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5:21:19
序论:在您撰写关于古典文学的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中专 古典文学 阅读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25-01
中专语文教学,是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活动。现在的中专学生,文学素养都相对较低。基于对他们认知实际的适应性,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大多是以激发兴趣,循序渐进和量力套用来实现的。将现代多媒体教学理念和社会性实用性手段,转变传统课堂的枯燥性、无趣性,架构他们知识,提高他们能力,让他们实现自主学习能力。
1 古典文学特点
古典文学作品,是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显示国家智慧和民族博大精深理念的主要坐标。其永恒的魅力,就体现在阅读之中。阅读古典文学,可以培养和陶冶美的情操,在阅读中,倾注人的情感,抒发一种情怀,展现出一幅个人生活的精彩画卷。
在激发人的内心情情感的同时,古典文学作品还以其展现的故事内容,表现一种超脱世俗的美。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尽皆表现于文学美的特质之中。古典文学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也是以其价值来打动人,让人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尽皆付诸于古典文学的特质之下。
2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内容和现状
对于中专生而言,语文阅读教学远远没有语文口头表达能力来的重要。以“演讲和口才”为宗旨的教学活动,其中寄予着学生内心的情感,也是枯燥的语文课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阅读教学就成为一项被忽略和不被重视的教学,处于古典古典教学的底端。中专生的性格特点和自制能力,决定他们对静默的古典文学阅读教学兴致缺缺。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得阅读教学远远达不到他们希求的轻松感觉。
古典文学阅教学读由以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为主。课内阅读以教师从旁协助为主,选定优秀阅读作品,实施精讲精练,指导特们进行完备的阅读分析。课外阅读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优势,锻炼他们阅读实践的能力。课内阅读,涵盖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义,课外阅读延伸出的内容,是以知识、实践和总结为主流,形成阅读感受,在对其过程指导方略之中,遭遇阅读难点等情形的制约,成为古典阅读诗篇中比较鲜明的一支。
3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思考
在针对中专的古典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要与时代和社会形势变革需求相适应。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因为他们钟爱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就可以实现实现针对他们自身发展特质,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构玩中学、学中进步的教学体系。除了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计划外,还要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学习,对相关事项实施整合,利用网络有声阅读,来提升个人境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长期的积聚作用下,文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得阅读教学收到了显著成效。
阅读教学要从教学设计上开始着手,以阅读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理念为基准,让他们跟随教学目标,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在阅读中,以例证和举一反三的学法,对学生实施启而不发的教学,激励他们克服阅读中的难题,进而通晓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思想深意。在明确掌握思想主旨之后,善于从阅读的小问题中,发现主旨背后埋藏的深意。
在创设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中,对古典文学作品中,譬如戏剧成分的阅读上,让他们内心自设场景,获益匪浅。教师在设计古典阅读教学设计中,无论是针对中专生学生学习个体,还是针对全体学生,为了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中,尤其要要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实施及时的师生互动和反馈。在培养他们阅读兴趣和思考文学作品内中的深意时,还必须从认知场景出发,培养他们合作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
中专古典阅读,可以立足于课内阅读,将读书作为第一要务,即自大量的读书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不能在语文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训练一些只对考试有用的东西,而是要把握真正的古典把阅读使劲,进而提升阅读质量。在古典阅读中,读书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自然,读科学,读历史,读哲学。可囫囵吞枣,也可浅尝辄止,更可以精益求精。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教育,学会和人物、故事交流,学会体味作品背后的深意,学会在不断的阅读积淀中累积知识、语言、情感和经验,最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想,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让学生子啊阅读的地严重,体会愉悦、悲苦、幸福、感动之情绪。这样在中专生之间,就营造出一种美好且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课程,不但心向往之,而且解放了自身思想,提升了自身整体阅读能力。
例如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时,对里面的文章、诗词和阅读,要在反复品味中明晓道理,指导其中的意识,明白期间的美感。从真正意义来说,也能更明确阅读目的,反复品味阅读背后的深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人物就会产生感同身受之感,在万确成熟的环境里,体验到古典阅读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潜移默化的接受新知识、新教育或可达到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目的。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必须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创新的、不同寻常的道路,在道路实施中,教师要发挥领路人作用,在实施课外阅读延伸时,推荐学生阅读优秀作品,设置课程讨论,利用多媒体影像设备,综合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能力。
4 结语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引导他们走向正规道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固定套路上,寻求出一条适们自身发展的阅读空间。在阅读中,让他们获得灵动的、快意的情感。古典文学阅读,带给中专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的审美意趣得到提高。在总结了现代中专古典文学阅读内容和教学现状的同时,思考教学中的弊端,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培养他们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兴趣,实现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感体验缺失情感教育中职语文教学爱心激情熏陶
当前,由于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偏差,使部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严重缺失。“情感体验缺失(emotional experience deficit)的涵义是指: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的知觉、理解、表达过程中,在经验和技能上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据调查,中职生情感缺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这迫切地呼唤着情感教育。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跟学生多谈“情”,跟学生多说“爱”,从“情”入手,用“爱”实施情感教育。
一、用爱心劈开学生尘封已久的“情山”
大多数的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往往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他们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孤僻、消极、叛逆、自卑、不会与人交往甚至拒绝与人交往……。面对他们,我们必须对症下药,用“爱心”这一灵丹妙药来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首先,教师要主动地走入学生当中。面对反复犯错的中职生,教师一定要心平气和,做好遇乱不烦,见错不惊的思想准备,不要动辄吹胡子、瞪眼睛。我们要多点情感投入,用关心、尊重、信任代替指责、强制、怀疑。只有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QQ、短讯、书信等方式多和学生谈家常、聊心事,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就会视老师为朋友。所谓“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教师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要主动地赏识学生。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打着“严师出高徒”的旗号,习惯于挑剔学生的不足,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例如,举办“趣味古典文学朗诵比赛”、创办兴趣小组等等。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例如,《四库全书》、《三国演义》等网上电子版的出现,使古典文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之中,有利于古典文学教育的发展。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可以拓展传播渠道。例如,定期办关于古典文学的黑板报,让学生在教室里可以时刻接触到古典文学;开展以“古典文学”为主题的班会,把古典文学的思想文化传承到学生的思维中;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著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四、结语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育价值;文学功底;语言能力
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指从远古直到五四以前优秀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激越华美的现当代文学等[1]。古典文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精神,以及特有的文学审美魅力,彰显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修养的最基础内容。在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西文化、多元价值观念急剧碰撞,对“三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易对其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思想上的纷争。基于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民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弥足珍贵的古典文学,对学生开展德育、美育等,启迪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高尚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古典文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的价值意义近
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古典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汇提供了依据[2]。将古典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集成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文化,蕴含稳定的共同精神、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等。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实践指导,体现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文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延续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历史,饱含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3]。将古典文学教育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和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当代工匠。古典文学中,蕴含很多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其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提倡和弘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古典文学教育,可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人文与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语文学习相对轻视,但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将古典文学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学教育的融汇,能使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对心灵与精神的洗礼,受先贤圣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修养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古典文学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汇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生动性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其作品创作的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别,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4]。教师要注重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佶屈聱牙的古典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形象或文本,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文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上古神话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帝、精卫、蚩尤、刑天等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再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该首歌曲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概而述之,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和风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地开展教学,使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沃土中绽放智慧鲜花。
(二)应用古典文学强化语文德育效果
古典文学具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以及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主张,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吸引力,能够唤醒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觉,使其在主动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古典文学教育,传承和弘扬蕴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古典文学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给予古典文学一定地位。重视古典文学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遵循“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德育教育的现实资源。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开展文学体验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微课、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古典文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典文学中蕴含丰富人类智慧,但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现代习惯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只有具有一定文学功底与素养,才能将作品中文化精髓充分领会,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文学功底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文学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次的文学素质培养策略,使全体学生进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古典文学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汉语语法、语义、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古典文学翻译的技巧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最后,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必须深入品味,才能真正领会。教师可利用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建古典文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引入实践法,通过口头和书面文本评价、小组自由探讨、课后写作训练等,引领学生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古典文学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对接现实教育资源。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融合渗透,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内心,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2]巨利宁.高职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章回小说:中下,2018(03):49.
[关键词]高职动漫教学;中国古典文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118-02
1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经典的文学作品精彩纷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辞令、雄辩的智慧,汉赋恢弘的气势、华美的铺排,唐诗宋词瑰丽的辞藻、华丽的语言,明清小说波澜起伏、曲折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刻画等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均是经历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富的人生意蕴。古典文学作品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信、节、义、孝、悌、勤、谨、仁、礼、廉、爱,从治国安邦之官品到兴家宜室之人品,其优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丰富内蕴的根底所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种来自古典文学的经典故事经典人物都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以《三国演义》为例,这部作品无疑获得了历史的检验以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认可。它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赵子龙,还是曹操、孙策父子、吕布、周瑜、黄忠、黄盖、姜维等人,都早为妇孺皆知、脍炙人口。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的加快,中国正在逐步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风也随之席卷全球,特别是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动漫行业的关注,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影视作品也在创下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例如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等,日本的以中国美食烹饪为题材的《中华小当家》,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志》,以西游记为题材的《七龙珠》,以及最近一直热播的动画《火影忍者》中出自《易经》的“八卦六十四”掌、阴阳五行。这些例子无疑都表明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可以攫取的创作源泉。
中国动画初创时期,当时的动画创作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早期的《金猴降妖》取材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文中对于白骨精幻化的女子的描述“在那山坳里,摇身一变,变作个月容花貌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再比如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老子说》、《孔子说》、《孟子说》、《庄子说》就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中诸子百家的要义用通俗易懂的漫画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2 动漫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意义深远
笔者作为一个工科院校的教师,对于现在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性、技术性的专业教育,忽视文学修养培养的通识教育的教育现状有很多感触。特别是对于动漫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无疑是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所以笔者认为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教学实践中来具有深远意义。
2.1 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加深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世界会得到升华。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韵律、修辞等方法,如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屈原骚体,唐诗宋词的格律。学生们可以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和意境,体会古典文学作者对事、情、景的把握。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逐步体会和把握文化精髓,进而提升文学修养,汲取创作灵感。
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由文字到形象的想象力,并为日后的独立创作积淀文化底蕴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可以创作的素材。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用学生的视角加以诠释。这本身也是动画作为一个载体所应当承载的文化传承的责任。
当学生们真正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洋中,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漫设计的巨大的资源宝库。跟“米老鼠”“阿童木”“白雪公主”一样,水浒梁山好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中的红娘等,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优秀动漫作品的形象,关于他们的古典文学就是动漫剧本的创作来源。
2.3 有助于培养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意象思维能力
意象思维是动漫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我国古典传统艺术创作强调“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艺术家将某一想法关注到某一物象之后,使其具有一定情感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形象。动漫设计是通过典型意象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意象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动漫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典文学中囊括了本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艺术行为、价值观念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到最宝贵和精华的部分,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发展。
2.4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从教的这些年中,发现这一代学生在快餐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大,能够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已经是凤毛麟角。许多高职艺术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经常词不达意。特别是动漫专业对于学生的叙述描述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如果在创作动画剧本的时候,连自己的意图和想法都没有办法描述清楚,让观众或者合作者弄明白的话,后面的制作过程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所以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高职动漫教育中,这种文学精髓对于学生内涵素质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相信通过饱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3 结 论
将中国古典文学引入到动漫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够在掌握动漫创作技法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修养、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原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并能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以服务于自己的创作。
参考文献:
[1]蔡艳艳.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其启示[J].电影文学,2012(21).
[2]刘瑞.中国古典文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J].剑南文学,2011(12).
《古典文学史》是维吾尔民族古代文学的传承结晶,具有连贯性和奠基性。因此,在安排课程时必须要注意这点问题。但是,目前各高校安排本课的学期和课时数不尽相同。就拿我校来说,在2010年的教学计划中(三年制)《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二年第一学期上,一周六课时共十七周(102课时),《维吾尔民间文学》安排到当年第二学期;2012年的教学计划中,《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三年,一周四课时共三十四周(136课时)。显然,这个计划有问题。其一,忽略了时间顺序。我们知道《古典文学史》是民间文学的延续,是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开端,如果将这门课程安排到最后学年上,不符合教学规律;其二,大大缩短了应有的课时。其三,忽视了教学效果。《古典文学史》是学习相关文学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如果将其安排到最后学年没有发挥出其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应将《古典文学史》安排到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学年,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课之后(或并列),在《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史》课之前。至于课时,要安排的尽量充足,保证其课程内容的全面讲授。
二、选择适合讲授《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提编著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因这本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性、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语言学》和《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行。《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笞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三)灵活设计作业。《古典文学史》课程最适宜的作业方式是作文。设计作业时,尽量安排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看资料的题目,绝不能安排一问一答的书面题目来浪费学生的时间。比如,要安排“为什么说维吾尔文学是用多种语言文字表达的?”、“‘乌古孜汗传说’中提出什么样的社会观点,其当前的表现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在喀喇汗王朝时期能够产生‘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等名著?”、“‘福乐智慧’中的知识、伦理道德、法律观点在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等题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显然,为了完成第一个题目学生不得不查阅有关维吾尔族历史、来历成分、生活的地域、形成民族史、使用的语言文字、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心理的四五部书籍或者文章,以后也是如此。教师批阅作业时一定要认真,给学生的作文写出详细的批语,选出最好的一两篇作文,鼓励学生做进一步探索,力争发表。如有在此方面发展的志向者,教师也要无私地进行指导。
关键词: 古典文学 科研能力 大学本科 教学培育
中国古典文学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一般安排六个学期的时间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与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古典文学知识和文学发展流变,而且要具备阅读古籍的基本能力,以及研究古典文学相关问题的基本素质。
那么,这种阅读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得以实现呢?笔者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十几年,为本科生开设过四门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得到同学们的好评。现笔者对执教的经验与思考作总结,以抛砖引玉。
一、寓教于课堂讲授之中
古典文学的课堂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学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涉及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文学史的讲授,按照朝代顺序,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其艺术规律,探求其成因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学术研究无止境,后出转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点讲述学界通识,又要兼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单纯满足于知识的写录与机械记忆。
以清代散文流派讲课为例,重点介绍桐城派,产生及持续的时间、流派名称的由来,然后分别介绍代表作家及其贡献,随后讲述这一流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关于阳湖派的问题,需要向学生指出,学界有关阳湖派是否独立成派存在不同意见,可分别简介各派的观点及其依据,然后以曹虹教授《阳湖文派研究》的出版及其研究成果的介绍结束这个问题的讲述。
经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清代散文主要流派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初步了解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并且对学无止境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培养他们对于古典文学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第二,文学作品的赏析,必须结合文学史的内容,对重点作家的重要作品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剖析,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理解。
以明代传奇《牡丹亭》为例。明代中后期,思想界的狂飙运动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即是显证。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结合汤氏《牡丹亭记题词》进行提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P1153随后,我对《游园》一出戏文进行了讲解,并发动同学对汤显祖的“至情”论展开了课堂讨论。
由此,学生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对汤氏的创作特色,到明代中后期文学界公安派“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特点在创作中的表现,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实现了从作品解读到理论批评的顺利过渡。
二、寓教于课外考察之中
除了课堂的讲述,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也是很有效的手段。上学期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撰写一位乡贤的小传,简介其生平及其文学活动。我特别提了一个要求:要写出自己通过哪些途径,搜集了哪些材料,有哪些收获。
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一是事关自己家乡的古代名人,学生很感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二是让学生走出书斋,放眼世界,将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开阔眼界,增强动手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选取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初步掌握了相关资料。接着,利用国庆节放假时间,回到故乡,各展神通,收获很大。
有的同学走访了乡贤的出生地,与其后人访谈,得见了其珍藏的家谱、族谱,得到了第一手访谈资料;有的拜谒了名人纪念馆,甚至独自前往名人墓园,拍摄了珍贵的照片,增进了感性认识;有的去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传主的字画,对其文学以外的艺术成就有了切身体会;有的广泛发动社会关系,趁着放假期间,进入了地方志办公室查找资料;有的甚至找到了少人问津的江苏省档案馆,并遇到了在那里工作的校友,得到了其热情的帮助;还有的同学则去了南京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翻阅了收藏在那里的古籍。在报告里,同学们说:“捧读古籍的感觉,真是不一样啊。”
在汇总、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在世时颇有文名的古人,身后却默默无闻?为什么声名颇为显赫的古人,却没有进入断代史撰写者的视野?这到底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个案,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通过这次作业,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完成作业不是简单地坐在图书馆里下载资料,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搜集获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墓园……有价值的资料不仅是文字资料,还包括书法、绘画、家谱族谱、墓志、书影、访谈录音等。文学研究由此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兴致盎然。
治学固然要耐得住寂寞,所谓板凳坐得十年冷,没有耐心是不行的。但是,做学问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当你打开眼界,敞开心扉,就能海纳百川,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年轻学子加入到学术研究的队伍中,学术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寓教于考核之中
考试分数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最为学生动心牵挂。教师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努力方向进行引导。
每学期开学之初,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古典文学常识、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强调对名家名篇的考核,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内,利用课余时间,大量背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作品。
只有熟悉掌握了足够数量的具体作品,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认知才能真正做到既脉络清晰,又血肉丰满。正如清人张佩纶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足推博雅也。”[2]P616
南师大文学院目前所使用的是本校郁贤皓、钟振振等教授编选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除了选篇典型精当之外,这套教材还在每篇之后附有《选评》,汇集了历代对本作品及作者的点评。学生在背诵时,不仅能够熟知作品的原文和释义,而且能够结合他人的评价,进一步深入体察作家的风格和本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达到点面结合的效果。
如今的本科教育不同于以往,科目众多、学分总量和工作诉求等因素都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受到了挤压。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在这么多科目的竞争中保证学生对古典文学学习的投入呢?经过这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觉得,以考促学的方式是一项值得重视和推广的古典文学教学方法。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相形之下,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和治学能力都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很容易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误以为死记硬背,就算是学好了古典文学。其实,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激起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就开了一个好头。然后,根据本科阶段学生的特点,用心讲授,悉心指导,引领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讨,不断促进他们养成求知求真的思维习惯。在治学的道路上,教会他们不盲信权威,不迷信教材。同时,以阅读原始文献为基础,以理论批评为手段,文史互证,密切关注学界的学术动态,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本科阶段的学生一样可以迈入学术研究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古典文学作品为传统医学提供传播载体
上古之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理性意识,文化呈现原始综合态势,这种态势成为古代孕育各门知识最初的摇篮,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的融通关系就是在这种原始态势的影响下孕育起来的。当传统医学还没有从原始综合文化体分离出之前,最早的文学样式民歌、民谣,就已经成为医学的重要文字传播载体。成书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谓是一部以诗传医的早期佳作。《诗经》汇有诗歌305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也较广泛地记录了阴阳、五行、脏腑、疾病、药物、治疗、保健等医学内容。《诗经》记录各种花草约有149种,可以作为药物的约60种,如芣苢,即车前子;蝱,即贝母。其中木本药物约20种,如桐、柏、梨、槐等;虫类药物约90种,如蟾蜍、虿(全蝎)、蛇等。《诗经》对疾病也有了广泛的认识和记录。如《国风•卷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2],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采用歌赋体裁用以解说中医药知识,使诗歌和医理互融,于是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历史上许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当我们阅读这些中医古籍时,体验到的是林间漫步的怡然,以及与智慧和自然对话的深邃。譬如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就是以对话文学为体裁编撰的,其开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用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手法陈述了传统医学天人感应,阴阳合一的医道。
2古典文学作品蕴涵传统医学知识
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涉医内容丰富,几乎涉及中医药各方面的知识。举凡疾病诊疗、中草药知识、针灸,乃至气功、养生之道等等,无一不在古代文学中得到充分的描写。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大多通晓医道,有些人还亲身从事过医药实践。由于具备医药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中的医药内容,往往有科学或经验的依据,真实可信。先秦时期《左传》、《庄子》、《吕氏春秋》等书都可见到不少医药寓言故事。在《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等名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医学思想更是举世罕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曾多次借用书中人物之口,描写了刘备的痢疾,姜维的心绞痛,司马昭的中风,曹操的头疼等等。文学对医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映出不同时期医学思想在市井的普及情况,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小说《镜花缘》写了17个医方,或为作者李汝珍所自拟,或为民间验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杂识》[3]尝谓:“《镜花缘》说部征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辄效。”有人作过统计[4],《红楼梦》涉及疾病114种,方剂45个,药物约120种,书中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的病情和诊断过程,“两弯似蹙非蹙柳叶眉,一双似情非情含情目”的林妹妹在中医看来就是肺肾阴虚。这些有关疾病医疗的描写,不仅从一个侧面着实形象地反映了黛玉的性格和命运,也生动阐述了大量的医理,推动着性格与情节的发展。有的情节甚至直接表达出了作者的医学观点和见解。书中八十三回描述了贾府保健医生王太医给林黛玉的诊疗过程:“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一部《红楼梦》就有如此丰富的医药内容,由一斑而窥全豹,可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医学知识之宏富了。传统医药素材丰富了古典文学的内涵,为古典文学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古典文学的社会价值,成为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融织的结晶。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丰富的医学素材,实质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传统医学的丰富内容,可以看到传统医学对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传统医学广泛地浸透到不同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行为和风尚。
3传统医学作品承载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学是医学的基础,是习医者必备的文化素养,历代名医无不运用文学来编纂和撰著,以阐明医理。中医学很多宝藏,都保存在历代文献里,通过书面语言保留下来。医学家没有一定的文学水平便不能很好地把它继承下来,更谈不到整理、提高、发扬。可以说凡医学之有成者,无不娴熟于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优美的文字语言,促进医学的发展。中医家历来将文、史、哲作为治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很难深刻领悟医道的。清代医家陆以湉[5]说:“医非博物不能治疑难之症。”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写道:“盖医出于儒”,正说明文学为医学家构筑文化底蕴,文学可以帮助医学家加深对“人”的体验,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医儒不分,由儒而医,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纵观中医发展史上,不少著名医家是从饱读经书的秀才走上医学道路的,在中医史上,医学家兼通医学与文学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而集医、文、史、哲之大成者,不乏其人,如被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的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在文史方面很有成就,写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等文史著作,后因病中年瘫痪,愤而学医,所撰《针灸甲乙经》成为针灸学奠基作之一。在这样一部医学巨著里,我们可以窥视到他的哲学观点,他在《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论》[6]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体现了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这一哲学观点。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精通文学和哲学,他的文学代表作古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被鲁迅先生称为“意绪秀异,文笔客观”。而他的著名理论著作《抱朴子》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这部著作不仅论述了神仙、炼丹、符箓等道家思想,其中如《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宋范仲淹倡导“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人生理想,曾对一部分文人的人生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事实上有不少文人学士皆通医道。如白居易、苏轼、司马光、沈括、陆游、元好问、蒲松龄、刘鹗等文学家虽不以医名世,他们皆有关于医学的论作。以博学和才情著称的苏轼,就曾写有《人参》[8]一诗:“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上药无炮制,龁齧尽根柢。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它的形态、特性,介绍其服法和功用。文、医皆通的东坡居士,将诗兴与学识及人生感悟熔为一炉。文学家把在文学中关注生命,崇尚生命的思想转向对医学思想的审视。医学家通过文学艺术来体验病痛、孤寂和疾病的可怕,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诸如人们抵抗病痛时个人和社会的反应,了解不同的人以及他们在不同的背景下的心理、思想和情绪,从而加深对人的认识。可以说古典文学奠定了医学家坚实的生活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传统的医学著作有不少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