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1:28:08
序论:在您撰写资本市场的历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字:资本市场 改革发展 战略转型 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22-05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转折。这既为银行的转型提供了辽阔、深邃的蓝海,又对银行的“弄潮”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实施全面创新,积极融入资本市场,避免被直接融资“边缘化”。
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为银行转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一)推动商业银行实现功能转型
从国际范围内看,凡是商业银行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往往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变革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展交叉融合,进一步丰富资金清算结算、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管理和国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实现由“信用和支付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转变。例如,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流动性创造、风险管理和收益提升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再如,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拓展综合经营,更多地直接介入资产管理、承销、经纪等资本市场“核心领域”。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业务机遇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优化结构提供巨大的契机。传统业务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发展空间将彻底打开,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有望长期、大幅提高。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资金融通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与证券经营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融资融券、股指期货、T+0等的推出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与券商或者券商融资公司之间的资金融通。我国企业开展资本运营的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放开银行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资金支持的有关政策限制,将是大势所趋。
新型产品在商业银行资金运作中的比重有所提高。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将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提供更大规模、更为丰富、更高收益的产品,使其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新型产品的总额以及商业银行的持有额都在迅速增加,未来几年将维持这一趋势,预计上述债券占商业银行持有债券总额的比率将从2006年末的3%上升到2010年末的接近10%。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资金存放和结算业务有望进一步做大。一、二级股票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加之融资融券、金融期货和T+0回转交易的推出,市场交易将更为活跃,相应带动商业银行存放结算业务的发展。商品期货保证金存管结算业务将继续快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给商业银行资金存管和结算业务提供巨大的增长机遇。
资产管理(代客理财)业务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中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市场产品的比重将显著上升,银行直接为客户提供的基于证券市场的理财业务和通过下属的基金管理公司为客户理财的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07-2010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值的年增速在30%左右,届时每年基金管理费约为160亿元,其中银行系基金的占比将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同时,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QDII、QFII等资产的规模将快速扩大,还将推出专户理财业务。预计将带来20-30亿元的管理费收入。这也给银行系基金管理机构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此外,银行理财业务对于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QDII已经推出,目前额度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将来银行QDII的投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展到境外的股票型基金,发展前景看好。
给商业银行拓展资产托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和资金规模的扩大,将给商业银行不断拓展资产托管业务提供良好的机遇。估计2010年银行业基金托管收入将接近30亿元,年均增幅约30%。其他入市资金托管方面,预计2010年保险入市资金、QDII、QFII、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券商集合理财资金、资产证券化资金合计,托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托管年收入也将超过10亿元,年均增幅在30%左右。
商业银行代销资本市场产品有强大的优势。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络、企业品牌、客户资源等优势将使其继续充当各种资本市场产品销售的主力军。以基金代销为例,预计2010年商业银行基金代销收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2007-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0%。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商业银行将更多、更广地开展投资银行类业务。预计2010年ABCP承销可以产生数亿元左右的承销收入。企业和公司债券承销方面,只要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开展相关承销业务。假设2010年企业债券当年发行额为2000亿元,其中由商业银行承销的份额达到50%,将给银行带来数亿元的承销收入。另外,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开展综合经营,通过设立或者收购证券公司,直接开展股票承销等业务。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上已经开发出了债券远期、货币远期、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今后还将推出债券和货币的期权、期货以及信用衍生品等工具,从而建成比较完善的场外衍生交易市场,进一步丰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将为银行间市场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透明度高、可靠性强的必需参数和盯市目标,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使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在来源、结构、运用等方面进一步得以优化:为银行利用境内市场补充资本提供了更为便利、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例如,商业银行境内上市后,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补充附属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运用能力,开展资本运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进行资本管理,丰富资本运用的渠道,提高资本运用的多样性和可逆性。
二、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对银行构成严峻的挑战
(一)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在资产业务方面,表现为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商业银行优质对公客户显著分流。首先,金融脱媒将导致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工商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这一阶段正是金融脱媒比较严重的时期之一(图1)。从我国融资结构长期发展趋势看,预计2020年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额的比重将从目前的93%大幅下降到57%(激进的预测,表1)。其次,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银行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
在负债业务方面,表现为负债波动加剧,存款增速下降,对储蓄的影响尤大。从国际经验看,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一般存款的增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借入负债(同业存款)的稳定性较差,导致商业银行负债的波动性加剧。由图2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占负债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借入负债的比重则显著上升。
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中长期影响看,我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资产中存款的比重显著下降,基金、股票、债券、保险产品的比重显著上升。保守估计,2020年末存款占我国社会金融总资产的比重将从2006年末的70%降低到57%(表2)。
与企业存款相比,居民储蓄的逐利特征更为显著。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迎来规范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债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居民将有品种更加丰富和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工具可供选择,储蓄存款的增长将受到更加显著的抑制。预计15年内,储蓄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将从85%下降到60%左右。
(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组合中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如何有效管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日益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其次,商业银行的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价格敏感型业务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更显重要。再次,客户的市场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考验其风险管理能力。最后,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显著降低,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其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三)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给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有“总量效应”、“价格效应”和“成本效应”三种。“总量效应”是指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相比没有竞争优势,直接融资的发展会使银行传统业务的增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其盈利的增长。“价格效应”是指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窄,从而使其盈利能力受到影响。“成本效应”是指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会造成其资产质量的下降,提高其风险成本,影响盈利能力。从美国银行业的情况看,20世纪60-70年代,其资产收益率一直较为稳定,但在80年代出现显著下降,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图3)。
(四)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
第一,经营理念和经营定位需要转变。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支付中介”的理念和定位已经过于狭窄。必须依托和面向资本市场,逐步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的理念和定位转变。否则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第二,经营模式需要改变。在以分业经营为主的模式下,商业银行被限制在资本市场的活动,缺少“核心话语权"。长此以往,商业银行的微观经营效率和我国宏观金融稳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必须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趋势,正视“脱媒”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政策法规上加以突破,鼓励商业银行继续积极推进综合经营试点。第三,资源配置方式需要改进。为了平衡好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资源投入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需要改进传统的总量式、平均化、刚性化的资源配置方法。第四,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完善。一些资本市场业务的驱动因素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又离不开有关条线、部门、分支机构的密切配合。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和做法,形成与战略转型总体要求相一致的、与资本市场业务特征相适应的、与经营业绩更为匹配的、更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积极实施创新,融入资本市场
(一)加快推进综合经营,巩固、深化战略联盟
密切关注综合经营政策动态,深入研究、适当调整综合经营的方案,争取进一步开展综合经营的试点,尽快在境内形成比较完整、强大的资本市场业务平台,培育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增强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能力。
重点选择市场形象好、发展潜力大、较为“对等”的若干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业务层面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补共赢。同时探索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合作、共同推进综合经营的可能。
(二)完善产品开发体系,提高创新的速度和层次
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前台部门驱动的、密切分工配合的产品开发体系。加强资本市场产品开发的事前调研和论证,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充分了解客户需求,摸清同业类似产品的功能。健全产品开发的分工配合和资源配置机制。对同一时期内拟开发的各项产品进行综合比较,充分考虑客户和前台的需求,明确前中后台的职责分工、开发的先后次序和相应的资源配置,确保及时、高质量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完善产品开发的事后分析和奖惩机制,对产品销售情况、客户满意情况、产品开发速度、功能先进程度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分清有关部门的贡献和责任的大小。
加强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力争及早介入,形成先发优势。密切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积极争取新业务的试点资格。当前,可以重点关注融资融券、金融期货、新股认购融资、股票质押贷款、过桥贷款、企业债券承销,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资金托管等方面创新的可能。丰富、优化网上银行的功能,为客户提供高度整合、方便快捷、全国统一、富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三)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有效管理相关风险
完善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监控部门要对资本市场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总体政策进行把关,对其他相关部门风险管理的整体状况进行监控,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的总体把握。剥离前台部门对资本市场业务有关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进行管理的职能,划到相关的部门进行管理。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关注企业、个人客户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给其信用风险状况所造成的影响,防范客户的市场风险变为本行的信用风险。健全和完善针对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加强市场风险的管理,逐步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模型。
创新资本管理方法,实现资本管理从粗略、单向、间断型到精细、双向、连续型的转变。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和发展资本市场业务,对表内和表外,银行和集团的资本实施灵活、有效的管理,合理募集、科学配置资本,稳步提高资本收益,实施双向微幅调整,始终保持较为恰当的资本充足率。量化分析股权投资和兼并收购对本行资本充足率及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来加强资本管理,等等。
(四)创新资源配置方法,建设高效的分工协作机制
推动资源“硬配置”到“软配置”的转变,确保资源配置能够兼顾各方面的需求。从统一化的配置向差异化的配置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向市场化手段和行政性手段相结合的配置转变,从注重总量刚性控制向更加注重通过激励措施来优化资源配置的转变。
以科学的利益分配和绩效评价为基础,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对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实施捆绑考核。提高资本市场业务的考核权重。加大对重点业务发展进行专项奖励的力度。根据其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拉长对新业务的考核周期,允许初期出现战略亏损。。对前台部门的考核更加注重横向比较的因素。加大前台部门满意程度在中后台部门考核中的权重。
i 注:本文所指的资本市场不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
[关键词]股指期货 必要性 影响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一、股指期货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海外股指期货及其现货市场的比较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市场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现货市场的效率,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培育市场交易主体,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 企业 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2.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我国 发展 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标的指数。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必须选择适当的指数。股票指数要成为股指期货的标,必须注意要有一定的市值覆盖率,而且个别成分股所占比重不能过大。
2.防范信息操纵。信息操纵是操纵者操纵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杜绝虚假的市场信息干扰投资者,也是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交易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交易所应采取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实现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结算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等等。
4.联合监管。对于股指期货而言,加强与现货市场的协调监管也很有必要。因为要操纵指数必须通过现货市场来进行。
5.完善机构内控机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我国中航油石油期权的亏损,到法国兴业银行的欺诈案,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四、一些政策建议
1.交易所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实行会员资格审批制度。所有机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批,获得证监会颁布的股指期货经营许可证才能成为股指期货的会员。
(2)建立保证金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限仓制度、涨跌停版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
(3)建立稽查制度。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交易所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稽查的对象主要是会员。
2.投资者的风险监管。
(1)选择经营规范的经纪公司。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应选择一个具有合法资格、信誉好、资金安全、运作规范和收费比较合理的经纪公司。
[关键词]股指期货 必要性 影响 风险管理 政策建议
一、股指期货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海外股指期货及其现货市场的比较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市场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的提高,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现货市场的效率,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培育市场交易主体,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然而无论从投机买卖还是套期保值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都具备小散户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
(2)满足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成熟,股价和大盘走势上下震荡剧烈,信息披露仍不够规范,各类信息对市场的冲击与影响颇大。
(3)有利于创造性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股市规范发展。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创新,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三类企业相继进入股票市场,开设股指期货将为其提供低成本的避险渠道和资产组合调整手段,便于其进行多元化的长期投资,从而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4)将会促使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两个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提高。这是因为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利用股指和股票两个市场进行套利是一种低风险的操作,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套利资金进入;同时,由于有了股指对股票的避险作用,使众多的大机构更加大胆地建立股票头寸。
(5)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提供了在牛市、熊市两种状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
2.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消极影响
(1)导致资金的挤出效应。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品种,其推出必然会引起市场资金分流。
(2)机构投资者规模小,股指期货可能引发过度的投机行为。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杠杆效应,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极容易引发众多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进行投资操作。
(3)对股指期货的风险监管缺乏经验。由于股指期货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品种,同时它又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在运作中由于管理法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交割风险等。在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初期,这种不健全的机制会产生相应风险,导致股指期货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措施
1.选择合适的标的指数。股指期货合约设计必须选择适当的指数。股票指数要成为股指期货的标,必须注意要有一定的市值覆盖率,而且个别成分股所占比重不能过大。
2.防范信息操纵。信息操纵是操纵者操纵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何杜绝虚假的市场信息干扰投资者,也是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交易所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交易所应采取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实现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结算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等等。
4.联合监管。对于股指期货而言,加强与现货市场的协调监管也很有必要。因为要操纵指数必须通过现货市场来进行。
5.完善机构内控机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我国中航油石油期权的亏损,到法国兴业银行的欺诈案,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机构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四、一些政策建议
1.交易所对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实行会员资格审批制度。所有机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批,获得证监会颁布的股指期货经营许可证才能成为股指期货的会员。
(2)建立保证金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限仓制度、涨跌停版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
(3)建立稽查制度。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交易所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稽查的对象主要是会员。
2.投资者的风险监管。
(1)选择经营规范的经纪公司。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应选择一个具有合法资格、信誉好、资金安全、运作规范和收费比较合理的经纪公司。
(2)提高期货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3)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不公平、不公正侵害的时候,投资者可以向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机构进行投诉,要求对有关事件和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3.监管者的风险控制。
(1)立法管理方面。立法机关通过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以及补充出台一些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法规。
(2)行政管理方面。中国证监会是中国证券期货业的监管部门,对股指期货市场行使直接的行政管理权,在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证监会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规范期货市场各参与者的行为,保证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
(3)建立全国统一的结算与风险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姜华东.中国发展股指期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3,(11).
[2]刘玉生,杨继.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11).
《伟大的博弈》出版后,适逢世界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华尔街发生次贷危机、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衰退和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等等。
如果我们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观察到一个发人深省的对比。在20世纪初期,处于南美洲的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15个国家之一,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处于北美洲的美国是大致相当的水平。在2009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6381美元,而阿根廷则停留在7726美元。毫无疑问,美国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长。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的金融体系中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举足轻重。而阿根廷的资本市场与美国的资本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市场与美国相比也相形见绌。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经常要问的问题是,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和繁荣背后的动因有哪些?在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空前发达的资本市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这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它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
从美国的西部开发到伊利运河的修建,从铁路的兴起到南北战争,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美国工业化进程到两次世界大战,一直到近年美国经济体中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尔街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华尔街本身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很好的例证,而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如果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其结果也会是灾难性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也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将逐步与世界接轨,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在有序推进过程中。因此,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以迎接国际挑战,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迫切。
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体系,需要研究发达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对其历史进行客观、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并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历史告诉我们,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其中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教训。在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华尔街缺乏监管,投机盛行,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弯路;美国的金融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因此不仅无法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也无法在市场丧失信心的时候提供流动性的支持;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也为我们提供了在高度复杂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中央银行怎样更好地完善货币政策制定机制,以及怎样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监管的参考。
无疑,华尔街的历史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经济学知识,为我们研究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的案例。《伟大的博弈》将华尔街的历史放到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兴起的背景下去描述,有助于我们超越浩瀚繁复的历史事实,去研究和发现一些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文章节选自本书序言,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
推荐指数:
作者:约翰・斯蒂尔・戈登
译者:祁斌
出版:中信出版社
约翰・斯蒂尔・戈登
美国作家和经济历史学家,1944年生于纽约,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他于1966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在过去的二十年,他作为全职作家,著有《华尔街上的猩红女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尔街历史》、《汉密尔顿的赐福:美国国债的兴衰史》。
回顾美国三次经济危机
《美国大萧条》
作者:默里・罗斯巴德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解读20世纪初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著作,作者根据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引发的,其起因恰恰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对于金融领域,作者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出版:中信出版社
本书描述了作者在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所罗门兄弟公司四年的工作经历,将华尔街许多不为人知的技巧、诀窍和手段娓娓道来,从作者的视角展示了这家投行在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化历史,特别对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从而折射出华尔街在那个年代是如何在大起大落中保持发展。
《大而不倒》
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关键词】会计信息 资本市场 股票
资本市场是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是一国市场体系中的核心,它不仅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产的有效率分布,而且还是信息的聚集地。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场所,它对于调节资金流向、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股票作为交易最为频繁的金融资产,其市场价格会对新信息迅速作出调整。如果将证券市场上的信息看做一个集合,对于该信息集合,股票价格能对集合中包含的所有或部分信息做出反应,投资者也能根据企业公布的会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展开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委托理论
1976年,詹森(Jensen)和麦肯(Mecking)提出: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集合。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主决定聘任一位专门从事企业管理的专业人士,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这位专业人士在企业主授权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而业主按约定给专业人士支付报酬,此时,委托关系产生。
委托关系在公司制企业的广泛存在使得委托问题产生,即人与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人目标在于增加报酬和闲暇时间,同时尽可能的避免风险,而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的目标在于投资资本保值增值。当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产生。
会计信息的是指管理者向委托人(外部利益相关人)履行报告职责。它是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者获得投资企业信息的重要途径,能够缓解委托关系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经营管理者出现道德风险。即通过会计信息,使投资者获取更多信息,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
二、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
委托关系的广泛存在使得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增加报酬和闲暇时间,在作出决策时,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且并不承担决策不当造成的后果的现象。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供给方与信息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信息需求方相互之间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之间。
由于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对变更信息掌握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发生。管理人员参与了公司决策,对会计信息的认识更为全面,投资者远离企业,并不知道财务数据包含的全部信息,在无法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时,会按照信息的平均质量水平去评价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行为。
三、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指有关公司的信息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在市场上得以传递,并且行为比语言更具有影响力。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的会计信息判断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信号传递原则也促使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实践行动,而非公开发表的声明。
股价和成交量对某一事件做出反应是市场投资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后,做出决策的结果。当上市公司披露某一信息时,该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传播使股价波动。股价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取决于投资者对这一信息做出分析后的对该行为给予的评价,多个投资者的行为集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股价走势。所以,会计信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一个群体决策叠加的效果。
四、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是财务学家法玛(Fama)在其博士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中提出的。资本市场是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在资本市场上有效的前提下,股票作为交易最为频繁的金融资产,其市场价格能够反应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而且能够对新信息迅速作出调整。股票价格中包含的信息集合的大小不同,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也不同。根据信息集合的大小,可以将市场有效性分成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三类。
(一)弱式有效市场
弱式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包含的信息集合最小。该信息集合均为公司的历史交易信息,也就是说,股价没有对新信息做出反应。如果市场仅对历史信息做出反应,则该市场弱式有效。
(二)半强式有效市场
半强式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包含的的信息集合大于弱式有效市场的信息集合。该集合的信息除了公司的历史交易信息,还包括公司的最新消息。如果股票价格反映了历史信息和新信息,则该市场半强式有效。
(三)强式有效市场
强式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包含的信息集合最大。该信息集合不仅包括公司的历史交易信息和最新交易信息,还包括未予以公开的仅为公司内部人员掌握的信息。如果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与公司相关的公开以及未公开的信息,则该市场是强式有效。
有效市场假说同样可以应用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在不同的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对信息反应方向及程度不同。投资者能否在投资时,充分考虑变更信息,并将该信息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取决于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类型。
综上,本文运用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信号传递原则、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上对募资投向变更公告及其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传递会成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会计信息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和投资决策,使得股票价格变动。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投资者掌握的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较少,不能判断信息含量,因此投资者可能会做出逆向选择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能否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任健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田翠香.论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有效性[J].《当代财经》,2003(8).
[3]谭洪涛,南楠.资本市场金融企业上市与我国会计政策[J].金融会计,2003,(2).
[4]冯淑萍.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J],1999,(1).
【关键词】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股票;债券
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自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开始利率市场化探索以来,我国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遇到了阻力,利率市场化的核心部分,即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受到诸多条件限制,这主要表现在: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和银行的独立性和现代化程度有待加强;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利率结构不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待提高;央行间接调控及监管经验仍需积累。
在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以2005年4月29日股权分置改革通知下发为标志,我国股票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截止到2009年9月,股指从1000多点上扬至08年最高时候的5522点,虽然期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探到09年最低的1664点,但到9月份还是强劲反弹到了近3000点的位置; H股、红筹股在资本市场的向好推动下开始回归,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在即,机构投资者得到长足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及利率结构的完善,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监管方式,完善了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银行的市场运行机制。可见,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正是从打破限制其进一步推进的瓶颈因素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凸显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
2003年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人民银行通过行政性手段直接调控银行流动性,尤其是直接调控信贷规模的能力大大削弱;从2004年开始,银监会加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导致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信贷规模并未随之大幅增长,过剩的流动性在银行业以超额准备金方式存在。随着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迅猛上涨,以逐利为天然本性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而巨大市值的H、红筹股的回归,大量公司的首发IPO及增发,以及限售流通股的转流通,则无疑是从市场供给方面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贡献,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股票市场作为股份制的核心要素,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流通顺畅的产权制度的重要前提。股权分置是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有历史遗留问题,这一矛盾依托股市发展,尤其是股指稳步上扬的条件已基本得以解决。股权分置的解决,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实现金融系统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变革的深化的基础,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管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敏感的套利资金总能绕过法规限制实现相对自由的流动,资本项下非自由流动变得越来越困难。通过“蒙代尔(R.Mundell)三角”难题可以知道,在资本项目自由流动、货币币值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角中,只能选择其中两角的困境。按照克鲁格曼(Krugman,P)“三难选择”,政府可以选择使用固定汇率和继续不开放资本项目,以维持本国的货币政策。对资本项目的管制隔离了海外套利资金和国内金融市场,连接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的纽带也就断裂了,这样,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一定要在汇率市场化之前完成,这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争取更充裕的时间,但在我国汇率体制已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情况下,这无疑又会影响我国汇率改革的步伐。而且,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下自由流动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管制压力越来越大,资本项目的开放和国内外的利差必然造成国内外投机资本频繁流动套利,人民币必然走向浮动汇率制,否则我国就面临着放弃货币的危机。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的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事实上仍然基本属于固定汇率,汇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如果资本账户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开放,资本流出流入量的增大将引起汇率的频繁波动,这本身是我国所无法承受的,而且这还会使中国的利率政策受制于国际利率,不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改革环境;如果先放开资本账户,资本的自由流出、流入将使国内外利率、资本回报率和证券收益率趋同,这同我国尚未彻底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产生矛盾。这要求我国加快汇率及利率体制改革步伐,并在资本项目开放前实现利率市场化。可见,随着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压力突显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完善利率结构及利率形成机制
从融资角度看,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存在三大不平衡:一是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上,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二是在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比例不平衡,债权融资发展不够;三是在债权融资里面,公司债市场发展非常缓慢。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和影响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2005年,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率为1:99;2006年,两者的比例为20:80;2007年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可能会超过30%。融资结构不平衡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还要依赖于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债券市场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纽带,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目前市场分割的局面,两个市场的资源自由流动有利于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2000年至今,国债发行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与以往赤字国债或建设国债有所不同的是,在资本市场大发展背景下的国债发行不仅在于其财政功能,更显示了它作为金融市场工具,调控流动性的功能。国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交易及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对于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由各种不同期限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形成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基准利率,成为市场利率结构的重要参照系,也是央行调控利率的重要指针。不过,我国目前国债的期限结构仍偏重于中长期,短期国债较少;银行间债市与交易所债市仍处于分割状态,参与债市交易的成员仍然受限;这些状况都需要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企业债券发展速度更是缓慢。企业长、短期债券的发行必将打破长、短期利率市场分割,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使资金在长、短期债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间自由流动,这对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及期限结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长、短期债券以市场化利率发行及交易的方式将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引擎,引导同样作为负债融资工具的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批露制度的健全及信用评级制度的规范,商业票据市场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票据市场的发展将为货币市场带来更多的参与主体,扩大其规模和辐射力,货币市场利率将涵盖更多的市场信息,更为有效和有影响力。而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货币市场利率形成的必然要求,货币市场在利率体系形成及在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优化金融监管体系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尤其是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及商业信用的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逐步提高,银行在我国融资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步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宽松货币政策及双顺差所积累下来的充足流动性,商业银行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敏感度下降,中央银行运用数量型工具对商业银行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下,仅仅通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行政控制,其货币政策效果将越来越有限;通过市场化手段,尤其是通过市场价格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将成为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以达到控制流动性的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的前提是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非常低(接近或为零),防止准备金政策为因较高利率而持有的较高超额准备金所吸收。我国超额准备金利率从2005年3月17日起调低为0.99%,与法定准备金1.89%的利率水平相差0.9%,是历史上相差最大的(大部分时间两者差额为0),也是历史上最低水平。在准备金利率维持较为稳定水平的同时,央行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或对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对利率进行调整。
利率水平的提高或降低直接影响到公司未来净现金流的折现值,相应降低公司的市场价值,是对股票市场的一种间接调控方式。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发行规模增大,市场化利率债券的发行将完善和充实资本市场。公司债及短期融资券的发展将利率与实体经济联系起来,有利于推动市场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将市场化利率进一步引入实体经济,并改善各种利率期限及市场的分割状态,使得资金价格能真正引导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有利于加强利率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央行对国内经济的调控已逐渐从过去的行政直接干预及通过信贷规模等总量控制,转变为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利率这一资金价格进行间接调控。这在客观上契合了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央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经济积累了经验。
目前,针对资本市场的起伏变化,政府往往并未采取直接针对股市的行政干预,而是采取了这些间接影响股市的市场调控手段。这反映了监管理念的变化,行政干预的减少,对市场调节的倚重,为股市及债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所要求的监管方式。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各种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得到完善,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符合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有效监管机制的形成及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利率市场化成功实现的关键前提条件。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善金融监管体系,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四)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我国企业及银行的发展,夯实利率市场化的微观经济基础
国有银行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也使得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得以硬化,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管了部分存量呆坏账的基础上,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及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融资渠道得以拓展、投资效率得以提高,这些变化使得银行有时机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消化原有不良资产,提高整体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也才能增强银行作为独立市场微观主体的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核心领域即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
股票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既可以满足我国企业高速发展时期旺盛的资金需求,也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促使其业绩大幅增长。股权融资增加企业的股本及所有者权益,使得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状况得以改善,优化财务结构,降低杠杆风险;同时,上市公司增发扩股股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及留存收益的增加,是股票市场增值功能的体现,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作为股份制的核心要素,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股票市场的发展及股权分置的解决,使得企业产权更清晰流通顺畅,而这样的产权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
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局面,促使企业的债务融资结构多元化,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企业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对企业具有预算硬约束,促使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我国于2007年8月14日推出市场化特征明显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既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体现,也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进展,体现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影响,它将利率与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必将进一步推动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综上所述,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融资方式及机制的增加及市场化,改善了企业及银行的运行环境,使得微观交易主体真正享有价格决定权,奠定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
二、结论
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繁荣我国金融市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监管方式以及推动我国企业及银行的发展,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项目自由流动的趋势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在股票市场深入发展的同时注重债券市场尤其要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以此为条件和契机稳步深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何谦.直接融资比重提高 宏观调控权衡[P].经济观察报,2007年02月19日.
[2]敬景程 股权分置问题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
[3]乔宗铭 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4]万解秋,孙文基.开放经济下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制度分析[J].世界经济,2004年第4期.
[5]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12月.
[6]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钟敏等).市场分割与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的体制及经济效应[J].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7]Ligang Song.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Non-state Banking,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September 11-13,2001.
一、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亦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的场所,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借贷中,一般是银行对资金需求方提供的贷款;在长期证券市场中,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在我国,IPO(首次公开募股)成功不仅能为公司带来巨额资金,提高知名度,更为公司再融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上市公司较容易再次获得融资,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融资风险也小。上市公司凭借资本市场,可以更快发展。
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整套用于监督和控制经营绩效的制度安排,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好的公司治理能使企业的经理层提高企业战略经营决策能力,在经营时承担起对所有者的责任,为股东带来最大回报。
我国的公司治理主要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2001年《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的和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2005年《公司法》和《证券法》的出台和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现在股权分置全流通、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等背景下,我国公司治理改革进入新阶段。
三、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相关规定
《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有关法律法规等对上市组织结构、股票发行、持续的信息披露等做了相关的规定,具体有:《公司法》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对不同类型公司的设立、组织结构作了明确的规定,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理会的职责、股份发行和转让、董监高的资格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证券法》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公司法》相关规定条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并明确规定公司应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是对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所有信息披露行为的总括性规范,涵盖公司发行、上市后持续信息披露的各项要求。
四、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效资本市场能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同时,高水平的治理能力能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财务业绩,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1]
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
第一,资本市场具有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如果资本市场有效,资源配置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股价可以反映公司业绩、反映公司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那么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公司的业绩进行投资选择。融资金额的大小将与公司业绩和持续增长能力息息相关,为获得融资的机会,公司经营者会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来提升公司业绩。
第二,资本市场具有监督功能。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它们必须定期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审查,按照规则向社会公众详细公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强制规定,这些披露的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及时了解公司信息,经营者的过度冒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抑制。
第三,资本市场具有纠正功能。资本市场能产生优胜劣汰的机制,将经营不好、效益不好的企业逐出市场,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企业,体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有效的资本市场给经理人员持续的压力,促使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引导他们努力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升公司价值。
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公司治理提出了诸多要求,但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另外,由于监管成本高,我们目前的公司治理水平总体上偏低,仍存在不少问题:
1.股价不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跟成熟市场大量的投资行为是长期投资不同,A股市场短期行为明显,投机氛围浓厚。这不利于资本市场和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2.股权治理效应弱化。不少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弱化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尤其是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并存,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侵占上市公司资源,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治理机制弱化。根据的公司治理指数,虽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在2003-2015年总体上不断提高,但治理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尤其是监事会治理水平仍然较低,规模结构只能达到公司法强制规定底线要求。
五、资本市场最近发展情况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我国资本市场管理制度滞后,严重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发展迅速。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
2013年年底,新三板开始扩容。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该市场体系由场内市场的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和场外市场的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共同组成。公司除了通过IPO成功获得直接融资,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二)监管层职能的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其成立之初主要是为国有企业融资,运作极不规范。中国资本市场主要由政府在控制,其市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对近期的“宝万之争”,监管部门开始意识到股东自治的意义,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收购与被收购是市场自身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监管部门不会进行干预。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监管层态度的转变。
如果监管层能真正实现转变其职能,实现资本市场市场化,当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董事会有不作为、胡作为、大规模减持等不道德行为发生时,其他股东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介入、从而提名董事,控制董事会,这无疑是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有效方式。
(三)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在逐步完善,如:证监会公告[2015]32-《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2015修订)》在2016年1月1日施行;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等等。
证监会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在酝酿中。实施注册制,就是要真正建立起市场参与方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防止政府部门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建立起“宽进严出”的新体制,通过职责清晰、监管有力的法律责任规范,建立起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机制。注册制后,政府会更加严格审核信息披露,更加有力地查处和打击欺诈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