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9 11:28:06

序论:在您撰写新农村建设看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农村建设看法

第1篇

强化一个新班子

村支两委班子,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带头人,是村民群众搞好经济、促进发展的领头雁,在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农村一线的村班子干部思想观念如何、工作水平如何、作风转变如何,直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基层村班子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为政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导向。可以说,农村班子的强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杨梅山村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根据群众的意愿,把党员群众拥护、工作能力强、有服务意识和有发展干劲的村委会主任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把年轻有为的村民小组长提为村委会副主任,进一步强化和充实了村班子力量。从新班子建立以来,由村支两委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共新修社道5条,近10公里,维修村道4公里,整治山平塘5口,打井90余口,充分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瓶颈问题,也结束了村民种马铃薯、卖马铃薯时肩挑背磨、人背马托的历史。

培育一批新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然而,富裕的生活不是他人赐予的,要靠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自己来创造。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杨梅山村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作用,在全村培养了致富带头人21人,培养乡土人才54人。一是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由村上主办,聘请县、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讲,采取集中培训、院坝培训和茶馆培训等多种方便群众的方式将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送到村,送到组,送到户。二是开办村图书室,集中存放农业科技图书和报刊杂志,使村民在农闲时或茶余饭后可以走进图书室了解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设立两个农技报务热线。白天拨打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电话,晚上拨打驻村干部电话,方便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不懂、不会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

发展一项新产业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劳动力 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14-02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在实践中,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村存在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普遍缺乏“劳动力”。在劳动力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谁来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

一、新农民的内涵及意义

在我国,农民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长期以来,“农民”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从事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给人以辛苦劳碌,因循守旧的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工人、农业管理者、乡镇企业工人、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大量出现,农民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许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从事工业、交通、建筑、运输业的劳动者,在户籍制度上仍然是非城市人口,但却实实在在地开始从事各种产业活动,改变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纯农者的身份,农民具有了“农村居民”的丰富含义。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分工分业有了极大发展,使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比较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农业经营开始日益向兼业化方向发展。虽然农民不再是那种完全被圈在土地上的纯农者,但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实行却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即如何去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要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必须不再崇尚“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能融入新农村的建设中,投身于农业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靠农民,必须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对新型农民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心友爱、知法守法。走进知识、走进文明,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技巧,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使用技术和转岗的专业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直接的动力。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现状分析

1.现状。以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洛阴村为例:该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2009年,全村总人口1200余人,劳动力总数520人,(劳动力指18岁~60岁从业人员,下同),其中:男300人,女220人。全村从事农业生产130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160人,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230人。留守在村中的,除了十六七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外,中间年龄段的人非常少。以前说留守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龄),现在,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也差不多全出去打工了,剩下在农村的人只能说是“6199部队”了。这些老人和孩子在体力上、文化上、思想上都不行,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间力量?

2.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成因。

(1)个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了非农产业,而从事非农产业外出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对洛阴村330户农民的调查,该村自2003年以来,户年收入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达到20%。农民收入大幅度的增长基本来源于非农产业(农民劳动力从事的非农产业主要有:工业、建筑、运输、交通、餐饮、服务等)。农民非农产业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了六成。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增收幅度,促使农民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收益和对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回升势头,且涨势强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加大了农民的负担,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幅度,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建议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通过人(劳动力)来实现。现实的农村缺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新型农民,缺乏人才。没有能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农民,谁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加大“惠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直接抵消了这部分政策优惠。因此,建议继续大力向农业产业倾斜,在生产资料上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贴,以此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投入的高低,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筑牢农业基础,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农民融入到产业化生产的链条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要帮助农民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4.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无论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的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政府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5.政府侧重对农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加强对农业生产领导的同时,搞好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政策下乡、文化下乡活动。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排优解难,真正能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尤其要千方百计帮助资金短缺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确保农作物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6.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农村要发展,稳定是前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走上法制化轨道。二是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三是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要以“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使他们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作风,通过进村入户,体察民情,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谈心、交心活动,沟通干部与农民的思想,使干部能积极处理群众中的疑难问题和棘手问题,及时化解思想矛盾,为农村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农村缺少“新农民”的现象,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解决好“新农民”问题,对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下手。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2.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研究.西北农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4.1

3.周始杰.发展现代农业 必先培养新型农民.河南农业,2009(4)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学术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fass.省略/f

5.健全完善培养机制.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学术研讨.学会大观,省略

第3篇

规划:济源的“11335”布局

在济源市确定的“11335”布局里,将以“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为理念,把全市1931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即坚持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设好一个中心城区,推进3个复合型组团融合式发展,抓好3个重点镇,带动全市52个新型社区建设的发展布局。

从济源市提供的数据来看,自2005年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已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5亿元,规划的14个城市型社区已开工8个,建成3个;规划的9个城镇型社区已开工6个,建成3个;规划的29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开工10个,建成3个。

按照宜迁则迁,宜并则并,宜改则改的因村施策,到2030年,全市528个行政村(居)将整合建成52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城镇社区13个,新型农村社区39个,可节约土地8.7万亩。

配套设施: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作为济源市的明星社区,阳光社区按照城市社区建设,在中心城内合建一个大社区,设计坡头镇蓼坞村和轵城镇王虎村的968户3600口人。目前已建成多层住宅楼24栋,入住居民840多户3600人。

济源市在全市全面完善镇村水、电、路灯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在实现了农村用电“户户通”的基础上,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建设水平;2009年底实现全市居民组“组组通”硬化路,建成村镇客运场站8个,所有镇全部建有汽车站,公交车村村通。

产业区:不仅要让村民住进来,还要把村民留住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在解决农民“转身”的后顾之忧方面,济源市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依托优势产业,积极建设产业集聚区,推进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11年,进入社区的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500多元。

济源市规划建设的玉川、虎岭、高新技术这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14家,工业总产值达到610亿元,吸纳劳动力5万余人。同时,济源市重点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辐射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进一批工商企业投资农村兴办无污染工业企业,引起一批投资者兴办“农家乐”和“渔家乐”,发展特色旅游,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业支撑,仅富士康一个项目,就已为济源市提供了3.7万个就业岗位。

土地流转:村民不种地,一年可得680斤小麦

承留镇的滨湖花园是济源市的又一个明星社区。承留镇将全镇整合为6个新型农村社区,滨湖花园是其中之一。建成后,可集聚周边承留、南勋等地3000名群众居住。

滨湖花园社区共投资5.85亿元,其中政府配套资金3.3亿元,企业投资8500万元,上级扶持2600万元,最终群众购买房屋的价钱是每平米1050元。目前已完成近2亿元投资的配套化设施。同时,承留镇培训社区居民进企业务工,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同时鼓励自由创业,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分红,每人每年可增收5000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济源市已累计流转土地36.5万亩,占可流转面积的83.9%,组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个,培育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16个,直接带动了5万余户农民发展致富,全市职业化农民达到4万余名。而济源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左右,设立土地流入流出奖、股份合作奖、整村推进奖、服务流转奖等,全面推动土地流转(每亩标准900-1200元)。通过土地流转,全市528个行政村1706个自然村整合为97个中心社区后,共节约土地约8.7万亩。

济源通过自身的探索,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农村建设模式——城市带动型、城镇带动型、产城一体型、产业培育型、特色民俗型、生态宜居型。

第4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度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民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后,全国各地都加紧步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浪潮,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未来促进国家发展的主流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承担国家、社会、民族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后,许多的大学生都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中去,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奋斗,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此次的调查是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范围,并根据本地区的农村的实际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从中了解本地区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了此次的调查,其中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城市户口的大学生为7:3,男女比例为6:4,不同的学历中,本科生:大专生为3:2,不同的学科类别比例为农科:理工科:文科:其他为1:4:3:2。

综合这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大致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包括对基本政策,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新农村“新”的地方等。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三农”的看法。包括对当前农村存在着各方面的因素;对农民的态度,对农业发展的看法等。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包括参与的途经,参与的准备工作,影响参与的因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影响等。

以下是此次调查所得出的内容: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喜忧参半。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不了解。

在调查中,52%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持不了解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而作为处于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对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都有所了解。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农村的建设还只是保留在以前农村的印象中,说明了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沟通问题,相互之间了解得比较少。

(二)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调查大学生都表示会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希望又以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加强农业的多元化,使农业逐渐走向多元化

3.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的环境

4.增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二、对当前农村的看法

在调查对当前农村的看法,主要是集中在对“三农”问题上。

(一)农村建筑规划乱,居住环境较差

本地区的农村住宅基本上是随处而建,布局凌乱,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同时农户基本上缺乏环境意识,对于生活垃圾、肥料等随意堆放,卫生较差,脏乱等问题较突出。

(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加快,本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度也相对加大了,但从农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的,这就相应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有较大的阻碍。

(三)农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多数认为当前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四)农业粗放生产,处于原始的加工阶段

当前,本地区的农户生产中,大部分农户还是更多地在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问题,且肓目的去生产,农产品加工多以零散的种养户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集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三、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调查大学生中在90%都表示有机会的话,会去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本身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对新事物,新的科技文化接收水平较高,但是缺乏一个平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而参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发挥自已优势的平台,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一份力,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做好基础工作,从不同途径参与

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首先思想上要自觉树立为“三农”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次行动上,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到农村宣传有关政策,开展调研活动,为新农村开展服务。

(三)相关的配套工作要做好

在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因素的影响,如自身,周围环境,政策等。首先,要一个思想层次上的改变,要对新农村的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其次,省市县等相关政策要全面,保障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权益;再次,基层政府及高校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个宏伟目标。而基层政府是各级政府处于最能与农民群众相接触的行政机构。高校是对大学生参与某项活动作出指引及安排的,对大学参与没某项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又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积极态度的但还是存在着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又从以下的对策中得以解决。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及认识,国家政府、高校要经常性对这些农村建设加以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开展讲座等形式来讲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名词,大学生要经常地关住国家的各项重要政策,及时了解和积累,成为真正的时代先锋。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规划为龙头。农村规划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了村庄规划,道路规划,设施规划等,要作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便利。

其次,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再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扩大农民的就业和收益空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军,不要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投在土地上,这就要求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建设,引导农民有序地合理地向城镇进军。对于农业产品要以城镇为中心,改进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的问题,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村服务。

三、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积极认真负责。作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之一。大学生也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各个方面做到为新农村服务,包括思想,行为等。高校作为一个中介,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的服务提供各种保障和鼓励。

第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度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民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后,全国各地都加紧步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浪潮,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未来促进国家发展的主流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承担国家、社会、民族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后,许多的大学生都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中去,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的奋斗,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此次的调查是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范围,并根据本地区的农村的实际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从中了解本地区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以本地区的在读大学生作了此次的调查,其中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城市户口的大学生为7:3,男女比例为6:4,不同的学历中,本科生:大专生为3:2,不同的学科类别比例为农科:理工科:文科:其他为1:4:3:2。

综合这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大致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了解。包括对基本政策,建设新农村的重点,新农村“新”的地方等。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三农”的看法。包括对当前农村存在着各方面的因素;对农民的态度,对农业发展的看法等。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包括参与的途经,参与的准备工作,影响参与的因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影响等。

以下是此次调查所得出的内容: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喜忧参半。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不了解。

在调查中,52%的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持不了解的态度。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而作为处于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对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都有所了解。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农村的建设还只是保留在以前农村的印象中,说明了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沟通问题,相互之间了解得比较少。

(二)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调查大学生都表示会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希望又以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加强农业的多元化,使农业逐渐走向多元化

3.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的环境

4.增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二、对当前农村的看法

在调查对当前农村的看法,主要是集中在对“三农”问题上。

(一)农村建筑规划乱,居住环境较差

本地区的农村住宅基本上是随处而建,布局凌乱,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同时农户基本上缺乏环境意识,对于生活垃圾、肥料等随意堆放,卫生较差,脏乱等问题较突出。

(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加快,本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度也相对加大了,但从农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的,这就相应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有较大的阻碍。

(三)农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多数认为当前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四)农业粗放生产,处于原始的加工阶段

当前,本地区的农户生产中,大部分农户还是更多地在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问题,且肓目的去生产,农产品加工多以零散的种养户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集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三、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调查大学生中在90%都表示有机会的话,会去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本身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对新事物,新的科技文化接收水平较高,但是缺乏一个平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而参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发挥自已优势的平台,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一份力,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做好基础工作,从不同途径参与

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首先思想上要自觉树立为“三农”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次行动上,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到农村宣传有关政策,开展调研活动,为新农村开展服务。

(三)相关的配套工作要做好

在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因素的影响,如自身,周围环境,政策等。首先,要一个思想层次上的改变,要对新农村的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其次,省市县等相关政策要全面,保障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权益;再次,基层政府及高校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个宏伟目标。而基层政府是各级政府处于最能与农民群众相接触的行政机构。高校是对大学生参与某项活动作出指引及安排的,对大学参与没某项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又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积极态度的但还是存在着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又从以下的对策中得以解决。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及认识,国家政府、高校要经常性对这些农村建设加以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开展讲座等形式来讲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名词,大学生要经常地关住国家的各项重要政策,及时了解和积累,成为真正的时代先锋。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规划为龙头。农村规划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了村庄规划,道路规划,设施规划等,要作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便利。

其次,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再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扩大农民的就业和收益空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军,不要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投在土地上,这就要求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建设,引导农民有序地合理地向城镇进军。对于农业产品要以城镇为中心,改进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的问题,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村服务。

三、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积极认真负责。作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之一。大学生也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各个方面做到为新农村服务,包括思想,行为等。高校作为一个中介,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的服务提供各种保障和鼓励。

第6篇

关键字:改进;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25-01

一、“三点”结合“三贴近”,突出地方特色

把新农村建设的要点、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意愿。

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新闻报道,从理性思维上帮助群众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使农民朋友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措施和意义,以此激励和引导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那么,想通过电视报道的形式引导农民朋友了解和认识新农村建设,我们的报道内容首先要让他们看得懂,看得进去,然后才能谈到看后受到了哪方面的启发。简单罗列介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条文的报道,是不会引发任何人观看兴趣的。只有将报道内容转移为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密切关注的“大事小情”上,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同时,这样的选材方式,更容易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理论政策通过节目说透说清楚,因为他们关注的事,大多会涉及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个工作重点。如果把这叫“大事小情”报道到位,那么隐含在其中的,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理论政策的宣传也就不难把握了。

在节目具体的制作方法上,要变训导式为诱导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解说词尽量通俗易懂,多采访基层群众,让农民朋友们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谈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认识,使观众在收看节目后更易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我台制作《聚焦三农乡村行》的专题报道时,初期策划中,我们只想简单介绍农村近几年借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快速发展的情况。伴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各个乡镇、村不仅都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而且还有自己的发展经验、致富经和宏伟的设想。因此,这个专题报道就以新、旧对比为切入点,以“农村为什么变了”为主线,层层剖析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特种种植业、畜牧养殖的经验,介绍生态环境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服务观念转变经验,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村两委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历和经验。采访中,我们大量运用在田间地头和村民、村干部们进行交谈的方式,让他们谈通过实践取得的发展经验,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其中尽量避免用数字和书面性较强的语言说明。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新闻部电话不时响起。通过这档节目的制作,我们获得了一个信息:节目只有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点紧密结合起来,大家才愿意看,看后才能引起思考。

二 、把握两个重点,加强和改进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

(一)加强、改进新农村建设中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及时地报道这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是我们在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宣传典型时,我们做到选得准、报得实、报得活,用身边的人教育周围的人,让人在观看节目后觉得典型具有时代本质特征和精神风貌。

以我台制作的《新农村建设领头雁》为例,这个系列报道的主人公是基层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公益事业的热心者等。比如带领刘二堡镇前杜村改变落后面貌,跨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绍浦;加强环境治理、打造宜居环境的兰家镇石灰村党支部书记寇有国;热心村里公益事业,放下手头生意,回乡投身新农村建设,被马伊屯村人亲切地称为新农村建设领头雁的王福波……

这样一些典型,如何报得实、报得活,让收看者觉得报道内容可信、可学,成为节目制作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前期策划中,记者都能深入实地,进村入户,和主人公一起工作劳动,向村民、当地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和看法。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甘愿奉献的典型,使节目的主人公在屏幕前更立体、更饱满。整个采制过程中,我们本着把“典型”生活化的态度,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的工作场面,坚持用这样的镜头说话:解说词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崇高”、“伟大”这样的形容词,避免观众看后感觉是先入为主;片子中他们不是典型,只是一个对家乡富有纯朴感情的人,一个想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使父老乡亲早日致富的人;生活化了的他们,我们没有去强调他作为“典型”笼罩在头上的光环,而是通过点滴小事折射出了他们的人性光芒。

第7篇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3]任军利,朱晓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比较[J].求实,2008,7,10(7):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