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文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19 11:28:07

序论:在您撰写人文教育的目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1篇

【关键词】钱穆;人文教育思想;高职教育

钱穆的人文教育思想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他追求的是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内在的精神中去,进而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使得高职学生能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最基础的课程应该就是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这门课程十分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人文思想最直接的一门课程。

一、改变语文教学观念,重新定位目标

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避免形成“四分五裂”的高中语文课,同时也不要走入“蜻蜓点水”似的精品欣赏课。根据钱穆人文思想的定义,我们更应该确定“为我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一方面必须保证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课堂的活泼性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多方面感染和熏陶学生精神境界;除此之外也不要把学生语言能力抛弃,高职语文教学应该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从现实情况出发,针对性的修改现有教材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学来说,大部分的学校使用的是大学本科的语文教材,但是我们知道本科教材的共性是:一大部分是古文,现代文很少出现;二是教材比较注重文学作品,忽视了一些精美的时代性较强的文章;三是看重作品欣赏能力,不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习使用这些教材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现在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语言水平很低,理解力低下,学习新事物积极性不高。鉴于上述描述,我们以后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同时,应该使得人文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结合到一起,教学中渗透进民族精神、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内容。使得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达到人文素养提高和语言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领悟民族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人文精华都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的。例如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民族的高尚情操、品德修养,以及文章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自我的人生价值观、一些兴趣爱好等等,这些都有助于高职学生在精神品格方面的自我提升。如孔子“见贤思齐”的人格品质、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除了上述以外,我们高职语文教学还要注意讲读方面的改进,注意文史哲放到一起综合研究。通常定义文章作品本身带有的思想和艺术方面称为“文”;一些和作品相关的历史和事件背景称为“史”;文章作品所能体现出来的哲学方面的理念可以称为“哲”。文史哲综合性的研究教学对于扩充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很大帮助,这种方式也使得作品和社会自然关系更加密切,间接的达到帮助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精讲和泛读教学法

根据一些以往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将高职语文教学时候的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和泛读两个主要方面。比如泛读的任务可以适当性作为课堂精讲内容的补充,算作是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一部分。那么教师在选择这部分内容时候,既可以选择一些本作家其他优秀作品,也可以将同类别作家的其他作品推荐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可以满足一些爱学同学课上的学习求知欲望,又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追求知识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标。

(三)将社会实践结合高职语文教学

教师应该注意将社会实践结合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去。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四)注意语文教学手段的改进

高职学校也应该注意语文教学手段的改进。课本、粉笔、黑板和老师一张嘴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常见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现在高职语文教学的经验证明,人文教育是其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钱穆的人文教育思想对现在我国的高职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合理的语文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娜.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8).

[2]杨彦冰.高职语文要重视个性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9(20).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革目标认知 反思

经历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界已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语文教育目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显然这是在对“语文”一词的内涵的全面、透彻的诠释而做出的语文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致力达成的终极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完满达成语文教学改革终极目标,对目标的内涵的深入地理解和正确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从词义上解读,“语”与“文”它们各自有自身特定的内涵。“语”,就是语言。“人类将传递信息内容的工具,称之为语言”,因而“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1】。从这个角度说,学语文就是在学语言,用语言。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之首,提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遵循这种与之对应的内在逻辑而提出来的。这里的知识,就是对语言的理解认知;这里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语言的本领。

然而,语文一词中的“文”,其含义就更为丰厚了。它既是语文教学终极目标得以实现的有一个基本点,又把培养学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为人”的素质的教育置于了一个更高层面来关注。所以,要达成语文教学改革终极目标,我们就更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人文性”因素感知、领悟和承袭。正是如此,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置于更突出的地位。

然而,就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来看,要达到语文教学“两性”的和谐统一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首先要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存在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普遍现象;“普遍把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刻板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2】。完全忘却了即使要求学生从“工具性”层面学习语文,我们也应该明白“生活是感悟的基础,语文天然的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的一种工具”【3】。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先导,语文的美感,“人文性”的启迪和激发都将被执教者和学生都严重忽视。其次,“后工业化时代”的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各种功利化思想盛行,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各种竞争的残酷从小就烙在学生心里。一切资源为了考试服务,为考试而学,中考、高考取得好成绩才是王道。但是殊不知从学生方面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学生一旦沦为应试的机器,那么不仅语文基础知识学不好,更谈不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了。

毋庸置疑,摆脱中学语文教育这样的现实,我们还是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语文内含的“人文性”因素上,致力发掘语文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彰显语文自身精神陶冶的功能。

语文自身融和着极为丰厚的文化魅力,这已是语文有别于其它学科最大的特征。不要说与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以及工程建筑等等学科比是这样,与人文学科领域中的哲学、历史、地理,以及林林总总的社会学科相比较,也是如此。大体而言,语文自身融和的文化之魅力,表现在诸多层次。

首先,它是文化全方位的载体。所谓“全”,那就是它囊括了人作为人的生存和奋斗、理想和梦想、思想和情感,一句话,人的六情七欲,人性的善与恶、人间的美与丑和真与假的方方面面。打开语文课本,迎面扑来的就是这样浓郁幽香的人文气息。作为全方位的文化载体的语文,自然承袭着远比其它学科更厚实的文化信息和浓烈的人文底蕴。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有其明显的个性,主要培养合格(或者说是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也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教育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在高职学生成长为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绿色”的生长食粮。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完整的人格。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满足学生自由成长的需要自由成长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人类生命体存在的天然方式,成长的自由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与心灵充分自由的发展,强调发挥人的天性潜能。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二者共同导致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在高校中的实力排序没有优势,毕业生的起点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在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位置。为了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摆脱就业竞争弱势,大部分高职院校围绕发挥自身的职业技能优势,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通过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加大职业技能教育的权重,缩短理论教育的时间,增加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课时;三是与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倡导学生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力图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毕业生就业上岗。高职院校的上述举措虽然或多或少带有教育功利性倾向,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可厚非,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成长的自由性,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者能够作为“订单”产品推荐给用人单位,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持证上岗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加有关学生成长自由性的人文教育养料,避免教师和学生落入为就业而教学和学习的纯职业化功利性教育的樊篱。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首先,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当代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承载者,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其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全面发展,积淀宽厚的综合素质,积蓄与锻炼创新能力,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肩负起创新立国的历史重任。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今后生存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劳动型人才,其劳动主要是与高新科技紧密联系的技能型劳动与创造型劳动,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时刻适应科技进步与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操作技能,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调整、更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高职人才的价值是通过技术与能力体现的,这种技术与能力的获得无不与人的综合素质的储备相联系,无不与学生时代的全面发展相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关心学生将来的生存与进步,也直接关乎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较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类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长期处于单一枯燥的技术工作环境,容易使人忽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环境的“客体”,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与内化自身存在的主体性,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在尊重自己存在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存在,既要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和敬畏他人的生命,既要克服生命渺小虚无的心理倾向,又要防止极端自我心态的产生。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善于从单调的工作环境中寻找乐趣,同时培养民主、平等的人际交往态度,增强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建立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满足学生成才的多元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绝非平均发展,高职院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可能选择某个职业方向重点发展,造就自己的专业技能特长,使学生多元化成才。首先,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存在着差异,形成了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全面发展既要为学生的整体素质考虑,使学生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满足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其次,一般情况下,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比普通高校本科生要略逊一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素质分异”的结果,并不代表所有高职学生的智力水平一定比普通高校的学生低,因为一个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存在纵向时间上的分异。随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心智的成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后,其素质结构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其综合知识与能力可能会超越以前的“优胜者”。因此,高职人文教育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入学时的素质分异并不一定导致终身职业分野,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制定各自的成才计划,努力学习,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再次,高职教育的专业或工种的设置以社会职业分工为基础,较具体地反映了社会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人的各种能力模式与人格模式总能与某种职业存在相关性,一旦个体找到并进入与自身个性相适宜的职业发展轨道,其天赋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为使高职学生倾向性潜能的发挥创造更多的机会,高职学生不同倾向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必然导致其多元化成才。转贴于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完整的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忽视人文内涵,必须坚持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既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特别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也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应该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其最高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职教育必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成为合格的公民;使其既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又具有善良的求知目的;既具有现实的生命关怀,又具有长远的人生志向;既具有个人的理想追求,又具有心忧天下的广阔胸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文教育的熏陶。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建校时间都不是很长,学校的人文教育资源不多,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学时学分少,规模小,系统性差。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整体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在知识方面,使学生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体育及当代科技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个性,激活其创造潜力;在修养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着力培育一种人文精神。具体说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思想导航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拥护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道德教化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和教育高职学生夯实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突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理念,信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等职业道德规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心理疏导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环境,确立适宜的奋斗目标;其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努力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培育创新精神,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孜孜不倦地钻研,力求有所创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

审美熏陶开展以陶冶高尚情操和加强审美修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与创造力。

个性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人的成功发展及幸福息息相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直、诚实、热情、开朗、宽容、乐群、勤劳、善良、谦虚、质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制、果敢、顽强、稳重、严谨等个性品质。

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信誉度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机统一起来,用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智慧与精神陶冶、教育学生,引导其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为其走好职业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肇芳.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职教论坛,2000,(5).

[2]刘晓明.人文教育与高职培养目标[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16(2):88-90.

[3]张立芬.谈高职院校合格人才培养的定位、标准和保障措施[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5(3):75-76.

第4篇

    人文精神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因此,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首先,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实上,关于“成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就是一种基本要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本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养成习惯”。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说是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论文服务网

    其次,人文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是一种非职业性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获得有关的人文知识。知识的获得当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而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

    第三,要用整体文化的视野与知行统一观来看待人文精神教育,而不是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也不仅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的,因此,人文精神教育目的的达成过程,它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

    我们必须在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的视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典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

第5篇

首先,从语文课程设科的目的来看,语文就是为了培养语文人,就是说会使用语言,会理解语言的人。也就是能读会写的人。写作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的一项基本能力。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也不是培养语言学家。过去,我们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似乎只要掌握了语言知识,也就学会了使用语言。但是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语言知识是对语言规律的总结,学习语言知识和修辞知识能够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规范学生使用语言的行为,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就学好语言。语言是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离开了语言反映的客观事物,离开了反映者的思想,语言的空壳是不可能学好语言的。因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其反应的生活,离不开对作者使用语言时的匠心的体会。剥离开语言的内容,仅从形式上学习语言,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叶圣陶才说,语文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因为如此,主席才说,语言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要学好语言非下苦功夫学不可。

那么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呢?也不是。人文论提出以后,人们就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似乎有了人文精神,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从整个教育的目的来说,学校教育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也有这样的作用。不单是语文课程独有,对此早有人论述过了。同时,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就是因为他要学习语言的使用,培养语文人。语文的人文精神蕴含在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中,学生通过阅读即可以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与熏陶。孔子所谓的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也是文本内容在阅读者心中常生的反应,这种兴观群怨说,就是语文的人文化育功能。我们并不需要特别的去培养。

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文本,这里的理解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理解,而是从写作这个角度对文本所做的理解。也就是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体会到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路历程,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教学中获益。这种写作的思路一方面是语言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

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对文本背后的作者思路的认识,语文教学总是浮在上面,没有沉入文本深处,真正探究到文本深哟蔚亩西。因此,就出现学了多年的语文,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写作的现象。

我们知道,写作能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离开写作进行阅读教学,必然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课标把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必须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一方面要通过作者使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揣摩语言文字使用的环境,理解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从而真正学习把握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停留在理解层面,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感受不具体,对一些写作手法的认识也就很是肤浅,具体到使用的时候,就无所适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言干瘪的现象,都与我们这种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语言的学习不是仅仅学习语言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学习语言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这内容里面就包含着作者的使用语言的思想,我们既要触摸语言的形式,更要触摸语言的内容,而且这更为重要。我想叶圣陶先生之所以把语文看做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人文论者主张人文性没有错,但是,人文性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人文性蕴含在语言性之中,通过语言性体现出来。只要我们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那么,对写作者语言文字使用的学习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语言,因为作者使用语言文字就已经告诉你怎么使用语言文字了。写了什么是理解文本的基础,为什么要写这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句而不用别的,这个比喻句之中包含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独特的对事物的体验,感受。学习比喻句既是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学习,也是对作者认识事物独特的体验和认识。语言文字学习离不开语境,语言文字的培养既是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认识能力的一种培养。语言能力的形成也是学生感悟生活,认识生活能力的形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伴随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的。

第6篇

论文摘要:加强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语文教学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运用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文学作品为有效手段;以人文情怀垂范化育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一、人文教育的背景

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是对非人性教育的反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兼具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的教育价值理念。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完善与独立,而所有为此目的所进行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生活的实践等工具性行为都必须膺服这一最高目的。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教育的洗礼。

目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近些年语文教育界又掀起了有关语文人文性的大讨论,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二、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教育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学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学正是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这一责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中并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呢?

1、把人文精神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当前,素质教育深切地呼唤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因为语文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如语文本身的情感性、人文性、生命感,它所富有的灵魂与思想、精神与气度等等。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领域,是人性生成的天地,塑造人性、弘扬人文是语文教育的天职。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必须不断转变传统的语文观念,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2、把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文学教育促进人文教育的深化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个体的情感获得,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思维模式、人格的形成,精神的成长,都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这里所讲的文学教育,不是只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语文训练),而是有情感、有意味、有生命的,能丰富学生情趣、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真正的文学教育,是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接受汉语言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二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扩展到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生不渝的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三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不期而遇,沟通交流,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3、培育教师宽广的人文情怀,以教师的人文情怀引导垂范化育学生

语文教师要拥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必须先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完善的个性品格。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评价语文教师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就是体验能力。体验能力包括文化价值体验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只有经过个体的内化积淀后才能外化为带有主体人格的文化意识,要想尊重人的发展并且促成人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而且还应着力培养学生个体的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教师要高度敬业,悟尽职守,热爱生活,接受专业的文学训练,坚持“厚基础、强能力、扬个性和重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教师要关注人性,树立人本的观念,注意自己的个性品格修养及其完善。培养高尚的情意志趣,完善对人生、人性的态度,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崇高的信念、深厚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使教师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人文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基本的素养与品质,从整体上体现着人们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三者间关系的价值观,并制约着个人甚至是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需在积极建设物质家园的基础上,加大对精神家园的构建,特别是众多高校,乃至职业院校都需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

一、中职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我国众多的中职院校中,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语文写作与表达的能力,同时对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学、礼仪等一些基础的人文知识都是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是望文生义,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众多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逐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将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作为今后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而语文课程作为中职院校所有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工作学科,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全面开展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逐步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是关键。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在中职院校中,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需对其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使所选取的文本不仅能够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更能反映出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精华,从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出语文教材的作用,因文释道,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1]。

(一)发挥教学内容的审美教育功能

新时期,时代对语文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技能并使其智力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需更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中职院校,教师就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训练与提高。首先,选择教材中相关的作品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等众多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其在品味文学作品艺术的同时,领悟到人生百态,从而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就可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读文中优美、细腻的笔调,在脑海中再现荷塘在月色下的朦胧美,进而产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而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时候,则需引导学生领悟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诗中所描绘出的深秋晚景图;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比较直观且形象的情境中不断增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进而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当前,中职院校学生普遍表现出厌学的倾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就需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指导形成的呆板、无趣的语文课堂环境,采用新型的教学形式,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活化与艺术化,从而潜移默化地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教授《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借用重阳节这个特定的时间点,展开一次有关《感恩父母》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及汶川地震等相关实事,向学生们再现真实生活中母爱与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设计类似于“真情告白”的活动环节,并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来展开一次名为“一封家书”的征文活动;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还可通过带领学生们一起表演手语舞蹈《感恩的心》,最终使本次活动的感恩主题得到完美的升华。在这个活动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回忆,重温过往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因此,在中职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均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主题活动,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的生活化与艺术化,让中职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获得情感教育的同时将其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而从本质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2]。

三、结语

现阶段,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职业学生在文化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特征,要求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育在其教法与教材的选择上要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对于今后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在充分认识中职教育与中职学生特殊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最终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任玲.浅析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网友世界・云教育 ,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