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5 10:43:27

序论:在您撰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关注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竞争、高压力,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以往从来未承受的巨大负荷。目前,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1.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找老师,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1.2 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2.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2.1 缺乏信仰、政治盲从

现在有些学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现不明事理、不辨真假、学习盲从等现象,在个人追求中一旦出现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弃等。

2.2 压抑与自卑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自卑、萎靡不振、情绪低落等现象,进而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3 性格孤僻,不合群

适应能力差,团结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等。

2.4 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

受疑心的困惑,在别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内心的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烦恼,为别人的失败而庆幸,这是常见的嫉妒心理疾病。

3.作者认为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作为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造成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因素是来自于教师。要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教师本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者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3.1.1 培养真挚的师生感情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而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沟通的过程,是情感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力求让学生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这种感情时,他们不仅体会到温暖,受到鼓舞,并且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要求,积极地将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时,真挚的师生感情就像催化剂,促进学生努力奋斗。

3.1.2 尊重和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和自信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品质,也是个体克服缺点而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别是在学生遭受挫折的时候,注意多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设法让学生通过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细微的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充满自信。这就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注意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成长过程,从多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绝不因为其微弱而忽略这些小的进步,并且经常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感到自己有希望、有前途,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自强不息。

3.1.3 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对人类生命和繁衍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下,健康在人类心中的感觉和要求并不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影响巨大,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深刻。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一方面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众多积极影响,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危机。现代生活病,即称现代文明病,主要是由人们生活方式和非建康行为引起的,是身心不能应付内外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某种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不良反应。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各学科之间已无主次区别,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教学不能只限于让学生被动地参与课程,应该想办法刺激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心智等的素质。这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促进心理健康诸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备受人们关注。有关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成为现在乃至以后相关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效应进行讨论和研究,就教于各大方之家。

2016年1月1日,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但之前我们累积了众多的独生子女群体,这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众多专家和家长、教师忧心忡忡,其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日渐增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品德、意志力、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家长们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有关“乐观”“自信”“独立”“友爱”“合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对现有的小学生来讲,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越来越差。从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霸道、任性、蛮横、吃零食、要求家长接送、以自我中心、说谎、攻击性等多种不良现象。这些行为的存在,将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意志品质的养成。而勤劳刻苦的好习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品质。

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首先是面临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陌生的同伴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从心里的能动反应来讲,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的经验,并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人依靠自我实现形成的心理反应,仅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而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因此,教育所传递的经验内容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他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自动的过程,其成效取决于双方主动性。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也应对体育课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组竞赛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体育学习实践中。使小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心情的愉悦,促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重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课程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众所周知,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我们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轻视甚至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机能,又能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难易适度的、温馨又有挑战性的、能使多数学生从中获取成功体验的情景,同时要避免营造竞争激烈的、残酷甚或野蛮的、使人望而生畏的课堂场景。

面对学生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体育与心理健康严重脱节,体育未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如何实现体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并为终身体育健康奠定基础,成为学校体育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发展适应社会能力和获取体育健康信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要求他们学习与其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知识,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养成关心集体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并将获得的合作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以及“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往往重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体育运动中小学生认知和身体联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日常的情感需要以及兴趣爱好。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喜爱体育但却并不喜欢上体育课,有些学生甚至逃避上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及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完善人际关系,学会交往规范,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心理健康教育概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5):7-8.

[2]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72-74

第3篇

关键词:中学 美术教育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37-01

1 中学生心理健康

1.1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1.1 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不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同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能够真诚的赞美别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别人,在遇到矛盾和争吵时应客观的分析及时的沟通,妥善处理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人格。

1.1.3 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能够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迷失自己,尽可能地通过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有远大的理想。

1.2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2.1 依赖心理

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的今天,他们生活的环节都是温室,从小就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缺少独立的意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这些学生早已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依赖有人帮助,做错事情依赖别人的迁就等等,这些都成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1.2.2 自私狭隘心理

当代学生是个性的一代,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感强烈的时代必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慢慢演变成狭隘的自私心理,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无视他人的利益,斤斤计较。

1.2.3 自卑心理

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处于各种原因,但归根究底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无论是对自己的智力、长相、身高、能力等等,任何方面如若感到与别人的差距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就会产生一种心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旦产生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发展到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形成自我否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2.4 孤僻心理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形单影只的他们从小没有及时地良好地适应在集体里的生活就会造成一种孤僻的心理,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与同学和老师之间无法正常的交流,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5 焦虑心理

近年来,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等都是造成中学生幼小心里焦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承受一定压力时若不能做出恰当的调整就会发生心理的偏离,严重的会胡思乱想危及生命。

1.2.6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中学时期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对一些外部刺激常常表现出相悖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平稳的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而不当的处理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1.2.7 嫉妒心理

这种心理是一种担心他人由于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嫉妒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设立赶超目标,努力学习。若不经调整一味的放大这种心理就会导致心理的失衡,蓄意破坏他人的幸福生活等等。

2 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中学生欣赏和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想想是创造的基础,任何的想象都来源于学生对神奇世界的向往,这种激发创作能力的想象力一方面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学习水平、心情态度、美术修养等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自身的探索发现和主体表达,这种探索发现和创造力归根结底是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拥有足够的自信心才能完成的。中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要强于抽象思维,而美术教育能够发挥中学生的特长,帮助其树立自信。同时,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每次创作不都尽如人意,若遇到问题或不成功时就需要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根源,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

2.2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美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心灵的交流,教师的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术的同时更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个时期是关键的心理发育期。不仅是老师的教育在不同的作品中学生也能感受到作品传递的精神和力量,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表现能力,同时也可以净化心灵,提升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伟大美术家在作品中所展示的伟大人格同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中学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些精神传递给学生,鼓舞他们积极向上,在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时候可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样重要的是美术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抑扬顿挫的语言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探求美的兴趣的动力,学生在这种美的熏陶下,更为自觉主动的接受审美教育,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来健全其人格发展。

2.3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中学美术教育中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在模仿绘画技巧的同时心理也同样受到洗涤。中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不仅可以使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更可以在事半功倍地完成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在点点滴滴中治疗和矫正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鉴赏美术作品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压抑和苦恼中他们心情焦虑、身心疲惫,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压力的释放,观赏美术作品既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领悟,也可以使身心放松,缓解实际生活带来的种种精神紧张和负担。这种健康的减压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131.

[2] 万明钢,李艳红.“学会共存”的教育理想与实践―― “德洛尔报告”的重新解读[J].教育研究,2006(12):19-23.

[3] 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3.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学生;对策

小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中规中矩,而是一种终身教育,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与利用家庭因素,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庭教育态度不一致。其表现在父母与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这是由于双方素质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之间又缺乏协调与理解,导致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态度不一样。孩子在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时,会根据周围人的评价改变自身的行为,而为了适应这种矛盾的环境,孩子就易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其次,家长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内心需求,盲目给孩子制定“高指标”,甚至是将孩子的理想世界无情地剥夺。比如,家庭在双休日给孩子盲目选择兴趣班,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与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将孩子向学习的道路上驱赶。这种观念导致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升学,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很难经受不良环境考验。其次,家长溺爱行为,使孩子大多好逸恶劳,缺乏责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受影响,不让孩子做家务,长此下去,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导致孩子不良品质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个家庭文化氛围如何,将通过人际关系集中表现出来。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经常争吵或打架,就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当的家教语言。有一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较唠叨,就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产生障碍。虽然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但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孩子心理产生障碍或负担。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协调不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之间教育若出现观念不一时,需要统一家庭教育观念,按照统一的观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闹矛盾,这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而不是不顾孩子的意见,就盲目进行课外辅导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这样孩子在家庭教育环境下,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品质。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优势明显,在教育孩子时,将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与监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现不当行为,需要及时给予疏导与解决,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孩子的劳动。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处理小屋,体会劳动的乐趣。另外,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责任心及义务感。

(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听孩子的意见与想法,同时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这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发展。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与家长建立了关系,虽然家长不能精通所有的东西,但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自身进行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以强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因素。为了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及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车起玲.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以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例[J/OL].学周刊,2017,(27):35-36.

[2]刘宁涛.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7,(14):2-3.

第5篇

1、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其情感。

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美术教育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辨别力,感受生命之美,练就一双审美之眼。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通过美术作品赏析,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观众总能被那些生动、美丽的人物,优美的风景够深深地吸引,并在潜移默化中以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发现生活之美。同时学生的心情自然被艺术作品所带领,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另外,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因素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譬如那些红色、黄色的色彩能使欣赏者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而蓝色的色彩让人平静;鲜亮的色彩使人轻松愉悦,沉闷的色彩让人郁闷等。

2、美术表现过程对于表现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

美术教育有抒感、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通常防御心理较少,可以借助艺术创作将内心隐蔽而压抑的负面情绪及早的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建。如在生活中,当人们遇到郁闷的事情时会拿起笔,在纸上无意识的画出一些图形或线条,以泄心中不满。在现在高节奏的社会,美术表现作为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显得非常重要,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遇到学习、就业或人际交往压力时,可以通过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将心中压抑、无奈、不满与愤懑等情感宣泄出来,缓和情感冲突,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其造成的压力。

3、美术教育让学生体验快乐,培养个性,健全人格。

美术教育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兴趣特点、美术基础、能力,提出不同要求,对作品的评价也没有绝对的好坏标准,学生能够快乐自主的、没有挫败感的作画,随心随性进行表达,同时也获得更多肯定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而不良的个性则是心理疾病的内在原因。美术作品强调与众不同,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拥有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够开启学生施展个性和完善个性的大门。健康人格是指人格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高职院校不少学校新校区选址远离市区,校园生活单调乏味,不少学生长期与电脑游戏为伴,这样沉闷的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美术教育则通过艺术的熏陶与影响,能发挥其不带强制性、功利性的特点,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能在美术活动中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心理节律更趋协调,防患于未然。

4、美术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意志力。

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力发展还处于不很完善,一些学生的行为不能自控,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事情虎头蛇尾,只保持三分钟的热度,给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美术教育可以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在教育中加强训练学生的自控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绘画中的书法、素描等作品的完成都需要较长时间,且学生对绘画较容易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意志力随着作品的完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实施途径

高校要实现美术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用,需从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校园文化与艺术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艺术教育元素的渗透等方面着手。

(一)开设美术课程

职业院校开设美术课程不能流于形式,应重视教室和教学器材的配备,引进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可根据学生爱好,充分利用已有的艺术资源,诸如看美术展、电影、画国画、写书法、舞蹈等,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做什么和做的结果如何,而是引导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多彩美术活动

学校应鼓励师生创建艺术团,提供经费和场所的支持。加强学生艺术类社团的建设,把美术教育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组建不同类型的艺术类社团,如摄影团、书法团、漫画团、手工国画社等。同时要组织更多的开放性的活动,如美术讲座、美术沙龙、美术展览、美术比赛以及文化艺术节等,以便吸引更多的普通学生参加,以接受美术熏陶,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促身心和谐。

(三)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利用美术教育元素

学校要引进或培养具有美术修养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开设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通过专门的美术心理教育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自由地宣泄情绪、表达自我,并指导他们通过对美术世界的理解,感受生命之美,体会生活之美,同时老师可通过学生作品中反映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

(四)实施艺术治疗艺术治疗

是结合艺术和辅导、咨询与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或医学辅助方法。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美术对于治疗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等有特殊疗效。在美国一项“艺术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美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新闻记者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所以我们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应该辅之以美术治疗,这样不仅能改善情绪、愉悦心灵,也能优化人的心灵结构。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体验 积极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有研究发现,技校学生的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以及阳性均分均高于全国正常水平。因此,在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当前的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种“类德育化”的现象。这种做法,在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同时,在教育模式上,这种教育还越来越呈现出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倾向。因此,本研究将集中对如何在技工院校进行社会体验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技工院校乃至各类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一、相关研究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已经证实:与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技工院校学生通过视听觉学习渠道来获取知识的效率明显弱于前者。这个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能在技工院校取得良好的效用。

同时,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校园生活模式不同于大学,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更为成熟,能够借助学校平台衍生出一整套完整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并积极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相反的,技工院校的学生尚未找到有效和完善的自我同一途径。作为德育教育补充的课外教育活动,也很难吸引学生参与。

针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幸福”一词。这种观点和美国心理学家西格曼的观点相符。西格曼认为,心理学应该对力量等优秀品质展开研究。在这种观点下,心理学研究工作应该包含几个层面,其中主观层面是要积极去体验;个体层面则要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各种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体验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有效发挥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工具

研究使用SCl-90量表。

2.研究程序与研究对象

参考有关资料,设置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活动程序。志愿服务为常规活动,每1至2个星期开展一次;社工站活动不定期举行;团队拓展每个月进行一次;家长小组每个学期举办1至2期;创新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

研究小组在广州市某技师学院随机选择两个班构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男生53人,女生32人,共计85人。

三、结果

1.组间比较

实验前后两组间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心理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5)。试验后在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因子(躯体化除外)得分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2.实验组不同性别测试结果比较

男生在躯体化因子上前后得分有所降低,但是差异不显著(P>0.5),其余因子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P

四、讨论

通过社会体验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外,学校可以创造性地设置平台,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实验表明,实验组实验前后在阳性项目数、人际敏感、焦虑等因子上出现十分显著差异,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参考。技工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类: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就业压力,问题产生归因于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概念水平低下。因此技工院校应该创造性地开展一些社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积极的社会体验中发现内在幸福的自我。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1-0017-01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上升。

一、影响现状

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而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多数心理问题都与家庭环境存在着莫大关系。本文重点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父母离异,孩子跟随一方生活;第二种,父母有一种因病或意外去世;第三种,父母意外去世,跟随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生活。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对子女人格发展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而消极影响中尤以离异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危害最大。

案例一:A同学,父母意外车祸去世,跟随叔叔婶婶生活。性格开朗,与叔婶一家相处极好。口头禅是:“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那为什么不开心呢?”“爸爸妈妈没了,但奶奶和叔叔婶婶对我很好,我要好好学习,让奶奶为我自豪。”不但与家人相处愉快,而且积极参与社团学校各项活动,与同学、老师都很合得来,被同学推选为班长。

案例二:B同学,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不许他与父亲方面的亲属联系,奶奶想见孙子都要偷偷去见,其母知道后大发雷霆,更是严格禁止该同学与父亲、奶奶相见。因为家庭问题,该生滋生了自卑心理,整天闷闷不乐,对生活缺乏应有的激情。做得胆怯,缺乏自信,不太与人交流,而且偶尔会逃课。

(二)过度溺爱

案例三:C同学被父母保护得太好,大一刚入校,不会叠被子,不会打扫卫生。最初舍友会耐心地去教她如何打扫卫生,会在她生病的时候去带她看病,帮她带饭。但一学期过后,该同学仍然没有改变,自理能力较差,而且不懂得关心别人,与舍友关系处理较差,同处一个屋檐下,但相敬如“冰”,互不理睬,最后闹到要换宿舍的地步。

(三)专制教育

案例四:D同学与父亲关系相处很僵硬,平常只与母亲讲话。笔者私下与其母亲沟通得知,D同学小时候还是很喜欢父亲的,但随着父亲每次答应的事情都做不到的时候,他就对父亲失去了信任。再加上父亲性格较暴躁,总是坚持男孩不打不成才的理念。小孩犯错了不是首先进行沟通再去解决问题,而是先揍一顿再说。长此以往,该同学与父亲的交流几乎为零。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持续时间比较久,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不适当的教育方法

当子女遇到困难、挫折时,会本能地寻求家人的关心。如果无法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得到的只是忽视或训斥时,会使得子女变得退缩、自卑,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的忽视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通过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使其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和行为规范。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的心理扭曲,产生对社会的错误认知,这都直接影响其在大学的表现。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当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幼年阶段,对大学阶段存在漠然或放任的情况。到了大学,他们更多关注经济支持而不是心理成长,实际在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其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更高。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孩子身上的优良品德并不完全靠学校教育得来,大多是与父母的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良好的是非观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大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通过开导和疏通解决。每年各高校都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诚信原因被学校处以纪律处分甚至开除学籍的状况,这种对是非观的教育失误不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的关心不够也有一定的责任。教育孩子做诚实守信的人比给孩子更多的钱更重要。

(三)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父母应尽量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经常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五、结语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大的工程,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突然出现的,每位家长都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纾解遇到的问题,努力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荣华.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5).

[2]张振松.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