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3 15:58:01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养生学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第1篇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保健和养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姿态、呼吸以及人体的意念来调节人体机能,进而起到一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1现阶段,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体育大多都是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慢慢显示出来,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1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过分注重运动、体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方法过于单一,乏味,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1.2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利用中医院校的特点,将传统养生与保健知识和体育结合不深入。

1.3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

1.4没有重视体育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消弱了学生的积极性。

2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更是历史悠久,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谐以及整体把握等等一些理论和思想于体育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体育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注重预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另外也强调整体,形神具养。例如,传统保健体育中的一些运动,武术、太极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强调动作的顺畅和谐,让人达到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还有,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保健注重实践,强调动静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点,正是强调了顺畅和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此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如何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

3.1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强调适度和适时的运动适度,即是刚柔相济,满足医学中的有氧、安全和适量的原则;而适时,则是要求运动要遵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则,注意运动的时节、地点以及人体自身的特性。例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心率的最佳次数为120-140次/分钟;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适合做一些激烈的运动,而人们也应该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适合锻炼的好时候,人们则应早睡早起,时常进行室外运动。

3.2结合中医院校的专业特性,以及现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养生和中医院校现在的体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的内涵。

3.2.1根据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把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和武术专业相互结合,利用其师资力量,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普及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气功、易筋经等等。

3.2.3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时代性,选择一些易于开展同时适合年轻人的保健与养生运动项目。

3.2.4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特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3.2.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专业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更好的学习。还有,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锻炼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术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一些比赛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

3.3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益处

3.3.1将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项目加入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了太极、长拳等等项目,掌握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2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内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另外,一些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也传扬了国粹文化。

3.3.3加强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个的体育水平有了显著的升高。

3.3.4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和体育相互结合,完善了体育健身教学体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2篇

【关键词】中医养生;治未病;现展

1 中医养生学的医学建构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两者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无奈而又艰难地并存着。在这样的医学背景下,中医养生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后,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经》之前的养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生态养生文化,《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的问世,总结、升华了先秦时期及以前的丰富而零散的养生实践经验,将秦汉以前不系统的养生文化适时而又完备地纳入到中医养生理论中来,使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

2 中医养生的疾病预防作用

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的防治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养生在疾病中运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养生方法以运动、饮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相结合,以达到预防、改善已病状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如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中药外治等,发现其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1]。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证型,针对性地采取食疗、中药足浴、太极拳、耳穴按压等手段进行干预指导,配合健康教育,血压得到良好控制,饮食控制、情绪管理、坚持运动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提高[2]。

3 中医养生学特色

3.1 形神一体观

《内经》把形神关系概括为“形与神具”,二者相互依存。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表现,易受外扰而耗散,只有安宁平静才能减少其耗损;形厌动而致气滞,需运动舒展方能气血流通。中医养生中,针对形神的特性和偏颇,不完全是采用补养治疗的方法,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缓和渐进的思路, 通过多种方法,采取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外动内静的方法进行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它以形神相依理论为基础,以形神兼养、形健神充、神清形爽为目的[3]。这种调整和摄养的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特色。

3.2 “三因制宜”观点

(1)中国地大物博, 地域有东西南北及高下寒热燥湿的不同, 养生要顺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即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归纳得更为简明,“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4]。当时已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寿命的影响。由于古今环境变化很大, 中医地域养生面临很多新问题, 需要与时俱进。

(2)中医学历来对人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男女性别、体质的不同特点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5],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特色之一,它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异曲同工,是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在道、儒、释养生中,其内容或不如中医学早,或不如中医养生丰富,或不如中医养生研究系统和深入,其创造性多属中医学。

4 现状与发展

目前,社会对中医健康养生的关注度高,如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播、书籍热销等,需求率也很高,老百姓由于养生知识匮乏更是无所适从,有盲从的倾向[6]。老年人注重养生,但多盲从,无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7]。而有关养生的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又各执己见,养生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对错难辨,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和说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这也将成为中医养生发展的有利背景和依据。因此,应加强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宣传,让大众了解养生的知识和体系。国家政府和药品管理组织应加强对中医养生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牵头整合国内相关资源,提高、加大保健食品管理力度。媒体应肩负社会责任,杜绝“伪养生”节目的传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人们对养生市场的信任。加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培养社区医护人员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养生知识的宣传和人们对养生方法的掌握。

5 结语

综上,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应与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疾病相结合,方法应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明确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所要研究的概念、范围;在现代疾病的防治运用中,应与现代康复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优势,也利于中医养生更好的发展[9];加强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将中国养生特色方法和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司亚雪.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9):85-86.

[2]邓丽金,郑丽维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8B(18):1-4.

[3、4]郭霭春.皇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173.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2009:4-6.

[6]邓丽金,郑丽维.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报,2009.19(5):68-69.

[7]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医学,2010.22(10):254.

第3篇

【关键词】中医;康复养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9-01

慢性病是人类疾病中非常难以根治的病种之一,慢性病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慢性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由于慢性病的侵蚀,使得患者家庭苦不堪言,也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一定负面作用。由于西医对慢性病的治疗的手段不多,很多患者就即希望通过中医的康复养生方法来获得健康,本文就以中医康复养生办法对慢性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中医康复养生理论

中医康复养生理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很多帝王就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来调节身体。同时中医康复养身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家、儒家、佛家都对中医康复养生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说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注重生命的体型,同时还要注重人在生命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以及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也很看重修身养性,守中致和,提倡人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能够达到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二、中医康复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养生学在医学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养生学主要包括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养生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养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的理论帮助患者根治疾病,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养生学就具有和其他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独特的医疗理论科学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发展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进化,最终形成了中医康复养生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有其哲学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用各不相同的诊治手段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康复养生学还有着自身完整的医疗理论,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医疗学科。中医康复养生学跟中医的基本诊治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中医康复养生学是利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辨证治疗等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后,再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而达到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可以说,中医康复养生学是一门多种医疗方式并用,且融合了医疗和养生不同概念的保健科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医疗保健科学。

(二)养生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同西医主要以治病为目的不同,中医不仅在于治病,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病情,也就是说,中医的特点是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医学。同现代西医喜爱那个比,中医康复养生的养生保健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大部分疾病排除在外,而不是当疾病上身后,才去要医治,这样也会极大的损伤人的元气,对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康复养生法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的机能的调节和循环来保持人的健康,并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中医康复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医对于慢性病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情,在经过中医的调理后,病情就有所减缓,甚至在经过持续的调理,久治不愈的病就可以完全痊愈。具体来讲,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的各项机能的调节以及对人体循环的不断梳理,从而达到疏通血脉、补充气血的目的,最终能够提升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增强人体素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慢性疾病,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折磨,只能长期在饮食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同时也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血糖、血脂。尽管这样,这些糖尿病慢性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一个长期的伤害和折磨。患者饮食上需要时刻节制,并且体能下降明显,并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在此方面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症状,属虚证,可以通过食疗的调节来减缓病状,同时也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多临床上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于偏头痛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西医对于偏头疼的诊治为供血不足,但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很多西医都是对偏头痛采取手术等手段,但是手术不仅要麻醉止痛,这样不仅风险很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很大。对于偏头痛的症状而言,中医康复养生学认为这是一种人体脉络不通的现象。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来减缓患者的症状,再通过对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分析,采用统一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气血调理,最终缓解和根治偏头痛症状。

四、总结

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根治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养生方法能够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得到了根治,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并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同现代西医相比,中医康复养生方法是一种健康的医学手段,因此可以相信,中医康复养生方法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3)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11(2).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院校;传统保健;养生;体育教学;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64-02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保健和养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姿态、呼吸以及人体的意念来调节人体机能,进而起到一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1 现阶段,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体育大多都是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慢慢显示出来,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1 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过分注重运动、体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方法过于单一,乏味,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1.2 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利用中医院校的特点,将传统养生与保健知识和体育结合不深入。

1.3 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

1.4 没有重视体育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消弱了学生的积极性[1]。

2 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更是历史悠久,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谐以及整体把握等等一些理论和思想于体育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体育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注重预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另外也强调整体,形神具养。例如,传统保健体育中的一些运动,武术、太极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强调动作的顺畅和谐,让人达到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2]。

还有,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保健注重实践,强调动静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点,正是强调了顺畅和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此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 如何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

3.1 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强调适度和适时的运动 适度,即是刚柔相济,满足医学中的有氧、安全和适量的原则;而适时,则是要求运动要遵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则,注意运动的时节、地点以及人体自身的特性[3]。

例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心率的最佳次数为120-140次/分钟;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适合做一些激烈的运动,而人们也应该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适合锻炼的好时候,人们则应早睡早起,时常进行室外运动。

3.2 结合中医院校的专业特性,以及现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养生和中医院校现在的体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的内涵。

3.2.1 根据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把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 和武术专业相互结合,利用其师资力量,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普及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气功、易筋经等等。

3.2.3 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时代性,选择一些易于开展同时适合年轻人的保健与养生运动项目。

3.2.4 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特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3.2.5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专业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更好的学习。还有,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锻炼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术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一些比赛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4]。

3.3 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益处

3.3.1 将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项目加入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了太极、长拳等等项目,掌握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2 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内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另外,一些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也传扬了国粹文化。

3.3.3 加强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个的体育水平有了显著的升高。

3.3.4 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和体育相互结合,完善了体育健身教学体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小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于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来说具有伟大的意义;而强化人们的身体素质,更是体育教育的最初目的。因此,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为我国体育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巨大的作用,更是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努力。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4-66.

[2] 粘文静.对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保健与养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青春岁月,2011(20):151.

第5篇

【关键词】PBL;中医养生学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54-01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传统的中医修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养生保健的实用科学。其主要讲授的是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及具体的养生方法,以怎样的方式来讲授这门课程,既体现其传统医学的特色,保证中医多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又保持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值得教研人员探索。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讲座式教学是把传统讲座式教学与现代 PBL 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1】,把其进入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当中,既兼顾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开展的情况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最早由1969年加拿大的 McMaster 大学的美 国 神 经 学 教 授 Howard Barrows在医学教育中首创【2】,经过30多年理论与实践的集合,现已成为国际流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并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的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简单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被动学习的方式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作为引导,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从多种途径寻找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并从中获取知识的模式,其方式可以有图书馆阅读、网络搜索、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学生不仅增加了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而且培养了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受益终生。但是,由于作为PBL 教学的主体的学生

在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的时候,易因为经验不足而造成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存在欠缺性和不系统性,这从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扬长避短的发挥其优势是我们教学培养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 PBL 讲座式教学在中医养生教学中的应用

PBL 讲座式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最恰当的问题,以问题推动学习过程的深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归纳教学信息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兼顾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监控主导作用。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过去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学生通过书本死记硬背,但是具体应用技能较差,而学生一旦在生活中或进入病案实践阶段,就会出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病案应用相脱节的现象。采用PBL讲座法教学可以督促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点并与新的学习内容相结合,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中医养生中涉及到的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有许多,属于本科二、三年级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本门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可以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养生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引下进行讨论、研究,最终提出治疗方案,整个讨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复习以往课程、综合运用中医知识和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体质养生为例,教学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收集信息。在前一次授课结束时,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在两天后以请课代表收集学生对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兴趣点及知识难点等。将这些信息作为教师设计问题、取舍教学内容的依据。第二步,课前准备。课前三天将教学提纲和几个与授课重要内容相关的问题通知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通过充分利用以前学习的规划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的资源,搜集资料研究问题,如查阅人体的体质形成的机制、划分类型、不同体质的治疗原则(如调养气血,调理阴阳)、治疗方法(如环境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等资料,做好背景知识的准备。开拓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围绕问题“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对不良体质进行养生”寻找答案,准备课堂发言。第三步,课初引导。教师介绍体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归纳总结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然后教师由此指出体质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 、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淤血质、特禀质)、,引出本次授课的中心内容“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第四步,课堂主体。引导学生复习不同体质不同的形体特征、心理特征、常见表现、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特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推导出不同类型体质的养生方法(如环境养生、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并根据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作系统的课堂发言及讨论。第五步,课终总结。教师在通过多媒体课件系统的将不同体质的特点、形成原因、治疗原则、养生方法等课堂内容加以总结串讲,并留出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最后,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三天后上交。第六步,课后反馈。课后学生对开放性作业如有疑问疑问,可引导其复习相关知识,并坚持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根据上交的作业分析教学效果;作业批阅后发还给学生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教学大纲、课前问题及授课内容进行调整。

PBL 教学方法在现代中西方教学中占有去足轻重的地位,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并大大增加了其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但在传入我国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讲座式教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长期以来学生多、教师少、教学资源不足,而 PBL 教学发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对师资和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适合大班教学【3】。PBL 讲座式教学将二者进行了很好的同和,初步解决了两种的矛盾,既兼顾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又发挥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性学习潜能的开发,非常适合我国教学体质的改革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其跃,陈鹏慧,阮怀珍. PBL 讲座式教学在神经系统功能教学中的应用局,解手术学杂.2012,21(6):693-694

第6篇

【关键词】慢性病;中医;保健

慢性病长期以来对于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它具有病症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等特点。对患者构成长期的折磨,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形成极大伤害。不仅如此,对患者家庭也带来痛苦,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有效治愈慢性病,称为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中医理疗,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慢性病,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1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中医养生学自成体系,其尊生贵命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向十分深远,例如道家、儒家、佛家等等,这些传统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大家最为熟悉的传统大家儒家曾经提到过“仁者,爱人”,这句话表现出来的养生思想不仅仅在于生命的形体,更在于生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更倾向于修身养性,守中致和,希望能够拥有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修身治国的理想境界。因此,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以“克己”,“寡欲”来修炼其心志,人的精神能够高洁致远,身体能够健康长寿。而道家的《道德经》则指出“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相对于儒家的“容忍”等思想,道家更提倡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思想状态,道家认为顺应天时能够与神明沟通,成为一个超然物外、至真至纯的人,心神安宁,自然寿命能够长久。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其修身养性的根本思想是尊生贵命,无论是通过行为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希望能够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2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逐渐丰富,并自成体系。目前,学术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学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理论达到治愈慢性病,促进患者康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因此,中医康复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医学体系的独特优势。

2.1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长期以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中医养生康复学。它不仅有众多的医疗方法,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治疗,而且还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疗科学。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病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推拿、针灸、引导、气功等理疗方式,以调动人体对自然的平衡能力为基础,对病症进行治疗。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补充元气,实现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的目的。因此,中医是一门多种手段并举,融医疗养生为一体的保健科学,形成极具东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医疗科学。

2.2养治结合,以预防保健来防治疾病中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集养生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医学,相比于现代西方医学,养生保健功能在中一种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机能的调动和循环的调节来进行的,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我调节和治愈能力,来实现对疾病的治愈。它对于防病方面更加重视,讲求上医治未病,将疾病的预防放在首位。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体系,是保健科学和医疗科学的完美结合。

3中医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由中医的特点可知,其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通过对人体各项技能的调节,对循环的调理,疏通血脉,补充气血,实现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中医还能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体活力,使人精力旺盛,能有高效完成工作。通过不同的调理,对慢性病能够实现有效的治疗和缓解,减轻慢性病人的痛苦。

对糖尿病来说,糖尿病患者长期以来在饮食等方面都受到严格控制,不仅如此,在其他生理机能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给糖尿病人造成一个长久的伤害,饮食上处处节制,体力上有所下降,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而中医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属虚证,通过饮食的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有着理想的表现。

对偏头痛患者来说,西医将许多偏头痛归结为供血不足,甚至难以找到原因。对偏头痛的治疗采取手术,麻醉止痛等方式,不仅风险大,而且具有较强毒副作用,对药物依赖性强。而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更多的是对病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通过对患者其他临床症状的分析,采取统一的治疗方式,实现对气血的调理,缓解和消除偏头痛症状。

4总结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所在,他通过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许多慢性疾病通过中医理疗能够实现有效康复,而不会造成自身器脏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09:24.

第7篇

养生,又称养性、摄生、道生、颐养、保生、寿世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在中国,一直流传着丰富的养生文化,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深受它的熏陶,中医也不例外.其实,就从武术和中医的起源来看,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加上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汇合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武术和中医之间显而易见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开始,从来没有结束过.医武同源,互相渗透,医是武之根,医武结合,医耀武荣,医是武之宗,医与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它们一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只是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所处理的对象不同,所思考的内容不同罢了.当他们围绕着现代社会中热门的养生话题开展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联系更紧密,融合更紧密.

1武术养生的特点

1.1武术养生的性质武术作为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之一,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具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运动.武术养生,就是指人们利用武术这种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从而达到延命益寿,祛除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特别是武当武术,它是在道教内丹静态养神养气的基础上,结合一般武术技击特点,形成的一种以肢体活动为引导,推进体内气血流动,达到舒筋活络、祛病养生的目的,是一种形体与神气相济的外技击、内养生的功夫.武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养生,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目的,就是养生.养生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它却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实现目标.原来打打杀杀、喧器尘上的江湖恩怨,只是出于文人笔下的虚构,而真正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就是众多武术界的前辈们,为了实现自己强健体魄、益寿延年的夙愿,不断探究人体的极限,从而让武术得到不断吸纳创新,以至成为今天的一个庞大知识体系,

1.2武当武术是几千年来关于武术养生的历史结晶武术中,武当功夫是中华功夫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着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结晶.武当武术,就是武当道教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健身系统.它以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道家思想为主体,又不断吸纳创新、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在武当武术中,即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思想的脉络,又可以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中和,不求偏过,讲静中求动,动静结合,一招一式中寓有深意,一动一静中体察灵机.人体的精气神自由舒展,或凝或散,或聚或扬,生命因此而受到锤炼,延年益寿,祛疾疗病,健康快乐.个中滋味与体会,不能言表.

1.3武当武术具有深刻的养生功能和养生价值武当武术发展到现在,它在养生方面存在的意义要远远的高于技击方面的意义.由于中国近年来的和平发展,人人需要健康,这是社会前进的一个主题思想,也是推动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而武术在这个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要,所以受到了现代人的热烈欢迎.每年,武当山道教也会因此而面向社会举办大量的养生功课堂,宣传和宏扬武术的养生文化,为社会造福.特别是武当武术,直接发源于道教,深受道教思想精华的洗礼,以至于形成了现代武当武术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形神兼备、动静结合、内修外行、刚柔相济的特点.武术养生起于中国东方哲学,品制万变,归根复元,沿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重人贵生、气、阴阳等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认识人在社会乃至宇宙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今天的社会上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中医养生的本质

所谓中医养生,就是利用中医药知识体系,去实现保养生命的过程或做法.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处理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这个庞大知识体系中,有自己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见解和方法,秉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对国人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中医养生,只是这个体系中一部分内容.但是,这一部分内容,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中医养生,提倡食养,提倡药补,提倡运动养生,提倡养性第一,这些观点,都符合现代社会中关于健康的要求,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中医与武术的理论同源性

(医武同源性)中医的源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时,中国整个学术界飞速发展.这时的医学,具有更突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并趋于专业化.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部医学书籍中,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不仅是部医学巨著,还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讲到了怎么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怎么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么样使人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黄帝内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颇深.主要有《周易》里的阴阳哲学,《尚书》里的五行学说,《论语》里的两端、中和、和为贵思想,《中庸》里的中庸方法论,《老子》里的万物源于道等思想,以及老庄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精髓均在这部著作中有所体现.中医所讲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是武术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4武术养生和中医养生共同的原则

4.1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规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命题,也是一个能充分代表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思想模式.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人和谐,它包含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和天人互感等观念.天人合一也是道家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是道家的世界观、自然观、人体观的要点,也是道家养生哲学的基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养生思想;由于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的生命活动皆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有两种形式,一是天人相通,即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具有共同的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老子将这一原则称为“道法自然.”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结构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

4.2重神养气,注重精神的修炼在武当武术的养生观认为,养生者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主张通过智谋运动来养形,怡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武当武术的养生方法主要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和意念三部分组成,即调身,调息,调心.调心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体达到虚静状态.调身主要表现在肢体方面,它要求动作缓慢,柔和,匀速,要显示出一种安逸的静的自然状态.调息表现在呼吸方面,它要求深,长,细,匀等.在动的方面,无论动作多么小,呼吸多么细匀,在本质上都是动;四肢的屈伸是动,肺的收缩与扩张所构成的呼吸也是动.在静的方面,无论动作怎么动,心依然平静如水.而中医养生则认为,养生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重在养神和养气.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主张有度,不可.我们一直把《黄帝内经》视为中医的起源.《黄帝内经》实际上就是古代人在道教世界观的基础上,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方面做了最好的总结.《黄帝内经》认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

4.3合乎自然规律,倡导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养生理论所强调的一个共同点,武术和中医也不例外.中医认为,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生命活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委调神外,还有静养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方法.中医养生要适时,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四季的更替轮回,直接影响着人体阴阳的强弱、气血的运行,因此,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说:“须四时而适寒暑”,就是强调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去活动.武当武术非常注重练拳时的时间和方位.练拳的最佳时间一般选择是清晨,因为这时是万物复苏的时间,空气新鲜;人通过一夜的睡眠,这时大脑最清醒,无杂念,易于聚精会神,再加上此时人的身体状况与地磁场相顺;在磁阳出来后则倡导始终面向太阳练功,以广纳自然的能量,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武当道教武术的养生观也正是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顺序,从微观到宏观层层归属,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结构.

4.4中医养生和武术养生异曲同妙武术养生,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一种手段.对于运动养生,中医也有一些经典的做法.根据《后汉书》记载,名医华佗精于方药,能治许多疑难病症,但他对养生之道,却没有提倡用药,而是主张运动.他所创作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猿、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除此之外,中医的按摩、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火疗,等等一些理疗手段,如果运用得当,都可以做到祛病强体,实现养生的目的.中医中的治未病理论,就是重视养生功能的表现,也是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的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的主要依据.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作为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4.5中医食补和药补可以做为养生的补充手段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不可能停止的.人只能通过摄入营养素,排出代谢产物,从而维持着不断的新陈代谢,这是生命的规律.当然,古人不可能认识这么多的道理,但是,他们也知道饮食对生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饮食不当,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黄帝内经》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说明饮食偏嗜会损伤到五脏,所以,中医养生特别强调食补和药补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中药材和天然食品,合理地补充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我们的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