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43:27
序论:在您撰写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6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审计风险仍是在所难免。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审计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方面
1 审计模式滞后
国外现代审计方法早已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模式仍停留在财务账项基础上,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风险水平相对较低。
2 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对象难度的增加
审计发展到今天,其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很大,信息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二)主观方面
1 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审计机关虽然有风险意识,但因实践中现实风险的表现不明显,所以审计人员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重任务、轻风险的现象,其实这是最大的审计风险隐患。
2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
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人员判断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收集多少证据,提出怎样的意见,都直接依赖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该拥有的一种重要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因为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过去实践的累积,如果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不能及时适应,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也会有误断的时候。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3 审计行为不规范,业务管理不到位
从开始立项到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实施审计工作要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每阶段都有很多环节,只要某个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都会产生风险。审计立项超出职责范围、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上述各审计环节的管理并不是很到位,存在着审计风险隐患。
4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被审计单位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防范和及时发现经济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造成审计风险加大。如果被审计单位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同时兼管了不相容的职务,这就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这类问题有时难以为审计人员发现而使风险增加。即使一个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也很难保证各个控制环节上的工作人员不会串通舞弊。尤其是某些单位在一些问题上集体舞弊,故意提供虚假资料,致使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1 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
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主要包括客户选择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谨慎选择客户、谨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2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和审计质量检查等。
3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是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运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从而达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就是通过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明财产保全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审计,增加审计证据数量,以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结论,减少判断失误: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并根据情况确定样本量。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1 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
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能周全地关注审计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诚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 规范审计业务,执行合格的审计
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
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此外,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重视审计文书的撰写,必须认真推敲,措辞达意,力求无懈可击。
3 加强后续教育,切实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的谨慎态度,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审计风险仍是在所难免。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审计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方面
1 审计模式滞后
国外现代审计方法早已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模式仍停留在财务账项基础上,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风险水平相对较低。
2 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对象难度的增加
审计发展到今天,其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很大,信息风险很高,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二)主观方面
1 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审计机关虽然有风险意识,但因实践中现实风险的表现不明显,所以审计人员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重任务、轻风险的现象,其实这是最大的审计风险隐患。
2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
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审计人员判断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收集多少证据,提出怎样的意见,都直接依赖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该拥有的一种重要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实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因为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过去实践的累积,如果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环境不能及时适应,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也会有误断的时候。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3 审计行为不规范,业务管理不到位
从开始立项到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实施审计工作要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每阶段都有很多环节,只要某个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都会产生风险。审计立项超出职责范围、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上述各审计环节的管理并不是很到位,存在着审计风险隐患。
4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
被审计单位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防范和及时发现经济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造成审计风险加大。如果被审计单位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同时兼管了不相容的职务,这就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这类问题有时难以为审计人员发现而使风险增加。即使一个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也很难保证各个控制环节上的工作人员不会串通舞弊。尤其是某些单位在一些问题上集体舞弊,故意提供虚假资料,致使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审计观念,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将被审计对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1 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
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主要包括客户选择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谨慎选择客户、谨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2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和审计质量检查等。
3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是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组织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并通过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内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运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从而达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就是通过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明财产保全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法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审计,增加审计证据数量,以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结论,减少判断失误: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并根据情况确定样本量。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1 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其工作责任心
内部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造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低,就可能使内审人员不能周全地关注审计质量,造成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这无疑会造成审计风险。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使内审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是要创造和保持一种以崇尚正直和诚信为中心的经营文化和组织精神,就是要将职业关注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从思想上,心理上防范审计风险。
2 规范审计业务,执行合格的审计
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集中人力资源于高风险领域,使
内审部门和人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审计中风险性质严重、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程序及风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审计,搜集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须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在事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恰当地评价审计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监督、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对问题的解决实行追踪审计制度。合格审计的执行,可以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审计业务的执行统一起来,从而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风险的“防火墙”。
此外,执行合格的审计要求重视审计文书的撰写,必须认真推敲,措辞达意,力求无懈可击。
3 加强后续教育,切实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内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反映着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应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结构转换。其次,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把握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运用。再次,应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聘用机制,并对新聘用者进行适当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培养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的谨慎态度,为防范审计风险打好基础。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防范 建议
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有现象,是审计发展过程的产物。近几年来, 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有效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越来越受到各
方面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审计风险的相关概念作简要论述,并重点分析其成因,以及针对这些成因采取相应的防范建议。
一、 关于审计风险的概述
“审计风险”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者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
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得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错误,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
在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换而言之,审计风险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问题的结合。
二、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1,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一方面,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力度加强,审计地位不断的提高,审计监督工作在社会上得影响不断扩大,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不断的加大,依赖审计意见
的人不断增多,因此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将不断的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元化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稳定性,审计人员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企业情况,使其获得的信息不真实,作出的审计结果不准确,从而引
起审计风险。
2,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增加风险的机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阶段,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不能
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行法律不可能对审计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新情况、新问题全部规范到位。另外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规范的行为依然
存在,这就倍增了社会经济的复杂性,经济法律法规不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即使有所涵盖,也有部分的法律法规存在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
3,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审计范围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由早期的以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为审计重点,扩大至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不仅要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
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还要就企业在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信息的不确定性很大、风险也很高,审计人员要作出正确的审计的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现代
市场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必须扩大经营规模,进行复杂化的交易。我国的企业正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国民经济增长较快,关键领域
的改革有所突破,业务创新和业务复杂性也在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而增加,这将会导致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带来困难,引起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 审计风险的防范建议
由上述可知, 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具有复杂多样性, 因此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应是综合和灵活的。根据上述审计风险的成因,本文提出下面几点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的建议
:
(一) 优化审计环境,加强法制建设
在风云莫测的社会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混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应该督促审计部门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加强法制建设,及时
修改和制定切合需求的审计法律法规,努力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使审计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法制环境
,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差错,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的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
系中的核心。各审计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控制制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不徇私情、秉公执法。制定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减少或消除人员差错,及时发
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
审计是较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判断及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造就一批同当前审计及工作相适应的具有较高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审计工作人员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的期望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
可行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冲破传统审计思想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刻的理解审计风险的内涵,树立风险意识,并在执行审
计业务过程中,注重审计质量,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防范审计风险,有效地避免风险及其损失。
(四)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运用科学和规范的审计方法,以有限的审计资源担当起社会人民所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多
样,导致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许多具体实践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应对解决的方法。但是,只要审计人员能够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改变,切实按照审计
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在审计实务中全面贯彻防范审计风险管理的观念,谨慎的对待审计风险,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管理,从而预防和减少审计风险
尽可能少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审计风险 财务报表 控制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SAS47)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 —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界定的范围有所不同,但对审计风险涵义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审计意见与事实不符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因素的结合: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审计活动作为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接受法律的规范与调整。法律赋予审计部门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责任的扩展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越发展,国家、社会对审计的要求就越高,审计对象从受托的财务责任扩展到经营责任、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扩展到经营活动;审计职能从经济监督演变为以监督为基础的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从检查帐表的正确性扩展到证明被审查的经营活动是否有重大舞弊行为,是否有重大损失浪费问题等。审计承担的责任越多,审计风险就越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多变增加了审计风险
我国国民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关键领域的改革有所突破,大量外资引入,民营、联营、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类型繁杂、交易工具多变,承包、租赁、收购、兼并、破产、重组、关联方交易等新问题不断出现,纷繁复杂的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全部或部分的经济活动及载体。而经济活动的载体主要是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内容庞杂广泛。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重大的差错与舞弊,并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遵纪守法做出报告。然而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也很高,审计人员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另外,企业自身在核算中出现的错误也成为审计结果发生偏差的原因。
3.实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目前采用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被审计对象中占有很大比例,一旦出现人为地蓄意篡改机程序的情况,将使得审计人员依据的会计信息失真,从而给审计监督带来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
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审计准则》所要求具备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如何,是否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认真负责、清正廉洁并保持应有职业关注,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工作中,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人员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另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也不尽相同,审计活动是一种服务性质的工作,审计人员有责任周密计划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专门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达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2.审计本身隐含审计风险
首先,它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虽然可以减少活动中的错弊,但因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其不能避免所有的错弊。比如发生未预料的经营情况,或出现特殊的经济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不适用;本应相互牵制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责任心差异致使控制系统失效;受成本费用的制约控制措施所需费用太高,被管理当局废弃等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面对大量的资料往往采用的是统计抽样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但由于取证方法不同,加之样本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产生一定的差错,由此也会带来审计风险。且审计方法采用重要性审计,强调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但是具体到审计事务中来,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差总是存在的。因此也必然产生审计风险。
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审计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新、新情况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要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以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规避审计风险,切实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强审计机构内部管理、实施全面质量控制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关键。质量与风险成反比关系,质量越高,风险越小;反之,质量越低,风险就越大。
1.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组织要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合格审计,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规范化原则,即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审计管辖范围和审计程序的要求进行操作;二是真实性原则,即审计人员在审核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审计证据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三是合法性原则,即对审计查证的问题,必须依据问题发生时有效的法律法规做出处理和评价。要注意引用审计事实发生时适用的法律法规,四是谨慎性原则,即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坚持、严谨、公正、真实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始终树立风险意识。
2.坚持独立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开展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三)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现有的审计风险,抽样审计方法和性复核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审计结果必然有一定的风险。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主观的和客观的)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从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行为没有发现,从而作出错误审计结论,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采用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为审计节省了时间,但是由于样本与总体特征上的差异性,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给审计带来错误的结论。即使采取详细审计的方法,由于审计人员道德、业务水平的高低以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审计结论也可能会与客观情况不一致。因此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
2.审计活动始终存在审计风险。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这是由于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涵盖了审计的过程。如抽样的技术局限性,内控结构控制力差,对项目的虚假注释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增加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如果没有被发现或是被接受,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结果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审计风险就只存在潜在阶段。由于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的因素,以及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认识的不同,对审计的结果不加以验证,审计风险就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但并不说明审计风险是不存在的。
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取证模式由最初的账目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取证审计,它的发展表明:审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是可以加以控制的。审计风险的可控性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通过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方法去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工作能力。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日益复杂及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提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越来越广的知识面及专业判断能力。审计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专业判断的职业,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应是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在审计过程中具有运用应有的技术进行工作的能力。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除了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工作能力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对审计结论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和风险意识、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对审计过程中的疑点保持职业关注,进行扩大范围审查。
3.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控制度健全的基础上的抽样审计,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为前提。出于成本角度的考虑,一些审计人员会放弃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依赖样本来进行审查,甚至放弃相当部分的样本资料,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可能会因为样本的特殊性导致主观的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
(二)客观原因
1.审计职业环境。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原有的审计法律法规由于惩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规范力度不够等原因,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在审计过程中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这种缺失使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加大了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的难度,以至于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复杂化,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现代审计的范围除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外,还增加了内控审计等其他方面的内容,使得审计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3.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企业的经营管理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比较完善能防止错漏但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如果出于成本效率的考虑企业就会放松内部控制,这会审计信息发生错漏的几率增加,增加审计风险。此外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原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是决定审计质量的根本因素。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通过建立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谁负责的原则,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以及抵抗经济利益诱惑的能力。审计人员要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按照审计程序操作;其次要倡导终身学习得思想观念。审计机构要定期对审计人员培训,不仅要学习审计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管理、法律等知识。审计人员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审计职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任务。为了保证审计执法效率、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有关监督内容和条款应尽量具体和细化,审计准则要不断完善。要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程序,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使审计行为有法可依;各级审计机关都要坚持独立审计的原则,实行审计机关垂直领导机制,可以强化监督力度,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事实等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应予以公告,以提升审计的公信力,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局面。
(三)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和技术创新
在审计准备阶段就要开始考虑审计风险,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加强审计前调查和制定实施方案。要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在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间找到平衡点。在采取抽样审计过程中,要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审计人员通过学习运用最新的审计技术,加强技术创新,采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分析性复核技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等方法,以审计技术方法创新降低审计风险。在面对审计的不确定因素时,审计人员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减低审计风险。(作者单位:广西区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栾岚、边丽丽、张晓铭.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2] 闻庆新.浅议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及防范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04期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一、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审计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审计工作既维护着市场经济合理的秩序,也利于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因此,审计工作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认清形势,着力解决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审计部门尚未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而是仅仅进行表面化的象征性的研究。审计部门要及时约束和控制审计风险,建立健全审计风险相关责任制度,培养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审计的完全独立性,并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审计模式。
二、 新时期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引入先进审计技术和方法,推广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首先,企业审计工作应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大力普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里提及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主要是指在审计工作全过程植入审计风险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包含风险的辨别、分析、约束三个阶段,以分析性检查和实际性测试为基础,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能辨别审计对象所面临的风险,然后对风险的性质、危害和破坏程度、是否可约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管理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应对措施,最终帮助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的破坏性。正是得益于其能够规避或降低风险的优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发达国家中早已普及;其次,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要广泛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去审计工作主要分为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伴随着网络构架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线审计已逐步成为企业审计工作的第三种选项。审计工作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可实现相关资料通过网络的快速传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企业传递到审计部门。以计算机等信息终端为依托,审计人员可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手工审计操作。直接在计算机上对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审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地对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将数据挖掘最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用以控制审计风险。该技术的研究以及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将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开展审计风险管理工作,形成有效地企业审计监督
首先,加强对会计责任的监管力度。目前,许多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审计工作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处理基础上的,故也具有较大的风险。会计信息如果不真实、不准确,则审计工作也会缺乏有效性。因而,要想使审计风险得以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必须严肃处理在财务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的工作人员;其次,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外部监督。美国目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措施可以对我国该行业监管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
为有效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实现推动企业审计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对企业审计队伍予以完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才。首先,注重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企业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审计风险意识,并能够始终以正确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公正、谨慎、负责;其次,加快企业审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特别是针对审计人才的引入,更要严格把关,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格认证才可以上岗。同时,企业要做好审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为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提供人才保障;再次,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重视后续培养。如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广泛涉及审计相关的政策、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和应用。此外,还可通过培训扩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多学科知识,如信息、管理、工程技术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最后,为审计人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审计人员经历实践磨练可有效提高的执业水平。通过工作或学习提升自身对政策的熟悉程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洞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可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