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3 15:58:02

序论:在您撰写对自然地理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地理科学专业 自然地理实习

引言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要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证,通过实践提高地理素养和核心能力。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自然地理实习是地理师范生学习自然地理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重要作用。

1.自然地理实习概况

自然地理实习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与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1]。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应将自然地理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重视学生调查、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标准[2],同时是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自然地理实习现状

目前,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已经认识到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基本上都有开设自然地理实习的课程,但我国地理学科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受限制性因素较多,在实习安排、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2.1实习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片面性强。

大多数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都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野外实习,由老师带队统一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教学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人为造成不同自然地理要素教学内容的孤立,一般采用在不同的观察点讲授不同内容,每个观察点的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面和运用面狭窄,容易造成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片面性,缺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不足[3],无法正确构筑完整的知识网络。

2.2实习内容宽泛,脱离实际,针对性弱。

自然地理实习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自然地理实习的时间过于紧张,使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度不够,只是粗略地观察,并未真正理解,很多学生对实习内容不能学以致用。多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以地理专业知识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不重视与中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结合,缺乏相互协调配合,易导致知识的重复与缺漏[4]。实习教学过度追求内容的广度,而忽视了挖掘知识深度的重要性。

2.3师资力量有限,经费不足,实施性差。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地理师范生人数普遍增加,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高师教师无法做到全面的学情分析,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无法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安排。而且随着各高校的独立办学,大多数师范院校采取实习自费要求,没有很好地完成实习前期的各项准备和后期的归纳总结,实习质量下降,内容逐渐减少。

3.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改革的建议

依据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高师院校应结合高师教师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3.1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

自然地理实习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应考虑其今后的工作内容,中学地理在自然地理方面注重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在自然地理实习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自然地理实习与中学地理内容接轨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

针对不同侧重内容不同的自然地理实习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合适的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借助高科技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和地理事像,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分析打下基础[5]。利用学校资料从中吸取经验,进行深入探究。如对历届自然地理实习进行归纳总结,克服时间限制,拓展相关知识。自然地理实习受多种因素限制,大部分实习内容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合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实习效率、节约时间、降低实习经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3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

新课标改革中明确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自然地理实习中应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实习过程中应带着任务进行实地观察,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地理专业野外实习,应该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验证性和探索性统一起来的研究性实习。借鉴成功的教育经验,建立层次实践目标体系,既包括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基本试验环节、方法与步骤,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提出高层次的目标,使少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4],培养出更多地理实践方面的研究人才。

结语

本文基于实践导向阐明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从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具体改革措施: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自然地理实习改革应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合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更好地服务中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576-582.

[2]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26(3):122-124.

[3]许振文,王桂君,王鹏,赵国燕.新时期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7-119.

[4]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23-124.

第2篇

一、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而自然地理环境正是人类存在于其中的环境。用传统方式表述,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圈层,或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整体。用比较现代的方式表述,它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然地理系统乃是地理表层组织水平最高的系统之一。

高等学校一般在一二年级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作为基础课和先行课向相关专业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部门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整体的和综合的观念。这包括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

1、对自然地理和相关专业学生而言,部门自然地理知识与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或前提。没有足够全面的部门自然地理学素养根本不可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少不得,浅不得。

2、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部门自然地理知识,结果可能是,论地貌不及地貌专业,论气候不如气象专业,论生物不如生物专业,论水文不如水文专业,而课时有限,因此这部分内容又多不得,深不得。

3、在少不得,多不得,浅不得,深不得的限制条件下,自然地理学课程作为先行课不仅应传授部门自然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应使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这是设立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课程的目标和方向。

内容不多、不少、不深、不浅,尽可能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力求把握的尺度。105学时、75学时和50学时讲授的内容不同而重点一致。

二、关于任课教师

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任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善于进行地理相关分析,不孤立看待任何自然地理过程与自然地理现象,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渊博的学识,不应仅仅局限于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还应包括社会、人文、区域、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自然地理学家任何时候都必须既注意观察,更注意思考。根本不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地认识自然,不认识自然规律,就谈不到尊重自然与自然规律

所谓不独立看待任何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现象,就是这门课程始终必须用地理相关分析方法或系统分析方法解读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例如沙尘暴是令许多人头痛的事,但自然地理学应该告诉人们,少尘暴是古已有之的一种自然过程,第四纪以来的一系列粉尘事件不仅造成了比中国陆地面积还大(约1000万平方千米)的黄土沉积,还深刻影响甚至促进了中国北方古文明的诞生。又如,水土流失也是一种自然地理过程,陆地地表径流注入海洋是全球水循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径流搬运进入海洋的水体是维持海洋收支平衡的重要水源,被径流携带入海的固体物质是形成新陆地的物质基础,而溶于水中的矿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则为生物所必要。水、固体物、溶解物和有机物,一个都不能少。再如,沙漠是许多人所不喜欢的,变沙漠为良田不仅是一些人的善良愿望,而且许多人还为此流血流汗。但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730毫米,既有乞拉朋齐的12500毫米和台湾省大烧寮的6500毫米,当然就有撒哈拉和塔克拉玛干的不足100毫米,甚至托克逊的6.9毫米。干旱背景下发育沙漠是一种必然。沙漠的存在是合理的,变沙漠为良田至少是不现实的。自然地理学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能做到的不是改造沙漠:而是防止人为的沙漠化;不是消灭水土流失,而是不人为加剧水土流失;不是消灭沙暴,而是不要再破坏植被,不使内陆湖干涸和河流断流从而制造新的沙尘源。

至于理论联系实际,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是自然地理学得天独厚之处,也是这门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关系自然地理学的问题确实很多。有的过分荒唐,人们一看便知不可行,如:(1)炸开喜马拉雅山,引暖湿气流到西北;(2)说中国的希望在西北,西北可养活3.5亿人,主张在西北大面积开荒;(3)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之外,主张来一个大西线,把人引入柴达木、塔里木。有一些则需要运用自然地理知识和理论,认真进行思考。如:(1)某项防护林建设工程号称要形成从大兴安岭到新疆绵延数千千米的绿色长城;(2)宣称在不毛之地上建立农业型产业:(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主张“水不出沟,土不出沟”;(4)滥垦草原,导致农牧交错带继续北移西进等。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灾难,自然地理学应帮助人们寻求既发展经济又可把生态与环境破坏降低到最低的方法。

第3篇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整合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自然地理理论课程整合的目的和要求,研究了理论课程整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地理理论课程整合的对策。

关键词: 自然地理理论课程整合 系统化 整体性 地域分异

整合,从哲学上看,体现了人类自然整体观的发展从朴素唯物整体论到近代分析论再到现代科学系统论的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了哲学思维方法的普及程度。哲学意义上的整合概念, 即是由系统的整体性,以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形成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

哲学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反映在指导教育科学上,课程整合就是一个贯穿教育科学发展始终的重要课题,基于以上观念,整合就是一个相关部分组成系统的系统化过程,自然地理课程整合就是组成自然地理学的相关部分整体化的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通过自然地理学相关课程的不断整合和系统化,持续强化教学效果。

在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中,自然地理理论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地位十分重要。教学内容可以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部门自然地理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水文、土壤地理学、气象气候学、地貌学和植物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有世界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乡土自然地理等;综合自然地理主要关注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到土地类型及土地评价上。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认为:“进化是经过不断的整合与分化,是从不确定、不协调的单纯性到确定的、协调的繁杂性的变化。”[1]他认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分化阶段和随后的整合阶段。发展即不断的分化阶段和随后的整合阶段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

现阶段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分析研究有余而整合研究不足,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系统性表现不够,难以使学生尽快构建起完整的自然地理科学观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有必要对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整合加以深入研究。

根据科学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自然地理学教学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学生、教学工具等。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通过不断运行和整合实现系统功能,达到教学目标。

1.自然地理课程整合的目的和要求

1.1认知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通过整合,促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把握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明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基础理论,熟练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能力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地理教学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能够解决乡土地理的一些具体问题。

1.2协同自然地理课程内容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致性

自上世纪后期开始,发达国家自然地理教学开始突出和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系统性和整体性,即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辩证关系[2] ,强调知识传授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但是,国内许多高师院校仍保留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形式,教师也进行单独的教学,削弱了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大学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系统建构知识极为不利。同时,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区域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内容是彼此难以拆分的,在教学中应该相互协同。而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础,以上学科协同教学尤为必要。高师部门自然地理教学必须通过自然地理学课程协同教学,理顺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 协同自然地理课程内容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致性,将庞杂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学。

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体系冗杂、教材内容重复的较多、知识衔接不足等情况无疑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而地球表层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却十分明显,表明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教学协同要求教学过程的协同效果,协调部门自然地理教学的相关关系,突出各教学因素的协调运行,降低不协调造成的内部损耗,清理部门自然地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理论单调抽象、课程衔接不合理等问题。在教学协同中,以系统掌握部门自然地理知识为目标,培养师范生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技能,不断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师范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知、情、意、行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

1.3不断优化自然地理教学系统功能

构建完善的、功能强大、高效运转的自然地理教学系统,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要不断优化自然地理教学系统的组织和功能。

要实现自然地理教学系统的总体功能优化,首先要优化该系统的内部结构,即教学程序和课程体系;其次要掌握和不断提高该系统的核心部分,即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的素质、不断增强系统的协同性及协同效应;再次应改善该系统的外部环境,即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应全面提高系统的开放性,不断引入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

2.自然地理理论课程整合的对策

2.1优化教学程序和课程体系

要达到使学生尽快认知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把握认识地理环境的主线,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和课程体系,从教学系统结构上保证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

2.1.1在教学程序上应突出反映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要素结构和联系,后要素分析。同时结合当地城镇发展规划、乡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等进行教学和野外实习,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1.2在课程体系上要突出重点, 减轻学生负担。

精简和调整教学内容,强调说理,即加强对自然地理规律的认识,增加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内容,同时对区域自然地理部分应侧重总论部分,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精简和调整分论部分内容,增加和强化乡土自然地理内容。

2.2优化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

整合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是教学系统完备的根本保证。应按照对地理环境认识的一般规律,先整体,后局部,先要素联系,后要素分析安排。同时应将全球资源、生态问题及地区资源、环境问题列入教学内容。[3]

2.3加强自然地理理论课程内容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协同

部门自然地理课程通过实施协同教学,可以消除分支课程内容联系不够、互相独立、结构不完善等弊端,找准整合点,组织多课程整合教学。各个部门自然地理课程具有天然联系,只是人为割裂了这种联系,只要找出这种内在关系,就可实现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和自然环境整体性之间的吻合。按照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主线,整合相关课程内容,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为统领,达到部门自然地理理论课程的高度综合。具体来说,课程程序安排上,首先讲授综合自然地理学,其次讲授区域自然地理学,最后讲授要素的一般规律。内容要大幅度精简,相当部分的要素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答疑、辅导,前沿的相关内容要及时导入。

参考文献:

[1]斯宾塞.第一原理[M]. 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89.

[2]王建.现代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跃西等.地理系统教学思维方法[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GH11321

第4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高中地理;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用来研究地球表层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介绍地球表层的相关知识。地球表层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特殊圈层,涉及的范围较广,它涵盖了原生态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人类活动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自然地理内容,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好的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可以让人类正确的认识地理环境,从而指导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产活动。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是现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而且对人们以后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范围的自然地理知识,且高中自然地理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方面的知识。它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相对的知识系统。高中地理是一门偏理科性的学科,即是文科中的理科,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人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人类的素质和地理修养。它的内容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地理性,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种性质也在不断增强,教学内容从原来零散的地理知识向系统性强的地理知识发展,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从环境保护出发,讲述了大量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其中涵盖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等知识。如此一来,人文地理知识得到了加强,而人文地理内容是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为切入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在这种基础上,展开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两个学科的特殊学科,它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且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分布较为合理。

1.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分布具有层次性

自然地理内容贯穿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分布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学生在了解了宏观的宇宙环境知识后,逐步接触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及其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再接着熟悉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具体来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就是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研究某一区域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的变化规律。人类再根据这些规律,进行生产活动。总体来说,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他地理知识关系密切。

2.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比例大

改革后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介绍自然地理知识,较少介绍人文地理内容和大气环境保护。除了介绍我国三国经济地带和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及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多项工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及工程建设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对策等内容外,其他都是涉及自然地理内容,从现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分布来看,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分布比例大。由此可知,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合理

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较为合理,比较符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是根据人们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改变来编排的,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地理学的发展,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另一种眼光来认识世界。

三、结语

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开始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自然地理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内容分布广泛,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加上自然地理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学习其他地理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自然地理知识逐步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相符合,指导人类在社会中稳步发展,使人类更好地适应发展潮流。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议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有效使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8(05):16-17

[2]周亚秋.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的处理技巧[J].中学课程资源,2011,11(09):20-21

第5篇

 

一、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背景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因其空间性强,抽象性强,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知识属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具有基础性、推理性、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点。从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具体分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地理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授高中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学习。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地球表层的构成主要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组成,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按照自然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属性不同,可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和自然地理理性知识。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和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以下分别对这几类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三、高中自然地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品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并强调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尽可能投入少的时间、精力和物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包括名称知识、分布知识、景观知识、数据知识四类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深入研究,突出重点,下面以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精美景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角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角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有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视频等。

 

(2)生动语言描述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景观知识,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看图片,更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描述景观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景观形成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描述岩浆岩中的玄武岩与花岗岩的异同,并描述各自特点。

 

2.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计算数据获得真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各类数据所隐含的深层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计算极昼极夜范围、两地的相对高度、地方时和日期、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南北温差等。

 

(三)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包括概念知识、特征知识、规律知识和成因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凸显重点,深入研究。下面主要以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绘制简图理解概念,养成运用地图习惯。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觉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觉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中,地理简图是一种重要的描述地理概念的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绘制地理简图如等值线图、光照图、区域图等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2)利用歧义举证反例,反复练习强化概念。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它认为在学完一个知识后要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强化,以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识。在学完地理概念后教师要举出正反例,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2.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清晰推导地理过程,理解规律来龙去脉。新教材在呈现地理规律时比旧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新课改也提倡清晰推导地理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可以将讲解与图示相结合来解释地理规律。实践证明,重视规律的过程形成会对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

 

(2)图文结合分析规律,养成图文结合习惯。“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不仅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在地理学习时也要时刻记住将图文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地理规律知识时,学生要从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方式里解脱出来,自觉拿出纸和笔画图或观察PPT或教材上的地理图象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及成因。这有利于理解地理原理及原因,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图文结合习惯。

 

(3)联系生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富有悬念性的语言,描述各种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尤其是对地理学家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结语

 

笔者主要针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提出了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提出了教学建议,即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生动语言描述法、野外实践考察法、、动手计算法、观察图像法、比较分析法、运用口诀法等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比较异同法、举证反例法、建立概念图法、清晰推理法、模拟实验法、模型演示法、联系生活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观察图像法、引导发现法、野外观测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 基础课程 差异化教学 自然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3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WANG Tao

(College of Geomatic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Physical geography has open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jors, resources protection majors, even engineering majors of many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at reflecting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 concl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major was obtained. B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student's profession will be training well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hysical geography knowledg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hysical geography

0 引言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众多高校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土地科学、地理科学等,甚至测绘工程类专业得到开设,促进了相关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科学认识。①由于高校性质的差异,如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农林类高校及地矿类高校等,自然地理学课程在开设过程中,教授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②③受到高校自身发展过程的影响,对于自然地理学教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其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等得到更多的应用。④

作者所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测绘学为基础,先后开设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以上4个专业均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但课程性质在专业间存在的差异,课程教学学时也存在差异。比如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32学时、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48学时。

针对测绘类和地理类专业中自然地理学课程性质、教学学时的差异,作者认为,测绘类专业与地理类专业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及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教学。

1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1.1 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自然地理学课程覆盖内容较广,教学内容较多,涉及到地球表层的诸多要素,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依据教学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涉及内容需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地理类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专业基础课,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多与地理相关,在该两个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涉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均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作者所在的矿业类高校而言,地理类学生毕业后就业倾向于测绘类、地矿类、土地类。据此,教学内容中地质、地貌内容需要重点讲述,有必要单独开设地质、地貌概况类课程,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及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除涉及自然地理理论外,在实际应用及生产方面,侧重于资源环境方向,水文、土壤、植被(生态学)教学内容也应该加以重视,增强学生水文学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未来在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方面的基础理论应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来说,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为之后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48个学时的教学,明显不能满足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基于目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欠缺,应将自然地理学教学学时提高到80个学时左右,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后,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使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超过100学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就业来说,作者所在高校倾向于计算机编程技术、测绘、土地规划等方向,除编程技术为特色外,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就业方向较为相似。由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学生侧重于技术方面,对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则以强度适中为主。虽然自然地理学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比,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依赖较轻。故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内容要详细讲解之外,更多的是引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思想及软硬件等内容,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地理信息与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关系认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就业方向的认识。但是,就目前教学学时来说,学时偏少,可以提高到64个学时左右,增强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及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使得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达到80个课时以上。

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是测绘类专业,但遥感技术与应用专业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依赖性要高于测绘工程专业。尽管二者的教学均为32学时,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有所差异。考虑到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多集中于工程部门,野外实践较多,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倾向于地质、地貌、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气候和植被方面内容适中,土壤内容较少。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讲授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最大的掌握专业相关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遥感技术与应用与测绘工程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就业初步定位摄影测量及其它方向,但前者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基础理论的需求要高于后者。结合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该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内容应该侧重,水文、气候内容适中,考虑到仅有32个教学学时,根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又设定地貌、植被为重点讲授内容,地质、土壤次之,水文、气候最少。尽管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从之前的16学时增加到了现在的32学时,但32个学时的教学学时也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将测绘工程和遥感技术与应用两个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提高到48学时更能满足教学学时的需求。

综上,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二者皆为地理类专业,但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同。前者需要将自然地理学各要素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利用其分析与解释地理现象;而后者更多的是将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引入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促进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范围。测绘类专业中测绘工程专业应侧重于地貌、地质、水文方面的教学内容,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侧重于地貌、植被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以上4个专业均需增加理论教学课时才能满足自然地理的教学需求,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时,也需要增加实验课程教学学时。

1.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⑤作者所在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过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以及吴成基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等。目前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以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为主,该教材已经出到第四版,也是自然地理学本科教学中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易于理解与学习,是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教材,应用范围较广。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对于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来说,仍需要进行适合相关专业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具体建设可以结合上述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增减。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需要增加实验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采用伍光和教授自然地理学即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需要增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自然地理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实验和实践教材内容可以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似,但侧重于自然地理学的计算机应用方面;测绘工程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材以地质、地貌和水文内容为主,精简原有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可以在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中,选择野外实验和实践内容,作为该专业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内容;遥感技术与应用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应以地貌和植被为主,扩充二者的内容,精简其他内容,增加自然地理学与遥感的结合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教材也可选择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实验和实践教材的部分进行学习。

综上,教材的差异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关注,亦作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提供帮助。

2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包括诸多环节,其中最主要的为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⑥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在上文已述,主要是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各专业自身特点,将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验教学过程因实验室还在建设过程中并未开设,是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损失。我校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环节主要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为期2周的野外实践学习,包括溶洞地质、滑坡和崩落、地垒与地堑及山崩地貌、山地植被、人文环境、土壤侵蚀监测等实践内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开设后,相关实践环节内容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仅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设置,其它专业均为其专业实习,如土地调查实习、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实习等。这里主要讨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环节建设,其它专业涉及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内容均可参照。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重要的学习过程,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契合点。就目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实践环节时间较少,仅2周时间。考虑到实习过程主要在陕西省境内,去掉周末,仅剩10天时间,对于诸多自然地理学要素的实践学习而言,显然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太短,可考虑增加到3周。目前实习内容以地貌实习为主,包括溶洞、崩塌、滑坡、山崩、地垒与地堑等内容,植被、土壤、水文、气候方面的实践环节较少。结合实验室建设内容,土壤、气候实践环节内容可以融合起来,植被环节实习与山崩地貌、山地地貌实习相结合,水文与土壤侵蚀监测相结合。可考虑将实践环节增至3周时间,学生可供实践的时间为15天,地貌实习4~5天,人文实习1~2天,土壤、气候环节1~2天,水文、土壤侵蚀监测内容1~2天,再增加1~2天的室内实践理论教学时间,以及1~2天的实习报告写作时间,构成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环节内容。

3 结语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关系到众(下转第99页)(上接第79页)多本科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应当结合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较为成熟的、完善的差异化教学过程,形成适合多种专业自身特点的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内容。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G12 19)”、“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研究(JG14033)”

注释

① 戴仕宝,王岽.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11(3):76-78.

② 王文福.测绘专业《自然地理学》教改体系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85-88.

③ 黎遗业.高师自然地理学学科课程教学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2):86-88.

④ 陈效逑.“自然地理学”穿心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24-27.

第7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自然地理学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面向通用、兼顾油田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专业办学思路,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为人类科学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为人类地球的安危进行科学探索,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从事水资源研究与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内容涉及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气候学、生物学、土壤学和生态环境学等知识,强调其相关自然地理知识链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所选教材为武光和等主编的《自然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2000年第3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包括课间实验和课后野外综合实习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地理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掌握和理解的。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对具体自然地理现象的鉴别能力,由点及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质构造发展的时空想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验课是课堂理论教学与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通过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基本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是自然地理学理论教学的延续和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区域综合调查及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利用先进的学科理论和先进的仪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其它学科不能够替代的。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

以往其他科目的实践教学课程,经常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完整、不规范、随意性大、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被检查和评估等缺点,这些也是开展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教师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内容与进度,使两者的知识体系更加连贯系统,增加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联系。

实验课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岩石的鉴别和读图作图的方法:主要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主要岩石种类的基本特征;地形图、地质图读图与作图,土壤性质的测定等。实验课分小班进行实验教学,学生提交实验报告。

野外实习强调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现场讨论。在充分观察、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巩固书本知识和提高实际地质工作能力的目的。通过实习,将书本与课堂讲授的自然地理理论与现实地理对象、地理现象紧密联系,学习调查、鉴别、分析、总结等地学工作方法,如室内岩矿鉴定、读图、制图;野外布线、测量、采样、记录和总结报告编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

野外实习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实习内容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沉积岩、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地质地层关系的观察和描述;地层剖面的野外实测;流水地貌、河流地质作用的观察和描述;水库的建立及其具备的地质条件;海岸地貌、河口沉积观察;土壤和自然植被的观察等。

在野外实习中,对实习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在出野外之前首先阅读有关资料,对区域地质、地貌、水文背景和将要观察的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进行现场观察和讨论,在每一个野外地质观察点,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观察,提出自己的认识,进行现场讨论。教师在必要时做启发性提示。最后总结。在对每个观察点的地学等现象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各种地学现象以及各个观察点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野外实习方式的设计上,强调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有充分的空间,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方案和设计,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野外工作的重要性和乐趣,增加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反映,野外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能够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对整个课程学习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