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化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2 15:26:09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化商业模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化商业模式

第1篇

【摘要】近年来,生态化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同时商业模式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如何构建企业商业模式,本文提出了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目标,分析了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重点,并在生态化企业商业模式架构的基础上,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方面建立模型,最后对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商业模式;生态化;构建

【基金项目】2013 年新疆财经大学校级课题基金项目“基于生态化生产的新疆能源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的研究”。

【作者简介】吕本波,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其对经济规则的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商业模式。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蜕变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从生态化的视角探究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意义重大。

二、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架构

(一) 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目标

1.提高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把握市场机会,看清市场需求,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可以说企业价值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就是顾客价值的实现,而顾客价值就是顾客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感知,那么注重生态生产,通过引进新材料,运用新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从而提供环保绿色产品的企业必将拥有更多的目标客户以及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提高。

2.增强企业竞争力。商业模式的构建可以从多方面更大程度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企业层面讲,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构建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规避经营风险,获得更快速的成长机会,形成更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

3.促进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强调资源减量和生态环境友好,绿色生产的重点就是能够实现绿色材料、绿色车间、绿色工艺和绿色包装。注重绿色生产的企业往往极其重视绿色设计这一环节。具体地说,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全程设计中,既要考虑到产品的质量、功能、研发周期和成本,又要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及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优化,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

4.提升企业形象。注重企业生态化的企业是以经营社会的视角来经营企业的,它是一种回馈社会的反映,这不仅使企业能够将企业内部资源置于社会中,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开发和利用外部资源,而且也是将企业内部有形资产转化为无形资产的过程。因为通过回馈社会,企业可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企业形象的提升,往往能实现企业更大的发展。

(二) 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重点

1.经营理念的生态化。企业应把可持续发展

作为总体目标,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越的生态化模式,走生态化的道路,寻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培养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生态化的企业还应该制定循环经济战略,就是要求企业自觉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并要求企业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资源,以更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3R原则,使经济增长不断具有高科技、高循环、低消耗、低排放的特征,最终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经营管理的生态化。企业的运作应该建立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的文化导向,注重内部的生态化建设,成立独立的专门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流通、回收处理等环节进行垂直管理。企业也应合理地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与能力,确定自己的边界,将自己不擅长或无法完成的生产过程实施外包,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不仅能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也实现了企业的生态化,不必再为外包出的业务支付环境治理成本。另外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和改良,提高企业自身的污染治理水平。

3.产品的生态化。实现产品的生态化,涉及到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车间布局、绿色工艺规划和绿色包装处理四个方面。绿色材料往往是在满足产品一定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与环境良好兼容的特性,而且在加工、使用、报废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具有最大的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绿色车间的设计就是要创造出一个低消耗、低噪音、高效率和优美协调的工作环境,对制造车间进行环保性设计;绿色工艺就是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降低物耗和能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的工艺技术;产品的绿色包装就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优化产品的包装方案,使得包装的资源消耗以及包装所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少。

4.资源利用的生态化。资源利用的生态化涉及到循环技术、工艺的革新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往往会成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也可能是本企业其他车间的投入品,所以逐级采用资源循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工艺的革新,使废弃物通过层层回收利用,最终达到“零排放”。

(三) 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架构

通过对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目标以及构建重点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架构,如图1所示。

实现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构建目标,不仅需要对构建的重点进行分析,也需要对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架构上看,其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市场竞争的需要、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成本降低的需要、企业品牌提升的需要;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引导监督、资源约束、技术发展、市场拉动。

三、基于生态化的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的动力机制分析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用以下公式表达了行为的一般规律:B=f(P|E) (1)

其中B为行为,P为行为主体,E为外部环境变量,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的产生受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行为主体本身的需要(需要产生动机);二是外部环境的刺激。可以说一个行为的产生与行为主体的需要及外部环境的刺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把生态化的商业模式的构建(B´) 看成一种行为,P´看成企业实行生态化商业模式的内部动因,E´看成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外部动因,即B´=f(P´,E´) (2)

(一) 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内部动因

1.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个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主动关注环保,并且倡导生态化的企业,往往可以很好地抓住市场机遇,以先发制人的优势比竞争对手更能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并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与此同时,企业的清洁生产所提供的产品往往质量更高或功能更多,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实现其顾客价值主张。

2.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可以说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一种重要投入,也是企业能否持续经营运转的一个决定因素,当面临环境蜕变以及资源衰退时,企业应该在生态化经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范围的重新确定以及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构建,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对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使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3.企业成本降低的需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成本因素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而生态化的商业模式给了企业节约成本的新思路。随着资源开采成本的上升,企业原材料价格升高,这必然是对制造加工型企业利润的一种挤压。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加大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有了提取的技术以及设备,企业就可以从生产中所排放的废弃物中寻求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的资源,这不仅保证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减少了企业防污治污的支出。

4.企业品牌提升的需要。在食品安全及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绿色食品及生态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的喜爱,关注环保是企业向社会展示其企业责任的最佳方式,也往往树立了注重消费者利益的良好形象,这也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由于品牌价值的提升,顾客宁愿多支出一部分费用也要购买绿色产品,从而形成了绿色竞争力。

(二) 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外部动因

1.政府的引导监督。政府在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中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是政府对企业通过实施积极的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资金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生态化建设,此时可以把政府的作用理解为一种推力;二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的资源利用,并监督其行为,此时可以把政府的作用理解为一种拉力。

2.资源约束。资源的质和量是企业进行生产的保证,而资源往往是有限的,能否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这也是企业进行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时需要考虑的命题,可以说资源的约束对企业的生态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3.技术发展。企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实现资源的多重循环利用,这些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尽管目前企业拥有竞争优势,但若不重视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转化,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从而将丧失行业的领先地位,因此企业要持续地通过技术进步改进工艺,改善生产流程,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转换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4.市场拉动。市场导向是企业进行生产的指向标,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实现其价值,关键看市场的需求,所以市场需求是促进企业进行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重要动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会优先选择那些生态形象好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消费者的这种绿色消费导向必然促使企业生产出令消费者满意的绿色产品或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

(三) 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动力机制模型

根据上述对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的描述和分析,建立企业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的动力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

从模型可以看出,在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构建中,政府起了双重作用,政府的监督作用于外部,起拉力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于企业内部,起推力作用。如果说企业的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构建能为企业带来企业利益和企业收益的话,那么可以结合超模理论(Cassiman 和Veugelers,2006) 分析出各影响动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时,收益达到最大。

假设有3个变量X,Y,Z,且每个变量都有两种状态(以变量X 为例,X=1 说明变量被执行,X=0说明未被执行),则Π(X,Y,Z) 被称为超模函数, 如果有X,Y, Z 互补, 则有Π(1,1,1) + Π (0,0,0) ≥ Π (1,0,0) +Π(0,1,0) + Π(0,0,1),也就是3个变量同时发生,同时被执行,比单个活动分别发生或被执行所带来的收益大。

我们用变量X代表构建生态化商业模式的内部动因(市场竞争、持续发展、成本降低、品牌提升),Y代表外部动因(政府监督、市场拉动、技术发展、资源约束),Z代表政府的引导,则用超模函数Π (X,Y,Z) 代表生态化商业模式构建带来的收益,根据超模理论的不等式,则可以得出当内部动因X 和外部动因Y 以及政府引导Z发生协同作用时,会比单个作用于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构建时所带来的收益大。

四、结论

本文在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生态化的视角提出了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的目标,即提高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绿色生产,提升企业形象。同时也提出了构建生态化商业模式的重点,即经营理念生态化,经营管理生态化,产品生产生态化,资源利用生态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化商业模式的架构,从内外部动因分析了构建生态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动力机制,认为其内部动因包括市场竞争、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品牌提升;外部动因包括政府监督引导、资源约束、技术发展、市场拉动。其中政府起了双重作用,政府的监督作用于外部,起拉力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于企业内部,起推力作用。当内部动因、外部动因与政府引导三者发挥协同作用时,生态化商业模式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达最大,此时是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王雪冬,董大海.国外商业模式表达模型评价与整合表达模型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4):49.

[2]曾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种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J].经济体制改革,2006,(2):70.

[3]程愚,孙建国.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要素及其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2013,(1):25.

[4]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32.

[5]朱凤涛.企业能力系统演化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120.

第2篇

【广告】乐视网

【制作公司】乐视网

广告传播运动开展时的市场背景

全新A3上市,“型”动日精彩开启

2014年9月,一汽-大众奥迪A3全新上市,在前两代车型的基础上,面向当下年轻目标用户的需求,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全新奥迪A3在上市后,更通过“型”动日活动掀起了上市传播的营销新。

精选契合品牌内涵艺人,明星效应带动传播

奥迪A3“型”动日活动由汪涵领衔的人气组合“天天兄弟”担当主持,更有当红艺人谢霆锋、张靓颖、吴克羣等明星加盟并纷纷临场助阵,不仅完美诠释品牌调性,更利用明星效应为品牌最大化传播奠定基础。

面临着什么样的市场挑战

对于奥迪A3品牌主来讲,如何将此次活动不只在现场展示的淋漓尽致,更能通过全面的传播渠道进行覆盖,放大声量,正是品牌主对于此次活动的期望,而如何让传播不仅是传播,更带来直接的销量,是品牌此次营销的重大挑战。

目标

整合最匹配的媒体资源,将一场规模有限的线下活动演变为辐射亿万受众的传播浪潮,从而提升A3新车型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通过传播达到现象级事件营销的目的,形成新车上市的营销标杆,更直接促进销量。

核心策略及创意

乐视全屏助威奥迪A3,让“型”动日更有型,让更多人领略奥迪A3的有型。

核心策略及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同样的粉丝诉求】

变革时代的乐·享客——也娱乐、也社交,不落单、不跟随,为理想付费、为品质买单,至In多屏生活享用者”,这正是乐视用户的精准画像。

而超级电视的用户,几乎涵盖了中国名人排行榜,此外更有超过六成聚集在最具有消费能力的25-34岁人群中。

如何实施

借助乐视生态布局,实现四屏联动,多终端配合,打破传统的单一线下活动宣传的套路,通过互联网视频平台,覆盖更多的目标人群,使营销不留盲区,更通过先进的直播技术稳定传播,更在将乐视超级电视渗透到线下4S店,最大化传递品牌信息,更进行信息化互动。

【高清内容四屏直】

9.5日-9.20日预热期:

A3宣布上市并公布价格,品牌主启动预售,乐视网配合硬广曝光,专题页导流,吸引网友关注,为后续活动进行铺垫。

9.21日期:

乐视四屏优质广告位展示“型”动日活动信息。当天晚七点进行四屏现场直播,通过乐视超强的CDN分发能力和网站运营能力,将平顺、稳定的直播展现给受众;更在线下奥迪经销商店渗透乐视超级电视,通过乐视以互联网的多屏直播,面向全国6大区350家经销店,乃至全国消费者进行信息化的互动沟通。

9.22-9.30日长尾期:

硬广持续曝光,保持营销热度,为活动提供一个完美的长尾。

【社会化传播持续制造话题】

1.Social+PR全面配合:

乐视网官方微博、微信配合活动宣传,进行全程配合,同时进行同期的PR炒作配合活动。

2.制造强大诱因,吸引参与互动:

9月21日当天在乐视网观看“型“动日直播,并填写个人信息可抽取乐视超级电视大奖、乐码、乐视会员、乐视观影劵(100%中奖,分概率中奖)。更通过奖励转发等机制进行全网曝光,激发话题活动持续进行。活动现场抽奖的信息通过乐视网专题,弹出中奖名单浮层进行消息告知。

【汽车营销模式的媒体创新】

从此次奥迪A3的营销活动,以及今年乐视网结合奔驰、宝马MINI的合作传播,可以看出乐视网对于未来已经有了全新的汽车互联网营销模式:

在乐视网平台投放品牌广告网友线上预约可获得品牌红包(品牌衍生产品作为奖品,如车模等)乐视超级电视抢购品牌专场的定制乐视超级电视植入品牌APP(传递和展现产品最新信息、受众通过家中电视中的APP预约试乘试驾、订购订单等)消费者到店体验(4S店摆放乐视超级电视、品牌产品的信息展示、体感游戏的体验互动),创造一条产业性的营销链条,环环相扣,将超级电视的营销贯穿始终。

效果

9月5日-9月30日投放周期,四屏三端广告高曝光,其中9月20日-21日进行广告高频次覆盖,以达成活动日当天广告声量。直播日9月21日当天营销效果:

1.VV(4屏合计)18点—20点:425,965

第3篇

2009年底,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宣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自此,大量企业和团队开始关注并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但由于移动互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介入该领域的企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其中,商业模式不清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企业会面临商业模式的困境?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及竞争环境的改变是这些企业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要真正实现突破,移动互联网企业应从商业模式的原生态、持续性和生态化三个方面入手。

保卫“原生态”战略优势

移动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就在于,抄袭完国外的模式后,却不考虑应用的本地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缺乏“原生态”。

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企业大都采取“模仿”国外同类型企业的做法,其商业模式通过C2C(Copy To China)简单移植到国内市场,这导致企业经营没有或缺少原生性,从而陷入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困境。例如国内模仿美国签到服务Foursquare的大量移动互联网企业,目前就面临用户规模不足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国内人际交往模式跟国外的不同。

除了企业在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时需要注意原生态定位,一些先于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也应该考虑强化商业模式的原生态,避免被山寨。例如2G时代知名的3G门户和UC浏览器,它们在WAP时代很好保持了领先性,也具有一定的原生性,但随着3G时代到来,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介入该领域而使得它们的商业模式被山寨,从而陷入到市场丢失、用户体验不突出等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困境。

对一个移动互联网企业来讲,模仿或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应该尽量保持商业模式的原生态,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形成与竞争对手或者山寨企业不同的差异化特征。

小米手机是保持商业模式原生态的成功案例。一方面,小米手机模仿苹果采取自行设计并寻找代工的方式,针对中国市场特点确定了2000元以下的定价,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小米手机放弃了苹果专卖店加网上销售的方式,简化为网上销售的模式,成功降低渠道成本;最后,小米手机在移动应用方面进行布局,推出了手机操作系统MIUI和聊天工具米聊,但它没有贸然投入巨资到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而是采取较为低调的示弱手段。

如果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原生性较好,可以使企业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留下大的改善提升空间,时间也比较充裕,不过这并不说明企业可以坐等成功的延续,而应该对产品及服务不断改善,强化原有商业模式定位带来的优势。

持续创新提升产品杀伤力

但并不是说,将一个国外的商业模式抄袭过来并做好本地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商业模式想要不断成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

介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建立基本的商业模式后,应通过持续改进产品提升价值,为保持商业模式竞争力提供更多的元素,避免竞争对手介入自己的核心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的升级,影响企业盈利的实现。

苹果公司是从核心持续改善产品的最佳案例。在推出iPhone和iPad核心产品后,苹果不断为现有产品提供升级产品,为了强化核心产品价值,苹果还建立了软件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硬件产品的用户体验。正是通过不断改善的商业模式,苹果有效避免了竞争对手低价竞争的挑战。反观传统手机厂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由于缺乏围绕核心产品改善的策略,纷纷陷入了商业模式困境。

号称最大手机厂商的诺基亚,虽然跟随苹果商业模式也推出了软件策略,但由于三心二意的应用没有强化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反而拖累公司丧失了发展方向。美国领先的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也在去年落入了互联网公司Google手中,成为了Google的附属品,这也跟摩托罗拉缺乏围绕核心持续改进的策略有关。

不仅智能手机公司难以避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困境,纯粹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也时有失败的案例。在WAP时代处于领先的3G门户曾经获得IDG大量的投资,但由于管理团队没有及时围绕核心改善产品,而是通过多方出击的方式介入到大量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使得其商业模式缺乏延续性,导致3G门户目前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移动互联网企业。

从移动互联网实验室重点跟踪的50个移动互联网案例来看,大部分移动互联网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竞争优势,避免被对手山寨,削弱了自身的差异化优势。研究及实践证明,产品或服务生态化是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可行方式。

善用“生态化”制胜法宝

最后,当通过持续的创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后,如果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由单一的产品覆盖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非常羡慕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江湖地位,期望在移动互联网复制类似的竞争优势,避免简单的价格竞争。要达到腾讯类似的江湖地位,移动互联网企业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认识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

苹果是构建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最典型的成功案例。苹果通过提供核心的硬件产品及软件服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在竞争对手跟随提供硬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的情况下,苹果仍然有能力避免竞争对手挑战其竞争优势。例如,苹果的平板电脑iPad虽然比竞争对手亚马逊的Kindle Fire贵一倍,但其市场份额仍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这不能不归功于iPad加iTunes及App Store形成的生态系统。

类似苹果的成功还不多见,例如目前还不清楚模仿苹果的小米手机能否获得成功,但期望生态化的移动互联网失败案例随处可见。

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一直想引入社区化运营模式,并且还尝试建设了一个无线音乐微博平台,但最终也在集团公司统一运营移动微博的收缩策略中不了了之。

对于中国移动的创新项目移动MM、飞信以及无线城市,目前据称也处于生态化转型阶段,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为什么苹果生态化策略获得了成功,而其他企业鲜有成功案例?

两个方面的原因阻碍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生态化的实现。一方面是企业或者业务负责人并没有清晰的生态化意识和思路,仅仅是感性地认为应该模仿苹果生态系统的做法,采取开放的模式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中国移动的无线城市生态化尝试。另外一方面,即便这些移动互联网企业坚定了生态化发展策略思路,但他们往往低估该策略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并且对生态化进程也过于乐观,从苹果生态系统演进进程来看,自从苹果2008年开始生态化建设,也是花了近3年的时间才真正成型。

第4篇

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在工业时代,产品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及销售的结构比较简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不多,关系也不太复杂,因此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企业勿需面对持续的商业模式竞争。

进入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创业型企业不断创新,利用自身资源能力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形成较为复杂的交易结构。商业模式的持续竞争就成为不容忽视的管理问题。

然而,大部分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管理和创新方面缺乏清晰目标。企业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实验室提出的商业模式三角形模型(图1),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规则,在商业模式设计、管理和创新三个层面做出正确决策,在纷繁芜杂的竞争环境中把企业资源能力投入到能获得竞争优势的领域。

在商业模式设计阶段,以生态化视角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可以为企业未来获取竞争优势奠定基础。企业应确定一个多方有利的合作政策,引导利益相关者提高总交易价值。开始落实商业模式,企业应注意管理体系与商业模式匹配的问题,加强商业模式的一致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竞争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还需围绕自身资源能力创新商业模式,保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衡量商业模式创新效果的标杆是原生性。这也是避免山寨和模仿的最佳方法。

设计生态化商业模式

当企业计划进入新领域创造价值时,首要考虑的是商业模式设计。传统的商业模式设计大都围绕产品进行,而对利益相关者考虑不足,要么把利益相关者作为简单的供应商或渠道商,要么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考虑不够充分。生态化商业模式可以避免简单交易结构带来的不稳定性,为企业带来较为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为突出。

一般来讲,企业设计生态化商业模式,需要考虑以下两点:

围绕生态系统核心价值设计商业模式,而不仅仅是自身单一产品的价值

通过设计生态化商业模式,强化自身资源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迫于苹果超薄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压力,电脑芯片制造商英特尔2010年推出超级本解决方案,负责解决方案中的CPU提供。不过CPU价格过高,跟进英特尔超级本解决方案的PC制造商并不多。从英特尔推出的超级本解决方案看,它确实考虑了合作伙伴的利益,但仅仅以供应商及OEM(代工)厂商的方式去看待合作伙伴,而没有考虑生态链全部合作伙伴的利益。据最新消息,英特尔正在调整,以期设计出更加符合PC制造商利益的生态化商业模式。

与此相反,苹果自2007年推出iPhone以来,精心设计生态化商业模式,在智能终端领域的竞争优势一直未受到挑战。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认为对于硬件产品,产品设计及体验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愿意为够“酷”的产品多付溢价;对于软件产品,丰富的产品才是成功之道,因此拥有大量软件开发者必不可少,建立软件开发社区就成为其商业模式关键一环。

于是苹果把供应商、渠道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包含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中。一方面,苹果跟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锁定供应商原料供应;另一方面,苹果加强对渠道商管理,特别是运营商渠道。苹果并没有牺牲长期利益与运营商妥协,而是有效维护所有渠道商的利益,而国内一些手机厂商(例如中兴通讯)通过低价增加运营商采购量,影响了自己的盈利能力,陷入价格战泥淖。

在微软软件的时代,开发软件并销售给用户是最基本的软件商业模式。开发者可以基于某种开发平台,例如微软的.NET平台或者ORACLE的JAVA平台等,开发用户所需的某种应用。开发平台提供者大都要求开发者购买其开发平台产品,但不关心开发者开发了什么产品。开发者开发了应用,还需找到营销渠道去销售。

在开发者价值链中,影响开发者利益的关键环节,是开发平台产品的价格以及销售收入。如果把开发平台产品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开发者,降低开发成本,开发者就愿意在平台上进行开发;如果平台可以免费或者采用分成方式,销售开发者开发的应用产品,开发者就可能赚取更多利润。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深谙此道,设计开放的开发、销售一条龙服务平台,推出App Store,帮助开发者实现最大价值。此前开发者还无一可靠的开发销售一条龙服务平台依靠。重要的是,苹果在App Store上的销售分成模式是3:7,苹果只拿30%的销售分成,这是此前任何平台都没有过的分成比例。调研数据显示,即便苹果竞争对手跟进推出类似平台,开发者也更愿意选择App Store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平台。

苹果的App Store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平台,也是一个具有生态化商业模式特征的平台。不过,一些模仿苹果App Store平台的企业,忘记生态化商业模式的要点――结合自己的资源能力,才可能是最佳的生态化商业模式――难免陷入东施效鼙的困境。

为了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机会,中国移动尝试推出OPhone和Mobile Market平台(现在改为“移动MM”),期望可以模仿苹果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布局。可惜迄今OPhone已退市,而移动MM暂无作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移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资源能力的限制,设计出来的商业模式看似拥有生态化特征,但在实际运营中难以发挥优势。

移动MM商业模式,只是简单模仿苹果App Store的销售分成模式,但这样的分成比例是否符合自身的价值创造需要,并没有进行充分考虑。虽然中国移动与苹果考虑类似,都期望增加其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价值,然而苹果是为了增加其终端产品(iPhone、iPad、Macbook等)的价值,而中国移动是为了增加什么价值呢?从移动MM运营情况看,它既没有帮助中国移动赢得更多智能手机用户,也没有明显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所谓智能管道)的流量,更谈不上提升中国移动核心产品移动通信网络的价值。

这种现象在商业模式模仿者中普遍存在。大部分模仿标杆企业商业模式的企业,只是简单“拷贝”标杆企业商业模式的显性内容,而对商业模式背后的自身资源能力或产品服务思考不足,导致模仿过来的商业模式跟自身价值创造目标南辕北辙,达不到借鉴商业模式的目标。

加强商业模式一致性管理

企业经营者设计好生态化商业模式,将面临如何把商业模式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的挑战。仅仅设计生态化商业模式,而缺乏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的融合,商业模式难以落地。

大型企业一般对新技术带来的商业机会感兴趣,但对于如何把握这些商业机会大都缺乏有效手段。这也是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屈指可数的原因。据摩根士丹利在《移动互联网报告》统计,在数字时代的四个周期中,大部分IT企业没有成功跨越周期,只能成为周期内的赢家,不能成为真正的数字时代赢家。但IBM成为大部分IT企业中的例外,它是唯一跨越四个数字周期并获得成功的企业,目前看来它也有机会在数字时代第五周期移动互联网阶段获得成功。

其实在数字时代第四周期互联网阶段,IBM曾一度陷入困境。IBM在PC时代通过开放平台进入PC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但由于惠普、联想和戴尔等新型竞争对手介入,持续的价格竞争导致PC行业利润锐减,IBM开始推动转型策略,期望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IBM看中一体化IT解决方案的机会,推出“智慧地球”解决方案,期望因此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利润增长。IBM一方面为PC业务寻找买家,另一方面并购能够提供IT咨询服务的公司来补充能力,最后把PC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通过收购普华永道咨询补充BCS(Business Consulting Services,商业咨询服务部)能力,为一体化IT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实现提供可能。

不少IT企业纷纷模仿IBM一体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但一些模仿并遭遇失败的企业也许不知道,IBM为了落实其商业模式,保持商业模式与管理系统的一致性,多次进行组织重组和流程梳理。据移动互联网实验室观察,真正洞察IBM商业模式成功之道的企业并不多,其中华为介入IT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做法值得称道。2008年,华为通过专业猎头寻找“商业模式管理专员”,期望通过专业的商业模式管理人士来整合内部资源能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IT解决方案和价值。

其实一些创业企业也会面临类似挑战。企业经营者如果忽视商业模式与管理系统的一致性要求,只是重视商业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而忽视内部利益相关者可能造成的阻碍,也可能使一个好的商业模式陷入困境。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会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充分考虑商业模式要求,设计满足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小米手机是国内采用一体化商业模式的移动互联网企业。通过一年多低调准备,小米手机在推出一代之前就拥有手机操作系统MIUI和移动聊天工具米聊,雷军为小米手机设计类似苹果的商业模式。与苹果不同,小米手机是从软件应用开始,然后再介入硬件领域。

雷军为了使商业模式适应中国的竞争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对管理体系进行精心设计。小米手机模仿苹果,只推出少数明星手机,把管理体系重心放到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上,避免庞大的管理体系。与大部分把重心放到营销渠道的企业不同,小米手机的营销渠道初期主要以互联网渠道为主,销售方式也是以电子商务方式为核心。与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匹配的是小米手机定位于手机发烧友,这是很容易接受电子商务渠道的用户,与一些主要以大众用户为核心的手机企业不同。这样渠道管理流程就变得比较简单,符合一个创业型企业的需要。

中国移动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一些创新基地,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商业模式跟管理体系的分离,是其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无线音乐基地是一个成功案例,根本原因是无线音乐的商业模式对管理体系要求不高,利益相关者也相对较少,这就避免中国移动复杂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造成的影响。而物联网基地的业务,涉及较为复杂的业务管理流程,难以通过一个物联网基地来统一管理,导致各省市公司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建设大量M2M管理平台。不过这种情况正得到改善,中国移动已计划通过独立的集团客户公司来避免商业模式跟管理体系的不和谐。

推动商业模式原生性创新

一般来讲,企业设计生态化商业模式,并跟管理体系结合,可以形成较长周期的竞争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企业可以一劳永逸,任由竞争对手侵蚀自己的商业模式价值。企业经营者应根据竞争环境及自身资源能力的变化,不断优化改进自己的商业模式,保持商业模式的原生性。

通过大量案例研究,移动互联网实验室总结了三条关键要素:

已经确定基本商业模式的企业,应注意原生性创新在保持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不应该简单模仿竞争对手的创新,而应重视原生性要求

选择原生性创新点,企业应从洞察用户需求入手,通过整合生态系统各种资源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应该满足于所谓微创新,而应该利用新技术推动自身商业模式原生性创新,避免同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苹果是推动商业模式原生性创新的最佳案例。2007年推出iPhone之后,苹果不是简单地升级产品,而是伴随产品推出软件平台。在其他核心产品中,苹果也是如此,比如借鉴iOS平台上的信息管理机制,2012年在新推出的Mac OS X 10.8里也构建社交信息管理机制,实现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因为这个信息管理机制跟原有平台结合很好,形成一个原生性创新。

小米手机2011年下半年推出第一代手机,销售渠道只有自有的电子商务渠道。随着手机放量销售,小米手机开始将其营销渠道扩展到电信运营商和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例如京东商城等)。小米手机设计初,米聊在业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腾讯迅速介入该领域,为了避免直接跟腾讯竞争,小米手机显然在降低米聊在商业模式中的地位,采取逐渐培养寻找机会的策略。

如果一个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洞悉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进行商业模式原生性创新,保持其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就很容易陷入价格竞争的困境,最终也难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PC领域的戴尔,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受益者,也是商业模式原生性丧失的受害者。在PC时代,戴尔通过直销模式颠覆美国PC市场,并在全球推行。戴尔缩减销售渠道在产品价格中占比,比传统销售具有更大价格空间,因此可以提供性价比较高的PC及笔记本。这迫使PC行业价格急剧下降,也成为IBM退出PC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PC领域企业纷纷采用直销模式来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戴尔具有“原生性”的直销已经被弱化。一旦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电子商务网站)出现,戴尔的直销模式就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转型势在必行。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1.0时代——“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商务闭环,构建一体化的多边市场平台。平台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集合客户群体,通过各种客户群体的互动创造最大商业价值。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就是通过相亲的男女方客户互动产生盈利;再比如淘宝网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的购物体验,并收取入驻商家的宣传费用。所谓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即在互联网上给予消费者免费的基础服务,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双边或多边市场的免费服务或免费产品,借助第三方支付弥补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二是除了基础服务免费外,对高级服务进行溢价收费;三是利用免费服务培养忠实客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进而采取后续收费模式。作为“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的佼佼者,奇虎360在2007年异军突起,凭借着免费的杀毒服务,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相继推出的安全卫士与软件管家等免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2008年,“360安全浏览器”的推出,更是为奇虎360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免费的网站导航服务,广告费盈利模式弥补了其经营成本,随后的360游戏与360其他自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用户优势下,平手其他品牌,形成了多边化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行业发展。

(二)“互联网+”2.0时代——“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产品、平台与社区分别是根本的三个层次,在“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优势逐渐展现,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容+社区”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媒体属性+商品与社交属性,通过媒体传播产品的内容将消费聚合,而后通过社区消费者的培养、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2.0时代的内容,即全媒体化内容,企业借助媒体网络,更有针对性地吸引客户、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粘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完善,企业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内容互动链接,随时调整发展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口碑与品牌价值。互联网的社区化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购买商品,在网络社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小米社区为例,在小米手机设计阶段,便积极吸纳手机发烧友,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从小米1到小米6历经六展历程,小米秉承“一切环节皆体验”的商业理念,通过小米社区持续不断的培养忠实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参与感与忠诚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中,小米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三)“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4G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链外延不断拓宽,O2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词。相较于“平台+免费”与“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在于“流量至上”商业逻辑,随着前期发展的流量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大流量的堆积下,流量的变现功能凸显,例如视频网站、旅游网站与购物网站,纵向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开展O2O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链,打造了新型商业模式与供需程序,拓宽了市场空间。以京东商城为例,随着京东自营物流的布局日趋完善,其产业链的闭环逐渐形成,通过定制供货与自营销售等方式,塑造了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变现特征在于线上与线下共同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遵循顾客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供需矛盾,扩大供给与需求,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例如,以现象级Uber、滴滴、快的为代表的打车、租车商业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

(四)“互联网+”4.0时代——“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理论视域下,近年来跨界商业生态网络组建形成。相较于“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4.0时代真正开启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传统产业链的“互联网+”发展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流量优势、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推动了“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革新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后端数据支持到前端数据支持,再到基础设备支撑,多个方面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了“互联网+”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纵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目前都在向着“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发展,一方面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对外开放,例如百度医疗云与金融云、阿里巴巴政务云与电商云;另一方面是跨界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例如京东与国美、阿里巴巴与苏宁等,多家大型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联合,通过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更丰富、更健康也更庞大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传统产业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包括万达集团、联想集团与苏宁集团等,纷纷通过“互联网+生态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产品线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与附加值。在多元化合作路径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跨产业生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引领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新业态。自“互联网+”4.0时代以来,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通过培养行业新生态的方式,跨界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电脑跨界手机,颠覆手机行业龙头诺基亚;腾讯以微信平台跨界通信领域,颠覆传统运营商的短信与语音服务,开创“微时代”;特斯拉进入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携手上汽公司等,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取得了杰出成果。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绝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是跨界融合的竞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与企业的跨界竞争壁垒不断降低,使得跨界竞争成为了新常态。客观而言,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利用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秉承共享、共赢与合作原则,完善商业生态系统,扬长避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配置共享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WeWork、Airbnb与共享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热,凭借着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率,激活闲置资源,让参与者获取共享红利,并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目的。以Airbnb为例,从2008年成立以来,品牌已经在全球两百个国家拥有两百万套房源,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量超过三千五百万户,品牌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亿美元。国内方面,从短租平台到出行交通工具,再从物品分享到知识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达两万亿元,参与人数超过五亿人,涉及领域包括房屋短租、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在国内共享经济热潮下,诞生了小猪短租、神州租车、共享单车与滴滴出行等新兴知名企业。“三流”融合新闭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是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物流是产品与服务的表现,资金流是支付与资金运转的表现,信息流是商业信息与产品信息的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利用“三流”合一打造商业闭环,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京东、苏宁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均是打造商业闭环的杰出代表。借鉴其成功的完整内部商业生态打造经验,现代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流的把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与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物流体系的构建,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的价值信息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传递。为了打造商业闭环,现代企业需要秉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理念,通过与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无缝的服务体系;再次是资金流的保障,借助第三方支付渠道与金融管理部门,保障资金流的良好循环,打造商业模式的生态圈,实现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全方位了解;最后,通过“三流合一”的方式布局线上线下,构建闭环生态系统,其类型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商业闭环,其主要对象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向下整合资源,构建内部生态闭环,以BAT为代表,通过补充线下实体店,收购实体线下企业的方式,进行线下布局,打造闭环生态圈。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物流端,而且还投资和收购了苏宁、文化中国、海尔日日顺与快的打车等企业,补充了其信息流与资金流;二是自下而上的商业闭环,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通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寻求线下向线上的商业延伸,构建O2O闭环生态。例如苏宁电器、银泰宝货与万达百货等,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支付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垂直一体化打造闭环,例如已经构建生态圈的乐视与小米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整合了内容、平台与终端资源,构建了完整生态圈。小众市场长尾模式。所谓长尾模式,即以“款多量少”的核心理念,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优势在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提高服务商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物联网体系下、众筹模式下,通过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定制化或小众市场运作方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长尾模式下C2M、C2B、C2F最为常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C2M模式核心在于按需生产,C2B直接连接品牌企业和消费者,C2F则是互联网平台与工厂连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客观而言,在定制与按需生产的模式下,能够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而性价比高的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C2B、C2M、C2F模式必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出现诸多类似网站,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定制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小众市场长尾模式,生产销售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了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瓶颈,能够按需生产、定向销售,通过创新与创意的融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启示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从“平台+免费”到“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再从“互联网+O2O产业链”到“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商业特质。从“线上流量变现”到“线下融合聚变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潮流、发展规律的映射。随着网络时代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企业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潮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商业逻辑与价值逻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以外,更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强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把握客户的痛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整合或跨界融合,与互补性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网络。通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体验与解决方案,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遵循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保持商业模式的持续生命力,需要始终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动力,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获取是目的,前者是指创造顾客价值,后者是指获取企业价值,两者需要同时兼顾。通过创造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其消费收益大于支付成本,则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有助于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营业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获取更多利润,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下,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需要平衡兼顾,符合商业发展规律。反之在过度的“烧钱”发展模式下,在缺乏合理盈利方式下,在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难以有所作为的形势下,必然不会产生最佳的商业效果,其商业模式难以符合市场与客户需求,不利于企业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晓芳.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2.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3.康俊.“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互动机制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第6篇

关键字: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层次分析法;评价

1 问题提出

1.1背景意义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初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活节奏愈发紧张,很多城市居民在节假日选择去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农村或者郊区,进行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田园生活和休闲度假。由此,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促进市民绿色消费的、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势头迅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企业层出不穷,都努力想在这个市场里面占得一席之地。但是纵观整个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缺乏合理的规划、行业内低水平重复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发展成本高、很难形成规模经济。这些种种问题制约了生态休闲农业实现质的突破,导致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盈利,究其根源是缺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可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立起自身的商业模式思路,构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生态休闲农业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商业模式评价是当前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也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研究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商业模式定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论、系统论、战略论。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及商业模式定义的概念构成要素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如表1所示。

1.2.2商业模式要素选择。不同学者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描述在深度、广度、严格和详细程度等方面差别很大。下面仅对一些影响较大,被大量其他文献反复引用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企业类型、数据来源进行对比阐述。如表2所示。

1.2.3商业模式评价。在商业模式评价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商业模式实施前的评价和商业模式实施后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视角从评价目的和评价重点、评价要素选择上都存在差异,如表3所示:

1.2.4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相关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旅游业的相关商业模式,比如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旅游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分类等,主要是从价值链、价值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关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直接性研究甚少。

从文献梳理发现,虽然国内对生态休闲农业和商业模式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有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整体上,国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性阶段,还不太成熟,不成体系、不够深入。在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体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行业公认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为了从根本上厘清和解决相关的问题,本文旨在利用价值链理论、概念研究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评价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从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体系结构框架,以期为生态休闲农业企业评价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赢利水平提供借鉴,基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率、增加机会,实现可持续盈利。

2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2.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的实施者,如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社会及媒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投资运营主体(大户、企业、合作社、农场)、政府管理主体、产业链合作主体、科研主体等。在生态休闲农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投资运营主体的评价,本文主要是选择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评价主体去进行商业模式评价。

2.1.1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生态休闲农业融合了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特性,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为支撑、休闲农业为拓展的综合性农业,是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优特产品、现代服务、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体。 在生态休闲农业中,“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态”是一种关系方式,“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态休闲农业将生活、生态、生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型业态。

2.1.2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分类。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是生态休闲农业领域的企业。首先农业企业,其次是用生态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最后是能够满足休闲功能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属性包括农业、生态、休闲三种,具有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所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可以分成生活主导的企业、生态主导的企业,生产主导的企业。在研究时主要是以这三种类型企业为评价主体进行构建评价体系的。

2.2 评价客体

评价的客体是指被评价的对象。本文的评价客体主要是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2.2.1商业模式的内涵。基于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得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以盈利为核心,资源能力、客户价值、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为基础,产品功效、组织机制、营销策略、渠道管理为桥梁,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体系。

2.2.2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基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得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功能下,以实现客户价值为前提,通过体验休闲、采摘、观光等价值活动使得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机会,以最终实现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可持续发展和盈利为目标,它是由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大要素构成的整合框架。

3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评价指标构建

3.1构建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评价的体系选取的指标数据要有可度量性,能够符合生态休闲农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并且方便资料的收集整理,便于计算,具有可操作性。

3.1.2科学性原则。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是否科学。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系统时,要充分地考虑指标结果整体的科学合理性。

3.1.3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尽可能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视角反映影响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盈利、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2 构建思路

首先,在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独特性,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价值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抽取其中主要部分,建立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其次,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方面确定指标,并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最后,通过专家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各个评价因素的相对权重。

3.3 指标确定

基于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特点,从价值的角度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客户价值、经济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四个维度,由此提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

3.3.1客户价值指标。(1)客户价值。从客户的层面来讲,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即客户通过体验、采摘、观光等活动来感知企业提品和服务的价值。客户价值由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组成。

(2)客户付出成本指标:客户选择去一个地方体验生态休闲农业,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学习成本、风险成本4个部分。

(3)客户获得收益指标:客户获得的收益包括物态因素的收益、服务因素的收益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因素的收益。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收益的评价指标分为休闲环境、主题鲜明、服务质量、产品个性化3个部分 。

3.3.2内部价值指标。Morris等认为商业模式评估的关键是评估商业模式的内部匹配性和外部匹配性。内部价值是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中的深层次的表现。二级指标包括管理机制、企业文化、企业资源。

(1)管理机制:企业的管理机制是企业运作的核心力量,以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加企业发展的机会,维护企业的良性发展。管理体制指标包括:经营结构匹配性、风险控制、后续发展能力、管理成本、整体协调性。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在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商业模式的评价中,企业文化主要是评价员工的认同性。

(3)企业资源: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要素的总和。雄厚的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企业资源分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

3.3.3 合作价值指标。对于企业来讲,维护价值链网的高效运转,必须要与伙伴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价值,实现“共赢”。合作价值是企业的外部资源,一方面是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与其竞争对手的关系。网络价值分为合作伙伴、隔绝机制和渠道管理3个评价指标。

(1)合作伙伴:很多生态休闲农业企业合作现已不局限与本产业链中企业联系,也与之外的其他企业联系。合作伙伴的数量越多,合作伙伴实力越强,则该企业本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实现能力就越强。因此,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伙伴价值分为合作伙伴数量和实力。

(2)渠道管理:渠道管理的目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生态休闲农业企业的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合适的人群。生态休闲农业的渠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中间商渠道之外,还有就是企业的自有渠道。所以渠道管理的评价指标有:中间商渠道、自有渠道。

(3)隔绝机制:隔绝机制是指为企业价值免受侵蚀和伤害而做出的机制安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隔绝破坏者和模仿者,使生态休闲农业价值创造活动不被外来因素所破坏。主要分为行业带动能力、融资能力两个部分。

3.3.4 经济价值指标。商业模式将生产力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整合在一起,产生经济效益称为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盈利性来表示。成功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助于增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回报。笔者在经济价值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是参考借鉴了Afush教授的指标:盈利性指标和盈利预测性指标。

(1)盈利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把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转化货币从而创造现金流的能力。笔者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个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能创造的净利润能力越高。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盈利预测性指标:优秀的商业模式不但要帮助企业在现阶段盈利,也有助于企业在未来获得长期利润回报率。因此,盈利预测性指标包括利润率、市场份额、收入增长率。

3.4指标权重

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指标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因为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概念,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不够系统,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完全地界定清楚。而且建立的指标中含有一定主观评价指标,这也造成了对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无法做到精确来计算。所以本文采用相对主观的AHP层次分析法对确定生态休闲农业商业模式各项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建立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指标。从准则层开始,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两两以1-9比较尺度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给予赋值。如表5所示。

第二步:计算权向量。求出比较判断矩阵 A 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各准则对目标或各方案对某准则的排序权重向量。将比较判断矩阵列向量归一化:

(i)将比较判断矩阵的列向量归一化:

=(ij)=ij/ij;

(ii)将按行和得:

=(1j,2j,3j・・・nj;

(iii)将归一化后,得排序向量:

W=(ω1,ω2,ω3・・・ωn)T;

(iv)最大的特征值

λ=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进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向量;若一致性检验不通过,需重新进行个因素的指标评价赋值,构造对比较阵。检验公式:

CR = CI /RI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

CI=(λmax-n)/(n-1)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1-9阶的判断矩阵的RI值参见表3。

当判断矩阵A的CR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合生态休闲农业的特点,从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合作价值、经济价值四个层面出发,以生态休闲农业企业为微观价值载体,客户和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为宏观价值载体,构建生态休闲农业构建商业模式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每项指标设置权重,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但是商业模式是一个多主体参加的复杂动态系统,加之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相关研究借鉴的资料比较少,所以本文的研究还更多侧重的是静态分析和评价。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基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分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为各项指标赋予确定的分值,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得出总体上的量化评价,这就大大加强了评价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全面综合评价结果。(收稿:2013-11-21)

参考文献:

[1]林伟贤.最佳商业模式[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8.

[2]刘卫星.基于六维平衡计分卡的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3]欧阳峰.搜索引擎商业模式的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9,03.

[4]张婷婷.基于"3-4-8"构成体系的商业模式分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5]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6]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1

[7]张博.B2C商业模式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6.

[8]车靓.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05.

[9]周金波.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2012.

[10]郑晓颖.旅游电子商务模式评价体系初探[D].2012,12

第7篇

关键词: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平台商业生态系统

一、传统企业平台化的背景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使得“互联网+”成为现阶段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众多传统企业纷纷涉足平台领域,迎合时代的主题,试图将全新的信息技术注入到传统企业的血液中,以平台化的全新经营形式给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中带来一线生机。

平台化运营已渗透至医疗、家政、交通、教育等各行各业,然而在全新的经济形态下,传统企业面临着诸多管理挑战。首先,传统企业受到了平台市场环境的巨大冲击,其安全、法律等问题成为企业转型的坚硬壁垒,赢家通吃的平台竞争规律也使得企业平台化困难重重。其次,商业模式的转变考验着企业的适应能力,使其面临平台商业模式设计的难题。此外,尚不成熟的平台架构,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导致市场低迷。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企业平台化发展战略思想及其策略制定方法。

二、传统企业平台化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平台化发展,即按照打造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方式来运作和管理企业。为了打造成功的平台商业生态系统,需要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图1所示为实施传统企业平台化发展战略的流程图。平台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即从用户需求、商业模式、平台架构这三个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维度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从而实现企业平台生态系统的优化。

(一)确定平台化发展目标

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及市场环境,深度分析平台用户需求,确定企业平台化发展目标。从用户类别、用户特征及区域分布情况等角度分析平台用户特征,通过用户需求列表的形式描绘平台各类用户的需求,并分析各用户间动态耦合关系,捕获转型后用户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平台化发展目标。

(二)开发和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

从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等9个基本要素分析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绘制商业模式画布[2]。结合平台化发展目标,重构平台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平台化商业模式画布,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平台化发展战略,明确平台商业模式中每一基本要素的改造方向。

(三)流程再造实现平台化运营

根据平台用户需求捕获及商业模式重构结果,确定平台服务模块,并对每一服务模块进行分析、评估,锁定平台核心服务,从而确定平台架构与业务流程,实现传统企业平台的流程再造。

(四)持续创新引领平台长期发展

结合以上对平台商业生态系统三个维度的分析结果,形成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动态耦合图,分析推动平台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促进平台正向发展的管控思路、运营策略以及优化手段,并结合商务智能技术,实现平台的持续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的动态优化。

三、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三个维度

传统企业平台化转型,即实现企业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转。本文从用户需求、商业模式、平台架构三个维度刻画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并根据其分析结果优化生态系统,以此为基础推动传统企业平台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图2为传统企业平台生态系统中三个维度的关系图。在用户需求维度,通过深入挖掘平台用户需求提炼平台的核心服务;在商业模式维度,通过形象刻画平台商业模式寻找平台盈利点;在平台架构维度,通过完善平台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搭建平台服务架构,支撑商业模式运转。实现平台的持续盈利和健康运营,必须在以上三个维度上实现协调有序的运转,以实现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

(一)捕获平台各方用户需求的问题列表方法户需求

平台的本质是提供系统服务满足多方用户需求。只有明确用户需求,才能提高平台服务用户的质量和效率,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创新服务,满足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因此平台用户需求捕获是确定传统企业平台化发展目标的关键,以下为平台用户需求捕获具体方法。

1、运用问题列表方法描述平台系统各方用户的需求

通过问题列表的形式形象地描述平台系统各方用户的需求,如表1所示,为5行4列的用户需求问题列表,其中列代表平台系统各参与者,行代表平台各类用户,行与列相交处为对应列成员对行成员的需求。

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需求-服务矩阵,明确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

根据上述用户需求列表中用户对各方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服务,并形成需求-服务矩阵,标记满足平台用户需求的对应服务。如表2所示,行代表平台用户的各类需求,列代表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打钩处为平台满足用户需求应提供的服务。

3、以稳定性和适应性为标准提炼平台需要提供的核心服务

根据用户需求列表中各边用户的需求,分析各方用户需求的可变性和可重用性,在需求-服务矩阵中找出相对应的服务,其中具有较强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服务即为平台提供的核心服务,构成平台服务系统的主要的架构。而高可变低可重中性的需求相对应的服务则为平台服务系统中的补充组件,是在核心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的附加服务和增值服务。

(二)表达和优化平台商业模式的可视化方法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传统企业的价值,本文借鉴了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描绘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平台商业模式画布由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等9个基本要素组成[2]。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所处行业特征,分析9个基本要素信息,形成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画布。并结合用户需求捕获结果和平台化发展目标,改造平台商业模式,挖掘平台盈利的新来源,探索平台化运营的新盈利原理,并将信息反馈至用户需求和平台架构维度,促进平台化三维度的有序运作,实现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平台新的赢利点,最终实现平台战略蓝图的重构。

(三)刻画平台系统架构的服务――流程矩阵方法

1、将平台系统要提供的服务转化为业务流程

根据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两个维度的分析结果,定位平台的目标客户群体,明确客户需求,确定平台提品和服务类型,开发平台业务,并将每一项业务细化,规范业务流程及操作步骤。

2、基于设计结构矩阵构建服务―流程矩阵方法

绘制平台服务-流程矩阵,将上述细化的平台业务流程和操作步骤与平台提供服务相匹配。如表3所示,列代表平台提供的服务模块,行代表平台的业务类型,在行与列相交处标记平台服务和业务是否匹配。

3、将核心服务及其业务流程转化为平台服务架构

通过对平台服务架构以及服务-流程矩阵的分析,找出平台核心服务相对应的业务流程,并通过平台服务架构图表示核心服务及业务流程。

四、基于平台系统耦合关系图设计运营和竞争策略的方法

为了增强传统企业平台与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应该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补贴一方从中获得收益,达到新的平衡,促进平台生态系统良性协调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满足各方用户需求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在这个平台商业生态系统中,各边用户是一方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通过平台进行交互活动,会产生正反馈机制和负反馈机制。平台则担任权衡各边用户、尽量满足各方需求、推动用户间正反馈机制运作或抑制负反馈机制的角色。

基于平台系统耦合关系图设计运营和竞争策略的总体思路为:1.根据平台各方用户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关系确定各种反馈机制;2.将管控平台服务系统正负反馈机制的控制手段进行分类整理;3.基于反馈机制和控制手段维度构建平台运营和竞争策略矩阵;4.根据平台发展阶段和用户类型两个维度,绘制平台策略部署图。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传统企业平台化战略实施的具体步骤,并提出了以用户需求、商业模式、平台架构等三个维度构建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方法,以及设计平台运营和竞争策略的思路,为传统企业的平台化转型提供了方法借鉴。(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宏民.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J]. 北大商业评论,2015,09:104-111.

[2](瑞士)奥斯特瓦德,(比利时)皮尼厄著;王帅,毛心宇,严威译.商业模式新生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3]陈宏民,胥莉.双边市场企业竞争环境的新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22.

[4]王谢宁,互联网双边平台的企业行为、模式与竞争策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