本科学历到全日制本科学历,目前已经发展到非“211”“985”本科院校全日制学生不考虑。一方面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一般采编人员饱和,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体招聘人才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专业毕业生。同时,近年来新闻行业内部以及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加剧也日趋明显。
在上述报告中还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如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前50位高薪职业及其对应专业排名中,第36位高薪职业是公共关系专家,新闻学竟是其主要对应专业,可预见未来新闻专业人才流向情况。而在2009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中被转入最多的行业里,媒体行业排第二,大量非新闻专业人才涌入这个行业可见一斑。虽然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尴尬,不排除2012年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工作者更应思考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如何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问题。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立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学”与“术”的比重和地位
根据职友集(某职位搜索引擎)数据,截至到2013年11月22日,30天内为新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提供岗位的招聘单位有1172个,其中民营企有720个,占61.4%,所提供的职位中,网络编辑最多,约占五成,其次是广告文案与公关营销,约占四成,此外还有行政管理等。事业单位只有6个,占0.5%,其中仅有两家新闻媒体,而且只提供实习生岗位。也就是说,而民营、私营网络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已经代替了传统大众传媒成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反观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距离在逐步拉大。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对本科学历教育学业标准描述明确:“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我国最早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多以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著称,重视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术科技能的训练多针对纸质媒介的需求。当时全国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国家分配工作,人才走向多为政府机关、传统新闻媒体,且供不应求。
上世纪末,我国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形成了新闻理论、业务、历史三足鼎立的格局。理论部分一般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业务部分包括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环节;历史部分包括中外新闻史、外国新闻事业等。后续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复制上述课程体系,辅以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形成重学轻术的专业教育体系。此后,由于我国的传媒体制改革,刺激了传媒经营研究,传媒管理与经营也成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程。新世纪,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媒介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数院校逐步设置了音频、视频采集和编辑课程、网络编辑课程等。一些理工科院校也陆续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依托技术优势,将培养学生的术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又催生了几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建立。
但总体来说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教材内容同质化明显;新兴课程理论积淀不足,某些技术课教材甚至是各种软件操作教程。人才培养重学轻术的院校,毕业生往往有“上手慢,后劲较足”的特点。但企业考虑到人才使用成本和继续培养成本,而对招聘这类新闻人才有所顾虑,尤其是非“211”“985”高校毕业生,就更难获得企业青睐。而人才培养重术轻学的院校,毕业生操作能力强,但往往“上手快,后劲不足”,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低,一般会给予较多就业机会,但这类人才后续发展空间有限,流动性强,企业也会为人才流失而忧虑。因此,在市场导向之下,无论是重学轻术的人才培养倾向还是重术轻学的人才培养倾向,都会阻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应在市场导向之下,慎重确立“学”“术”定位,不仅要从学生个性、天赋、爱好、成长空间等角度考虑,还要从学校现有师资、“学”“术”水平、硬件条件等方面考虑,同时还应高瞻远瞩,对就业市场准确预测,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又适应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人才。
二、在遵循就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尊重个性基础上,开展人生规划指导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部分知名学府的新闻及传媒类专业排名世界前列。其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五大方向是营销广告类传媒、新闻类传媒、创作表演类职业、媒体类职业和公关营销类职业。从我国社会和媒介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上述五大就业方向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目标。
我国高校在学生毕业前会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就业政策和程序,讲解基本应聘技巧。但这种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只是对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培训,缺乏专业针对性,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立场,指导学生包装自己,像推销商品一样,将学生投入就业市场中。而且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新闻传播学专业类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五种专业,每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都有区别。因此,毕业生的认知结构、专业技能、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在此专业类别中进行无差异的就业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学生的个性因素也应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被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天赋、爱好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个人专业水平在择业和求职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生就业既是一项宏观系统工程,又要从细微处着眼,针对专业、针对个人。
高校应在学生入学教育之后,就公开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思考未来,进行自我人生规划。此外,让学生认识自我,自愿参与人格测验,可以避免盲目性,辅助学生有效展开人生规划。
高校新生在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掌握就业形式之后,才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也能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开始目标明确、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毕业时,学生应已经从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心理生理素质等各方面完成了就业准备,而且能够以作品、证书的形式将其各种就业优势表现出来,打动目标招聘单位。高校让学生入学伊始就接触严峻的就业形势,思考人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未雨绸缪,抓紧在校时间和学习锻炼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尽可能发展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效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减少学校、师、生间矛盾和摩擦,将更多资源用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上,进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实现学生和校方双赢的局面。
三、适应新媒介和融媒体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媒介是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型媒介形式,包括互联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图文电视等。而融媒体是指是充分使用媒介平台,将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与新媒介,在人力资源、信息内容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据CNNIC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达4.64亿,超过使用台式机上网人数,新媒介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其实,在传播学视阈下,互联网络可以看做是多媒体交互平台。换而言之,即网络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了传播的载体,而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以看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便携式即时通信终端。因此,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融媒体形式。仅从网络和手机使用的规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同时采集、传输,实时整合编辑、输出,同时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提供报道和服务,适应融媒体时代需要的采编设备和系统已经生产并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信息采编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周期,并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其广泛使用必然是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先进技术和设备整合五种传播类型,为传统媒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媒介使用者实现了“媒介即讯息”和“媒介即人的延伸”;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也为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个性心理素质、驾驭更新中的采编设备的能力,还需要至少精通一种其他专业,具有迅速搜集、判断、编辑、整合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能力。因此,快速阅读与快速记忆也应成为融媒体从业者的基本技术,而对信息的把关能力也必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