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2 10:13:57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文化旅游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

第1篇

(一)大力推进要素供给改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加剧的形势,全县上下树立不发展、慢发展才是最大风险的理念,化挑战为机遇,切实增强经济工作的适应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适时调整政府性投资项目,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

努力克服资金困难。积极引导县内外金融部门加强合作,解决资金总量不足问题。努力挖掘县内信贷潜力,新增贷款8.2亿元。借助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的契机,在全市率先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共有8个项目达成协议,协议融资5.58亿元。科学调度财政资金,合理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建设时序,确保财政资金有序运行。

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的引导,抓好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争取工作,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经济开发区已通过省政府公示。认真开展土地清理整顿工作,盘活500多亩存量土地。顺应国家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解决沐尘水库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问题。把好项目入区关,落实集约用地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强能源建设管理。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城南变已建成,湖镇变按计划建设,模环变、龙北变扩容工程如期完成。9个热电项目通过审批,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企业自备电总装机容量达2万千瓦。城市电网改造完成三分之二的工程量,完成开发区10千伏布线工程。强化有序用电的监管,加强煤炭、成品油等能源的组织与管理,稳定市场供应。

(二)大力推进特色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特色工业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发展平台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各工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3亿元。*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平二化五通"的要求,基本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日供水5万吨的工业水厂建成投产。绕打造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和笋竹加工基地的品牌,着力做大做强造纸、笋竹、机械、电子、建材等主导产业。加大技改力度,技改投资额再次名列全市六县(市、区)首位。196个在建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4.21亿元,增长35.3%。规模企业达到137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家。一批投资规模大、档次高、技术先进的项目陆续投产,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大力培育出口型、加工型、销售型农业龙头企业,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3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注重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林业特色示范基地13个,省级水产养殖基地2个。努力培育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笋竹产业在加强现有竹林改造、扩大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产,引进加工型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笋竹加工产值达到9.4亿元;畜牧、水产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蔬菜水果业以基地带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发糕、茶叶等产业创新营销,取得新的成效。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和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全县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扎实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共培训农民1.07万人,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8380人;建立*保姆*模环培训基地,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产业日趋兴旺。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石窟成为*市第一个4A级旅游区,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年接待游客55.2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89.9万元,*石窟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民居苑建设保护工程按计划推进,*大竹海、赛事中心等景点已成为上海、杭州等地私家车自助游的目的地。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入,与4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全县共接待游客1*.7万人次,增长44.8%,其中海外游客7900人次,增长31.7%。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迁建工程列为国债项目,交易城以1.285亿元成功拍卖。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共引进项目146个,实到资金10.4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9个,实到资金8.81亿元,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2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市外工业项目招商实到资金额居全市第一,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有较大提升。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县外贸自营出口3627万美元,增长14.8%,总量居全市六县(市、区)首位。新批三资企业5家,协议利用外资191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7万美元,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打造最佳人居环境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年初确定的"六个一批"项目基本实现预定目标,28个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69亿元,1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2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铁路南移项目实现无障碍施工,进展顺利。杭新景高速公路*段完成80%路基工程量。积极推进沐尘水库项目招商和移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导流洞已竣工,淹没区用地指标已通过省政府审批。新建综合高中、龙中扩建、华茂外国语学校扩建、人民医院医疗大楼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龙洲公园、文昌大桥、百竹步行街、民居苑一期工程、荣昌路东延、绕城公路东段、实验小学迁建主体工程、学士路北延等项目顺利完工。扎实推进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工建设日供水3.5万吨的城市第二水厂;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4个;城乡广播电视信息基础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可传播30套节目,完成7个小区双向网络改造,完成农村150公里主干网络改造。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阳光新城基本完工,方门街新区建设积极推进,区块功能配套不断完善,社区特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将15个居委会调整为7个社区,社区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入城口、社区环境及餐饮、建材等行业的整治力度。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借助赛事等平台,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市民素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验收,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城乡五项社会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保人数达到23.54万人,参保率达到77.9%;共办理报销补助手续5089人次,补助医疗费706.82万元,村受益覆盖率达100%。出台大病救助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群众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完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扩面工作,完善养老保险基金增长机制和政策体系,参保人数达到6700多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4.3%。加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新建、改建敬老院5所,集中供养680人,供养率达84.3%。低保家庭子女免费就学率达100%。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通过财政渠道直接投入"三农"领域的资金达1.9亿元。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扎实推进4个示范村和33个整治村的建设。"乡村康庄"工程投入5860多万元,完成路基改造149公里,路面硬化121公里,连通行政村230多个,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60%。高标准建设"千库保安"工程,除险加固水库149座,整治河道27公里。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15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积极组织参加市科工会,利用网上技术市场、省林业科技周活动等载体征集和解决技术难题,取得良好效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科学编制城乡教育体系规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创新用人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通过省级教育强县验收,成为全省二十五个经济欠发达县(市)中的第一个教育强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加强,农村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成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先进单位。成功举办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和国际龙舟邀请赛等重大活动,达到了宣传*、营销*的目的。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深入开展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及国防教育、征兵、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统计、审计、物价、气象、档案、老龄、残联、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五)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建设开拓、务实、廉洁、高效的"阳光政府",积极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对招投标的管理。健全国资营运监管体系,加大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监督审计。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努力做到依法行政和优化服务相统一。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中心的作用,推行电子政务,清理并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开展"抢抓机遇促推进、狠抓环境促发展"活动,继续开展"工业企业服务月"和"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建立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出台评选年度技改前二十名企业、十强工业企业等办法,营造社会氛围,落实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组织开展经贸知识大培训,加快干部转型步伐。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认真听取县人大、县政协的建议和意见,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水平。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充分发挥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以建设"平安*"为抓手,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健全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第2篇

论文摘要: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发展是互为推动的关系。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文化市场的具体定位需要全面衡量城市的发展定位、旅游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的主流趋向。

文化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进人流通和消费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文化市场是由文化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文化需求的大众化和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分化导致了当代文化大市场的生成。文化市场的生成,工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方式,以及大众传媒、科技产品的全民共享现实,对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有着深远地影响。

就旅游城市而言,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于城六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地影响。

一、旅游城市与文化市场间的结构关系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外在空间,它能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物质和制度支持,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发展源泉。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能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和物质繁荣程度的市场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又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城市旅游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

旅游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旅游城市能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和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等资源条件。此外,城市发达的经济可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生产规模及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城市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可为文化市场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制度基础。

同时,旅游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物质平台。文化本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模。旅游城市由于具有空间聚集效应与历史积淀的旅游传统,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闲暇时间和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人,这些是决定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所受的教育水平及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层次和档次,这些都是具体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因素。

(二)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前进

文化市场的发展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文化的投资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对文化的开发还能够吸引工商业,提高房地产价格。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文化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但有利于增加本行业的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标示着文化产品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它直接服务于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和发展。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发达的文化市场还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及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当文化与高科技集合时,它能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达的文化市场是城市投资、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能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三)文化市场能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按行业层次分可分为文化娱乐业、文化收藏业及民俗古迹观赏业等三个基本的层次,它们与旅游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富有文化意味的观赏要素,同时也能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继承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既能给旅游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观赏元素,又能根据旅游时尚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对于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难题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特质,又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作,还使其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

(一)文化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交易场所,文化市场的特征直接根源在于文化产品的特征。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化产品是文化活动物化的结果,它代表一种外在的使用价值。两者的冲突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市场化要求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律运作机制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的非市场化要求国家对价值高而市场消费性低的文化创作进行扶持管理,比如对纯艺术的支持、高雅文化的非赢利性传播、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划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促进。旅游城市对此类文化的扶持管理往往能推动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并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的带动下,以前很少有人感兴趣的苗绣成了苗族青年争相学习的热门手艺。

(二)文化价值的非消费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的商品会在使用中出现价值的折损,而文化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人的使用而降低其内在的价值,相反,它常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使自己变得更为珍贵。文化作品的消费是需要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人们享用它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努力,这意味者只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享用文化作品。由此可见,文化作品在本质上是非消费性的。但文化产品却必须具有可消费性才能成其为一个产品。因此,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必须既能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能使其符合旅游消费的需要。于是,部分旅游城市采取了文化的本真发展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真实”并存的思路,以试图化解上述矛盾。

(三)文化价值的无形性和文化产品的计量性之间的矛盾

在广义上,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由于文化创造本身的精神性和时间的积淀,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无形的,它无法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其稀缺程度和价值补偿的一般原则来对其进行粗糙的评价。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可计量、能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价,只有这样它才能进人市场,获得交易资格。显然,两者的矛盾将给文化的市场化过程带来阻碍。尤其是旅游城市的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由于无法对文物古迹进行定价,它的市场化面临更多的市场阻碍和行政阻碍,以至很多地方在文物古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无”价或低价的观念,导致破坏性和浪费性地使用这些文化资源。

(四)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协调存在困难

旅游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旅游观赏的功能。各城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经营者运作成本高。按照相关规定,除新闻出版、广电、文化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之外,“工商、公安、税务、邮政、交通、铁路、海关、口岸、边防等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对文化市场负起管理责任,支持和主动协同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此外,城管、防疫(音像经营点也得作卫生证)、绿化、环保、街道、居委会等部门也都部分负有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市场的三个行业层次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各城市的文化市场长期处在多头领导之下,管理部门多而杂乱。在理论上,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有利于部门协调。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间利益又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常常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管理

在宏观上,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应主要解决其总体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合理地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一)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市场的基础资源以及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当前现状所进行的分析和描述工作,这是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定位的直接依据。它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包括表1所涵括的构成因素。

如表1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所在旅游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旅游发展水平,这是与城市文化市场定位紧密相关的外部决定因素。城市文化市场的资源现状主要分析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的属性,及其与旅游业的特征关联。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则主要分析所在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是对所在城市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以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为基础来进行定位分析。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定位既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因素,还须融合旅游城市本身在文化市场方面的已有特点,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判定。

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主要指对所在城市文化市场发展趋向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确定,它包括对城市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发展重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地域分异等若干要素的确立。文化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的定位范畴,即: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1.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主要考虑文化市场与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导产业等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见表2)

2.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向,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在根本上符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互补型产业,发展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应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特殊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必须有重点,有先后。主导客源是旅游城市中客源人数最多、购买力也最强的客源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和首先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应针对旅游城市的主导客源,充分考虑主导客源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等个性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审美趋向、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制度规范的变化态势等趋势的描述判断,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同时也是对具体的文化企业进行规划的基础。而且,这些内容能够反应出城市文化市场领域的主流的行业竞争方式,行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外在的市场规范,并通过与其融合来获得自己的发展。

(三)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文化市场定位的关系处理

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对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竞争与互补。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期是有限而特定的。城市对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要投人各种资源,如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投资、贷款、税收、创汇奖励等),安排专项资金,为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并调动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但是资源配置此消彼长,主导产业的资源投人增加,那么投人文化产业的资源相应就会减少。同时,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城市在积聚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包括基础性互补和优势互补两个基本类型。基础性互补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导产业则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势互补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要能直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市场的范畴,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反之,文化市场的发展要将当地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古迹旅游、文化观赏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包括进去。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和互补交错,因此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文化产业和城市主导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第3篇

就旅游城市而言,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于城六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地影响。

一、旅游城市与文化市场间的结构关系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外在空间,它能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物质和制度支持,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发展源泉。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能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和物质繁荣程度的市场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又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城市旅游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

旅游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旅游城市能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和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等资源条件。此外,城市发达的经济可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生产规模及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城市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可为文化市场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制度基础。

同时,旅游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物质平台。文化本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模。旅游城市由于具有空间聚集效应与历史积淀的旅游传统,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闲暇时间和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人,这些是决定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所受的教育水平及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层次和档次,这些都是具体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因素。

(二)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前进

文化市场的发展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文化的投资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对文化的开发还能够吸引工商业,提高房地产价格。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文化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但有利于增加本行业的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标示着文化产品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它直接服务于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和发展。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发达的文化市场还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及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当文化与高科技集合时,它能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达的文化市场是城市投资、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能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三)文化市场能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按行业层次分可分为文化娱乐业、文化收藏业及民俗古迹观赏业等三个基本的层次,它们与旅游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富有文化意味的观赏要素,同时也能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继承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既能给旅游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观赏元素,又能根据旅游时尚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对于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难题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特质,又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作,还使其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

(一)文化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交易场所,文化市场的特征直接根源在于文化产品的特征。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化产品是文化活动物化的结果,它代表一种外在的使用价值。两者的冲突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市场化要求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律运作机制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的非市场化要求国家对价值高而市场消费性低的文化创作进行扶持管理,比如对纯艺术的支持、高雅文化的非赢利性传播、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划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促进。旅游城市对此类文化的扶持管理往往能推动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并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的带动下,以前很少有人感兴趣的苗绣成了苗族青年争相学习的热门手艺。

(二)文化价值的非消费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的商品会在使用中出现价值的折损,而文化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人的使用而降低其内在的价值,相反,它常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使自己变得更为珍贵。文化作品的消费是需要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人们享用它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努力,这意味者只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享用文化作品。由此可见,文化作品在本质上是非消费性的。但文化产品却必须具有可消费性才能成其为一个产品。因此 ,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必须既能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能使其符合旅游消费的需要。于是,部分旅游城市采取了文化的本真发展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真实”并存的思路,以试图化解上述矛盾。

(三)文化价值的无形性和文化产品的计量性之间的矛盾

在广义上,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由于文化创造本身的精神性和时间的积淀,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无形的,它无法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其稀缺程度和价值补偿的一般原则来对其进行粗糙的评价。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可计量、能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价,只有这样它才能进人市场,获得交易资格。显然,两者的矛盾将给文化的市场化过程带来阻碍。尤其是旅游城市的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由于无法对文物古迹进行定价,它的市场化面临更多的市场阻碍和行政阻碍,以至很多地方在文物古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无”价或低价的观念,导致破坏性和浪费性地使用这些文化资源。

(四)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协调存在困难

旅游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旅游观赏的功能。各城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经营者运作成本高。按照相关规定,除新闻出版、广电、文化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之外,“工商、公安、税务、邮政、交通、铁路、海关、口岸、边防等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对文化市场负起管理责任,支持和主动协同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此外,城管、防疫(音像经营点也得作卫生证)、绿化、环保、街道、居委会等部门也都部分负有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市场的三个行业层次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各城市的文化市场长期处在多头领导之下,管理部门多而杂乱。在理论上,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有利于部门协调。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间利益又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常常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管理

在宏观上,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应主要解决其总体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合理地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一)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市场的基础资源以及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当前现状所进行的分析和描述工作,这是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定位的直接依据。它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包括表1所涵括的构成因素。

如表1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所在旅游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旅游发展水平,这是与城市文化市场定位紧密相关的外部决定因素。城市文化市场的资源现状主要分析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的属性,及其与旅游业的特征关联。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则主要分析所在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是对所在城市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以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为基础来进行定位分析。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定位既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因素,还须融合旅游城市本身在文化市场方面的已有特点,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判定。

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主要指对所在城市文化市场发展趋向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确定,它包括对城市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发展重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地域分异等若干要素的确立。文化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的定位范畴,即: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1.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主要考虑文化市场与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导产业等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见表2)

2.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向,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在根本上符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互补型产业,发展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应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特殊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必须有重点,有先后。主导客源是旅游城市中客源人数最多、购买力也最强的客源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和首先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应针对旅游城市的主导客源,充分考虑主导客源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等个性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审美趋向、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制度规范的变化态势等趋势的描述判断,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同时也是对具体的文化企业进行规划的基础。而且,这些内容能够反应出城市文化市场领域的主流的行业竞争方式,行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外在的市场规范,并通过与其融合来获得自己的发展。

(三)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文化市场定位的关系处理

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对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竞争与互补。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期是有限而特定的。城市对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要投人各种资源,如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投资、贷款、税收、创汇奖励等),安排专项资金,为重点产 业招商引资,并调动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但是资源配置此消彼长,主导产业的资源投人增加,那么投人文化产业的资源相应就会减少。同时,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城市在积聚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包括基础性互补和优势互补两个基本类型。基础性互补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导产业则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势互补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要能直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市场的范畴,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反之,文化市场的发展要将当地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古迹旅游、文化观赏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包括进去。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和互补交错,因此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文化产业和城市主导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第4篇

2015年,宜昌市加快建设鄂西圈核心城市,围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出并实施了“两创一跃”和“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即“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业跃升为千亿产业”。如何在千亿产业发展中突出文化旅游的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笔者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旅游――宜昌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宜昌各类旅游资源已达747处,其中:国家级5A景区4家,4A级14家,3A级17家,为把宜昌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经济强市提供了极好客观条件。宜昌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表现为:

(一)奇特雄伟的山水自然风光:宜昌拥有号称“中华版图的地理脊梁”的雄奇险秀幽集一身的三峡区域,“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的长阳清江画廊令人心旌摇曳,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晶莹剔透、神秘万千的地下溶洞闪烁其间,“长江流域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自然繁殖产卵培育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二)浩瀚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宜昌囊括了闻名遐迩的诗人与美人故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吼断当阳桥等三国古战场令人抚古追今,楚辞大家屈宋、诗赋名流李杜等诗文作品与活动遗迹历久弥新,武落钟离山、长阳渔峡口等古人类文明的遗址比比皆是,宜昌石牌、长阳太史桥等被称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战文化影响深远。

(三)宏伟壮观的现代工业文明:葛洲坝、三峡大坝等数以千计的各种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无不潜藏着巨大的旅游观赏开发价值,三峡蓄水形成的蔚为壮观的天然库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三峡新景观,驰名本土企业稻花香、枝江酒业、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均可作为现代工业文明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目前宜昌已有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

2015年12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论坛暨“环球总评榜.旅游文化榜”典礼在北京召开,宜昌获评“十佳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宜旅旅游城市”称号,宜昌也是湖北唯一入围总评榜并连获两个奖项的城市。

二、文化旅游――宜昌发展的产业建设核心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大数据时代追求品质旅游的旅游市场需求。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空间的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正逐步从追求游客规模的粗放型经营向追求品质的质效提升型经营转变。也就是说,谁能率先抢占文化旅游发展的先机和至高点,谁就有可能率先树立旅游品牌,从而提升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要让游客拥有最温暖的的旅游体验,文化旅游的资源潜力不容忽视。

(一)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的必要性

1、历史的经验证明,文化旅游应作为宜昌产业建设的龙头。

宜昌在改革开放之前,因地理位置所限,生产资料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经济发展远远赶不上荆州、襄樊、黄石等平原地区,改革开放后,宜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好山水文章,宜昌蕴藏的巨大资源优势得以彰显,宜昌电能、食品及酿酒业均成效斐然,矿山、化工产业已经支撑起宜昌经济的半边天,而目前宜昌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就是文化旅游资源,2014年宜昌旅游收入仅年330.97亿元,与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极不匹配,差距就是潜力,文化旅游给未来的大开发存留下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2、现实的必然选择,文化旅游是宜昌产业建设的新动力。

宜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做好山水文章是一条可以持续的发展之路。文化旅游具有资源永续利用、没有环保压力、投资环境相对安全、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宜昌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也必将催生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立足本地资源,重在整体规划,实行有效资源整合,必将挑起引领宜昌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担。

(二)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的可行性

文化旅游作为宜昌产业建设核心,现已具备五大可行性要素。

1、党政重视要素。文化旅游是促进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升级的加速器,获得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是首要元素。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鄂西圈司,并把宜昌纳入了圈投的重要核心节点,为宜昌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机遇,宜昌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高度重视,在对宜昌进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时,已把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纳入其中,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地域中心要素。2011年11月,湖北省委政府正式提出“一主两副”战略,明确要把宜昌建成副省域中心城市,这对于推动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交通中心要素。文化旅游业的核心是大规模人群的流动,大规模的人群流动需要借助必要的交通工具才能实现其目的。宜昌古有万里长江水路横亘东西,今有京九铁路纵行南北,泸蓉高速、宜荆高速、宜万铁路、枝柳铁路、318国道等,均在宜昌或就近交汇,加上三峡国际机场,可谓四通八达,由于宜昌具有先天的地理中心、交通中心的优势,可以大大节约游客的旅途交通成本,进而可以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4、文化中心要素。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差异性文化体验,这种差异包括地理位置、文化、风俗、物质等,这些差异化是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的主要动机。宜昌,自古就是蜀、楚、巴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古老的长阳人,神秘的巴人,诗人屈原、美人昭君,都在宜昌境内诞生,尤其是民风民俗保持最为完美的山歌、民间故事、南曲、哭嫁、跳丧舞等土家族遗存文化,至今依然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文化,以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三苏等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为三峡宜昌所创作的大量古诗词文化,郭沫若、刘白羽、汪国新等为代表的当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学家、画家为三峡宜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书、画,都具有相当的文化重量。三峡宜昌,文化旅游要素丰厚,现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1个,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8处。

5、服务中心要素。文化旅游产业,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精神产业,提供高质高效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服务是其核心内容。目前,宜昌旅游已达到每年5000万人的接待能力,导游3300人,旅行社125家,星级饭店58家。旅游产品已有奇石、根雕、盆景三件宝外,还有清江鱼、清江崭獭⑶褰蜜柚、秭归脐橙、魔芋制品、竹碳雕、西兰卡普等民族特色产品。

三、文化旅游――宜昌目前的现状及其制约

(一)宜昌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多年奋斗,宜昌旅游硬件设施和服务软环境都有很大改善,旅游设施和景点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并已步建成了一批5A、4A景点,旅游线路日趋丰富,景区公路等级不断提高,游艇档次不断提升,文化特色不断增多,可供旅客选择的范围不断扩大。历经多年努力,宜昌的旅游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业的收入呈现持续跨越式高增长。

(二)宜昌的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还没有完全形成

1、资源整合不够。全市旅游点虽多但过于分散,景点之间,没有联线成片,无法引导游客消费,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发挥规模效益。有的游客感叹:宜昌处处是美景,怎么玩也玩不够,只好当天看了三峡大坝,观了中华鲟鱼,吃了长江肥鱼,足矣!连夜搭船去三峡或乘车去神农架。最终成了过路一日游。

2、经营主体分散。文化旅游是个特殊的行业,需要高度统一的经营体制。纵观过去的发展,宜昌旅游经营体制因为资源分散仍处于过于分散阶段,存在市县脱节、市内划块、条块分割、各自为阵、打小闹的问题,没能形成航母集团优势,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可以提高整体经营水平。

3、资金投入不多。现代市场竞争激烈,若文化旅游规划气魄不大、资源整合不够、经营主体分散,必然导致资金投入的分散和不足。资金投入的分散和不足,也必然导致企业成本高企、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抵抗风险能力偏弱,融资越发困难,如此循环,文化旅游难以形成规模。

四、打造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

如何充分挖掘宜昌文化旅游产业蕴藏的巨大开发价值,加快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主导大策划

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和目前宜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小背景下,要实施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首要条件是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干预与精心策划。一是要确立文化旅游产业领头羊的战略地位,明确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二是要打破条块分割与市县区域限制,全面整合宜昌的核心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大手笔,采用政府主导控股,多种经济成份联合,全面整合重宜昌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宜昌内外资本资源、经营管理优势,组建一个文化旅游市场集团经营主体,走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

(二)市场运作大手笔

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担当起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重任。一要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战略、愿景,要有长计划短安排,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样,八年上台阶,十年达目标。二要奋力开拓市场,扩大游客来源。三要开展横向联合,与文化旅游资源相联的辖外同行牵手营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银企联动大投资

要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引领宜昌未来大发展的核心产业,必须争取金融业的大力支持,银企联动,融资投资,搞活宜昌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宜昌经济快速发展。

(四)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经济强市的项目建议

根据宜昌现有景点资源情况,结合未来发展构想,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目的地要从项目建设入手,笔者斗胆提出项目建设如下建议。

1、精心制作两个文化大项目。

“爱上宜昌”已成为宜昌城市新名片,如果制作一部宜昌文化旅游影视大片,融三峡宜昌风光、动人故事传说于一炉,制作成类似当年云南的《阿诗玛》、《五朵金花》、广西的《刘三姐》、江西的《庐山恋》的影视大片,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场景大气,既可创造效益,又能扩大宜昌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让全国人民慕名向往,源源不断的前来宜昌观光做客。

制作一部水上现代声光电实景大戏。在长江或清江选择一处江面,打造一台类似广西《印象刘三姐》、西安《长恨歌》的水上实景大戏,演绎屈原、昭君的故事,或古代巴人与盐水神女的爱情神话故事,场面宏大,设计新颖,震撼人心,以深刻的旅游体验吸引每一位游客。

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3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对市民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的发展主题。

1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以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12开发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对于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来说,尤其突显,因为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

2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2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旅游与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由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密切相关。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被誉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又是一种文化经济现象。一方面,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构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部门经济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开发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博物馆,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将收藏文物标本、实施宣传教育、进行科学研究作为其社会职能。因此,博物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本身建设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从表象和形式上看,旅游和博物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从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作为地方文物收藏机关的博物馆,它应该既是该地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应是当地自然风光、现代社会风貌的观赏指南,是旅游的主要市场之一。而旅游者则是博物馆的主要“客源”(观众)之一,众多的旅游者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纷纷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更密切、更具体、更深入,博物馆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旅游中人文景观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驱动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与旅游是共进的,是天然的联姻。如果博物馆这个旅游市场不景气,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博物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捕捉旅游信息,采取对策,调整内容,增添特色,吸引观众,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与博物馆的互动作用。

22当代文化旅游活动与博物馆密不可分

文化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作为国家文化、文明窗口的博物馆的参与。当代旅游已经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兼备的活动。当今在任何一位旅游者心中,世界都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是由风景、历史、文化等构成的奇妙而复杂的多维空间。仅仅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胜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体验和评判更多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存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整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遗存,是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物,所以,文化旅游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利用博物馆举办的多种陈列形式,给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成分以可看、可听、可感的实在质感,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像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在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下文主要以天津市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发展天津市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发展主题。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2.开发有天津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天津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天津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

二、提身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天津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首先,要打破博物馆只是进行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机构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创收功能。其次,积极主动地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旅游企业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传递给我馆,我们则根据信息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定自身改进方向。同时我们也将自己的展览内容、时间、特色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旅游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互动衔接更加完善。再次,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光顾旅游市场的不仅有本市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更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爱好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第四,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墨守陈规、等待公众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了历史。主动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我馆新馆开放之前就从宣传方面着手,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网等现代化传播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的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第7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91-03

一、博物馆与城市旅游文化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像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在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下文主要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兰州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兰州城市历史文化与甘肃省博物馆的发展

(一)黄河文化孕育出的西北历史名城兰州

兰州是我国北方城市中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的中心,对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具有辐射作用。兰州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发现区域,文化类型丰富,先秦时期古代民族就在此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张骞通西域后,兰州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兰州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兰州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发展主题。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2.开发有兰州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兰州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兰州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

3.甘肃省博物馆对兰州历史文化的记载

甘肃省博物馆是全面记载兰州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它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2006年新馆建成后,展厅面积达2. 8万平方米。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10万件,其中一、二级珍贵文物3000余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先后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200多次,特别是免费开放后每年接待观众近50多万人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甘肃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当一座城市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把文物变成通俗、无形的世界性语言时,便扩大了这个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提身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兰州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一)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首先,要打破博物馆只是进行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机构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创收功能。

其次,积极主动地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旅游企业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传递给我馆,我们则根据信息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定自身改进方向。同时我们也将自己的展览内容、时间、特色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旅游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互动衔接更加完善。

第三,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光顾旅游市场的不仅有本市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更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爱好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

第四,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墨守陈规、等待公众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了历史。主动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我馆新馆开放之前就从宣传方面着手,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网等现代化传播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的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二)以特色展陈吸引参观者

第一,陈列展览设计突出了甘肃文物特色。甘肃省博物馆在新馆开放之前就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调研,了解了社会公众的旅游需求,进行了精心的布展,新馆开馆当日参观者便络绎不绝。新馆的展览陈列以甘肃各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基本陈列展包括《古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艺术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展览吸收甘肃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现代化陈列。展览陈列运用了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展陈技术和手法,努力做到了观众喜闻乐见、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完美统一。

第二,配套硬件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新建的展览大楼是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多种现代化设施,实现全方位放像服务,大幅屏幕和电视触摸屏能提供大量彩色图文信息,供观众任意选择。同时建立互联网国际网站,使甘博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等信息与国内外文博单位联网,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另外,展陈区内还留有充足的观众休息空间及全面介绍博物馆展陈内容的观众视听室。古生物展厅还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营造一个有生机的展示环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封闭、沉闷的感觉,为参观者营造了开放的、温馨的、明亮的文化休闲环境。同时我馆还积极准备实行博物馆会员制,为会员们提供专门的文物鉴赏、研究等方面的高质量服务,体现了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理念。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公众的文明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

观众是博物馆需要认真研究的服务对象,既然是服务对象,博物馆没有理由不去审视现在所提供给观众的服务质量、数量是否足够,更重要的是品质是否完好。如果服务理念仍沿袭过去的等待、慵懒、散漫状态,或者完全采取现在某些商业机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博物馆的服务应提倡人性化,尊重每一个观众。过去社会开放程度低,观众的类型也相对单一、稳定,如今社会开放,不仅国内旅行人数逐年上升,国外来华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博物馆观众类型呈现多样化,观众需求也多元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省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也做出如下调整:第一,顺应时代特点,尽可能提供给观众喜闻乐见的服务;第二,根据本身非赢利文化机构的性质,提供的服务有别于商业机构,更强调文化含义;第三,落实本身所承担文化传承和非正式教育的义务,并非无原则迎合观众,应发挥本身优势引导观众需求也有别于商业机构的营销目标――其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文化传承,或者给观众提供一种氛围友好的、形象的自我教育途径。

为了配合对观众服务的要求,甘肃省博物馆馆社会教育部还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讲解员队伍进行交际礼仪、专业知识、语言表达、旅游者心理以及客源国综合知识、导游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专业导游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要,而在展品解说词的设计上要尽量避免那种过于专业的表达方式,以通俗的方式增加旅游者的可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