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际金融消息范文

时间:2023-12-20 15:17:23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金融消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际金融消息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金融危机 股权融资

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中国也受其负面影响,出现了经济回落的迹象。这是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的信号,市场结构,竞争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将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业带来不小的改变。

一、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击,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其中融资问题更是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融资的可行性是建立在企业的基本面和竞争力上的,金融危机在这一方面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很大的打击,由于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且价格飙升,下游行业需求持续疲软且产品价格滞涨,直接导致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尤其打击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著称的广东,浙江的中小企业,但是,金融危机也是一个促使产业升级的好机会,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此次机会进行产业升级,投入研发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使我国的中小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这样也有利于获得银行和投资机构的融资。最关键的是,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的影响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介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特别是融资方面的扶持。

金融危机导致小企业本来就很困难的融资更加是难上加难,有的小企业因自身条件限制,情况更是严峻。危机当前,经济增速放慢情况下,银行的不良资产会上升,放款行为更加谨慎。在多家企业倒闭的情况下,银行保持高度的警惕,从目前银行乐意支持国有控股企业的动向来看,短期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更大困难。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积极宏观调控目标,为扩大内需,国家将投入4万亿的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由银行直接贷给企业,这一消息看似给中小企业带来了生机,其实则不然,大部分的流动性流向了国有大企业,银行在危机背景下,寻求更稳定更安全的投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所累,生存情况告急,越来越得不到银行的信任。

此外,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的开放程度增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许多国外投资机构或私募基金向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投资。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大机构都加大了对风险的控制,对于做出投资决定更加谨慎,原本有望投资与国内中小企业的机构纷纷撤回,或是压低融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中小企业具有重要地位,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金融自由化市场并未开放以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信用构建缺失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恶化,使得初步建立起来的信用担保、创业投资体系和中小企业板在近几年的运行效果与当初的设计初衷存在相当背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远未解决。由于本次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压力更不容忽视。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信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票据融资,合伙投资、互助基金、民间信用等各种非正规金融。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很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部融资比重过低,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由05年中央财经大学的关于地下金融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中小企业约有1/3的融资来自非正常金融渠道。(陈星、赵尚梅,2007)然而,在我国,地下金融仍不属于合法行为,对其严厉管制,这大大减低了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的有效利用,人为的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地区差异性明显。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中小企业也成为经济的骨干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快,这些地区的银行都积极对中小企业融资。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民间信用体系的建立,这些地区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及质量均与沿海有较大差异,当地银行由于资产质量和收益方面的考虑,制定对中小企业慎贷的策略,同时非正规金融业远不如江浙地区发育程度高。(方志勇,2006)

其次,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

第三,获得信贷支持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有限,中小企业有时会选择互相担保的形式来增强贷款条件,以达到申请贷款的目的。

第四,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中小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代碧波,2009)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决之道

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硬道理。顺应追逐利益的本质,投资方一定要看到企业是具有成长性,可以帮助其取得预期收益,才会决定投资。所以企业的经营者要想获得融资首先要增强自己企业在各方面的能力和技术创新。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反面入手。

第2篇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金融消费者保护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诸多金融领域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漠视。2010年7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多得-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多德法》),其中所构建的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成为了该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大亮点。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根据《多得法》,在美联储的体系内设立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A)。作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独立的为消费者的存款、借款以及获得其他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保护的的行政机构,其目的就在于保证金融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公平、透明和竞争力,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该机构的独立性。根据《多得法》的规定,CFPA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独立的领导和决策权。二是独立的财务体系。三是独立的法律制定权。

此次的改革法案,立法者期望通过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终结多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受金融监管重视、保护效率低下、保护机构缺乏保护动力的局面,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到与金融风险监管同样重要的地位。

此次美国进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对美国金融业在高速发展和扩张情形之下对金融监管方式的反思和修正。金融危机后美国试图寻找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多得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正是基于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进行的。当局通过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统一了金融领域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和监管主体,不仅解决了传统分权监管体制下监管目标冲突、监管权责不清、保护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还对信息披露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纠纷解决制度等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设立,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到了和金融监管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保护消费者自身权益,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机构形象,维护整个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建立正是美国金融监管理念中,关于国家干预原则在金融领域的有力实践。

二、我国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社会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集中表现在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的侵害。同时金融消费者在金融领域由于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自主选择权、损害赔偿权、受教育权等多方面权益均受到来自金融机构的侵害,这些不仅损害了消费者自身和合法权益,也给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目前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上缺乏专门的规制。

我国目前在立法上没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目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一方面依据的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另一方面依据的是相关领域的金融法律,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及各金融监管部门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

金融商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的特殊性,适用《消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各监管机构依照各自的规章制度解决问题,无法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有效地保护,不仅不能解决相关纠纷,反而容易导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矛盾的激化。

2、监管机构的组成上,没有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

多年来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上,处在消协、工商、质检等部门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多重监管之下,全国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监管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机制和解决纠纷。

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虚拟性和服务专业性强和特点,消协实际上无法对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地帮助和预警作用,消协自身职责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也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无法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风险、金融行业稳定的统一。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金融体系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伴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在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的过程中,其权益的侵犯往往是多重的、复杂的,使得在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各监管机构相互之间反映迟缓,容易产生监管漏洞。

3、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消费者自身素质不足

在金融消费领域,导致消费者权益被肆意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信息知悉的不足。我国当前金融领域没有有效、公开的信息披露平台,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因此不论是构建监管机制还是相关的立法,都应当充分激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同时,如果消费者自身无法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相关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就会造成对产品和服务在方式方法、预期收益等方面理解的错误。目前绝大多数的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加上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导致消费者在信息和专业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其消费往往带有盲目性和侥幸心理,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容易受到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侵害。

三、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立法实践,对我国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我国当前存在法律空白的问题,应当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的制度。从法律层面规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及其权益范围”,明确监管机构的职权范围,规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相关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问题。

2、仿照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构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模式,针对我国金融领域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结构,设计由国务院牵头,在国务院内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同时在央行内部成立类似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授予其独立的监管权,依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监管;同时在各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监督各自行业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接受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再监督。在各行业协会内部设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消费者保护工作的联络和纠纷的调解。

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部门,及时披露有关市场分析、纠纷解决的信息,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受侵犯。并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办公室,开展对消费者金融知识及自我保护的教育和对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重要性的教育。

一个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是金融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对于国家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借鉴国外优秀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尽快构建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以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ttp://banking.senate.gov/public/_files/070110_Dodd_Frank_Wall_Street_Reform_comprehensive_summary_Final.pdf

[2]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律机制的介绍与启示[J].金融发展,2011年6期

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2010年以来我教研室在《国际金融》课程中开展了案例教学。在不断的授课实践中通过分阶段采取案例教学实践,对不同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如下。

1、教学过程简述

在本校国贸专科08级的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实践, 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的形式。问卷内容涉及到: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认识;对课下自学情况的统计;对课堂表现的认识;对案例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案例教学形式的改进意见等。

2、学生对案例教学认识的情况

从问卷结果得出,有86%的同学愿意参加案例教学的实践,他们认为在所上的课程中还是有大概一半左右的课程都在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后,有超过四成的同学愿意参加这种教学形式。当然,同学们也希望能加入其它的教学形式,比如课堂实验、上机模拟等等。在一次45分钟的课堂上,有74%的同学愿意参与一个40分钟左右的案例讨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希望能接收到其它的教学资源,比如与案例相关的视频。

在第一次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有18%的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有70%的同学也参与过课堂讨论,但并不是积极主动参与。在第二次课堂上,有30%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是有70%的同学并不是积极参与。影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原因中,有68%的同学对理论知识准备不足,担心观点错误,进而影响其课堂表现。有22%的同学则认为自己口头表达能力有限,没有很好的说服能力。还有8%的同学则是怯场,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10%的同学则是由于其他原因,如怕闹笑话、准备不好、现场不活跃等原因没有积极参与发言。 学生课下的准备情况,在第一次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有16%的同学花了大量时间收集资料,有42%的同学花了较多时间查询资料,还有42%的同学只是稍微看了一下。在第二次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有24%的同学查询了大量资料,有74%的同学只是简单查询了相关资料。影响同学准备讨论资料的原因中,有60%的同学认为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有36%的同学不知道收集什么资料。还有少数同学则没兴趣去查询资料。

3、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测评情况

对案例教学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54%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发言同学没有认真准备讨论资料,导致对案例的讨论不系统、不深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有64%的同学认为制造轻松活跃的氛围会有助于他们参与案例讨论,有22%的同学认为老师给予的鼓励与引导会起到更好效果。

学生对案例教学课堂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好,比如,通过对案例“中国香港的联系汇率与港元保卫战”的讨论,大部分同学都加深了对汇率制度、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的理解。并且对以下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香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联系汇率制度在抵御金融危机所起到的作用,港政府采取的抵御危机的方法,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等。

4、启示与思考

(1)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案例教学这种形式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

(2)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第一,教师提前准备好要讨论的案例,这包括对讨论案例的选取,对理论知识的选取等。并且提前告知学生,至少在课前一周下发资料,布置任务。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需要准备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专科班同学还要进行跟踪调查,中期检查一下大家准备的情况。第二,要对案例做一些必要的分析,指导同学查询有用的素材,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收集资料。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要求,提前要求同学们预习,然后根据知识点再收集资料,这样就能避免同学们不知道如何查询资料,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讨论材料的问题。第三,准备好教学资源,比如,课堂硬件环境的匹配,必要的电子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环境等。更重要的是其他的案例辅助材料,比如与案例相关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讨论用的文档材料,小道具等等。

(3)做好教学设计,注意充分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让同学们围绕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鼓励大多数同学参与进来,并积极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针对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大班上课的现实,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尽量能够“大班化小”,就是将大班先进行一个分解,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案例教学,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参与,小组人数一定不能多,尽量控制在3—5人左右,小组数控制在5—10个组之内。在课堂上教室要注意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并且注意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即不能松散漫无目的,也不能死板缺乏生动。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现场局面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其效果的好坏也极大地取决于整个讨论的氛围以及深度。

(4)注意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并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注意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说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分析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 孟庆茂、刘红云.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维度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J].2003(4):617-619

[2] 陆海琴.高校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统计与决策[J].2008(17):158-160

第4篇

高职院校中国际金融专业是其重要的专业之一,这类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本文通过简要论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和企业能够从中获得的利益,进而分析了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随后提出了校企合作过程中促进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国际金融;校企合作;企业参与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传统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来讲,主要是帮助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践性人才。所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对于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对其就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教学,很多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中很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效果。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进而分析了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参与积极性的主要策略。

一、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收益

随着近年来高等学历的不断普及,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在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开设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办学模式,对于高校和企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获得的主要受益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很多企业来讲,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讲,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受益如下:第一,可以节约人才招聘付出的成本,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每年企业都会对应届生进行招聘,从而为企业吸收更多新鲜的血液。但是,企业的招聘是一项比较繁重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和招聘部门相互合作,并且到各大高校进行宣讲,然后进行笔试和面试等环节。所以,如果企业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可以从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中进行选拔,从而节约招聘的成本;第二,可以降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成本,很多企业在招聘到一些人才后,都需要对人才支付一定的工资,但是这时人才对于企业的业务不太熟悉,无法更好地胜任企业的业务,因此需要依靠企业对人才进行一定的培训;但是如果企业采取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那么高职院校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只需要支付很少的报酬就能够让人才为企业进行服务;所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二)对于高职院校的利益在进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同样能够对高职院校产生一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提高其就业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的就业率,更好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可以具有更好的竞争力;第二,帮助高职院校节约人才培养的成本,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为学生建立一定的培训基地,还需要安排相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高职院校会投入更多的资本,如果高职院校和企业开设校企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那么就能够为高校节约更多的人才培养成本;第三,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声誉,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竞争力,同时也是在招生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因素,所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促进自身就业率的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能够为高职院校吸引更多的生源。

二、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办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最初设立的过程中,得到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后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热情有所衰减,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的因素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是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第一,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预期,这是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得到企业的预期,那么很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的积极性就不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高职院校领导层的教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也是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重点考虑因素,如果高职院校领导倾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并且具有较高诚意进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那么就会得到企业积极的响应。

(二)企业的因素企业内部的因素是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自身的需求,如果企业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不需要招聘大量人才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产,那么这些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会表现的不够积极,从而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第二,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企业比较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人才有足够的重视,那么就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但是相反如果企业对人才和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则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政府的影响因素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高校和企业这两个参与者,政府也能够对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支持程度也是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更好地促进应届生的就业,对于企业和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优惠措施,从而能够更好地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的积极性;所以说,政府也是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第二,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积极宣传国家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并且促成了很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说政府也是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因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虽然,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有一定的收益,但是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企业、高校以及政府等各项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参与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我国社会和企业培养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措施:

(一)通过协议等方式稳定人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相关的协议,要求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进行一定的培养,高职院校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让企业提供较少或者不提供报酬。但是,当高职院校的人才在企业实习过后,往往会与其他福利待遇更好的公司进行签约,这样企业虽然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当人才最终选择其他公司时,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种损失。所以,长此以往很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积极性就会收到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需要担任重要的桥梁角色,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在进行实习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选择要实习的企业,与企业签订一定的就业协议,如果企业录用那么学生就需要进入企业进行工作,相反如果企业对于学生的实习状况不满意,则可以允许学生进入其他公司进行实习,这样能够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坏,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很多学生在进行企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一开始选择了一家企业,后来又希望真正进入另一家企业进行工作,所以为了防止学生反复毁约对高职院校造成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限定学生毁约的次数,并且对一些企业严禁学生违约,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当高校企业和人才签订协议之后,企业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进行人才的培养,但是当企业发现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期望时,有权利进行违约,那么就会对人才造成一定的损失,这时高校需要进一步维护学生的利益,积极帮助学生挽回损失。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参与市场调查,精确地分析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这样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预期,从而避免企业违约的现象出现,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人才进行订单式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因此培养出的人才不可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预期,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可以对人才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第二,同一个高职院校可能同时与多家企业具有合作关系,但是多家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权衡,从而能够在一些企业之间做出取舍。

(三)更好地促进双赢模式的深入开展在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这是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的基础,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地调整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收益的比例,使得双赢模式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企业来讲,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相应的成本,但是高职院校往往只提供人力资源,但是其他方面的资源并没有提供,因此对于企业来讲无法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利益,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需要面临更多的风险,所以就会使得企业丧失参与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高职院校在进行合作过程中,高校或者人才可用缴纳一定的担保资金,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第二,目前来讲,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那么企业将会承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情况,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下降,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承担这一风险,当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为学生购买相应的保险,从而能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保障,又能够避免企业遭受一定的损失;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障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性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国际金融专业来讲,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然而,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企业参与积极性并没有预期的高,因此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在充分论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措施。相信,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改善,能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为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段素菊,庄曼丽,董新稳,贾玉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3).

[2]马本江,徐晨.论“存在经济人”假设、经济机制设计与效率不减原理[J].经济问题,2011(12).

[3]刘红.协同发展走大型国企与职业教育互动共赢之路——“鲁商集团”职业教育办学的理念、策略及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4]林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

第5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金融

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必须具备四种基本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区域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金融积累不足.本文试图剖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中,货币政策金融制度等金融约束的生成机理并寻求缩小金融差距、实现金融趋同拔而达到“内聚”的金融发展战略.

一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现实背

经济系统向前推进需要大批金融资源,金融资源无疑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动因和关键约束.受历史的、自然的、地理位置的赴会文化的,尤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西部地区的金融业总体不发达,金融在西部地区经济成长中的贡献不如东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相关比率差异(即金融资产GDP的比值).西部地区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5%,占全国该行业国内生产产值的14.5%;1999年,西部地区金融业、保险业的国内生产产值为607亿元,仅占全国该行业国内生产产值的14.7%,而同期东部为39%.这说明西部地区金融对经济的贡献不及东部大.

2.金融资产总量较小。1997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的13.4%和15.3%,而同期东部地区为65%和57.l%;1999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的142%和16.3%,而同期东部地区为63%和58%.这说明西部地区资本形成存在障碍.

3、金融组织结构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务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相对缓慢.1999年,西部地区国家银行存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78%: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3.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而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业务的比例均较小.这说明西部地区存在金融浅化的倾向.

4.金融发行和交易额较小.1997年.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总数137家,同期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总数473家1999年,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总数148家,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7.39%;1999年,西部地区有价证券发行量仅占全国发行旦的3.57%.同时,到目前为止,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基本上还是空白.

5.金融经济开放度大大落后于东部.东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存在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地区的开放度为16.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西部地区(2.68%)近14个百分点.1998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的3%,低于广东、江苏等东部任何一个省(市)规模.这说明西部地区金融经济未打破“内循环”态势,如图示:

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

*

二西部经济成长中金融约束的原因

地区间金融资源开发的差异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自然环境,否则,最终将陷于“自然决定论”,区域经济的崛起无法实现.从理论上讲,同一国中区域经济的差异应该是暂时的,从政策上讲,也允许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但若西部长期贫困下去,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按照哈罗德·多马的增长模型,假定在短期内资本产出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率(储蓄率)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索.同样,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中,资本稀缺(低储蓄能力)成为国家经济.贫困的直接原因和必然结果.再者,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把资本积累提高到10%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刘易斯则更加直接地把一国从5%的储蓄率提高到12%的储蓄率,称之为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所以,地区经济发展快慢从根本上取决于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金融资本的积累.魏后凯认为,1986—1997年间中国三大地带和中西部各省区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33%一56%是由资金投入增长率的差异引起的.

在我国的经济成长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造成了人均收入水平低,从而边际储蓄倾向低,以至于资本形成和有效需求都不足.经济运行过程中既缺乏资本供给方面的推动力,又缺乏资本需求上的拉动力,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西部地区经济成长的主要障碍在于金融资源效率低下和资本积累不足.造成西部地区经济成长中存在严重的金融约束的主要原因为:货币金融制度内在的缺陷对西部金融资本形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元货币政策下货币价值的“二元性”

(1)西部地区货币价值被低估.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货币的内在价值表现为货币的购买力,货币的外在价值表现为货币的价格,即货币的利率或汇率。西部地区货币价值呈双低态势。一方面,西部地区货币外在价值低.由于货币币值和通货膨胀率在地区之间的高低不同,从而使市场利率的决定与形成也不一致.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高的地区市场利率水平应该较高,资金的利润率也比较高.货币逐利的本性引起地区之间的货币交易投机,造成西部地区资金向沿海地区流动,进一步弱化储蓄能力较低地区的储蓄率,导致西部地区资本不足.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货币的内在价值低.从理论上讲,货币购买力高的西部地区购买股票、债券的收益率应该高于货币购买力低的东部地区,可由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股票质券等有价证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是统一的,因此,尽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同时在资本市场上交易操作,无形中中西部地区的一部分储蓄却被东部地区剥夺了.

(2)西部地区货币乘数值较低.由于国家规定了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因此,法定准备金要求全国同一水平,但由于西部地区的总体存款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因而按同一水平上缴存款准备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资源紧张状态.同时,由于西部地区信用文化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存款中所需现金比率较高,在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下无法得到照顾.因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乘数长期低于东部地区以至全国平均水平.

(3)西部地区受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首先,信贷规模控制对东部地区已经失去作用,而对西部地区的作用还在强化.从1990年代起,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地区间的资金流动渠道增加,非金融机构的快速成长和商业银行逐利动机的强化.导致东部地区的资金不但没有流出,反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入东部存差地区.加剧了东部地区的存差和西部地区的贷差.结果,东部地区一方面向中央银行要求增加规模.另一方面又通过非金融机构放贷出去。而西部地区一方面向中央银行要资金,另一方面资金又流向东部地区.其次,利率政策的调控力度东部弱西部强,进一步助长了西部地区资金的东流.由于地区间资金利润率的不同和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同,东部地区虽然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但实际上利率已经市场化。而西部地区严格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使实际利率长期处于低利率或负利率之下.资金的逐利天性,必然加剧西部资金被“虹吸”到东部.所以,东西部地区对“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的承受能力不同,在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东部地区的“抗震”能力必然高于西部,受到的冲击会相对较小。

2.金融制度安排上的约束

(1)从金融监管制度安排看:东部地区的监管力皮有所放松,使东部地区在发展中积聚了一大批资金,加速了其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首先,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下,人民银行的台规性检查在东部地区宽松,但对西部地区的监管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中,因而投资诱导不足,造成了资金的沉淀,增大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其次,目前我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主要以现场监管为主,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多,人民银行的监管力度和监管范围相对有限,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有限,所以监管的力度和范围相对较大.这样.虽然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取得了成效,但也造成西部地区金融效率偏低的结果.最后,由于东部地区的金融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上实现了“大社会、小政府”的体制格局,政府对金融监管干预较小,而西部地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力度较大,因而限制了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

(2)从金融组织制度安排看,西部地区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而非国有金融机构如新兴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种金融组织制度安排的结果,一方面增强了东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金融业的竞争,从而提高了东部金融业的效率.而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投资选择上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多,并且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统一法人制度和系统内统一调度资金制度,经营原则上以公平为主,必然在效率和发展上落后于东部.最后,在地区市场经济含量不同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设置条件过份强调统一,西部地区增设的金融机构失去比较优势,这实际上是对西部的政策歧视,并不利于西部金融资源的利用.

(3)从金融市场制度看,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地理上的二元金融市场结构,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东部比较发达,西部处于起步阶段.就货币市场来说,西部地区的同业拆借市场处于自我封闭发展,或者将其变成绕开央行规模管理的渠道,把相当一部分资金投放到沿海地区获取级差资本利润率;就资本市场发展而言,国家着力培育东部市场,东部地区有价证券发行量占全国近一半,全国性的右实力的证券商集中于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东部占了很大比例,资本市场的发展东部基本已实现按市场经济原则动作,而西部地区几乎还靠行政手段推动.如此发展态势,自然加速了东部地区的资本积聚,东部地区经济成长发展必然会快于西部,西部地区经济的成长必然会受到严重的金融约束。

三解除金融约束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我们并不认为一国总体经济的增长、市场的自发力量能够使地区经济差异逐步缩小、相反.市场力量倾向于使稀缺资源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流动,从而更可能使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的国家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在所难免,但对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来说,西部地区的经济成长至关重要,解除金融约束是当务之急.

1.近期战略——解除西部地区的金融约束

在这个阶段,要求国家采取不同于开发东部的、有区别的金融发展战赂和金融发展政策。为此,政府在货币政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引进外资上应该实行分层次调控,以达到解除西部地区金融约束的初期发展战略。

(1)通过“强政府”作用,实施政府替代,强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调控作用和政策支持.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失效”的市场运行机制,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目标、原则和决策等.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迅速推动区域经济的成长.既然通过市场的力量无法使区域经济均衡地发展,“强政府”金融安排就是最现实的抉择.具体应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取消不利于缩小地区差异的经济金融特权;坚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目标,认真搞好不同地区的经济金融反向调节;制定明确的区域金融政策和金融发展目标;并使之法律化,在利率、难备金率、金融机构的设置原则与条件及信贷政策等方面对西部实施优惠顷斜;加大政策性银行对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发挥政策金融机构在财政转移支付中的作用,并促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促使西部金融业产生大集团;建立西部开发基金,可从国家基本建设专项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非经营部分.或者由政策性银行运用,或者作为吸引东部企业的补贴。

(2)发挥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调整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大力发展新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增强西部吸纳资金的能力。西部地区信贷政策应首先支持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所以,应提高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比重,加快西部地区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其次,应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比重,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最后,应提高第三产业贷款比重,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另一方面,应考虑在西部地区设立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积极引外资银行“西进”,发展投资基金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西部地区企业的资本运营创造条件,为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奠定基础。

(3)发挥直接投资渠道的优势,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利用现有的股票市场融资,在扩大西部资金来源时,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三年减亏增效、有进有退的战略目标。为此,西部企业应充分利用“壳资源”,即一方面用好“壳内资源”,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进行壳内重组;另一方面,以收购、兼并托管等方式,进行壳外重组,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西部资本市场不仅要在量的方面有所突破,还应在质的方面有所提高.西部资本市场应着力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素质上下功夫,只有实现了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资金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西部.政府应加大对西部资本市场的扶持,采用适当的优惠政策,如税收返还、实行公共投创倾斜、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专项补贴等,以促进资本市场的成长和发展。

(4)吸引民间投资和积极引用外资.由于西部的投资利润率低于东部,此阶段应给予民间投资和外资优惠政策.可考虑对特定地区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或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经验,在若干个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级的“点”上,由中央政府对投资者实行以补贴为主的“诱导型”政策,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造血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经济运行的环境。

2.远期战略——实现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深化

(1)建立市场主导型的国家调控信用制度,实现金融制度创新。我国长期存在的计划信用体制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西部地区应在本轮经济成长中率先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稽核力度,使金融机构内部决策和业务经营程序化、规范化,从而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6篇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陷入困境,出现出口下滑、经营亏损和困难加重等现象。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都是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1/10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2008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同比减少15%。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融资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企业直接吸收融资,这决定了中小企业内部融资比重非常高,而且企业通过其他方式筹资少之又少。依靠直接吸收融资,虽然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能够尽快形成生产力能力,但这种方式资金成本过高,容易分散了企业的控制权。如果外部投资者的投资较多,则投资者会有相当大的管理权,甚至会对企业完全控制。

②融资成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与筹资费用。理论上负债性融资的融资成本要比权益性筹资成本低很多,负债性融资能使企业保证控股权、发挥杠杆作用。但在实际中,中小企业在借款时(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很难享受享受优惠利率,并且还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而且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制定一系列的比较苛刻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通过银行借款非常非常的麻烦,获得的资金也是很有限。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同时不少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5.40%,一些地方民间融资月利率已高达4分到6分。过高的资金使用成本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单一的融资渠道无形中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③政府优惠政策少。面对金融危机,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2008年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央行新增2000亿元面向中小企业的专项贷款,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银监会也了《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确保全年的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本机构全年贷款的平均增幅等等。去年一年,我国在中小企业发展上作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对于弥补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空缺还是很难。

④自有资金逐渐减少,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加大。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多是对原材料加工。自2007年以来,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运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的销售压力不断加大,大量流动资金滞留在生产环节,应收账款增多,存货占用资金上升,企业资金需求量快速增加。但由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导致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缩小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其在同行业里的竞争力,减少了企业的留存收益,使得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减少,企业资金缺口日益加大。

1.1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企业融资按照资金来源渠道(筹集资金来源的方向和通道)不同主要分为权益性融资和负债性融资。权益性融资又称为自有资金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内部积累等方式筹集资金。负债性融资又称借入资金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

表1 企业融资方式关系表

实际上内部融资金额占中小企业全部融资额的比例并不高。内部利润留存所筹资金仅占中小企业所筹全部资金的16.67%。在相对发达的国家,内部融资比重一般都超过50%。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过低其主要原因是受经营规模的影响,在同等规模的情况下很难再扩大留存收益。由于进入股票市场门槛很高,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发行股票的资格。对于债券融资,严紧的债券政策,中小企业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利用商业信用融资也是不错的方式,但数量有限,时间有限,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有限的经营规模使得中小企业只能从外部融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成本过高,从而加大债务负担,使得中小企业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变弱,更不利于其扩大再生产,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

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用于经营资金周转,这决定了其融资以短期借款为主。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信息对于银行和企业都是不透明的,而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而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所采取的信贷措施进一步削减了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中小企业说,更是雪上加霜。

1.2从中小企业自身环境分析

自2007年年底以来开始的从紧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更加恶劣。而2009年初,中国进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1-2月进出口同比萎缩21%,特别是出口下滑加剧。同时,由于外资企业资金困难和投资意愿降温,FDI大幅缩水,2009年前两个月FDI同比下降26%,这一趋势可能持续至2010年。本来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比较严格的商业银行为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对这些外向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行为更为谨慎贷款,条件更为严格。

(1)中小企业信用度低,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信贷门槛过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各大银行虽然都有贸易融资业务,但真正贴近市场、省钱好用的产品却很少。而作为借款者的私营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通常倾向于提供对获得贷款有利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对银行而言,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加大信贷风险,增加信贷成本。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进而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2)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低。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经营范围主要以加工为主,没有技术含量,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底层,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以降低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来获取利润。而新的劳动法实施使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大幅度飙升,使材料成本上升,这直接缩减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利润锐减导致企业自有资产减少,从而影响企业内部融资。

(3)中小企业不具规模优势,贷款难。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贷款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左右;贷款数量少,中小企业的户均贷款量只相当于大中型企业的5%左右。贷款风险大且管理成本高,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大约为大中型企业的6倍。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4)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某些中小企业出现资历不抵债后,一些企业业主一走了之,或者借改制改革之机,不规范运作,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以致出现银行“惜贷”、“慎贷”、甚至“恐贷”的现象。信用基础有赖自身构建,中小企业本来的信用等级就差,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还为避税而做假账和以现金方式交易,明明经营状况还不错,但账面上反映的要么是略有盈利,要么是亏损,银行很难获得真实会计信息和经营状况,导致了融资的困难。

(5)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法制观念淡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有关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数据,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真实数据的审查难度,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增加了融资难度。

1.3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银行普遍有惜贷行为。中小企业贷款难,难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惜贷”。“惜贷”现象的产生有银行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方面,是国有银行“软预算约束”硬化的一种表现,但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几十万无贷款既有风险又无利可图,而国有大型企业贷款表面上无风险又“一劳永逸”,因此,银行宁愿资金积压也不愿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从目前看,银行仍然是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商业道德、信用能力等因素带来的传统负面影响,使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对资金需求量大的高新技术型、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出现“告贷无门”。

(2)金融机构运用机制存在缺陷。我国金融组织体系是以少数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辅以若干中小金融机构而形成,其运用机制存在缺陷。国内银行缺乏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标准使得按现行贷款标准,中小企业大多不符合条件,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虚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由此导致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严重扭曲,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普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增加,经营效益严重恶化,导致放贷能力和积极性均受影响,即使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其背后的“老板”仍是国有企业,所以同样存在所有者缺位及由此导致的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

(3)利用博弈论分析。在银行与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银行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收益最大化的决策,银行会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并决定是否放贷,而企业会在获知银行是否放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决策。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很难获得这些企业的充足的信息,这决定了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完全的。因此,银企间的借贷博弈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动态博弈。

前提:

①银行与企业间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不完全的。

②银行与企业间的博弈是动态的,一方先行动,另一方再行动。

③根据“理性人假设”,博弈局中人均在客观约束下做出能最优实现其目标的决策,都是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模型假设:

①企业的贷款总额为P,其银行利息为I;

②银行不放贷而将这笔钱做其他投资可以获得的收益率为E;

③企业利用贷款投资后获得的收益是R,申请贷款费用为C;

④企业违约后,银行的追究成本为Cd,而银行会对进行罚款为F;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表3 银企收益博弈树

博弈树的分析:

①企业需要资金时,因其主要筹资来源是银行,如果不选择向银行申请贷款,很难通过其它方式进行融资,则此时银行将把资金存入中央银行获得利息为E,而企业因没有资金收益为0。

②企业选择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银行采取不贷给企业,那么银行的获益仍然为E,而此时,企业为了申贷所花的成本为C就成了沉没成本,则企业的收益为-C。

③银行同意贷款给企业后,若企业遵守合约按时归还贷款时,银行获得贷款利息I,企业利用贷款投资获益为R,支付利息为I,则企业通过向银行融资获得的收益为R-C-I。

④银行同意贷款给企业后,企业不遵守银企间的合约,违约不归还贷款。此时,银行如果追究企业责任并且成功,银行取得贷款总额A,利息I,追究成本Cd和罚款补偿F,则银行收益为I+F-Cd;此时,企业需缴纳违约罚款,则企业的收益为R-C-I-F。

⑤银行同意贷款给企业后,企业不遵守银企间的合约,违约不归还贷款,银行放弃追究其责任时,银行损失本金A,则银行的收益为-A,企业则不用偿还贷款和利息,则企业的收益为A+R-C。

2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2.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1)政府加快角色转型,由投资者向服务型引导型政府转变。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各方面服务,健全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业、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的配套政策措施和社会服务体系,这样方便中小企业与政府部门沟通。

(2)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税收返还和加大税收宽限期等方式,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更优惠的税率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有更宽松的资金进行企业投资和扩张,减轻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3)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行业自律性组织。

(4)发展中小银行,扶持民间金融机构。许多学者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最可行的方法是国家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激励民间金融机构,并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中小银行有着经营成本低贷款效率高的特点,其对象主要定位于本地的中小企业,对客户的背景信息较为了解,不需要更多调研,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更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5)加快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在全国选择一批风险控制好、经营管理规范、担保实力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入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进一步扩大平台规模,增强平台成员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提升平台的信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扩大平台业务的覆盖面,实现平台业务的稳步扩张。

(6)努力推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政府应加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管理工作。创建区域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信息库,通过资金、信息、培训等措施,加大直接融资后备资源培植力度。并加大与国内外证券机构、投资银行和创业投资基金的合作。通过投资洽谈会、项目对接会、融资推介会等形式,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各类资本的对接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融资合作与交流,努力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7)引导、规范发展民间资本。充分运用好民间资本,引导规范民间资本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民间金融是发展健全的金融市场所不可或缺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有利于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监控体系、法治结构等几种基础性体制的建立。而且民间金融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四个优势,正是这些独特优势,成为其能够和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的重要原因。

2.2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整个经济增长中不断成长的主体,将随着其发展壮大而增加对金融机构信贷的需求,为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一是完善小额信贷营销机制,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鼓励信贷人员在提高信贷质量的前提下,增加新贷款;二是继续加强抵押业务创新,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对经贷款审查、评估确认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中小企业,增加发放信用贷款。

(2)发展中小企业银行,调整原有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要真正摆脱行政束缚,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把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对银行来说,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可以分散金融经营风险降低成本,防止贷款过度向大企业集中而潜伏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支持中小企业与自身发展的一致性,牢固树立“搞活企业就是搞活银行”的战略思想,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帮助其脱离融资困境。中小企业在浙江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超过率为95%,对于当地商业银行来说,谁能在中小企业这个极具潜力和利润空间的市场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3 给中小企业的建议

中小企业先天不足是导致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只有自己作强作大,才能够在与银行的贷款博弈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才能够提高自己的信誉度,使自己的融资渠道多样化。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应该借此机会改变经营策略,在新的环境下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

(1)不断提高经营者素质,降低经营风险。中小企业成立初期,其规模小、生产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开发能力弱、竞争力弱等特点,经营者能很快地找出缺点,及时作决策并快速实施。但由于企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限,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破产。这也是中小企业寿命短的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短期不稳定性使得银行发放贷款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不断提高经营者素质,降低经营风险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规范,设置几套账,视不同需要对外报送不同的报表,信息披露不真实,导致银行无法对企业传递给银行的信息进行甄别,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对于中小企业经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加快发展以增加企业积累。中小企业规模小灵活性强、应变迅速快、效率高,因而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充分活力,能及时的应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我优势,自我市场定位,把握市场机遇,及时开发改良新的产品以提前占领市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融资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0%,吸纳了75%左右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创新环节中有65%的专利、80%的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作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中小企业以旺盛的生命力牢牢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与困难,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当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现象严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资本融资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

1. 资金短缺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冻结,中小企业国际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大概在30%左右,而且资金链断裂呈现蔓延趋势。造成这种资金链的紧张状况主要是由前阶段央行的信贷紧缩政策造成的,对企业造成的压力非常大。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对中小企业扩大信贷的政策,但是由于银行本身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房价下滑,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坏账大幅提高,银行从控制自身风险角度出发,即使有额度也不敢放贷,使得银行贷款也变得更加谨慎,因此,实际执行力度也是有限的。这样,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短期仍然难以解决。

2. 出口贸易下滑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的经济走向衰退,需求大幅下降,造成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下降。目前,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我国的出口占GDP的37%,贸易部门对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出口会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例如,我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扣除物价因素,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2008年底广东、江苏、浙江这些我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省份都出现了问题,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减产、裁员,甚至关门倒闭。

3. 人工成本上升

自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提高,这直接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造成企业生存困难。据调查,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浙江省人工成本增长了19.5%,重庆市增长了20%;另外,据浙江省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财务费用上涨了40.5%。这些成本的上升,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下降的可能,使企业长期处在一个高成本的状态,企业生存的难度加大。

4. 原材料成本上升

2006年以来资源价格大幅上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有色金属的价格飞涨,进而传导到其他领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造成企业直接材料成本上升。据调查,原材料成本方面,浙江省增长了12.8%,重庆市增长14%;而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直接反映的就是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高昂,造成出口贸易下降。企业要想扩大贸易,唯一的途径就是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这样直接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长期下去就会迫使企业减产,甚至面临生存困难。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显得异常突出,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 间接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危机的袭来加之长期以来不完善、不成熟的我国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然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主体,它们的服务对象倾向于国有企业,所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进入间接融资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问题:

(1) 间接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并不单纯指银行贷款,其还应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

(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较发达,中西部发展较为落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促使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银行愿意向东部较为发达,经营质量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而中西部发展缓慢、质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成为难题。

(3) 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难,获得间接融资的量很小由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将大额的贷款带给中小企业。

2. 直接融资现状

(1) 创业板市场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最大,大批企业倒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融资难,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链太低。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产品需更新换代。可企业往往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创新。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创业板就是支持这些企业,支持他们搞技术更新、产品创新,支持这些中小企业转型,同时创业板的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

(2) 债券融资现状

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在公司(企业) 发行债券时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抵押或担保等。债券融资是中小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它不等同于高息储蓄,同时其债息的取得也没有股票的预期风险。债券融资是一种信用工具,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水平和交易规模由其种类与数量及内部的结构状况决定。影响企业债券发行的重要因素债券有本息支付能力、支付程度、支付时效。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小企业无法进行抵押担保,所以该融资方式并未被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

(3) 集资现状

集资即社会资金的集中或联合。对于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而言,由于在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困难重重,集资则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融通来源之一。企业开办资金往往来源于合伙人个体资金的集中或联合。从某种程度上说,集资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然而集资若使用不当即非法集资,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极大。所以在中小企业集资时,对去加强法律监管是避免发生非法集资的重要方式。

(4) 民间融资现状

民间融资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如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个人财产抵押借款、捐赠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甚至“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在某些地区民间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民间集资的融资方式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形式下由于银行惜贷而表现的更为显著。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结果。而由于该种融资方式的社会经济负面影响和危害性大,风险和融资成本高的特性,对其引导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限制。

参考文献:

[1]杨启智 孔喜梅:股权融资与创新型中小龙头企业的成长[J],农场经济管理,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