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1:41:43
序论:在您撰写能源服务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酒店人力资源 人事政策 员工素质
绪论
酒店业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外资进入中国酒店业。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饭店业将进一步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无数的高星级酒店在城市间拔地而起的同时,酒店从业人员的能力是否也达到了高星级?恐怕答案并不会让人满意。随着酒店数量的爆炸性的增长,饭店的从业人员的能力却跟不上酒店的发展速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个应该是酒店管理人员的心头大患。唯一的途径就是对酒店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
一、酒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训中存在问题
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熟悉酒店内部的组织结构。人事培训部必须对酒店的各个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根据岗位特征确定具体要求,包括技术种类、工作范围、权利、义务等编写岗位说明书,这种岗位描述不仅是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标准。
二、服务人员个人能力提升培训
在不断提升酒店硬件豪华程度、不断推出特色服务的同时,努力实践“人本管理”,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潜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升酒店服务水平,以实现酒店“赢得顾客,赢得市场,赢得利润,赢得发展”的最终目标,成为酒店管理者追求的理想化状态。笔者认为,一个现代化的酒店,唯有兼收并蓄,扬长避短,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之路,才是酒店发展的方向。坚持“人本管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实施。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素质的酒店员工队伍,是酒店坚持“人本管理”的精髓所在,现代酒店的管理者们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增强酒店员工的岗位适应性。
员工性格的适应性,是酒店选择员工一项十分重要条件因素。在酒店业中,员工跳槽现象较为常见,而尤以因“性格缺陷”所致岗位适应性差而跳槽的占比较大,且频繁的员工跳槽不仅直接加大酒店人工成本,还会导致其他员工频繁的思想波动,影响员工队伍和酒店工作的稳定。因此,酒店在聘用员工,选拔员工时,应在对空缺职位性格需求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按岗位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人员,提高员工的岗位适应性。
(二)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
传统的薪酬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因而难以充分发挥薪酬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薪酬必须与员工的能力和岗位业绩直接挂钩,建立以能力、业绩为核心价值的资薪体系,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与热情。
(三)为员工提供多通道发展环境。
首先,对具有潜质并热爱酒店工作的大学生类高素质人员,酒店应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希望。同时,酒店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合理分配岗位,及时对他们进行晋级或升职评估。
需特别强调和提倡的是,企业管理“金字塔”结构决定了酒店管理职数的有限性,绝大多数员工必须坚守在服务第一线。因此,酒店必须主动为一线服务岗位员工提供多通道发展机会,使他们在平凡、辛苦、默默无闻的一线服务岗位上也能得到进步和成功,以此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源动力,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酒店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其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岗位性质、志向爱好等的差异,决定了员工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酒店把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同质化的“神奇”力量。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容性:能吸收和接纳不同酒店管理模式的精髓,容忍员工个性上的缺陷和不足。二是学习性:能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进行学习,并创造新的经营管理与服务理念。三是战略性。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可恰当张扬,充分地体现酒店的个性和特色,为酒店赢得成功。
(五)推崇“员工参与”,调动、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每一位员工都有着一定的精神需求。我们的员工,在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在感受酒店需要自己的时候,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在取得突出业绩得到领导和同志赞扬的时候,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酒店在确信已把最合适的人选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之后,应授其一定权力,为员工创造和提供参与酒店管理的条件和机会,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酒店会因此而保持良性循环,成功发展。
四、强化员工礼仪修养,营造“宾至如归”的酒店氛围
服务质量是酒店的生命线,要实现酒店的高质量服务,员工具有高水准的酒店礼仪是一个极关键的因素,因此,酒店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培养员工文明礼貌,温文尔雅的基本素质。这一基本素质是衡量酒店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尺度之一,不仅体现了酒店员工对顾客的基本态度和尊重程度,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修养。可以说,任何一个成功酒店,必然有一支具备高水准礼仪修养的员工队伍。
(一)实现服务礼仪与服务要求有机融合。
酒店服务包含了大厅、总台、客房、餐厅、酒吧、康乐等项,有着若干工作岗位,岗位的服务要求因岗位职责的不同而不同。酒店员工虽然服务岗位不同,但对于酒店而言,每一位员工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让顾客感受到的是酒店为其提供的方便、宁静、温馨、安全和全身心的享受,使顾客来时有“宾至如归”之感,离时有“宾去思归”之念。
(二)构建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良好和谐关系。
酒店员工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员工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给顾客留下最直接的印象,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热情。可以说,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否得到顾客认同,是每一次服务成功与否的标尺。由于酒店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酒店的经济效益,也最能直接体现酒店经营与管理水平。因此,酒店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酒店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酒店的日常管理必须围绕构建员工与顾客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这一目标而努力。通过服务人员“阳光般”的服务,鼓励员工真正做到“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上强调情感服务和超值服务,力求达到细致入微、宾至如归的服务境界。
(三)实施有效的服务补救。
服务业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并行。酒店业当然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如酒店在为顾客提供一次具体的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失,此服务过程是无法返修,无法补救的。因此,酒店在运营过程中,不仅要求员工认真执行服务标准,尽可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求员工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注意观察顾客对每一次服务效果的具体反映,对出现的不合格服务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顾客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强化员工素质培训,适应酒店发展的需要
(一)员工素质培训应坚持方法多样化。
现代酒店|人本管理增强酒店竞争力,“培训”是一条极有效的途径。因此,成功酒店都将员工素质培训作为酒店管理的重点工作。酒店可采取服务质量分析、有计划选送培训、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技能比赛、管理及服务知识测试、工作讲评、经验交流、岗位交叉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企业理念、职业道德、服务技能、综合能力等内容的培训。
(二)组织员工素质培训应注意的环节。
酒店通过实施员工素质培训,使各级管理人员成为富有远见卓识,敢于创新,积极进取,善于综合、组织与沟通等特点的优秀管理者,使酒店服务人员成为热情、细心、周到地为顾客服务的优秀服务者。成功酒店的员工们往往将员工素质培训称之为酒店给予员工的最大“福利”和关心。
六、结论
21世纪,全球酒店业将面临着一个人才与技术带来的酒店业战略性变化,未来的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人”的因素,但我目的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多仍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中。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能使酒店加强自身的,内部凝聚力,提高酒店的竞争力,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员工是资产和资源,而不是成本和费用。”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就是围绕怎样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展开的,它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怎样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我国的酒店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思考并学习国外酒店所实施的人性化管理的细节方法,可以避免多走弯路。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有真正实现了人性化管理的酒店才能取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波.饭店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
[2]刘佳.酒店餐饮管理人才浅析[M].江西:江西经济出版社.2010,9.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优势;途径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分析
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及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一般则是指高等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和科研目标与任务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服务性的活动。本文主要就第二种内涵进行论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类型,其直接为管理、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其内涵就是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技术创新与开发,交流职业教育办学成果与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为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最主要的是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和支援服务“三大服务”,建成技能培训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对口支援中心“三大中心”。
2010 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中五大内容之一。这些文件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明确了高职院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时,也呼吁高职院校要加大自身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呼吁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和经济更好地快速发展。
2.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一样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社会服务方面的意识不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从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来看,还明显滞后于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符
主要体现在行业背景下的专业规模逐年扩大,但缺乏市场的充分调研,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专业设置数量增多,专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浪费现象尤为突出;具备主动开发专业的意识,但缺乏有效指导,未能真正把握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2.2社会服务能力发展不够均衡
由于历史和行业背景的原因,高职院校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方向上,在服务行业企业和服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分析务区域经济发展上偏向于前者;在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的社会服务上,明显强于新开发专业;在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业务上服务能力较强,技术研发服务和对口支援能力相对较弱。
2.3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较为薄弱
由于我国各高校才刚开始重视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较为薄弱。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想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的能力,可是却没有过多的经费投入到相关建设之中,而在原先的条件下,不管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是政策人力的支持上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要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途径,首先就是要树立明确目标,然后争取多方支持,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具体内容如下:
3.1 明确目标,树立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以社会服务为办学理念,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高职院校一般是为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高等学校,随着高职教育在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这类学院逐步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树立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3.2 多方争取政府部门和企业支持
社会服务是长期工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有限资源下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一是利用行政的手段,争取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以规范行业、企业、院校三方之间的合作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地方政府对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导向作用。而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首先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政府充当良好的决策参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帮助企业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其次,通过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教师在参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
3.3 打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树立名曲的目标,得到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还要积极打造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使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就是构建社会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加快推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与改革,完善社会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各高职院校拟成立统筹负责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的管理中心,出台各类奖惩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搭建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激发学校和企业共建的积极性,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等多种合作方式,真正实现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其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合适的教师准入制度,确保教师具备稳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积极开展教师兼职工作的进行,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三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四要不断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能够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科]
【参考文献】
[1]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100-103.
[2]赵向军,吕同斌,胡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03:40-43.
摘要:为了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提升工作的效率,进而达到优化服务的品质的目的,下面本文将以邮政为例来探讨工作中提升员工服务意识以及技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邮政;员工;服务意识;技能;客户需求.
前言邮政是我国的社会公用性企业,服务的对象和群体很广泛,目前正服务于千家万户。怎样来更有效地服务于民,这是邮政一直在探索和深思的问题。基于它本质上的服务特征,这就使得我们将提升服务质量作为了发展邮政的重要手段,促进它更好的的为人民服务,进而绑定并赢得更多的客户。提升服务质量主要从提升员工工作意识以及技能两个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如下。
一、 邮政服务的内涵以及客户的需求.
1.1.邮政服务的内涵面对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具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措施,而作为邮政也比例外,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客户是他们的发展方向,而服务就是推动邮政企业前行的动力。服务主要包括了服务意识以及服务的技能,意识也是一种态度,即恳切、真诚、主动、积极,而技能主要包括了了解客户需求,并有效解决客户问题等方面,进而以良好的口碑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信赖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1.2.客户的需求对于服务性企业的邮政而言,客户就是上帝,怎样在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员工谋取更多的福利,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研究的课题。就目前在发展中摸索的经验而言,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满意。而邮政在服务于客户的时候,客户的层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作为高层次服务,就在满足和户需求的同时,还能让客户感受到超值服务,例如有邮政投递员免费为视觉障碍者阅读报刊等。而中层次的服务就是已做好相关的工作,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主要工作目的、而低层次服务主要是将服务以礼物的形式给予不需要此项服务的客户。通过以上对服务的层次探讨得出,只有高层次的服务才能够赢得客户的认可,促进邮政的发展。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
2.1.对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服务意识在邮政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的热情、服务的周到性、服务的主动积极性、服务的真诚以及服务的欲望。只有将这些行为通过教育、培养并训练成一种习惯,并深刻意识到服务在邮政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够达到服务的效果。
2.2.服务意识的内涵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在服务的意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西方酒店行业而言,服务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微笑着为每位顾客提供服务;将服务的每个流程都做出色;并且时刻准备着为并可提供服务;降入内的每位宾客均视为需要提供高层次服务的宾客;当客户在办理完相关的业务之后,要以感恩之心,真诚的邀请客户的下次惠顾;为宾客创造激情和热情的服务氛围;时刻关注宾客,并了解它的需求,将服务做到及时、有效,并让宾客感受到备受关注的温暖。而作为邮政工作过程中的服务意识主要包括了企业与客户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级以及部门之间这两个层面,除了要将本职工作做好之外,还要以客户为重心,进而完成邮政合格员工到优秀员工的过度。由此可见,提升邮政员工服务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这样才能以优质超值服务促进邮政的发展。
2.3.提升邮政员工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
2.3.1.改进服务的质量具体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对所有员工进行微笑等服务礼仪的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和监督,进而促进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服务习惯;再者就是以领导为工作表率,做到主动地为客户办理业务,将优质服务充分的展现在邮政内部开展上行下效的活动,,进而促进邮政服务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2.3.2.制定服务的制度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和监督员工正确的工作行为和态度规范,再者就是规范管理。是邮政的各项服务工作能够快速、优质的落实,进而树立良好的口碑。例如及时的接听电话,怎样规范的接待客户等。
2.3.3.加强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让每位员工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进而促进新进员工与老员工学习;再者就是实施考核上岗以及定期考核的制度,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加以指导;并定期进行培训,促进服务意识的提升。
三、提高员工技能的有效途径.技能是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在邮政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超值服务.就是将客户所需办理的相关业务以热情、特色、高效的模式完成,并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客户的喜好与其他方面的详情,为下次客户业务的办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客户下次也能感受到更好接待、更周全的服务,体验更多的超值服务,进而将客户发展成为长期忠实的客户。
3.2.真诚服务.所谓的正常服务主要包含了热情、真情、真心、尊敬、关心以及耐心等。在服务的过程中,要将每位客户视为自己的亲人,发自内心的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不惺惺
作态、不矫揉造作,以自然的方式沟通和拉近两者的距离。
3.3.将服务做到精细化.无论面对客户的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予以重视,并将工作做到最细化、准确化、高效化,如及时的为客户讲解疑惑之处;及时的为客户指明道路等。
结语只有重视员工服务意识和技能的提升,以一流的服务质量结合先进的硬件设施,才能有效的加强邮政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地位,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作者单位:山南地区隆子县邮政局)
参考文献
[1]杨永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关键词:供水设备、节能、经济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无负压供水设备工作原理:
主要是通过微机控制系统实时的联合控制作用调节稳流补偿器和真空抑制器来实现的。其中稳流补偿器整体包括稳流低能补偿器、稳流高能补偿器和稳流自平衡器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里面又含有多个控制单元、信号检测反馈装置、动作执行部件及自动调节装置;真空抑制器是整个系统的中继站,主要完成各种信号的收集、转发和控制命令的分配调节,其部件包括真空抑制系统和真空补偿系统。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实际用水量小于给水管网的给水流量时,此时管网不会产生任何负压,稳流低能补偿器进入储能状态进行能量的储备,当储存能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将多余的能量一部分通过稳流自平衡补偿装置将能量补偿给高能补偿器,一部分以压力的形式释放给用水管网,已实现管网的小流量保压;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实际用水量大于给水管网的给水流量时,此时,稳流高能补偿器将原来储备的能量进行释放,以补偿此时的能量不足,以保证整个系统中的压力平衡。检测装置我们是通过多个信号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稳流补偿器中的各种变量,通过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处理和PID调节器的比较、判断,然后反馈给真空抑制器中的处理单元和控制单元,把计算机发出的控制指令分配给稳流补偿器中的各个动作执行部件来完成能量的自动补偿,达到整个容器内压力的自动平衡状态,抑制负压的产生,完成不间断的持续正常供水。
二. 无负压变频供水与传统变频供水节能比较
1.下文主要以实际工程案列形式将无负压变频供水与传统变频供水之间的优缺点及经济投资方面做较详细的分析对比。
1.1工程概况:
1)本工程位于深圳市,工程用地面积18330平米,总建筑面积217401.17平米,主体建筑为四栋超高层住宅,地下三层,地上51层, 地上一层为架空花园,二层以上为住宅,建筑总高度171.7m。总户数为870户。
2)本工程最高日生活用水量是780m3/d,最大时用水量为78m3/h。从市政两条给水干管上各引一根DN200水管在小区内成环供水,市政水压按水压0.30MPa。
3)生活供水系统的分区为:0区:-3F~1F,市政给水管直接供给。1区:2F~13F,由1区供水装置供水。2区:14F~25F,由2区供水装置供水。3区:26F~38F,由3区供水装置供水。4区:39F~51F,由3区供水装置供水。
1.2无负压变频供水与传统变频供水优缺点对比:
普通变频供水设备 WWG无吸程变频设备
供水方式 采用水箱(池),水泵变频加压供水,市政自来水全部放入水池中,再二次加压供水. 采用真空抑制技术,使给水设备与自来水管网直接串接,不产生负压,不用设水箱。
供水
质量 自来水全部放入水箱(池)中,水池与空气接触带入微生物,在潮湿环境下滋生微生物,死水区微生物繁殖,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特别夏天,水在池中停留时间长后,水质极易变质,变味。 自来水经加压后直接供到住户,稳流补偿器不锈钢材质,密封连接,无死水区,流动性强。,不产生任何污染,用户可以喝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节水 水池(箱)易渗、滴、漏。水箱还需定期消毒冲洗,耗费一定的水资源。 全封闭结构运行,避免了渗、跑、冒、滴、漏等现象发生,无水箱,节约了消毒冲洗用水。
节能情况 自来水过来的水进入水箱(池),原有的压力全部变为零,再从零开始加压供水,自来水原有压力白白浪费。这种给水方式能耗大,设备运行费用高,使用不经济。 与自来水管网直接串接,可以充分利用自来水管网的原有压力,在微机控制下,根据自来水的压力来调节电机的转数,对自来水的进水压力和出水压力的差进行补压。设备大部分时间在较低频率下运行,耗电量少。
投资分析 设水箱(池),占地面积大,工程总投资大;水质污染严重,需用净化设备;水箱需定期清洗,增添日常维护管理费用。 使用该设备水质无污染,不需要安装净化水设备,不用设水箱,无日常清洗维护费用;
1.3无负压供水设备节能与经济投资分析:
1)无负压供水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自来水管网原有的水压,在此基础上差多少补多少。市政管网越完善供水压力越稳定,采用无负压供水就越是节能。本工程自来水市政管网用水高峰时的供水压力为0.2mpa,加压部分最高日用水量是780m3/d。无负压供水设备在充分利用市政压力后,水泵耗电:9.8KN/m3X780m3/dX20m/(3600X0.7)=60.7KW·h。
每度电按1元计,每年利用市政水压所节约用电为:60.7KW·hX1元X365天=2.2万/年。
2)无负压变频供水与传统变频供水经济及投资分析对比:
变频供水设备总投入的费用是:83.1521万+32万=115.1521万。
变频供水设备每年的运行费与设备检修保养费及人工费总计:24+1+1.2+2.6=28.8万
综上比较得出:
1.无负压供水比变频供水一次性投入要多约:460.6万-115.1521万=345.5万。
2.无负压设备比变频供水每年节省运行费用约:24万-8.4万=15.6万。(按运行30年计算,总共可节省运行费用约:468万元)
3. 无负压设备比变频供水每年节省设备检修保养费及人工费约:4.8万。(按运行30年计算,总共可节省运行费用约:144万元)
4.无负压供水不需设水箱,可增加3个车位,为物业增加约60万收入。
5.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按运行30年计算) 节省运行费用与设备检修保养费及人工费合计为:468+144=612万。物业可实现收益(按运行30年计)612-345.5+60=326.5万。
三结语:
从2002年底中国经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并出现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而投资的扩张又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费和环保压力。要打破这种循环,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为我们分析中国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因此,在判断我国未来行业增长前景时,既要考虑国际产业发展动向,也要考虑中国自身的发展特征。
能源行业受惠定价提升
近年国际经济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带动的亚洲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也刺激了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走高,国际油价和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就是充分证明。从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主要一次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国际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需求来看,资源价格具有长期上涨的趋势,直到低成本替代能源的出现。
我国能源价格趋涨有利于提高能源生产企业的效益。我国总的来讲还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由于体制的影响,我国资源、能源类价格一直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及生态的补偿成本,直接带来对资源、能源使用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作为信贷资本价格的利率也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助长了高耗能产业的无序扩张。
近几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一路上升,“十五”期间,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均为1.04,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去年以来,政府开始对能源价格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也开始对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进行了一定调整,不久前又颁布了取消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的新规定,表明政府决心改变当前能源供需矛盾的立场。
可以预见,下一步我国的能源产业,除了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实现产能的有限扩张以外,价格的提升将是能源类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发展也将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因此,能源、矿产行业,与这些行业相关、与节能环保相关的专业设备制造业,是今后制造业中盈利增长前景较好的行业。
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朗
2005年我国经济结构中,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8.4%,第三产业占比为38.8%。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达到69%,轻工业仅为31%。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过高,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我国的长期发展需要来看,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是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同时,带动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一方面,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型行业,如航空航天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医药行业、通讯设备等,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制造业。
另一方面,由于服务部门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部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使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呈现加速上升趋势,甚至超过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当前,发达国家GDP中服务业占比高于70%。2005年美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80%。可以说,在全球制造业需求增长逐渐走低的情况下,服务部门增长空间越来越大。
表3所显示的美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增长的情况,充分反映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的增长幅度高于制造业部门就业增长趋势,是吸收就业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的未来美国就业薪资水平最高的十个行业都集中在服务业部门,包括私人教育支持服务、家庭健康服务、软件出版业、管理、科技、技术咨询服务,等等。
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状况的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
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变化与国际趋势相符,即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呈现加速态势,成为吸收新增就业的主要部门(参见表4)。
2、在第三产业就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维持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参见表5),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水平有实质性提高。
3、反映出我国服务业发展处于刚开始起步的阶段,高附加值服务业比重较低、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也正因如此,我国服务业将有可能得益于最新科技成果而实现跨越式增长。
服务行业的吸引力
从行业投资的角度看,制造业中除了与能源、资源有关的制造行业以外,其他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宏观调控、能源价格上升、消费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而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前景则可期可待。
在制造业增长前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情况下,零售商业、医疗、医药行业、交通运输、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和稳定性对投资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在美国、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股票市场中,金融业和零售业的指数增长在长期内都居于前列。我国的零售业和金融服务业,也同样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2004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额的增长保持在12%~14%之间。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可能实现年均实际增长11%以上,对外资和内资零售业都充满了吸引力。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零售业和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强大的需求支撑。
在我国已经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种种限制之后,一些外资企业开始深入二、三级城市市场,甚至四级市场,并通过并购国内零售企业实现快速扩张。
随着金融业的开放,今年年底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将促使我国在金融业服务水平、资本结构、经营理念、规范信贷和资金交易行为等方面快速提升。
金融服务业的提升前景还在于,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各主要市场的建设发展(如期货市场、黄金市场、货币外汇市场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出、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发展,等等;都为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最近提出要提高对外汇储备的经营能力,并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等等。这意味着央行有可能对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注资,加速银行改革的推进,稳定金融市场。
【关键词】利津县 新能源汽车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进入实质性推广阶段。对利津县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新能源汽车在东营市发展前景的优势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底东营市常住人口203.53万人,2010年12月31日,东营市机动车保有量53.45万辆,较2009年增长11%。目前新车入户日均143辆,高峰期达500辆,年增长5.21万辆,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机动车驾驶人50.05万人。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私家车成为机动车增长的新亮点。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3.45万辆,比上年增长19%,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7.89万辆,增长22%。民用轿车拥有量18.31万辆,增长28%,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16.33万辆。从机动车保有量和人口比例来分析,我县新能源汽车在东营市具有较强的市场购买规模。
自1983年,东营市建市以来获得了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城市美誉。东营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生态文明方向的发展思路,新能源汽车便是这个城市的另一种环保和健康。从东营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汽车市场发展规模来看,在城市的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旅游等公共服务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二)利津县新能源汽车在东营市发展前景的机会分析
1、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项目是《东营市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重点扶持项目,也是质监部门服务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据诚航新能源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得到了质监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东营市质监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建立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大量意见和建议。
2、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诚航新能源电动车采用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超大容量电容技术和氢燃料电池,能有效解决现有汽车燃油成本高、污染严重和普通蓄电池存在二次污染、费用高等问题,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电池能量消耗,提升电池使用寿命。
二、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
(一)国家政策。由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参与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最终改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并已上报国务院。
根据规划内容,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要达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要以纯电动为主要技术路线,未来10年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二)山东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2009年4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2009]44号文件印发了《山东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提出,到2011年全省汽车年生产能力要达到135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新生产车中所占比例应达到5%。产品品种以节能、环保和车辆安全技术为主攻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2009年12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鲁政办发[2009]130号文件了《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扶持办法》,以财政奖励方式扶持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主要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另外,对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三、发展新能源汽车对策探析
(一)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
多年来的汽车消费习惯导致人们对汽车新事物———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存在诸多偏见。需要政府和汽车厂家从各个方面去正确引导消费者,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让汽车消费更加理性和科学。
(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需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充电站、充电桩、电池租赁厂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才能使新能源汽车逐渐替代传统汽车。1、由地方政府与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其中以电力企业投入为主要力量建设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2、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公交车站停车场、大型商场等人群密度较大的地方加快布点,突出示范效应,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可用性和便利性,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三)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坚持发展整车与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企业与零部件产品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合作,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加快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发展。1、统筹协调,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合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对新能源产业的重点项目,由县领导牵头,引资单位、财政局、金融办、银行等相关单位组成专门的帮办服务领导小组,针对每个项目制定个性化方案,强化服务,更好地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2、以利津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合理规划法重点和产业布局,主要依托现有诚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建设若干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打造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建设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1、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利津县各单位采购的公务用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诚航新能源公司的自产车型,各单位购置的新能源公务用车不计入单位的定编指标。2、对购置的节能与新能源出租车,在试用期内免除有偿使用费和营运税。3、对本县单位和个人购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免交县内路桥费。4、在环卫和旅游等公共服务等领域,优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争取全市旅游景点都能使用新能源汽车。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服务公司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利用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4,要完成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十分艰巨。在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差距时,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加以推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企业从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考虑,对节能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动力。因此,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
一、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能源管理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
1.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节能项目的一种商业手段。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节能减排的综合服务,同时提供服务所需资金,并从设备运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合同能源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节能效果好
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是节能服务公司要在节能项目中创造经济效益才能发展,如上海市首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总投资240万,由上海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经过调研、测试、可行性方案论证、设计、施工、调试验收后,取得节电61%,9个月就回收50%投资的好效益。
(2)企业零投资与零风险
支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于企业通过节能改造降低能耗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企业不用支出任何费用(特定项目除外),便可以得到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及系统。这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3)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回收期不宜太长
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大多不具备庞大的资金实力,从已实施的项目来看回收期平均为2年左右。只有采用快进快出的模式,才能为后期项目提供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
2.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模式
(1)节能效益分享型
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资金;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合同期结束后,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客户所有。
(2)节能量保证型
客户提供全部或部分项目资金;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项目,保证节能量,从节能收益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如果没有达到承诺的节能量,节能服务公司赔付全部未达到的节能量的经济损失。
(3)能源费用托管型
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管理和改造能源系统,其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收益来自能源费用的减少。
二、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对节能降耗的渴求,使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并成为国内外生产制造企业全力争夺的焦点。
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介绍,合同能源管理在“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节能投资500亿元,年产值320亿元。但是,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三、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前景光明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年6月3日和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两次下发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有关通知,从财政补贴上推进EPC项目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带动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纷纷成立节能服务公司,大举进军节能服务市场,这其中甚至包括南方电网、神华集团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谌树忠分析,财政扶持政策的频频出台将推动更多用能企业从“要我节能”变为“我要节能”。现在由政府牵头大规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让各方都尝到市场化节能服务的甜头,节能减排的春天真的到了。
目前,我国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理念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但是,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前景将变得格外诱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M].2006
[2] 成志刚,李卫,曹成.浅谈“合同能源管理”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前景[J].新疆电力技术.2007.94(3):66-67.
[3] 王李平,王敬敏,江慧慧.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