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2-04-04 09:37:31

序论:在您撰写物理创新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物理创新教育

第1篇

一、物理创新教育,首先要物理教育创新

物理学本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没有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就不会有物理学研究的进步。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反驳,就没有人类对力学的进一步探究。同样,没有我们对物理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物理创新教育。

1.物理教育观念的创新。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把我们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教学,把上课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夸美纽斯曾说过,教育没有创新,我们就不会有进步。教育观念的创新,首先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的要有创新意识。

2.物理教育内容的创新。在物理课本上,我们除了有新课程内容,还有科学世界、STS、小实验、小制作等。在以前的教学中,可能我们重点讲解的事新课程内容,而对其它会置之不理。但是,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及好奇心会越来越广。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教育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学习和补充把学生的学习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教育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3.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教学者推崇,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应运用实验的作用,第一?课,我们都会做一些小实验,如将一烧瓶中盛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然后倒过来淋上冷水,水有沸腾了;在冰柜中取出的冰棍向下冒白气等。这些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因;一个好的环境,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诱因。教育环境,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并且让学生能大胆的质疑,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针,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创新教育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要激励学生提出在学校看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如看见亮着的灯,思考为什么会发光;看见流出的自来水,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压强等。这些在增进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家庭环境对物理创新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学校。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它成绩并不理想,但就是喜欢摆弄各种电器。又一次在家中,他居然拆开了家里的电视,慢慢地欣赏起内部电路。这时,他的父亲下班回家,看见了拆开的电视后,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鼓励他说知道电视是怎样放出的图像吗?然后和他一起研究。并鼓励他认真学习,在书中会学到更多的电器知识。在他的努力和家长的激励中,该生成绩突飞猛进,高中毕业后居然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在大学期间还有多项电学方面的小发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就不会有那么强的创新意识。

3.社会环境对创新教育的作用。在我们的周围,自然科学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认真抓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那么可以让学生能认识物理,认识科学。与此同时,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知识能进行一些尝试。发挥物理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特点。将创新教育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

三、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执行者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民主氛围;开放思维

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需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用创新的教育思想寻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自然科学,与实际联系紧密,更应在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在民主氛围中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列宁说过:“没有感情的人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学生在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对学习的热情,诱发求知的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反之,心境忧郁寡欢,智力活动便会减弱,对课堂信息的接受自然就会迟钝。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民主和谐的氛围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教师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主导者,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毫无疑问应扩大学生参与的程度、深度与广度,建构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分层指导,加强效果反馈与激励评价,全面提高学习质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只有创建学生主体,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把知识建构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才可能完成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这样便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赏和鼓励。

二、在辩论声中激活学生智慧火花

课堂中的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所欲言,使那些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也敢于提问,课堂自然有了活力。在物理创新教学中,引入辩论机制,是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辩论,在思辨中寻找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案。巴甫洛夫认为:“争论是思维的最好媒触”。辩论最易激活和调动人的聪明才智,最能触发灵感产生绝妙的解决问题方法。学生在辩论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多向辐射,富于挑战,竭力展示自己创新和雄辩才华。我们要精心设置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功能、针对性和目标性强的辩论话题,供学生争辩,激活其创新火花,引发其发散思维,使之充分自由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光的本性”这部分内容是教与学的难点。学生课后议论:“一会儿认为光是粒子,一会儿认为光是波,一会儿又认为光是粒子……光到底是什么?真难理解。”其实,这部分内容如果集中连贯起来看,是一个“物理理论模型”不断创新演化的过程,是物理学家们创新思维的生动体现,是培养学生物理创新思维一个极好素材。教学中,本人就以学生议论时提出的“光到底是什么?”为话题,分别以“光是波”和“光是粒子”为正反方辩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双方学生人人动手,周密谋划,查阅资料、准备论据、撰写辩词。辩论中,学生情绪饱满,思路清淅,思维缜密,逻辑性强,语言准确,论据确凿,睿智的火花频频碰撞,模糊的疑团不断澄清,“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明”,最后达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共识。通过辩论教学,学生用自己智慧攻克了自己学习的难题,真正找到了自己是学习主体的感觉,体验了物理学家是如何构建新理论的创新过程。

三、在启发鼓励中开放学生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把握启发契机,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情景启发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重力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地球表面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如,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对未来交通工具进行设想和规划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对那些别出心裁的思路,与众不同的观点,别具一格的见解,应充分肯定他们的想象力,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教学之道,贵在引导,重在启发。只有教师启发得当,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运用知识于实践,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物理教师必须适应时展,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时刻注意体现物理思想、概念规律在认识上的创新和应用上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顿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6.

第3篇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 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适当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将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展示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他们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3 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水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水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测水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4.1 (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10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100mL。

4.2 (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10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100mL。

第4篇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

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

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

,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

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

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创新启蒙 ;

新课的导入是树立创新意识的最佳良机。导入的创设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

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目的。初二年级是物理

的起始阶段,新课的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学生爱不爱学物理、想不想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

课程标准传授知识之余,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因为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

二、培养创新意识 ;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

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

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

课堂上控制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还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

善于与学生沟通。

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

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

,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

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

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

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

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

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

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

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而

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

,更严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兴趣,也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就需

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

等。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只有吃透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

针对性。只有教师讲的学生都渴望学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

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

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

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从而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

四、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

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

,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

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

参与到学习中来。

再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例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

上。 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 C、人可以倒着行走。 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

,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

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

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

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新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

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

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

性强,积极性高,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育 创新教育 想象力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人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找准结合点,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和渗透,力求反映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使创新教育扎根于课堂,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笔者总结近几年的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得到以下一些启示与同仁们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怀疑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物理学的整个历史就是破旧立新的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科学家的重大创新发明除与他们的天才和广博知识有关外,还在于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与训练不断提高的。如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是一位花匠,自行车播种器的发明者是一位农民等。使学生明白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不去开发,只会慢慢地泯灭。其次,科学的创造首先表现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上,为此,一方面,要从知识内容的衔接教育中,经常地提出问题且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问意识,另一方面,要对物理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和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有意识“剖析”。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如想想议议,物理学家小传等都可以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崇尚科学,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

二、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存在着逻辑和非逻辑的两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具有连续渐变功能的思维形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非逻辑思维是一种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思维形式,如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只有逻辑的与非逻辑的两种类型思维形式的“和声共鸣”,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交响乐”。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重逻辑思维的发展而轻视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重渐变而轻突变过程,致使学生习惯与再现思考,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足够的能量。因此,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应选择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突破口。

1.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塑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的思维方式。科学家们常常凭借想象的翅膀越过思维中断的鸿沟,最终导致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的突变。因此说,创造发端于想象。

在物理教学中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且具有对猜想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中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活泼的思维活动,使之主动接受知识,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猜测发现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2.发散思维的训练。物理问题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多种解决方法,甚至有的具有不同答案,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学生按一种思路用一种方法得出一个正确答案而过早拍板,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力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去分析物理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思考问题。它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学中很多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启发学生从相反的方向,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果,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如正向的由物体的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反过来,也可由物体的运动确定物体的受力。又如,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学生对物体相对运动趋势难以捉摸,可进行逆向思维引导:若接触面光滑,物体会向什么方向运动?从而得到这个相对运动方向就是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再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若不同时使用伏特表和安培表,能测未知电阻吗?若能,应该怎样做?还有光学、电学的“黑匣子”问题,要求学生从外部观察和分析入手,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猜想和逆向思维,确定“匣子”内结构等。一个复杂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过程。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确实可以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4.灵感的捕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由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促使创造者茅塞顿开一下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使思维活跃到明朗阶段,认识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敏锐的顿悟,就可以说产生了灵感。灵感的闪现,为创造者提供了接通思维,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关键的机遇,因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灵感具有突发性和瞬间性,不能完全按照人的意志出现和控制,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去诱捕它。首先,要注重平时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只有让大量的信息深深地印烙在脑海中,才能造成一种强大的势能,一经触发便转化为思维突变的动力。其次,应使自己的兴趣情感和思维都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方面来,进行执著追求和苦苦求索,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与欲望。另一方面,许多事例证明灵感大多在长期紧张思考而暂时松弛时得到。这是因为暂时的松弛有利于消化利用和沟通已得到的全部资料,有利于恢复大脑的疲劳并使它再次高度兴奋起来从新思考。有利于发挥潜意识的作用,从而突破各种心理定势和习惯性思维的束缚,通过自由遐想,自由组合忽然接通思路,问题的奥妙被点破,新设想随之出现。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在遇到难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思维陷入困境时,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下来,去从事一些松弛的活动,使思维“热线”下潜,让潜意识出来活动,达到对灵感欲擒故纵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研究方法;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07-01

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的教学模式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2、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二、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化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赫兹利用当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三、培养全思维的学习习惯

全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模式。它将思维分为思维内容、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三大部分。其中思维内容由动作、形象、逻辑、辨证四部分组成,称为中性因子;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与推理,也是中性因子;思维形式可分为求同、求异,集中、发散,习惯、变异,循序、跳跃,试误、顿悟等五种范畴,在每一对范畴中,前者是正向因子,后者是反向因子(正向因子又称正向思维,反向因子亦称反向思维)。三部分交叉组合,构成空间多维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例如,学完高中课程后,可画出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

四、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

第7篇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