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15:58:02
序论:在您撰写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但毋庸讳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一是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技术标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还较弱,许多产品还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参与竞争。三是由于产品质量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四是一些生产经营者逃避监管,制假售假屡禁不止;一些出口企业诚信度差,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要解决上述问题,真正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上来,重要的是深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源头上加强治理。
从质量供给看,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偏低;有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片面追求产量和速度,忽视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
从质量需求看,现阶段我国收入与消费水平是产品质量问题频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低收入人群仍占据相当比重,消费水平和档次偏低,质低价低产品还有较大市场。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中一些消费者盲目追求名牌产品、进口产品、保健产品,也使得制假售假行为有可乘之机。
从质量监管看,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瓶颈。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重速度轻质量,有的对当地假冒伪劣产品搞地方保护,甚至默许制假售假的存在,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特别是法律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质量监管力量特别是基层力量严重不足,降低了质量监管效率和效力。
粮食生产活动应得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环境等收益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价值实现,粮食生产的社会正外部性粮食生产的社会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丰衣足食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俗语“家中无粮心里慌,国家无粮必自乱”“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充分说明了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农业在社会稳定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和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非农产业相比,粮食生产更容易成为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受体。如我国工业“三废”对粮食生产环境的污染问题。粮食生产的发展环境由于接受了工业等非农产业转嫁的成本而趋于恶劣,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影响,粮食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本来是应当由污染者工业等非农产业来承担的。粮食生产的生态环保正外部性粮食生产的生态环保正外部性集中表现在粮食生产保护耕地、保持水土、增加植被、美化环境等方面。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粮食生产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态粮食产业建设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由分析可以看出,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粮食生产正外部性明显。粮食生产的这种“外部性”,决定了粮食生产的许多投资要靠政府投入,其中包括对粮食主产区和粮农的政策补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来实行补偿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内部化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
粮食可以说是基础性准公共产品。由于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应该清楚地看到粮食生产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应意识到家庭经营造成生产主体的市场地位弱小、粮食生产的特点带来极高的自然风险、粮食生产的低附加值造成生产要素的流失、粮食生产的低效益导致生产者积极性下降等现象和问题。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这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3-5]。
关键词:粮食生产 内蒙古 粮食安全 农民增收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研究内蒙古粮食生产问题,对于促进全区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肯定内蒙古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是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248.4亿斤提高到2012年的505.7亿斤,占全国的比重由2.7%增加到4.3%,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二是2001年至2011年全区粮食产量累计达到3858.5亿斤,近年来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0亿斤以上,实现了从缺粮大省到粮食净调出省区的历史性转变。三是201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2000斤,从2001年起连续11年居全国第3位。四是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12年粮食亩产量首次突破600斤,达到603.2斤。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思路
2009年6月,政府提出,要在承担国家规划的51亿斤粮食增产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完成100亿斤粮食增产目标。内蒙古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农业和牧业、农业与生态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紧抓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2.1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严重,绝不能以开荒扩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目前,粮食单产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要稳定1亿亩的耕地面积和8000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主要依靠单产提高来增加粮食生产能力。
2.2稳定总量,提高质量。2012年内蒙古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为70%,与仍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应在保持粮食年产量在500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粮食种植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强中筋小麦、优质专用玉米和优质马铃薯品种,加快发展高油大豆,适当扩大稻米种植,实现粮食生产总量与质量的双提高。
2.3稳定东部,提高西部。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是内蒙古主要的粮食产区,产量和商品量都占全区的65%以上,是完成粮食增产目标的中坚力量。东部盟市特别是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要稳定耕地数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西部地区尤其是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等地要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2.4稳定非产粮大县产量,提高产粮大县产量。2011年全区80个旗县市中,粮食总产10亿斤以上的有18个,5亿斤以上10亿斤以下的11个。要继续发挥好这些产粮大县对全区粮食稳产增产的支柱作用,重点支持和抓好一批超5亿斤的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粮仓”。同时,粮食增产任务不能全靠产粮大县来完成,非产粮大县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一定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三、建立完善内蒙古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
3.1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内蒙古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5%左右,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以上,耕地质量低、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粮食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农田基础改造,深入实施“四个一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改善旱作区农田基础设施,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3.2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内蒙古耕地平坦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流转空间大、成本低,非常适宜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生产。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的土地流转办法,鼓励支持城镇工商企业参与粮食生产,有序推动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3.3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内蒙古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设施建设落后,“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不牢固。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用科技力量支撑和保障粮食增产提效。
3.4健全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内蒙古粮食生产大县多数是贫困旗县,全区粮食产量前10名的旗县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就有7个,而这7个贫困旗县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1.4%,粮食总产量却占全区的42.94%,为全区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应高度重视产粮大县经济发展和财力保障,使产粮大县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保护和调动好产粮大县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5加快发展粮食加工产业。近年来,内蒙古粮食连获丰收,但输出粮食绝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粮食加工发展明显滞后,区内消费70%的面粉、85%的大米、70%的植物油靠从区外购入解决。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引进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粮食产业链,发展粮深加工,加快实现由粮食输出大区向食品输出大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J],求是,2011,(3)
粮食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年以来,我县粮食生产续七年增产丰收,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为我县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去年入秋后,全国多个粮食主产区普遍遭受旱灾,使粮食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粮食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粮食价格持续高价位运行,水稻、小麦价格是至年高价位后的第二个高峰期。今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主抓手。作为粮食大县,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抵御通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极端重要性,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努力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不断稳固捍卫粮食大县地位。
二、年粮食生产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积极强化田间管理,确保夏粮稳产,实现以夏促秋;不断扩大高产品种覆盖面,加达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实施高产增效创建,扩大示范面积,促进粮食平衡增产;完善专业服务,建立合理有效机制,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打造科技园区,融入新型主体,壮大粮食产业化经营范围。
主要目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25万亩,实现全年粮食总产100万吨,力争105万吨,确保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力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三、推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
(一)强化管理,确保旱灾之年夏粮丰收。去年入秋以来,我县遭遇60年一遇大旱,对小麦播种、出苗和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今年夏粮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必须紧抓“浇水追肥,保苗促根,一喷三防,争穗争粒”的春季田间管理重点,努力把旱灾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夏粮丰收。一是高度重视旱情,突击抗旱保苗。旱茬麦要充分利用水源,千方百计扩大浇灌面积。稻茬麦要在浇越冬水的基础上,适时灌好返青水,确保麦苗快速返青。二是因苗因水追肥,促进健壮生长。旱茬麦,苗小苗弱、脱力落黄的三类苗和越冬期受冻较重的麦田,要早追、普追返青肥,帮助麦苗恢复生长,苗情较好的田块要以追施拔节孕穗肥为主。三是推广“一喷三防”,争穗争粒争重。紧抓返青到拔节期和灌浆期两个关键时期,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叶面施肥,达到既防病治虫,又防早衰、增粒重的目的。
(二)蓄水扩面,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水稻是稳产高产作物,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重点。今年省政府提出水稻生产主抓“三改一创”,即:旱改水、籼改粳、直播改机插和高产创建。我县近几年由于中西部20多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导致部分水稻生产受到影响。随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逐渐竣工,今年要尽快调水和蓄水,恢复和强化灌溉功能,努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扎实稳定粮食总产。对水稻“旱改水”工作,省政府相应出台了补助政策,各乡镇(场)要抓住机遇,认真做好调研、论证和规划,加强渠道整修、灌溉设备维护、农田整理、农民发动、种子准备和技术培训等相关工作,力争扩大水稻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同时,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要坚决扼制“直播稻”蔓延趋势,大力推广“节本、省工、稳产、高产”的“机插秧”和“手抛秧”栽插方式,保证我县水稻生产总量不下降。
(三)精心组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践证明,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能够有效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增强示范带动效果,带动粮油单产和总产的稳步提升。今年县政府将继续组织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竞赛活动,各乡镇(场)要高度重视创建活动,按照县政府《关于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将活动组织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切实加大高产创建力度,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水稻、小麦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乡镇要建立1到2个万亩示范区,其他乡镇至少要建设一个千亩示范片。发挥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方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良种、良法、良机”的示范推广工作,达到品种布局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专业化服务统一、管理措施统一。同时,要积极组织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现场观摩,形成“示范-学习-带动-提高”的良性循环,不断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促进全县粮食生产水平快速提升。
(四)高度重视,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目前的生产体制和产量水平下,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实用机械等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愈加显得重要。近几年,随着我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品种应用、栽培模式、技术推广参差不齐,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各乡镇(场)和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三新”示范推广工作,把“三新”示范推广这一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粮食增产、成本减低、效益提高的工作思路,努力推动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的升级换代,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今后稻麦生产的重点是,进一步强化稻麦高产稳产新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水稻专业化育供秧和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对优良品种、高新技术、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水平。
(五)创新机制,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一要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乡镇(场)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培育机插秧、植保、管水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以及种粮大户,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售和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施肥的“五代三统”服务,努力筹集资金,切实加强管理,寻求新机制,启动新动力,创造新亮点,建立新模式,努力推进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壮大规模经营。通过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加快粮食示范园区、万亩农庄、家庭农场建设,大大促进粮食产业布局集中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粮食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强新活力。年各乡镇(场)要建设粮食规模化经营生产示范园区1-2个。三要创新发展机制,重视粮食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县粮食龙头企业小、散,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仍然较突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方式必须不断创新。各乡镇(场)、各有关单位要着眼未来,充分解决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向新领域探索和实践。有效参考粮食企业+跨行业产业、招商企业+新型产业、龙头企业+配送中心+锁店、粮企+农科+农民、龙头企业+粮经协会+基地+农户、粮企+涉农新产业+农户等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
(六)夯实基础,提高粮食生产防灾抗灾能力。我县部易涝、西部易旱;西部乡镇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全县部分灌排泵站、渠道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突出,凸显出了农田水利在旱灾之年的短板。因此抓好以水利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一要抓好现有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充分发挥现有工程蓄水的作用和效益。二要抓好机电灌排设施的维修换代,恢复和提高灌排功能。三是大力发展微型水利工程,通过分户或联户修建水井、水池或小型供水站等途径,切实解决好严重缺水区域的生产用水需要。四是积极发展喷灌、流动喷灌或滴灌等现代水利灌溉设施,逐步推进水利现代化。
四、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委要统筹协调推进全县粮食生产工作,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场)要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粮食生产工作。各乡镇(场)要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把粮食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
作者:吴桂月 张亚丽 郭世界 张明宇 王培豪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特点与降水量基本一致,2030年在平水~中等干旱年情况下,全省总缺水量114.3~181.4亿m3,占总需水量的21%~31%。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气候变化诱致农业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导致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风险增大。在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有干旱、洪涝、干热风、风沙、冰雹及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病虫害。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近50年来旱灾面积大767万hm2的年份有22年,频率达45%。河南省雨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及年际变化特点。全省春涝、初夏涝频率南高北低,平均雨涝成灾面积每年在80万hm2以上。各种灾害中,以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最重,其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2009年,河南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290.00万hm2,超过麦播面积的1/2,其中4.33万hm2小麦出现枯死现象。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粮食生产条件亟待改善。随着气候变暖,重大气象灾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发生趋势,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减产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将升至20%~30%,从而使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对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暖干气候导致作物生育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减少,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势必增加了抗旱灌溉的支出。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粮食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气候变暖和干旱将加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小麦锈病、粘虫、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必将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增大粮食生产成本。
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变化分区根据《河南省综合农业区划》、《河南土壤区划》、《河南省农业气候区划》、《河南省水利区划简明报告》等资料,对河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进行分区,把全省共分8个区:Ⅰ豫北山区粮食生产气候区;Ⅱ豫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Ⅲ豫西山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Ⅳ豫中丘陵粮食生产气候区;Ⅴ豫东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Ⅵ南阳盆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Ⅶ豫东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Ⅷ豫南山丘粮食生产气候区。头脑风暴法简介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思维的方法[4]。头脑风暴法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中的应用议题: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及排序。会前准备: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分区及各区主要气象灾害,制定应对自然灾害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清单,请专家综合考虑各措施(实施应用情况、存在问题、风险、安全性、可行性)进行优先排序。确立定人选:所请专家的专业范围包括作物栽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林业、环境、农业经济等专业专家。实施过程:由主持人公布议题,安排各专家针对议题综合考虑各措施进行优先排序。时间实施:一个区大概10—15min讨论时间。最后汇总各个专家们意见措施,再进行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综合分析,结果见下表。
合理分配自然资源、多途径进行节水保肥等技术和措施,对稳固我省粮食生产、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河南省气候将继续向“暖而干”的方向发展,高温、干旱和强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而这些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调控的。本文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河南省不同的粮食生产变化分区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各个气候变化分区的适宜性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结果,气候变化及其粮食生产的适应、减缓措施研究涉及因素多、影响方面复杂,各项应对措施的遴选应结合自然条件、气候变化规律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统筹考虑,进一步细化和重组。
关键词:粮食生产;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07.11;F32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398-03
Main Problem and Strate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Jin-r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refore, deeply exploring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grain production existed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seeking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which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not only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but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hole natio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Key words: food production;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愈来愈向主产区集中。就河南省而言,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8.99%,产量占全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15%[1]。因此,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不仅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中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依靠。为提高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探求有效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2010年10~11月,笔者到位于豫北的滑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和豫南的遂平县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当今粮食主产区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水利灌溉设施损毁严重。滑县30多条干渠全部都有通水不畅的问题,其中1/4完全不通水;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水;全县2 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全县36 000眼机井每年报废约4%。该县作物灌溉几乎全靠机井,然而目前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其他动力进行灌溉,如此一来灌溉成本比用电增加180元/hm2。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进展缓慢。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积792.63万hm2,其中水浇地309.26万hm2,占39.02%;到2010年水浇地面积324.18万hm2,占40.98%。5年来的综合开发治理仅增加了14.92万hm2,提高了1.96个百分点。三是小流域亟待治理。遂平县位于河南南部,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当地农民基本靠天吃饭,没有主动进行小流域治理,区域内的小河流难以发挥作用。
1.2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受阻
河南是人口大省,向来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土地的保障功能明显,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根据调查发现,在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占85%以上,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不足15%,且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村组内邻近的农户之间,流转到种粮大户的比例不足30%。即使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单方面停止承包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可持续性经营受到严重阻碍。
1.3 农业机械化进程难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困难,现行的农民购置农机补贴政策又没有体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科技的要求,因此,河南农业机械化存在“三多三少”、“三高三低”问题。“三多三少”是指农机数量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多,大中型农业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多,其他环节机械少;农业机械拥有数量多,单台机械使用时间少。“三高三低”是指机械化水平方面: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夏粮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秋季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低。在遂平县一个拥有3 634人、266 hm2土地的行政村,2010年底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86台,联合收割机2台、玉米收割机1台、玉米脱粒机15台,耕地用小型机械572部、小型旋耕机57部、大型1套、小型播种机131部、喷灌机20台。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45 hm2,每台机械每年使用时间平均不到50 h。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投资不仅严重浪费了农村稀缺的发展资金,而且制约了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和一些关键农艺措施的推广,对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造成了障碍。
**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二、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