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0:37:29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生态位;概念;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2―0049―05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但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自然科学通向社会科学的桥梁。而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学科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现已逐步渗透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生态位理论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两个领域被重点关注和热点探讨。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把生态位理论引入旅游学的研究领域,如祁新华等在研究生态位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旅游生态位的原则和规律。邹仁爱等引人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原理和演变规律,并对区域旅游在协调开发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生态位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以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探索旅游资源生态位相关理论及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问题。

一、生态位与旅游资源生态位

(一)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Niche)是一个既抽象又含义十分丰富的生态学名词。早在1894年密执安大学的斯居尔(streere)在解释鸟类物种分离而居于菲律宾各岛现象时就对“生态位”就很感兴趣,但未作任何解释。1917年,美国生态学家格里耶(J.Grinnel)第一次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并把它定义为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目前被认为比较科学而且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普特曼(Putman)等提出的: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理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

生态位概念的发展是与生态位理论研究工作同步进行的。尽管近百年来生态位概念未能达成很好共识,但把生态位理论应用在竞争系数估计、极限相似性、资源划分、土地评价、群落稳定性讨论、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领域内已取得很好的成效。

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位态势理论及分析方法、生态势理论、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理论、生态位适宜度分析方法、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斥理论。生态位理论和方法不仅广泛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位理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生态位的概念及其理论正日趋完善,已超越了生态学的范畴,渗透到了许多学科领域。在旅游学研究领域,应用生态位理论对指导旅游资源开发有几点重要启示:

第一,生态位理论强调趋异性进化。物种与其在同一区域相互争夺有限资源,不如通过改变自身来开拓广泛的资源空间,去利用尚未开发的资源。在生态位分化过程中,各物种在时间、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关系方面,都倾向于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从而使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同样,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也可以借用这一理念。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应强调个性化与独特性,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应该把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出发点,尽可能地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另一方面,做到“同质化的资源,差异化的开发”。在开发理念、开发模式方面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第二,生态位理论强调个体自身不断进化,通过进化来提高自身生存能力。这对旅游资源开发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自身的生存能力增强,才能很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在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工夫,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结合,拓展旅游资源的生态空间,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生态位理论强调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竞争战略,不是简单地消除或回避竞争,而是积极地更有策略地迎接日益激化的竞争,在“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共同进化是相互依存的物种在无限循环的互惠环境中进化的过程。在区域间树立“互惠互利”的观念,通过区域协调,开展多方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在区域内树立“一盘棋”的观念,通过积极横向联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整体开发。

(三)旅游资源生态位

1.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马世骏指出,从基因到整个地球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14]。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与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相类似,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应的生态位。

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指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依据其特点、品位、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发展地位及由此而致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包括旅游资源的价值、规模、丰度、知名度、美誉度及组合状况等)与环境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是旅游资源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与地位。旅游资源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旅游资源生态位则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互动匹配的结果,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改变竞争策略而进行主动的选择,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念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演化。

旅游资源生态位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即,(1)旅游资源价值层位;(2)旅游资源开发序位;(3)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其结构关系图1。

(1)旅游资源价值层位――“营养生态位”

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和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属性、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这个“区域”的范围可以是指在国际范围、国内范围或地区范围内。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旅游资源的“营养生态位”,也就是旅游资源本身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程度 及旅游者从中所能获得的价值(营养)大小。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属于“公共商品”或“环境商品”。它的价值构成不同于一般资源,其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效用性,其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当然旅游资源除了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环境价值、存在价值等隐性价值,其价值构成如图2。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和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基础。

影响旅游资源价值层位的主要因素包括:①艺术观赏价值;娱乐康体价值评价,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资源规模、丰度、知名度与美誉度、组合状况等。②旅游资源开发的外部性。③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观念的变化情况。

(2)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时间生态位”

旅游资源开发序位是根据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品质、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区位环境条件、区域旅游资源相互关系等因素,确定的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间顺序和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功能系统中的地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包括开发时间先后秩序、开发建设规模和功能体系定位。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基础,而旅游区位因素是确定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的重要条件。旅游资源生态位可以通过区位因素的变化引起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动。

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序位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层位;区域旅游资源集散程度与类型结构状况;旅游资源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保证程度、开发后的综合效益等。

(3)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空间生态位”

旅游资源市场定位是根据区域中旅游资源的价值层位现状,分析旅游资源的辐射距离大小和吸引向性而确定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方向和预期规模大小,即同一资源在不同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位置与市场层次。旅游资源市场定位可以分为旅游资源的市场空间定位(空间生态位)和旅游资源的市场功能定位――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功能生态位)。

影响旅游资源市场定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层位,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美誉度,旅游资源的定向吸引力等。

2.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环境因素

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体条件,如资源的价值、资源的品位、组合状况等;二是区域旅游资源的状况,如区域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结构、类型结构等;三是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如环境承载力、环境舒适性、环境安全性、施工环境条件、地质地貌条件;四是旅游资源的客源环境条件,如客源地区位条件、区域人口出游水平与消费能力、与相邻旅游地关系、资源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定向性、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区位关系及可及性;五是旅游资源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态度、开放程度、意识与社会承受力,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条件,资金条件,政治环境与投资环境等。

3.旅游资源生态位谱与生态位变迁

旅游资源生态位谱(TRNS,Tourist Resources Niche Spectrum)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旅游资源的价值品位、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等相关评价指标,确定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谱系。它所表达的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分工体系。

自然生态学中,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生态位存在着变迁。同样,旅游资源生态位是由旅游资源本身特性与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因此也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与改变。

二、建立旅游资源生态位理论的意义

生态位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这个概念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渗透到了许多领域,如企业经营管理、城市发展研究等领域。把生态位的概念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旅游资源的存在状态现状及开发方向,通过对这一状态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与开发方向,可以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种新视角与发展思路。

(一)为构建旅游生态学探索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随着生态位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旅游资源生态位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将为旅游生态学研究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构建旅游生态学的学科体系探索一种新的理论支撑和新的方法论。

(二)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根据旅游资源的自身条件与环境条件,慎重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态位”,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与过度的恶性竞争,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形成一个合理的旅游资源生态位谱,这对于协调、合理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三)指导区域规划,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生态位理论研究表明,在资源环境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多种物种生态位在多维生态位的某一维数上的分割可回避竞争,从而形成共存,即有限竞争还可存在合作或相依性。生态位的这种合作与相依性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进行旅游区划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定位”问题,它关系到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分工,关系到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用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理论可以指导旅游区划,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三、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策略

俄罗斯微生物学家格乌司指出,生态位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物种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选准自身的生态位,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物种错开。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是旅游资源开发面对竞争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策略。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选择必须考虑旅游资源自身禀赋特征与需求、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协调统一。选择策略主要包括生态位拓展、生态位调整、生态位协调和生态位优化4个方面。

(一)开拓新空间――生态位拓展

生态位拓展是指由于生物单元无限增长的潜力所引起的态和势的增加。任何生物都有无限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试图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区域旅游系统中,在已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序位基础上,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和竞争实力的提高,开发新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有利的生存位置,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错位开发――生态位调整

高斯(G.F.Gause,1934)原理说明,各生物单位都倾向于占据不同生态位,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共同生存的目的。在弱肉强食的生物界,许多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 共荣”,其原因就是生态位规律在发挥着作用[2]。也就是生物选择了生态位错位的竞争策略。同样,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生态位差异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就越小,双方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旅游资源生态位越接近,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因此,为避免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价格战、广告战和产品战等),寻求共同发展,可以选择旅游资源错位开发模式。旅游资源错位开发可以分为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和市场错位4种形式。

1.时间错位

对某一旅游区应正确选择旅游资源开发的序位,做到分期开发,滚动式发展,确立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次关系与次序。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与预期的旅游资源,应尽快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时间差”,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确立先发优势。对于某一旅游区域,应正确选择区域旅游开发的时间序位,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层次结构,进行时间上的梯度开发。

2.空间错位

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避免区域内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低水平重复开发。通过空间错位开发,形成区域旅游系统的合理的空间梯度,在区域旅游系统内逐步形成具有强吸引力、辐射力的旅游节点。这些旅游节点对周围地区的吸引、辐射效应,会促成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各地区之间进一步发生互动效应,形成彼此之间的旅游职能互补,并逐步形成层次有序的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3.产品错位

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旅游产品错位开发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特色错位,找出旅游资源开发亮点,形成旅游特品;第二,产品开发规模错位,通过规模建立自身的优势与个性;第三,产品档次错位,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上做文章,打造旅游精品。

4.市场错位

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市场错位开发就是寻找市场空位,找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进行开发。

(三)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生态位协调

生态位理论表明,尽管旅游资源开发竞争非常普遍,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合作或相依性,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独特性和稳定性。通过政府主导,根据同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生态位状况,可以选择旅游资源价值层位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先开发与重点开发,同时利用其知名度与市场优势,对周边资源类型相异、资源价值层位低的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与提升,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的生态秩序,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旅游系统旅游资源生态位的优化。

(四)改善“环境因子”――生态位优化

第2篇

引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生态旅游市场的增长更为显著。而湿地生态旅游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社会里经济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湿地生态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合理的开发资源。

一、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湿地是指人天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我国湿地面积达到了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目前已建立900多个湿地公园,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丘陵到高原山区,从沼泽湖泊到河流海岸,湿地面积分布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而且经济价值高,开发潜力大[1]。

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湿地面积广,湿地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用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片面的追求效率,忽略了资源的保护,从而值得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人口、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是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才能带给人们更好的旅游环境,从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题

(一)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

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许多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兴建设,乱砍乱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堆积,严重破坏了湿地自然景观,使得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二)环境污染加重

我国经济增长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环境中大量的排放污水、废水,这些污水、废水直接或间接的流入到湿地,使得湿地环境遭到破坏,湿地生物物种不断减少。

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一)加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宣传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低,没有认识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故此,相关部门应当加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利用网络、广播、报纸等途径向人们传达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要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工作下达给旅行社,从而调动广大人们群众参与到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好地保护湿地旅游资源,为人们以及湿地生物物种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部门可以打造明星效应,将本地区的特色宣传出去,从而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3]。

(二)实行分区管理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然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不合理的开发势必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就当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行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对质允许观光的地区要限制游客进入该区域。另外,湿地生态旅游地区还可以采取定时、限量放人的方式来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4]。

(三)加大开发力度

在现代社会里,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要想获得更好的效益,湿地生态旅游地区应当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旅游。首先,要结合湿地生态旅游地区的特点来完善公共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次,要完善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各景观带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完善交通线路。另外,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景区内为游客提供语言导航,从而带给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5]。

(四)打造特色,走品牌化道路

随着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生态旅游地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那些有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地区更容易引起游客的旅游欲望。故此,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善于打造属于本地区的旅游特色,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融入进来,从而更好地吸引游客,如,开发亲子旅游项目、结合当地的特点举行一些特色活动等。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湿地旅游;产品开发;评价体系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基础。黑龙江省属湿地大省,现有乌裕尔河沼泽、三江平原沼泽、松阿察河三大湿地,总面积为523.4万h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9.23 %,黑龙江省湿地分布的特点是区域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由于湿地丰富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湿地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原生态”开发,已经成为黑龙江旅游界和环保界的研究热点。

一、 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湿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度较低

根据旅游产品资源的特色原则,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提高游客的忠诚度。因此,如何发挥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特色性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旅游资源产品项目单一

黑龙江的湿地旅游活动还只停留在观光游览等表面层次上,忽略了对景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等更深层次旅游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黑龙江在开发湿地旅游资源过程中,对于认识湿地的生物特性,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深层次挖掘,在湿地文化中对湿地所在旅游目的地的理解不够。

(四)对湿地生态环境价值认识不深

提高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开发湿地旅游产品的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湿地资源的原生态性,使湿地的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

(二)突出资源特色原则

资源特色是旅游资源产生和保持吸引力的关键,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突出黑龙江省各地区湿地旅游产品的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湿地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树立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品牌形象。

(三)适度开发的原则

湿地旅游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又要尽可能保持环境和文化的完整性,其开发规模应该控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使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一致。

四、 构建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旨在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了解游客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满意程度,以找出差距和提出改进措施来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尽量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遵循全面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等原则。根据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特点,选取了以下6个指标作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分析的指标,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关系图

通过对物流行业顾客满意度共性的分析,建立了3层指标体系:第1层为总体指标,第2层为结构指标,第三层为分析指标,分属于第2层各个结构指标,形成多层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同时指标数据的收集和计算机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具体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 观赏价值U1 新奇度V1

自然度V2

体验参与度V3

舒适度V4

科教价值U2 科教的特殊性V5

科教的典型性V6

科教的丰富性V7

科教的广泛性V8

历史价值U3 地方特色文化V9

历史民俗文化V10

资源价值U4 资源的规模度V12

资源的多样性V13

湿地生态环境价值U5 动植物种类V14

湿地退化率V15

湿地受威胁状况V16

旅游开发环境U6 交通条件V17

产业经济基础V18

基础设施条件V19

区位条件V20

五、结束语

第4篇

一、海南南湾猴岛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定义,例如郭来喜教授在《人文地理概论》中认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 、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而《中国旅游七大普查规范》中指出,“自然界一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尽管旅游资源的定义不同,但就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吸引性;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三)海南南湾猴岛的旅游资源。根据资源属性的分类,海南南湾猴岛属于生物景观的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根据管理级别的分类,则属于国家级旅游资源。南湾猴岛生物资源丰富,岛上除了有热带植物400多种,100多种动物外,现居住着25群25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是我国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景区。全岛到处是茂密的阔叶林和灌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椰树、荔枝、菠萝蜜、杨桃等果树满岛皆是,草木四季常青,花果代谢不衰,是典型的热带风光。

南湾猴岛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新村镇与南湾半岛隔海相望。两岸均设渡海码头,是南湾半岛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我国唯一的一条跨海空中索道便建在此处。新村镇有渔排500多户,与大海、青山融为一体。景色极为壮观,是早已失落的“家文化”的发源地。南湾猴岛融山纳海的自然景观、猕猴、“家”文化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赋予了该地域独特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四)海南南湾猴岛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海南南湾猴岛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为生物的多样性,在南湾猴岛生活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在景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形成了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1995年的资源调查显示:保护区共有植物39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95%,哺乳动物15种,鸟类57种,两栖爬行类17种,珍贵动物猕猴也已从1965年的5群1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多群2500只左右,此外还有水鹿、小类猫、豹猫、水獭、穿山甲等近20种兽类;鸟类有海南鹧鸪等近30种;爬行类有蟒蛇、蜥蜴等。

二、海南南湾猴岛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对旅游者的吸引性。南湾猴岛上的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种类独特,种群众多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游客可以欣赏到令人捧腹的猴艺小品、充满灵性的马戏表演,还可以与猴子合影留念,亲密接触,别有一番情趣,高空缆车既便利了游客进岛出岛,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海南椰风海韵的全新视角。

(二)区域性。南湾猴岛为滨海台地,呈东西走向,最高海拔255米。属热带海洋性岛屿季风气候,最冷月(1月)气温22.2℃,极端低温4℃;最热月(7月)28.1℃,极端高温39℃,无明显冬季。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31毫米,雨季(5―10月)降雨量占86%以上。土壤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岛上12个山头连绵起伏,山上大小岩洞无数,奇岩怪石嶙峋;植被茂密,四季常绿,风景秀丽,山涧大部分时间都有涓涓溪流,是猕猴生息繁衍的理想乐园。它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猕猴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热带海岛猕猴保护区。

(三)多样性和综合性。南湾猴岛上不仅有猕猴、水鹿、小类猫、豹猫、水獭、穿山甲、海南鹧鸪、戴胜、蟒蛇、蜥蜴等多种多样的动物资源,还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天然植物以灌木林和小乔木为主,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半岛被子植物经鉴定的有78科274种,其中红树树种9种,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海南龙血树、曼加青梅、海南大风子、长柄银叶树、红榄李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综合性地发挥其旅游吸引力,实现南湾猴岛的旅游价值。

(四)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永续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南湾猴岛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旅游者付出金钱所购买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而不是旅游资源本身。因此,南湾猴岛的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重复使用下去。但是,正如自然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容易受到破坏一样,南湾猴岛旅游资源使用不当也会遭到破坏,尽管它种类丰富,但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来说,也是不可再生的。

三、对海南南湾猴岛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问题的认识

(一)维持人猴载量。目前,南湾猴岛正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五年之间南湾猴岛的客流量上升了16倍之多,仅凭景区的有限天地已经难以承载游客的数量。作为一个生态景区,游客的快速增长必然影响猕猴的生存环境。此外,由于近几年的保护性开发,南湾猴岛猕猴的数量已由1995年的1800只左右,增长到目前的2000多只。其种群数量已远远超过“猴山”―峨嵋山。根据专家意见,猕猴最佳的生活环境应是150-200只/平方公里,并非越多越好。因此,南湾猴岛的人猴数量必须维持在一定水平,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

(二)保持人猴和谐相处。猕猴是南湾猴岛最重要的资源和特色,可以认为是猴岛真正的主人,猴岛所有的开发活动都要在尊重和保护它们的前提下进行。应向游客倡导尊猴而非戏猴的理念,在尊重猕猴的前提下与猕猴和谐相处。猕猴虽然可以驯化,但必须尊重而非限制其本性,使猕猴的本性释放出来,让人能够感受到原生态、纯自然的东西,深切体会“天人合一”的情结。

第5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空间优化;汉中

汉中市辖十县和一区,人口348万。自然地理位置介于秦岭巴山之间,山明水秀,风光秀丽,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人文地理位置上,地处东西南北过渡地带,有过“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千帆竞度,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西汉、三国、张鲁政权等在这里建功立业。在这里,大自然造化了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要素荟萃为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汉中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体系,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调查(表1)。可以看出,汉中市人文类旅游资源所占比例为86.65%,自然类旅游资源只占14.35,人文类资源数量远远大于自然类资源。在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45%,遗址遗迹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20%,而现代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资源比较少,这样的资源结构一方面得益于灿烂历史文化的遗存,另一方面则局限于现代偏僻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悠久、区位条件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薄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利弊参半。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占资源总数的8.45%,原因在于汉中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造就了这里的奇山异峰,龙鳞石、千书岩等自然美景竞相呈现。同时汉中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在地文景观的基础上叠加水文、气候、生物影响,形成众多的水域、生物旅游资源,合计占到资源总量的近7%。条条蜿蜒流过的小河,散落山谷间的湖泊,怡然自得在田间耕作的农者,不时在蓝空飞翔的水鸟,偶尔展现一下身姿的“秦岭四宝”,它们共存于此,构成天人合一的秀美画卷。汉中所处秦巴山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突出地区之一,在生态旅游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前途光明。

二、汉中市旅游资源各主类的质量结构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综合各种条件,将中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个等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资源的价值越大,竞争力越强。按照各主要亚类统计汉中旅游资源等级,见表2。

可以看出,汉中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仅有的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这一类型,且也都是自然保护区类资源,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竞争互补分析为基础,将地文景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锁定在关中、陕北、甘宁等比较近的北方省份和地区,同时通过主动融入大秦岭旅游、生态科考旅游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是汉中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思路。汉中四级旅游资源中,自然类也主要是地文景观,但吸引力不及特品级,其客源对象应主要定位在本地休闲旅游方面。四级旅游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也比较多,研究两汉三国文化的学者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潜在的客源市场广阔,汉中文化旅游前景比较可观。以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为主打品牌,着力打造高品位旅游景区,并带动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汉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吸引力较差,只适合发展当地客源市场或特殊客源市场,不适合大力开发,开拓外部市场。

通过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质量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中旅游资源数量中人文类远远多于自然类,但从质量上来说,特品级旅游资源均为自然类地文资源,高等级旅游资源中也以自然资源占优势。因此以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充分利用两汉三国特色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应是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

三、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

1.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以Arcgis为制图工具,把等级在三级以上的景区(点)做空间展现(图1)[1]。可以看出,汉中市旅游资源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一方面,在秦巴山地、汉江谷地均有等级相对较高的资源分布,这为区域旅游活动组织带来不便,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大分散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旅游区、以武侯祠墓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长青华阳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以汉江源为中心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以张良庙-紫柏山为中心的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以午子山和茶叶基地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在各区内可以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其他辅资源为补充的组合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可以汉台区为服务组织中心,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系统[2]。

就各类旅游资源而言,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地和川陕栈道(图1),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流谷地,留下了灿烂的人文景观,这也为今天的旅游合作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分布范围广,彼此交通联系不便,虽个别区域呈集群状分布,但由于地处山区,彼此联系并不容易,因此各景区(点)之间形成协作关系不太容易。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接近主要客源市场,利于融入以西安为中心的一日游旅游活动范围。

就旅游资源与交通的关系而言,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线网。形成了以汉台区周边1小时圈的核心旅游区,以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节点的分流区[3],呈“十”字型分布的两条旅游精品线路:东西向沿108国道经勉县子到略阳,联系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区、张骞墓、汉台、武侯祠墓、定军山、五龙洞森林公园等景区;南北向沿316国道经汉中到南郑,联系张良庙、褒斜栈道、古汉台、南湖、黎坪国家森林公园[4]。

2.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

综合市场、游客心理活动、旅游资源特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分为链条、环绕、茎瓣、中心辐射和网络五种类型[5]。对汉中来说,结合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在全区范围内以汉台区为旅游活动集散中心,在各区内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的组合体系,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活动空间系统。

(1)主题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主题旅游需要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进行旅游空间活动组织。

a.生态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潮流势不可挡,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生态科考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应运而生。自然风光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感受“西北小江南”的山水风光是汉中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心理诉求。线路设计: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南湖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沿线山水相融,西北江南,风光无限。生态农业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田园风光、恬静的农家生活是都市人繁忙之余寻求心灵平静的重要心理需求。线路设计:西乡樱桃沟(5月左右)、西乡茶叶节、城固桔园(10月)左右,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休闲汉中,放飞困顿心灵。生态科考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生物多样性、“秦岭四宝”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财富,随着环境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科考旅游活动成为价值增值最高的一种旅游活动。路线设计:朱鹮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在自然的怀抱里与秦岭瑰宝近距离相视,体验清灵静美的天人合一。

b.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目的是了解或深入研究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主要体现历史价值。汉文化旅游:古汉台—拜将坛—张骞墓—石门—紫柏山与张良庙景区。此线融于自然,感受人文,大汉雄风从此起航,“汉”的故事由此开启历史帷幕。三国文化旅游:阳平关—武侯祠—武侯墓—定军山,“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点点运筹帷幄心,幕幕三国古战场,“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

(2)常规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汉中、认识汉中,因此路线组织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兼顾,以节省交通时间、游览费用为主要目的。北线: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张良庙—紫柏山;西线:古汉台—武侯墓—武侯祠—定军山—汉江源;东线:古汉台—洋县华阳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南线:古汉台—黎平自然保护区。

四、结论

(1)从资源类型结构来看,人文类资源远远多于自然类资源;由于历史悠久、现代经济基础薄弱,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遗址遗迹类最多,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最少;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在此基础上形成水域、天象、气候旅游资源。

(2)从资源质量结构来看,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自然保护区型的地文景观;四级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较丰,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不宜大力开发。

(3)从资源空间结构来看,总体上汉中旅游资源大分散、小集中,在各区均有优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的集聚区;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由于自古以来人类活动更多集中于河谷地带,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底和川陕栈道,自然旅游资源则分布范围广泛,彼此交通联系不便;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线网。

(4)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以汉中为外地客流集散中心,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为节点,常规旅游活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条旅游路线,针对不同的主题旅游,构建自然风光体验、两汉三国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五条空间组合线路。

参考文献

[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1): 99-103

[2]张娟.对汉中旅游业优势转化问题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85-87.

第6篇

Abstract: The article gave out the definitions of tourism resources capitalization in both broad and narrow sense, and constructed the tourism resources systems of value classification. It listed the features in val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such resources,Later, it made the capitalization study specialized in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Karst caves,and constructed a typical mode and a special one.

关键词: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产化模式

Key words: Karst caves;tourism resources;capitaliz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83-02

0 前言

喀斯特洞穴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洞内保存有大量的在洞外环境中难以保存的信息,是研究岩溶发育史、环境变迁、气候变化、人类文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场所。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40万km2,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在一万米以上,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我国的洞穴数量数以十万计,成为世界上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所以,对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进行资产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从狭义上讲,旅游资源资产化就是指旅游资源价值的货币化。从广义上讲,旅游资源资产化是指将旅游资源作为能够获取收益的生产资料和财富,对其进行资产化的管理,包括“产权管理”、“价值管理”和“经营性管理”,此时,旅游资源资产化需要研究的内容有:旅游资源价值的货币化、旅游资源价值补偿、旅游资源产权界定、旅游资源资产交易、旅游资源资产折旧、旅游资源资产流失问题以及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等。本文将从狭义的理解上对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资产化模式进行研究。

1 价值分类体系的构建

笔者认为,旅游资源价值只包括它投入市场后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和它未投入市场就已具有的本体价值,即环境价值。参考了多数文献的分类,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价值重叠,笔者引入了现代资源价值构成中的商品价值和折补价值,另外,吸收了李金昌对环境价值的艺术性地处理,即将环境价值分为有形的资源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最终构建出旅游资源价值分类体系,见图1。

2 溶洞价值的特点

2.1 商品价值的时空性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商品价值是指洞穴资源用作旅游所获取的或可能获取的直接和间接收入。

商品价值的时空性是指时间性和空间性;时间性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同一溶洞的商品价值不同;即溶洞在不同的开发阶段,资源具有的品牌效应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商品价值。空间性是指地理位置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溶洞商品价值的大小;例如,一个溶洞如果紧靠着一个风景名胜区,尽管它的景观很一般,它的商品价值也会大于景观条件很好,但地理位置较偏的溶洞。

2.2 折补价值的人为性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折补价值是指为了维持喀斯特洞穴资源开发利用功能恒定而进行的补偿价值。折补价值的人为性是指维持洞穴资源的折补价值的大小由管理者的素质、意愿和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所决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譬如折补价值中包括的资源开发、建设规划费用,生态环境保护费用,资源管理费用等等都是由人为决定的,所以折补价值具有人为性。

2.3 有形的资源价值的复杂性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有形的资源价值是指喀斯特洞穴环境中的实物资源,包括洞穴围岩、洞穴水、洞穴沉积、洞穴内外的生物和景区土地的总体价值。目前,洞穴资源价值的评估多是从它的景观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入手的,但笔者认为,这些价值都属于商品价值,即洞穴被发现后,在市场上的使用价值;而洞穴旅游资源作为自然创造物,如果它不用作旅游,它本身所包含的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等,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洞穴旅游资源的有形的资源价值,也即是它的本体价值。

有形的资源价值的复杂性是指喀斯特洞穴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资源,要决定其价值,要从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和土地资源等多方面予以确定,所以要涉及的领域很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此外,洞穴资源总量及种类的确定,需要大量的专业调查,也是比较复杂的。

2.4 无形的生态价值的难以确定性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无形的生态价值是指由喀斯特洞穴资源所构成的大环境,包括洞穴大气圈、洞穴生物圈、洞穴水圈等的价值。

无形的生态价值的难以确定性是指该价值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对整个生态大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尚有待研究,是难以确定的;此外,洞穴中对人体有利的大气环境(如低辐射和负离子)无疑也是生态价值的组成部分,它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很难用价格来加以衡量。所以,在确定该价值时,我们采用了意愿评估法,试图将此价值价格化,只能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不能真正的反应出它的生态价值。

3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产化模式研究

3.1 一般模式 参考了众多价值评估方法后,笔者列出了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产化方法系统(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价值类型包括两个大类,4个亚类,22个种类,如果将其一一地资产化,计算复杂,工作量大,不易操作;所以,作者认为按四个价值亚类将其资产化更具可行性、更易操作,也不显笼统。

参考文献:

[1]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7:353-358.

[2]陈伟海,浩,戴爱德.中国岩溶洞穴数据库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5,(1):14-17.

[3]郭键英,王乃昂.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意义与评估系统的构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7:121-126.

[4]贵旋.浅论中国旅游洞穴类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82-86.

[5]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6]李向明.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21,(3):92-96.

[7]万绪才,丁敏,宋平.旅游资源价值及其货币化评估[J].经济体制改革,2003,6:155-158.

[8]王舒曼著.自然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12.

[9]赵秉栋.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29,(2):77-82.

第7篇

1、特点:观赏性和体验性,时限性和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2、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3、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