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09:57:42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路径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护理; 研究进展;
Abstract: Hemodialysis is the important treatment to maintain the life of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It is mainly us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as been improved,and the diet structure has changed,which makes the number of nephrotic patients continue to rise,so hemodialysi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medical work. Most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lack of effective cure methods,so they need to receive the treatment of long-term hemodialysis. In this process,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nursing effe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and obstruction of access. In the process of hemodialysis,the establishment of vascular ac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life safety and the effect of hemodialy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n hemodialysis.
Keyword: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
目前大多数终末期肾病患者将血液透析作为疾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有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而血管通路则是透析过程中将人体血液引出、过滤、送回的通路,在血液透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为了进一步提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针对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分类及护理路径
1 、血管通路的分类
依据性质的不同,血管通路有长期性和临时性两种。临时性血管通路包括经皮股、直接动脉穿刺以及动静脉留置针。长期性血管通路则主要由动脉外瘘、内瘘以及移植血管内瘘构成[2]。经过对血管通路应用情况的研究,临时性血管通路中以动静脉留置针最为常见,而动脉内瘘在长期性血管通路种类中具有安全性高和效果理想的优势[3]。
2 、血管通路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通过分析影响患者血管通路的因素,将感染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作为两组主要原因,所以,护理干预方法的提出以及成功建立血管通路,是影响血液透析效果的关键[4]。对于整个血液透析过程来说,依赖于血液透析的患者,常有较大的负面心理情绪,疾病及治疗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都是降低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的因素[5]。有学者对9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实施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常规组的1.3倍,满意度接近98%,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分值降低近10分,取得满意效果[6]。因此,在穿刺开展以前,应针对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可能发生的风险、治疗效果向患者明确告知,并及时发现和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以促进血管通路建立的成功[7]。
2.2 、穿刺护理
从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实际情况来看,穿刺效果对治疗和护理最终效果的影响较大。所以,护理人员要确保穿刺的稳、快、准,针头保持20°的倾斜角度,当穿刺成功后,立即固定针柄。如果穿刺失败,则选择另一个合适的位置重新进行穿刺[8]。根据患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如一部分患者血管较细,则可使用罂粟碱扩张血管,然后实施穿刺。注意观察患者的血流情况,如果流量不足,则需调整穿刺针位置。如果有渗血情况发生,应使用无菌纱布压迫,后用棉签按压,按压的过程也要注重对力量的把控[9]。
2.3、 置管护理
应按照临床无菌操作的标准完成透析接管工作,接管完成后,使用肝素清洗导管,如果导管出现推注不畅的情况,应谨记不要强行推注,可以用一定量的尿激酶进行冲洗处理,以免出现栓塞问题。并且,每日消毒置管表层,更换纱布,过程中消毒工作可应用碘伏,对患者的伤口使用无菌敷料掩盖[10]。为了防止静脉导管因空气流入而发生栓塞,透析以后应使用夹子对静脉管端实施封夹处理,并拧紧肝素帽,以防止空气的进一步流入[11]。
2.4、 并发症护理
按照并发症种类,将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分为感染、出血以及血栓等,具有不同的护理措施[12]。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感染是患者最常发生的并发症种类,感染一旦发生,患者有瘘管位置的灼烧感、发热和红肿现象,对这部分局部感染问题的护理措施,首先要求按照无菌操作标准完成各项术中操作,然后进行瘘口的有效清洁,尤其重视对瘘口与皮肤接触位置的清洁和护理,保持干燥是避免这一部位发生感染的前提条件[13]。一旦患者有感染发生,则可及时终止内瘘,替换血管通路,并应用抗生素治疗,避免患者感染问题的进一步恶化[14]。对于出血类并发症,发生时患者有穿刺部位渗血和皮肤红肿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发生对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利。护理工作中为了减少出血的发生,应避免重复穿刺以及过早穿刺[15]。并且,还要勤于检查瘘管,保持通畅,同时避免过度按压。针对血栓类并发症,可以将瘘管杂音和震颤的消失作为诊断依据[16]。对于这种问题,护理人员必须随时检查瘘管,增加患者的营养摄入,借助抗凝药物等手段降低患者血栓的形成概率[17,18,19]。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非常重要,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和身体健康,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针对穿刺、置管和术前相关工作,落实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确保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允,李惠勤,樊桂娟.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62-63,65.
[2]茹曾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1):142-143.
[3]肖玉虎,钟永,王清华,等.湖南省娄底地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状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6):401-403.
[4]陆赛.济南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多中心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德吉扎桑.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类型选择及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3):309,311.
[6]戚秀丽.心理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9,38(24):125-128.
[7]王秀辉.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灌流凝血原因及护理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4):51-54.
[8]邱素真,郑茜子,刘钟缘,等.我国血液透析导管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6):4-7.
[9]危志强,章旭,蔡小琴,等.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现状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9,19(3):211-213.
[10]韩慧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OST、DKK1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及血管钙化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9.
[11]严宁,严连喜,石平.不同血液透析通路对老年患者透析效果的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2):115-116
[12]马慧超,于洋,崔天蕾,等.心功能检查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通路术前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9,18(1):50-53.
[13]由晓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11.
[14]雷奎.不同血管通路下尿毒症病人透析充分性与肾性贫血的关系[J].心理月刊,2019,14(5):129.
[15] Elizabeth LH. Outbreak of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Site Infections Related to Malfunctioning Permanent Tunneled Catheters:Making the Case for Active Infection Surveillance[J]. Infection Control&Hospital Epidemiology,2002,23(9):538-541.
[16] Pandora G,Tori B. Cannulating an arteriovenous access in hemodialysis settings[J]. Nursing Made Incredibly Easy,2019,17(4):21-24.
[17] Hedia H,Jedjiga A,Gilbert F,et al. Clinical hemodialysis experience with percutane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 created using the Ellipsys誖vascular access system[J].Hemodialysis International,2019,23(2):167-172.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城市道路;拥堵收费;经济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8.060
1 前 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实现内外部人流与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道路的发展日新月异,交通出行方式日益多样化,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出行的需求。然而,与此同时,城市道路拥堵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并且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我国所有的城市中,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道路拥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是关键的因素之一。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9亿辆,其中44%是私家车,共计1.24亿辆。我国每百户人家的私家车拥有量达到31辆。山东省汽车保有量为1504.2万辆,是全国汽车保有量最多的省份,在全国十大“堵城”的排名中,济南和青岛分别占据第二位和第九位。
2 城市道路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性分析
交通拥堵是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采用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措施,来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但成功的范例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难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在我国更是如此,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收取交通拥堵费是否合理时,有超过90%的公众表示反对。在公众的眼里,道路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本身就应该免费使用。而且公众在购置车辆和加油等消费过程中,已经缴纳了数额不菲的各种税费,如果再来收取拥堵费,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道路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特征包括生产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适当分离性和存在的“享受”性消费。对于道路使用者而言,其在制订出行计划时,往往是根据个人边际成本来选择道路需求,只要感觉出行所获收益大于感知的成本,公众就会选择驾驶机动车出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加入而使道路拥挤给其他出行者增加的费用,从而使得边际个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不符,最终出行者之间互相干扰,车速下降,产生拥堵问题,增加了出行者的出行时间成本,严重的更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因为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410亿美元,北京市每年道路拥堵给公共汽车乘客带来的时间损失也高达792亿元。除此之外,交通拥堵给出行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时间的拥堵过程造成出行者情绪暴躁不安,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道路拥堵带来的无法预测的社会成本。因此,从整个社会的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尽管交通拥堵收费在短期内增加了个人的出行成本,但从长期看,其必然会降低整个社会道路交通的出行成本,进而也会节约每一个出行者的出行时间。因此,交通拥堵收费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
3 交通拥挤收费基本问题研究
3.1 收费区域的合理划定
城市交通拥堵收费并不是在城市所有拥堵的道路上都收费,这样不仅增加了巨大的行政成本,而且也会招致公众强烈的反对。事实上也是不必要的。从交通拥堵收费成功的几个城市来看,都是选取几条最拥堵的道路来进行收费,主要是市中心和繁华商业区。面积一般控制在30km2之内,例如英国伦敦的交通收费区域为21km2,通过收费促使车辆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有效的转移,极大地缓解了本来拥堵的地区交通。
3.2 收费对象的确定
收费对象选择是否合理关乎到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是否能够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车辆主要包括私家车、公务用车、出租车、公交车、货车、特殊车辆以及其他车辆等。交通拥堵收费的目的是降低车辆的使用频率,以此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出租车实行牌照制,总数严格控制在一定规模,因此不需要对其进行收费;至于货车之类的车辆,我国大多数城市对大货车进城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通常白天不允许进入市区,因此对其是否进行收费要根据不同城市交通拥堵具体情形来制定;公交车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运行效率高,也是我们倡导市民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对其也不能收费;真正需要收费的是占绝大比例的私家车,当然在收费时也需要考虑收费区域内居民拥有的车辆,适当给予一定的减免和优惠,保证收费政策的公平性。
3.3 收费费率的合理确定
城市交通拥堵收费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收费金额的最大化,而是通过收费的方式来引导居民合理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如果收费费率制定得太高,给居民带来较大的出行成本,招致居民的反对,引起一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如果费率制定得过低,则起不到引导和缓解交通的目的,交通拥堵收费将成为鸡肋。因此交通拥堵收费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交通拥堵程度、车辆类型、不同时段、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接受程度等。例如,对一些大型车辆对道路破坏性大且易造成拥堵则收费相对高一些;在交通拥堵高峰期收费费率也应该高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应该适当提高收费费率,根据上海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的调研,如果上海交通拥堵收费为5~7元/次,可以减少15%的交通量,也减少了超过一亿元的出行成本。当然,在制定具体收费费率时还要采取公众听证的方式,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
3.4 收费时段合理确定
交通拥挤收费时段应根据各城市出行者的出行特性来合理决定。城市道路拥挤一般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期及旅游季节,此时出行人数急剧上涨,尤其是私人车辆出行频率大幅度提高,造成严重的城市道路拥挤,收费时段可以安排在此时间段,从而促使出行者向高承载率出行方式转移。国外许多交通拥挤收费方案的实施时间设定为整个白天,但由于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早晚,不同城市道路网络特征也使早晚高峰时间段不尽相同,建议中心区拥挤收费时间为:工作日周一至周五7:30―9:30和16:30―19:30时段内,共6个小时。当然,具体收费时段的确定还需要通过准确的交通调查来得出结论。
3.5 拥挤收入的合理分配
拥挤收入的合理分配关系到交通拥挤收费实施的成败。交通拥挤收费所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只是治理拥堵措施的副产品,但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关乎到广大市民对这项政策的支持程度。最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将这部分财政收入重新投入到交通系统中来。一方面用来改善交通状况,完善道路设施,让那些选择付费的出行者享受出行的便利和节约出行时间;另一方面用来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让那些放弃乘坐私家车出行的市民受益。这样使得所有的出行者都能得到一定的合理补偿,使整个城市的路网系统趋于完善。
总之,城市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城市治理的经验表明,城市道路交通拥挤收费是提高城市交通效率、降低出行成本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这项政策的出台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全社会不断地论证、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晏克非,张国强.基于车辆动态导航的拥挤定价[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3).
关键词:北京交通大学 科学引文索引 SCI 学科评价 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01-02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全世界最大最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1]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师生的论文被SCI收录情况和被引用情况,并已经成为公认的评价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水平、衡量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和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从论文数量、学科分布、被引用情况等不同维度,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学校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数据库为统计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单位,对2004年至2012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考虑到该校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在高级检索页面,编写检索式:“AD=beijing jiaotong univ”,时间跨度选择“20040101-20121231”,在所有出版文献类型和语言中检索。共检出3810篇,对检出文献逐一核对,结合数据库平台的分析工具以及Excel数据表的统计分析、筛选计算等功能,对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和增长趋势
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国际化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生产力。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共有3810篇文献被SCI数据库收录。通过对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八年来,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呈快速、平稳增长趋势,在2004年发表SCI论文158篇,2012年高达606篇,是2004年的近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1.11%。(见图1)说明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情况
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北京交通大学的3810篇文献中,共有1910名作者参与,其中发表10篇以上的332人,发表50篇以上的23人,发表100篇以上的7人。说明北京交通大学SCI发文的参与面广,参与学者比例较高,而且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表1所列为发文量位居前10的学者。
再通过对3810篇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及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最多,共266篇,其次为加拿大,共77篇。如图2所示。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与世界范围内40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关系。其中,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合作密切,不过从前20名可以发现(表2),国内机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北京交通大学与国内其它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度较高,但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机构的合作研究。
2.3 论文学科分布
通过利用Web of Science 的分析工具对3810篇论文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图3):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的学科覆盖面很广,共涉及103个学科类别,广泛涉及电子电气、物理、材料科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电信学、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其中,共有23个学科的论文产出总数达到百篇以上,可见电子电气、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是北京交通大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2.4 刊载论文的期刊分布
检索出的3810篇文献分布于519种国内外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7.34篇。载文最多的是《ACTA PHYSICA SINICA》,高达136篇,其次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刊文117篇。其中,共有83种刊物上的载文在10篇(含10篇)以上,占论文总量的53.4%,说明论文分布比较集中。
从排列前10位的来源出版物可以看到(表3),有5种期刊来自中国,说明学校论文收录在国内刊物较多,国际影响力不高,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学科是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的重要载文期刊和学科来源,应得到相关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
2.5 论文被引用情况
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该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越大,说明论文的利用率越高,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就越多。北京交通大学被SCI收录的3810篇论文,被引频次总计1309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10448。施引文献达10019余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8692篇。
经过统计发现(图4),单篇文献被引用频次30次以上的共54篇,10~29次共326篇,6~9次共305篇,1~5次共1587篇,1538篇无被引。可见,北京交通大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趋势,该校近年来科学研究气氛活跃,科研实力、科研水平逐年递增。
其二,从论文作者统计结果看出该校的科研人员比例较高,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该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三,从收录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该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工程类应用学科,其中工程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是今后的优势学科。
其四,刊载论文的期刊和论文篇均被引用频次都较低,说明该校的论文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需要提高。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科研政策的制定上要引导师生加强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加强对外国际交流,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规划,保障优势学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并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协调发展薄弱学科。“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2]希望本文有助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http://.cn/scholarlyresearch/scientificresearch
关键词:SCIE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分析;论文收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 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它在衡量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实力,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检索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Analyze Results)”对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发表的1 215篇论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进行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讨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科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统计分析
1.论文被SCIE收录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体收录篇数及所占比例(见表1和图1)。
由图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别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论文收录量持续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是逐年递增的。这说明,虽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论文收录量中有29.2%作者的论文量呈下滑走势,但是被SCIE收录的论文作者范围在扩大,也就是说更多的老师积极投稿,并且被SCIE收录。这表明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校提倡的科技创新、激励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举措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论文被SCIE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论文被SCIE 收录合作国家/地区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所发表的被SCIE收录的文章中,与国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少,但趋势是上升的,与国外合作者的国别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数目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与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15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与美国、新加坡、台湾、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英国、北爱尔兰等22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录的452篇论文中,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台湾、新加坡、葡萄牙、苏格兰、西班牙、比利时、喀麦隆、斯洛文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作者合作发表文章119篇。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的统计,近些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一直占中国SCI总数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学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逐年增多,但并未达到平均水平,有进一步开发、提高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员国际合作意识。
3.论文被SCIE收录语种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语种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语种平均90%以上为英语,这是因为SCIE检索工具是美国研制的,编辑语言为英语,收录文献时,英文文献被首先考虑。
4.论文被SCIE收录主题内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主题内容分析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每年超过20篇的学科主题有6个,分别是光学、多学科物理学、多学科材料科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其中属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科有5个。可以看出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工程技术领域收录的数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学被收录的论文大多数由本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产出,说明学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正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学论文被SCIE收录的措施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逐年递增,但增长幅度与排名靠前大学收录论文的增长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力争在SCIE收录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有较大突破。
1.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收录数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这些作者都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在鼓励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向这些知名度高的专家和教授请教的同时,学科带头人应以自身的经验和学识带动一些教师和学生,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过分析,虽然近三年来收录论文达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趋势,但因为在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师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增加论文被收录机会,因此,论文收录数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学近三年被SCIE收录的论文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去著名学术机构学习进修,参加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科研活动和学术团队,扩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3.投稿时尽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数来自于英美,占总数的60%以上。而我国科技人员撰写的被SCI收录论文中英语语种达90%以上。从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的统计结果看,1 215篇论文中只有115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国内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总数的90.6%。由此可见,用英文撰写是进入SCIE的一个重要优势。
4.确切了解SCIE的收录范围。SCIE侧重收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工程技术领域的内容收录较少。所以,准备发表文章的作者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学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珏,方国辉.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图书馆,2008,(2).
[2]韩洁.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08,(1).
[3]秦长江.SCI、El收录河南省三所高校科技论文的期刊源分析[J].现代情报,2005,(8).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同伴支持;类型;学习成绩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显著增加,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同伴关系在中学生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其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同伴关系的好坏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研究表明,不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的儿童,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也很高(杨光艳,陈清萍,2006)。同伴支持作为同伴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同伴支持主要是指中学中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支持关系。它以情感、信息和工具支持等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作用。
一、中学生同伴支持的类型
根据同伴的类型以及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将中学生同伴支持大致分为四类:自由支持、网络支持、同伴服务以及同伴雇佣。这些类型的同伴支持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1.自由支持
这类同伴支持主要表现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当面临困难时,个体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或者个体积极主动地向需要帮助的同伴提供援助。这种支持往往建立在友谊或同学友好关系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在于关注成长、自我需要和人格发展等,是出于自愿的,常常以一对一的自由支持形式表现出来。
2.网络支持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常常通过网络方式,如电子邮件或信息交流平台等向同龄人传递信息,寻求或者提供支持,这类支持更多地表现为情感和信息支持。这种方式具有匿名性,这一点受到学生的欢迎,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建立稳固的支持关系。
3.同伴服务
这类同伴支持是由具有相同的心理知识水平,并且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学生组成的支持小组,如具有相同学习困难的个体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他们具有相同的话题,共同探讨,共同寻求发展。
4.同伴雇佣
在学校中,教师常常指定一部分学生充当其他学生的同伴,以帮助他们提高。如安排学习成绩好的或者相对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较差者以提高他们的成绩。这部分“被充当”同伴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安排。这些学生被指定为同伴的角色,类似于雇佣充当同伴。
二、同伴支持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直观上来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受到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等的影响。同伴支持也主要是通过影响这三个方面来直接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相互关心,互相传递学习信息,交流学习经验,直接地给予学习上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支持关系可能是自由形成的,也可能是教师指导安排的。
在众多的支持形式中,同伴辅导对学习成绩的直接作用最明显。这里的同伴辅导主要是指同伴之间开展的学习上的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同伴辅导作为同伴支持关系的一个系统,包含了学生互助学习和通过辅导来自我学习(topping,1996)。根据moust and schmidt(1994)的研究,同伴辅导中,同伴“辅导员”的作用超越了教师,他们比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因为他们具有相似的学习经历。同伴辅导可以使被辅导者的学习更加有效,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学习提高(jones,1995),因为同伴支持具有交互性,在给予他人支持的同时,个体也得到他人的支持而从中获益。同伴辅导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方法探讨以及技能培训等方式拓宽各自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使学生们更加系统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更加深入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此外,同伴支持具有认知发展功能,良好的同伴支持可以使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发(周宗奎,2007)。中学生在同伴的支持和辅导下其学习水平将会大大地提高,这必然会使个体的学习成绩得以提升。
三、同伴支持通过调节作用间接对中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同伴支持能够通过调节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学习动机、情绪等间接地对其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1.同伴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同伴支持通过四个方面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先前的成就表现、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心理状态(cindy,2003)。中学生来自同伴的支持也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对自我效能感发生作用:(1)中学生先前的成绩表现是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资源,而这些表现会受到同伴评价的影响,来自同伴的积极评价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同伴的榜样行为来获得间接经验。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相似的同伴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可以成功。(3)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伴常常以建议和劝说来对个体加以引导,以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这种劝说通常由具有影响力(如学习成绩好)的同伴来实施。劝说的根据越可信,就越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4)在学习生活中,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会受到当时的心理情绪状态的影响,积极的心理状态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降低效能感。来自同伴的情感支持可以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个体的消极情绪,从而改变效能信念。
许多研究都已经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coutinho s,2008; friedel et al,2007),且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作用(magogwe and oliver,2007)。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伴支持可以调节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又与学习成绩有密切联系,因而同伴支持可以通过改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间接地对学习成绩产生作用。
2.同伴支持通过自尊影响学习成绩
中学阶段是个体自尊的快速发展阶段。自尊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其人格的发展,而且对其学习成绩也有重要作用。不少研究已经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尊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shavelson和bolus(1982)的研究甚至证明了学生的自尊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因果决定关系。covington(1989)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增强或者降低时,学业成绩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据此他认为自尊的改变会引起学业成绩的起伏。自尊除了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可以通过影响学习倦怠、学习适应、学习动机等间接对学习成绩发生作用。
同伴关系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直接对青少年自尊产生重要影响(张丽华,2009),那些与同伴关系密切、同伴接受性高或对同伴关系较为满意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自尊的发展。社会支持的研究也指出,来自朋友的肯定和支持与青少年的学业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刘春梅,邹泓,2007)。同伴支持建立在良好的同伴接纳的基础之上,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良好的同伴支持必然对中学生的自尊产生影响。另外,同伴支持环境可以给中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自尊形成的要素必然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自尊具有不稳定性,同伴支持可以调整个体的自尊水平,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同伴支持正是通过调整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来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3.同伴支持通过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同伴支持除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动机间接影响学习成绩。社会支持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石学云,2005)。
cindy(2003)指出,良好的同伴支持能够促进积极的个人动机。kathryn et al.(2010)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学校中同伴支持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业动机。当学生感知到同伴向自己提供学业期望、帮助、建议和情感支持并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时,更倾向于展示学习的积极方面。同伴支持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对于学习成绩的价值观和期望将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动机。(2)同伴为发展个体的学业能力(竞争力)提供帮助。中学生同伴之间会经常相互澄清和解释关于教师的指导,如他们应该做什么以及他们应该如何做。同时,同伴也以榜样或相互比较的形式向个体传递信息,提高个体竞争力。(3)同伴支持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内驱力,希望获得他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希望在同伴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得到同伴的尊重。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满足学生这一需要的最好方式。
4.同伴支持通过情绪影响学习成绩
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对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还可以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动机,使个体更加专心于学习;而消极不稳定的情绪会使学生烦躁不安,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这将严重干扰学习。
同伴支持具有情绪功能。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的发展非常重要,当个体进入青春期时,他们越来越依靠其同伴以获得情感支持,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或困惑时。而青少年的情绪极不稳定,常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他们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取决于他们能否与同伴建立起新型的支持关系。同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可以帮助个体走出消极情绪的阴霾,且良好的同伴支持环境可以使个体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伴支持可以通过其情绪功能间接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四、中学生同伴支持的反向作用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同伴支持是指积极的同伴支持,它积极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事实上同伴支持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
1.错误认知的误导
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尽管同伴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但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而这些认知或观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同伴的错误认知或观念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误导个体,尽管支持者并不是有意的。另外,也存在这样的支持群体,这种群体中的成员都持有错误的观念和认知,但他们共同以一种错误的认知来相互支持和引导对方,进而将整个群体成员引入歧途。如群体中成员都认为学习成绩无用,并且相互认同这种观点,就很可能导致整个群体出现厌学状态。因而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念,并且尽量使支持双方在认知和行为上做到匹配,从而使学生在同伴支持过程中以正确的方式相互引导和支持。
2.过度依赖
关键词:高职;统计课;形成性评价;路径
一、形成性评价的历史沿革及概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其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在其著作《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之后,布卢姆等人将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直至今日,西方国家在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目前国内在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较欠缺,尤其是在高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的研究甚少。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不仅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形成适合于教育对象的重要教学手段,还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传统统计课教学评价方式的不足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统计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评价主要以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主,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基本是一考定成绩,评价项目的设计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没有针对性,重点不突出;(2)缺乏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完成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对学生每个阶段的不足和进步缺乏了解和激励措施;(3)评价手段单一,教师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很少进行课堂测验、小组讨论、市场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4)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进行具体的评价与指导。
三、形成性评价在统计课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1.对课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质量决定了课程教学完成的质量,统计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统计工作、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法规等几方面。在进行整门课的教学设计时,应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考虑到,面对高职学生,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一些数学计算和公式的学习很吃力,这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清楚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他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我们还应教会他们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本身是为职业行业服务的。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联系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培养他们深入学习和不断思考的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二是要精心组织每一堂课,具体而言,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1)课前,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1~2个统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经济现象进行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围绕学生的困难展开教学;(2)针对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由组长记录小组讨论情况及每一个同学的具体表现;(3)老师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帮助;(4)各小组选派代表陈述成果,在全班进行讨论,师生参与互动;(5)进行课堂教学,对难点和疑点进行讲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合理制定评价标准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中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其主体地位凸显,在教学中也就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老师作为形成性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要对任课老师进行全面培训,然后由任课老师主导,带领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让学生充分了解评价标准的内涵及自己的水平,评价方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培养目标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强调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和个人表现。统计课的教学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方面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提问、课堂表现、课堂讨论、个人陈述、个人项目、小组项目、学习报告、单元测试等;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参与问卷设计与发放、PPT制作、小组汇报等内容。
3.分小组教学,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实行组长负责制
现在高职院校班级人数普遍较多,一般大概在60人左右,为了更好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应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把全班学生分为4~5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成长档案,内容包括:姓名、爱好、学习情况记录(出勤、听课、参与市场调查情况、上课发言的情况、在小组中的表现等),互评与自评相结合。每次课结束后,任课老师要检查记录档案,并针对每个学生情况写出指导性评语,既要指出优点,又要指出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最后还要签字确认。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进步与不足,收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形成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为了真正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评价方案及评价标准应尽量简单易操作,方便实施,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评价的要求、方法、评判的标准和内容,让学生完全明白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实际意义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2)评价要与统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教学需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不能因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时要简化评价程序,避免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3)避免评价结果的误用与偏见,使形成性评价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同时评价结果要以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4)合理地利用评价信息进行教学改进与决策,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监督作用,师生需要定期进行反馈与交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5)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实施形成性评价最大的问题是老师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做下去,这也需要学校出台一定的保障与激励措施。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高职统计教学中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适度地运用形成性评价,使教学与评价紧密相连,对于提高高职统计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