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铁道技术工程范文

时间:2023-12-19 11:28:06

序论:在您撰写铁道技术工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铁道技术工程

第1篇

1.1课程结构按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遵循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1.1开设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等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

1.1.2开设工程识图与CAD、工程力学应用、测量技术与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地质鉴别与分析、混凝土(钢)结构检算等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为学专业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

1.1.3开设地基基础施工与试验检测、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铁路隧道施工与维护、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预算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培养学生从事铁路施工及工务技术领域最典型工作的能力,包括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劳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以强化学生核心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

1.1.4开设铁路线桥隧检测、专业英语、以及施工与工务模块等专业拓展领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拓展专业口径,为职业能力的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

基础;开设专业选修学习领域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专业前沿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创造条件。2.1.5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新技术新工艺讲座等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基本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综合技能实训、标准化作业实训、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以突出职业标准化训练为中心,重点强化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岗位能力。

1.2课程排序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能力形成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以及岗位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课程教学的先后顺序,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新课程体系运行效果

新课程体系通过3年的实践运行表明,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100%,专业课程考核及格率为100%、优秀率接近48%,实践教学成绩普遍提高30%以上;1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27名同学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特等奖学金1人、一等奖学金26人、二等奖学金53人、三等奖学金103人,获奖率达52%;被学院评为优秀学生干部34人、优秀团干13人、优秀团员26人、优秀学生53人、先进个人31人;有4名同学参加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荣获专科组陕西省二等奖,有6名同学在全国铁路职业校铁工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8名同学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技能作品展荣获三等奖。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工学交替的实践中,职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缩短了毕业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9%以上,2013年学生就业质量迈上新台阶:2013届就业率为99.7%、2014届签约率为95.5%。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铁道工程;浅埋隧道;技术

现代的铁道工程技术由于对隧道围岩与支护见产生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的隧道开挖和支护尤其是在软弱、浅埋地质下的开挖与支护得到了相对的发展。不过在铁道浅埋开挖和支护施工技术上仍然欠缺一套先对完全的工艺体系,鉴于隧道开挖和支护对隧道的安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严格控制施工技术与质量对于铁道隧道施工是十分关键的。

一、浅埋隧道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1、地表的加固

地表加固主要是注浆加固,目的是为防止开挖时地表发生地面坍塌的情况,在注浆工程中需要防止冒浆的情况发生,一般采用在处理过的地表设置厚度为20到30cm的钢筋混凝土层作为注浆的止浆层,后期也作为防水层使用;注浆孔管口通常采用管身钻孔呈梅花装布置的钢花管,孔径选择在8至10mm的范围,间距通常设置为1.5cm,在全部注浆管设置完成后开始注浆并要求不间断注浆。之前要有1.5倍的注浆终压对系统进行吸水检测,实验通常运转20分钟的时间,浆料配置要按照先轻后重的顺序进行添加,过程中要先注外侧两排孔再依次向内推进。

2、超前支护

通常情况下,隧道施工仅在洞口作业大管棚,而洞内是采取小导管来替代,防止地面下沉和隧道拱部发生坍塌,小导管要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岩面的方式进行处理,用凿岩机钻孔之后再把小导管打入岩层,施工工程中要求钻孔深度、角度以及密集度要符合设计规范,之后再用注泵压注入水泥浆;前期要求是在地表注浆加固后的岩体内注浆,从而增强隧道围岩的完整性、承载强度和抗渗透能力,施工中采用的水泥浆液要由稀到浓逐步转变,土层内的注浆压力要求不小于2兆帕,其余地段注浆压力不小于1兆帕。在注浆过程中有事会发生串浆的现象,所以可采取在多台注浆机同时作业的条件下同时分别注浆,在注浆机较少的时候要将注浆孔即使堵住,等到轮到该管注浆的时候再撤下堵塞物,而且要再之前用细钢筋将管内杂质物清除,用清水洗净后再进行注浆;如果发生进浆量过大但系统压力不足的情况则应该调整浆液工作性能,缩短浆液凝胶时间,再采用小泵量低压注浆或者间隙注浆的方式,使浆液在裂隙内部有足够相对停留的时间用于凝胶。

3、三台阶施工

3.1上台阶施工

此阶段采用钻机将小导管从钢架腹部插入之后与钢架焊接为一体,外插角取10至15度,等到上循环初期完毕之后加注单液水泥浆,强度达到设计规范之后方可实施开挖作业,开挖必须严格按照“短进尺、强支护”的原则,采用挖掘机为主配合人工同时分情况开挖,以免对围岩造成扰动,每循化进尺要把握在0.6米的范围内,开挖完毕后腰立即喷射厚度为4厘米的的混凝土层,之后再进行钢架立架挂网施工,最后再分片区分层次进行混凝土喷射,必须达到设计规范的厚度,在挂网喷射混凝土时只在竖撑和临时仰拱进行,竖撑采用一面关模喷混凝土,斜撑制作连接钢筋内外的简单布置。

3.2阶和下台阶施工

此阶段采用挖掘机和装载机配合作业,通常是要先对开挖前3到5米范围之内的围岩做超前坍孔,此举是为了及时发现地质不良的地段,之后采取加强措施防止工作面坍塌,超前钢岔管和管式注浆锚杆在注浆时务必要控制好水灰比和注浆压力,保证注浆的饱满,在作业中一般而言拱顶的注浆压力不超过2兆帕,供脚的注浆压力不小于1.5兆帕。

4、支护系统的拆除

拆除工作的时间要保证其处于变形的值允许范围内,要结合股沟围岩的监控量和对后期工序的影响来确定时间,拆除中可一次性拆除的是临时支架,其可在仰拱混凝土浇筑前拆除,对于中隔壁混凝土拆除时要防止对初期支护形成的震动和扰动,一般采用风镐逐步拆除钢支撑之间的喷射混凝土和临时支护与初期支护连接部位附着在钢架上的喷射混凝土,之后将钢构件采用气焊割断,注意具体的拆除长度要依据仰拱浇筑的长度来确定。

5、明挖段施工

明挖段施工中的压顶梁施工,其施工工艺通常为测量放线,基坑开挖,桩头剔凿,混凝土垫层浇筑,钢筋绑扎及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作为初期支护的一部分因此内侧模板必须定位准确,并严格控制其道隧道轴线距离,以防止距离过小入侵二衬,距离过大导致护拱拱架无法与其正常连接;护拱施工。采用工字钢作为主架,拱架间距辅以钢筋网,拱架内侧全部挂模,外侧则从压梁顶到1/3弧长范围内挂模,要注意避免施工时发生漏浆现象模板安设时必须紧密,对过大的缝隙必须提前用锚固剂或水泥砂浆封堵;混凝土浇筑。浇筑前应在拱圈内采取必要的支撑措施以增加拱架的稳定性,施工用混凝土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坍落度,避免混凝土离析,大量浆液从模板缝渗漏,浇筑应采用对称浇筑的方式以免单侧混凝土压力过大导致拱架失稳;片石混凝土回填。护拱施工完成后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进行片石混凝土回填,回填也应采取对称回填,应控制拱圈两侧高差在0.5-0.8m范围内,单层回填厚度不超过1.0m,回填一般采用人工与机械配合回填,片石间应留有空隙以便让混凝土将片石完全包裹以保证回填段施工质量。

二、关键施工技术

1、降排水施工技术

施工降排水的标准是排堵结合、分段截留、综合治理,要防止夯管施工中导致地层液化和地下水土流失而在夯管施工前在隧道两侧地面布置两排深井降水,在三部台阶施工中则通常采用洞内轻型井点补充降水方式来防止出现涌水流砂现象;排水是在隧道开挖时将底部开挖成人字坡,两边靠近墙侧设置排水沟的方法,隧道下台阶施工则可采取用水泵将积水抽到临时集水井内,集水井一般设置2级水仓,从隧道各处抽来的水先排放到一级水仓内,再经过沉淀后自动流入二级水仓,之后再抽排到洞外排放。

2、夯管支护施工

暗挖断隧道一般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其夯管,一般在隧道拱部一定范围内环向密排,在隧道进口端基坑内破除基坑端头的桩位的钻孔咬合桩成导向孔,之后用夯管锤将钢管锤入地层,长管棚管节分段坡口满焊连接,在夯管到位后在管内灌注细石混凝土以增强其刚度,施工中为防止钢管夯进过程中管口周围砂土流失而在管口部位用橡胶垫密封止水,在夯管夯进过程中如发生土体沉降则利用跟管钻进的方式补充注浆充填地层来补偿土体沉降损失

三、总结

总结而言,基于铁道隧道浅埋段施工的地质复杂性和重要性,我们务必要考虑到自身施工元素和地质特征的测定,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流程和设计规范来进行,科学而安全的进行施工,加强工程的检测和后期养护,一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地下铁道 工程 防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地铁工程所在城市地往往高楼林立、交通拥挤,不可过多降低城市地下水位,也必然对地下水的排放造成限制。相对而言,由于地下铁道工程改变了原来的地下水给予、排放方式,因此在防水技术方面,有很多的硬性指标,倘若无法满足指标上的要求,势必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对当地的城市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地下铁道工程防水技术。

1围岩防水

1.1预处理

围岩防水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防水技术,在我国的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应用较多,由于造价合理,再加上技术难度不高,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围岩防水方面,首要的工作就是预处理。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预处理主要是在维护结构外,采用搅拌桩、旋喷桩、深孔注浆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基坑的外形上,形成一种止水帷幕,该帷幕的作用就是达到防水的效果。另一方面,倘若施工地区隶属于暗挖隧道,那么止水帷幕则要复杂一些。多数工程会采用地表预注浆以及洞内全断面注浆等措施,在隧道周围围岩内,形成一层比较优异的止水帷幕。值得注意的是,止水帷幕并没有办法适应所有的情况,尤其是暗挖隧道的地表预注浆措施,该项措施仅仅能够作为辅助措施来实施,否则将会埋下安全隐患。

1.2后处理

在预处理工作结束后,后处理工作就相当于检验和具体落实的步骤。首先,在明挖结构方面,后处理相对简单一些。该项处理措施,主要是针对基坑开挖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之前,针对渗漏点进行注浆止水。该项措施的优势在于,不仅花费的时间较少,同时在防水效果上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后处理在明挖结构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所有的细节工作都要取得较高的工作水平,否则同样会影响到后续的防水加固。其次,在暗挖隧道当中,后处理工作比较困难。由于暗挖隧道本身的特殊性,后处理主要集中在初期支护完成后的一系列工作当中,包括防水层施工前针对性的探水注浆、系统的回填注浆、固结注浆等等。所有的工作都要一气呵成,根据客观条件的限制来决定注浆方式。以探水注浆为例,该种注浆主要是针对渗漏点或者是涌水点的特点,逐步探明水路的准确位置,利用钻孔来埋好注浆管,一直埋到岩层,最终实施注浆止水。

2结构自防水

2.1初期支护

结构自防水与围岩防水有很大的不同,结构自防水会利用地下的特殊结构,实施一些比较简单的措施后,就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当然,结构自防水对地下铁道工程的要求也比较高,对地下结构的要求也比较特殊,达到条件后方可实施。结构自防水的首要工作就是初期支护,该项工作直接决定了后期能否取得理想的防水效果。在现阶段的工作当中,初期支护方法较多,本文建议应用充填注浆处理,湿喷混凝土主要是担任配合料的角色,该种物质在和水搅拌以后通过压气流来送到喷嘴口进行喷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混凝土的均匀性比较好,防水效果也不弱于其他的支护方式,可以在初期支护当中选择应用。

2.2暗挖隧道二次衬砌与明挖车站主体结构

现阶段的城市发展较快,地下铁道的数量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仅凭上述的几种防水技术,并没有办法满足实际上的需求。本文认为,二次衬砌以及明挖车站主体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施工:第一,该项工作作为地下铁道工程防水技术的最后一道工作,其耐久性必须得到保障。地下铁道工程一旦投入使用,维护工作不可或缺,但为了正常运营,绝对不能反复修理,这将影响到居民的交通出行和社会发展。第二,具体的防水技术,可尝试应用现浇防水混凝土。该防水技术主要是依靠防水混凝土本身的特性来实现防水效果,主要有憎水性和密实性。第三,应用现浇防水混凝土后,既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水结构,同时也可以实现承载结构和维护结构的双保险,厚度上要得到保证。

3排水系统

防水工作不仅仅要在“预防”工作上努力,还应该在排水系统的设计上努力,实现因势利导的目的,取得最佳的防水效果。在实际工作当中,应根据地下铁道工程的需求,设定混合型的防水要求,即永久性排水系统。例如,在采用半包型附加防水层的过程中,应该在防水层的底部与纵向排水盲管相连接,以引导初期支护与防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沿防水层流入纵向排水盲管当中,最后由泄水管排除洞外,实现较好的防水和排水效果。另一方面,排水系统的选材、具体运行上也要注意,要适应各种特殊情况,不可满足单一条件。

4地下铁道工程防水技术要求

由于地下铁道工程是现代交通的必要工程,在修建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防水问题,尤其是在雨天、雪天等一些恶劣天气的情况下,防水技术的要求就会更高。综合而言,今后的地下铁道工程防水工作,需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第一,防水技术的实施,必须在持久性方面努力。一般来讲,防水工作在完成后,轻易不会修改,否则会影响到地铁的日常运营,也可能在百姓心中造成怀疑。第二,防水技术要考虑到周边环境,不可以对将来的施工造成影响。第三,地下铁道工程所运用的防水技术,需配合工程上的其他工作,不要影响到其他工作的正常实施。

5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地下铁道工程防水技术,就现阶段的情况来分析,地下铁道工程防水技术的实施,需满足当地的地下情况,选择多种方法共同实施。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选择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防水技术共同实现防水目的。今后的地下铁道工程,需重点研究防水技术,一方面建立健全固有的防水体系,另一方面提高各项工作的落实力度和实施效果,防止小问题反复出现。

参考文献

[1]任海滨.谈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J].山西建筑,2014,35:13-15.

[2]汪文忠.建筑防水工程防水材料和技术应用[J].上海建材,2014,04:16-17.

第4篇

关键词:地下铁道;测量。

Abstract: China's subway project visit the amount of work in recent years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to be applied in the survey work in the subway.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MTR measurement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asurement technology at work.

Keywords: Underground Railroad; measurement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l 引言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诞生在1 8 6 3 年的英国伦敦,距现在已有1 30 多年,在这130里,世界地铁交通有了飞速发展。我国从1 9 6 5 年7 月在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至今,天津、上海、广州地铁陆续建成,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北京、上海和广州新的地铁线路目前也正在加紧施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全国20 多个城市酝酿的地铁建设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作为地铁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地铁测量工作也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2 地下铁道测量的特点、内容和精度要求

地下铁道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形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地下、地面、高架三种方式的轨道工程体系,在城区它埋设在地下,在郊区它是地面或高架构筑物。

2.1 地下铁道测量特点

(l) 地下铁道工程浩大、投资大、工期长,一个城市地铁建设要根据近期、远期客流量先作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测量工作不仅要考虑全局,也要顾及局部,既要沿每条线路独立布设控制网,又要在线路交叉处有一定数量控制点重合,以保证各相关线路准确衔接。

地铁工程有严格限界规定,为降低工程成本,施工误差裕量已很小,设计采用三维坐标解析法,所以对施工测量精度有较高的要求。

(3) 测量内容多,与地面既有建筑结合紧密。各测量体和线路联接密切,地上、地下测量工作要保证万无一失,除了要进行施工放样,贯通测量以外,还要进行变形监测等项工作。

(4) 测量内容多,与地面既有建筑结合紧密。各测量体和线路联接密切,地上、隧道及车站内的控制点数量多、使用频繁,应做好标志,加强维护,为地铁不同阶段施工及后期测量工作提供基础点位及资料。

(5) 地铁位于城市,沿线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能见度差、隧道埋深浅,地表沉降变形等都会给地铁施工测量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 地下铁道测量工作

地下铁道测量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设计、施工、竣工和运营阶段全部测绘工作。地下铁道测量工作除了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与地形数字资料满足规划、设计需要外,还要按设计要求标定地铁线路位置、指导施工、保证所有建、构筑物位置正确并不侵入限界,以及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线路、建筑结构、周围环境的稳定状况进行变形监测等[1]。

地下铁道测量的主要工作如下:

(l) 地面、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2) 地铁线路带状地形测量和管线调查;

(3) 地铁线路地面定线测量;

(4) 地铁车辆段测量;

(5) 地面、地下联系测量;

(6) 隧道和高架线路施工测量;

(7) 铺轨测量;

(8) 设备安装测量;

(9) 竣工测量;

环境、线路、结构变形测量。

2.3 地下铁道测量的精度及其依据

地下铁道测量的必要精度,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讨论的题目,北京地下铁道一、二期施工拟定了明挖方法施工测量的精度指标,现在第三期暗挖法施工测量精指标如下:

地面GPS控制网的点位和相对点位误差≤±10mm。

沿地下铁道线路布设的地面精密导线网的点位和相对点位误差≤±8mm。

从精密导线点将坐标传递到竖井旁的近井点的点位误差≤±10mm。

④ 从地面近井点通过竖井向地下隧道内传递坐标的误差≤±5mm。

⑤ 从地下竖井底通过横通道将坐标传递到线路正线隧道内的坐标测量误差≤±5mm。

⑥ 地下隧道内的控制导线最远点的点位误差≤±15mm。(一般为500mm的地下控制支导线)。

⑦ 地面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精度限差8/L(L为公里数)。

⑧ 从地面向地下隧道内传递高程的误差为≤±3mm。

在建立地面控制网估算精度和贯通测量的精度估算时,还要留些裕量,那么各项测量精度还要适当的提高。

3 地面平面控制网测量

地铁平面控制网分首级GPS控制网和二级精密导线控制网。在满足规范前提下,平面控制网点还应布设合理、灵活,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工程实施阶段,应按原测精度对控制网进行定期全面复测和不定期局部复测,确保网形结构的连续、稳固和使用。因此,点位的选埋和维护是地面测量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3. 1 GPS控制网应收集的基础资料

测区中央子午线、坐标系转换参数、椭球参数、起算点已知坐标、测区高程异常值、测区的平均高程。这些基础数据为保密资料,应严格按照保密协议交接、签收和使用。

3. 2 精密导线网

精密导线点应尽量沿地铁线路布设成直伸形状,形成挂在GPS点上的附合导线、多边形闭合导线或结点网。选点和观测是控制精密导线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工作的重点是精密导线的选点和观测,难点是选点工作。根据地铁线路附近GPS网点位的分布通视情况,车站、竖井的设计位置,经过现场踏勘后可以初步在线路平面图上绘制精密导线网形,根据规范和测区环境条件详细制定出外业测角、测边以及高程联测作业方法等。

3. 3 平面控制网布设形式探讨

近年来,由于设计技术发展、施工工法进步,测量设备更新,根据具体情况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形式不一,部分指标突破规范要求。如用GPS网一次布设完成平面控制、个别地段加密精密导线点与主网一起施作完成的布网形式,代替地面平面控制网分两级布设; 盾构法施工的广泛应用,区间竖井较少,由此布设的地面精密导线网平均边长远大于350m的规范要求。这些情况结合了工程实际,使用方便,同样满足施工要求[2]。

3. 4 新线建设与已有线路结合部位控制点较差处理

在地铁设计线路的交汇处,新建的地面控制网必须与原网进行联测,会出现同一个点在不同时期的控制网下有不同的坐标,处理坐标较差方法为:高等级起算控制点位尽量选择一致,以减少系统误差。当较差较小时,既有线采用原坐标,新线采用新坐标而对施工加密点、隧道洞内控制点进行强制平差;当较差较大时(不能大于50mm 的规范规定) ,实测交叉部位处既有线路在新线控制网下的中线坐标提交设计进行解决,使设计和施工在一坐标系统下,从而解决控制点较差问题。

4 地下铁道工程测量展望

伴随工程测量技术的变革和进步,地下铁道测量工作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G PS 定位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物探方法进行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激光准直和扫平仪、全站仪与计算机组合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施工变形测量监控量测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都在地下铁道测量中得到应用。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随着城市地铁交通事业的发展,地铁建设的地下铁道工程测量技术也将会从理论到实践,有进一步完善发展,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1.学校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学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培养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培养质量四个方面。

1.1培养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是能够主动按照学院制定的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2)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结构与布局、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情况。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要趋于合理,专业优势比较明显;课程建设规划要科学,与专业建设规划相一致;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得力,改革成效显著;重视实践教学,注意内容更新和能力培养。

1.2师资队伍。(1)师生比:师生比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的师生比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必须满足人才培养需要。(2)整体结构:整体结构是指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教学质量。(3)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在评价体系中起到主体作用。

1.3教学管理。(1)教师风范: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能够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是教学管理的前提条件。(2)学习风气:教学是否能够根据学风现状制定学风建设措施,实施得力;学生是否能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思维活跃,这都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1.4培养质量。(1)道德修养:在个人综合素质结构中,“德”位于最高层次,引航和导向着个人的发展前景。①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方向和思想信念要坚定的和牢固,坚持政思想治理论的学习,注重理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能遵守党纪、国法及其他任何规章制度。②职业道德。是体现在职业生活中的社会公德,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言行要符合职业规范要求,能自觉做好岗位工作、履行岗位职责。(2)知识水平:指的是学生基本理论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3)能力水平。①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沟通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与人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能够用书面和口头语言清晰、完整、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企业评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搜集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主要包括:

2.1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能吃苦,甘于奉献,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2.2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指导工程施工或维护作业、进行相关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

2.3团结协作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优势,杜绝个人主义。

2.4创新能力:要求能打破常规,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用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2.5英语水平: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工程建设,随着国外工程的开发建设,学生的土木专业英语水平需要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6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能够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处理办公文件,进行工程制图、计算分析、试验分析。

3.学生评价:学生则以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主要指标加以评价,反映毕业生对自己在学校接受的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度,为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

3.1初次就业率。高职院校的初次签约率更为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因此,初次就业率就成了评价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会成为学生选择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2专业对口率。评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专业对口率,它可以用来评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社会认可度,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的吻合度,从而指导专业的科学设置。

二、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

对于选定的三个指标,在实际应用时必需设定三者的权重。评价体系的三个层面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方面中学校和学生评价是最为直接的因素,而学校及学生个人的策略选择又受人才的“消费者”企业的需求特征影响,只有“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互相协调,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的发展机制,才能够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学校及学生两个层面的关系中,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即施加方,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与教学;学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客体,即接受方,配合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他们都是内因,要同时受到企业需求这个外因的引导,因此,学校和学生对人才需求的反应敏感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属于外因,依赖于学校和学生这两个层面的内因,据此进行相应的反应并加以实施,因此,在三方的权重指标上,企业层面的权重应当低于三分之一的平均权重,学校及学生层面的权重均应该高于三者的平均权重。由于高校在内因中处于主体低位,其权重应略高于学生评价的权重,所以,学生层面的指标权重应该高于三分之一,学校层面的指标权重应该更进一步高于学生层面的权重。因此,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以下参考值分配三个层面的指标权重:企业层面25%,高校层面40%,学生层面35%。

三、结语

第6篇

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建设滞后,知识更新慢,且偏重于理论,不适宜高职学生;教材整体性和连续性差,很多教材的工程案例都是简单罗列,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教学模式较单一,仍然以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较少;工程案例不能贴近工程实际,且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不能实现教学与岗位职业要求相一致。由于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学生还在学习落后于现场实际工作的知识,甚至是被淘汰的知识,大量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习的知识片面且不够扎实,致使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岗位工作。

二、改革的思路及方法

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企业专家的指导、专业教师施工现场的学习,进行教材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和评价,并逐步完善。

1.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派专业教师到大型的技术先进的施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第一线学习先进的施工经验,充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逐步实现“双师”制度。

2.教材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中,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通过专家提供的咨询,增加教材中没有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去除工作中已经不用的知识点,形成与时俱进的讲义,并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专业教师在施工现场挂职锻炼过程中,搜集施工中的文字资料和案例,将典型的工程实践案例融入到讲义当中。

3.实训室的建设

通过专业教师到施工现场的调查研究,明确校内应该具备哪些实训设施,结合专家的建议,建成新的实训室,将实际工作中已经不用的设备淘汰,引进施工现场常用的设备。理论授课可以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动手操作,解决了理论课后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训的问题。

4.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

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其课程改革的方法,通过多方考察、学习和指导,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以专家咨询为基础、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字和视频形式的案例,使内容更加生动;实践教学,采用实训室和施工现场相结合,并实行“双配制”,即在施工现场由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5.改革的检验及评价

选取教育程度相同的不同班级进行对比,一部分班级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另外的一部分按照计划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的检验主要通过校内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过程考核模拟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来进行,最终考核中理论的内容大幅减少,考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观题大大增加。通过考核发现,无论是实践考核还是理论考核,新模式的学生表现明显好于原模式的学生。改革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学生表明,理论教学中,有了生动的视频案例,老师的讲课内容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实践时,可以到施工现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内容变得直观、立体,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动手操作,印象更加深刻;顶岗实习企业表明,学生来到单位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并且,对后续知识的学习的能力明显加强。

三、结语

第7篇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2.1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