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1:41:45
序论:在您撰写水环境治理综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述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由桥东区、桥西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四个区组成,东、西、北三面环山,主城区面积46.21km2。
清水河是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上游洋河的一条较大支流,发源于崇礼县桦皮岭南麓,于张家口市宣化县姚家房乡清水河村西南2.5km处入洋河。流域面积2380km2,河道全长109km,河道比降为4~10‰,年平均流量3.4m3/s,是一条多泥沙季节性河流。清水河自北向南横穿张家口市区,沿途汇入的主要支流有小西沟和西沙河。
二、河道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清水河上游没有控制性工程,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市区段现状河道断面宽窄不一,下游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桥梁压缩了河道断面,一些临时建筑、违章建筑侵占河道,壅高水位,加重河床淤积,影响两岸防洪安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河道两岸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管网覆盖率低。干涸的河床杂草丛生,沿河垃圾等造成的环境与视觉污染影响城市形象。
三、工程规模及总体布置
1.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工程等别为Ⅲ等,防洪标准(近期不降低现状河道行洪能力,约不足40年一遇;)满足上游修建水库后50年一遇,蓄水建筑物按1500m3/s标准进行设计,河道治理按2200m3/s进行复核,主城区排水管网按远期(2020年)设计,规模为20万m3/d。堤防及主要水工建筑物级别设计标准3级,工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建筑物按7度地震烈度设防。
2.工程总体布置
2.1治理理念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为防洪、发电、航运、灌溉、输水等,传统防洪观念为控制洪水;现代水利工程主要为在满足传统水利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兼顾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需求,现代防洪理念为洪水管理、给洪水空间、使洪水资源化[1]。
城市河流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河道整治与城区总体规划相协调,以建设河流文化、体现人与河流、城市与河流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水利思想原则[2~3],营造一个水域与台地绿化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适于居民休闲、娱乐、健身,让市民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得到文化的熏陶。
2.2总体布局
根据张家口市主城区段河道现状情况及城市规划,确定河道治理范围:北起小东沟(桩号1+437)南至建设桥(桩号7+791),治理河道全长6354m。
(1)河道总体布局
河道总体布局分蓄水区与非蓄水区,清水桥跌水至清河桥橡胶坝为蓄水河段,清水桥上游及清河桥下游为非蓄水河段;河道以景观分区定位为自然-城市-自然,根据张家口市的历史文脉特征,将河道分为沉砂净化区、大境门山水景观区、军事主题文化景观区、城市中心蓄水景观区、自然景观游览区5个景观区域。
河道横断面以现状挡墙为边界,以复式断面为主要设计断面形式。
(2)污水截流干管工程布局
旧城区仍维持原有合流制排水系统,顺清水河两岸(道路下)设两条截流干管,把旧城区污水截流后送往污水处理厂。污水截流主干管以汇集现有污水为基础,充分考虑城市的远期发展要求,为今后发展留有一定余地。雨水截流倍数为1.0。
(3)减淤措施
为减少蓄水河道段泥沙的淤积,依据上拦、中滞、下排的减淤设计原则,采用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减淤措施。
工程措施: 1)在清水河上游西沟设计3座拦砂坝,坝体采取透水结构,拦截推移质。2)在大境门外,利用七里山大渠导流坝,拦截小东沟上游较大颗粒的石头。3)在大境门橡胶坝上游1500m区域内,调整河道纵坡,减小水流速度,设置泥沙落淤区域,阻拦河道推移质流向下游,减轻蓄水区淤积压力。
管理措施:汛期及时塌坝行洪,汛后及时在上游清淤。
四、工程设计
1.河道工程设计
河道纵横断面设计同时考虑行洪和蓄水两方面要求,调整河道纵坡,集中落差,分段布置橡胶坝及跌水,使每座坝前蓄水段纵坡变缓,尽量延长水面长度,河槽采用复式断面。现状河道平均纵坡为7‰~10‰,调坡设跌水后,非蓄水段8‰;蓄水段2.3~5.3‰。
非蓄水段:小东沟~红旗桥上游段,河道长1216m:主槽宽114~136m,子槽深2m,边坡1:10,底宽60~86m,断面边坡缓,便于清淤。红旗桥~清水桥、清河桥~建设桥段:河道长,2868m,主槽宽120~140m,横坡3%,子槽深2m,边坡1:3,底宽60m。断面便于固定子槽,防护面积小,两侧平台可作为公共空间。
蓄水段:清水桥~清河桥段,河道长2271m,子槽底宽40m,深1m,边坡1:10。
非蓄水段河道子槽采用0.5m厚钢丝石笼防护结构。蓄水河段河底采用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膜上浇筑0.2m厚C25素混凝土;河道两侧岸墙采用L型钢筋混凝土贴坡防护结构,竖向防渗墙高度按设计蓄水位以上0.3m设计。
2.橡胶坝、跌水工程设计
橡胶坝工程主要由上游防冲段、铺盖、底板、消力池、海漫、防冲槽,泵房组成,坝高、坝长等设计指标见下表。
橡胶坝设计指标表
跌水工程主要由上游河道防护段、进口连接段、进口及消能防冲段和出口连接段组成。清水桥跌水垂直河道方向进口采用3孔布置。中孔宽60m,左、右岸边孔宽分别为36m、32.0m。
3.拦沙坝设计
在输沙量大的西沟修建3道拦沙坝,拦沙坝溢流坝段采用高镀锌石笼结构型式,上游直立,下游为阶梯式石笼砌筑,非溢流坝段结构型式为土坝。3道拦沙坝总长分别为183.6m、135m 、180m,拦沙坝拦沙库容共计约28.2万m3,拦沙量约39.48万t。
4.污水截流干管设计
根据排水总体规划,污水截流主干管以汇集现有污水为基础,充分考虑城市的远期发展要求,为今后发展留有一定余地。污水截流干管管线总长15971m,管径d500~d1350。其中桥东截流干管长7494m;桥西截流干管长8477m。道路恢复18.4万m2。截流干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橡胶圈柔性接口,管道基础采用天然土基夯实。
五、 结语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已大量开展相关工作,且积累了成功的工程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治河理念,构建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还河流于自然。
参考文献:
[1]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海河水利,2002,21(1):24-27
关键词:通惠河;溢流污水;污水调蓄;水环境
一、通惠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背景和意义
通惠河是北京市一条重要的行洪排水河道,西起东便门,经朝阳区至通州区入北运河,全长20.1km,总流域面积258km2。通惠河水系主要支流有28条,上游有南旱河、永引渠及京密引水渠等,中心城区有南护城河、北护城河、长河等,下游有二道沟、青年路沟。通惠河于1994—1995年进行了治理,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校核标准高碑店闸以上为100年一遇,高碑店闸以下为50年一遇。通惠河干流上依次建有东便门橡胶坝、大北窑橡胶坝、高碑店闸、普济闸、通惠闸等建筑物。通惠河沿线建有污水干管,污水进入截污管线后至污水处理厂。根据规划,流域随着中心城建设发展,洪峰流量将比原治理规划有较大增长,根据《北京城区河湖洪水调度方案》,为减轻城区防洪排水压力,采取“西蓄东排,南北分洪”措施来保证城区防洪安全,采取分段滞蓄方式,以控泄干流及入河口流量原治理规划不增加。现状通惠河防洪满足要求。目前通惠河主要问题:①上游二环内中心城区存在大量的雨污合流管线,截流管管径偏小,汛期溢流污染河道,而老城区合流管道实现雨污分流非常困难;②通惠河治理于20世纪90年代,河道断面采用大量外露的硬化材料,植被少,自净能力差,河道生态景观有待提升;③缺水严重,水体流动性差,水华时有发生。通过对通惠河流域现状分析,利用现有排水系统、现有河道自净都不能有效改善水环境。提出工程设想:通过建设污水调蓄管道、调蓄池减少污水入河;寻找周边公园、绿地减少入河径流,充分利用水资源;遵循自然,建设生态河道,为有效地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做示范。
二、治污措施
1.通惠河流域排水系统情况通惠河流域二环内老城区存在大量的雨污合流管线,根据2013年北京市水务普查数据,二环路内合流管长559.56km,占二环内管线总长55.14%。合流制管线的问题:①截流管管径偏小,排水能力偏低,雨季雨污合流水除部分被截流至污水处理厂以外,其余均直接溢流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污染通常表现为“短时、集中的冲击负荷”。②合流污水对下游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产生冲击负荷,没有调蓄功能作为防冲击负荷的措施,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③建设年代较早,设计标准偏低,汛期排水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在汛期易发生内涝积水。2.减少污水入河措施通惠河沿线已建截污管线,基本不存在污水直排污染,污水来源主要是汛期雨污合流管溢流对河道水体造成污染。受工程用地、道路、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通惠河上游旧城区许多次干、支干管线和胡同的“合改分”工作实施难度很大。结合国内外经验,需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来治污,提出通过建设污水调蓄隧道、调蓄池对超过截流倍数的雨水进行收集,待降雨过后再将调蓄池收集的溢流雨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线,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控制合流制溢流对河道的污染,同时提高区域排涝能力和兼顾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隧道调蓄方案的主要优点是适用于土地资源紧缺、对控制溢流污染要求高的地区,缺点是工程直接费用比较大、运行费用较一般调蓄池大,但是考虑征地费用减少后,两者的总造价(单价)相差不大。具体措施包括:在前三门暗沟下建设前三门深隧调蓄管道;河道内建设旁侧滞蓄廊道。(1)前三门深隧调蓄在合流管流域面积大、水体污染表征明显、有景观要求、建设条件较好的北护城河、前三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南护城河等3个流域建设调蓄管道,不仅可解决合流管污染问题,并可同步提高区域排水能力。先期建设前三门深隧。在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系统输送能力基础上,初拟在前三门暗沟下新建污水深隧直径6m、埋深30m,将溢流合流污水截流,临时存储,雨后通过新建泵站提升至污水干管再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道或回用。汇流区域:前三门盖板河,长7.3km,汇流面积共14.66km2,调蓄量16万m3,相当于区域降雨量15mm。(2)旁侧截污廊道及调蓄池在通惠河沿线新建污水截流廊道,将上游合流流域面积较小或没有水面景观区域及河道沿线超过截流倍数的雨水进行收集至旁侧截污廊道,送至新建调蓄池,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道或回用。截污廊道流程框图见图1。①汇流区域:西盖板河、东盖板河、筒子河、东南护城河排水系统及通惠河沿线,汇流面积共41.9km2。②截流水量:截流倍数取3,旱季污水量为6.5m3/s(估算),汛期截流水量26m3/s。③调蓄池容积:新建调蓄池不小于20万m3(截流倍数取3,进水时间2.5小时,安全系数1.5)。初定旁侧截污廊道宽4m、高3.5m,不占用河道行洪断面。初步选定在高碑店湖及西会公园处建地下蓄污池。将西盖板河、东盖板河、筒子河、东南护城河排水系统及通惠河沿线溢流污水通过旁侧截污廊道送至地下蓄污池滞蓄,蓄污容积20万m3。
三、雨水滞蓄
通过挖掘河道自身调蓄能力及寻找周边低洼绿地、公园、新的建设区实现雨水滞蓄,可以减轻流域防洪排涝压力,减少入河径流量,提高雨洪利用率。1.高碑店湖综合调蓄池随着北京第一热电厂迁走,高碑店湖不再有维持电厂循环水位的任务要求。选定高碑店湖作为调蓄池,滞蓄污水同时,还可以滞蓄雨水。高碑店湖占地约8万km2。高碑店湖日常降水位1.0m运行,并建设地下蓄洪池,湖区滞蓄雨水量增10万m3,增加河道的调蓄能力。2.西会湿地公园利用通惠河周边西会公园,建设西会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25hm2,建设潜流湿地、下沉蓄水坑塘,潜流湿地下建设蓄污池,蓄水约20万m3,蓄水坑塘与河道连通,蓄滞雨水,调蓄雨水量约10万m3。
四、水质改善
1.小水景观现状通惠河通过闸坝维持着水面,河道的流动性差,夏季易发生水华、水体黑臭等现象。基于严重缺水的现实,提出开闸、塌坝、降水位运行,形成流动的湿地型水系、干净的“小水景观”,而不是宽阔的脏水水面,由此降低成本,节约水源。2.水体循环利用两大循环体系,一是通惠河起点~原一热取水口水体循环,为2008年修建,设计水量4万m3/d;二是通惠河~二道沟水体循环,利用原一热大循环,设计水量13万m3/d,让水流动起来、循环起来,改善水质。水体循环总平面示意图,见图2。
五、生态建设
通惠河治理于20世纪90年代,河道断面采用大量外露的硬化材料,植被少,自净能力差。通惠河治理中,模拟天然河道,河道平面维持原河道自然走向,根据两岸建设区情况,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创造不同的生境。断面设计采用复式梯田式断面,设置子槽、浅水湾,人为营造深潭和浅滩,利于不同水深的生物生长。选用适宜动植物生长的各种透水型护坡材料,通透的护坡材料不仅满足水、土、气的三相交换,还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六、结论(1)雨季溢流污染普遍存在,对城市河道水质影响很大,解决溢流污染问题不能依赖“合改分”的方法,而是结合城市的发展,因地制宜地指定改造方案,采取建设截流设施、调蓄池、升级改造管网、提高污水厂处理能力等措施,不断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雨水径流及合流制管道溢流污染控制。(2)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修复建立在尊重自然基础上,建立在人水和谐基础上。通过建设生态的、流动的、能呼吸的河流,还原河流健康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金如.北京的水问题及防治策略[R].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农村水环境也存在着“边治理、边污染” 和地方政府监管乏力问题,究其根源是缺乏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生机制,在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的同时,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却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冲突,因而厘清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的主体博弈关系有助于突破此现实困境,形成良好的行动机制。本文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博弈主体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演化具有多重复杂情景,在良好的演化情景下,只要农户参与治理的意愿高,地方政府最K将趋向于引导行动,企业也相应选择净化策略,三方实现共同治理,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相反地,在不良演化情景下,即使农户愿意参与治理、或企业愿意采取净化策略,都无法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系统中其他主体的响应,系统将锁定于不良状态,最终造成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地悲剧”;在一般情景下,通过调节各方策略的参数值,发现只要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可使系统跳出不良状态,形成三方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实例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只要政府和企业联合行动以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就有利于促进农村水环境质量提升。据此提出促进三方共同参与、保障农户利益的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治理;演化博弈;三方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1;X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5-0017-10DOI:10.12062/cpre.20170332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1],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全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健康及农村生态可持续等方面[2]。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其中突出表现为农村人多水缺水脏的矛盾加剧,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以及工业、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相互交织[3]。以2014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为例,在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指标下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48%、氨氮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32%,可见农业源排放已从数量规模上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究其原因是缺乏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生机制,在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的同时,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却没有形成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共识,造成部分农村水污染控制工程“晒太阳”、农村水污染监测“盲区”等现象。如地方政府在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权衡中较多选择默许水污染行为、以获取地方经济利益和地方政府绩效最大化,且多年来将环保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忽视了农村区域,或者由于监管技术和成本的门槛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当地农户为追逐短期经济收入通常选择使用可以带来高产的农药、化肥、随意处理畜禽粪便、排放生活污水,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往往选择无污染处理的“三废”排放。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考虑多主体的利益驱动、决策依据以及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共治的内生机制,是激发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
1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水环境“边治理、边污染” 和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困境问题,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做出了深刻阐释:农村水环境资源通常隶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因此决定了农户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如水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从而有了“公地悲剧”[4],而农村水环境保护行为(如水污染治理)却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于是产生了“搭便车”问题,最终导致“囚徒困境”[5]。由此可见,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复杂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冲突作用下的现实困境[6],因此经典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杜焱强等应用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探讨了政府、企业、村民和村委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要求与行为关系,研究表明各方利益主体的策略、行为相互制约[7]。有鉴于此,Dungumaro[8]、Taylor[9-10]、曹海林[11]、于潇等[12]提出了要构建包括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社会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新思路。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是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前提假设之上的,对现实中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的信息不完备性、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有限理性特征、个体到群体行为的作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基于有限理性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演化博弈理论越来越多地用于揭示环境治理问题中的复杂主体交互关系和行为,并涌现了一系列最新成果。杜建国等、金帅和杜建国等、张伟等分别建立了公众参与企业环境行为、政府与社会主体环保行为、政府与企业排污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公众、企业、政府两两博弈的演化相位图和进化稳定策略[13-15]。潘峰等构建了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参与者的行为演化规律、演化稳定策略,得出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的影响因素[16-17]。郑君君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环境污染引发的博弈过程及相关的利益冲突,并考虑了群体间存在信息交互时,监管部门采用舆情引导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的演化特征[18]。钟锦构建了淮河流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水污染控制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淮河流域上下游经济群体合作过程的演化稳定策略[19];Estalaki等将环境罚函数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伊朗北部的Zarjub河的水污染负荷分配[20]。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模型简练和分析方便等原因,上述研究的演化博弈均为两方博弈,而实质上环境保护(包括水环境治理)行为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仅靠两方利益主体的努力较难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
4.1情景1:三方共同治理
由表1可知,若三方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要求系统(I)的平衡点(1,1,1)是ESS,则必须满足条件〖LL〗⑤。由条件⑤中的第1个不等式we-wh-2pe+cg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
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上述演化博弈模型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和表3稳定条件可知此时E2和E8是系统(I)的ESS,E1、E3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这表明,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论地方政府最初是否实施引导策略、企业是否采取净化策略,只要农户愿意参与治理行动,此时三方主体将全部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进而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进入稳定和良性循环阶段。
4.2情景2:三方都不治理
同理,若三方主体都不参c治理农村水环境,即要求(0,0,0)是系统(I)的ESS,则必须满足条件①。由条件①可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罚款可依据其引导治理的成本大小决策,企业是否参与治理的决策取决于其直接排污的额外收益、排污带来的负收益、净化成本的大小,而农户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可能受到参与治理的成本、治理带来的额外收益、举报企业的奖〖LL〗励以及不治理带来的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分别减小条件①中第三个不等式的参数Vsh、Vwh、(1-kh)bh的取值,增加ch的取值,分别调整为0.3、0、0、6,其它参数取值同情景1,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演化轨迹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可知此时E1(0,0,0)是系统(I)的ESS,E2、E3、E8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
这表明,只要减小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的收益,农户不会选择治理环境的行为方式,进而最终影响企业选择直接排污的策略、地方政府选择不引导策略,即三方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利可图,此时系统必定演化至糟糕状态(x0,y0,z0),造成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进入恶性循环阶段。
4.3情景3:三方以一定概率参与治理
该情景描述的社会场景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均以一定概率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即存在(x*,y*,z*)的情形(见图1)。在该情景下系统(I)存在多种演化稳定策略,最终演化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类种群的初始状态及其相互激励、约束关系。为了清晰地验证在该情景下系统参数的变化影响三类种群的策略选择演化过程,即分析模型关键参数的灵敏度,现将参数取值为:cg=2、ce=1、ch=0.5、pe=60、we=4、wh=2.5、Vwh=3、Vse=2、Vsh=1、kebe=0.4、(1-kh)bh=0.8,采用数值实验方法,通过图形直观地分析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cg,企业排污面临的罚款pe、净化奖励we、净化成本ce、排污额外收益Vse以及污染负收益kebe,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ch、政府奖励wh、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Vwh、额外环境收益为Vsh以及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1-kh)bh等参数的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图1中横坐标代表各个自变量的取值,纵坐标代表各主体的参与概率,曲线表示各主体的策略演化过程。
由图1可知,降低地方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可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相反地,提高地方政府对企业排污的罚款,且罚款力度要大大超出企业的治理成本,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同理可知,通过增加企业净化奖励、污染负收益,减小企业净化成本、排污额外收益,可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x1,y1)。减小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增大农户参与治理的政府奖励、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以及额外环境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来(即z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不同角色、策略和行动,构建了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博弈主体通过长期反复博弈、学习和调整策略,形成的最理想策略结果是:(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净化,农户参与治理)。通过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三种群共同组成的系统(I)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以及润州区水环境治理行动的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除了与自身策略的影响因素相关,还受其他两类种群的策略选择影响;
(2)在系统(I)处于良好的情景下,只要农户参与治理的意愿高,地方政府最终将趋向于引导,企业也会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相反地,在系统(I)处于不良的情景下,即使企业愿意采取净化策略积极参与治理,或农户愿意参与治理,但仍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系统其它参与者的响应,最终造成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地悲剧”;一般情景下,研究各方策略的影响因素变化对演化结果的敏感度,发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动方向一致,此时只要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依然可以形成三方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3)通^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村水环境质量提升。
以上结论较好地揭示和解释了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事件持续发生、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关键就在于农户的水环境行为缺乏引导、监督和惩罚机制,造成其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收益小于不参与的收益,最终形成农户不参与治理的行为。立足于上述分析和结论,本文建议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各主体之间通过监督、激励、举报、信息传递与公开、辅助管理、服务提供等方式相互关联,通过这一机制积极促进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第一,创建多方共同治理的农村水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各方主体只有在该平成各自承担的信息任务后才能获得上级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物质激励,其中,地方政府负责水环境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和水污染事件通报,企业提交环评报告和用水排水数据,农户举报企业与其他农户排污行为、地方政府不作为。第二,实施以保护水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绿色生产为导向,转变农业种植养殖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更好地优化水资源利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有机粮食价格补贴、取消被举报及被披露有水污染行为的农户种粮补贴,引导农户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切实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落实农业取用水资源税改革,对规定限额内的农业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对取用污水处理回用水等非常规水源免征水资源税,提高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贵宝, 周怀东, 王东胜. 我国农村水环境及其恶化成因[J]. 中国水利, 2003(14):47-48.[ LI Guibao, ZHOU Huaidong, WANG Dongsheng. China’s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and its causes of deterioration [J].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2003 (14): 47-48.]
[2]郑慧, 赵永峰. 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J]. 农业经济, 2016(3):67-68.[ZHENG Hui, ZHAO Yongfeng .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 (3): 67-68.]
[3]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KG-0.8mm〗: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7):1008-1017.[ZHANG Weili, WU Shuxia, JI Hongjie, et al.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Ⅰ: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 century [J].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4, 37 (7): 1008-1017.]
[4]郑开元,李雪松.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2012(3):162-165.[ZHENG Kaiyuan, LI Xuesong. Research o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2(3):162-165.]
[5]ALONSO J, FERMANDEZ A, FORT H. Prisoners dilemma cellular automata revisited: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pressure [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 experiment, 2006, 6(6):P06013.
[6]沈费伟 刘祖云. 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32-38.[SHEN Feiwei, LIU Zuyun. The 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26(5): 32-38.]
[7]杜焱强, 苏时鹏, 孙小霞.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3):321-326.[DU Yanqiang, SU Shipeng, SUN Xiaoxia. A Non Cooperative Game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2015, 31 (3): 321-326.]
[8]DUNGUMARO E W, MADULU N 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anzania [J]. Physics &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2003, 28(20):1009-1014.
[9]TAYLOR B M. Between argument and coercion: social coordination in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 26(4):383-393.
[10]TAYLOR B M, LAWRENCE G A. Agripolitical organization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presenting farmer interests in regional partnership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2012, 14(4):337-359.
[11]曹海林. 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管困境及新行动策略建构[J]. 社会科学研究,2010(6):113-118.[CAO Hailin.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ory dilem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ction strategy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0(6):113-118.]
[12]于潇,孙小霞,郑逸芳,等. 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思路分析[J]. 生态经济,2015(5):150-154.[YU Xiao, SUN Xiaoxia, ZHENG Yifang, et al. Analysis on network governance idea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5):150-154.]
[13]杜建国, 王敏, 陈晓燕,等. 公众参与下的企业环境行为演化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13, 22(1):244-251. [DU Jianguo, WANG Min, CHEN Xiaoyan, et al. Study on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der public particip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2013,22(1):244-251.]
[14]金帅, 杜建国, 盛昭瀚. 区域环境保护行动的演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12): 3107-3118.[JIN Shuai, DU Jianguo, SHENG Zhaoha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me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 (12): 3107-3118.]
[15]伟, 周根贵, 曹柬. 政府监管模式与企业污染排放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3):108-113.[ZHANG Wei, ZHOU Gengui, CAO Jian. The evolution game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model and enterprise pollution emiss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S3): 108-113.]
[16]潘峰,西宝,王琳. 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97-102. [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6):97-102.]
[17]潘峰,西宝,王琳. 基于演化博弈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6):1393-1404.[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6):1393-1404.]
[18]郑君君, 闫龙, 张好雨,等. 基于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的环境污染处置机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8):168-176.[ZHENG Junjun, YAN Long, ZHANG Haoyu,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oup event handling mechanism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nd optimization theory [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5, 23 (8): 168-176.]
[19]钟锦. 基于演化博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8.[ZHONG Jin. Study o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Hua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ESTALAKI S M, ABEDELMDOUST A, KERACHIAN 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penalty functions for rive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3(8):4201-4213.
[21]福集, 黄江玲. 三方博弈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推手的对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11):18-21.[CHEN Fuji, HUANG Jiangling.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Netcheaters based on Threeside Game[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11):18-21.]
[22]刘连光, 刘鸿熹, 刘自发,等. 新能源接入下风火网三方非对称进化博弈分析[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5(12):1297-1303.[LIU Lianguang, LIU Hongxi, LIU Zifa, et al. Analysis of tripartite asymmetric evolutionary game among wind power enterprises, thermal power enterprises and power grid enterprises under new energy resources integrated [J]. Scienc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12):1297-1303.]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活和自然水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m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³,为极度缺水地区。正是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我国的水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全国主要流域的I~III类水质断面占64.2%,劣V类占17.2%。2012年,全国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严重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同时,中国重大环境污染以及事故频频发生,水污染事故占一半左右。监察部的统计分析,国内近几年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近几年,水环境问题已经逐渐受到重视。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正式向社会公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全文。据测算,“水十条”的实施带动投资两万亿元以上。经过多轮修改的“水十条”将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2016年我国大力推进河长制,进一步明确了水环境问题的责任。2017年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研究决定,对社会影响较大的205条黑臭水体实行重点督办。目前我国水资源逐渐紧缺,水环境治理已经逐渐受到重视。该行业的发展势必将带动水环境治理专业装备的需求和研发。目前在水环境治理专业特种设备领域中,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设备、仪器、仪表和材料等,都存在广阔的开发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目前水环境污染治理相关技术主要涉及到三个领域,即内源污染控制、外源污染控制和监测系统。根据水体周围地质情况和社会情况不同,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也各不相同。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技术。
1.内源污染
通常状态下水环境中的底泥和水体之间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即使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高出水体中的几十倍,在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底泥中不会有污染物释放到自然水体,相反会有部分污染物沉积到底泥中。但是当底泥的物化或者生物形态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氮、磷特别是重金属等污染物会释放到水体,对水体造成内源污染。目前底泥治理技术主要有环保疏浚、原位覆盖和原位钝化技术。环保疏浚技术即将受污染的底泥从水体底部清理出来,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技术较成熟的技术。但是其工程量较大、疏浚过程中二次污染和疏浚底泥的合理化利用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另外两种原位覆盖和钝化技术在国内基本处于研究阶段,仅有少量的工程实践,但其效果的稳定性和可行性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以上三种技术各自存在优缺点,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底泥处理的应用方向很可能是某几种技术的结合使用。
2.外源污染
外源污染主要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主要指未经处理的生活和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水体或者水体上游含有大量污染物。针对点源污染分散、水量小且水质波动大的特点,各个水处理的相关领域都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主要采用的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物理化学法和电解法等,以上技术的组合基本可以满足COD、氮、磷、SS、重金属和油脂常规污染物的降解效果。除去常规的污染物,个人药品和护理品(Ppcps)在水体中的残留也逐渐受到重视。如各种马西平、咖啡因和布洛芬等在水体中痕量存在。这类污染物被排入水体后,通过水体中食物链的累积,会在部分鱼类体内富集。因其具有难降解性、生物毒性和长期危害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该类污染物的处理技术目前都处于研究阶段,主要方法有活性污泥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活性炭吸附和膜技术等。而且大部分技术效果都不明显或只能起到收集和富集作用,只有高级氧化法能将其无害化。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城市雨水具有危害性及资源性。初期径流雨水含有大量杂质,直接排入水体,污染河道;雨水径流有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污染物集中在初期雨水中,因此控制初期雨水成为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的一项主要举措。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措施包括:以自然沉淀为主的屋顶雨水处理工艺、道路庭院雨水处理工艺(滤栅、混凝、沉淀、除油和过滤等)、中间控制工程(建设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植草沟、渗透塘、渗井和湿塘等设施)以及集中处理方法(设置雨水净化设施等)。
3.监测系统
内源污染的治理和外源污染的控制,以及水体环境的改善最主要的是由水质数据来反映。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大部分的水质数据是人为地感官无法辨别的,因此过程中的监测设备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第一,实时准确的水质监测可以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排入;第二,水体数据的变化可以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爆发和水环境的变化有预警作用;第三,长期的水质监测为水环境治理和应急事件的处理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水环境污染治理中水质监测常规指标与污水处理基本相同。目前国产的监测设备与进口设备在耐用性和准确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水环境污染治理中水质监测具有取样点分散、取样难度大和现场实验条件差等特点。水质水文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水质监测:每条河道、水体设置评价断面,初步考虑在每条渠道的起点、终点及重点雨水口下游布设在线式水质自动监测站。水量监测:按相关规划要求,旱季水量不应低于生态需水量;在雨季,综合考虑水系排涝安全需求,应保证有效收纳周边汇水,并控制城市内涝,进行合理排水。应在各重要节点下游布设在线式流速仪和在线式水位计。降水监测:建设自动化雨量站,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址。
三、水环境污染治理设备需求
水环境污染治理设备需求源自于其技术工艺,工艺的成熟基础就是配套设备稳定可靠。水环境污染治理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水利工程的实施,因此将有大量的水利施工机械设备及通用设备(如泥浆泵、离心泵等)的需求。在污水处理专用设备方面除常用的专用机械设备外将增加对增氧推流设备、过滤分离系统、加药系统等设备的需求。下面结合水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技术对相关设备需求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关于内源污染的治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为疏浚技术,疏浚技术较为先进的设备为绞吸式挖泥船,该船将挖掘、输送和排出等工序一次完成。但底泥疏浚带来的问题其目前还无法避免,如扰动带来的二次污染、对底栖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底泥运输问题等。疏浚底泥减量问题也很严峻,一般底泥疏浚的深度50~100cm,疏浚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率底泥,不管是应用还是运输降低含水率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底泥的比阻(反应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测定疏浚底泥比阻值0.8×109cm/g属于易脱水的范围。
目前脱水工艺有机械脱水、自然干化和土工袋脱水。机械脱水环境影响小,效率高,但需要投入大型设备,基建费用高,运行难度较大,自然风干和土工袋脱水在环境敏感地区很难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是伴随着底泥疏浚带来的。以1988-2005年滇池和巢湖的疏浚为例,共完成底泥疏浚2.051×107m³,大量的底泥如果应用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利用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处理,不同地区底泥中污染物含量各不相同,因此采取工艺各不相同。我国目前关于底泥的污染物含量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经测试发现其矿物质含量与粘土接近,因此目前其污染物含量的参考标准和资源利用参照土壤标准。目前已经有部分开展水泥熟料和粘土砖的烧结实验。其次江河湖海等自然水体都具备一定的自净能力,当水体中的污染物或者排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时水污染事件即会爆发。因此造成水体污染事件的原因种类繁多,该类水处理设备的种类也有很多种。
大体包括:针对点源污染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研制的污水处理设备,如为了降低生活污水中氮、磷和COD含量研制的净化槽;降低油脂含量研制的气浮设备和降低污水中悬浮物研制的混凝沉淀装置等;以净化自然水体为目的的设备,例如通过活性污泥法降低水体中的COD和氮等污染物;利用通过加药混凝沉淀去除水中的藻类和磷;通过在水体中种植水生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曝气或者推流设备改善水体中的溶解氧和水力特性减少藻类的爆发等。河道漂浮物和悬浮物的清理同样是水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由于雨水冲刷和私自排放以及河道管理问题,河道漂浮物不仅给河道带来大量的污染物,同时水面漂浮的垃圾直接影响着河道的景观。仅2003年初至汛期末三峡漂浮物的总量达40万m³。目前针对河道漂浮物并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大部分地区为简单的拦截和人工收集。高效简便的漂浮垃圾收集和处理设备在河道和湖泊水环境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结语
水环境污染治理具有覆盖面广、涉及范围大和系统性强等特点,包括城市防涝、污水收集与输送、污水处理与回用、水环境生态修复等内容。因此,在设备需求上更加强调实用性,注重耐用性和环境友好性(如低能耗、低噪声等),在设备功能方面将突出智能化和集成性,实现远程控制,无人值守,自我管理等技术的应用。我国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水污染事件频发,水安全问题正在逐步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水体的特殊性专业化的设备和工艺还不够完善。因此针对水环境治理的相关设备的开发和研制十分紧迫,且其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师路远.不同覆盖材料对沉积物P、N释放的抑制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2015,9(5):2085-2090.
[2]唐艳,胡小贞,卢少勇.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7,26(7):1125-1128.
[3]王鑫淼.纳滤膜去除水中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J].给水排水,2014,40(10):117-123.
[4]陶君.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0.
[5]王嘉学.滇池及入湖河道富营养化治理的人工辅助增氧[J].地球与环境,2008,36(2):183-187.
【关键词】松江区;水环境治理;改善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位于北纬31°,东经121°14′,境内北狭南阔,略呈梯形。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西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区接壤。东北距上海市中心约40公里。黄浦江三大源流在松江南部汇合,东流出境。境内河渠纵横,池塘众多,是典型的水网地带。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区水质逐年恶化,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增加及对改善水环境的迫切需求,上海市及松江区对松江区内河道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整治,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对松江区河道2007年~2012年水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近年来城市河道水质变化趋势,探讨水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效果。
一、水质资料选定及整理
(1)评价时段。选取2006年~2012年松江区河道水质作为评价时段。(2)评价河流。选取松江区定浦河、二里泾、龙兴港、七仙泾、沈泾塘、泗泾塘、通波塘、叶榭塘、油墩港、紫石泾、大邱泾、月湖、茹塘、松江砖新河、建设河等作为主要监测河流。(3)评价方法。根据各河流2006年-2012年各月水质实际监测结果,将各监测点监测值通过数学平均得到一定时期松江区整体水质状况,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2002-3838)Ⅴ类水标准(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对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为:DO、高锰酸盐指数、COD、BOD5、NH3-N、TP。
二、结果分析及评价
根据松江区河道水质监测结果,将2006年~2012年河道各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标准》中Ⅴ类水标准绘制到图表中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2006年~2012年松江区水体DO、高锰酸盐指数监测值除少数月份外均能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图1高猛酸盐指数显示,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水体水质均不超过地表Ⅴ类水标准限值且监测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图2显示2006年~2012年松江区河道COD及BOD5变化趋势,从图中可知2006年1月~2007年7月水体COD及BOD5监测值较大且有较多月份超过地表Ⅴ类水标准限值,随后逐渐减小,COD在20mg/L附近波动,BOD5在3mg/L附近波动,水质改善明显,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从图3可知,2006年~2012年松江区水体氨氮及总磷逐渐减少,但减小效果较COD及BOD5差。从图中可以将氨氮及总磷变化分为3个时段,即2006年1月~2007年7月、2009年7月~2010年7月、2010年7月~2012年12月。2006年1月~2007年7月全面超标阶段,松江区水体氨氮及总磷均超过地表Ⅴ类水标准限值;2007年7月~2010年7月水质逐渐改善阶段,松江区整体水环境逐渐变好;2010年7月~2012年12月逐渐稳定阶段,松江区水环境整体呈现稳定,其中氨氮每年12月~6月超过标准限值且较为稳定,总磷已低于地表Ⅴ类水标准限值。同时分析图1~图3看出,2006年~2012年各年水质状况,均显示松江区水质在12月~7月份水质较差,且12月~4月左右水质呈现变坏趋势,4月~7月呈现变好趋势,其余月份相对较好。
三、结论
(1)通过2006年~2012年松江区水体水质分析,可知松江区水体水质呈现逐年变好趋势,在监测的6个水质指标中,除氨氮外均下降至地表Ⅴ类水标准限值以下,水质改善明显,治理效果显著。(2)松江区河道治理虽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河道水体中氨氮含量始终高于地表Ⅴ类水标准限值。在采用单因子评价时,将对松江区整体水质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故应加大力度治理氨氮超标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维,纪枚.水质评价研究进展及水质评价方法综述[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3):129~132
[2]兰文辉,安海燕.环境水质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2002(3):67~70
摘要: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分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分析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德州市;漳卫南运河;水环境;对策
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组成,河长932km,流域面积37700km2。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8.4mm。漳卫南运河流域为重要粮棉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类,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花生等。流域内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工业有电力、钢铁、纺织及各种化工产业。
一、研究区水资源概况
漳卫南运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40m3,污染严重、运河断流、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等水少、水脏等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1,2]。漳卫南运河在德州市境内的流域面积最为广泛,德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9.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0%。由于近年来水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加之降水资源呈递减趋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4]。
二、漳卫南运河德州段水环境问题
1.河流干枯断流,功能退化
漳卫南运河德州段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大面积河床荒芜沙化,河道淤积,功能退化。四女寺枢纽以下自1965年断流以来,断流天数在300天以上的达14年;南运河已经处于断流状态,河道下游已被开垦为农田菜地,而上游河道内冬季干枯无水,夏季则蓄水成为一塘浮萍。早先的繁华运河航道现今落寞萧条,船闸等各种装备都成了废弃物。
2.地下水超采严重
德州市现已形成中心静水位埋深达19.0m,区域范围达1850km2的漏斗区,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地下水开采深度达500m,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00m深。沿河地下水(生活水井,农灌井)的调查监测表明,漳卫南运河沿河2km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
3.水质恶化
该区域污染源主要有来自漳卫南运河上游的污水、城镇工业和生活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污染[6]。根据2007年水质调查结果,漳卫南运河除漳河外水质均为劣Ⅴ类。卫运河四女寺和漳卫新河吴桥河段的COD的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11.9,44.5,氨氮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6.5,21.2,挥发酚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8.0,38.6,属于严重的有机污染类型。
4.河道底质污染
德州市内主要河流水质均已超过农灌用水的标准,而其中有机污染物和挥发酚超标尤为突出。河道中底质主要污染物是有机质、铜、锌、镉和汞。漳卫南运河四女寺下游岔河段就属于比较明显的河道底质污染。
5.水浪费严重
农业是用水大户,全市年供水量80%以上是用于农业灌溉。但是大部分灌区为老灌区,管理落后,设施、渠道老化,又都采用传统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节水灌溉方式推广困难,水资源浪费严重,有较大的节水空间。
三、对策与措施
1.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要运用各种途径,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水资源紧缺状况,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采取适当提高水价并对农业灌溉用水和家庭困难用水户的用水进行补贴的办法,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采取限量供水,超限加价的办法,强化节水措施;推广节水器具,减少水浪费现象。
2.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走水务一体化道路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依法治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围绕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对水资源开发、输配、节约、保护、治理实行“一条龙”式管理,让有限水资源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有效地遏制水环境恶化问题。
3.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制度
要治理好水污染问题,法律制度是保障,是手段。应开展流域污染治理政策法律和经济措施研究,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步伐,尽快制定重点水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条例,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符合生态承载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水资源协调发展。
4.加强污染物治理
漳卫南运河流域内水污染以工业污染为主,其中化工、造纸、煤矿、炼钢、火电等行业占工业排污总量的85-98%。因此,必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当前漳卫南运河污水处理能力6.27亿t/a,而排污总量约10.38亿t/a。此外,漳卫南运河流域内县级城市还没有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5.遏制地下水超采
对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停采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并利用丰水年份的地表径流和黄河丰水期的来水量,对深层地下水进行回灌,以提高地下水位,遏制地面下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要大力发展大田喷灌,果树滴灌,大棚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达到采补平衡。
6.兴建蓄水工程,提高调蓄能力
德州市内低洼地较多,可通过兴建蓄水工程解决德州市水资源分布上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在丰水期积蓄水量,在枯水期计划用水;并充分利用客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发挥供水区域优势,促进水环境的改善。
7.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
充分发挥流域内水库闸坝等水工程的作用,优化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保证河流的生态水量,提高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漳卫南运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研究,重视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所产生的生态影响。
结语
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终极目标。漳卫南运河的水污染是流域性污染,需从漳卫南运河重点污染源治理入手,建立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措施,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本区域水环境治理保护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翟学军.节约保护水资源促进漳卫南运河的可持续发展[J].海河水利.2009.2
[2] 庞爱萍,李春晖.漳卫南运河水资源与水环境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J].海河水利.2008.3
[3] 吕其英,宰维东,付静.德州市水环境状况综述[J].海河水利.2009.2
[4] 潘立云,王玉珏,谢营.德州市水资源特点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3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创新,管理
Abstract: water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Throughout the c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situ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the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is all-out efforts, but the effect is very ideal. As the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irements increasingly improve, the government in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way needs more outstan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people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demand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nse, water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so has been increasing.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wujiang ci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environment of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diversificatio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enterprise establishing the green industry chai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ublic green consumption market established dynamic mechanism and so on four aspects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 wujiang.
Keywords: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课题背景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在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发展与水密不可分,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依水而生。经济社会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决定着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但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人类生产活动的不良行为和自然影响导致了水环境不断恶化,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河流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人类与水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人类因河流而生、因河流而繁、也因河流而亡的事例在人类历史上时有发生。如何协调好城市对河流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河流保护之间的关系,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使城市与河流能够和谐共生,这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有效的改善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一河流和谐发展,则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构建可用于指导实践治理与可持续管理的水环境治理方法。
2水环境创新管理综述
环境问题是指存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坏,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环境问题是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引起的。所谓行为的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在经济行为中,它既包括生产的负外部性,也包括消费的负外部性。例如,工矿企业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行为,居民在使用助力车或汽车的过程中排出的尾气,都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均有负面影响。环境问题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其中,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属于环境问题中的一种。
水环境管理属于政府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强教授在《社会管理创新》讲座中谈到社会管理所讨论的社会“不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管理,更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管理,也不是治安意义上的社会管理” 而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特殊的、然而是基础性的领域”,社会管理是针对特殊社会领域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具有中国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特点的新型社会管理。
当今社会的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畸形经济增长的消极结果,是过分注重以GDP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产生畸形政绩的冲动。30多年来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国策的片面理解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一个是其他领域的弱化,比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一个是经济建设的不良后果还要由其他领域,特别是社会领域来承受,水流域的污染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眼前,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管理是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如何创新的管理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是一项严峻的任务,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
政府在环境管理呻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但是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过于依赖行政强制管理手段,也需要庞大的政府行政力量,行政成本巨大,利益“寻租”频发,环境管理效能低,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管理的要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多年来,中国试图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减缓发展对环境和生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发展压力巨大,在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在如何推动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中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中国己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先后颁布了二十多部环境与资源法律,100多件法规和规章,并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之前公布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003年7月,为积极响应约翰内斯堡世界首脑会泌的有关决议,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以政府为主导,过多强化使用强制性环境管理手段,缺乏有序和健全的经济、引导、参与、激励和教育等管理手段。由于政府行政主导型的环境管理体系需要相对庞大,职业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队伍,管理手段和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地区尚不具备有效实施法律所要求的行政管理能力。比如近几年,在淮河、太湖等流域采取“会战式”的污染控制行动,主要也是动用行政系统的力量,尽管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社会创新管理将是今后国家管理的长期任务。我国政府对环境管理也提高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大部制改革后环境保护部的成立为环境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令天,环境管理也需要进行变革,需要从环境管制向环境治理进行转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境管制”强调政府对社会的单向统治,基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环境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双向运动,基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商、互动与台作。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环境管理运行模式;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在环境管理中的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政府在环境管理中是不是存在“越位”、“缺位”,管了许多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经济与环境是备被对立了起来,企业在环境管理中被动参与;公众的作用是否得到应有的重视,游离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之外,缺乏参与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等问题。对于我市,环境容量饱和,污染问题屡有存在,特别是我市水网发达,对我市的水环境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吴江水环境的特点及现状
吴江市北临苏州,南接浙江,东靠上海,西连太湖。全市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历来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美、因水而灵。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县市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人的压力,环境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中最具挑战性的闷题之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水资源利用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适应,水环境恶化、环境总量饱和已经成为吴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是目前的环境管理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不能有效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治理环境,如何改进环境管理模式,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创新管理,改善水环境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优化全市人居和投资环境,实现水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水环境的创新管理
吴江正处于一个发展转型的阶段,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政府管理也正在从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治理体制转变。环境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新的发展时期,环境管理也面临转型。但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环境管理的文献查阅,目前环境管理大部分集中于环境管理手段的研究,如:排污收费、排污许可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等等。从政府、企业、公众多元视角来研究环境管理模式还不多。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重新审视现行的环境管理模式,以环境管理主体研究为切入点,应用科学发展观和新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其创新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该从传统的政府唯一主体,向政府――企业基于参与式治理理论,提出环境管理公众多元主体进行变革:二是针对传统命令控制型环境管理的高成本、高对抗、低效率,从政府企业――公众多元视角,提出基于合作、共赢、高效的创新环境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 以绿色科技创新推动我市水环境治理的深入发展
确立企业在绿色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通过不断进行绿色科技创新的企业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水环境,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要从战略上确立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绿色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绿色科技创新能力。要逐步使科技体制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治理水环境;政府要通过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治理水污染。
4.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环境治理创新活动中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目前我国科技资源有限的的条件下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治理水环境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绿色科技创新活动中配置资源的作用。一是始终要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首要作用。通过要素市场改革,使绿色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便捷地配置创新资源;通过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链。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绿色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组织创新活动,在创新绿色产品做到一定市场规模后,再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绿色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产学研结合始终围绕市场开展。以前很多研究课题是封闭循环,现在必须面向市场开放循环。必须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可由政府和多家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从而集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把绿色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绿色科技创新提速的“助推器”。
4.3 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治理水环境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要提供市场潜力支持,促进有关色科技创新治污的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治污的具体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绿色科技投入、实施促进创新治污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实行政府采购等;保护科技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治污要素的流动,调节各科技创新治污主体之间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4.4 创新环境管理的模式
首先环境管理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以往的环境管理工作主要由环保局一个部门来进行,其他部门消极配合。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明确了职责,使得环境管理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由以往的“要我保护环境”,变为“我要保护环境”,真正实现了“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其次要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末端治理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对污染物进行全过程控制,对污染物的产生、转移、排放都进行控制。如:危险废物的管理.从原材料的进口,工艺设计,危险废物的转移,到最后的无害化处理都加强控制和管理。第三,是由污染源治理向污染预防、生态保护转变。在开发初期就对区域的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规划,区域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区域的适当地方建立了一批农业生态基地,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第四是由阶段性的推进向持续性的改进转变。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改进的思想要深入水环境管理,每年对重要环境因素(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和更新,每年制定新的水环境目标和指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真正体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
本文选择了新的切入点,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研究城市水环境治理运用公共政策分析,强调创新管理,对吴江“十二五”期间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措施。相信在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努力下,吴江的水将更蓝,生活将更加富足。
参考文献:
[1] 解振华,王曦东.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5):1-4.
[2]《吴江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2009.3
[3] 《吴江统计年鉴》,吴江市统计局,2007-2009
[4] 沈依云.建立现代水务管理体制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公用事业,2005年,第1期:2~5
[5] 左其亭、马军霞等.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水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
[6] 王涛,苏州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研究,唯实,2005年,第6期,P39J,I
[7] 程晓冰.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冰利发展研究,2003.8:26--27
[8] 钱易,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