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5:32:14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基础学说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 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 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3 以比喻方法讲述各脏腑的功能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点掌握内容,我们在讲授时都应该讲解清楚,而且我们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脏来讲,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时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例如:《内经》中对各脏腑的功能有这样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仓禀之官。我们可借用这一比喻对各脏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进行阐发。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将其对应于心肺的关系:肺可以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个方面的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收集后还要输送给肺,肺为相傅,天下之财,用之于民,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应交付给肺统一调拔,分发到全身各处,应于《内经》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的描述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脏腑功能知识。
再如讲六腑时,我们可以用做豆腐的过程与六腑对食物的消化这一过程作对比进行讲述,做豆腐时,首先要将豆子磨成细末,这一过程正像胃对水谷的腐熟;而用滤网将豆浆与豆滓分离的过程正像小肠分清泌浊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时需要加入的关键物质——卤水,正如在消化过程中离不了胆汁的促进作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与我们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来对比讲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关键词】 阴阳五行学说; 解剖学; 生理学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解剖生理学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脏腑之阴阳,即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由于脊髓节段神经分布的特点,有的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对该脏器进行调整时,由于定位以及神经分布的特点,结果就会导致“多脏器调整”。多脏器调整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1 相关解剖学知识
1.1 脊髓节段、内脏植物神经与脏器解剖关系见图1。
1.2 内脏感觉的特点内脏感觉存在以下特点:内脏对刺激的定位性差,故内脏的定位感是不准确的。内脏对牵拉、膨胀和冷热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一般认为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分散,即一个脏器的感觉,可经几个脊髓节段的脊神经传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可包含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1]。
2 阴阳学说和植物神经功能的诸多相似之处
2.1 相互对立
2.1.1 阴阳相互对立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干的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阴阳不断地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推动着人的生长壮老的变化[2]。
2.1.2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对立大部分内脏器官均接受双重神经支配,而且其效应往往是相反的。如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心脏的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则抑制心脏的活动。
2.2 相互消长
2.2.1 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在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就会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在人体即是病理状态[2]。
2.2.2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消长当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占优势,这时胃肠活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从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心搏减慢、减弱,血糖降低,瞳孔缩小,这些都有利于机体能量的贮备。
2.3 相互转化
2.3.1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
2.3.2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相互转化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如在胃肠的紧张性已经很高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将不再引起兴奋而是起抑制作用;而在胃肠的紧张性已经很低时,则交感神经的冲动将对它起兴奋作用。这说明自主神经的作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所支配器官本身机能状态相关联的。
3 讨论
综上所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上部的心肺属于阳,下部肝肾属于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2]。
笔者认为,脏腑之阴阳,即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作用,即:使脏腑功能增强、血流加快为阳,反之为阴。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人体对于疾病是一个不断自我侦测、自我调整的过程,因此,调整是机体对付疾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调整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自动完成的。
神经系统对脏器的调整是基于以下两点实现的:①内脏的病变是通过植物神经自动侦测和自动反馈的;②机体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自动完成的。
由于中枢神经对病变脏器的定位不准和脊髓节段神经分布的特点,如交感干、同一节段支配多个脏器,多个节段支配同一脏器、神经节转换神经元等,一旦有的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对该脏器进行调整时,就会出现对多个脏器的调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多脏器调整”。多脏器调整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多脏器调整的结果,使得本来功能平衡正常的脏器变得不正常(功能增强或者减弱)。笔者认为,多脏器调整是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当某一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比如虚或实(功能的强弱),机体本身就会对这一脏器自动进行调整。
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六腑因为担负着日常消化吸收以及排泄的主要任务,因此,更容易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平衡,六腑功能的改变对机体阴阳五行平衡影响更大、更明显。当然,多脏器调整虽然对机体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令机体逐渐恢复正常的,但是如果调整过度,则会导致各种病理现象。例如,当胃肠功能(暂且简单的以功能论)不足时,植物神经就会对胃肠功能进行调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以加强其功能,这种加强包括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血液循环,与此同时,抑制了心脏功能,加强了肺功能。按照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心功能被抑制则表现为心血不足,会导致血虚无以滋养于脾,致脾气虚弱,表面上看,是脾气虚弱导致的胃肠功能下降。实际上,是因为胃功能虚弱,植物神经对其调整的同时,抑制了心的功能,与此同时,加强了肺的功能。可以理解为金(肺)反侮火(心),同时对肝脾肾都有影响,从而打乱了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产生了五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现象(见图2)。
因此,机体的“多脏器调整”是脏腑疾病相互影响的基本原因,也是这一中医理论的解剖学基础。一旦机体自身无法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就会呈现出各种中医所讲的病理状态则需要人工参与此种调整的过程—中医治疗。
所以,中医治疗是植物神经级别的调整治疗,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医对哮喘病机的认识,探讨其中医病机“宿痰伏肺”和“痰蕴状态”与儿童哮喘慢性气道炎症和特应性体质的关系,认为中西医发病机制有相通之处。临床应重视哮喘的“宿痰伏肺” 和“痰蕴状态”这一病机,指导遣方用药,以提高哮喘的疗效,尤其是提高其远期疗效,从而为这一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病机; 中医认识; 儿童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身体健康的常见呼吸道疾患,其发病率高,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许多患儿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当最终发展为成年性哮喘而迁延不愈,属于疑难病范畴。近年来,哮喘的防治引起国际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同时对哮喘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探讨也呈现百家争鸣的状况,权威研究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患[1]。这与中医“宿痰伏肺”和“痰蕴状态”的发病机制有相通之处,现探讨如下。
1 哮喘中西医定义及发病机制之辨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即有“喘鸣”之类的记载,汉代《金匮要略》一书称为“上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是后世“宿痰伏肺”病机学说的渊薮。元代医家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秦景明在《证因脉治·哮病》进一步提出,本病由“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遇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而诱发。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过程是由于“宿痰伏肺”,遇外感、饮食、情志等诱发,以致痰气搏结于气道,肺失宣肃,气道挛急所致,为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故哮喘发作的基本病理基础为 “宿痰伏肺”,宿痰不能尽除,是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随着现代医学对于哮喘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哮喘的定义也在不断完善。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就指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结构上的病变,而非气道功能异常。Osler于1892年进一步指出支气管哮喘是小气道的一种特殊炎症,但这一观点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并未被人们所重视,哮喘一直被看作是一种气道平滑肌功能异常性疾病,认为发作性、可逆性气道痉挛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气道炎症学说才重新得到认可,认为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患。在临床治疗中,确立了以抗炎为主的支气管哮喘首要治疗原则。
2 宿痰伏肺与气道慢性炎症
分析中西医对哮喘基本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学将其发病归于慢性气道炎症的产生和存在;中医则强调“宿痰伏肺”是最主要的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病理基础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依据有:(1)在气道黏膜中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细胞等。上述炎症细胞能合成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组胺、前列腺素、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均可引起气道炎症。(2)气道上皮损伤与脱落纤毛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坏死。这可能与气道中激活的嗜酸性细胞释放的碱性蛋白,主要是碱性蛋白有关。气道损伤可引起气道的高反应性。(3)气道壁增厚,黏膜水肿,胶原蛋白沉着,认为是基底膜变化。免疫组化显示基底膜有免疫球蛋白、纤维黏连蛋白、Ⅲ型和Ⅳ型胶原沉着,而基底膜假性增厚[2]。
中医认为“宿痰伏肺”是哮喘最主要的病理基础。病理产物宿痰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1)哮喘患儿在临床中往往可以表现出或肺虚、或脾虚、或肾虚,或兼而有之的征象,而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不足导致水液不能正常代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2)外感的失治、误治。追问哮喘患儿病史可发现,多数患儿既往有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感冒等多次呼吸道感染病史,由于治疗不及时、不规范,使病程迁延,致使余邪未尽,损伤肺气,日久及阴。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阴虚内热易煎津为痰。(3)小儿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痰湿内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相对不足,若过食肥甘厚味,则运化不及,酿生痰湿,形成“宿痰”留于体内。总之,哮喘患儿由于素体虚弱、外邪所伤及饮食偏嗜等原因,致使肺脾气虚,肺虚则卫外之阳不能充实腠理,故易外感;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聚湿成痰,上贮于肺,致“宿痰伏肺”,成为哮喘发病的病理基础。
中医学认为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通常为呼吸道所分泌的痰液,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痰;而无形之痰是指痰饮停留于脏腑经络等组织之中,其痰饮的存在一般可通过它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所以无形之痰指的是脏腑的病理状态和病理产物。中医认为哮喘“宿痰伏肺”病机中的“痰”指的即是无形之痰,指肺脾气虚的病理状态和病理产物,正如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患儿长期存在的气道慢性炎症;宿痰引起哮喘反复发作的过程也正如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高反应性,进而引起哮喘反复发作的过程。
3 痰蕴状态与特应性体质
哮喘患儿与“宿痰伏肺”病机相关的全身表现为痰蕴状态[3]。小儿肺脾常不足,肺脾气虚,气不化津则水湿停聚为痰,除停贮于肺,成为哮喘发作的直接诱因外,痰饮还停留于肌肤经络,泛溢周身,而表现为“痰蕴状态”,临床可见患儿面色白光白,虚胖,胖而不实,鼻梁青筋,肌肉松弛,喉间痰鸣,易腹泻等征象。全身之痰湿与肺之“伏痰”相互影响,难以尽除,故哮喘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哮喘患儿除肺局部气道慢性炎症外,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升高[4],多项过敏原检测阳性,并且临床可见部分哮喘患儿伴发全身湿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现代医学将其称为特应性体质。从免疫学角度看,特应性体质者患儿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和发育存在着局部与全身的不平衡状态,其支气管黏膜局部IgA不足,防御功能减弱,变应原易侵入机体;而IgE形成的能力已成熟,血清中大量的IgE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可能与特应性体质者易发生哮喘有关[5]。可见现代医学、中医学对哮喘病理过程的认识是相同的,均认为其同时存在全身与局部共同的病理反应过程。
4 宿痰伏肺、痰蕴状态与临床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基本病机是慢性气道炎症的产生和持续存在,基于这一概念的确立,使得抗炎和调节免疫治疗成为哮喘治疗的主要原则。20世纪以β2受体激动剂为主的治疗只能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而未能彻底消除气道慢性炎症,所以哮喘患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未见降低。现临床上依据全球哮喘创议(GINA方案)应用糖皮质激素规范吸入、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口服等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中医药采用降气化痰、调畅气机治疗,不但可祛其病势,且可除其夙根,所以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尤其是远期缓解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6]。中医祛除“宿痰”和改善“痰蕴状态”的治法与现代医学的抗炎和调整免疫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反证了哮喘病机“宿痰伏肺” 和“痰蕴状态”的科学性。
哮喘是一种免疫功能紊乱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气道炎症仅是其局部表现之一,吸入激素治疗主要是抑制、缓解局部炎症,在治疗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的最大优势也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针对患儿全身的“痰蕴状态”,除消除咳嗽、咯痰等肺部症状外,尚兼顾舌像、脉象、汗之有无、饮食和二便等证,整体论治,固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之,重新重视儿童哮喘“宿痰伏肺” 和“痰蕴状态”这一病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有利于祛其势,除其根,提高哮喘的疗效,尤其是提高其远期疗效。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念,兼顾局部的“宿痰伏肺”和整体的“痰蕴状态”,基于对机体整体状态(包括免疫状态)的认识和把握,精心选方用药,力争提高其临床疗效,丰富哮喘的治疗手段,为这一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4.
[3] 王烈.婴童哮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4.
[4] 潘开宇,徐峰,刘军.142例哮喘患儿严重程度与血清总IgE水平、过敏原特异性IgE的关系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23):23262329.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听说英语 教学
广大师生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操作的是“应试教育”的陈旧模式,过分强调书面表达而忽视口头表达,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应付书面题型,成了“哑巴英语”。因此,加强英语的口语教学,用听、说的方法,培养听、说的能力,尤其显得必要。
一、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较强的地域性,一般来说,东南沿海一带高于内地,开放城市高于边远地区。究其原因,边远地区在经济水平、师资力量上相对薄弱,落后的经济不能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更不能引入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方法。从而导致边远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每况愈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部分边远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将有声有色的语言变成了“计算机数码”,把本应通过眼、耳、舌等感官吸收、消化的活生生的语言信息,只通过眼睛和大脑“填鸭式”的输入,使外语教学“事倍功半”。学生觉得外语教学枯燥无味,负担日益加重。最后被迫放弃学习。少数学生勉强能跟得上,但要花费比常人多几倍的精力。这样,大部分班级就出现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即使个别学生成绩较好,但由于听、说跟不上,严重地阻碍用英语交际,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对任何一种语言,有声语言都是第一性的,文字语言是第二性的。因此,加强中学英语听说,充分发挥英语的交际能力,是贯彻“大纲”精神,全面提高中学生英语素质的保证,也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体系,它必须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科学的步骤和措施上,新的英语教学大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体系。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原则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讨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相应的策略。
二、改变中学英语教学的思路
(一)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做到有的放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见,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之一。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注重听说训练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和加速读写水平的提高,促进和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从而走出了为应试而教学的误区。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交际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必须有其相应环境。因此,加强课堂英语听说训练对提高英语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自己要有较高的英语素质,口语流利,语音语调准确,并且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其次,要善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做到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听说环境。尽可能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录音机、幻灯、电视等进行英语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因材施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教师应该积极的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然后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课堂操练(语言操练活动、语言交际活动)要特别强调小组活动形式。小组可以由同桌两人、前后桌四人组成,便于随时活动。教师给小组每个学生按固定作为预先规定好A、B、C、D角色,以免小组活动课堂临时分配角色时相互推让而浪费大量的活动时间。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演讲、英语歌曲等。总之,要多制造一些机会,给这些孩子以更多的时间练习,使他们能开口并敢于与别人用英语交谈。
三、加强听的练习,注重听的效果
听是在听的练习里培养起来的,对听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与传统的单纯教授字母不同,我根据字母和音标在外型上相似的特点,在教授字母的同时也对比着教授一些简单的音标,在这里就需要仔细听来辨别是字母还是音标,或者通过听写的方式去区别书写相似或读音相似的字母或音标。这个阶段的训练使得学生能熟练地掌握 26 个字母以及在预习新单词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去尝试发音。为将来深入地进行听力理解单词、短语、句子甚至短文、对话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在单词、短语的听力训练上,我采取的是练习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对于所学过的词汇,在第二天讲授新课之前,或者采取听写的方式,或者提问: (Name: ×××): How do you spell...? Please use this word(or phrase) to make a sentence! 等等。那么游戏的方式我们通常采用单词或句子接龙,即以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作为另一个单词的首字母:English―have―each―...,或者指定句中的第几个词去造一个新的句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对听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说明文 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
说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对此,老师们最熟悉的、固有的说明文知识就是: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语言准。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说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轻松学习说明文?
一、注意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因势利导进入课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决因素,说明文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可设置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乔丹;假如你是书法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王羲之。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说:“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可这样激趣导入:首先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在学生陶醉于恐龙世界时,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拓展生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老师喋喋不休。是否可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在理清该文内容,对物候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大自然语言或收集的包含了物候知识的农谚。另外,还可组织讨论物候学的意义除了课文所介绍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便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兴趣。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1.心理空间。教师语言要亲切平和,缩短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步步深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
3.生成空间。必须明白,学生通过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的准确性,还是引导学生概括要说明的物质的特点,抑或是对物质人文内涵的挖掘,都要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于其中:一方面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把人文精神渗透其中。
四、注重教学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信息
提问是一门语言逻辑上的艺术,它是学生记忆中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趣和效果。
1.引证提问法。说明文为了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解说清楚,一般先作概括性的说明,提出一个科学性的论断,然后通过举例加以印证。教学中应准确地抓住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词语设问,把学生的视线引到下文的举例上。
例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先对石拱桥“形式优关、结构坚固”的特点作概括性的说明,教学时设问:课文中选举了哪些例子印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一特点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下文举例的分析,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就答出:以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和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为例,分别从它们的结构巧、周围的景色美、雕刻的不同姿态等方面加以证实,这种引证提问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对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说明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
2.逆向提问法。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顺序完全掌握,提问学生,文章如果不这样安排那么顺序行不行?这种从相反的方面发出疑问的逆向提问法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个特征,作者分别从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里采用逆向提问:把这四个方面倒过来说行吗?使学生分析鉴别,得出结论,学生说不行,因为主体部分先说明,次要部分后说明,这样主次分明,说明顺序井井有条。
说明文渗透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各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知识成了时代的宠儿,社会发展的基石。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传播和学习科技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读写说明文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说明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关键词:说明文;说明方法;对象;语言
一、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科技作品,注意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写作指导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在介绍说明对象时要做到明白清楚。各地中考对阅读说明文都各有要求,笔者查阅了最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文试题,归纳出说明文阅读一般从以下方面来考查:(1)试题要求学生能够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让学生能够体味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更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
2.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发现初中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不够重视,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事情的进程以及事物之间关系进行介绍,因此,为了准确无误地介绍,说明文语言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老师和学生一般对于这样一类的文体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基本功比赛以及上课比赛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公开课和比赛课是不选择说明文的,因此,老师对于说明文的研究就比较少,课堂教学就没有能够精打细磨,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流程的实践比较粗糙。但是,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就忽视说明文教学,因为说到底我们还要围绕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来认真对待说明文教学。
3.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例如《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等,也有些将说明对象放在文章的开头一段,还有极少数说明对象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有的在文章开头几段揭示什么对象的特征;有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有哪些
阅读说明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必须让学生能够找出对所学习的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在学生初学说明文时,要明确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作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中考试卷中,让学生找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这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中考试题中往往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只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选择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来规范化地答题以及了解答题的一些技巧。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题规范的格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本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打比方”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打比方的什么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征,使说明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答题的规范与技巧。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般考查的题型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