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0 15:17:22

序论:在您撰写对地理课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地理课的建议

第1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讲述法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不断讲解知识,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讲述法教学中,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经常采用高压政策,让学生学习地理,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根据文科本身具备的特性,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是为学生划重点,划知识点,学生学习全靠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的效率不高。

高中的地理课和其他的文科课程相比,是有些难度的,高中的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的文科学科来讲,高中的地理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高中地理课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每天只是机械的讲授课程,遵循课本的原则,根据课本知识,和教育局最新下达的讲课目标讲课,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学的知识太生硬,不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把地理学科当成得到高分的工具,以至于对于地理课的兴趣缺失。同时,教师主导课堂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的疲惫感较大,同时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点,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三、对高中地理课教学的建议

1.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课是一门比较枯燥困难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的自然地理,难度极大,学生想要学好自然地理是十分困难的,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自然地理,就要求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提高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就要摆脱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束缚,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独立的思想,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会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使两个人相互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书,学生负责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两者之间的阶级性,造成二者沟通十分困难,这就使教师之间互相不理解,学生不了解教师授课的辛苦,教师不理解学生学习的辛劳。所以,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互相交流,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3)提出问题,共同学习。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专研的主要途径,只有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专研,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不应要求学生对地理教学死记硬背。传统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厉,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太死板,课堂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不应该处在支配者的地位,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调节课堂的时间。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但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课,做笔记,学生不管对这个知识点懂不懂,都要紧紧的跟着教师的速度,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在下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仔细思考呢,教师就匆忙的把答案说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到课下去做,但是,一到下课时间,学生就把问题给忘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进行调整。

4.从教师层面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不成正比,这是导致高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受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局限性,所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要能够跟上那个时代步伐,用新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教师认识不到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一直把地理当成是副科,所以,教师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不好地理的一大原因,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重视地理学科。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教师的待遇和强大的工作量比例失调,物价呈上升趋势,而教师工资相对稳定,这种环境下,教师就会感到疲惫,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该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使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第2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北京市中学地理教研人员和许多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地理年代的久远及空间的宏大与学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学习仅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新一代公民,应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当小老师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范例式教学模式:在地理学习中,借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规律和原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研究联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学生不仅理解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且找到应该“怎么办”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第3篇

微课如果没有微课程的环境,就不能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地理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微视频的开发,从而运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在对微课制作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微教学的设计,注重对微视频可见的制作,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个完整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和学生之间运用微课形成良好的互动。

一、在录制和编辑微视频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性问题

1.录制声音的问题。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有时候要对麦克风的声音进行录制,有时候要对电脑中的声音进行录制,因此,要对二者进行转换,在运用camtasia recorder软件进行录制的时候,可以打开recording source 选项,然后能够对CD音量、麦克风音量、线路音量进行调节,在选择麦克风音量实现的是对麦克风音量的调节,在选择线路音量就能够实现对电脑音量的调节。

2.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如何消除噪音。当视频录制好以后,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音,这时就要对声音进行处理,消除噪音,在任务列表中,找出音频增强的选项,选择清除噪音,然后噪音就能被清除,当噪音被清除后,红点就会变成绿点。

在噪音清除完成后,如果指针没有指向旁白的位置,说明噪音已经被清除,如果指针还是停留在旁白的位置,那么噪音还是不能被完全清除,就需要采用人工清除噪音的方法。在时间轴上选择一处没有录音的地方,然后选择有噪音但是没有旁白的区域,然后选择清除噪音,从而能够达到更好地清除噪音的效果,而且,在选择噪音样本的过程中,在刚开始的时候,要选择自动化的清除噪音,如果不能达到清除噪音的效果,就可以选用人工清除噪音的方法。

二、录音过程中相关的建议分析

1.在录音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画面的清晰,确保录制的课程具有较高的质量,就需要在录音之前将干扰排除,在电脑中要将一些在录音中不使用的软件关闭,而且要防止广告和网页在录音过程中弹出,然后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自动隐藏任务栏。

2.为了能够使录制的视频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录制视频之前要对电脑的分辨率进行调节,尽量使电脑的分辨率达到最低,在电脑的属性项目中调节分辨率,一般来说,分辨率一般使用1280*1024的尺寸,电脑屏幕的颜色也要进行设置,一般设计成16位为最佳。

3.在视频录制的过程中,根据视频的要求,可以对视频的区域进行选择,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要确保录制的区域是锁定的状态,然后设置动态的对话框,在PPT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对页面进行设置,从而使PPT能够以最合适的比例展现出来。

4.在录制视频的之前,应该先熟悉课程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在录制视频的时候确保视频的连贯性,也可以在录制视频之前先自行排练几遍,然后再进行正式的录制,以免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还要重新录制。在录制课件的时候,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可以先停顿一会,然后继续进行下一部分的录制。

5.要控制好视频录制的语速,语速不能过快,要让学生在看课件的时候能够跟上节奏,语速也不能过慢,不能在课件中停顿的时间过长,会显得课件不连贯。

6.在录制地理微课的时候,要距离话筒在适中的位置,距离话筒太近,容易出现破音的问题,距离话筒太远,声音会比较小,因此,老师在录音的时候,可以先录制一小段,听听效果,然后再对距离话筒的远近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录音效果。

7.在地理微视频录制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关紧门窗,避免汽车经过的声音和他人说话声音的影响,如果在录制地理微课的时候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可以先停顿一会,当这些干扰的声音消失了,再对这些伴有杂音的内容重新录制,在录制完成后将那些伴有杂音的录音运用剪辑的方式清除掉就可以了。

8.在录制地理微课的时候,一定要对情景进行准确的定位,地理微课要实现的是一对一的教学,因此,在录制内容的时候,不要出现“你们”“大家”等类似的词语。

9.在录制地理微课的时候,要将PPT排列整齐,这样便于学生查找信息,从而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对PPT进行排版的时候,要坚持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原则,而且PPT的颜色要搭配合理,在对图片进行应用时要设计不同的图片,而且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现在,微课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能够在不同的课程上使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很多学生,使教学效率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老师在制作地理微课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要确保微视频的录制是清晰的,在录制微视频的过程中,要防止一些噪音的干扰,如在录音的过程中出现了干扰,就需要暂停录音,然后重新录制,在后期将那些有干扰的录音清除掉,从而达到最佳的录音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光明.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基本策略――以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01:54-56.

[2]贺丹君,张立平. 基于学生差异的地理微课探究[J]. 江苏教育研究,2015,02:58-60.

[3]高江海,朱学尧. “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62-63+66.

第4篇

关键词: 莆仙戏 表演艺术 地理课堂教学

莆仙戏是福建省的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兴化方言区,其表演独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文从莆仙戏的表演手法与艺术精神两个方面分别探究其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以深入学习“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艺术家”这一素质教育理念。

一、莆仙戏的表演手法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借鉴

莆仙戏的表演手法,包括演员的形象包装、情感表达、动作表演和语言表达及舞台音乐的表现等,都极富艺术性,对地理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形象的包装。莆仙戏的行当角色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老旦八个,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服饰、化妆风格,让人领略到中国古代的人文风貌,仿佛时间倒流到过去。为人师表,大方得体的服饰装扮同样能为打造一节快乐和谐的课堂增添色彩。因此,地理老师在为学生“唱戏”之前应该好好“梳妆打扮”一番,不求浓妆艳抹,但求自然得体,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这是地理教学所倡导的美化环境的组成部分。

2.情感的表达。莆仙戏演员表达情感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提肩”,形象生动,台下观众深受感染。研究表明:信息的传递=7%词语+38%语音+55%表情。可见,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因此,地理教师应该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太阳暖大地般的热情乃至指点江山般的豪情去感染和关怀学生,从而有效传递地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动作的表演。看莆仙戏,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演员的动作表演了,手部动作都应“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腿部动作各不相同,生角“蹀步”、净角“挑步”、丑角“七步溜”等,肢体语言丰富,极富观赏性。如果上课时教师能像戏曲演员一样,恰当地运用肢体动作,甚至邀请学生一起参与,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以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在介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时,可以请全班同学与老师一起张开双臂,用双臂的“低空靠拢—垂直上升—高空分离”分别演示气流“在近地面辐合—垂直方向上升—高空辐散”,演示反气旋时方向相反,最后给这组动作命名为“地理功夫”,学生定会好奇并积极参与。

4.语言的表达。莆仙戏的声腔称“兴化腔”,它融合了莆仙民间歌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风味。对于教师而言,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否把学科知识与学生喜好两者结合进行艺术处理,这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能使抽象的专业术语和原理浅显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以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由于偏理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枯燥、困难,常规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果教师借助一些谚语、诗词乃至歌词、口诀等脍炙人口的语言加以诠释和表达,则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

5.音乐的表现。莆仙戏的后台伴奏有锣、鼓、笛及本土民间的“十音”、“八乐”等,使其音乐形式多样化、抒情化。音乐使人放松,适当地使用音乐能有效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乐曲,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中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人口迁移原因的解释可以播放歌曲《小芳》,让同学们了解发生在“”时期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些往事,从历史回顾中去感受那个时期所谓的“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政策,印象更深刻。

二、莆仙戏的艺术精神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借鉴

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可见,教师对学生注意力保持的重要影响力。而地理教学由于实践性、综合性、理解性较强,对学生的顺利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把教学当做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和经营,积极为学生创适愉快、高效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扫除地理学习障碍、提高地理教学效率。莆仙戏的艺术精神强调艺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及奉献的精神,这对地理教师及地理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有“莆仙戏第一旦”之称的名老艺人王少媛的艺术人生给我们以启发。王老师13岁就进入仙游鲤声剧团拜师学艺,由于她勤学苦练、虚心学习、勇于探索的艺术追求,使得她的表演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专家誉为“集莆仙戏旦角表演之大成”。如今,王老师年近知天命,但仍活跃在培养后备人才的薪传事业上。这种对艺术的敬重及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无数戏迷为之感动。地理教师不妨学习莆仙戏艺人的艺术精神,努力修炼“孺子牛的品格,园丁般的情怀,乃至春蚕、蜡烛般的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策划我们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师及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进而以良好的心态探究地理、学好地理,有效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尚宪,王评章主编.莆仙戏史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第5篇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第6篇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已获得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以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为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一、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敢问

1.课前强调,放下提问的包袱。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无论是新生入学还是中途接班,上课前必须强调的要求就是上课注意听讲,但并不等于只能听不能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要讲,有问题更要讲出来,这样学生在意识中就少了很多对提问题的顾忌。

2.课中引导,创设提问的氛围。上课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语气以至于表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到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老师,应当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学生回答对了,或微笑点头示意,或提出表扬鼓励;答错了,提醒再想想;甚至对于有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要善意的提示、引导。

3.课下多沟通,相互了解才能相互理解。课堂上只能从表面上了解学生,而学生内心到底有哪些想法,只有通过课下交流才能及时把握,往往课堂上不经意的走神,不应该的错误、出乎预料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原因,及时沟通了解,既能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醒、批评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等于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说、敢于问。

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学生愿问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教师发挥学科特点,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是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主动去发现问题。往往精巧的引言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失时机地将实际热点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是学生能从切身感受出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推动他们思考、疑问。通过热点问题,不但将重点难点知识很快突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与此类似,作为地理课堂切入点的热点很多,像2008年的雪灾与气象灾害,2010年的西南五省干旱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金融危机与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印巴冲突与中东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提问的主要突破口。

3.恰当引用诗文、谚语,调动学生兴趣。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句,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够把这些故事词语有关的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恰当地运有待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会问

1.问题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所提的问题要难易合适,即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的每一类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以能调动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为宜。

2.问题的关键性。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设问的质量,优选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这就要求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抓住本质,确定关键性问题。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季风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海陆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很不理解,于是我就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作为主要问点,首先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问题一:“夏季,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热?冬天,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冷?”然后引导学生将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迁移到这里,提出问题二:“夏季,海陆上空分别形成哪种气压中心?冬季呢?”最后水到渠成,提出问题三:“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夏季形成什么方向的风?冬季什么风?”这样,抓住内容的关键之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就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不断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思维不断向知识纵深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中职生;第二课堂教学;综合能力

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检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毕业后能适应基层医学检验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1] ;培养的规格是以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技能实训,融合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医学检验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2]。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反应学校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衡量标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现将本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对培养医学检验专业中职生综合能力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疆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2015届3个检验班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个社团(微生物社团、免疫社团和临检社团);进行实验室开放;各种检验技能培训;参加全疆以及全国检验技能比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1.2方法 对实施效果与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116名学生进行中职生综合能力对比分析。

2 实施措施

2.1开展社团组织 针对2015届3个检验班学生开展微生物社团、免疫社团和临检社团。

2.2实施实验室开放 规定每周3、周4下午两节课后进行实验室开放,由班干部负责整个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2.3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开展各类竞赛,先是校内大赛、然后是全疆大赛,最后参加全国大赛。

2.4进行各课程的理论知识竞赛。

3 效果评价指标

3.1学生学习效果往年进行对比。

3.2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并与往年进行对比。

3.3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往年进行对比。

4 统计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编号,统一录入Excel表格,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非参数资料运用秩和检验处理,检验水准取a=0.05,以P

5 结果

2014届学生与2015届学生进行以下各方面比较。详见下表。

6 讨论

6.1第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明显促进作用 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已经在医疗卫生行业领域中更加引人瞩目,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学和微生物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化。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以临床医学检验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以医学检验工作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实施社团活动、技能培训、专业讲座等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6.2第二课堂教学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课实验操作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其中临床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和免疫检验技能提升的比较明显。检验操作技能是评价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依据,也是临床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用型人才的体现。

6.3第二课堂教学在血液标本采集、涂片染色技术、药敏试验操作、检验仪器使用等的实践能力2015届学生明显强与2014届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按照临床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开展各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社团活动、技能比赛,强化培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学生团队意识,而且较全面的掌握专业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达到专业的综合训练目的,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操作技能更加娴熟规范,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所以实践技能训练是检验专业培养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6.4第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团结协作、岗位适应、服务态度和实习效果等自我评价满意度方面很高,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端正,对促进学生各方面的都促进作用,能积极对待和胜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工作,缩短课临床岗位的适应性。实习医院对学生的综合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