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汽车与环境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3 22:32:14

序论:在您撰写汽车与环境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汽车与环境论文

第1篇

Abstract: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the existing computer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mode seriously restrict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type of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 of computer classroom and the work of computer classroom management staff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he cloud desktop technology, the system resource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office environment can be put on the cloud platform so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get the resources through various terminals, thus the time and space environment, equipment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emotional environment of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promoting teaching as a result.

关键词: 云平台;机房;教学环境

Key words: cloud platform;computer classroom;teaching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88-03

0 引言

随着web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新形势下对于传统机房教育的拓展成为了可能。机房教学是当代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重要教学形式,它承担着学校基于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实践及相关考试、培训任务,它不但需要承担计算机主干课程的学习,更负担了基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比如自动化专业、汽车专业、财务专业、设计类专业等)学生通过动手训练巩固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了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学校信息化程度重要指标的教学机房更是大量涌现。然而,面对机房教学对设备的可扩展性、高安全性、高性能性、高兼容性等需求,学校的现有硬件设备、软件环境又进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两难境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环境来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呢?

1 概念界定

1.1 教学环境 关于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对教学环境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也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一般来说,研究者通常从自己的研究目的、内容等出发给教学环境下适合自己的定义。我们倾向于使用我国学者田慧生在《教学环境论》一书中的描述,按照教学环境诸要素的特点,将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由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构成;心理环境主要由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等组成。[1]

1.2 云技术 云技术即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超级大规模的计算方式,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一种数据密集型的超级计算。在多个领域有其独特技术,如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编程模型、虚拟技术等。云桌面技术是其虚拟化技术方面的主要应用之一。[2]

云桌面技术能够以精简的、低成本的瘦客户机代替传统的个人电脑,并利用强大的服务器集群部署策略,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各种应用作为集中服务,按需交付,从而实现桌面与后台工作系统的连接访问及应用部署方式的革命性创新。

2 传统机房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教师、学生和机房管理员等不同角色对本校教学机房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一机房多应用,教学的自然环境复杂

由于教学机房不足,不能满足与专业一对一的应用,往往一个机房承担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而不同的课程又需要不同的系统设置和应用软件,由于不同系统环境下软件设置的不统一,快速更新的软件版本的前后不兼容、操作用户(师生)对于某项目标的操作形式不相同,经常会造成应用软件的损坏,甚至系统文件的破坏,导致死机等现象。软件安装过多不仅影响机器的使用性能,还会分散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学习的注意力,同时给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了管理难问题。

2.2 机房设施投资大,淘汰速度快

为了满足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机房规模较大,硬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动辄几十万。根据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出的关于计算机硬件更新的周期较短

(约18个月)性能就将提高一倍,学校教育需要应对新的市场软件需求版本也随之提升,然而大量的硬件更新将使学校的设备投入与日俱增。同时,学校机房使用强度大,PC机零部件损坏概率加大,应用软件升级对计算机性能要求逐步提高等原因,每2至3年就要对机房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学校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2.3 病毒肆虐,信息安全性差

机房作为一个教学的公共场所,学生存储介质的交叉使用几乎使其成为公认的病毒集散地,不但加重了机房管理员的维护工作,而且妨碍计算机的运行,影响教学。若想通过杀毒软件解决病毒问题,不仅面临高额的使用费用,现行软件病毒、木马往往还具有自我传播与变异的可能,对于此类恶意程序,杀毒软件将无能为力,同时还存在文件误删问题。

2.4 教学时间、空间环境受限

目前教学机房多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且有严格的上课时间。如果学生在课堂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可转移性,他不得不中断学习,课后的再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势必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不同的软件对于操作系统的要求也不同,学生难以或无法在个人电脑上安装教学软件,后期的学习更无从谈起。

2.5 人力资源紧张,组织运维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一方面由于机房的使用对象发生改变或是软件的更新升级,每学期初,管理员都要大面积地安装调试软件,工作量不容小觑,如果机房的硬件设备没及时跟进,安装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机房的维护还存在不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还原保护,则计算机软件频遭破坏,限制过多,则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矛盾。[3]

3 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建设

针对当前机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为目的,通过基于云平台的虚拟桌面技术,从时空环境、设施环境、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等方面优化机房教学环境建设。

3.1 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环境架构

通过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架构,具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

其主要目的是为学校提供虚拟实验室教学环境,使师生可利用最低配置的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工作、学习,从而真正实现移动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定制,提高教师教学的高效性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为学校构建一个不限地点的办公环境,教师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入数字校园各业务系统进行办公,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具体应用效果图如图2所示。

3.2 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的优势

3.2.1 一对一应用,净化教学自然环境。通过云计算平台管理所有相关实验资源后,学生可按照不同年级、课程、学习内容获得不同的学习资源、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环境。同一个机房,可以实现灵活调度分发实验平台资源,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同时,该环境还为学生提供申报项目、课程预约、导师辅导、精品课件学习、网上图书馆、个人信息查询等教学管理服务,为教职员工提供日常办公所需数字校园软件应用、备课系统、教研数据的实时传递、Cernet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等。根据教学要求和管理需求,学生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获取学生桌面,使用所有学习所需资源,老师可以通过云平台获取教师桌面,使用备课、授课等相关的应用软件和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3.2.2 降低终端配置需求,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因为在客户端上接收的仅仅是中心服务器经过计算的最终数据,只是结果图形化展示的结果,它比传统的B/S结构的客户端还要节省资源。所以,可以实现用低配置的计算机来完成原来需高配置计算机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对各专业尤其是对设计类专业更是大大降低了终端设备购置成本,且延长老旧机器继续工作的年限。

3.2.3 病毒易控,确保信息安全性。在桌面应用中杀毒采用集中方式、操作系统是独立环境。环境用户由于不参与数据运算、安装,同时不会关联任意程序,所以不会使得用户的终端设备中毒。而即便中心服务器的数据本身有问题,但因为,程序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物理分隔,在病毒源查杀方面能够更高效,并且可将扩散范围控制到最小。

同时,即便个人终端本身带毒,在与服务器交互过程中,可以借用中心服务器先进、高端的杀毒软件进行处理,以获得安全环境。

所有应用通过云平台到校园网或者因特网,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接入云计算平台,高效、安全地访问这些资源,而且不用担心病毒、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

3.2.4 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平台集中建设在学校网络中心,相关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无线无缝漫游到全校各区及公网。在外网环境中有效减少VPN的licence数量,提高VPN通道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入数字校园各业务系统进行办公或浏览下载教学资源,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机房的教学软件环境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是利用云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3.2.5 统一、快速的应用环境部署。云计算中心在部署中的优势在于所有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的安装和相关配置工作都在虚拟机上完成,可进行批量地桌面复制,一次定制、长期使用、及时更改。通过前期对于环境的进行需求定制,一旦终端用户有需求发起,应用服务器将所需软件环境进行推送。机房统一桌面环境的布设快速便捷,即使机房有临时性的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能轻松解决应用软件环境的安装调试。对于管理员,如果软件有更新升级或更换,也只需在平台模板上操作即可。

3.2.6 多变的人际情感环境,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可以轻松地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环境推送到任何有“瘦”终端的地方,因此,可营造多样的人际情感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场依存型学生喜欢与学习同伴互帮互学,那就可以多利用课堂时间或课后组队开展学习活动;场独立型学生则偏爱在不受干扰的环境进行学习,他们觉得与同伴在一起不易集中注意力,相互讨论不如自己学习效果好,那就可以多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等安静的环境自主学习。

发展与展望:由于云桌面的应用,用户实际上没实体机,全部应用都由平台提供,所以对用户对系统需求的提升只需更新后台分配的资源,方便简单。对平台容量的扩充只需增加服务资源,升级技术的难度低,影响应用的涉及面小。

4 结语

计算机机房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创意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其高成本的维护更新、费时费力的软件应用环境布设,致命的时空限制性和防不胜防的病毒隐患却让使用者头疼不已。基于云平台的机房教学环境架构让当前机房教学环境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它通过云技术和虚拟桌面技术对常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构建一个和谐、开放、多维互动的教学环境,师生可利用各种低配的终端设备开展个性化的备课、教学和学习活动,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韩宁.云桌面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5).

[3]张建娇.基于虚拟化机制的新型机房研究与构建[D].[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第2篇

(1.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6;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低碳排放是衡量一个城市旅游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旅游业绝不能置身事外。文章采用了综合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结合国内学者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及烟台市发展低碳旅游的紧迫性。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购物三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烟台市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和低碳城市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低碳旅游;低碳排放;低碳城市建设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6.008

低碳城市的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烟台市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旅游城市,在打造城市旅游品牌树立城市旅游形象时,发展低碳旅游已成为一个重要手段。

一、关于低碳旅游的国内外综述

(一)国外研究历程

2003年,英政府《我们的能源未来——构筑低碳经济》白皮书,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与能源持续发展利用的关系。2007年,英国贸工部了题为《迎接能源挑战》(“Meet Energy Challenges”)的新能源白皮书,这是在2006年“能源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的,把二氧化碳是英国面临的最大能源问题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之上。在白皮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发展低碳经济抑制碳排放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但随着旅游业在英国本土和全球的持续发展,英政府一直关心的碳排放问题在旅游业发展中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2008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是——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世界旅游组织了《气候变化与旅游:应对全球性的挑战》,阐述了旅游业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对旅游业的低碳减排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随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旅游组织又提出了《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缓解:框架、工具与实践》,明确指出旅游业要走低碳发展之路。

2007年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第二届“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国际会议,使旅游碳排放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达沃斯宣言》的,人们对旅游碳排放问题的讨论达到了一个新的。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经济论坛呈递了由世界旅游组织等行业机构合作研究的《迈向低碳旅游业》的报告,全球旅游界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出了一致声音,论述了旅游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应采取长期行动的部分计划,预示了旅游业将在绿色经济的转型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2010年,旅游碳排放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国际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国外学者针对旅游碳排放问题在旅游交通碳排放、旅游目的地碳排放(包括旅游地内部、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几方面)、碳排放税等方面也对低碳旅游做了一定的研究,对我国学者研究低碳旅游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研究历程

中国关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较之于国外都要晚,而对于低碳旅游的真正关注与发展研究则要更晚一些。与之相关的

参考文献很少,且大多来自于报刊和新闻报道、会议摘要。

从2009年5月开始,以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为标志,开创了低碳旅游研究的先河。在文章中作者不仅给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还从饮食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念。此后,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低碳的关注度迅速升温,与之相关的文章也迅速增多,并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到达了一个小高峰。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发现,从2009年5月至今,关于低碳旅游方面的文章已超过500篇。

但从国内学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人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意义、实现路径以及低碳旅游与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表层上,且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泛泛而论,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虽然其中不乏有对成功案例的解读,如刘啸(2010)针对北京郊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低碳旅游发展理想模式[1];焦瑞、陈秋宇(2011)针对九寨沟的成功个案,对我国全面推行低碳旅游提出了一定的建议[2],但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且能深入分析的毕竟少之又少。也有学者翻译并引入了很多外国学者的观点,但也仅仅停留在对外国观点的介绍和引入层面,并未结合中国实际给出实施低碳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对低碳旅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后来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以某一城市和某一自然保护区、某一景区为例的实证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纵向分析的重要性。但人们研究的角度还停留在现有问题上,对定量研究缺乏系统认识和分析,找不到新的问题切入点。简而言之,对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

关于烟台市低碳旅游的发展研究,至今未见专门的学术论文,由此可见,低碳旅游城市的针对性研究还有大片空白。

二、低碳旅游对于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增长势头猛烈的一个行业,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如果发展不当,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样也会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因此,低碳旅游的倡导和贯彻执行势在必行。

(一)旅游业是我国不可忽视的碳排放行业

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等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0年为例,整个旅游业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一亿吨(主要来源于旅游交通、住宿和活动3个方面),占人类活动所有排放量的4.9%,而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整个旅游部门占到了5%[3],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4]。据国家旅游局2013年9月公布的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接待入境旅游1.32亿人次,人数虽比去年略有下降,但旅游收入却有所增长。到2012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比上年末增长5.3%。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2807家,其中有11367家完成了2012年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并通过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而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我国国内游客多达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2013年全年旅客运输总量40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6%,旅客运输周转量3603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7.9%;住宿和餐饮业总投资额为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已不容忽视。

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国务院已把发展低碳旅游当做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低碳旅游方式的迫切性由此可略见一斑。

(二)低碳旅游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低碳旅游的概念,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所谓低碳旅游,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以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前提,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低碳旅游是打造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环,在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低碳城市进行的旅游活动,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休闲养生为目的的旅游者前来参观。同样,良性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也会促进一个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因此,低碳旅游与低碳城市建设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然而,对于很多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本身来讲,很多人缺乏对碳排放主体的理性认知,人们低碳排放的意识不强,与低碳排放的实际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究竟由谁来为城市建设中的碳排放承担责任,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为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实行低碳旅游。在旅游六要素中,尤其要加强对碳排放量较大的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游活动本身的管理。需要政府、行业和旅游者共同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减少碳足迹,使低碳旅游的意识真正转化为一次有意义的行为,通过低碳消费实现低碳城市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三、烟台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烟台市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以滨海观光旅游资源更为典型,为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坚实的自然条件。烟台市每年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且前来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烟台旅游政务网数据公布,仅2013年第一季度烟台市就吸引了844.6万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同比增长11.12%;旅游创汇106.56亿元,同比增长13.24%。在这些入境游客中,有30.85%的人对烟台市的山水风光感兴趣,这无疑为烟台市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而在对国内游客的调查统计中,旅游者对低碳排放的绿色生态旅游的兴趣度已升至第三位。这组旅游数据虽令人欣喜,但烟台市发展城市旅游过程中引发的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旅游交通工具形式单一,碳排放量大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交通枢纽的末端,决定了烟台市铁路交通的不发达。长期以来,山东省内的主要交通方式为客运。在烟台市的国内旅游者当中,山东省内游客仍为一级客源市场。大量省内旅游者涌入烟台,绝大多数采用的交通方式为碳排放量很大的长途客车和私家车。京、沪、冀、辽、苏、粤为烟台市的二级客源市场,而这些省、直辖市与烟台之间的铁路线少,且通行的列车绝大多数为普通快速列车。以北京为例,烟台到北京的直达火车只有一列普通快速列车,具有鲜明的火车车次少、开车时间晚、运行时间长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决定了旅游结束后归心似箭的劳累人群不会首选火车这种碳排放相对较低的旅游交通工具。

虽然铁路运输产生的碳排放量远远小机,但基于铁路交通不便,迫使一半以上的国内旅游者来烟不得不采取乘坐飞机的出游方式。据统计,在烟台国内旅游收入的总份额中,交通费占16.8%,其中飞机占64.35%、火车占17.65%、长途汽车占13.05%、轮船占4.95%。除此之外,还有2.5%的旅游者采用自驾车的方式出行。

烟台市2011年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来烟旅游的外国旅游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韩国、日本、美国。入境游客消费最多的是长途交通费,约占总消费额的30.12%。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绝大多数旅游者乘坐飞机到达旅游目的地,飞机的碳排量占旅游交通碳排量的46%。500千米的航班,人均碳排放量最高[5]。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来烟的外国旅游者中,乘飞机入境的韩国、美国、菲律宾旅游者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日本游客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入境人数仍占烟台入境总人数的16.97%。大量入境者所乘交通工具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已然不容忽视。因此,实现低碳旅游必先解决低碳交通这个核心问题。

(二)旅游饭店过分强调硬件设施设备,形成超额碳排放

我国的星级旅游饭店大多注重外在形象,在硬件方面争拔头筹。这在外观和使用上虽然赢得了顾客的好评,但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超额碳排放就是其中之一。单就星级旅游饭店为客人配备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洗发水、沐浴液、浴帽、香皂、梳子等被称为“8小件”的日常用品来说,在为客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损耗了能源,造成了极大的不必要的浪费。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烟台市仅市区就有星级宾馆客房数5564间,床位数9929间,按平均入住率65%计算,每天消耗一次性日用品约14万套,年费用数目惊人。再加上入住者对空调、淋浴、日光灯、电视等设备的过度使用,造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加重了碳排放量,严重污染了环境。

2011年,来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约为966.9元,同比增长3.29%,其中旅游饭店过夜旅游者人均花费最高,为1267.84元。国内游客在烟的各种消费中,住宿在旅游消费构成中占20.5%的比例,在总消费构成中排名第二。入境游客在烟的消费构成中,住宿也占了14%的比例,在所有消费中名列第三。据烟台市2013年一季度旅游统计情况报表显示,本期国际入境人数为10.91万人次,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0.79%。在总收入中,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所占份额最高。由此推算,旅游者在对旅游饭店的消费中,将产生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无法回避的碳排放。

(三)旅游商品包装过度,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

2011年,烟台市旅游购物收入达到99.42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比重的 24.7%。全市从事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的企业达 400余家,已形成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海产品、工艺品等为代表的 12大系列2万余种特色旅游商品。从来烟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的消费构成来看,以海产品为主的烟台土特产尤其受到旅游消费者的喜欢。旅游商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固然可喜,但旅游商品在包装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过度包装。从低碳旅游的角度考虑,过度包装产生的碳排放已然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减少旅游商品外包装华而不实的标准,节约消费成本,减少外包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一部分。

四、推进低碳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为促进烟台市低碳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生态平衡,烟台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倡导低碳旅游的理念。

(一)倡导低碳环保理念下的旅游交通方式

交通系统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而旅游交通又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任何旅游形式的实现,势必都要依赖良好的交通可进入性,航空、铁路、公路等公共旅游交通设施的便利性,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同时,旅游区外的残留废物也主要来自机、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它们的出现,使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想在低碳城市建设和低碳旅游之间实现发展模式的平衡,旅游交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可进入性方面,要求政府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提高火车和轮船的使用效率,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大的飞机的使用。可以通过提高机票价格、减少航班等方式加以控制。同时在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运作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车次/航次、提高交通工具的舒适度以及便利的出行和抵达时间等方面来加大人们对碳排放量小的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另外,对于抵达烟台市的旅游者来讲,可以通过开辟特色步行街的方式吸引旅游者步行参观游览以及娱乐、购物等。比如广泛种植烟台市的市花紫薇和市树国槐,在赋予旅游者这些花草树木美好含义的同时,花草树木本身不仅可以释放氧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能给旅游者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更在无形中提高了烟台作为低碳城市的旅游文化内涵。也可以在沿海一带增加自行车的使用,以适当的价格租赁给旅游者自行车,使其在海边不仅能够自由自在的呼吸新鲜的空气,饱览城市美景,同时也起到了健身的作用,不失为一举多得的良好举措。

(二)做绿色消费下的绿色经营者和旅游者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发展趋势在旅游接待部门越来越能够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意识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亚洲太平洋旅游协会和世界旅游组织都公开采纳和拥护绿色议程,支持这一观点的文件包括《旅行与旅游产业的21世纪议程》(该议程概括了可持续旅游的12条原则)以及《关于旅游道德伦理的全球法规》[6]。虽然一些旅游饭店的宣传栏和宣传刊物上都设置了环保栏目,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并没有真正贯彻实行低碳排放的理念,没有做到环境状况自查,没有制定符合环境发展的正式规章制度。因此,就很难在低碳旅游与低碳城市建设的高度出发去平衡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和经济创收之间产生的矛盾。因此要求旅游经营者从管理理念的高度出发,贯彻落实绿色消费。

而对于旅游者本身而言,绿色消费的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很多人过分强调“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宗旨,把对酒店硬件配套设施设备的消费纳入到了自己的房费里,认为不物尽其用其实是浪费了个人钱财,是不划算的表现。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旅游者在进行旅游饭店的消费时已经表现出了对低碳环境问题的关注,并赞同环境保护行动,但就其个人而言,并没有形成态度与行动相统一的绿色消费模式。因此,激发旅游者的绿色自觉行动,适度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树立低碳消费公共意识,是解决旅游饭店存在的碳排放问题的关键之一。

(三)打破伪环境论,使低碳消费成为可能

伪环境论是指人们宣称和打算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态度并没有转变为实际的购买决定,或是转变为其他能够反映这些情感和态度的实际行动。伪环境论也被用来说明这种情况,当出现诸如健康或经济条件等其他更基本的引人关注的问题时,环境保护优先权就被人们放弃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要求烟台市的旅游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不要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不要在在除了旅游商品本身之外附加其他一些能够带来实惠的附加物,比如对旅游商品过度包装,以免产生过多的产品废弃物。也不要打着“绿色商品”的幌子,使得普通商品卖上好价钱。从生产和销售的源头出发,间接实现低碳旅游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生态平衡,使普通旅游消费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总之,发展旅游业必须要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本着良性发展、和谐发展、公平发展的共赢模式,树立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与生态责任感,坚持科学与伦理相结合的文明旅游发展方式,使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0(01):42-46.

[2]焦瑞,陈秋宇.九寨沟对我国全面推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06):143.

[3]王群,杨兴柱.境外旅游业碳排放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2,27(01):73.

[4]廖先旺.人民网[EB/OL].dzcom/rollnews/guoji/201002/t20100226_5715119.htm.2010-02-26.

第3篇

【论文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应该向朋友式关系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明形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即从传统发展观转向可持续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达到人与自然整体的共同进化。

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它将脱胎于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一、可持续发展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尤其是环境恶化。今天,环境的全面污染和整体环境状况日趋恶化,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破坏、荒漠化、海洋污染、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煤烟污染熏黑树干,造成生活在树干上的70多种昆虫由灰色变为黑色。科学家把这称为“工业黑化”现象,工业文明因此而被称为“黑色文明”。他们的批判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警示我们一定要抛弃工业文明。

尽管工业文明时代带给我们一系列灾难,然而我们对工业文明却不能简单予以否定。因为工业文明为未来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武器,为工业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社会中,牛顿定律、量子力学、电磁感应理论、电子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控制论等科学技术成果,仍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未来文明如果离开这些成果则寸步难行。未来文明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只依靠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再者,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也是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孕育形成的,化学工业这一被人们称为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祸首,却在很大程度上为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提供技术和产品。未来文明时代的人们仍然会有汽车制造业、电器制造业、机械加工业、采矿业、建筑业、纺织和服装等行业。它们仍将是未来文明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保留工业文明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的同时,对于一系列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势、实践中僵化模式应予以抛弃。如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牺牲环境求发展,重复建设的盲目发展,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承载力的高消费,高投人、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的粗放性经营模式,“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的“发展”,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搞建设,军备竟赛,国民经济军事化等等,这样才能在思维上和实践上抛弃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据,克服由“人类中心主义”的近视性、局限性造成的对环境和生态的极度破坏。未来文明是不是绝对理想的、终极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绝对无污染的历史时代呢,如果这么认为,则未免陷人形而上学之中。人类对未来不要抱太大的幻想。它既不是纯而又纯的无一丝污染的生态净土,也不是污浊灰暗的黑色世界,而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又超越工业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和扬弃。所以它就会带有工业文明的印记,离开工业文明这一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持续发展文明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但从根本上又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文明又增添了关于生态保护、生态科技的新内容、新特点,消除和治理工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它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环境产业,发展信息产业、服务产业,要开发和使用新的清沽能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文明是工业与生态学的结合,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状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它仍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文明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历史时代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古至今,人类都没能很好地协调二者关系。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类早期认识自然和防御灾难能力的低下,导致人们甘当自然的奴隶。然而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相对增强,又导致人们蔑视自然,作自然的主人,同时各种利益(包括阶级利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驱动使人们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又加之认识上的局限性,使人们无法对自己行为做出预测,所有这一切导致人类从未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类获得自由解放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人类文明的新的延续。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文明的兴衰。工业文明的兴衰正是由“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所制约的,人类实践的经验教训越来越昭示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以资源的增值为前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否则,自然资源必然会日趋衰竭,人类会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基础。自然界是均衡与和谐的,但这种均衡与和谐是脆弱的,人类活动应当限制在其后果与作用不使这种均衡与和谐被破坏到不能恢复的程度以内,否则必然会产生不利于人类的种种后果。生态文明要求工农业生产、人口生产、社会消费、科学技术发展等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项活动都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之基础上。

人类发展已经进人知识经济时代,这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奠定基础。全世界各国开始重视人与自然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正在寻求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一面,自然的必然性是人必须服从的,但不是消极地服从,而是积极地服从。因此,应把人与自然之间看成是一种有机联系。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在实践中对自然科学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是片面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当代新技术革命客观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关系,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对自然的支配关系已经超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掌握,进人道德和审美的范围,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既不要像古代那样作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像工业革命以来那样作自然界的敌人,要爱护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文明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时代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生产力,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原始社会,尽管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却显得更为重要,离开群体协作、共同劳动,人将无法存活。同样在古代和近代的相当长时期里,阶级矛盾尖锐,如何实现社会合理与人际平等的问题十分突出。今天,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异常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单纯就环境论环境几乎是做不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现实性上展开为人与人的关系,要解决人与自然尖锐的矛盾和对立,需要以人际公平为保障和条件,脱离人与人的关系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出现的环境问题的。

第4篇

【论文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应该向朋友式关系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明形态,实现发展观的转变,即从传统发展观转向可持续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达到人与自然整体的共同进化。

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它将脱胎于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己。

一、可持续发展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尤其是环境恶化。今天,环境的全面污染和整体环境状况日趋恶化,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破坏、荒漠化、海洋污染、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煤烟污染熏黑树干,造成生活在树干上的70多种昆虫由灰色变为黑色。科学家把这称为“工业黑化”现象,工业文明因此而被称为“黑色文明”。他们的批判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警示我们一定要抛弃工业文明。

尽管工业文明时代带给我们一系列灾难,然而我们对工业文明却不能简单予以否定。因为工业文明为未来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武器,为工业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社会中,牛顿定律、量子力学、电磁感应理论、电子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控制论等科学技术成果,仍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未来文明如果离开这些成果则寸步难行。未来文明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只依靠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再者,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也是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孕育形成的,化学工业这一被人们称为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祸首,却在很大程度上为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提供技术和产品。未来文明时代的人们仍然会有汽车制造业、电器制造业、机械加工业、采矿业、建筑业、纺织和服装等行业。它们仍将是未来文明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保留工业文明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的同时,对于一系列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势、实践中僵化模式应予以抛弃。如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牺牲环境求发展,重复建设的盲目发展,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承载力的高消费,高投人、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的粗放性经营模式,“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的“发展”,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搞建设,军备竟赛,国民经济军事化等等,这样才能在思维上和实践上抛弃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据,克服由“人类中心主义”的近视性、局限性造成的对环境和生态的极度破坏。

未来文明是不是绝对理想的、终极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绝对无污染的历史时代呢,如果这么认为,则未免陷人形而上学之中。人类对未来不要抱太大的幻想。它既不是纯而又纯的无一丝污染的生态净土,也不是污浊灰暗的黑色世界,而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又超越工业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和扬弃。所以它就会带有工业文明的印记,离开工业文明这一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持续发展文明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但从根本上又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文明又增添了关于生态保护、生态科技的新内容、新特点,消除和治理工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它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环境产业,发展信息产业、服务产业,要开发和使用新的清沽能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文明是工业与生态学的结合,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状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它仍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文明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历史时代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古至今,人类都没能很好地协调二者关系。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类早期认识自然和防御灾难能力的低下,导致人们甘当自然的奴隶。然而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相对增强,又导致人们蔑视自然,作自然的主人,同时各种利益(包括阶级利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驱动使人们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又加之认识上的局限性,使人们无法对自己行为做出预测,所有这一切导致人类从未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类获得自由解放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人类文明的新的延续。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文明的兴衰。工业文明的兴衰正是由“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所制约的,人类实践的经验教训越来越昭示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以资源的增值为前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否则,自然资源必然会日趋衰竭,人类会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基础。自然界是均衡与和谐的,但这种均衡与和谐是脆弱的,人类活动应当限制在其后果与作用不使这种均衡与和谐被破坏到不能恢复的程度以内,否则必然会产生不利于人类的种种后果。生态文明要求工农业生产、人口生产、社会消费、科学技术发展等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项活动都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之基础上。

人类发展已经进人知识经济时代,这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奠定基础。全世界各国开始重视人与自然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正在寻求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一面,自然的必然性是人必须服从的,但不是消极地服从,而是积极地服从。因此,应把人与自然之间看成是一种有机联系。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在实践中对自然科学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是片面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当代新技术革命客观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关系,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对自然的支配关系已经超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掌握,进人道德和审美的范围,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既不要像古代那样作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像工业革命以来那样作自然界的敌人,要爱护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文明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时代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生产力,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原始社会,尽管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却显得更为重要,离开群体协作、共同劳动,人将无法存活。同样在古代和近代的相当长时期里,阶级矛盾尖锐,如何实现社会合理与人际平等的问题十分突出。今天,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异常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单纯就环境论环境几乎是做不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现实性上展开为人与人的关系,要解决人与自然尖锐的矛盾和对立,需要以人际公平为保障和条件,脱离人与人的关系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出现的环境问题的。

第5篇

崛场制作所是全球十大分析仪器供应商之一,其在全球共有41个子公司,1995起进入中国市场。就堀场制作所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开拓市场的经验以及金融危机中的发展情况等问题,本刊记者于会后采访了堀场制作所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小谷正直先生。

成立于战后废墟中

崛场制作所和很多日本的企业一样是个家族企业,它的创办人是堀场雅夫。

昭和20年(即1945年)9月2日,在停泊在横滨海域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里,举行了签字仪式。日本战败,日本全境处于废墟状态的时候,堀场雅夫还刚刚是京都大学物理系三届生。

由于他学的是核物理,所有的实验装置都已被美军破坏,导师也走了,希望几近破灭。为了完成学业,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挂上“堀场无线研究所”的牌子,踏上了学生创业的路程。这就是60多年后年销售额达1443亿日元的堀场制作所诞生时的情景。

堀场雅夫的初衷是大学里不能做实验,那就在自己的研究所里做,他硬是靠这种办法完成了毕业论文并取得了学士学位。但是,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创造财富,如自己发明的“停电应急灯”成了畅销产品,医疗用的“脉冲振荡器”也很受用户欢迎,同时也积累了一些资金。于是,他在1953年将研究所法人化,正式成立了股份制的堀场制作所。

公司成立以后,马上就遇到人手不够的问题,于是,堀场雅夫来到母校招聘员工。当时,京都大学物理系的本科毕业生不外乎三种去向,一是读研,二是当公务员,三是进大企业,谁也不会想到去只有几个人的小企业。但是,堀场雅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让学生相信他说的话句句都是真理,“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才去大企业,有实力的人最适合去中小企业”,“进大企业的话,再怎么努力,最多就是做到部长,而进小企业犹如在自己家里一样,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把它做大”,结果还真的招到了优秀的人才,这些人以后都成了堀场制作所的栋梁。

压倒性优势的四大系列产品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产品是“玻璃电极PH测定仪”。PH是表示水溶液酸碱性的单位。上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为了增产粮食,对化肥硫酸铵有很大的需求,而要生产高品质的硫酸铵,就必然要用到PH测定仪。当时日本的化肥厂使用的PH测定仪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贵,性能也不稳定,而堀场制作所生产的“玻璃电极PH测定仪”不但便宜,性能也稳定,很快就赢得了市场。

对液体进行测定并首战告捷以后,堀场雅夫就在考虑能否把这种测定技术应用到气体的测定上,他首先想到的是测定人的肺功能,即分析由肺中呼出的气体的成分,为医生提供诊断的依据。由于这是一个原创性的产品,市场上没有第二家,同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气体检测方面,堀场制作所相继研制了多种产品,问世时都是绝无仅有,而在这一领域站住脚以后,又把视野扩大到了固体,也就是对各种物质进行检测,尤其是向同行们尚未攻克的课题挑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堀场制作所成了世界上最具权威的检测仪器的研制商,跨越从物体(液体、气体、固体)到人体(呼气、血液、体温)的广阔领域。

现在,堀场制作所的产品分为四个大类,即“汽车测试系统”、“分析系统”、“半导体系统”和“医疗系统”,每个系统中都有几项在世界上占压倒优势的拳头产品,而所有的产品都围绕着“分析仪器”这个概念而展开,从而形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与本田公司围绕发动机展开多元化的战略极为相似。

这是一家典型的研发型企业。那么,其每年投入的研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是多少呢?根据近十几年的堀场年报,堀场制作所研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以上,这个比率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中也算高的,如日立(4.46%)、日产(4.45%)、本田(5.27%)、东芝(5.77%)等著名企业都没有堀场制作所高。

被逼出来的国际化经营

日本的汽车公司架子很大,初次接触时,一个劲地询问堀场制作所的历史和主要客户,当听说堀场制作所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也没有大客户,马上就起身告辞,都认为一家小公司还能造出什么好产品来,所以,别说让他们买了,连产品说明都不愿意听。碰了一鼻子灰的堀场雅夫并不气馁,在日本卖不了,那就到美国去卖。

1970年,堀场雅夫扛着30公斤重的样机赴美,来到世界汽车巨头们聚集的底特律,晚上入住廉价旅店,白天挨个去敲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大门。美国人确实和日本人不一样,不管公司大小有无客户,只要产品好,照样认可,在听了产品介绍以后就要求提供样机进行测试,而测试结果一出来,订单也就接踵而来。堀场雅夫就是靠着这种拼劲撬开了美国市场。令他哭笑不得的是,日本的汽车厂商听说美国的汽车三巨头已经认可以后,马上就来向堀场雅夫订货。

为了研制适合美国市场的产品以及按要求发货,1970年堀场制作所首先与合作方共同组建了合资企业,两年以后又买下了合作方的股份,使其成为独资企业。在拿下美国市场以后,堀场制作所又开始向欧洲进军,先是在德国设立子公司,等到站住了脚以后,再向法国、英国等主要国家开拓,显得很有章法,稳扎稳打。

以技术和耐心赢得中国市场

1996年2月,堀场制作所在北京来开设了驻华办事处,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2002年7月,作为堀场集团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据点,独资企业“堀场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此基础上,2004年又成立了统辖中国业务的“堀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事实上,比起其他进军中国市场的日资公司,堀场绝对不算早。小谷正直解释说,“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又是日本的邻国,Horiba不可能看不到。之前之所以没有开始在中国的业务,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到了那一步。”

堀场是日本分析机器工业会(JAIMA)的成员企业,在开始中国业务之前,Horiba对中国市场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分析。到了1995年,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而且充满了巨大的潜力,堀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1995年开始发展中国业务。

据小谷正直介绍,堀场在中国开发市场遇到最大的难题,既不是技

术,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国的人际关系。堀场所提供的技术,常常与环保类有关,因此合作对象包括政府机构、公共机构或者私人企业,和这些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小谷正直表示,“我们尽量不着急,我们并不求于短期的利益,我们非常有耐心,入乡随俗,并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和服务赢得市场。”

堀场在中国也会遇到其他来自欧美国家的竞争对手,技术上和欧美同行相比各有千秋,价格也不相上下,“毕竟好东西都不会便宜的。”小谷正直认为,堀场的优势在于,第一是中日两国没有时差,服务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二服务非常专业和周到,“日本企业的服务在全球都是有名的。”

2008年,中国业务占全球业务的7%,这个数字不高,所以小谷正直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很大。”小谷正直介绍说,北京的业务占中国总业务的15%,北京市场表现最好的是汽车产业中的用于机动车动力传动性的开发,以及尾气排放检测方面的产品和系统。

“现在谈一个业务时间都很长,周期很长,但是我非常有耐心。”做中国业务会不会遇到民族主义情绪?“不会,这个我有信心。我们的技术非常好,服务无可挑剔,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有竞争力。”

独特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小谷正直告诉记者,堀场国际化经营不外乎两个模式:一是独资设立子公司,二是在建立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收购。

至今为止,堀场制作所只有过一次与合作伙伴合资的经历,也就是1970年在美国设立的“奥尔森堀场公司”,但双方各出50%的合资企业的弊端很快就在重要事项的议决权上暴露出来,擅长一锤定音的堀场雅夫无法容忍这种状态,所以在两年后买下了合作方的所有股权。有了那次教训以后,堀场制作所在向国外拓展时都坚持独资,以确保对子公司的完全控制。

先建立合作关系,待时机成熟以后再进行收购,是堀场制作所国际化经营的另一个特征。当堀场制作所在分析仪器的某一领域不占优势而此领域对其整个产品线的形成又很重要时,就会采取与对方合作的形式,如部分出资、合作研究,等等。由于堀场制作所在分析仪器领域所拥有的实力,所以外国方面通常也愿意与其合作。而当合作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方的资金链遇到困难时,堀场制作所就会采取收购的方式,这样做既缓解了对方的危机,也避免核心技术落入竞争者的手里。这种手法似乎有先伸橄榄枝投其所好,乘人之危时投石入井之嫌,但因在这之前双方已经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被堀场制作所收购以后的企业(如法国的ABX公司、JOBIN Yvon公司、德国的卡尔・辛克公司)通常都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现在,堀场制作所已经形成以日本京都为中心、亚欧美三足鼎立的国际化经营的格局,集团下属的41家公司分布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

小谷正直还介绍,堀场在开发市场过程中,也会做一些必要的商业推广,比如参加各种展览展会、研讨会、交流会、商务洽谈会等等,提高曝光度。金融危机后,堀场市值总体平稳

堀场于1971年在大阪证交所2部和京都证交所上市,1974年在东京证交所2部上市,以及1982年的大阪证交所1部和东京证交所1部升格,而进入东京证交所1部以后,就成了社会所认可的大公司,资金筹集、信用保证、品牌管理等方面都会享受到很多益处,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汽车板块。那么这场危机是否影响到了为这些大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堀场制作所呢?

小谷正直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以来,堀场的总体股价平稳,这是因为堀场的业务分布一共有五大块,其中汽车、半导体受到了影响,但是环境、科学和医疗受影响较小,由此可以减少损失;另外从区域来说,在全球41个不同的分公司中,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是上升的,比如中国,汽车方面反而上升,但是日本国内则严重下滑。“所以通过不同方面的平衡,总体来讲迄今为止,Horiba的业绩是平稳的。”

金融危机中,堀场并没未像一些别的企业那样去裁员,采取尽量保住现有岗位的策略。到了今年,堀场还通过开拓新市场,还扩大了一些员工招聘,特别是在中国市场。

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态度

日本企业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同样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他们在三季度的业绩比较差,并且开始裁员以节约成本。绝大多数企业预计明年的市场环境将难以好转,并因此下调了他们的经营目标。与中国企业一样,在10月和11月,日本公司发现在中国的销售出现了巨大下滑。

不过日本企业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他们对4万亿的财政投资有很高的期望(日本也有类似的政府财政刺激,但规模相对较小)。崛场制作所计划将生产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成本。在长期以来,日本公司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

总体上看,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企业将减少生产并降低成本。但几乎没有企业表示将降低研发支出,而并购活动将可能增加。

第6篇

关键词: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10-0017-0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ports Go ods Sales

――A Case Study in Yantai

ZHAO Lan-ge1, SUI Yong2

(1.Physical Education ofNorthwestNormal University, Lanzh ou730070,Gansu 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ofShaanxi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Shaa nxi China)

Abstract: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ports goods sales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 ssue in the sports geographyBy using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 n alysis, field works,data statistics, and cases analysis, the paper makes a res earch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ports goods sales industry in Yantai soas to explore the hub of the sports goods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centerand the mindset of the urban sport facility planner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Yantai sports goods sales industry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nd four centers a re formed, namely,Sanzhan area in Zhifu district, Yantai University in Laisha n district, Caiyun Town in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Ya ntai City and highstreet in Fushan district Thi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has a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urban landmarks, city la yout, commercial centers, traffic and population in Yantai.

Key words: sports goods; sales occup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体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在解释体育现象、预测体育发展方面显示出作用。国 外及其我国学者在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工作[1]。产 业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组成部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刘庆新等对西安市的 研究表明,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也具有这方面的共同性 [2]。当 然,这项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不同区域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分布尚需进一步研究。本 研究选取山东省烟台市作为研究地点,通过调查研究探索该市体育用品空间分布情况,从而 为完善体育经济地理理论体系提供一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店的空间分布。主要探索体育用品销售比较集中 区域的分布情况――即体育用品销售中心。调查对象为烟台市体育用品专营店、体育品牌专 卖店,还有设专门场所经营体育用品的综合性商店(一些小型商店虽然代售一些体育用品, 但由于规模较小没有统计)。调查范围为烟台市主城区,包括:烟台市绕城高速以内主城区 (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内容:体育用品销售店的名称、 地理方位、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经济地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阅读的文献资料进 行了分析,梳理出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整理调查用表。

1.2.2 实地调查法2010年1-2月,对烟台市绕城高速以内主城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调查统计体育用品店的名 称、地理方位、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等,并对部分销售者、消费者等进行访谈。

投稿日期:2010-0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号:04BTY004)。

作者简介:赵兰革,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

1.2.4 个案调查法通过与经济开发区飞乐体育用品商场、南大街的鸿星尔克、福山区商业街的361°、海 港街的风之捷体育、烟台大学对面的匹克和乔丹、三站市场的正大服饰等商店负责人进行交 流,了解其选址原因、经营形式等信息。

2 结 果

根据商业中心地的基本原理,本研究确定1 km2内有30家以上销售店面的区域为销售中心 [2]。商业中心分布形式表现为两种格局:沿街道两旁形成的条带形商业街和围绕道 路交叉口发展的商店聚核体,两种形式以前者为主[3]。对烟台市调查发现,该市 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相对集中,符合此规律,具体情况如图1。

图1 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分布图 烟台市四个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分布特征为: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呈现典型的中心地 分布。四个中心各有其特点:第一,芝罘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有着烟台市唯一的体育用品批 发市场,与旁边的以海港街为中心街的体育销售市场形成了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核带结合 式中心”分布。三站批发市场以体育服饰与器械为主营面,而以海港街为中心街的体育销售 中心则以品牌专卖零售为主,两个中心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烟台市最大的体育用品销 售中心。第二,彩云城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中心,也是该区的商业中心。作为新兴区 ,在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该区商业快速的发展,商业氛围渐浓,体育用品店铺分布逐渐形成 了东西长江路、南北泰山路“两带中心”分布。第三,以商业街为中心的福山区商圈,是福 山区老城区,是其商业中心所在。作为商业区域,历史悠久,商业氛围浓厚,是福山区体育 局等政府部门所在地。由于长期的商业发展熏陶,体育用品销售店大部分分布在县府街、商 业街、城里街、南苑街四街的街面,形成了“‘王’字型四带中心”分布。第四,莱山区烟 台大学对面形成了一个体育用品销售市场,呈现“单核式中心”分布。烟台大学旁边的烟台 体育主题公园,是山东省第一个集体育竞技与旅游、健身、娱乐、商贸为一体,具有体育旅 游特点的景区、烟台最大体育场馆集中地,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地段,是烟台市最大的体 育中心。因此该地域吸引了大批体育用品销售入住,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3 烟台市体育用品行业空间分布成因分析

研究表明,零售店选址则更强调地利的重要性[4]。商业位置的选择是商业经营战 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区位对于零售商业发展具有致命的作用。 任何一个产业选择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经 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者与空间位置有关[5]。在对经济开发区飞乐体育用品商场 、南大街的鸿星尔克、福山区商业街的361°、海港街的风之捷体育、烟台大学对面的匹克 和乔丹、三站市场的正大服饰等负责人进 行访谈时,他们都提到了店面的选址的重要性,并且一致认同:店铺位置是决定经营成败的 关键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店铺选址都是为了更便于消费者消费。而消费者往往会在购买不同 物品时选择不同区域。消费者选择又与销售行业的相对集中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商家 和消费者既是对立的两个群体,同时,又必须找到共同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实现双方的经济 意图。

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商业环境空间性是商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6 ]。商业地理区形成的条件第一个就是以商业中心为核心。

刘庆新等研究表明,西安市体育用品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与城市交通、政府规划、传统商业区 、人口分布、城市地标建筑都有密切关系[2]。他的研究是建立在西安小平原这个 基础 之上的,通过对烟台市的研究表明,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空间分布情况。不过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的形成还有自身的地理环境特点应予以高度重 视。

3.1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地理位置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同样影响着经济发展。

烟台市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中部,境内丘陵绵延,沟壑交错,河流众多。全市海岸线达 909 km。市北、西北部濒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西起莱州市虎头崖,东至牟平东山北 头,是曲折的岩岸。烟台市区依海分布,同时,烟台市中心又有大片丘陵地带,交河从南至 北穿越整个市区。丘陵将烟台市切割为两大部分,夹河又将烟台西部分割开来,形成了相对 集中又互相分离的四个城区。因此,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烟台四个城区即连接在一起又相对 独立。每个区都有各自的区域规划,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也相对集中。

由于毗邻海岸,烟台市海岸与海岛景色交相辉映,是山东省游览避暑胜地。一个具有良 好旅游经济效益的成熟旅游目的地,不仅有宜人的气候独具魅力的人文或自然旅游资源,而 且其配套的基础设施[7]。烟台金沙滩公园、海水浴场、海边游乐城,烟台体育公 园等为 体育旅游,尤其是水上项目旅游,提供了优质先进的硬件设施。随着体育旅游经济的兴起, 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世界各 地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8]。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 展提供了资源与动力,更为体育及体育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旅游 型为主的城市也影响到烟台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的空间分布。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北临金沙滩旅游度假区;芝罘区体育用品销售中 心东临第一海水浴场;莱山区体育用品销售中心旁临烟台体育公园、海水浴场、黄海游乐城 。这为三个中心提供一个巨大的体育消费平台,促使体育用品商家的不但涌入三地。三个中 心分布在三区海岸线旁,由西至东依次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岸线、芝罘区海岸线、莱山 区海岸线。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岸与芝罘区海岸被夹河与芝罘岛相隔,而芝罘区海岸与莱 山区海岸由于无天然屏障阻隔,体育旅游产业有连片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人口 的增加,芝罘区和莱山区的2个销售中心将沿海岸线发展形成为以海上体育旅游为主的休闲 体育商业带。

政府规划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9]。烟台市几个体育用品销 售中心都 与政府长期规划有直接关系。在现在社会,传统商业中心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经济与文 化生活[10]。福山区、芝罘区是烟台市老城区,两区的商业区是政府最早规划的商 业区, 一直保持到今天。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烟台市商业的快速发展,政府规划的商业区也随之快 速拓展。由最初的一两条街区发展为今天的商业中心。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也在这种商业街区 成长过程中逐渐由零星店铺发展成为销售中心。

新兴商业中心,是与传统商业中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商业商务功能兼备,大型零售业 态和现代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商业中心[11]。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国务院 首批设立 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有一个龙头。经济发展 带动了本地区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了以彩云城为核心的商业购物区。生 态体育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集体验、探险、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 育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12]。由于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四季分明,气 候宜人, 濒临海滨,景色秀丽,滩平沙柔,碧波万顷,该区在199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金 沙滩旅游度假区,成为一个理想休闲、居住、旅游场所。调查中一些经营者认为这里适应商 业发展,才入住此处。

烟台四个区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规划也有各自特点,从整体上看,烟台体育用品销售 行业呈现四个中心态势。每个区的销售中心都与政府规划的商业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即服 务本区消费者,又可以辐射到其他城区和乡村。

3.2 地标性建筑城市标志性建筑是指在城市中最广为人知、在空间上具有重要标识作用的建筑物,它基 本等同于城市地标系统中最高层次的城市地标。它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13]。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 面来说 ,标志性建筑引导一种新的活力,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 推动作用。

烟台体育公园是烟台市新兴的最为莱山区居民所熟悉的体育地标性建筑群。是集体育训 练与比赛,市民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型体育公园。烟台体育公园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 现代五项和女子篮球小组赛等大型竞赛活动。城市地标建筑综合体使商业活动更加集中,商 业活动才能非常方便。烟台体育公园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并且这个建筑群建成与发展 和体育有着密切联系,是人们很容易想到购买体育用品的区域,因此体育用品销售商家在此 选址,使该区域发展成为了体育用品销售中心。

3.3 交通布局城市交通对商业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有关调查表明:烟台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数量小,并且 品种单调,很多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高档体育用品市场占有份额几乎为零,体育产品市 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14]。绝大多数体育用品都是从外地运输进来的。

烟台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 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 海上门户。虽然烟台地处华东东北一隅,但是这里的交通十分发达。

公路方面境内有烟台至北京的206国道连接华北等地,烟台至上海有204国道与华东相连 ,“荣成-烟台-乌海”的荣乌高速使得烟台与西部省区连接在一起,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 省三亚市的同三高速又把这里与东北连接起来。

铁路有胶济-蓝烟铁路,烟台火车站贯通全国铁路网。目前正在建设沿渤海湾德州至烟 台铁路、烟台至大连轮渡铁路。

海运方面有烟台港,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位于东北亚国际经济圈的核心地 带,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同江至三亚)的重要枢纽和贯通日韩至欧洲新欧亚大陆桥的重 要节点。目前,烟台港对外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每年有800 多艘次外籍船舶进出港口。烟台港开通的近20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可承接、中转世界各 地适箱货物。

机场有莱山国际机场,开通了至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航线;国内航线联通北京 、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每周航班120多个,是国家一类空中开放口岸。

可以说,烟台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相对完善烟台立体货运通道和 物流中心。

芝罘区的体育用品销售中心与交通的关系最为密切。这里毗邻烟台火车站、烟台汽车总 站和烟台港(三站)。这里还是通往莱山国际机场的机场高速路起点,交通可谓便利,是烟 台市交通枢纽,大宗商品运输中心和烟台客流中心。该地区是烟台市主要的对外批发市场, 是胶东半岛与内陆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用品批发商 和品牌零售商入驻,尤其以大型批发企业为主。

福山区的商业街是烟台市较早规划的商业中心地点。这里形成了横纵多条主要交通道路 ,是烟台市内交通较发达的区域。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彩云城经过多年发展,也形成了密集 的交通网络,与市内许多地区之间建立起了便捷的交通线路。莱山区烟台大学是该区中心地 点之一,这里的道路交通十分便利。以上三个区域的交通十分便捷,公路网比较发达,同时 ,三个区域也是烟台市内公共交通的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市内消费者,大多数烟台 市体育用品消费者都在就近处选择以上三个地区购买。

3.4 人口因素一定规模或密度的人口是商业网点布局的必要条件,而已形成的商业网点又反过来吸引 人口移居此地[15]。零售商业的兴旺与否取决于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又与消费者的 需求密不可分,而消费者的需求与居民收入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有关 研究认为:居民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16]。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改革 开放以来烟台市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长。烟台市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断增 长,教育文化娱乐在居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7]。体育消费已经成为社区大 多数居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18]。

调查表明,烟台市民购买体育用品时会考虑出行距离的因素。因此,购置体育用品时78 %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商业区域。同时,8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体育用品相对集中 的就近区域购置体育用品。调查显示,烟台市形成的四个体育用品销售区域被大多数消费者 认知。调查者普遍认为,到这些区域购买体育用品便于挑选,可以进行比较。从图2中可以 看出,烟台市的住宅小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福山区传统商业区。对住宅小区开发商的调 查也表明,他们更愿意开发靠近商业中心的土地。同时,如果开发土地周边没有商业中心, 开发商就会考虑联合筹建。烟台市的四个销售中心周围小区相对密集,人口多,人流量大。 烟台市的住宅小区分布进一步证实了社区与商业中心的地缘关系。

图2 烟台市住宅小区分布情况图 体育人口的数量和人群结构是决定这个地区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烟台市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的人口中,按职业排序以此为:学生、知识分子、职员、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人员,所占 比例分别为42.35%、20.46%、16.52%、13.82%、6.85%[19]。这一调查与全国 其他地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调查显示,知识结构对体育消费有巨大作用,这与相关研究是 吻合的。其中,学生又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人群。

图3 烟台市的学校及其相关文化部门分布情况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四个体育用品销售中心周围学校及相关文化部分布密集,表明生活 或工作在这些区域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也就是体育用品消费的主要人群。由此可见, 烟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与体育销售行业分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口素质较高的区域体育 消费数量较大,需求决定了供给,这就吸引了商家前往投资适应这种需求。

上述人口因素对烟台市体育用品零售中心形成有较大作用。调查分析表明,烟台人口密 集区、文化区与体育销售中心重叠,并且影响着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4 总 结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具体来说呈现出四 种分布方式:芝罘区呈现批发与零售相继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单核式与多带式相结合的中心 ”分布;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的“‘十’字型两带中心”分布;福山区呈现“‘王’字 型四带中心”分布;莱山区呈现“单核式中心”分布。

对烟台市体育用品销售行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地理环境等因素对体育用品销售行业 空间分布起着极大的限制作用。本项研究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可以预测我国城市体育 用品销售行业将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增长。研究表明城市中有可能会产生两种行业聚集 类型:一种是单一的体育用品销售行业中心,一种是包含在商业中心区域内的体育用品销售 行业中心,符合商业中心的聚群效应。

当然,这种趋势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更多城市案例研究来验证。尤其是对不同等级城 市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史兵.关于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讨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1):1-5.

[2] 刘庆新,史兵,雷欢欢,等.城市体育用品销售中心空间分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29-132.

[3] 邓世文.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36-39.

[4] 崔振华,杨婷.商业零售店选址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10(2):42-45.

[5] 张慧达.大型零售商业设施选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9.

[6] 李莉.区域商业和经济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5,4 :18-22.

[7] 程庆.论体育与旅游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3):89-93.

[8] 韩忠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 (3):39-42.

[9] 俞琳.我国三大都市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论――以上海市为个案分析体育产业 发展环境影响因素[J].体育科学,2007,27(7):86-95.

[10] 杨俊宴.传统商业中心的系统规划理论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 文集[C],2002:103-109.

[11] 陈玉慧.新兴商业中心规划与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市富山商圈为例[J].世界 地理究,2007,16(3):37-44.

[12] 王志成.试析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7, 下旬刊(501):225-226.

[13] 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6.

[14] 姜德卫.烟台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 科技,2003,25(2):76-77.

[15] 王宝铭.对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的探讨[J].人文地理,1995,10 (1):36-39.

[16] 蔡军,钟天朗,等.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上海、西安居民体育 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18(3):16-20.

[17] 王玉琴,姜元魁.基于系统思维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机制探析――以烟台市体育消 费为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