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

时间:2023-12-22 15:26:09

序论:在您撰写低碳经济转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低碳经济转型

第1篇

一、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狭义的理解看,低碳经济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带动经济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转型则是个大战略、总要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转型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实经济转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

尽管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区别,但在强调“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二、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面临国际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还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国内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更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进步,将填补经济增长所需技术进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还可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相当长的产业链,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成为各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可以说,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其次,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运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试图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经济复苏以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因此,低碳经济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更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选和重要抓手。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继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愈来愈密切, 对于正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皆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低。低碳经济不再一味依赖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实现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从而降低了能源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 提高了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最后,发展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方面, 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费方式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第2篇

低碳转型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具体规划(目前英国已减少21%,超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目标),以此来实现2050年前减排至少80%的目标。这项计划的核心是要让英国成为一个更清洁、更环保、更繁荣的国家,确保英国为未来的诸多机遇作好准备。计划阐述了具体将要采取的措施,到2020年前:英国将有超过120万人从事绿色职业;投资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预计将有700万栋房屋进行能源革新,超过150万户家庭将得到资助以自产清洁能源;40%的电力将来自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洁净煤;英国使用的天然气中,一半将从国外进口;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将减少40%。这份文件还首次提出,所有英国政府机构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如果达不到标准则会受到相应处罚。计划内容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并阐述了具体将要采取的措施,各个主要领域的预计减排量。

1.电力行业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完善更加环保的电力结构,实现每年减排约50%。预计到2020年,有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即30%来自可再生能源、10%来自核能(包括新建的核电站)以及洁净煤。英国要在2050年前基本消除电力生产中的碳排放,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投资600万英镑启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包括到2010年春天制定一份政策路线图;(2)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直接负责在2010年7月前制定一份新的电网准入管理制度;(3)在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内设立一个新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办公室,以加速英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4)为地方政府提供1120万英镑,以助其准备并加速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规划决策,同时还要维护合理的环境和地方关系;(5)开展一个对现行可再生能源义务法令(RenewablesObligation)进行修订的公众讨论,如将义务法令的年限至少延长到2037年、并引入20年的支持限制,使得该法令能够有能力推动实现约有3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目标。(6)批准位于Teesside的英国最大的生物质发电站。

2.家庭与社区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提高家庭房屋能效和支持小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每年减排约15%。这能够大大降低家庭开销,因为在一个隔热效果非常差的房子里,用在供热上的3英镑开销中就有约1英镑完全被浪费。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加强天然气与电力监管部门Ofgem的权力,以保护消费者;(2)“按节约多少付费”试点计划,通过使用能源账单节省下来的开支来偿还预付成本,帮助居民对房屋进行绿色改造,将有400万英镑低碳投资资金来支持该计划;(3)对新的“清洁能源现金回馈”机制(FeedinTariff)的形式和费率进行公众讨论,以在2010年开始实施;个人和企业利用低碳来源满足自身电力需求,将会因此得到回馈,类似的可再生能源供热机制将于2011年4月开始实施;(4)将现行的政府碳减排目标方案(CERT)能效计划实施期从2010年延长到2012年。随着资助额提高20%,到2012年底,能源企业在提高能效方面的投资总额估计会达到32亿英镑;(5)在政府气候变化法案中,新的个人碳激励方案将要求人们基于自愿原则节约能源;(6)要求15个乡村、小镇或城市作为未来绿色倡议试点的试验田。

3.工作场所与就业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提高工作场所的能效,实现每年减排约10%。2050年前,办公室、工厂、学校和医院的碳排放需要降至接近于零。除了能源部门之外,许多其他的新领域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商机,以支持所有企业提高能效。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投资1.2亿英镑,以大幅推动英国离岸风能行业的发展;(2)投资6000万英镑,以巩固英国作为波浪能和潮汐能全球领导者的地位;(3)投资600万英镑,探索潜在的热岩区域,用以提供地热能,英国西南部的深层地热资源可满足英国年均电力需求量的2%;(4)投资400万英镑,扩大制造业咨询机构,为制造商提供更多的专业建议以开展低碳商机竞争,包括为民用核工业的供应商提供支持;(5)建立一个核能先进制造研究中心,以综合利用约30家制造企业的知识、实践和专业技能以及高校在制造、过程工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6)2009年晚些时候将发起活动,以帮助中小企业的低碳转型;(7)公共部门必须率先垂范,1990-2007年间,公共部门的排放已减少约1/3,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将要求自己的建筑物在2009-2010年度减排10%,之后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

4.交通系统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使英国人的出行方式更环保,实现每年减排约20%。2050年前,道路和铁路交通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去碳化,航空和海运将大大提高能效。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提供电动车和plug-in混合动力车这些类型车辆的提议细节,能够使得为消费者提供2~5000英镑的激励措施有望从2011年开始施行,细节包括车辆要达到尾气限定最大排放量(75gCO2/km)所应满足的要求,支持这一方案的基础设施框架升级文件也已;(2)建立一个新的货运与物流行业指导小组,为测量、报告和减少物流部门的排放寻找有效途径;(3)承诺与欧洲合作伙伴相配合,为管理新货车的CO2排放制定健全的机制。

5.可持续的农场与土地及废物管理

从现在起至2020年,通过减少农业排放、管理土地使用和废物,实现每年减排约5%。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方面:(1)改变农业耕作的方式,可为农民节省开支,并且预计到2020年将会比现在减排6%;(2)支持使用厌氧消化技术,该技术可将废物和肥料转化为可再生能源;(3)支持节能和低碳耕作;(4)同意农业部门减排的一份行动计划,并设立一个咨询机构以帮助农民;(5)鼓励私人资金来创建林地;(6)减少掩埋垃圾的数量,并更有效地捕获掩埋产生的排放。作为配套方案,英国的能源、商业和交通等政府部门同时还公布了《英国低碳工业战略》、《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和《低碳交通:更环保的未来》等文件。《英国低碳工业战略》提出一系列积极的政府干预措施,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至关重要行业,为英国拥有竞争力或商业优势的行业带来大量的全球机遇,如离岸风能、海洋能发电和碳捕获与封存等,这也包括了预算中对绿色行业和技术首次资助的405亿英镑。《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介绍了英国如何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达到31%(图2),在所有能源(电、热、燃料)中的比例达到15%。《低碳交通:更环保的未来》描述了在未来10年内如何使国内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减少14%。《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公布后,有人质疑该计划过于庞大,难以持续。要在2020年建成使用新核电站和运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火电站,对于英国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到2020年英国能源供应的15%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与欧盟其他国家如法国的20%、瑞典的49%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现在看来,英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国家战略并不容易。但勿庸置疑,英国在碳减排方面的努力对全世界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二、背景资料

在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英国的许多做法均具有开创性:英国从2001年即开始征收气候税,成为全球率先推出这一税种的国家。根据这一政策,除居民用电外,所有用电都需上缴气候税,依据其煤炭、油气等高碳能源的使用量来计征,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则可获得税收减免。与之配套的是美国财政部出台的气候税减征措施,企业根据自愿原则,与财政部签订协议核定每年的减排污染物目标,企业如按时完成减排目标,可减免80%的气候税。气候税及其相关配套措施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所取得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英国多家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与财政部签订了协议,许多企业还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2003年,英国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以能源白皮书的形式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明确提出2008-2022年期间,每5年为1个周期,设立3个减排时间段。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减少34%,到2050年减少80%。2009年6月17日,英国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主要对象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厂,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获与封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15年内储存2000万t二氧化碳的能力,对此,政府会考虑给予相关财政激励。此外,还要求新煤电厂及时更新相关设备,将碳捕获与封存能力保持在最高水平;如果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将采取限制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或运行时间等措施,以确保达到减排目的。如今,英国又正式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及一系列配套方案,率先迈出低碳经济实质性的一步。正如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EdMiliband所说的,“我们正在推出一张路线图,旨在规划从现在到2020年及以后该怎么做”。英国商务大臣LordMandelson也揭示了低碳计划的最终目的:“全球低碳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3万亿英镑,并在不断增长,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同时受益”。英国还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大力促进低碳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2001年,英国成立碳信托有限公司(CarbonTrust),主要资金来源于气候变化税、收益循环投入,目前已累计投入3.8亿英镑,主要用于促进研究开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3个方面。该公司成立以来,已帮助众多英国公司累计减排1700万t,节省能源支出超过10亿英镑。另外,英国还致力于开辟新的清洁能源。英国发挥其海岛国家的自然优势,在技术研发和运用上注重利用海洋资源,其海上风能、海洋能源等开发利用居全球领先水平。苏格兰地区拥有世界上第一个海洋能源中心和第一个并入电网的商业波浪能发电站,同时拥有欧洲最大的陆地风电厂,提供苏格兰总电量的2%。

三、深入分析

英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急先锋,进入新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从政策法规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到国民认知等诸多方面,英国都处于领先位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更是加快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那么,在当前世界各国因注入巨额资金救市,导致国家财政普遍“差钱”的背景下,英国如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屡屡推出重大政策方针,究竟是出于哪些考量?综合多方资料,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在短期内低碳化带来的经济

刺激将有助于英国走出当前经济危机,而从长远看来,英国着手推进“低碳经济”符合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趋势,不仅有望缓解气候问题,还能够帮助英国企业在未来的低碳大产业中占据先机,进而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受金融危机冲击,英国经济于2008下半年正式陷入衰退。2009年以来,英国经济依然步履维艰,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一季度GDP环比下滑了2.4%,是自1958年二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跌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9年6月份公布的最新预测指出,2009年英国经济将出现4.3%的负增长,大于美国2.8%的降幅。另外,英国的就业形势也急剧恶化,在截至2009年5月的3个月里,英国失业人数上升到238万,失业率为7.6%,达1997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摆脱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已成为英国当前的第一要务,英国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以发展新能源和鼓励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不仅符合当前油价高企、气候变暖等问题对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的迫切要求,还将产生一轮强大的生产需求,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有望成为未来英国经济复苏的重要突破口。这也是当前英国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根本原因。从短期来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可从3个方面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进而助力英国经济复苏。第一,可有效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政府的政策刺激下,英国国内和外国的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对英国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投资增加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可以有效缓解英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另外,布朗表示,英国政府将在未来几年内使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收益增加50%,达到15亿英镑。第二,对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可促进生产和消费。英国2009年6月17日公布的“清洁煤炭”计划便是针对煤电厂的技术改造计划,要求煤电厂具有捕获与封存CO2的能力。评估认为,这一计划将在工程、制造等领域提供3万~6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它对英国经济的价值将达到每年40亿英镑。另外,汽车产业中兴起的电动汽车、生物燃料汽车,也是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的范例,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第三,可通过碳排放交易获利。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等规定,没有减排指标的发展中国家或减排工作做得较好的机构,可以将碳排放配额拿到市场上交易。英国可以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将多余的碳排放配额出售来获利。从长远来看,一旦新能源技术获得突破,英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会下降,其二氧化碳排放也将随之趋稳甚至下降,气候变暖问题将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英国的现实基础也为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之前的政策法规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到国民认知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发展,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这种体系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为英国当前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低碳;节能减排;经济发展;经济转型

当前,“低碳”已成为热门词语。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的降低碳排放量40%的目标,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碳排放的治理力度,人们的生活方式将面临新的选择,企业的排放问题将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碳税”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征,“可交易排放权”将逐步引入环保管理机制中。这一切都会让企业不得不思考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些政策与环境的变化。

在新的要求面前,我国很多污染性企业、高能耗企业、一些经济结构模式还处于低端的地区,将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本,在市场竞争面前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企业向哪里走?如何转变地区的经济结构?本文基于“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与短期、积极与消极影响,企业与政府如何适应低碳要求,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抓住机遇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低碳”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

1短期内会使一些区域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发展还依靠人力、资源吃饭,一些沿海二线地区的县级企业的重污染、高能耗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工业整体上还表现为粗放型的特征。东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重庆等很多内陆地区更是以资源消耗为主,在发展水平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优势工业还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污染比较严重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传统产业上,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弱。而这些地区正是碳资源排放治理的重灾区,同时这些能源型企业本来利润就极其微薄,资源的使用成本增加以后,将会更加不堪重负,所以,这些地区的转型成本是非常高的。

由于国家将会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使用,资源将成为更加昂贵的生产要素,这将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所做的一个课题的调查结果(表1),其中列出了征收碳资源税后第一年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0.4%和0.9%;就业下降了0.4%和0.8%,大约为240万和460万失业工人。

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不仅影响这些地区的企业,进而影响到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在低碳压力下完成转型,相应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将会提升,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会提高,同时一些能源型企业倒闭,部分企业外迁,从而这些地区的低素质劳动力将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长期看,负面影响应逐步降低。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在初期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转型的成功,经济创伤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后得以愈合。一方面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结构会得到调整;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会逐步抵消征收碳税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碳资源的使用成本的上升部分主要是政府调控实现的,这些成本会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回流到一些低碳企业以及企业转型期的护持。政府将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的换代升级。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的课题调查还得出一个结论:征税后2020年的GDP仅下降了约0.1%(表2)。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积累逐步抵消了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

二、“低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低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人类生存质量问题,甚至是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面前,经济发展要服从低碳的要求是不容商榷的。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理解低碳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我们贯彻低碳理念于我们的行动之中。具体地说,“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对于企业及消费者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可以刺激企业为减少生产成本而提高效率,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说,低碳逼着企业往前走;另一方面,低碳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随着转型期间资源价格的上升,购买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对资源性商品的消费降低,例如对塑料制品、纸制品、燃油等的消费成本提高,将促使消费者寻找替代商品,加大对替代商品的消费,这会从更深的层面转变人们对于高污染、高排放商品的嗜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对于产业投资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低碳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新的选择,短期会导致一些企业减少投资,甚至使一些外资企业撤回在华投资,但是在宏观上,这些企业正是我们需要逐步淘汰的企业类型,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因为这样可以抑制增长过快的高耗能产业投资,重点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3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根据2006年底由我国科技部、气象局、中科院等单位联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0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4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8%,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排放0.65吨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低碳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任务的准确表达,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着力追求的时代目标,开征碳税,加强治理。减少排放,是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4促进技术的更新与提高。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新的节能减排措施,促使企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引进、改造与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走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碳税的压力之下,经济结构的转型显得更加紧迫,置死地而后生将是能源型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也使得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的环保产业比较落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使得我们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受到严重破坏。低碳目标会刺激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低碳时代企业如何从容应对

企业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应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观望;要提前思考和谋划应对的策略,尽早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为打好科学发展这一仗积极做好准备。

1提前做好战略准备与技术储备。企业的经营战略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我国,低碳政策的实施必定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过程,但是其趋势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前做好企业发展的规划,把企业的转型方向与步骤规划好,并按照规划的步骤积极进行设备、人员与技术的储备工作。提前准备就等于为今后的从容应对赢得了时间,可以有效地缓解低碳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使得企业能够平稳地度过挑战期。

2逐步转变生产结构,有步骤地淘汰部分产品。具体来讲,企业要超前谋划,主动转变生产结构,每年预留一部分利润,有步骤地淘汰或替换一些资源能耗性的产品及其设备;同时,规划好企业需要逐步引入的新产品,并使已有产品向低能耗的相关产品延伸,逐步加大这些产品在企业产品结构中的份额,为未来的战略转移踩好“点”,以便适时地替换传统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变。

3逐步加大设备投入,避免陷于被动。一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结构的转变,从能源型企业转型为低碳型企业。而有些企业是无法转变的,如电力、钢铁、造纸、化工行业等等,这些企业无法通过转型摆脱对碳的消耗性质,而且国家的战略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行业。但是,在低碳目标下,政府必将逐步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加减排的压力。如果这些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将很有可能在政策正式实施的时候面临被动的局面。所以,企业应该提前主动投入,逐步向国家政策导向方向靠拢,避免被动局面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形势下,一旦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企业的多年投入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4增强“低碳意识”,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一些新的节能减排政策。据预测,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开征碳税,虽然征收方式与比例尚未确定,但是一旦实施,对企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一些地区政府也在酝酿“可交易排放权”制度,即政府将环境资源排放产权化,向企业出卖排放权,而企业如果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了排放,则其排放权可以出卖给排放量大的企业,取得经济收益。而那些靠购买排放权进行排放的企业,负担将加大,必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一新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将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利益问题,任何企业也无法通过政府的“关照”而继续“蒙混过关”。因此,企业应增强“低碳意识”,认真研究和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为企业未来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四、低碳时代政府如何促进经济转型

1明确政策导向,促进企业限期转型。政府明确的政策导向是关键,政府要提前向企业传达低碳经济的要求并出台具体的时间表,让企业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进行技术改进、经济转型。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企业无法达到减排的目标,将被兼并或淘汰。地方政府要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在招商引资等问题上避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应指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按照统一部署制定企业自身的改革时间表。

2加大对企业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上要为企业减负,减轻其压力。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资金,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鼓励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大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与东部地区先进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借助外力,加强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有序转移与换代升级。

3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力度。政府要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的推广和普及。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求,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严格控制过剩产能转移扩张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发展,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扶持。

第4篇

一、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制定了省级方案,编制专项规划

编制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皖政〔2010〕5号颁布实施。方案明确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今后5年全省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5年安徽省新能源产业主营收入超千亿元。组织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安徽省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二)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启动低碳试点工作

推荐、指导一批企业参与了二氧化碳减排国际合作。截至目前,海螺水泥、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马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共6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审批,21个项目经联合国有关机构注册,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24万吨。同时,支持马鞍山市、淮北市等地方和大型企业、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申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培育一批国家、省级低碳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基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核能、循环经济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获得进展。其中,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鞍山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也纳入了国家批准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鼓励发展的主要产业,太阳能、光伏以及半导体照明灯等低碳技术和产业也已起步。

尽管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较好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一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发展较为缓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资源、技术等制约,较长时期难以成为主力能源。二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比重大,并且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低碳产业发展滞后,低碳技术不足。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安徽省光伏产业、新能源、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低碳技术人才。

二、安徽经济加快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完成节能减排责任目标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702.0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3196.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32%。其中: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煤品燃料、石油燃料、一次电力、天然气的构成比例为87.5:10:1:1.5;全省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03%、77.92%、9.52%和10.53%,工业用能占76.59%;全省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504.3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4%。以上数据反映,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能源需求强劲,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高碳”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安徽只有尽早发展低碳产业结构,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才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碳目标。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安徽省能源产业和基础工业比重大,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以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重化工”特征,家电、汽车等重点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代表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推动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重要的牵动作用。

(三)建设“生态安徽”和“美好安徽”的主要手段

安徽省是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省并被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第七个生态建设试点省,也是我国中西部第一个试点省。安徽省第九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美好安徽”新概念。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公众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乡生态文明的水平,有利于推动生态安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扎实推进安徽省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发展低碳,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级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是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发展低碳经济扶持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三是选择有条件的重点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

(二)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要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进一步扩张。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突出抓好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三)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三是着力打造合芜蚌滁低碳创新企业群。发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集聚优势,打造一批优势低碳创新企业群。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环保设备等领域形成技术集聚态势,壮大全省低碳创新主体。

(四)积极发展林业碳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经营、扩大封山育林、科学改造低质低效林,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减少火灾和病虫害损失。提高森林碳汇的计量、检测评估技术,加强指标管理。同时。要大力推广高效投入产出、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农耕方式。鼓励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等。

(五)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7)

[2]庄贵阳.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09)

[3]刘再起,陈春.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2010(03)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镇江 经济转型

一、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

(一)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镇江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近年来,镇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0亿元,人均gdp7146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5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为新一轮现代化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然禀赋丰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以“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条件著称,长江岸线达270公里,森林、湿地资源丰富。市域范围内丘陵特色明显(仅城区就有26座山体),水库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7%,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湿地总面积约4.2万公顷。镇江自然禀赋丰富,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碳汇生态基础。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525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34%。全市能源消费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末,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1.12%;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78.48%,自2008年起低于80%;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占比升至20.4%。二是能源消费品种逐步优化。全市原煤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98%下降到2010年的92%,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0.1%上升到2010年的3.2%。三是新能源应用力度加大。镇江新区法院180千瓦光伏发电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也是江苏首家党政办公楼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镇江新区3.5兆瓦地面薄膜太阳能电站是江苏省首个并网发电的薄膜太阳能电站,年均发电量409万千瓦时。全市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900万平方米。全市共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3处,总池容量4.1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100万吨,年产沼气615万立方米。江苏华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项目配备2台15mw汽轮机组,年消耗秸秆20万吨。镇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备2台12mw汽轮机组,日处理垃圾1000吨。四是能源利用效率居国内先进地位。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779吨标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镇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镇江低碳发展的氛围浓厚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碳排放,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和谐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于2012年12月成立由市长朱晓明同志为第一组长的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意见》(镇政发[2012]80号)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镇江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3]12号)。

(二)推进机制逐步健全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将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指标和任务纳入市级机关党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及时做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考核,以抓考核来推进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年底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评优评先的依据。细化分解低碳九大行动102项目标任务,实行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管理,建立月度督查和季度调度等工作制度,传递压力与责任,努

力做到时间与任务进度同步,确保低碳工作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三)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开展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景区、机关、学校、小区、村庄等碳排放及碳汇建设7大领域选择165家单位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低碳产业、低碳生产模式、碳汇建设、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设等7大领域选择25个典型项目作为低碳示范项目重点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与项目资金争取和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考核直接挂钩。通过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各行各业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低碳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镇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决策思维,以低碳理念促转型

用低碳理念进行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

(二)大力调整优化结构,以发展低碳产业促转型

镇江以目前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要有效降低gdp中的碳强度,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行“三管齐下”: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技术服务等。

第6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围绕低碳转型,突出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结构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三大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3.9∶48.4∶37.7调整到2010年的9.8∶49.7∶40.5。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1.68%。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农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物产业为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森林碳汇能力持续增长。林业是巨大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既是绿色增长的生态屏障,又是绿色增长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着力实施六大生态绿化工程,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壮大林业产业,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机制,加大林业建设投入,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9.42%,有林地面积达到67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92万立方米,新增林木固碳量223万吨,林业发展在固碳、减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洁发展机制初显成效。近几年来石家庄市碳交易市场也有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引入,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新的途径。晋州市秸秆热电、金石氧化亚氮减排、曲寨水泥余热回收发电、河北鑫普水泥余热发电、无极县生物质成型燃料炊事取暖代煤等5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获得国家批准,石家庄市成为国内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之一。

低碳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气候灾害事件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环保意识不断觉醒。在石家庄全市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消费、追求低碳生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逐渐深入人心,见诸行动的日常功课。全市每年举办世界环境日活动。2010年,石家庄市首次以政府名义加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市民积极参与,自觉停电一小时。石家庄市还举办了形式多样主题不同的环保活动,如“为城市少开一天车”、“环保是一种时尚,节能是一种美德”、“拒绝白色污染,环保袋进万家”等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争当低碳家庭、建设低碳社区、打造低碳乡村、争创低碳单位、构建低碳城市活动,引导城乡居民树立低碳理念、环保意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关心环境,爱护环境,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石家庄市低碳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大的框架结构已经形成,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管理机制等仍不合理,碳排放水平仍然较高,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根本转型任务非常艰巨。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能源结构不合理。三是碳排放水平偏高。四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机制不完善。五是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普及不够。

一、石家庄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形势与任务

石家庄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石家庄市属于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高碳特征一时难以扭转,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时期,石家庄市要完成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传统粗放型增长老路显然已经走不通了,作为能源消费大市,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十分明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摆脱当前经济困境的正确选择。

当前,石家庄市经济社会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阶段,石家庄市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遵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石家庄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石家庄市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在全市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社会活动。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体制和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石家庄市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事关石家庄市的长远发展,事关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事关石家庄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发展中能否处于领先地位等。因此,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石家庄市选择走低碳之路,有利于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的国内外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全市的环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站在石家庄市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要敢于抢抓“低碳”机遇,要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实施,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占领竞争制高点,争当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建设低碳石家庄、生态石家庄对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实施“环境立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低碳特征、绿色环保的低碳发展之路,为建设幸福、和谐的石家庄创造一流的环境。

二、石家庄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化工业是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加快对重化工业的整合步伐,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推进钢铁、石化、化工行业布局调整、企业整合和产品升级,支持食品、建材、医药、纺织等行业的骨干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低碳化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立足于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生产业,推动金融、保险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加快发展以旅游、健康休闲为主的生活业。

2.建立健全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低碳技术研发激励机制,对于进行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创新成本补偿机制,对于首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争取给予适当的补贴,保护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健全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培育本地人才,加快人才梯队建设。加快构建低碳技术发展的支撑平台,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

3.加快完善财税支撑体系。具体来讲:一是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财政投入,对于低碳产业发展、低碳技术研发等通过制度建设,加大财政直接投入力度。二是健全财政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补贴补偿企业对环境治理的费用并保护稀缺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对清洁生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对污染治理、低碳产业等项目给予一定补贴优惠,对清洁能源实行价格补贴。三是健全税收调节机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鼓励其发展,并吸引其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健全环境税收政策,确保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四是建立健全促进低碳发展的融资机制。建立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碳金融体系。

4.创新促进低碳发展的考评机制。首先,明确减排的任务目标。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明确不同企业的减排责任,强化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其次,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再次,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机制。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强化企业责任,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最后,完善地方政府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将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经济核算体系,综合考量地方经济发展。

5.推进实施低碳经济试点工程。试点先行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正定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把低碳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都要以低碳环保节能为前提。在试点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要以“低碳、生态、智慧”为理念,指导正定新区的规划和产业布局,优先发展低碳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体育、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以及特色旅游等高端低碳服务业,努力把正定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低碳技术研发地、充满活力创新地、低碳城区示范地,切实提升石家庄市区域竞争的综合实力。

第7篇

(河南省财经学校,河南郑州450012)

[摘要]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选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在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制约的内在矛盾时,应积极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本文提出以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寻求低碳经济转型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40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世界的强烈关注。针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制约的内在矛盾,增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探索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我国作为工业生产经济大国,正在不断致力于开发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发展低碳经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选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

1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在当今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是为了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保持自然环境的节能减排、低损耗、低污染,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经济模式在起到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既不会阻碍社会经济前进的脚步,优化了能源结构,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又不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理念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尽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共同进步,改变原有粗放后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发展、建设绿色GDP,加快能源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制度建设,促进人类生产观念的进步。我国的传统经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加快了能源的消耗,换来的却是较低的经济效益,同时向大自然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进一步阐释。总体来看,低碳经济具有三个特点:

(1)综合性。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减排的结合,更多的涉及社会、环境、人文的综合问题,目的是通过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来促进经济发展,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放慢经济增长为前提,不单单是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同的国家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发展空间也不一样,制定合理的、公平的节能减排目标是保证社会公平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2)战略性。低碳经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解决当下我们遇到的生态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变化反常这些众多的问题更要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低碳经济是对当前能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调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变革,为了让人类的生存环境适应地球的生态系统而做出的战略性布局。

(3)全球性。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目标。

2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2.1政府对绿色节能技术缺乏足够的支持

在我国由于绿色节能技术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发展较晚,人们对于绿色节能技术和新能源不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认识不清,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国家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扶持,发展绿色节能技术需要的新材料、新设备购买成本极大的上升,节能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因此也受到了打击。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投入到普通技术产业发展中来,忽略对绿色节能产业的重视,影响着我国绿色节能产业的发展。

2.2对绿色节能技术缺少评估标准

目前来说我国绿色节能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绿色节能技术的评估没有传统的数据作为支持,多通过建设过程的中的实践与探讨,一些绿色节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漏洞百出,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再加上绿色节能技术相应的投资又极其匮乏,而研发成本较高,不能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及时的投入、优化和完善,极大地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

2.3低碳产业的推广阻碍重重

我国必须要从国外的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才能解决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度缓慢的现实,大力推广低碳产业,一方面通过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国外的低碳技术进行实际的利用。我国一直以来对国外先进技术存在重引进、轻创新的情况。很多企业希望能够为这些先进技术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往往背道而驰,不能跟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到最后,既没有培养出自主创新能力,也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

3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可能途径

3.1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积极地参与低碳减排行动,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低碳发展方式的认识,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低碳发展模式推广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的监督,要充分认识到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坚持和共同努力,树立主人翁意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同时对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正确处理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抱枕转型效果。其次,还要重视人们的配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逐渐转变人们对于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将低碳的观念植入人心,使人人都能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列中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低碳生活。

3.2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尽快建立起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近、中、长期战略规划。根据中国发展的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战略规划,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明确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抓紧时间在全国建立一批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试点区域。我国在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多重要的能源基地,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这些区域主要有低碳产业园、低碳商业区等,利用这些试点区别来发展低碳技术,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社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实践基础,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同时,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的划分进行指导,加强对绿色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建设各阶段的目标责任,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如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对于购买绿色节能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或者是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研究出绿色节能新技术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增强人们购买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我国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绿色节能新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合作,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

3.3加快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各地域的发展优势,进行总体战略规划,进行地域划分,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在生态环境比较容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环境的保护,保证当地生态平衡;在一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的地区,用高新技术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依托各地区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结合各地区的发展现状,结合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安排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创新性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用新兴行业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