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6 10:37:27

序论:在您撰写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物联网;体系结构;相关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006-01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极为关键的功能。利用物联网,可以将全世界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经过一些相似特性而紧密联系起来。

1 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

开始于20世纪末期,美国于网络会议中第一次点明了物联网的定义,延续至今,相关物联网的内容已遍布全世界,同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根据商品的传输特性分析发现,物联网能够被划分为4方面内容,即表示、感知、处理及信息传递。至今,物联网在物流行业、药品制造行业、销售行业等都表现出了良好的作用,例如:如今形成的在高速公路不需要停车就能够收取资费、利用手机进行消费等功能都是通过物联网实现的。依据世界有关人员猜测,在21世纪末,因为智能化水平的飞速提升,物联网必将更大范围的应用。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尽管物联网的定义还没有被统一,但其体系结构已经得到了人们一致的认识,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三类,具体内容详见图1。

2.1 物联网的感知层

对于整体的物联网体系结构来讲,感知层是其基础,具备十分关键的功能。感知层是整体物联网体系结构的起始,主要从事数据的收集及传递工作。利用GPS、摄像头、识读器等进行数据收集,然后经过蓝牙、射频识别、ZigBee等无线技术或现场总线等技术把收集的数据进行短途的传递,使其到达相应的设备中,从而为后续数据处理工作奠定基础。

2.2 物联网的网络层

在物联网的整体体系结构中,网络层是基于现今的互联网体系为基础创建而成的。网络层一般从事传递收集到的数据的工作,在整体物联网系统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功能,将感知层收集及短距离传递到设备里的信息资料,利用长距离的传递方法传递到数控中心。物联网的网络层需要性能良好的互联网为基础,但是,就如今的互联网情况来看,无法满足数据传递的需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物联网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物联网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互联网进行重新整合,提升性能。

2.3 物联网的应用层

促进物联网飞速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应用。因此,物联网整体的体系结构核心内容就是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把感知层收集及网络层传递的资料接收过来,再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与技术分析,从而对整体结构系统进行控制与判定,进而推动企业物联网的发展。对于物联网的应用层来讲,其能够划分成以下几部分内容,即应用程序及终端设备。他们一起肩负着物联网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的功能。

3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3.1 识别

在整体的物联网发展中,识别技术是进行数据收集的核心,负责整体数据的收集工作。识别技术进行收集数据一般是利用远程微电子技术,进而能够对电、光、声、力、热等信息进行收集,把收集到的资料传递给物联网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2 感知

3.2.1 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作为一种无线传递技术,主要进行调频及分组交换数据。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安全性强、价格较低、稳定性良好、适应性高,容量较大,耗能较少等。如今,ZigBee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在物联网中也发挥出了良好的效用。其技术的缺点在于承载数据的性能较低,传递数据的距离较短,范围较小。

3.2.2 蓝牙技术

无线传递技术不仅包含ZigBee技术,同时还包含蓝牙技术,其利用时分多址、高度调频灯光方法进行数据传递。当前,蓝牙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在于移动设备方面,能够有效的简化移动设备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过程,同时具备较强的工作效率,是一项应用广泛、性能较好的数据传递方式。

3.2.3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一般多应用于物联网的感知层。这项技术是利用有线传递方式或无线传递方式把感知层收集的数据传递到数据库里,同时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的交换及共享。射频识别技术一般由3方面内容组成,即电子标签、读写器及天线。在这3方面内容里,天线用于进行信号的发送与接收,读写器用于数据的输入与读取,电子标签用于数据的储存与总结。射频识别技术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可以在每个行业及领域中进行使用。同时,射频识别技术基本上完成了自动化运转,并且工作效率也较高。在今天,安防行业、监控行业、文档管理行业都广泛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所以,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全面的使用。

3.3 信息的处理

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使用过程中,信息的处理技术能够实现人与电子计算机间的沟通。信息的处理技术一般是利用深入挖掘及计算数据的方法,进而高效处理数据信息,最后通过简洁、清晰的界面方式把数据呈现在人们眼前,实现物联网的全面应用。

4 总结

总而言之,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进行探讨有助于推动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第2篇

【关键词】 物联网 EPC技术 RFID技术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不同的地区购买产品,增加了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商品购买也对物流、产品生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EPC与RFID技g应运而生,让人们可以在物联网中查阅物流信息。

一、物联网与EPC/RFID技术的概述

物联网和EPC/RFID技术紧密结合。EPC/RFID技术必须以网络为基础,建立网络体系,它会利用网络现有的资源,并与世界各个地区建立连接,把各个点连在一其,变成一个大的实物互联网。在物联网中,包括数个组成部分,包括RFID电子标签、识别设备、Savant服务器等,识别设备对商品EPC码识别后,会变成一个指针,然后这个指针会在整个网络资源中找到其所属述的IP地址,得到商品的信息,再把信息交给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并按照顺序存放。因为每个商品的EPC码都是独一无二的,计算机需要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匹配,把信息放在服务器中,进行信息的交换。

二、物联网中EPC/RFID的条码技术

EPC/RFID条码技术的应用,会为每个商品贴上一个独有的条码,该条码可以让外部扫描人员指导包裹内商品的信息,是商品唯一的标识,为物流工作增加了便利。而原有的物流信息虽然也会采用条码扫描的技术,但传统的条码技术存在很多不足。EPC/RFID条码技术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条码技术提供的条码只是某类商品的统一条码,扫描人员扫描后,很难得到单品的信息,条码极易伪造[1]。但EPC的条码包含了单品的各项信息,不易模仿。并且,让条码的读取工作更加便捷,条码属于可视传播技术的一种,扫描仪必须对准条码,把全部条码扫上后,才可以进行识别,而EPC的条码采用是射频标签,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射频识别扫码,有时候也可以穿过包裹,完成扫码工作,提高了条码的识别率。其次,EPC条码可以长时间使用,它和纸型条码不同,条码表面光滑,在粉尘和油污环境中,也可以正常使用。同时,传统条码技术一旦进行更改,就要把已经贴上的条码撕下来,重新粘贴,但RFID是电子标签,如果需要更改,即可把条码扫描到电脑上,对条码内的信息重新编辑,然后保存即可,可以调整条码内部的结构。而为了保证物流的安全,人们可以对电子标签设置密码,有良好的的保密性。最后,条码技术主要用于自动结算设计,虽然它已经在其他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限制,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物联网与EPC/RFID技术未来的应用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电子商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它可以让顾客以网络为平台,浏览任意一家商店所有的商品,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并且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可以让仓储实现自动化管理,对物流信息进行跟踪,控制整个供应链,自动分配产品,并做好产品的防伪工作[2]。在生产过程中,运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加大管理力度。其应用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零售业

现在,人们去超市购物后都会到收银台结账,而EPC/ RFID技术的应用,人们只需把自己的账户输入到超市的系统中,把需要的商品放到购物车中,超市会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商品的价格,在消费者的账户中扣除即可。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让人们把身上已经开封或在其他地方购买的物品带进超市,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

3.2物流业

这一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多余的工作步骤,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物流工作的效率。物流人员对包裹进行分类时,可以通过扫码,把包裹放到指定的区域,加快了工作的速度。

3.3制造业

企业在生产或制造过程中,把各项生产过程变成电子标签,可以让生产信息自动输入到系统中,准确记录生产的各项数据以及最后的结果,对各个加工环境实时追踪,管理信息。

3.4有效防伪

RFID的电子标签可以有效避免商品信息被拷贝,减少了假冒产品的出现。

结语:物联网与EPC/RFID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有一定得优势,因此,相关技术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应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战略,并根据这一战略,在不同的行业中尝试应用,得到各行业的支持,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 体系结构 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技术也随之出现,并且在众多领域迅速推广,如:零售与物流等,但目前,关于物联网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其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的研究报道。因此,本文结合物联网研究存在的不足,重点分析了其体系结构、相关技术,旨在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 物联网的概况

物联网的应用价值巨大,其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其相关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工业界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目前,关于物联网的相关内容仍十分模糊,如:基本含义、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等。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可知,物联网促进了物与物、人与物及人与人的互连,在其基本含义基础上,可总结一下几点特点:

1.1 物的广泛性

物联网中的物涵盖范围较广,不仅包括物理实体,也囊括了虚拟实体,此时的物存在于时间与空间,在对其进行发现与识别过程中,主要是借助其属性实现的;

1.2 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物联网的基础为感知外界物理信息,借助RFID技术有效发现与识别物,并采用传感器节点,进而实现了对环境信息的动态感知,此后在通信技术支持下,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同时,在感知子网和既有互联网络融合背景下,信息数据便具有了共享性;

1.3 管理与控制

互联网在管理数据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其管理具有明显的智能化特点,在决策信息反馈后,其将实现对物体与环境的控制。

对于物联网而言,其中涉及的人与物在任何时间、地点及网络中均呈无缝融合,因此,它作为新型的智能互联网络,保证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间信息的有效连接。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先进技术支持下,物联网利用开放型协议,满足了各种应用的需求,同时它也实现了数据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根据相关文献报报道,了解了物联网的含义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物联网的五层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丰富其理论研究。

物联网主要是由数据识别与感知层、数据传递网络层、资源管理层、信息处理层、具体应用层等构成的。在物联网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其基础层便是数据识别与感知层,其具体构成包括识别器、传感器、接入网关等,利用不同的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此后借助无线网络技术或其他高新技术设备等,传递数据,最后后台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数据传递网络层在互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主要是对上层的数据进行传递,它不仅保证了数据的远距离传播,还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但当前,物联网数据的网络传递要求应具备较高的互联网技术支持,而偏低的互联网技术水平,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仍需展开深入的研究,通过升级等手段,促进互联网技术发展。资源管理层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初始化,通过实时监测,以此掌握其运行状况,并对各个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进而促进跨域资源实现交互;信息处理层主要是主要是对感知数据进行理解、推理与决策,同时也提供数据查询、存储、分析及挖掘等;应用层通过对感知数据的分析处理,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其应用类型较为丰富,具体有监控型、控制型与扫描型等。

3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3.1 标识技术

物联网作为大型网络,其借助智能设备与互联网,促进了不同物体的互连,其中涉及的物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首要问题便是有效识别物。物的标识技术主要是利用全局唯一值对物体进行标识,此技术的本质便是对物联网中物进行编码,从而使物具有了数字化的特点。在编码过程中,需遵循不同的规则,常见的编码有EPC、IPV6等,各编码间的规则各异,存在映射与兼容问题,因此,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应对其给予关注。

无线射频身份识别即RFID,它作为识别技术的一种,具有非接触式。在实际识别过程中,利用射频信号对目标展开自动的识别,并采集相关的数据。此技术对物体的识别具有唯一性,从而保证了其在通信或信息处理中定位的准确性与管理的有效性。

3.2 感知技术

物联网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数据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在获取数据过程中,需要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设备,常见的数据采集设备由传感器、红外感知设备及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器即sensor,它主要是对外部环境信号进行探测,包括光、热、力及声等,它为物联网提供了原始数据,由于其获取的物的信息具有动态性,进而物拥有了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3.3 通信技术

物联网中数据传递主要是利用网络与通信技术实现的,其中通信技术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短距离无线通信与广域网通信。前者涉及的技术主要有WLAN技术、RFID技术、蓝牙技术及ZigBee技术等,在上述技术支持下,无线通信网络具有了简单的结构、较低的功耗及成本,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最为严重的便是干扰问题。后者涉及的技术主要有IP互联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它为物联网提供了远程数据传输服务,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不同的技术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网络环境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3.4 信息处理技术

物联网中采用的信息处理技术,融合了数据挖掘、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在对物体相关内容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后,将结果交付给用户。物联网通过变革,使物与人实现了直接的交流,在智能化的网络中,物拥有了思想,从而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相关内容的研究得到了各个领域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含义、特点、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旨在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杰,徐红.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软件系统代码自动化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2,09:329-331+361.

[2]周Z.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119-120.

[3]林声伟.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12,06:83-84.

[4]朱云娜.浅谈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8:33.

第4篇

关键词 物联网;传感器;网络;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26-02

1 物联网相关概念

所谓物联网就是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实现各种物品的互联互通,物联网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是未来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三大方向,是行业的方向标,许多国家甚至将其作为战略性发展行业予以规划。简言之,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将传感设备收集到的作业环境的各种模拟信号转变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再通过通信信道,将其传送到远端的控制中心,远端控制中心根据用户既定值,做出数据分析和判断,将超过或低于阀值的数据通过控制信号再传送到终端的控制器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整个系统运行在实时、动态、监控、预警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下。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为人们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控制。

2 物联网技术发展所依脱的技术分析

2.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所控制的各个终端处理器,就是依靠数量丰富的传感器设备进行环境的实时监控,离开了传感技术,就好像没有知觉和感官的人体,更别谈智能控制。传感器设备要具有高度稳定性、运行可靠性,同时无论是体积、还是检测灵敏度都越来越好,这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控制技术,芯片生产工艺的大幅度提升,以智能停车场的火灾监控系统为例,其传感器就包括了数量繁多的烟感、温感、光感、热辐射等控制感应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将停车场环境的实时数据进行有效的监控,一旦高出既定阀值,数据通过控制系统进行预警,联动设备也开始工作,这种高度智能化控制,都需要传感器设备发挥重要的感作用。总之,传感器技术作为关键的物联网技术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环境数据传感作用。

2.2 网络传输

如果将物联网信息系统比作是一个有机运行的人体的话,那么网络传输技术则是人体分布于各处的神经,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了终端控制设备与数据中心的信息交换,才得以实现数据的有效控制。网络传输在物联网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传输的数据带宽要求更高,无论是传感器设备、终端控制器还是数据中心他们彼此需要实时数据的交换、如果信道带宽不能满足要求,对于一些实时数据的处理就会产生较大的延时,不利于精细化的控制;其次是网络速度的要求,物联网环境下传输的数据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控制数据,往往还进行视频、声音等数据的实时传输,这些容量较大的数据,在网络传输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延时,不利于系统的实时控制,这也是各个国家争相发展4G/5G高速网络的关键;最后则是网络传输协议、地址分配的标准,目前传统的基于IPV4的网络地址分配面临地址枯竭等问题,同样的传输协议行业标准还未出现,非标准化的控制协议对于实现统一化的管理和设计是严重的阻碍。由此,做好网络传输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2.3 数据处理中心以及终端控制器

物联网的数据处理中心是相对于终端控制器的,终端控制器是分布于各类“实物”上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实物进行局部性控制的关键,通常和各类的传感设备相连接,再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与数据处理中心相互联通;数据处理中心则是控制全局性的中央计算机系统,协调各个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使整个系统运行在实时、动态、精细的控制之下。终端控制器可以是单片机系统,也可以是各种嵌入式的ARM系统,其中单片机系统在体积、价格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而ARM系统设备则是在功能丰富度方面、运算速度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用户应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数据处理中心一般都由微型计算机进行担任,其运算速度和控制协调能力更加强大,总之作为整个物联网技术的指挥控制“大脑”,各种控制设备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相关行业技术

行业相关技术则是与物联网应用的具体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居家、生产控制、安全监测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着其行业的独特知识结构,因此根据物联网系统所应用的具体环境,一些特定于各个领域的控制处理设备还是比较多的,以居家为例,其更多的是各类居家用电设备、家电等物件的控制居多,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技术大融合的信息系统,离开了相关行业技术也是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

3 物联网与相关技术的结合应用介绍

3.1 智慧家庭

物联网与各种家电、生活用具、门窗传感器等的组合构成了智慧家庭的基本结构,物联网利用分布于各个居家用品上的传感设备和终端控制器,收集居家环境下的各类数据,例如温湿度、烟雾度、光辐射强度、门窗关闭数据等等,使得整个居家环境都处于动态、实时的监控下,数据处理中心根据这些实时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可以通过短信、互联网信息等将居家环境信息发送到远程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实现了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居家控制。

3.2 智能安全建筑

安全建筑并不是不会发生诸如火灾、水灾等灾害的建筑物,而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整个建筑的灾情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处理,一旦出现了某种灾情,进行实时预警,并且通过警报等形式通知建筑物人员,同时启动各种联动消防设备,进行联动灾情处理,而人的某方面作用逐渐被淡化,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灾情控制的某些方面,从而有效降低了灾情带给建筑物的伤害,提高了灾情的可控性,减少了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损失。实现建筑安全的智能可靠控制。

3.3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则是将城市的各个功能例如道路情况、红绿灯情况、天气气候等情况,利用庞大的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通过智能的数据控制中心,给予人们城市生活预警,使得整个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和现代化,当然,这种智慧型城市,简单的依靠物联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的支持,毕竟这种城市型数据的复杂度不是简单的智慧家庭、智能安全建筑所能够比拟的,需要极强的数据控制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动态操作。

3.4 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介绍的几个方面物联网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应用、生物工程领域、以及智慧电网等各方面,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高度智能化的控制预警必将带给人们更加高品质的生活。

4 结论

综上,物联网技术涉及到了诸多的先进技术,通过各类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丰富多彩的物联网系统,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极大便利。

参考文献

[1]郑纪业,阮怀军,封文杰.农业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应用领域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7(4):657-668.

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体系结构;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物联网是新型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全球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品按照其内在联系紧密的关联在一起,实现亿万种商品之间的互联,物联网的产生将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产生之后就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 物联网概念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在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到2008年,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初步普及,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物联网产业链将商品的传输分为表示阶段、感知阶段、处理阶段和信息传送阶段,截止到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零售、物流、制药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果,如已经投入使用的手机钱包系统和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就是物联网应用的实例,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以后人类将进入智能化时代,物联网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对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及体系结构进行一定的剖析。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2.1 数据感知层

数据感知层是物联网结构的基础,主要利用读写器、摄像头、GPS、RFID技术以及识读器等实现数据的采集过程。作为物联网结构的第一层,感知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感知层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部分,利用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技术采集数据,并通过蓝牙、ZIGBEE、工业现场总线等有线或无线传输技术将所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网关设备,为数据的后台处理做好基础。

2.2 数据传输网络层

物联网的数据传输网络层是基于现有的互联网组建而成,肩负着出传输数据的功能,是物联网关键结构,主要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远距离的传输,网络层对互联网的要求较高,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网络层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必须对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整合和更新。

2.3 应用层

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应用层的功能就是把感知层和网络层采集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系统做出正确的控制,以便实现实际上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人机的互动。应用层可以分为应用程序层和终端设备层,两者共同作用实现物联网跨领域,跨行业之间的应用。

3 物联网涉及的技术

3.1 传感器识别技术

在物联网中,传感器技术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采集手段,传感器技术主要采用微电子技术原理实现数据的采集,可以探测热、力、光、电、声等信息,为物联网中的数据加工提供原始数据,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

3.2 感知技术

(1)RFID技术。RFID技术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性技术之一,RFID技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信息自动识别并汇总至中央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和共享。RFID技术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实现了数据的储存功能,读写器实现了数据的写入和读出功能,天线主要用于发射和接受信号。RFID识别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对环境适应性强,应用领域广泛,目前,RIFD技术已经在安防、监控、文档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

(2)ZIGBEE技术。ZIGBEE是一种介于蓝牙和无线标记技术之间的低功耗无线传输技术,主要采用调频和分组交换技术实现数据的通信,ZIGBEE功耗低、网络容量大、工作频段灵活、可靠性高、成本低、安全性高,目前,已在多种领域实现了应用,但是ZIGBEE技术通信范围相对较小,一般是能承受数据流量小的业务,但是,在物联网的应用上依然有着广泛的前景。

(3)蓝牙技术。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传输技术,主要采用时分多址、高速调频等技术实现短距离内数据的传输和通信,蓝牙技术可以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移动设备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数据的传输更加高效迅速,蓝牙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3.3 网络融合技术

网络融合技术充分的利用了互联网的通信优势资源,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制定灵活的组网形式,为用户提供了丰富有效的网络服务,未来的物联网将不再是单一的网络结构,会朝着多种网络融合方向发展。

3.4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实现人机对话的手段,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智能计算等科技手段将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处理结果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从而实现物联网的应用的最终目的。

4 物联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标准问题。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关系着物联网物品间的沟通。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因此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其次是安全的问题。物联网中的物品间联系更紧密,物品和人也连接起来,使得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数据泄密也成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何实现大量的数据及用户隐私的保护,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协议问题。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在物联网核心层面是基于TCP/IP,但在接入层面,协议类别五花八门,CPRS、短信、传感器、TD-SCDMA、有线等多种通道,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基础。

第四,终端问题。物联网终端除具有本身功能外还拥有传感器和网络接入等功能,且不同行业需求各异议,如何满足终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对运营商来说的一大挑战。

第五,地址问题。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就需要一个地址。物联网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资源即将耗尽,那就需要IPv6来支撑。IPv4 向IPv6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物联网一旦使用IPv6地址,就必然会存在与IPv4兼容性问题。

第六,费用问题。目前物联网所需的芯片等组件的费用较高,若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花费自然不少,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仍需考虑。

第七,规模化问题。规模化是运营商业绩的重要指标,终端的价格、产品多样性、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地用户规模产生影响,如何实现规模化是具有待商讨的问题。

第八,商业模式问题。物联网在商业应用方面的业务模式还不是很明朗,商业模式问题值得更进一步探讨。

第九,产业链问题。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已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应用也单体形式存在。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大难点必须解决: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物品的监控和追踪。

实现物联网,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等存储体,并需安装众多读取设备和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必然导致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已有的事实均证明,在现阶段,物联网的技术效率并没有转化为规模的经济效率,目前的所谓物联网应用也没有一个在商业上获得了较大成功。例如,智能抄表系统能将电表的读数通过商用无线系统(如GSM短消息)传递到电力系统的数据中心,但电力系统仍没有规模使用这类技术,原因在于这类技术没有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邱小明.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7(28).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国际电子商务;RDIF;影响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18-02

1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在我国物联网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2月14日,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信部颁布。我国正大力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力求“十二五”期间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本文将围绕物联网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学者的不同观点,追溯物联网的本质和主要技术,分析其在电子商务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做出简要评论。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物联网内涵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外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物联网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最早提出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RFID 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欧盟第七框架下 RFID 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于2009年9月的《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动态的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全球化网络基础架构。

(3)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联。

2.2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

美国很多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ENS实验室、WINS实验室、NESL实验室等。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DARPA的支持,从事着极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也获得DARPA支持,从事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试验系统的研制。宾汉顿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实验室在移动自组织网络协议、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应用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研究所之外,国外的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先后参与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克尔斯博公司是国际上率先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旗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产品众多(包括IRIS,MicaZ,Imote2等),为全球超过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无线传感器解决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与软件巨头微软、传感器设备巨头霍尼韦尔、硬件设备制造商英特尔等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1物联网含义方面的研究

我国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石亚萍(2011)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我比较倾向于张立志(2012)对物联网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装置、无线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3.2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

孙玮(2011)从企业库存管理、支付环节、物流方面等方面阐述了物联网对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企业仓库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库存物品信息的实时感知,形成自动化库存,实现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支付环节中,网上零售商可以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探索比较合理的新商业模式,发展多样化的手机支付业务;在物流方面,通过物联网和GP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客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获悉货物的路线。孙玮认为电子商务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而物联网的兴起会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促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

4结论

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关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方法相对比较成熟。目前关于物联网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物联网能够提升库存管理效率、优化网络营销环境、改善物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等。进一步考察不难发现,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框架上,国内学者对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极为少见。而要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作用于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又必须清楚其影响机理,因而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首先,强化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其次,创新物联网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分析方法;再次,拓宽分析范围,即分析物联网对电子商务不同模式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3)

[2]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11)

[3]石亚萍物联网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7)

[4]张立志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N].武汉理工大学,2012(6)

[5]王大文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6]许忠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9(41)

第7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控制;物联网;RFID;嵌入式;模糊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375-02

Things Related Technology Based on 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System

ZHANG wei

(Facul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Teachers College, Baotou 014030, China)

Abstrac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currently the leading edge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ut things are a maj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ange, there will be areas of Things RFID, embedded and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used in 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System , fuzzy control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and stable traffic control.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things; RFID; embedded; fuzzy control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交通流与道路上的车辆数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近2亿辆,经常发生交通堵塞,如何保证交通的畅通和安全已成为政府部门进行社会管理的一个关键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交通问题说明交通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应用的现实意义凸现出来。通过提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设计水平可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交通安全;缓和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物联网技术作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已得到各国的重视,其应用十分广泛,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各种高新技术的研究领域,自然也成为了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的重点。下面着重介绍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设计。

1 物联网及其应用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如传感器网络、射频标签阅读装置、条码与二维码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和其它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通过各种接入网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智能网络。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么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连接和交互。物联网被看作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它将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安防监控等领域。2009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计划,进行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布局,我国也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

2 智能交通系统结构

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空间关系上可以把城市交通系统分划为“点、线、面”三个层面,即单交叉口、交通干线和区域网络三种控制;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又把城市交通控制分为定时控制、感应控制、智能控制等。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套综合系统。人工智能理论的快速发展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智能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解决交通控制领域中很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本系统利用视频识别(RFID)、嵌入式、模糊控制等物联网相关技术按照多智能体系统结构对交通系统进行设计。

多智能体系统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目标是将复杂的大系统构造成小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为便于管理,能够相互通信、相互协调。通过子系统的自治和相互协调可以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由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实时性,比较适合应用多智能体系统结构进行智能控制。本文按照该结构设计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利用RFID技术进行车流量信息检测,利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开发交通信号控制机,智能算法采用模糊控制。

在该交通系统结构图中,路段智能体能够实时更新单个路段的流量数据,并将交通流数据提供给相连接的路口用于信号配时;区域智能体通过分析区域交通流信息来协调路段之间交通流的动态平衡;位于交通控制中心的管理智能体统一协调各区域交通运行。

3 基于RFID的流量检测技术

RFID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电磁耦合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实现信息识别和传递的技术。RFID系统作为一种无线系统,仅有两个基本器件,再结合EPC编码技术,使得每个射频标签都具有唯一的编码,非常适用于海量物品的检测、跟踪和控制。该技术易于操控,简单实用,并且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以及可识别高速运动的情况。现在,RFID技术已经在交通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应用RFID技术的车流量检测系统是在交叉路通信号灯上游安装阅读器,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装有RFID标签的车辆进入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送出自身信息。接收天线接收到标签发送来的信息,由阅读器读取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得出车辆通行的频率,再将数据传给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系统根据反馈的信息,作出如何调整交通信号灯转换周期的决策。

4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信号控制器

为了满足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嵌入式技术应运而生,各种针对性的芯片不断出现,其中ARM公司的ARM系列芯片应用较为广泛。ARM是Advanced RISC Machines的缩写,它在工作温度、抗干扰、可靠性等方面都做了各种增强,并且只保留和嵌入式应用有关的功能。随着物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小型智能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强,嵌入式技术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智能交通领域,交通现场环境对智能开发平台的软硬件有比较具体的要求,嵌入式技术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一种最优选择。嵌入硬件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控制、处理等功能,并具能够进一步扩展。嵌入式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嵌入操作系统、系统初始化程序、设备驱动程序、应用程序4个模块。

本系统采用嵌入式模块进行信号控制,采用拥有200 MHZ的ARM920T内核的EP9315处理器,是高度集成的片上系统处理器,能够满通控制实时运算需求。该模块集成了多种通信接口,与流量数据检测设备及信号控制机的通信可以通过串口或者CAN口实现,由以太网接口完成与控制中心的通信。人机交互部分是工作人员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现场调试的重要组成,输入部分包括8×8键盘阵列,PS/2接口和触摸屏,输出部分包括LCD,VGA显示器,IDE和CF卡槽以及USB接口。JTAG及串口调试部分提供了系统开发调试时的接口,以实现程序下载、运行调试等功能。

5 交通信号模糊控制

对路段智能体而言,当单个交叉通需求较小时,信号周期T应短一些,但一般不能少于P×15s(P为相位数)以免某一相位的绿灯时间tgi小于15s使车辆来不及通过路口影响交通安全。当交通需求较大时,信号周期T则应长一些,但一般不能超过120s,否则某一方向的红灯时间将超过60s,驾驶员心理上不能忍受。当交通需求很小时,一般按最小周期运行。当交通需求很大时,只能按最大周期控制,此时车辆堵塞现象已不可避免。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包括: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即根据具体的系统确定其输入、输出变量;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即把输入、输出的精确量转化为对应语言变量的模糊集合;模糊推理决策算法的设计,即根据模糊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并决策出输出模糊量;对输出模糊量进行解模糊判决,即通过各种解模糊方法完成由模糊量到精确量的转化,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交通需求通常用交叉口停车线前的排队长度即停车线前相隔一定距离(通常为80~100m)的两检测器之间的车辆数来表示。建立模糊表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日常控制经验可得如表3所示模糊控制规则表。表中L表示车辆排队长度,G表示绿灯时间。

6 结束语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是一个涉及面较广,需融合各种高新技术的研究领域。本文结合RFID、嵌入式等物联网相关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多智能体城市交通控制方案。不仅为实现智能交通控制提供一种借鉴,同时为相关工程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尝试。未来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集合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必将显著提高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其博,刘杰,黎,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2] 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10.

[3] 卫小伟.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17):189-192.

[4] 崔莉,鞠海玲,苗勇,等.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1):163-174.

[5] 蔡教武,蔡延光.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交通灯控制系统[J].仪表技术,2010,(9):32-36.

[6] 张欢欢,金琳,黄平平,等. 基于RFID检测技术的交通信号灯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水运,2010,10(11):83-84.

[7] 时柏营,杨晓光,朱彤.信号交叉口本地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0,36(19):5-7.

[8] 杨东凯,吴今培,张其善.智能交通系统及其信息化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