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0 11:41:44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延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延安精神指的就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大学生就业是每个高校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要说当前国家对大学生最关心的也是就业和受教育水平。这当中践行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只有把这两个方面践行好,才能更好的创新,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好的主动就业。如何很好引导当代大学生很好就业,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和国家不断探讨和完善的话题。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的基石,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首先要对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有个较全面的认识,正如走路先识路。只有找准方向,才可以走好路。目前几乎大部分高校都会给大学生讲解大学生活规划的课题,有些高校甚至已经把大学生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可见大学规划的重要性。对于正确就业观的认识我们必须从一进入大学校园就着手四年生活的规划。正如英・怀特海所言: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磐。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这样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对大学四年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

公务员考试像其他的考试性质一样,都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人要胜任公务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公务员考试又是如何来考察的。一般来讲,公务员笔试侧重于考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资料分析及判断能力。面试侧重于考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求职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举止仪表和气质修养。了解这些以后,就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有意识的锻炼、培养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大学期间,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提升和突破,即便是将来不考取公务员,从事任何工作,都是有益无害的。其次我们要知道做好公务员要具备基本的为人民服务的义务。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到乡邮递员王顺友、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谛。我觉得公务员一定要具备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先做好自己!

考研要清楚自己专业的特色,了解那些专业和自己的专业有交集,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师姐师兄的就业体会,使得学以致用。

《就业协议书》丢失原则上学校不予补办。如确需补办,丢失者必须写出书面说明材料,由所在院(部)调查,审核,并出具单位丢失证明及登报声明,由就业服务中心公示两周后方可重新补办。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会给出很好的优惠政策,这部分学生要充分了解当前国家政策,合理利用,使得自己的创业之路“前景”清晰。

对于那些比较盲目的大学生来说,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然后就是有的放矢,沉着应对。

从某种意义上讲,“延安精神”与思想“活的灵魂”有着密切的联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艰苦朴素是构成了延安精神的核心。这个核心又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总之而言,大学生活是人生中美好的一段时光,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应该提前增长自己的见识,不仅在面试时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要灵活应对,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充分准备,从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吸取经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大局意识,其次要懂得先在基层锻炼的好处,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就业!为此我们需要在大三开设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就业方面的启示课程,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活动,如在挑战杯和博学杯竞赛中加入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以及创新创造设计大赛和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竞赛等体系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前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新生,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对就业及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最后希望每一届即将毕业的学子事业有成,一切顺利。

参考文献:

[1]王帅.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

[2]胡红霞,张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08).

第2篇

学校以校企融合为基础,构建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一是构建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系。包括确立师生的教学规范及相关制度,所涉及的职业规范需求及标准,并进行系统的建筑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日常教学准则实施。二是构建以鲁班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建设体系,使之成为共享的价值观、哲学观。以人本主义为根本,校企共同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定期举行相关仪式,并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三是构建以弘扬鲁班精神为核心的物质及环境文化体系。校企共建校园环境,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环境中文化的建设,使深层次的文化更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

做 法

校企共融形素质教育模式。由学校主导,引入企业理念文化进校园,组织形式多样的技能节,开展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各系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背景、择业愿望,分门别类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量身定制。企业高管走上讲台,讲工程案例,做专业指导。教师层面则实行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制度,兼职班主任由专业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承担,通过教师主导,融合校园文化理念于教学实训中,使素质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校企共编教材及网络学习载体。学校开放校园网络,专门开设学生素质教育网站,另外在产学研及各系网络中提供合作企业的网站资源和信息;同时开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增加有关人文书籍的采购,扩充图书馆藏书的人文内涵。系统性的素质教育则由校企共同编写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教材、汇编及读本。自2007年开始,学校组织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组对人文学科的教育、民族文化的教育、人类意识教育、精神修养的教育、建筑学科的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培养职业院校人才所需的能力本位、一专多能、竞争与合作、终身学习、情感智慧等为目标,进行建筑类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组。学校现已出版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文学史略》《中国建筑文化读本》等,并且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在前两学年渗透教学。根据与企业合作的紧密度和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的情况,与企业人员一起编写《2010年度浙江建设学院校外基地优秀案例集》《浙江建设学院合作企业成员简介》,在成员简介中重点介绍了部分大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

校企共育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定期举行体现鲁班精神价值观的各种仪式与礼节活动,故事、礼制、仪式、集会、教师会议、运动竞赛、社团活动都是很好用以沟通和表达文化的方法。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于2003年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人员。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依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心理普查、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社团活动、网络交流、宣传普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阳光心育工程于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2013年9月,定向体育运动又被评为浙江省校园文化品牌。

校企共建体现“鲁班精神”的校园物质及环境文化体系。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定位,与森禾集团等企业共建整体校园的植物分类区,强调植物品种的丰富性,体现学习及科普价值。校园的不同植物区块由凯华等多家企业设置了校友林,以体现“念师恩”的主题。其次,构建大量体现“鲁班精神”的雕塑及石头小品。学校的所有道路也都结合建筑历史上著名建筑大师或鲁班精神进行了路名的标识。最后,注重在教学环境设施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校园与企业文化。比如在图书馆、实训楼、教学楼中体现各合作企业文化。在校外基地体现学校的优秀文化,如对省级优秀文化品牌“心育文化”进行企业推广,为企业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

成 效

第3篇

【关键词】 疾控职业精神; 人文精神缺失; 职业精神内涵; 培育与弘扬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2.064

当H7N9流感疫情突如其来之时,疾控人和疾控职业精神再次被人们提及和期待。十年前的非典、五年前的汶川地震,体现了疾控人在危难时刻勇于担当、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疾控精神,让“疾控”这个名词深入百姓之心,使“健康最美,疾控相随”的服务理念为百姓所认识,更使践行防控疾病、守护健康诺言的青年坚定了成为疾控人的决心。笔者在迎战H7N9流感疫情之时,对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有一些初浅的思考,具体如下。

1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1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卫生行业特有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行业的具体体现[1]。疾控职业精神是疾控事业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它体现一个单位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营造良好的卫生职业生态,扎实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体疾控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经。

1.2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原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在去年4月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构建、培育和弘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激发社会责任感,更加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2]。深化医改既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更需要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道德坚守。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可以为推动卫生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3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实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面对城乡居民、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广大人民群众要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这就要求疾控人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使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1.4 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内在需要 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教育引导全体疾控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好地履行医疗行业的岗位职责,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强化自身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疾控机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疾控机构的软实力,推动疾控机构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3]。

2 80、90后疾控人的人文精神缺失

2.1 家庭道德教育淡化 80、90后的疾控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及交往经历,加之有些家长又过分溺爱,使这一批人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给予爱,存在较自我、任性、责任和义务意识不强等问题,道德认知局限[4]。

2.2 中小学情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是以学业教育为主,忽视了相关的情商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多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量,较少涉及情商方面[4]。故教育出来的医学生往往智商较高,情商偏低,而疾控人的工作对象是情感非常丰富的人,这就会影响到事业的发展。

2.3 医学人文教育力度不够 我国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少有的人文教育也是通过课堂教育完成,不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考核机制更注重医学生的成绩考量,造成部分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重视职业精神教育,导致发生价值观错位、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

2.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80、90后的医学生踏入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一些负面因素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观发生错位,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对80、90后的疾控人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他们在职业精神的认知上产生了迷惑甚至动摇。

3 充分理解疾控职业精神的深刻内涵

3.1 中国传统的医学职业精神 儒家哲学是传统医德形成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伦理学基础,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现在医学领域就要求医生体恤生命、善待患者,从伦理角度去考虑病患的情感需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5]。古代医家把“仁”作为行医的前提和出发点,他们在医德实践中体现出的“仁爱救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对患者“事如慈母而有常”、“轻财如粪土”的精神风貌,精通医理、诚于医道、“慎疾慎医”的职业规范,从而体会到了道德的力量[6]。

3.2 西方的医学职业精神 在整个西方医学伦理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希波克拉底誓言》最早提出医师最首要和最基本的就是不伤害患者。由美国医生联盟、欧洲内科医学联合会等于2002年的新千年《医师宣言》精辟地分析了医学专业精神的内涵,表达了医学行业的严格自律精神。《医师宣言》包括三项基本原则(要素),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和社会公平[7]。为落实《医师宣言》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医师宣言》还提出十条职业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7]。

3.3 与时俱进的医学职业精神 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2],在卫生行业中有着长期深远影响的白求恩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尊重科学,精益求精的医学创新精神,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公平正直、患者至上的爱岗敬业精神等。

3.4 独特的疾控职业精神 疾控职业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理念,既传承老一辈防疫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呈现蕴涵专业特色、体现当代疾控人精神风貌的精神表述。在卫生部倡导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中,各地疾控部门积极投入,认真讨论,总结凝练。如山西省的“和谐务实求精创新”,山东省的“协作奉献创新发展”,湖北省的“科学奉献凝聚超越”,河南省的“团结创新求实奋进”等,特别是上海的“曲突徙薪、博学明道、方寸纳海、健康为上”十六字精神[8]。曲突徙薪:体现疾控行业的特点、“预防为主,健康第一” 的疾控理念。博学明道:体现疾控人应有的素质和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明淡泊宁静之道、明团结协作之道、明纪律严明之道、明敢于担当之道、明守家护国之道、明甘于奉献之道。方寸纳海:体现疾控人应有的胸怀和工作态度,疾控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隐姓埋名搞防控、抛头露面救大灾。健康为上:体现疾控行业工作的目的,疾控工作涵盖了疾病发生前后各个环节,目标就是使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8]。

4 大力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疾控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的兴国之魂,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魂,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培育之魂。只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培育疾控职业精神全过程,融合到人文教育、疾控文化建设之中,以无形的感召力引领疾控人确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正确分析和对待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4.2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疾控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探究其目的而言,最主要地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10]。正如感动中国华益尉的颁奖词里所说: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患者。选择某一职业,就要自觉地接受这个职业的种种界定和约束,就要不折不扣担当这个职业的必须承接的种种责任和义务。选择成为疾控人,就是选择了从事一种默默无闻、未雨绸缪的事业,就要承受平时不易被社会和公共关注、不易成名成家,就要担当“守护健康的使命”。

4.3 以爱岗敬业展示疾控职业精神 在影响工作的“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重要因素中,“态度”扮演着带动的作用[9]。要敬业,首先要爱岗。态度体现职业责任心,是促进尽职尽责的精神动力。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责任感,使疾控人面对各类突发、危险的新老传染病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冲在防病一线,站在患者身边,随时随地勇敢承担防病保民责。这种有作为、有担当、有奉献的敬业精神,需要自我教育和长期培养,成为了惯行动,将疾控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塑于行。

4.4 以人文素养提升疾控职业精神 医学作为与人类社会生活关联最密切的科学,医学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其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10]。人文素养是疾控职业精神培育的基础,把思想教育的训导和文化情感的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除了掌握本学科技术和新进展外,还必须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10],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养关怀的习惯,使每个疾控人都能在科学价值观、职业化服务态度、与人沟通能力、工作心理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等方面有较快和较全面的提高。

4.5 以精细化管理强化疾控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的培育除了灌输教育外,还需要本人的自律和制度管理适当的约束和有力激励,要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单位内涵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中。作为《医师宣言》的支持者和签署者之一,中国广大的医务人员更应积极的将这一职业理念和自我规范体现到的日常工作中[11]。要建立反映疾控职业精神的核心理念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医德电子档案,对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和医学伦理知识培训、文明规范服务、表彰奖励及服务对象投诉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并正确运用考核结果。

作为一名新疾控人,要把自己的职业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信仰,要始终怀揣热情、激情和爱投入到这项职业或信仰的追求中,将培育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全过程,传承老一辈防疫人的精神,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精神,在工作中践行与弘扬疾控职业精神,用行动履行“守护健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董浩.对医院文化与卫生职业精神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791-792.

[2]张茅.深化医改需要精神引领[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9):4.

[3]马晓丹,王子薇,闻德亮.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建设的有效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29-31.

[4]孟令涛,赵峰,梁慧敏,等.新时期医学生职业精神自觉性培养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9-701.

[5]赵杰荣.《大医精诚》中职业精神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研究,2013,31(5):22-23.

[6]邹苏,张宗明.中医文化伦理观念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6(5):56-58.

[7]王维民.实施医学生的全人教育,塑造医师职业精神[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0):732-734.

[8]傅申,戴谷,冷光鸣,等.在开展“上海疾控精神”大讨论活动中的主要做法和体会[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6):500-501.

[9]和新颖,李恩昌,刘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165-166.

[10]田蕾,赵玉虹,李建国,等.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中的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553-557.

第4篇

作者:黄景彬 梁健 吴文森 杨柳山 张赋 龙驹 江毅 范悦

【摘要】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 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an essential qualification for medical staff for it bears directly to patients ’health and well being. Therefore,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ism of w ill - be medical staff that is, the medical stude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education can be conducted in the following 5 aspects: the course should carry on and further develop human ism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t should be based on humane studies, thu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n professionalism. It should intensify medical practice among students. It sh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on professionalism among clinical in terns. Last but not least it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和社会地位,经历,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医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等交错在一起,现代的医学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除了具有广博精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深厚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 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 要讲究方法和途径。

1 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 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 在任何情况下, 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其中, 职业精神指的是理想信念, 敬业与责任, 是一种在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对职业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养成的, 表现在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关爱病人的健康, 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 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 专业精神是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 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 防止差错事故, 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为人类健康服务。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的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1],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对此,我们试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医师宣言》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列为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这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认同,医学虽然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却都是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的,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的。要做到这点必须坚持利他主义,也就是我国长期提倡的“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医师富于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 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 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 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

2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医师是利用专业化知识、临床技能和经验来保护及恢复人类健康的一种职业。

医师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医师与患者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建立诚信可靠的关系。现代职业能力是不仅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包括了人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事物的智、情、意诸方面的表现。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学生的身心、情感、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题。培养学生走上岗位所需要的敬业精神、自我提高、创新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等能力,这就是职业精神培养关注的内容。

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职业精神是每 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职业精神教育是每个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必修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及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医疗工作逐渐成为一种高技术、高付出、高负荷、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期望的职业。教学医院有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医生的职业崇高而神圣,具有高风险性,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以职业精神教育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

美国医学会医学院校处及美国医学院校协会于1998年5月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美国绝大多数学校已认识到有必要把职业精神看作医学生教育的关键因素来强调,纷纷开设了有关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的正式课程。同时,他们还明确地强调了医学院校教学中职业精神的属性,即个人兴趣服从于患者的兴趣,坚持高尚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响应社会的需要,表现出核心的人性的价值[3]。美国把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其特点是系统化:从医学生、教师、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都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和体系;终身化: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引发人们对职业精神的思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小组讨论、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3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通过专题讲座、分组讨论、角色模拟、具体实践、典型事例分析、个人观点表述和对“隐匿”事件的处理等手段培养医师职业精神。医师职业精神同样也可以进行评估,目前采用的评估重点已从传统判定型的总结性评估转化为重视品质提升的形成性评估,即更加看重医师的进步。有效的医师职业精神评估需要设定多个考评者、不同的考评地点、真实的环境、可能涉及医患冲突的场景,考评过程需要在严肃又不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新形势下对医师职业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已不仅仅是好医生的标准,它已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条件。特别要注意加强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注重提高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师职业精神的养成,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参 考 文 献

[1]黄国琼.美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状况.医学与哲学,2001;22(2):52-53.

[2]王小芬,朱新.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3]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0):26-28.

[4]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6): 3-4.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05-02

当前,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高。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调整,技能的培养成了职业教育的重头戏,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人文教育的缺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职业学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绝不仅仅是以就业为教育目标,还要让这些技能人才在职业活动当中担当好角色功能,满足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医学教育是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 “就业”需要人文精神

职业学校以就业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实现学业与岗位的无缝衔接,需要对各专业输出的职业角色进行精准定位,按需培训。大学生要对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活动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加深了解,以便作出符合社会和职业规范对相应职业从事者的期望行为。

传统的生物医学近百年来遵循“诊断―治疗模式”,将病人看成疾病的载体,忽视了“人”这个本体的特殊性,逐步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成为现代新型医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社会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期许,以护士角色为例,承担着照顾和安慰病人,为其进行诊断和护理的功能,同时还是在帮助病人争取利益时的代言者和维护者,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时的教育者和咨询者。职业角色功能的多样化表明只懂得“专业技能”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患者及家属更需要一个能够秉持爱心给予情感关怀的医生,不仅要精通医学技术,还要具有仁爱精神。

2. “立业”需要人文精神

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职业规范和标准,也就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每一个职员必备的基本品质,也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将这些规范和标准内化为从业人员的基本态度和观念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在校大学生入手。同时,医疗卫生专业的大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义务,高风险的工作和重大的责任压力使得医德建设尤为重要。

特鲁多医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常常被医务工作者当作道德行为标准。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由于医学技术的局限,很难做到治愈每一个病人,医生只有用精神去关爱,用情感去温暖。冰冷的医疗器械、功利的卫生服务、机械化的看病流程、紧张的医患关系都在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是道德情操形成的前提,要求大学生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出色地完成工作要求,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3. “立身”需要人文精神

终身教育原则提倡要求大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人文素养,以便在其人生就业、择业、升职、创业的各个阶段都能自我调适、和谐生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职业教育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存在着高职大学生就业不难稳定难的事实。毕业生频繁跳槽成为常事,用人单位用工难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缺乏正确职业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多元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水平难以满足职业要求的提升。个人成长需要人文精神,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要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满足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多元需求,就业与立业、就业与立身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注,对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对价值理想的肯定和追求,重塑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孜孜以求,创造出了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融互补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就是在医学人文方面也能找寻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1. 儒家与医学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深远。儒家和医家都强调对人的关注和重视,尊重人格尊严,满足人的需求。孔子“仁说”的核心就是人,更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所谓“仁者人也”;从医者更是和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打交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与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相吻合,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能救助他人于苦难。儒家讲仁义道德,医家讲医德医风,身心修养有着良好品德的人才能存仁心、行仁术,视人如己,竭尽心智解除病人痛苦。所以,晋代杨泉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的从医先决条件。所谓治国施仁政、治病行仁术,医儒同道在历代医家大儒身上得以体现。宋代大儒范仲淹就曾经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历代医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师职业精神 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高职高专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12―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地位,经历,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医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等交错在一起,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除了具有广博精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职业价值、职业态度在医学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具备医师职业精神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成为一名名医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途径。

1.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人的一种内在意识,是一种理想信念,敬业与责任,是一种在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对职业理想与信仰的追求,再通过行为进行表达。

医师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表现在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维护医学的圣洁与荣耀。

2002年由美国内科基金会、ACP 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医师宣言》为当代医师提出了21世纪医师职业精神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其基本原则包括三点:一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二是患者自主的原则,三是社会公平的原则。医学知识虽然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却都是把治病救人、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的。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是一种态度,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医师富于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2.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意义。

2.1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医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的必要性。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严重失衡,很多医学生主观上也认为专业课比较重要,而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以人为本,要为病人服务,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所以医学生要成长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培养。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育高等医学人才的重任。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观愈加深入人心,这一切都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学生的身心、情感、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题。培养学生走上岗位所需要的敬业精神、自我提高、创新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等能力,这就是职业精神培养关注的内容。作为以培养未来医护人员为己任的医学院校,必须在医学教育中,围绕专业特色,大力创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从教育的手段、方法及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彰显专业性,追求实效性,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2.2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病求医”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向合约式医患关系转化。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认识的提高,从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来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社会中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被曝光的有悖医德的人和事,也从反面证明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医师职业精神对于当前医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3.新时期培养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3.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

医学院校大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组织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良好、友好的心理和人道主义情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多元化的社会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要求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通过案例教育,课外实践如志愿者劳动、假期社会调查、跟随教师义诊、以及暑期“三下乡”活动等情景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专业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将每次社会实践纳入成绩考核,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而且能激发爱心、责任心。加强对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意义重大。医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

3.2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帮助医学生明确目标和坚定信念。

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环节是基础环节,除了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医学伦理学等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外,还可以形成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医学生一旦牢固树立了医德信念,就能依据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鉴定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善恶,自觉地依照自己确定的信念去选择行为,所以,确立医德信念是医德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3.3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医学生自主创新和团结协作。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土壤,医学院校应结合实际,培育有医学特色、催人奋发的校园精神,建设内涵丰厚、“医”色鲜明的校园标志。学校应积极营造博爱、奉献、遵从伦理道德的校园人文氛围。比如每年的护士节,医学院校举行隆重节日庆典活动;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解剖学课程学习前,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向那些曾经的生命默哀,感谢他们身后对医学的贡献;建立校史陈列馆,让学生不断地接受着校史的熏陶等。这些都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与医学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为医学生的探索、创新,提供一片天地,让志同道合的学子们可以在校园里,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和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4充分利用实习阶段,延续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完整性。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所处阶段不同,侧重不同。临床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是医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由学生转变为医师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不仅可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理念渗透的最佳阶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接触的人、面对的事都是形形、错综复杂的,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而现实与理想毕竟还是有一段距离,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学生的思想会随之产生波动,这更需要带教老师的及时引导和沟通,晓之以理,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以论坛、微博、QQ群等形式,加强与带教班级实习同学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正面导向观点,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通过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坚定服务人民的决心,充分利用实习阶段,延续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Project of the ABIM Foundation,ACP-ASIM Foundation,and European Federation of Internal Medicine.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 : A Physician Charter. Ann Intern Med. 2002,136(3):243-246

[2] 钟南山,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伦理学杂志,2007(4)

[3] 张轶 黄祖辉,浅析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年6月24第3期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

作者简介:

第7篇

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今后医患关系的改善及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改变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1]虽然对人文精神的探讨是一项无休止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表达完整即可,无需在字句上作过多的争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科学不可或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要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医学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最具有人文意蕴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2]在承认医学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交叉和融合的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医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

一、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价值

1.促进医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个个体,其独立健全的人格,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其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大量的课程、实践实验、活动都围绕增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展开,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4]医学作为生命科学,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在医学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促进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培育关爱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和公平合理的医学人文精神。

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矛盾突出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知道化解医患矛盾远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有很深刻的体制原因、环境影响及心理因素。有人批评道“在医学的服务上不是以病人为中心,而是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5]实属当下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医患关系的基本主体是患者和医生及医疗单位,基础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患者抱怨医生对自己冷漠、不负责任、开“大处方”挣钱,医生抱怨患者不通情达理、嗦等。然而医生如果能抱着“关爱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公平合理”地对待病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不是很困难的事。医患关系,医生处于主动、优势和关键,处理好医患关系主要在于医生。所以对医学生要加强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这种仁爱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承载的核心内容。

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疗行为被称为单一的生物医学行为,其唯一目标在于解决生物意义上人的问题,被称为诊疗行为。作为病人,其伤口得到愈合、生理功能得到恢复,诊疗的目的就会实现了,而不会去顾及病人其他。但是病人在疾病或是意外中遭受的创伤却不仅仅局限于其生理意义上的。汶川地震中获得救治的伤病员,伤病虽得到了救治,但是他们却很难走出由于痛失家人的悲伤,很难面对由于家园顷刻崩塌的恐惧,在后来的救治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对病人的救治不仅仅是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救治,更是心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救治。这种疾病治疗的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由美国恩格尔哈特教授于1977年首次提出。医学不再仅仅关注生理意义上的救治,而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对疾病本身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他不良后果进行一并诊治。笔者认为,所谓的生物社会医学就充分反映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科学性解决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救治,人文性解决的是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救治。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培训,培育现代医学生综合的医学人文观念,将极大有利于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

二、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种种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缺失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生命的尊重不够。生命是至上和无价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救治,不管他是穷人或是富人。当前老百姓对看病是充满了畏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是个案。医疗、教育和住房被有的社会弱势群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难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是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而不是营利或挣钱为第一目的。先交钱再看病,不交钱不给看,钱不够就停药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金钱的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在于教育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伤的信仰。没有这种教育成效,医学生培养是“跛脚的”,医学生德育是失败的。如果不从学校开始对其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等待其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一些不良影响和诱惑,尊重生命的人文价值精神就很难培育成功。

2.对病人的关心不足。人们形容医院经常使用“冷冰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其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医院里有很多离开亲人无法治愈的病人,更想表达的是医生对患者冰冷的态度。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看病是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每时每刻都热情洋溢、关心有加;另一方面,热情或是冷冰医生会认为不会影响到对病情的研判,疾病的治疗。殊不知,医生一个微笑、一份鼓励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和谐的态度,更是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有患者抱怨到:排队等了十小时,问了我五句话,看了我三眼,就结束了。在美国,一名医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名美国医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仅有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关心病人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把病人不仅仅作为工作对象,也是朋友和家人。关心他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长期教育和熏陶。

3.对病人的仁爱欠缺。医乃仁术,医生是最富仁慈博爱的职业。没有哪项职业能像医学职业这样具有直接意义和应当充满仁爱。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现实中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冷漠;在诊疗中有的医生喜欢给病人开“大处方”;在诊疗中有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视而不见,这些都表现出对患者的仁爱欠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的精神要求在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护理中关爱病人,坚持病人利益最大化,坚持有利与无害,坚持尽量给病人带来最小的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害和损失。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平时、着眼于小事。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实习见习中,要注重培养其关爱同学、帮助室友、关心患者的优良品质,使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4.对资源的分配不公。我国医学科学在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民营医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生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是不足和稀缺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当前的医疗资源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分配不公平,是一种平均分配和单一购买分配机制。不同的病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的程度是不同的,平均分配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病人全部涌向大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有的病情不需要到大医院,真正需要的患者因为优质资源稀缺又难以获得;从医院角度来看,大医院门庭若市,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小医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分配从医学的本质出发就注定了医学应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医疗资源的配置公平合理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政府体制机制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当着眼于四个方面的努力。

1.在思想上重视医疗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并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观上要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医学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只有主观上重视,客观上才会采取措施去加强,否则就会陷入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重视的矛盾境遇。就学校而言,应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投入,在学科建设课程中优先考虑人文学科和课程,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文社科教师,并加强对其培养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教师而言,不能认为自己任教的学科是边缘学科、自己是“边缘人”就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注重对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研究,注重人文精神传播、关注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就学生而言,要端正学习态度,纠正错误的学习思想认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巩固的“专才”和“全才”。

2.在人文课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要重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医学院校要克服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重视医学自然类课程轻视人文课程的偏激思想,更不能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这本身就是医学院校的一个特点,很多医学院校本着为学生“减负”的动机,人文类课程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压缩课时的就压缩课时,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人文类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影响了人文类课程的形象。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建设,发挥其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开设人文类必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古文等。对于这些课程要保证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不受轻视和挤压。二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人际沟通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这是首要和基础。

3.在医药学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全员意味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6]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课程教学、实验实践都密切围绕医学的主题和中心,因而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主要是专业课即医药类课程。但不能认为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毫无关联,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类教育内容截然分开。实际上,医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如中医学中关于医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精神内容,又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誓言。相对于人文课程有关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教育更加潜移默化,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和信仰,因而效果更好。医学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对医学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担起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授业”任务,更要完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传道”任务。医药专业课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认真备课、勤于思考、注意挖掘、把握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科学知识和技能、人文知识和精神传承的双重任务。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胎记”,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基础逐步凝练出医学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灵魂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爱心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义务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熏陶,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长。三是抓住契机,开展好节日活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节日活动,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好节日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活动。引导大学生逐渐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对医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反对崇洋,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人文教育活动。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迫在眉睫;今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任重道远。相信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我们医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王卫,房宏君.时代精神的滥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0-53.

[2]孙宏亮,姜兰姝.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6):797-799.

[3]严钰峰,王见之,张慧琴,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2)89-92.

[4]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5]周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