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5:16:41
序论:在您撰写法治宣传策划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着眼于这一目标,《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从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对新闻界的各种新闻策划论说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甄别和评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新闻策划的特点、评析、误区及提高策划水平之方法上,探究了报道策划的合理性及其动因,以期当运用新闻策划这个手段时能有所裨益。而愈见丰富的新闻策划实际操作案例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鲜的事实参照物和更宽阔的思考空间。具体来说,关于《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设想:
一、学生主动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单向的、灌输式的。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受重视。“教育要服务于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学校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主体,学生的需求就是学校和老师的服务内容,学校和老师应该把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下,教育的主体是人,未来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把考试分数当做唯一标准评判学生: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探索,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新闻工作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能力都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锻炼。从教学角度看,所谓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练习性(或模拟性)的,一是实习性的,前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后者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由于专业师资紧缺,加上教学工作的考核是以学时为计量单位,专业课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只好将本应有的大量练习性实践环节减少到最低限度。
再次是实验设备不足,动手机会太少。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传媒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可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存在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太少,得不到应有的模拟性实践锻炼。
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没有“新闻作品选读”或“新闻文本研究”之类的课程,近年来才有少数院校开设“新闻作品评析”或“媒介批评”之类的课程,但仍然偏重于“理论性”的讲授。新闻系学生不研读新闻文本,这俨然成为新闻专业教育的“传统”。
新闻专业教育不研读新闻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首先,从受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学习是模仿,不研读新闻文本,就失去了系统学习中外新闻发展史上代表性文本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观摩那些新闻精品的机会,难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学习与借鉴的新闻范本。其次,新闻宣传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优秀的新闻文本总是典型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某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研读新闻文本,就不能通过新闻文本来深入分析与探求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难以让学生积累起研究与观察社会问题的具体而生动的感性经验,提高观察与探究社会问题的能力。再次,从认识规律上说,一般是先有感性认识而后再向理性认识升华,不研读新闻文本,就会让包括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在内的各种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显得既教条又生硬,难以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新闻文本就是实际),并从而深刻领会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
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文本结构简单,语境低度,语义封闭,语言明确,连社会上的一般人都看得懂,又何必要让学生去认真研读,甚至将新闻文本研讨作为课程计划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尽管新闻文本明白如话,易于通晓,但这并不能成为新闻专业学生不研读文本的理由。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是也没有什么语言障碍吗,为什么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文学课程时要研读大量的文学文本呢?事实上,正是通过研读大量的文学文本,中文专业的学生才能对文学的内涵与规律、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等方方面面的认知领域,形成真切可感而又融会贯通的体认。简直不能想象,没有文学文本研读的中文专业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在当前的新闻专业教育改革中,有必要大力加强新闻文本的研读。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开设专门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或“中外新闻精品研究”之类的课程,让学生充分领略前辈与时贤在新闻实践中的创造智慧;二是改革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将新闻文本研读充实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将理论性的讲授、文本性的研读、技能性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二、师生互动
当教学工作进行到三分之一时,笔者就开始采取学生主讲、集中讨论、笔者点评的教学模式,这是为了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而努力探索出一套开放式、多元化的创新式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要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案,使案例分析教学尽可能与学科前沿信息相结合,使学生迅速捕捉到媒体前沿信息并分析研究。
美国新闻院系普遍强调任课教师要有新闻实践背景。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作为新闻学院的教师,不一定强求博士学位,但是必须要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他们的老师都是一些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有业绩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他们还要有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能在大量的新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中,非常具体地、细致地、个别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辅导。
目前,我国的新闻教育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教师上课满堂灌,一本讲义,一只粉笔讲半天。学生只有被动的记笔记,不能自主地开展学习和讨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据调查,国内很多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满意,有近半数学生认为大学新闻院系应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
在最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这一点,国外院校已有成功的做法: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教授媒介管理(Media Management)课程时,任课教师一般提前把课程的内容、考试方法、考核要求、课程规划、参考文献、实践项目开列出来,供学生选修。教学方法上,教师通常使用的是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研究;在完成课程的要求上,学生必须通过讨论或者课堂演讲与其他同学分享思想,学习过程中要求必须从在位的媒介经理人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开展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还必须提交专业的“项目报告”(Course Project Report)和研究结论陈述。
同时,新闻传播学应用性极强,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新闻院系应加强资金投入,不断更新现有的实验和教学设施,以硬件的改善推进教学改革,带动新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正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郑贞铭教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就某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大量的投资,无论是优秀师资的延揽或是硬体设备的充实,都要有投资的观念,才能有第一流人才的出现。”
在传媒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数字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体化、学习自主化、过程交互化、对象开放化、管理自动化”。在接受数字化教育时,学习是跳跃式的,而非传统教学的时序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语言灌输式教学、缺少活力的状况,使课堂变得更加兴趣盎然,轻松活跃,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内外联动
近两年来,每到学期中间,笔者就把十多位业界的编辑、记者请到教学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收到了显著效果。笔者认为,思路还要开阔一些,眼光还要长远一些,我校新闻院系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合作的方式有:
1.合办学校:高校与社会各种力量合办学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社会为学校提供财力援助,学校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有点类似德国的记者学校,从大学毕业生中招生,带薪培训一年半,半年报纸杂志,半年实习,最后择优录用。据有关数据统计,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1000家公司同大约600所学校确立合作关系。
2.联办媒体:通过联办媒体的方式实质性的参与传播活动,使新闻专业师生有了自己的试验基地,实习设备,实习场所,各种新成果,新设想都可以在这些媒体中进行试验,使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媒体通过合作又补充了有生力量。
3.委托培训:新闻高校受企业、媒体之委托,专门为其培训有关的课程。新闻院校尤其是名牌院系具有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和媒介研究的资源优势,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几年来应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等邀请,组织过多次中层人员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媒介的需要定制,聘请专家也由报社“点将”,教学过程中还配合对兄弟媒介的实地考察,很有实效。人大新闻学院还为外地一些媒介开设过硕士学位证书班,帮助在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完成更高的学历教育,这种“送上门”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媒介的欢迎。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1)担任核心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如果一些学校师资暂时难于达到这一条件,则要求课程中至少不低于1/5总课时安排请校外新闻行业的资深新闻人士作有关讲座;(2)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整合、协调校内有线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等资源,与新闻传播院系共同规划实施核心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实验,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使学生进入高校以后,从低年级开始,就能尽快进入角色,在干中学、学中干,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大量地得到新闻实践的锻炼,以便在高年级时,能以较强的理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进入社会新闻传媒机构进行实习,也容易受到社会新闻传媒机构的欢迎;(3)在有条件的院校,应尽可能加大对新闻专业教学实验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倾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永亮:《传媒思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版
一次富有创意的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指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以期更好地调动、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一系列报道活动,从而办出特色,取得轰动效应。尤其在当前媒体激烈的竞争生态下,依靠新闻策划可以发挥报道优势,对现有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家独特的新闻视角,最大限度地争夺受众注意力,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媒体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媒体间的竞争已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这种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
湖北日报自今年1月份改版以来,尤其重视新闻策划,并提出“策划是魂”。《光耀楚天》系列报道,可谓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成功的策划案例,创意好,点子新,契合了湖北日报“党报品质,时代气息,湖北特色,大报风范”的十六字办报方针。首先,这组报道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了迎接党的十召开,向党的十献礼而精心布置、策划的一组主题报道,体现了党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权威性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党报品质。其次,在读图时代,图片传播较之文字传播,更具有现场感和生动性,而这组系列报道运用富有内涵和寓意的多幅图片来表现20个报道主题,不仅富有震撼力和感召力,也更易为读者所接受、理解,可谓触动了时代气息。再次,这些图片展示的都是最能体现湖北飞跃发展的人、事、景,深具湖北特色和意义。最后,在湖北日报报道史上从未像此次报道这样,连续10天、每天推出两个整版的特刊连续报道,而且报道图片精美,主题与图片契合呼应,体现了大报风范。
这组报道不仅契合了湖北日报改版的理念,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为什么这么说?现代党报应有市场化的取向,湖北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大胆运用大图片,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现场感强,具有眼球效应,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市场取向或者说是读者意识,所以说他不仅契合了,而且创新、完善了湖北日报的办报理念。因为那十六个字、四句话里并没有讲市场取向,而党报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重视读者需求。
如10月18日第4、5版两连版推出的“文明”、“幸福”两个主题,以红、黄为主色彩,体现“喜迎十”的色彩和氛围;同时,采用色彩艳丽、画面动人的大照片,绘声绘色,非常吸引眼球。19日精心策划的主题“砥砺”、“丰收”,图片大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震撼力,给人以视觉冲击;再配合长短适宜、清新优美的文字,主题、图片、文字三者相得益彰,赏心悦目。
一次“生动+深度”的策划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新闻报道改革主要是沿着两条线在推进:一条线是追求新闻报道的新、真、短、快、活,满足文化快餐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现场短新闻;另一条线是追求报道的思想内涵,“喻之以事,晓之以理”,有代表性的就是深度报道。这两条线一条是越来越简单,一条是越来越深刻,看似矛盾,实则紧密联系,它们的联系是两者均是对读者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在多元化时代,有的读者需要速读,有的需要深度解读的信息,因此看似矛盾的两条线,反映的都是真实的现实图景。
这组系列特刊,不仅是有组织性的策划报道,而且具有内涵和思想深度。整组报道由跨越、气场、开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砥砺、丰收、通衢、飞虹、灵秀、梦境、两型、和谐、感动、风采、旗帜、见证共20个主题构成,对全省2007年至2012年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度扫描,生动呈现了湖北发展成就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同时,报道采用灵活的图片报道方式,用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来展示各个主题,实现生动与深度的统一,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10月22日“光耀楚天”为例,连版选图精到,图片质量很高,每一幅图片都能生动地说明“两型”、“和谐”两个主题。
一次成功的报业活动策划
报业活动策划,是报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媒体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过程。尤其在当下媒体竞争愈演愈激烈、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之下,报业的策划活动不仅能激活社会能量,凝聚人气,实现造势,而且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形象,实现借势。
从2008年10月底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日报、转型为网络版,到今年10月18日《新闻周刊》宣布在年底结束为期80年的纸质发行史,推出全球统一的数字版本“全球新闻周刊”,尽管运营模式的特殊性还不足以预示报业的未来,但从全世界范围看,报业的日益式微已是无法忽视、日渐加速的现实。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报业虽然也面临挑战,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的甚至逆势而为,还在进行扩版。这里有两点可以解释:一是我们的报纸仍在享受体制保护、行政资源配置带来的好处;二是媒介人自身的努力,他们努力对传统报纸的功能进行拓展,报纸不仅只是消息纸信息了,还成为报业活动策划、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这使得媒体不仅能吸引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打造媒体的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获得受众更高的品牌信任度,还能联手社会各界的力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再创造,体现媒体的公共价值,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报业活动策划在活动创意中寻求目标市场,以社会热点凸显其活动价值,在活动中拉入了赞助商、广告商等,为报媒自身赢得了经济效益。
从以上角度分析,湖北日报《光耀楚天》的这组特刊可以说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报业策划活动。首先,湖北日报这组特刊的推出过程中,充分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如请省内20位书法家分别书写每个版的主题词,向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借用两支尼克尔镜头用于图片拍摄,以及调用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的各种资源投入项目实施等,这些都是媒体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的表现。其次,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有新媒体在推波助澜。摄影大赛先通过腾讯·大楚网以及腾讯微博收集参赛作品,然后在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荆楚网、腾讯·大楚网公布300幅入围作品,由网友对入围作品进行网上投票,最终按照3家网站的票数之和来排名产生前116名作品。可以判断,依托新媒体平台是此次活动策划做好全面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必要选择。最后,摄影大赛通过向全社会征集冠名协助单位,为报社赢取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品牌和效益的双丰收。
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