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方法型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10 11:37:58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教学方法型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教学方法型论文

第1篇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1]。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也容易建构信息的意义。

现在全国各高校都逐步重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呢?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方法,并结合近些年来的切身的教学体会,给出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希望给计算机应用型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帮助。

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1 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2)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协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3)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荐阅读: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 建构主义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第2篇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2-0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主流,然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授课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研究型学习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2]。近年来,根据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有效地将“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参加对象

我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三个高职专业的学生,每年共计150人左右,安排时间第四学期。

(二)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教学安排。将该课程划分为:医学科研方法和论文的认知、文献检索与信息提炼、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实施、项目结果的处理与总结、项目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和项目的汇报9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围绕“汇报――讲解――讨论”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均为36学时。

2.项目内容来源和设计。课程要求项目内容选定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需求的原则,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研究型学习的理念进行组织教学,既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项目内容的组织实施办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教师根据对整个班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选出学习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组组长。然后组长再根据教师对成员的要求,选择其组内成员。每个项目学习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工,各自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然后由组长负责资料整合与专题汇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学生均有2周的准备时间。每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标准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项目任务的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评价

1.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项目评审小组和项目汇报评委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考核。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项目评审小组,按照制定的课程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汇报、项目论文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60%。项目汇报评委组成员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按照《卫生管理系项目教学评分标准》对每组项目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40%。

2.问卷调查。自制调查表,每班随机抽取30名学生,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括研究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用SPSS 11.5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用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这些数据。

二、结果

(一)项目内容完成情况

从表1的项目内容来看,学生选取的内容均结合了各自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岗位工作需求。部分项目小组还设计了实验研究,也有部分小组还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人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二)项目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的项目性质。根据研究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是参照教师根据行(企)业需求设计的模拟项目,占54.42%;有44.58%的学生自己寻找的行业项目;而仅仅只有1%的项目为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

2.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在研究型项目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不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发现,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3.学生的能力反馈情况。从研究型项目教学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来看,认为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潜力占30.09%;也促进了解企业情况,占85.31%。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变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分别为77.39%和65.45%;另外还有51%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项目教学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74.52%的学生认为实践技能提高比较明显,而认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样的仅为3.80%。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35.67%的认为自己对项目策划表现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学生认为是表达最欠缺。在研究型项目教学过程中,38.29%和36%的学生分别表示在老师指导下和小组协作下能独立完成该项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分别体现在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运用和自身实践的操作能力不够,各占41.67%和45.49%。从学生完成项目后的状态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明确的学生占80.34%;有74.57%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及39.91%的学生后悔平时的学习不够;还有27.74%的学生表示收获了挑战成功的喜悦,有机会还想参加。

三、讨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与角色转变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还要有教学热情和乐于奉献时间的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表示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指导、促进作用而不是灌输作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积极和轻松。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传统的教育将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不断发生改变。于是当代教育的教师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位发生转变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在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实施完成以后,明显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其分别是77.3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65.45%的学生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96.20%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实践技能。这是因为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任务组织教学,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观点而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学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参与者、探究者和意义建构者。学习方式也从听讲―存储―再现,转向了探索―内化―创造,使得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忽略和压抑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得以释放和张扬,享受到了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快乐。

(三)增加对行(企)业工作岗位的了解与关注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通过项目的选取、实施与总结以及论文撰写后,85.31%学生认为促进了其了解企业的情况。对行(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将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高职学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服务集体的意识

在项目任务实施中,只有1.84%的学生认为小组协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组内同学间合作是学生任务完成和获取知识的关键。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同伴关系、交流能力和知识的获得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会对职业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主要体现为:一是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无法提前准备,学习盲目性大,加上学习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学步伐,于是感到教学内容及课堂秩序有些乱。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努力培养学生开发第二网络课堂,建立项目学习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交流,并且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二是当前课程设置上安排课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通常在耐心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课余休息时间来完成指导工作。为了使研究型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院)应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多鼓励教师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优良师资队伍与优良的教学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学科知识点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于是学生在选择项目内容上就会涉及到专业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与运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项目指导组,参与到学生项目指导的工作,为学生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0-382.

[2]尹伟,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53-54.

[3]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81,China)

第3篇

摘要: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他们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因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从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的多次调研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责任心及是否减实守信。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那么新时期如何在教学中能更好的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具备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从而缩短学生到员工之间的差距,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职业学校德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并把素质考核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之内,考核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评定,学生巨评,以及结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任务完成的情况,实训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等,教育学生断进取、勇于创新;火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学校德育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技术道德意识为丰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人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十会实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一,并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可采用:一一年级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辅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重点讲述职业道德规范及职业生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设计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以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本出发点,讲授内容以个案教学为主,可开设职业指导与求职面试技巧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以所学专业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年级是以下企业亲身体验和结合实习实训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座谈,开设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三、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都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这些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单靠说教就能达到的,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开展“文明小区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德;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四、校企合作,共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加强实习、实训,既是职业学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实训教学中更多的引入企业的管理元素,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做到实习车间和工厂合,学生和员工合,教师与师傅合一,从根本上让学生在校就接触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五、提升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形成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一是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四是树。立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学习的楷模,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成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的考核、奖惩机制和建屯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优秀教师”报告会制度,使“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六、多方合作,就业教育贯穿始终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标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同时也是衡量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性阅读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有效突进几个,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等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利用阅读过程中的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精神,进而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或者默读,当学生读完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如果按照以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则会使学生的思维收到限制,因此我们在阅读之前,不做任何限定,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整体感知。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当每个学生都阅读完以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对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体现以及其中的语言和词汇等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说说在这个文章中,你对喜欢的一部分是哪里,或者是作品中想表达一个怎么样的思想。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欣赏角度。

3.教师的总结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学生通过自由阅读和小组讨论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他们也必定对存在一些无法解答的疑难之处,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疑问提出来,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方式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兴趣,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改中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二、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

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根本出发点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将问题的正确答案教给学生,却很少会教给学生探究答案的过程,这不仅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对阅读逐渐失去兴趣。而事实上,阅读正是教师、学生与课本相互对话的一个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使这个过程能够连接的更为紧密,取得更好的效果。探究性教学法首先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够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对于新鲜的未知的事物,人们都是具有好奇心的,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适时的进行探究性教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幅的提升,如在讲解《杨修之死》时,教师可以一改往日的教学顺序,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杨修超乎常人的处事方法进行播放,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如此的人才,怎么会被曹操杀害了呢?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进一步探究故事的主题时,学生就会在认识到任务的性格和心理之后,对杨修进行一个评价,进而对其死因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研究型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2.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积累和构建,逐渐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第一,应当重视课文的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被选入的,这些课文的选择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同时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这是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够使学生不断激发阅读的欲望,不断提高阅读的能力。

第二,注重对课外阅读知识的积累。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材中的课文虽然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但是却无法代替课外阅读的地位。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中,收到大量文学作品的熏陶,进行深切的感悟和体验,不断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的精华,在阅读和思考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阅读空间,才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下,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阅读材料进行探索,并且进行大量的交流与沟通,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够使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成为现实,也才能够使教师更加轻松的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三、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反思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开展应当注重以下两点:第一,是将探究式教学落到实处。对于文学作品的探究,应当从语言入手,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体会,尤其是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更加要注重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便无法体会其中的真谛,而探究式教学也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无法促成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的养成。第二,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必然是探究性的。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氛围方面,根据文本特点、学生情况来设置与之相应的方式,引发探究,促进生成。设置搜索认知的氛围,给学生展开广阔的智力背景,让学生在知识的高原上驰骋i设置形象感知的氛围,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事声,如嗅其味。从而神游其间,思考认识;设置思辨论证的氛围,让学生多思出智慧,善思泣鬼,奇思有新意,巧思创天地,享受探究的乐趣。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兴趣激发;学生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凸显学习主体,张扬个性风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脑子思考,这样才会使书上的知识融汇到他们的思想中去,真正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我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练习朗读,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实施这一环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平等的锻炼机会,结果许多学生都做得很好。我对他们的表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得到了自信,听课更加全神贯注了,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了。

再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的二、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尝试画丹顶鹤,并且分组交流说说“你画的丹顶鹤是什么样的?”接着出示课件,请学生找到“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的丹顶鹤,并把它们美的姿态读出来。最后由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比赛读。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旧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以画促读,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体现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接着以说促读,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审美经验和认知水平。最后的美读课文,更加深了学生对美的体验。学生始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在自我发现、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识,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云房子》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房子形状、颜色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演示云房子,让学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那些美丽的房子全都是小鸟们造出来的,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增趣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互动式的提问

鼓励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互相交流,讨论式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

2.表演式的学习

小学生处于少年儿童时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有效地大容量的传达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4.富于变化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局面。如在教学生字新词时,可以采取教师检查,学生互相检查的方式解决。课文讲解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灵活机动、富有创新性地不断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形式,或讨论式,或探究式,或质疑等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兴趣发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讲故事、古诗诵读、查字典比赛、作文评比、“我与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出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么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挖掘潜能,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灵活运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新课改”;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又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把母语教育—语文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并寻找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小学语文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还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将这种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需要小学生去发现和探求语文的奥秘,有心理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基本的语文知识和素养,还需要积极的心态,特别是创造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对某位语文老师很要好,那么对这位语文老师讲的课就会很感兴趣。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会真诚、平等的与学生相处,交流彼此的思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勇于创新的开放式教学氛围。比如在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可以使用激励性言语,比如“哪位同学最棒?”、“谁给出的答案最好?”、“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等等,这些激励性言语可以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使小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坚持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和教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采取多样化手段突显学生个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读懂书本上的课文为目的,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弹性目标。基础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达到教材“双基”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性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而弹性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多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多样化需要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单靠教材和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学要打破常规,向实际生活走进,引导小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要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得多。比如在语文阅读方面,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走进社会,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使阅读课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同时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新鲜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是小学

生心里的创新意识。有时候这些意识是幼稚、错误的,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意识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取有用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以开阔他们的思维,增长见识。

二、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取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轻松抓住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胸有成竹的做出阅读理解习题答案;在小学生作文方面,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文采和写作技巧,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性教学方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其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信息,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创新意识使学生愿意和别人交流合作,做起任何事情都会觉得轻松愉快。

(三)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会在愉快的课堂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小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创新性教学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使学生融入到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当中,越学越爱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创新性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学思想,同时把它们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自己成为新型小学语文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娜.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J].学周刊,2011(24).

[2]白彩英.建设学习型社会需重视小学生阅读工作[N].太原日报,2011.

第7篇

关键词:韩语教学 文化教育 必要性及方法

在我国韩语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一些问题,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对韩语教学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就本文中对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我国韩语教学水平。

一、韩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

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大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一致、单调的,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语法讲解、语句训练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也就难以调动,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不能够完全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在进行韩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是及文化氛围是尤为重要的,一旦这方面的内容缺失,就会使得学生的韩语学习存在方向性误差。

2.缺乏文化教育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只是依照语法及句型推进教学内容,对韩国语言文化及传统并没有做出相应阐述,而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也只是机械式的对韩语表面词义进行学习,对韩语文化一概不知,这就使得文化交流成为空谈。

二、韩语教学渗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进行韩语教学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及交流能力,虽然我国与韩国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民族文化、语言等却并不相似,差异性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将文化教育纳入教学流程中,这不仅包括韩国的风土人情、生活状态,还涵盖着韩国的发展历史等。如果教师本身对韩国文化的了解较少,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韩语学习及交流时精准性难以保证,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韩语基础,更要指导学生对韩语所对应的语气及功能进行全面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面对任何状况及个体时,用最得体、适宜的语言将陈述内容真实准确的表达出来。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韩语文化交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解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对方所要表达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思维想法表达清楚,这也就达到了语言交流的最高水平。但是在进行韩语教学中,由于这一语言并不是母语,能够进行韩语交流的人群及范围较为局限,这就使得韩语口语训练缺乏环境条件。另外,教师的教学流程在经过长期实践后,已经初步形成教学习惯,在进行实际韩语教学时,通常以知识灌输为主,对文化的传递并没有做出过多的渗透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掌握到该掌握的语言知识点,但是这却是具有缺失性的,与语言文化也是相脱离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加大文化渗透力度,将韩语所涵盖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韩语运用综合能力。

三、韩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方法

1.加强韩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教师不仅可以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素养,也要具备优秀的国际文化修养。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时,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在韩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渗透,不仅需要学习日常用语、成语、谚语等内容,也需要对所学习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讲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让学生对韩国的文化背景及时地了解。在韩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学习,要清楚地知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能够及时抓住文化渗透的机会,在教学中能够准确渗透文化教育。教师在积极帮助学生扩展韩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韩语跨文化交流能力。

2.丰富课堂教学

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教材,积极拓宽文化内容。教材是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通常涉及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内容。比如在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韩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韩国语教程》和《标准韩国语》等教材,两种教材都有较多的篇幅去介绍韩国的文化背景,同时也附带了专门的韩国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材料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了解韩国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利用,并能够将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在韩语教学时能够及时地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语言文化。

其次注重中韩文化的对比。在韩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时,要全面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并要积极地与母语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一种反应能力。在对比语言文化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中韩文化差异进行不断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对本国文化的干扰进行排除。在母语与学习语进行比较时,学生能够理解语言的不同文化,也能够尊重学习语的文化习俗、历史习惯等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和谐融洽的语言交流。

最后创设文化交际背景。在韩语教学过程中,要熟练地了解相关交际用语,并要创造出有效的韩语文化背景,要学生能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可以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比如在特定的韩国文化背景中,学生可以进行打招呼、介绍、祝贺等内容的练习。另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小组练习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韩语文化氛围中积极地学习韩语文化,同时能够在韩语中积极地进行语言文化的实践,提高学生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知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化信息。在韩语教学中,能够利用录像、电影、互联网、PPT等工具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声像展示,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韩语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4.开展课外活动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韩国文化,比如韩国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其次可以播放一些记录影片,主要是进行韩国社会文化的介绍,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习韩语文化知识;最后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韩国文化,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比如积极开展韩语辩论会、演讲赛、话剧表演、歌舞比赛等。

在韩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渗透了文化,语言才能生动、形象起来,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在日常韩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并将文化教育与课堂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促进语言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