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49:27
序论:在您撰写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1. 前言
(1)近十几年,我国各城市拓展速度明显加快,各地纷纷建设新区,与旧城区相比,新城区在总体规划以及路网规划、道路红线宽度等均体现出大尺度的格局特征,道路的景观带越来越宽,出现了一大批景观大道,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城高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逐步改进与完善。
(2)城市道路景观主要问题有:道路景观趋同——道路绿地景观缺乏个性、忽视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性不强,这种现象表现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则形成了在设计中不重视原有的场所精神,没有考虑城市的整体风貌及形象定位、没有有效地与城市历史、文化相融合,各城市互相效仿建成的“景观大道”“世纪大道”,一味的栽植大规格植物,有时甚至盲目地种植未在本地区引种驯化成功的植物,道路景观中的设计雷同或趋同,最终造成了千街一面、千城一面等特点,远离了本应属于某一特定地区的景观独特价值,导致了各个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脱离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性化”设计不足,以车为本,人性关怀不够,街道场所感缺失、步行道绿带欠缺,公共活动空间缺乏,设计时往往忽略了街道的休息、交往空间和场所的设计,街道的使用主体归根到底还是人,因此这些休息空间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应注重对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道路功能设施不系统、不完善,道路功能设施如景观建筑、游憩建筑、座凳,公用电话亭、指示牌等,往往在绿地景观的设计中未能真正进行系统完善的设计与建设,即使有也没能真正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未能考虑与其周围小环境的融合与统一,从而不能够很好地为游人提供休息、观赏等功能服务,而且艺术观赏价值不强;道路景观设计及建造发展欠均衡,目前,我国各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欠均衡,且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区域也有所侧重,一些城市建造了一些高质量的景观道路,但仍只停留在“点、线”的方面,与城市内在的意象结构体系相联系则有相当大的距离;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考虑不足,目前大多城市在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中,对景观形象重视有余,强调园林美化和观赏效果,而往往忽视了道路绿地的生态性,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和道路养护的特殊需要;道路景观整体性较差,整条街道路空间整体环境质量差,建筑风格杂乱,色彩搭配欠协调、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统化等现象普遍存在。
(3)在生态性问题上尤为突出:在过宽的道路中,绿化用地比例相对偏少,仅仅解决了道路交通功能,而忽略了自然景观,生态可持续性和人文历史等要求;道路绿化的植物量不足,植物景观配置单调,植物选择忽视乡土特色,品种单调,且配置形式缺少艺术构思;只注重界内和近期效果,对整个路域范围内物种的逐步恢复和自然演替考虑较少,忽视植物的地域性、适应性和共生性。目前虽然城市道路景观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景观的生态化建设与人。
2. 重视生态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已将生态城市作为首要目标,目前,各个城市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绿色街道的建设,无疑将成为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途径之一。
(2)“绿色街道”一词最近被许多城市引用来指在多个方面重视环境的街道,包括减少铺装宽度,增加树木种植,以及与雨水处理相结合(辛西娅.格林和雷纳德.凯利特 2010)。徐文辉(2010)认为,“绿道”是包含线形元素的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和审美等我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
(3)目前,我国对街道景观中生态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比如将雨水视作一种资源,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设雨水花园或滤水带、生态停车场等,收集周围区域的地表径流,恢复自然界的雨水循环系统,以绿色的方式来处理城市雨水排放,从而局部替入不菲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或将城市中元老化的市政设施变成配角(陈晓彤和倪兵华2009)。
(4)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道。目前应先推行以下几种绿道的改造模式:可以利用已有的绿化带,将绿化带中的雨水园和市政雨水系统相联系;可以直接在恰当的位置将绿化隔离带局部改造成为雨水花园,从而建设成为简单的绿色街道;未建成的街道应在总体规划之初就引入生态街道,绿色街道的理念。
3. 加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及地域特色性
今后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道路绿地要与城市道路使用的性质、功能相适应,与道路绿地系统规划相符,道路景观各功能要素与景观要素整体统一和谐,同时道路植物种植设计还要与当地的植物管理养护水平和当地的城市土壤条件相协调。
4. 以“人性化”为目的进行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场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道路景观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环境较重要的一部分,街道景观各构成要素与道路使用者的关系极大的影响着城市道路景观的质量。也反映着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程度。目前,由于重车不重人,重景观不重视使用需求等现象的存在,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正在渐渐消失(彭钢2006),因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改进:
(1)要以环境行为论为理论基础,增强人在道路景观中的体验性。利用环境来达到行为自主性,通过改造物质环境来满足生理及心理需求是人的本能,设计道路景观时要从环境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在城市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活动的反应出发,力图设计满足人的需求的道路环境,增强人在道路景观中的体验性。
(2)注重人的文化表达。城市道路景观常常是城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等人文因素的表达,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提取当地典型文化类型,使得设计的道路景观得到大众的认可。
(3)满足各层次人的使用需求,真正做到公平使用。应对各层次使用人群尤其是老人、儿童这些对户外空间使用频率较高的人群的使用需求进行分析,设计的道路景观能使人们平等的享受道路资源,通过合理的组织与引导,让人们自觉地选择其所需要的交通方式与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郑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2010,01.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湖北荆州;桃花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15-01
1 桃花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桃花村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约6 km处,是太湖农场管理区的一个生产队。1996年几家农户在棉田里套栽桃树收益颇丰。2001年生产队组织规模栽桃,形成了40 hm2桃园。得益于桃花盛会品牌效应的推动,目前桃花村已建成80 hm2桃园、100 hm2梨园、33.3 hm2科技示范园、6.67 hm2莲花岛屿、13.33 hm2垂钓基地及58户农家特色餐店,年接待游客规模多达150万人次。如今的太湖桃花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认领、田间劳作及垂钓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是荆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了响应国家旅游局打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2]。有关部门先后对桃花村共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完成了“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广场、电信、宽带网、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桃花村拥有许多文化品牌,如“桃园三结义”,还有桃花节与桃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1年11月获得了“湖北旅游名村”的称号。
2 桃花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桃花村“农家乐”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产物,是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游客到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让大量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区乡村去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大幅度上升,这就为桃花村旅游的兴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桃花村旅游是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实施,并且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它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科学的规划,改变了落后的农村面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剩余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1]。
3 桃花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单一
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3]。桃花村顾名思义是以桃花为主,经营管理者就仅仅开展以赏花摘桃为主的旅游活动,特色单一,很难使游客二次或多次旅游。
3.2 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桃花村已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道路没有明确的分级,仅有主干道和田间小路,主干道狭窄,只能并走2辆车,田间小路坑坑洼洼,不利于游人行走;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就在景区广场或路边停靠,造成旺季交通大拥挤;洗手间设置不够且内部设施不齐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或基本没有,缺少一些游乐健身设施;餐馆、酒家设施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
3.3 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及对外的宣传促销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桃花村引进资金力度不够,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大大制约了桃花村的发展[4]。
3.4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是大多数景区出现的问题,一到旅游旺季,交通不畅,人满为患。游客乱丢乱扔现象严重,乱踩乱踏,攀爬现象也很严重,导致许多树木的枯死。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很好的分配客流量,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心情。到了淡季,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让在淡季的游客对旅游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3.5 植物配置单一
植物配置主要是桃树和紫叶李,还有少量的樟树、桂花等,灌木就是海桐、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搭配单调导致桃花村的植物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天景色迷人,秋冬季节萧条冷清。
4 桃花村旅游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是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是充分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三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对景区管理的认识,组织一些员工到相近或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去考察学习,借鉴创新使桃花村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针对乱踩乱踏胡乱攀爬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或警告,设置宣传标语,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游客、景点双赢的局面。招收专业管理人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修建一些宽阔的主干道,设立分级公路,减轻旺季客流量的负担。在旅游旺季可以分派工作人员免费充当导游,有意识的进行分流管理,大大减轻人满为患的局面,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6-7]。桃花村应多引入一些观叶观花植物,改善目前植物配置较少的现状。植物选择时应注意做到体现植物春华秋实的本质,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感觉到强烈的季节变化。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道路两旁的绿化,如在人工桥边种上迎春花,路旁可规划出2~3 m宽的绿化带,由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层次分明,增加绿量以达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4.3 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桃花村的主要项目是观赏桃花和采摘活动,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季节性。旺季很旺,淡季游人稀少。开发一些娱乐活动如土壕对战、骑马游桃花村这样的野趣活动在淡季也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到来。建设农业研究基地,不光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而且那些新型农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5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 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7-24.
[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4] 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9(4):75-77.
[5] 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
关键词:LNG双燃料动力船;发展现状;山东航运;船舶改造
中图分类号:U6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027-03
国际海事组织(IMO)所颁布的《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MARPOL)附则VI,将对全球及排放控制区逐步实施更加严格的NOx和SOx排放要求。传统的船舶采用柴油作为主要燃料,限制NOx和SOx排放成本较高且成效有限,LNG燃料具有清洁环保、经济高效的优势,对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水域污染意义重大。
船舶LNG发动机分为两种,即LNG单燃料和柴油-LNG双燃料。单燃料发动机使用天然气完全代替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是在现有柴油机的基础上,增加LNG供气系统及双燃料电控喷射系统,从而实现发动机的纯柴油和柴油-LNG混燃两种工作模式。由于国内船舶LNG加气站等配套设备不健全,现阶段LNG单燃料船较少。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可以实现柴油和柴油-LNG两种工作模式,在现阶段被广泛使用。据报道,某双燃料动力船工作于双燃料模式时,SOx减排100%,CO2减排17%,NOx减排88%,可吸入物及噪声等也相应减小。如果在全国内河、沿海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 LNG燃料动力船发展现状
1.1 国外LNG燃料动力船
国外对LNG动力船舶的研究与建造较国内早很多,主要以挪威为代表,其LNG动力技术、理论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2001年,当时的挪威船级社(DNV)已经制定出液化天然气动力燃料船规范,目前,国际上的LNG单燃料或双燃料船舶大多入DNV级。截止到2012年,全球入籍DNV且正常运营的LNG燃料船舶已超过20艘(不含LNG运输船)。
截止到2013年11月,北欧以客渡船、平台供应船为主的两大类共60艘LNG燃料动力船舶正在运营;美国有24艘LNG动力和预备动力船舶待建,总造价约30亿美元;日本、韩国等也开展了各种LNG动力船舶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如NK与三菱重工开展的“推进天然气燃料动力船综合性研究”课题,韩国于2012年建造了首艘LNG燃料动力客滚渡轮“Eco-nuri”号。
1.2 国内柴油-LNG双燃料动力船
我国2010年左右开始将LNG作为船用燃料,LNG动力船舶的起步较晚,且多为双燃料动力船,由旧船改造而成,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近两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进LNG动力船舶,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也积极投入到LNG动力船舶研究中,使其得以快速发展。近年来建造或改造的部分柴油-LNG双燃料动力船如表1所示。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大力推进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7月,我国正在规划的LNG加注趸船有30多艘,除加注趸船外,多座岸基式加注站也在规划建设。同时数艘LNG加注船也在规划设计中。
随着配套设施的健全,国内内河纯LNG动力船也在悄然兴起。2015年3月18日,“绿动6002”轮试航成功,该船的成功交付标志着国内首艘内河纯LNG动力干货船投入营运。同日,我国首批纯LNG动力示范船在盐城市江苏勤丰船业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该批船共三艘,其中53m一艘、58m两艘。
2 山东省LNG双燃料动力船发展现状
2.1 行业发展趋势
2015年11月23日,《山东省京杭运河航运污染防治办法》审议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实施对京杭运河船舶升级改造、运力结构调整带来积极影响,鼓励京杭运河船舶使用LNG燃料动力。随着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内河船舶采用LNG燃料动力正成为新的行业发展方向,“畅通、高效、平安、绿色”渐渐成为航运的主题与趋势。
2.2 山东省LNG双燃料动力船取得成就
2.2.1 船用LNG发动机
山东省的潍柴公司从2008年开始LNG船用天然气发动机的研发,目前已完成WP12C、X6170等机型的整体设计,并完成了WP12C、8200等机型的实验。其中WP12C350NG船用天然气发动机是国内首个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的纯天然气船用发动机。潍柴170系列双燃料发动机是以X170系列柴油机为母型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发动机,该型发动机排放可达到IMO第II阶段要求,常用负荷点燃油替代率达到80%以上,综合燃油替代率高于70%。
2.2.2 LNG双燃料动力船
山东省LNG双燃料动力船主要有2013年改造的“鲁济宁货2535”号及2015年由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主持设计的“鲁枣庄货2662”和“鲁枣庄货3666”号。其中“鲁枣庄货2662”和“鲁枣庄货3666”号为山东省第一批新建LNG双燃料动力船,于2015年3月23日在枣庄成功下水试航,填补了山东省LNG应用于内河新建船舶领域的空白。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船舶,所建LNG动力船舶燃油替代率可达70%,机油消耗及发动机噪音降低20%,硫氧化合物可减排70%,氮氧化合物减排85%,二氧化碳减排20%,具有显著的环保性。
“鲁枣庄货2662”和“鲁枣庄货3666”设计过程中,对LNG双燃料动力船型合理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素进行了大量调研,同时对船用LNG储气罐、气罐连接处所、热交换器及结构形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LNG双燃料动力船进行了船体强度分析,优化了气体管路、通风管道以及监测报警系统等。其成功建造完成了对内河船舶LNG双燃料货船关键技术的突破,并为以后LNG双燃料动力船的设计、建造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 LNG双燃料动力船发展遇到的问题
LNG双燃料动力船的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多种因素制约着国内LNG双燃料动力船的发展。根据国内学者分析,当前LNG动力船发展存在如下几个突出问题。
3.1 资金问题
资金是制约LNG船舶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在LNG双燃料动力船发展初期,政策所给予的资金补贴,加之LNG相对于柴油的价格优势是推动LNG动力船舶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据2014年财政部和交通部联合的《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新建LNG动力示范船单船补贴85-140万(约占新建差价成本80%)。然而,近几年随着政府补贴的相应减少,新建LNG动力船的经济优势减弱。LNG双燃料动力船前期投资较大,加上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下跌、LNG价格的攀升,其相对于柴油的运营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
3.2 基础、配套设施问题
配套设施不健全是造成LNG双燃料动力船这一过渡船型出现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制约着LNG动力船的发展。水上加气站的配备不足使得船舶加气十分不便,燃料供给受到制约。LNG加注设施建设也存在诸多政策与管理的不协调,使其布点困难重重。虽然现阶段已有部分水上加气站建设完成,但距供气网络的形成差距大。
3.3 规范与认证问题
我国船舶使用LNG尚处起步阶段,相关技术标准不够健全,技术、法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且产品认证要求高。如已在陆地上广泛使用的LNG储存罐,如应用到船上,涉及到设计、安全、审图、检验等应满足不同的要求。对于双燃料发动机,柴油机和供气系统的控制、安全监控及中央控制单元(ECU)可靠性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4 对山东省LNG双燃料动力船发展的建议
结合国内LNG燃料动力船目前遇到的问题,对山东省以后LNG动力船舶的发展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4.1 提高补贴力度、拓宽筹资渠道
按照《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补贴政策,自2015年3月31日起,对LNG燃料动力船舶的补贴逐渐减少。在此背景下,山东省需加大补贴力度、拓展融资渠道,以解决船东的资金问题。
(1)加大地方政策补贴力度。《办法》中规定的补贴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此之外可对LNG双燃料动力船给与地方性财政补贴。补贴对象可不限于新建LNG动力船舶,同时可对LNG双燃料动力船的改造进行专项补贴、减税或其他补贴方式的资金支持。
(2)拓宽船东筹集资金渠道。山东省内河船舶多为家庭船,船东资金力量较为薄弱,在政策补贴之外,可为其与银行、融资租赁企业等企业搭建桥梁,扩展更新改造资金的渠道。同时可鼓励银行部门为船东开展授信业务,帮助实现水运企业转型升级。
4.2 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1)加快山东省水上LNG加注站建设。近年来,随着相关标准的出台及各大能源公司的涌入,水上加气站将进入快速建设期,但山东省目前仍未建成LNG水上加注站。为促进LNG船舶的在山东省的推广,应与相关能源公司加强合作,加快推进LNG水上加气站建设,为LNG动力船舶及时补充燃料提供保障。
(2)充分利用山东省船用动力研发优势。现阶段船用LNG双燃料发动机产品型号较少,发动机LNG燃料利用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间。应利用山东省相关企业在船用发动机上的优势,进一步提高LNG发动机研发能力,为LNG燃料动力船的推广打好基础。
(3)构建LNG动力船舶产业链。山东省LNG动力船舶产业产品相对孤立,可鼓励企业间交流及企业与政府间互动。构建包含发动机、水上加注站等在内的LNG动力船舶核心配件、能源供给、航运服务、特殊部件维修等完整的产业链。
4.3 缩短认证周期
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工作,对于LNG动力船舶及相关产品涉及的审批、认证、燃料供应、动力配套等一系列环节应互相配合以求更迅速的解决,缩短其从设计到投入运营周期与使用传统燃料船舶的差距。
4.4 其他相关措施
(1)增加宣传教育。使用LNG作为船舶能源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转变观念,加深对LNG的认识,提高船舶使用LNG动力的积极性。
(2)其他政策性支持。为扶持LNG动力船运营,可对LNG动力船施行优先过闸,以缩短其运营周期,提高LNG船舶运营优势。同时可鼓励相关企业优先使用LNG动力船作为运输工具,为LNG动力船舶带来业务竞争优势。
5 结束语
船舶使用LNG作为能源具有巨大的环保优势,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建造LNG动力船舶,我国的LNG动力船舶也渐渐起步。山东省航运业繁荣,水上运输频繁,推广LNG双燃料动力船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现阶段山东省内河LNG动力船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基础和配套设置、规范法规尚不健全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但随着我国船舶LNG动力技术的发展以及法规的不断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山东省LNG动力船舶将会步入快速发展,为山东省内河航运带来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 欧向波, 陈锦芳, 梁晓敏. 船用LNG发展的研究与探讨[C]// 2015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论文集. 2015.
[2] 谭月静, 黄学武. 内河柴油/LNG双燃料动力船舶发展现状及建议[J]. 水运管理, 2013, 35(2):39-42.
[3] 王卫琳, 林权. 采用LNG作为船用燃料的探讨[J]. 煤气与热力, 2013, 33(3):10-14.
[4] 秦琦, 杨军. 世界LNG燃料船发展现状[J]. 2011.
[5] 叶耀川, 白德刚, 张少亮,等. LNG燃料动力船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造船技术, 2015(4):7-10.
[6] 吴孟君, 管义锋, 李岳洋,等. 内河双燃料动力货船储气罐支撑结构强度分析[J]. 价值工程, 2015, 34(33):114-117.
[7] 王世荣. 我国内河柴油-LNG双燃料动力船舶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国水运月刊, 2011, 11(7).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东扩西展、南升北拓、拉开框架、扩展规模”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55”发展战略、建设*都市经济圈以及“科学规划、统筹城乡、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高水平做好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高度重视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坚持合理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三)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建设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以*为中心,以卫星城市、周边城市为支撑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四)坚持学科融合、技术支撑的原则。加强多学科融合,使总体规划体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内容。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并建设统一共享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服务政府的科学决策。
三、规划内容
(一)规划成果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包括五个部分:
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3.《*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4.《*市综合交通规划》
5.《专题研究报告》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同时考虑远景规划构想。
(三)规划范围
规划分别在市行政市域、城市规划区及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按国家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城市规划区拟定为东起榆中高崖镇,西至吐鲁沟,南起兴隆山、阿干镇,北到永登秦王川,规划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北到青什、沙中片区,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规划专题研究兼顾市域与周边城市的协调。
(四)工作深度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总报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均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总体规划的内容深度要求进行编制,涉及远景空间发展控制的内容在1:10万—1:5万比例的地形图上进行落实。
(五)规划工作技术路线
1.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要求,突出规划重点和有限目标的技术工作原则。吸收本轮全国大中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经验教训,从全市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
2.在对城市现状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协调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定位与规模,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理顺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统筹安排城市建设时序,强化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
3.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新的理论与方法,借用经济分析、景观生态分析、环境评估、历史人文价值分析与行政管理学等技术手段,增强本次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总体规划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
4.为了对总体规划基础条件和部分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总体规划提供背景预测和前景方案,邀请国内有关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补充规划工作组的技术力量,开拓规划组的工作思路。
5.重视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成果分阶段进行公众咨询,征求不同社会团体和市民意见,并在互联网上开展《*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建设建议》市民意向调查。
(六)规划层次及主要内容
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1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明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承担的新角色。
1.2分析*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确定*的区域定位和职能,明确未来发展目标。针对发展目标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3深入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多方案比较,提出城市空间发展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时序,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2重要专题研究
2.1区域研究: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
2.2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2.3资源环境前提研究: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
2.4实施评价: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2.5气象研究: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
2.6产业研究: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2.7城市规模研究: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2.8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
2.9防汛标准研究: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结合全国及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区域地位,明确区位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
3.2结合全省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市域内城镇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3明确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对市域中心城市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3.4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5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
3.6提出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和各类城镇的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探索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结构。
3.7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明确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城镇间的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3.8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3.9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城市总体规划
4.1分析城市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分析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4.2预测规划期内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4.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4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结构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安排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断面,确定主要广场和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4.5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4.6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确定绿线控制措施。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和管理措施,确定岸线使用原则。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4.7进行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特色研究,在总体层次上研究景观风貌特点,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4.8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4.9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划定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
4.10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管理措施,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4.11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4.12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更新、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4.13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4.14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确定地下空间利用的范围目标及措施。
4.15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明确近期建设目标和内容,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构想,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5综合交通规划
5.1交通调查和分析模型建立
5.1.1进行全市的居民出行调查、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调查、停车场系统的特征调查、公共交通客流调查、大型就业商业设施吸引人流调查等多项系统的交通调查内容的选择和实施。
5.1.2在交通调查和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标定和建立与现状土地利用及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的交通模型。以规划土地利用分析为依据,充分研究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交通需求特点,建立规划特征年的定量化交通分析模型,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各个层次、不同发展方案的比较等提供分析、测试及评价的数据基础。
5.1.3依托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为依据,分析现状交通出行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预测未来不同阶段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变化的趋势特点,测试和评价不同规划策略及方案的交通运输效果,提供整个交通规划编制的数据分析基础。
5.2现状问题诊断和发展趋势分析
5.2.1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我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5.2.2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各个方面,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5.3交通战略规划
5.3.1分析城市交通政策趋势和供需特征趋势,总结借鉴相关发展经验,提出适宜我市特点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5.3.2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各交通系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城市重要交通系统规划组织与布局原则。
5.3.3确定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制定各对外交通方式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发展方案。
5.3.4提出城市骨干运输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目标;提出并分析评价骨架运输网络方案;确定城市骨干运输方案的布局。
5.3.5确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总目标和各交通系统的基本目标;提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及应对策略;提出城市交通发展重要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策略。
5.4区域交通系统规划
5.4.1确定各等级对外公路系统布局方案,对外公路与城市骨干道路系统的衔接规划,确定对外道路的出入口位置,并测算其用地规模,确定长途客运枢纽站的布局及其用地范围。
5.4.2确定铁路客货运场站布局及功能定位,控制铁路走廊及其与城市道路交叉的用地,规划组织铁路客货运枢纽的集散系统。
5.4.3协调航空机场的规划,确定机场衔接系统规划。
5.4.4确定黄河航运等级及航运设施规划。
5.5道路系统规划
5.5.1确定整体道路网格局及骨干道路布局,结合城市用地进行道路网优化并提出远景路网拓展构想。
5.5.2提出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5.5.3提出道路红线、标准横断面形式建议,提出道路网规划控制指标,确定交叉口类型与用地规模,对城市关键界面和主通道进行规划控制。确定重要桥梁、立体交叉位置。
5.6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含轨道)
5.6.1确定公交运输方式及系统构成,提出整体发展框架和策略,明确各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
5.6.2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快速公交系统服务系统,提出客运走廊通道的规划及用地控制建议,确定地铁、轻轨线路。
5.6.3确定常规公交的功能层次和运输组织模式,提出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对其骨干系统进行布局并提出控制建议。
5.6.4确定公交枢纽的等级及功能,提出重要枢纽的布局及用地规模。
5.6.5确定公共客运交通、公交线路线网、站场分布。
5.6.6其他客运系统规划(包括步行、自行车及出租汽车发展规划)。
5.7停车系统规划
5.7.1预测停车需求
5.7.2确定停车发展政策及分区停车供应策略。
5.7.3确定公共社会停车场布局与规模。
5.7.4提出配建停车指标调整方向与建议。
5.8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
5.8.1明确城市步行系统的功能定位,针对城市不同区域和不同用地性质提出相应步行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步行系统网络规划方案。
5.8.2研究城市自行车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标准,确定城市自行车系网络规划方案。
5.9物流及货运集散规划
5.9.1组织区域内外多方式、一体化物流集疏运通道。
5.9.2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物流中心。
5.9.3进行主要物流园区的货运集散道路规划。
5.10近期建设规划及城市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议
5.10.1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各分期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策略。
5.10.2确定城市交通系统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5.10.3提出缓解中心区和重要节点交通矛盾的策略。
四、组织框架与运作机制
(一)组织框架
成立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修编的领导工作,对规划修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领导小组第一组长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由市长担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相关部门组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报批、宣传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规划局局长担任,同时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充实修编办公室力量。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每3个月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由组长临时召集。
2.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协调下,积极配合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运作机制
1.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在规划修编工作中,市规划局组织专题研究和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查、报批工作。市委政研室、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国土局、市建管委、市房产局、市交通局、市园林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燃化集团、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南北两山指挥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牧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办、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并协助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2.各专项规划的主管部门对三版总规各项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新版总规中专项规划的目标和要求,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汇总。
(1)给水、排水、供热、防洪、抗震工程规划及道路桥梁实施情况总结由市建管委负责;
(2)供电工程规划由市供电公司负责;
(3)燃气工程规划由*燃化集团负责;
(4)电讯工程规划由市电信局负责;
(5)南北两山生态规划由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负责;
(6)园林绿化规划由市园林局负责;
(7)环境保护规划由市环保局负责;
(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由市人防办负责;
(9)消防规划由市消防支队负责;
(10)铁路专项规划由*铁路局负责;
(11)公路专项及水运规划由市交通局负责;
(12)航空专项规划由甘肃机场建设集团负责;
(13)住房规划由市房产局负责;
(14)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执法局负责;
(15)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由市商务局负责;
(16)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教育局负责;
(17)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体育局负责;
(18)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由市文物局负责;
(19)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由市卫生局负责;
(20)旅游专项规划由市旅游局负责;
(21)邮政专项规划由市邮政局负责;
(22)广播电视专项规划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
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待总规批准后,由各专业部门组织编制并按程序报批。
(三)委托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市上关于修编总体规划选择国内权威编制单位的要求,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经市政府同意,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予以配合。
(四)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
以市政府的名义,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担任总体规划修编专家顾问,实现专家领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如邀请曾在*工作过的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同志,原建设部规划司助理巡视员、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任致远同志任技术顾问。对涉及城市发展的重大策略问题采用专题研究方式,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领衔担任专题负责人。专题研究、纲要和规划成果的编制均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手段,采用咨询、交流、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方意见,促进公众对总体规划修编的参与。
五、进度安排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工作方案,征求专家及各相关部门意见,确定研究专题和责任单位;征求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部意见,完成申请报告;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编制单位,召开修编工作动员会;完成现状调查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上一版总体规划评估总结和现状调查工作。
(二)现状调查阶段(一个月)
通过现状调研、资料收集和部门访谈,完成对土地利用现状、专项规划等现状情况调查,形成《*市城市现状调查报告》;建立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数据库。
(三)专题研究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两个月)
1.专题研究
针对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九项研究,形成以下成果:
《国家和区域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关系和定位研究报告》
《城市空间北拓战略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北部地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市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大气、生态、土地等)研究报告》
《*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及国内外相关经验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城市气象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研究报告》
《*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报告》
《*城市发展规模研究报告》
《*建设工程地质调查与研究报告》
《黄河*市区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研究报告》
2.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从宏观发展研究背景出发,论证新形势下*发展条件与机遇、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综合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继承等重大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性质,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做好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发展协调工作,并针对人居环境、经济产业、交通、生态和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的发展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2030: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报市政府批准。
(四)总体规划纲要阶段(七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30)》编制,完成专家评审并修改后,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国家建设部审议、审查。
(五)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三个月)
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成果编制,专家评审及成果修改。
(六)总体规划成果报审阶段
上报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家建设部、国务院审批;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统一信息平台》;宣传。
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分工
省、市各职能单位、各驻兰单位结合自身职能,提供本部门相关现状资料和专项规划成果,根据资料清单,形成书面文件(或电子文件)提交市规划局汇总并配合规划局组织有关专题讨论会,协助完成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共同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讨论和审议,并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报审协调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审查、报批、宣传等各项具体工作。
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提供关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及政策文件;协助开展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镇体系、村庄发展等专项研究及规划工作。
市发改委:提供全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农业及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经委:负责提供全市经济发展、工交行业经济运行、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等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工业招商引资现状情况及重大工业项目安排情况;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国土局:负责提供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扩展条件,现状城市土地价格的级差分布状况,其它国土的专项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问题;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建管委:负责提供我市历年建设的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规划等;提供河、洪道综合整治工程资料及“防洪、防汛、防灾”工程资料;给水、排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和各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给水、排水、供热、村庄发展、河湖水系、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防洪、防汛、抗震等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房产局:负责提供各类房屋及房地产最新调查现状数据、布局结构及每年增长情况,城市住宅及各类用房需求预测,“十一五”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划等资料,并配合编制调研工作;协助开展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提供我市各类交通设施、码头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参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政策的制定;协助开展全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开展综合交通专题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园林局:负责提供我市城市绿化系统的基础资料和专项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绿地系统、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提供我市环境质量报告、生态环境建设及城市环境治理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资料,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重大环保项目安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与城市增长边界、河湖水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提供我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报告、水利发展规划、水源规划及防洪体系规划设想;协助开展河湖水系、综合防灾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提供环卫事业及环卫设施、城市广告等市容发展的现状基础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环卫设施布局、市容广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人防办:负责提供我市人防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地震局:负责提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现状资料及防震减灾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燃化集团:负责提供我市燃气工程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燃气工程专项规划工作。
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提供我市城中村现状资料、改造情况及改造规划;协助开展城中村改造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财政局:制定促进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财政政策;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协助开展城市规划经济分析专题研究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提供我市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工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商业特色街等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提供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提供各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及上报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招商局:负责提供我市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情况和规划,提供三资企业、出口加工区、海关报关统计等现状资料,协助开展产业发展与布局等相关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提供市域及各县区人口现状情况(包括总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公安部门主管重要设施,全市城市交通现状,交通管理设施,近十年分年度车辆保有量;协助开展人口现状及预测、综合交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提供1996年至2006年全市各县区分类详细统计数据;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
市林业局:负责提供林业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负责提供南北两山绿化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提供我市教育事业及教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提供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农牧局:负责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村庄发展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本市劳动力资源现状资料及就业状况资料,就业培训计划及发展战略。
市文化局:负责提供我市文化事业及文化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文物局:负责提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及保护要求状况及附图;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提供我市卫生事业及卫生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计生委:负责提供我市人口发展规划;协助开展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及预测的研究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体育局:负责提供我市体育事业及体育设施现状资料和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体育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布局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市法制办:提出对本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制定保障总体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
市气象局:负责提供我市相关气象资料;协助开展生态环境、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
*军区作战部:协助提供发展需求及空间管制需求,协助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军事管理部门的协调。
*铁路局:负责提供铁路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铁路)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过程中与上级铁路部门的协调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负责提供黄河水系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黄河有关规划专题研究工作。
甘肃机场集团:负责提供机场现状资料及发展规划;协助开展综合交通(机场)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工作,协助总体规划报审过程中与上级民航部门的协调工作。
省、市电力公司:负责提供本行业的现状资料及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协助完成能源需求研究和能源供应规划。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南京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经济型酒店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而我国经济型饭店起步较晚。我国自1999年“黄金周”以来,大众旅游蓬勃发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高星级饭店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型酒店才应运而生。短短几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型酒店就形成了“锦江之星”、“如家”等知名品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美国雅高集团、圣达特等众多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旗下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抢占新的商机。[1]
经济型酒店在城市中“圈地”发展,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国学者就开始关注游憩设施的空间布局,但都停留在案例的表层。而国内的旅游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研究的也是星级饭店的空间布局,因此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口。[2]研究经济型酒店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有助于了解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并为酒店的规划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本文主要对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
经济型酒店是指按照普通商务旅行者、度假旅游者选择酒店的评价要素,重新设计建造的可能节约公共区间投资,提供有限的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倡自助式服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的新型饭店。[3]我国经济型酒店最早始于1996年,当时上海锦江集团下属的锦江之星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问世。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其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经济型酒店数量迅速增加,国外酒店连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根据《2007年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初,我国共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型饭店连锁品牌近100家,已开业饭店数超过1000家。此外,国外经济型酒店一般要占酒店市场份额的70%,而国内这个比例尚不足10%,因此,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现状使得速8、雅高等国外品牌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从表1可看出,我国前十强的经济型酒店中绝大部分还是本土品牌。但同时也可以发现06年前十强的增长率差距较大,莫泰168、速8两家国外品牌的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增长速率超过了除7天外的其他本土品牌,可以肯定,未来几年中,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表12006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供应前十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
序号品牌成立时间已开业客房数已开业饭店数已开业饭店数较05年增长率
1锦江之星19971688511871%
2如家快捷酒店20021616213478%
3莫泰16820031127262160%
4中州快捷200444302812%
5速82004424942147%
6万里路青年酒店200231627787%
7格林豪泰酒店2004287321——
87天连锁2005281825317%
9维也纳酒店20052168939%
10雅悦2006186315100%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
(二)与相对稳定的高星级酒店市场相比,经济型酒店的市场供应具有强烈的反差性
在市场运营中,经济型酒店与高星级酒店的反差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型酒店处于较为高速的成长期。我国星级饭店在80年展很快,但随着大众市场对中低档酒店的需求增加之后,星级酒店的增长速度变慢。经济型酒店正好满足了客源市场的需求,同时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比较低,可进入性比较高,因此发展非常迅速。二是本土品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经济型酒店供应前十名的经济型酒店中,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开业店数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三是经济型以收购酒店并进行改造为主。《2007年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在现有经济型酒店改造前的物业中,属于酒店改造的比例为51%,而新建物业为13%,说明了经济型酒店的良性发展对改善原有酒店资产质量、盘活国有资产、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4]
(三)一级城市的客房平均出租率有略微下降
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多,经济型酒店之间纷纷抢客营销,造成客源在很大程度上被分流,平均出租率下降。为了吸引客源,经济型酒店纷纷进行降价竞争,门市价有所下降,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秩序受到破坏。根据《2007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经济型酒店平均出租率下降约7%,平均门市价下降119元。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平均出租率下降趋势尤其明显,但在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目前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4]
二、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
南京作为华东地区的港口城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同时南京又是江苏省的省会,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经济型酒店纷纷强占南京市场,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以主城区为核心,郊区为边缘地带
核心—边缘理论是关于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的理论模型,[5]南京经济型酒店的分布也遵循了这一理论。南京主城区包括下关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鼓楼区、建邺区六个区,南京经济型连锁酒店到目前为止约有60余家店,在主城区范围内的就有50多家,形成了核心区域。而在江宁区只有如家快捷、万好万家连锁各设有一家分店,位于江宁区政府的附近,在雨花区只有两三家经济型酒店位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以及中华门景区之间;六合、浦口等地的经济型酒店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多数是不知名的个体经营,由此可见经济型酒店的选址一般是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主城区。
(二)核心区域内的经济型酒店多位于繁华地带
新街口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段,积聚了南京三分之二的大型百货商场和娱乐设施,珠江路、玄武湖等与新街口相邻;夫子庙地区,民族旅游、风味美食、娱乐及购物设施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城市游憩商业区;湖南路是南京著名的步行街,商业发达,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些商业中心的附近分布着较多的经济型酒店,同时夫子庙和湖南路附近的比新街口附近的多一些,这应该与商业中心的地价有关。
(三)向交通干道附近高度聚集
南京经济型酒店的分布表现了对交通便捷的高度认同。首先,饭店向交通干线附近集聚的现象十分突出,其中尤以大桥南路—鼓楼—内桥、汉中门—中山门两条线路最为集中,两条线路是交叉的,以新街口为交点,在这附近分布着大约30家以上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在水西门大街、长乐路、御道街等交通干线附近也分布着多家经济型酒店。其次,随着道路级别的下降,酒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在主干道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占多数,而在瞻园路、瑞金路等次干道附近也分布着少数几家经济型酒店。此外,在交通枢纽之地也有大量经济型酒店。传统研究认为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也是饭店的集聚地,[6]从图1中我们看到,在中央门、汉中门附近经济型酒店分布很多,莫泰、锦江之星、七斗星、如家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新锐力量“7天”也向此地发展,这与传统研究是相符的,但在火车站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却比较少,只有两家四星级的酒店。
图1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图(圆点为经济型酒店)
(四)经济型酒店组团布局较为明显
据调查可以看出,经济型酒店在主城区的分布也是形成了一个多中心的组合团体,以新街口、夫子庙、湖南路等为中心。以夫子庙为例,夫子庙是南京的旅游胜地,秦淮风光著名,旅游资源丰富,周围分布大量的商业购物网点,交通条件便利,娱乐设施齐全、还有着丰富的风味小吃,经济型酒店纷纷在此圈地发展。“金一村”、“汉庭”、“如家快捷”等资深经济型连锁品牌在此都有一席之地,“7天”自2007年打入南京市场后在夫子庙已有三家连锁分店,这些经济型酒店共同形成了一个饭店群。
(五)向旅游风景区适度的靠近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我国七大旅游热点城市之一。1997,南京被评为“中国园林城市”,1998年,进入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列,中山陵、夫子庙、秦淮风景区也入选了“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4年,明孝陵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玄武湖公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总统府、纪念馆、中华门等也吸引了很多的中外游客,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著名景点附近都分布着经济型酒店,夫子庙附近的经济型饭店数不胜数,锦江之星的分店开到了朝天宫附近,但在中山风景区附近经济型分布不多。
三、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经济型酒店在城市空间布局的因素很多,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对新的经济型酒店的选址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影响南京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南京地处沿海开放地带和长江的交汇处,经济发展迅速,来宁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的人口日益增长,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型酒店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经济型酒店在南京的分布日益增多。南京的主城区分布着大量的商业中心,电子、汽车工业、石化等支柱产业,总体来说,主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郊区,所以南京经济型酒店呈现出一种以主城区为中心,郊区为边缘地带的分布。
(二)地价水平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中,地价水平是影响商业设施布局的重要因素,加纳在1966年提出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表明:高级别职能部门占据者地价高的地段,而级别低的职能部门只能占据商业中心的边缘。[7]由此可见,不同的商业部门对地价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必须要根据成本与效益的分析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支付能力的城市区位。对城市游憩设施而言,墨菲等研究证明了饭店、旅馆、娱乐业等在地价峰值区布局的经济能力。[8]但是经济型酒店规模不大,对地价的承受能力不是很高,一般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地价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经济型酒店往往以次商业中心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区位。
(三)交通条件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交通条件是影响经济型酒店选址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不仅有利于经济型酒店的经营与促销,同时也为客源市场带来便利,增加可达性。[9]客源市场对交通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发达,二是城市对外交通比较发达,南京经济型酒店多数分布在交通干道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就证实了这一点。但火车站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几乎没有,有可能是火车站的嘈杂、环境的不安定因素使得客源市场舍近求远,同时城区内发达的交通也掩盖了对外交通枢纽的优势。
(四)设施的聚集程度对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的影响
经济型酒店本身是靠降低成本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主要提供的是住宿和简单的早餐服务,但是目标市场的需求除了简单的住宿需求之外还需要餐饮,交通、购物等需求,所以经济型酒店往往与完整的配套设施组合在一起。竞争往往使同种行业的商业设施趋于分散,从而增加自己的市场范围;但是竞争也会导致联合,形成一个商业圈,增强集聚效应。[10]经济型酒店分布在一起短期来说会增加彼此之间的竞争,但从长远来说,会形成一定的组合优势,增强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之间的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五)景区等级与规模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旅游景点等级、规模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不同。中山陵风景区、夫子庙的景区范围广,景点级别较高,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的景点,因此在附近的酒店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普通景点的。但是在著名景点附近的地价也是很高的,经济型酒店虽然倾向于向景点级别高的、对游客吸引力大的景区附近靠拢,但往往因为地价原因而多向中等景点附近靠近,在中山陵附近经济型酒店分布较少就证实了这一点。
以上是针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进行的分析,当然人口密度、城市的总体规划等对经济型酒店的分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南京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据国家统计资料分析,国外经济型酒店与豪华酒店的比例是7:3,是非常合理的金字塔型,而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占饭店业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处于不协调状态。有关资料还表明,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11]目前南京经济型酒店占酒店总量的30%左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经济型酒店将落户南京,结合南京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将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由城市中心向郊区不断扩张
目前,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以主城区为核心,数量仍在不断的增加,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处于一个饱和状态。江宁、亚东城、浦口目前的经济目前都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住宅区也大量增多。开发区的大力发展,大学城对商业以及服务业的强大需求,地铁的开通都会吸引经济型酒店的入驻,同时郊区目前的地价相对于新街口等地有很大的优势,在经济型酒店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向景区边缘聚集
人们对自然、休闲的追求使得大众旅游日益发展,旅游队伍也在不断的成熟,对景点周围的配套设施需求也增加。夫子庙景点周围的经济型酒店较多,但是中山风景区周围却以星级饭店为主,因此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莫泰168连锁酒店发现了潜在的商机,于2008年初在中山陵与夫子庙之间开了一家分店,入住率很高,由此可见其他经济型连锁酒店日后也会向景区的外缘不断靠拢。
(三)向河西新城区不断发展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同时河西新城是南京新的立体交通枢纽,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构成,有5条地铁线经过,交通十分便利。绿博园、奥体中心、会展中心等都位于新城之中,将来的客源市场非常广泛,这些都将吸引经济型酒店向河西新城发展。
总之,经济型酒店在南京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几年中,经济型酒店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对经营效益、城市规划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型酒店的选址中,一定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遵循市场的规律,合理规划,从而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冬冬,潘进.浅析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105-109.
[2]张玲.广州市星级饭店空间布局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2):127-129.
[3]吴军卫.中国经济型饭店发展浅谈[J].商场现代化,2006(2):66-69.
[4]刘麟麟.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技术与市场,2007(10):88-89.
[5]余瑞林,张红.武汉市星级饭店空间布局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90-94.
[6]Pitter,W.Hotellocationinbigcities[M].Berlin:Reimer,1986.
[7]胡志毅,张兆干.城市饭店的空间布局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2,22(1):106-110.
[8]R.E.Murphy.Thecentralbusinessdistrict:astudyinurbangeograghy[M].Longman,1992.
[9]文吉.广州市星级酒店空间发展格局[J].经济地理,2006,26(3):451-455.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关键词:南阳;花卉旅游业;发展初探
当前,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带动了花卉需求量的增长,花卉产业也有了蓬勃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种植在我国的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南阳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花卉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特别是月季种植优势明显,加快发展月季种植产业是调整南阳市农村产业结构,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发展现代新型农业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花卉业与旅游业联手打造新型花卉旅游产业,创造更优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使花卉旅游业成为南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现状
南阳市月季种植主要是依托南阳月季基地、南阳月季合作社、南阳月季集团、南阳森美月季示范苑等花卉企业,现已基本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最优的月季种植基地。南阳市花卉旅游景点(区)主要依托各种植基地建立,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南阳月季博览园)为主。月季园位于南阳市独山脚下,现有月季共1200多个精优品种,区分为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桩月季、地被月季、藤本月季、食用玫瑰、切花月季等系列;园内月季花色五彩斑澜,分为红、黄、粉、橙等10个色系;园内建成30亩基因品种园,培育精优月季、玫瑰、蔷薇共计10万余株;园内种有1万余株古桩树桩月季,并建有2万余平方米温室大棚,达到每年100万盆月季的培育规模。中国月季园除园内景观外,周边还建有南阳国家级月季种植资源库、各类月季展示园、高端月季生产区、玫瑰之约浪漫婚庆基地、月季文化展示馆等不同的月季主题园区,同时还建有现代生态农业馆、名贵花木馆、香草植物馆、月季科研及学术交流服务中心等。自2010年起,每年一次的南阳月季会展已成功举办6届,中国月季园在全国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成为月季会展中的佼佼者。
二、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适宜
月季是一种喜光植物,适于在光线比较充足、空气比较流通、排水性较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中栽培。而南阳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资源丰富,在全省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处于第一,山区、丘陵、平原三分秋色,植被覆盖率高,各类资源丰富,生物品种多样,各项地理、环境、气候指标非常适宜月季的种植和培育。同r,南阳市还有众多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点为花卉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例如: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南阳伏牛山;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之称的内乡宝天曼;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还有美不胜收的桐柏太白顶、西峡老界岭、南召真武顶等多处自然景观;而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南阳中心城区形成碧波荡漾的万亩水面,与城北独山森林公园相呼应。
2.交通条件便利
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南阳机场位于市区近郊,是可供各类大型客机全天候起降的D级机场,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沪陕高速与宁西铁路横跨东西,二广高速与焦柳铁路纵贯南北,与兰南、焦桐等高速在南阳交会形成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米”字型交通枢纽。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以及乡村公路合理配置形成南阳快速高效的立体交通网。近期南阳高铁站即将启动开工,这将更加有利于南阳发挥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的日趋发达,既为游客出行带来了便利,又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甚至是境外游客。
3.政策优势明显
历年来,南阳市政府十分重视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政策上给予了特别的倾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先后建成南阳月季博览园、中华盆景园等花卉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为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在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世界月季联合会今年正式批准由南阳市承办2019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这给南阳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南阳市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一主(月季主题公园)、两辅(兰湖月季园、滨河月季园)及连线月季带、月季专类游园(20处)等景区(点)。其中月季主题公园,计划建于新区高铁站区域,占地2000亩,是集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月季展示景观专类园。兰湖月季园,计划建于兰湖森林公园内,占地不低于200亩,是以月季展示为主的专类园。滨河月季园,占地200亩,是以月季景观、园林小品、植物景观配置为主的综合性专类公园。
三、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劣势
1.景点知名度不高
宣传持续力不足,2010年至今南阳市的花卉旅游业仅靠每年一届的月季花卉文化节带动,文化节前集中精力展开宣传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文化节后宣传力度锐减,品牌影响力持续不够,导致花卉旅游业的知名度难以提高。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花卉旅游项目未成为旅行社常态化内容,旅行社只在文化节内将花卉景区纳入南阳旅游线路,文化节之外的时间游客只能在车内远距离欣赏花卉景区美丽风光,不能真正领略南阳花卉旅游的魅力。旅游外部影响力不强,由于品牌影响力不强,难以吸引外地游客,据统计文化节期间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来自南阳市周边县市区,外地游客仅占5%且均为官方考察参观团、花卉苗木从业人员和摄影爱好者。
2.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南阳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土行家”,科班出身的极少,缺乏对旅游景区开发的长远规划和深刻思考,缺少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配套服务人员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且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服务质量水平难以提高。加之,景区附近的家庭式餐饮、住宿与花卉旅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极不相称,使得花卉景观效果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影响了花卉旅游甚至整个南阳旅游业的形象。
3.项目开发空间有限
旅游必须依靠推出的产品来吸引游客,而花卉旅游是建立在花卉产业基础上的,必须有花卉和相关的产品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卉旅游。当前,南阳的花卉发展区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为主体,其余花卉发展区分布较为分散,使花卉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受到地域的限制,除现有景区外,其他花卉旅游景点难以形成大规模高质量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四、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注重政府引导,科学合理规划
政府应发挥市场经济建设的引导作用,注重科学规划花卉旅游业发展道路,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集聚式发展;注重建设产业保护性法规体系,规避潜在风险。同时,政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月季种植基地应强化与科研人员的技术合作,科学种植、注重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各类月季种植、销售合作组织和协会,转变个体经营模式,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走开花卉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根据月季种植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南阳市整体旅游资源现状,科学合理布局,新建、扩建月季花卉观赏旅游景点(区),吸引省内外、境外游客,保持花卉旅游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增强月季花卉旅游的知名度,提高花卉旅游的竞争力。
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接待水平
一方面,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建规划,改造提升景区道路,规划建设直达景点的公交专线,加大绿道建设力度,完善景区标识、智慧服务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硬件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一是要提高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借鉴知名旅游景区经验,结合花卉旅游特点规律制定行业服务流程和手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要提高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导游从业人员花卉专业知识及花卉文化培训,提高花卉文化素养,培养花卉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3.加大宣传营销力度,U大客源市场
持续开展花卉旅游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短信、网页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花卉旅游信息,扩大南阳月季花卉旅游影响,打造花卉旅游知名品牌和名片。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强化花卉旅游产品与周边县市、省内景区的串联、对接和组合,发挥“强强联合”效应。注重发挥旅行社内引外联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南阳市花卉旅游景区纳入河南省各旅行社的总体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外地、境外游客来南阳休闲度假旅游。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花卉职业技能培训。以高等院校、职业专科学校(院)、插花花艺学校等为依托,设立一批专职花卉培训中心,开展以花卉园艺师、插花师等工种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二是加强花卉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和中长期花卉专题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国内外花艺竞赛,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只有既懂花卉知识又懂导游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花卉旅游发展的特殊需要。因而,在引进旅游管理人才、宣传营销人才的同时,景区应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聘用与定向培养一批既懂花卉又精导游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以人才支撑产业,以技术筑牢产业。
五、结束语
传统花卉种植业和旅游业融合转型升级是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今,南阳市花卉旅游业正处于从起步阶段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市,南有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得天独厚优势条件,应把握当前市场机遇,依托现有花卉产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融入发展载体,使花卉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靓点和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Z].2009-2020.
[2]乔颖丽,王艳华,高立英.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
[3]孟莉娟,李景初.河南花卉旅游开发优势和策略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乔秋敏.论河南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5]王伟红.河南省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战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