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12-17 15:19:49

序论:在您撰写绿色学校管理体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绿色学校管理体制

第1篇

何为“绿色管理”呢?“绿色管理”的绿色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象征着平和、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从具体的内容上而言可归纳为管理行为的两大方面:即“体制和机制”两配套,促进各管理层级自主、协调、可持续发展;“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在学校各种团队内部充分营造相互信任、合作的气氛。

一、 体制、机制“两配套”是我校“绿色管理”的基本点

学校的管理体制指的是将学校内部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它是保证学校管理整体效能的中心环节。我校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整体思路

一是建立严密的且“三权相约”的横向管理系统,即通过建立校长室负责的行政管理系统,党委负责的保证监督系统,工会(教代会)负责的民主管理系统,做到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学校内部管理横向衔接、互相配合的和谐工作体系。

二是建立以校长室为主体的三级目标管理体制,即在学校内部管理中进行分级、分权、分责,实行职、权、责统一的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模式。

针对当前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数、学生数的不断增多的情况,为了解决较大规模学校“管理跨度”和“管理强度”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建立以校长室为主体的三级目标管理体制。

第一是决策层(级),即以校长室核心的决策、指挥、组织、调控层。其主要职责为统筹考虑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

第二是管理层(级),即中层的有关处室(校办、教学处、德育处、后勤处)。为适度精简相关处室,我们把教科室并入教学处,把团委并入德育处。中层各处室主要职能是对年级组和学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和协调,是学校德育、教学、教研、后勤、行政事务、人事政工等工作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侧重于计划管理。主要是研究学校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原则在本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同时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管理、考评细则,做到有效的实施。

第三是执行层(级),即以年级组和学部为单位的执行机构。我们把相同年级,且处于同一楼层的若干个班级为单位组建为一个学部,全校各年段均分若干个学部。通过制定《绍兴市高级中学分级管理、分级聘任、分级考核的实施细则》提出和明确规定了学部的内涵、组建方式,学部负责人的责、权、利,学部如何考核等具体可操作性方案,把学校人员聘任、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班级管理等事务性放到学部中进行具体管理。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干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一批骨干教师既成教学骨干,又成为管理能手。

当今各中小学在管理方式上,一般采用“操作管理”,即学校各处室,按照校长室指令或选定管理计划进行例行性管理。这种管理格局难以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处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各处室与学部均具备自我适应和自组织行为。为了真正体现“绿色管理”中的“创造和自主”、“组织自身的生命力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我们提出学校“绿色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其要点如下:

(1) 分析现状,由各处室找出各自现在的主要问题;

(2) 找出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3) 找出原因中最关键因素;

(4) 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制订改进计划和实施的措施;

(5) 执行所制订的计划与措施;

(6) 根据计划要求,检查执行结果;

(7) 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二、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是我校“绿色管理”中的剂

我们学校所倡导的“绿色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管理。学校的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学校管理者及其工作对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有心的沟通、交流,要彼此知心、关心、以诚心、真心相待。为此,我们尝试在学校行政班子内部,同一处室、办公室的成员之间,同一教研组的教师之间,同一学部的教师之间,都要有效地推行“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

了解。校内团队各成员之间要相互了解,即不仅知晓各人做着些什么、想着些什么,而且对各成员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也应有相当程度的相互了解。

理解。相互了解总还是有限度的,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处处彼此了解。因此在了解的基础上,还必须加上一个理解,达到“即使未‘通气’,我也理解”。

第2篇

重构学校管理体系要把管理中心放到课程中端,一方面上溯到教育这个开端,另一方面下潜到教学这个终端,这样才能寻求平衡,保持方向。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现代管理体系的重构,既要体现对传统管理体系的反叛,也需要对自身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规避。建议:权力下放,全面布局育人体系;民主管理,让个体成为管理主体;学生至上,形成服务与供给链;崇尚科学,提升学术管理水平;追求自由,激发每个个体潜能。

学校管理体系是由维系学校运转的体制、机制构成的,它好比机器的动力系统,良好的管理体系既是学校全体利益相关者行使各自职责的行为准则,也能稳定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使教育科学化、教育效益最大化。大多数学校现有的管理体系仍然是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体系,亟待向以课程为中心的现代管理体系过渡并不断完善。

传统管理体系的特点与问题

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传统管理体系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类因素互动之后平衡和妥协的结果,其表现出的特点与问题如下。

1.行政色彩浓厚的权力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机构仍然是行政体系,学校校长、副校长都有行政级别,在很多人眼里,当校长以及学校各级负责人都被叫做“当官”,而且是很荣耀的事情。在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中,权力无一例外地向上一层集中,校长的权力最大,“校长负责制”更是使得原本很大的权力急速膨胀,“校长拍板”已成为学校决策中的“口头禅”。于是,产生了“一言堂”“一支笔”“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崇拜”等乱象。

2.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

学校科层管理似乎是集权制教育体制的必然选择,有的学校不顾国家和地区要求,繁琐地设置科层,不断壮大“官员教师”的比例。常见的科层体制是:校长下设副校长职级,包括行政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总务副校长;每个副校长下面再设置主任、副主任职级,此外还有横向的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学科备课组长等。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校长位于塔尖,塔底由教师员工构成,中间是中层管理者。这也是由一条条权力通道构成的结构,权力影响力沿着各条通道从校长、各个职级领导辐射开去,又回收回来。“官大一级压死人”,于是出现了底层压迫感和改变层级的个人奋斗史、不良竞争、从政心理。

3.控制和被控制的管控体系

“管控”是传统学校管理的基本思路,领导的目的是管住教师,教师的目的是管住学生。全校教师对领导服服帖帖,安排什么做什么,校领导便认为自己的管理水平高。全班学生对老师服服帖帖,带几十个孩子就像带一个孩子一样,教师便认为自己的带班水平高。在这种管理下,全校形成了控制和被控制关系,校领导控制教职员工,教师控制学生,领导和教师共同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度。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举手投足小心在意,表面迎合,内心抵抗,缺少自由与创造。

4.象牙塔里的生活状态

这种管理体制就像传统社会一样,各种律令将人五花大绑,教师按部就班,定岗取酬,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听话就范,被动接受,慢慢形成奴化心理。再加之,师生长期生活在书本的世界里,很少与社会接触,习得的是传统社会的那一套,就像一个落后的象牙塔,对于时代变化、社会发展总是处在慢反应、后反应的状态。

5.德教分离的育人模式

学校虽然设立了三大处,但实质上受重视的是德育处和教学处,而一些学校的这两个部门似乎总处在竞争和对立的状态,表现为实质上的德教分离。从组织架构看,德育领导和教学领导各领一干人马,德育处统领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学处统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从责任分工看,学校所有教育工作由德育领导牵头,管教学的不负责德育,同样,学校所有教学工作由教学领导牵头,管德育的不参与教学。一些学校的这两支队伍,遇事往往相互推诿,各自撇清责任,甚至拉山头、搞派别,相互消耗,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应试的影响,德育工作不能直接变成学生的分数,学校工作重心往往偏向教学这一侧。

现代管理体系的重构与问题规避

在“教育―课程―教学”链条中,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实际上是把下游的产出端作为重心,而不关心上游环节,正源才能清本,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不解决,而一步跳跃到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就是方向出了问题。重构学校管理体系要把管理中心放到课程中端,一方面上溯到教育这个开端,另一方面下潜到教学这个终端,这样才能寻求平衡,保持方向。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现代管理体系的重构,既要体现对传统管理体系的反叛,也需要对自身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规避。

1.权力下放,全面布局育人体系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本身获得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方案一体化设计等权力,这部分权力属于专业自,应下放到教师层面,不能被校领导层截留。学校要适应新的变革,以权力重组为契机,围绕整体育人重构学校管理体系。具体来说,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从权力集中向权力回归转变,学校领导层要把属于教师与学生的权力还给师生,让教师从获得专业尊严中充满专业自信,促进专业发展,让学生从学习自中养成学习责任自我承担的意识;二是整体架构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全程育人、全环境育人的格局,全面梳理育人要素,合理布局显性与隐性两条育人线索;三是集中排查并解决传统管理体系中相互斥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人行为标准和儿童行为标准不一的“身不正”的问题、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三观”问题。

2.民主管理,个体成为管理主体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只有在民主的体制中才能产生民主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才能培育具有民主素养的公民。学校是最应该实行民主管理的地方,在不民主的体制下自诩民主,那只能是喊口号,搞两面三刀。民主管理,意味着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有真实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都为教育、课程、教学出谋划策。为此,学校要建立确权、赋权体制,成立教育决策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等专业机构,让每一个个体都能确权、用好自己的权力,通过自身的权力获得自身的利益,也维护好共同的利益。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个体的管理效能,但也要及时、有效地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形成正确、统一、效益最大化的决策,决不能发展为耗时间、拖沓型的管理。

3.学生至上,形成服务与供给链

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是学生至上,这是由教育性质决定的。不少学校都贴出了“以生为本”的口号,但从课程体系看,却是“以我(成人)为本”,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程建设与课程学习中来,一切由成人说了算,没有成人主动和学生商量教育问题、学生所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如果把学生至上思想和当今经济社会的形态结合起来,学校管理就要围绕“服务”与“供给”链条展开。首先要形成服务与供给意识,其次要提升服务与供给的水平。具体到课程方面,既要满足国家、社会、民族对于课程建设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家长、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既要对国家课程实行生本化改造,也要开发出学生需要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基于共同基础缺失的补足性课程。从机构设置看,以前的教务处可以重组为学生选课中心、排课中心等,以前的总务处可以重组为学生服务中心、课程资源中心、信息中心等,以前的德育处可以重组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健康中心等。学生至上并不否定教师自身的成长,相反,它更能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提升。

4.崇尚科学,提升学术管理水平

靠经验管理是很多学校的基本管理取向,这是学校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在有的管理者那儿是厚黑学、是权变术、是存在感。教育领域的科学管理更多指向学术管理、课程管理。构建完整的学术管理体系,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训练,开启基础教育学术启蒙,形成良好的学术气象,以学术力作为学校管理的评价导向,彻底改革行政管理弊端,这是教育管理的正确之路。科学规划学校一体化课程方案,提供丰富多元、有营养的课程套餐,形成具有综合、开放、以学生为中心特征的课程体系,这是课程管理的必由之途。为此,学校可以成立学术委员会、专家顾问团、课程研发中心、名师工作室、各类学生学术社团等。当然,作为行政一级的管理者的学术思想、水平就很重要了,因为学者治校将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靓丽风景。

5.追求自由,激发每个个体潜能

第3篇

我校创办于1968年,1985年易地新建。学校占地面积17473平方米,建筑面积8351.7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学生468人,在编教职工40人。学校坚持“笃行致远,构建和谐”的教育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加强教育管理,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先后获得“市文明单位”,“市德育先进学校”,“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和法制氛围。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校形成的依法治校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学校内部现有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教代会、德育处、团队组织的宣传、教育、执行和监督作用,对学校内部实施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依法治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积极开展工作,进而实现依法治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教,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学校教育法制工作的意见》精神,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制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我们结合学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认真开展“依法治校先进学校”建设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学校注重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形成了既与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相衔接,又与我校内部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制订了《初中常规管理制度汇编》,先后修订3次。这是我们的“学校大法”,是落实依法治校的基本保障之一。它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徇。《学校章程》分为校级规章、部门规章、岗位规章三个大类,涵盖了人事群团、教育教学教研、计划财务基建等各项管理制度,内容合法、公正、公开,并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在不断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先立规章后办事”,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推动我校内部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本着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制定规章制度,突出建章立制的超前性、试验性,用以规范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学校相继出台的《初中全员聘用制试行条例》、《初中中层以上干部聘用方案》、《初中结构工资制实施方案》、《初中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初中教职工岗位纪律制度》、《初中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初中财产登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都是本着服务学校事业跨越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来的,目标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我们还强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建章立制,必须在学校规章的总体框架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并保证相互间的衔接配套。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建设,主要是校级管理和部门条块管理两条线上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配套制度。

二、校内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首先追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和依法发挥作用。学校在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时秉持“科学、负责”的原则,合理配置其权责,保证权责统一。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严格依照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学校管理层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年级组和教研组,扩大年级组、教研组的管理权,尤其是年级组,全面负责该年级的教育教学情况,组长由学校中层领导直接兼任,形成管理层(各处室)、操作层(年级部)在同一层面上的平面化管理模式,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结合更紧密了。分条线开展常规管理,加强系统学习,也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具体有行政领导学习、教师教学学习、德育管理学习、科研学习等。这些条线的常规管理工作与年级组、教研组办公制的平面管理形成条块互补之势,大大节省了教育管理资源,有力地加强了学校管理力度。

第4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积极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按月足额发放,加快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大制止学生辍学工作力度,在保证“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县“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深化改革,基本理顺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县“两基”工作表彰暨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把农村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明确目标和要求。特别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县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县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传达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县农村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并成立了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志和副县长×××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多年来,县人大、县政协也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先后多次对我县农村“两基”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评议。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为农村教育办实事,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农村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我县是最早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县市之一。“两级管理三级办学”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级管理三级办学”逐渐演变成了“三张皮”,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从2003年开始,我县开始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县为主的“三统筹”(经费统筹、工资统发、教师统管),建立“三个专户”(危改经费专户、教师工资专户、公用经费专户)。“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责任,初步实现了农村教育的“两大转变”,即管理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经费投入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全县农村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县,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了广大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自2003年以来教师工资再未发生新的拖欠。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停止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规范了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去年全县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35万元,截止9月底,实际拨付教育部门135万元,达到全年财政预算安排的100%,较好地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初步建立了贫困生资助制度,仅今年秋季就有4825位贫困学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通过义务教育助学金、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有效措施,有力地帮助了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县政府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的通知》,目前正在设立扶助家庭贫困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和拟定《扶贫助学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办法》。

三是教育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完善。我县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主任的县级教育督导室。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

二、强化举措,巩固扩大了“两基”成果

1993年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两基”达标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县,是××省最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我县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在质量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和争做“三个表率”活动,要求机关做学校和基层的表率,领导做教师和干部的表率,教师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三年来,我县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先进教师300多人。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工程,60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广泛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96.7%和75%,中小学校长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开展了“名校、名师、名校长”评选活动,举办了“三个一”活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全县共推出特级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推选县级骨干教师近566人,学科带头人11人。

2003年,县委、县政府批转了县文教局呈报的《××县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在全县中小学进行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教师编制由过去的3210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编制608人;人员由3005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人员403人。其中:清退借用人员28人,提前纳入退休管理163人,办理提前退休33人。在第一次竞聘中落聘307人,通过“顺向流动”268人后,最后落聘39人。我县“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作法在《××教育》杂志进行了长篇报道,省税费改办将我县的作法在全省推广。

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1年我县被评为全省“两基”达标先进县以后,我们狠抓“两基”的巩固提高,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结合撤乡并镇、小城镇建设和义务教育工程,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三年来,共计投入资金2620万元,其中改造危房2万平方米,撤并农村中小学44所,新建农村中小学1所,改造了一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学、×××中学、××中学合并工作已经启动;××中学、××中心小学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工作已经完成。版权所有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农村中小学装备计算机1159台,卫星教育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率先在全省全面普及了实验教学,我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初步达到了标准化。2005年,我县又申报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此项目将受益于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

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始终把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举办了说课竞赛以及多种形式的教研教学观摩活动,小学的“快乐教学”、初中的“成功教育”、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教改活动成效显著。不断加强学校管理,落实“两项常规”,创建管理规范化学校,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符合课改要求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抓管理、提质量、办特色、创名校”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2003年以来,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质量年”活动,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案》、《质量年活动评估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小和教学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评估方案》、《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完善了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2005年,我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458人,占报考人数的32.37%,列全市第一名。

三、抢抓机遇,促进了“两基”向两头延伸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提升,我们又提出了“抓中间,促两头”的工作思路,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多元化。我县现有幼儿园101所(其中省示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数7221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1%,农村达到53.69%;学前一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9%,农村达到76%。近年来,为缓解我县学前教育的紧张局面,推动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县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力度,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到2005年,全县民办幼儿园96所,在园人数3817人,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2004年,被评为全市幼儿教育先进县。

二是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我县现有省重点高中一所,省重点建设中学一所,民办高中一所,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5282人。我们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办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我县教育新品牌。2003普高招生1700人,比2002年增长53.7%;2004年招生2050人,比2002年增长85.4%;2005年本届初中毕业生在小学从“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时分流一半读六年级的情况下,普高招生1722人,入高中阶段就读率达85%以上,达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

三是职业教育有所创新。我县现有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一所。在校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2000多人。近年来,我县努力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弹性学制和长短结合的培训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2、2003和2004年连续三年获全省电子电脑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攘括全省一、二等奖。从去年起,我县已在农村初中开始进行开设农村实用技术课程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试点。

×ד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多年的努力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处于“脱贫”阶段。为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进一步改革教师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确保农村教育资源不流失。

2、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力争有关上级教育部门主管的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地向我县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第5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积极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按月足额发放,加快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大制止学生辍学工作力度,在保证“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县“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深化改革,基本理顺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县“两基”工作表彰暨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把农村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明确目标和要求。特别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县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县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传达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县农村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并成立了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志和副县长×××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多年来,县人大、县政协也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先后多次对我县农村“两基”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评议。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为农村教育办实事,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农村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我县是最早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县市之一。“两级管理三级办学”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级管理三级办学”逐渐演变成了“三张皮”,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从2003年开始,我县开始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县为主的“三统筹”(经费统筹、工资统发、教师统管),建立“三个专户”(危改经费专户、教师工资专户、公用经费专户)。“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责任,初步实现了农村教育的“两大转变”,即管理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经费投入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全县农村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县,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了广大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自2003年以来教师工资再未发生新的拖欠。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停止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规范了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去年全县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35万元,截止9月底,实际拨付教育部门135万元,达到全年财政预算安排的100%,较好地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初步建立了贫困生资助制度,仅今年秋季就有4825位贫困学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通过义务教育助学金、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有效措施,有力地帮助了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县政府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的通知》,目前正在设立扶助家庭贫困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和拟定《扶贫助学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办法》。

三是教育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完善。我县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主任的县级教育督导室。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

二、强化举措,巩固扩大了“两基”成果

1993年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两基”达标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县,是××省最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我县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在质量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和争做“三个表率”活动,要求机关做学校和基层的表率,领导做教师和干部的表率,教师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三年来,我县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先进教师300多人。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工程,60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广泛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96.7%和75%,中小学校长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开展了“名校、名师、名校长”评选活动,举办了“三个一”活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全县共推出特级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推选县级骨干教师近566人,学科带头人11人。

2003年,县委、县政府批转了县文教局呈报的《××县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在全县中小学进行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教师编制由过去的3210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编制608人;人员由3005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人员403人。其中:清退借用人员28人,提前纳入退休管理163人,办理提前退休33人。在第一次竞聘中落聘307人,通过“顺向流动”268人后,最后落聘39人。我县“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作法在《××教育》杂志进行了长篇报道,省税费改办将我县的作法在全省推广。

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1年我县被评为全省“两基”达标先进县以后,我们狠抓“两基”的巩固提高,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结合撤乡并镇、小城镇建设和义务教育工程,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三年来,共计投入资金2620万元,其中改造危房2万平方米,撤并农村中小学44所,新建农村中小学1所,改造了一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学、×××中学、××中学合并工作已经启动;××中学、××中心小学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工作已经完成。版权所有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农村中小学装备计算机1159台,卫星教育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率先在全省全面普及了实验教学,我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初步达到了标准化。2005年,我县又申报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此项目将受益于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

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始终把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举办了说课竞赛以及多种形式的教研教学观摩活动,小学的“快乐教学”、初中的“成功教育”、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教改活动成效显著。不断加强学校管理,落实“两项常规”,创建管理规范化学校,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符合课改要求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抓管理、提质量、办特色、创名校”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2003年以来,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质量年”活动,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案》、《质量年活动评估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小和教学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评估方案》、《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完善了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2005年,我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458人,占报考人数的32.37%,列全市第一名。

三、抢抓机遇,促进了“两基”向两头延伸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提升,我们又提出了“抓中间,促两头”的工作思路,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多元化。我县现有幼儿园101所(其中省示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数7221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1%,农村达到53.69%;学前一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9%,农村达到76%。近年来,为缓解我县学前教育的紧张局面,推动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县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力度,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到2005年,全县民办幼儿园96所,在园人数3817人,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2004年,被评为全市幼儿教育先进县。

二是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我县现有省重点高中一所,省重点建设中学一所,民办高中一所,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5282人。我们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办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我县教育新品牌。2003普高招生1700人,比2002年增长53.7%;2004年招生2050人,比2002年增长85.4%;2005年本届初中毕业生在小学从“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时分流一半读六年级的情况下,普高招生1722人,入高中阶段就读率达85%以上,达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

三是职业教育有所创新。我县现有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一所。在校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2000多人。近年来,我县努力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弹性学制和长短结合的培训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2、2003和2004年连续三年获全省电子电脑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攘括全省一、二等奖。从去年起,我县已在农村初中开始进行开设农村实用技术课程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试点。

×ד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多年的努力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处于“脱贫”阶段。为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进一步改革教师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确保农村教育资源不流失。

2、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力争有关上级教育部门主管的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地向我县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第6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管理模式;反馈机制

前言

高校物业是一个集管理、经营、服务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很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不断调整和增设,相对应的是老校区改、扩建和新校区的筹建,高校物业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物业管理模式从无到有,服务范围由简到繁。在一些经济地区发达和基础较好的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管理服务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应该说,目前高校物业管理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由于学校物业具有重教育、重服务的特性,因此,在不断倡导专业化物业管理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复杂问题和困惑,高校的物业管理必然要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一、高校物业管理工作的概述

1.高校物业管理范畴广泛

高校物业管理是个广泛的服务行业,包括广大教工、学生的所有后勤工作,覆盖教学管理、居住、餐饮等部分事务。这些事务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涉及教学管理的服务范围有:教学楼房维护、教学设施的维护维修等。其次,涉及生活的服务范围有:宿舍管理、餐厅餐饮、美容美发,学校超市等,体现在安全、卫生、实用、美观等几个方面,例如,食堂主要包括教工学生伙食的质量、卫生状况,餐饮价格等等;再次,涉及到校内交通的服务范围有:校内班车的运营,学生交通工具的管理等。当然还有其他重要事项,校园绿化,校办工厂的运营等等。

2.高校物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1)安全至上的原则。例如,教学楼、宿舍楼的维护维修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房产设施包括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校内后勤房产等等。不论是学生宿舍的涉及还是教工家属宿舍的管理都要把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事项放在首要位置。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方便学生、服务教师的指导方针贯穿于其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物业管理的规章应方便教职员工和学生联系物业管理人员,使工作人员能及时处理相关事务。

(3)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在物业公司还尚未完全独立化的前提下,物业管理既不是完全免费的福利服务,也不是追求效益至上的市场服务,必须讲求二者的平衡。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比较特殊,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人文环境的高校。因此,物业管理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宗旨,不仅为学校师生提供高效、高质的服务,并且还要创造平安、优雅的校园环境。物业管理始终要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然后才考虑实现经济效益,最终努力实现和谐双赢的管理效果。

二、高校物业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高校物业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学校后勤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目前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滞后、规模效应差、费用偏低、职责权限不明确等方面。

1.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由于各高校在引入社会参与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发展就体现了不平衡性和多元化特点。目前,有社会物业竞争管理型,有学校后勤主导性,还有二者共同管理型,但从长期来看,高校物业管理独立化是个大方向。由于制度体制落后,现在仍然有部分高校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束缚,名义上虽然将物业管理从学校分离出去,但其仍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因相关的产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和学校继续存在附属关系,在资源分配关系上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有些高校虽已组建了物业管理企业,逐步增加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服务内容,也实行了象征性的有偿服务,并签订了相关物业管理协议,但在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方面往往受到学校的行政约束。缺钱先办事,钱少办多事,没钱也办事,既不执行行业要求和标准,也不考虑成本和效益,其运行方式带有的行政命令的特点。

2.物业管理方与被管理方责权不清晰

首先,物业管理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内容之一,其管理体制尚处于摸索中,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职责权限不清,因此管理过程必然出现随意性强、盲目性大的现象。长期以来,物业员工的思维在“事业单位”思想惯性的影响下,对自身工作范畴没有搞清,既没有明确自己的义务,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权利,原有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缺乏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仍持有“到时上班,到点下班”的心态。由于,物业部门负盈不负亏,因而市场运作化程度低,完全达不到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所以,时常出现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服务效率和质量跟不上学校管理的问题。

其次,目前,仍有不少高校职工对物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物业就是环境维护、卫生清理、简单的门窗桌椅维修等。不少职工还停留在过去行政型、福利型管理模式的思维上,尤其对有偿服务等现代市场消费观念难以适应,容易产生对物业管理的过分要求,希望物业管理不收费、少收费、多做事。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

3.缺乏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

目前高校物业管理的职业化队伍尚未形成,现有员工有的来自本单位后勤,有的来自高校附属企业的下岗职工,有的是单位职工的家属,他们虽然长期从事后勤管理和服务,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低,大多缺乏专门的知识和系统的培训,故很难保证服务质量。再加上长期以来高校后勤职工的平均主义思想影响,其服务意识相对淡薄,市场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都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高校为了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普遍采取了学生勤工俭学的形式,由学生来负责学校的许多后勤服务工作。这样就造成了管理松散、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近年来,高校职工的境遇大幅提高,因此,他们要求居住工作环境应大幅改善,加之,目前,学生的生活条件也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对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

4.长期以来物业管理经费短

由于物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高校物业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少量的房屋租金及学校行政拨款。由于资金来源非常有限,而且学校住宅的维修工作量很大,因此,常常造成物业管理经费紧张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基建项目相应增加,投资管理的费用也会不断增多,成本收益可能严重失衡,届时学校负担将越来越重。因此如何缓解经费短缺问题也成为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完善高校物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完善新的管理体制

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是高校物业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物业由行政事业型管理模式向企业管理转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努力坚持物业管理面向社会,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其法人独立地位的大方向。坚持“规范、和谐、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树立“服务教学、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公共教学设施和学生公寓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为重点,采取科学的市场运作原理,逐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物业市场化运行与服务育人的双重职能,为高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2.完善高校物业管理制度

规范合理的制度是高校物业健康运行的前提和保障。物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安全、节能、高效三项,其中应特别强调安全、例如建筑安全检查,水电设施安全,校车运行安全等事项,务必做到事务细化、责任到人,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真空。其次,突出成本收益相结合的方针,讲求资金利用效率,从资金的筹集、分配到使用是个有机过程,坚决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再次,注重管理质量和效率,坚持物业管理人人有责的信念,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3.提高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只有广大教职工对物业有了正确认识,并加强自身的自律行为,物业管理才能事半功倍。高校物业的作用非常重要,内容也比较广泛。全校职工、学生的教学设施、居住环境、饮食卫生质量、校车的合理调配、校办工厂的运营等等都是物业的管理范围。物业的职能不仅是提供基本的服务及便利,而且也涉及到个人息息相关的日常事项。广大教师员工学生既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也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对于物业合理的计价收费标准应认真执行。

4.坚持低碳物业管理的原则

物业管理与节能降耗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年前,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就曾提出要推行绿色物业管理。根据国外的资料显示,建筑物在建成后寿命期间的管理费用是建设成本的7倍左右,而国内则达到了12倍,其中,能耗费用占比最大。由于大学是广大师生聚集的场所,因此,物业管理与节能降耗高度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美型校区是项重要举措。通过统筹兼顾,信息共享,进一步抓好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就能够达到节能、节水、节电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改善,从而为保护环境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将作出积极的贡献。

5.吸收高学历的物业管理人才

物业人才应专业化、年轻化,要逐步提高完善物业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随着部分职业院校和高等教育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设置,物业人才能逐渐满足高校的需求。高校物业公司应重点吸收建筑设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方面的复合型物业管理人人才,这些专业人才适应性强,所学专业对高校物业管理比较对口,能大幅提升管理的水平。

6.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反馈机制

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物业管理活动,物业管理方式的改善依赖于大家的积极共同参与。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反馈机制,及时对物业进行信息反馈,物业相关人要广泛听取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好的对策建议必须主动采纳。另外,还要和同行兄弟院校积极交流物业管理经验,积极吸收其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尹成志,崔逸山.浅谈高校物业管理的模式和体制[J].高校后勤研究,2007(2).

[2]董贤钧.物业管理新十年发展畅想[J].中国物业管理,2010(1).

[3]程志巧,陈冬虎.引入物业管理营建“绿色学校”[J].现代物业,2009(10).

第7篇

2007年,山东掀起一场政府主导、全省联动、强力推行的素质教育风暴。改革从应试教育重灾区高中突破,规定全省统一高中寒暑假时间、双休日一律不上课,2008年入学的新生高二学期末以前不得文理分科,考试成绩不公开、不排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一年,就有20所学校因违反素质教育规定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或被黄牌警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山东省坚持20字的工作思路(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核心、评价引领、督导保障),采取“五抓”的工作措施(抓住全省整体推进这个关键、规范办学行为这个切入点、高中教育这个突破口、新课程改革这个核心、督导评价这个重要保障),实现“三个全面”“三个还给”的工作目标(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努力把健康还给学生、努力把能力还给学生)。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学区化管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教育改革实验区,自2004年起,从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学区化管理”模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蓝天工程”教育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学区化管理”是在不改变资源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实现学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共享、共建、共同发展,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促进优质资源的再造,生成新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扩充。

“蓝天工程”是一套完整的青少年课外、校外活动体系,主要体现为“五个一”,即:建立一个资源库、编印一本课外活动手册、搭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设计一套评价体系。“蓝天工程”体现了大教育观,进一步整合了社会资源,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一步融合,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为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名校集团化办学整体提升教育品质

2004年9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在核心连锁式办学、合作共同体式办学两大基本类型基础上,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名企”等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同时进一步拓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形式,开展“高校+新校”“教科研单位+新校”“名园+街园”以及“教育联盟”式运作机制、“名校托管”式运作机制、名校资源再生发展机制的探索。在注重城区内部和城区之间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向农村延伸拓展,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统筹城乡区域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城区教育集团的组建和城乡互助共同体的缔结成为名校集团化战略的一体两翼、“两轮驱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整体提升办学品质,努力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百姓需求

近几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从转变、拓展部门职能入手,着力构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促进部门工作从重点关注教育内部事务,转变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统筹教育资源,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第二,促进部门工作从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转变到实施行业监管、制度保障上,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第三,促进部门工作从“因人设事”转变为“因事用人”,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管理,一个一个地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

2002年以来,潍坊市教育局以全员创新、全面创新为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潍坊市也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城乡教育均衡

成都市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根本,大胆探索创新,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具体做法有:

实施“校区校点”村小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城乡联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以组建专业职教集团和公共实训基地为重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以推行职业教育券为重点,探索职业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建立“城乡流动”的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教师流动补充机制、流动激励机制、流动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覆盖”的教育资助机制。一是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福利”保障机制。二是完善特殊困难家庭子女“全福利”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特殊教育群体“全福利”保障机制。四是完善进城务工子女“全福利”保障机制。五是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全福利”保障机制。六是完善藏区学生“全福利”保障机制。

建立“区域合作”的灾区教育水平提升机制。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改以后,南山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文件,规定不准以升学率给学校、班级排队,不准以升学率高低评价教师、学校,不准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优劣,不准搞题海战术,不准频繁考试,不准过量布置作业,从政策上为学校、教师“减负增效”保驾护航。

南山区把综合课程作为实施新课程实施的难点与重点,在全国率先加强了课程整合的力度,全面开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实施了对综合学科课程教师的系统培训,深化了对综合课程的校本研究,加强了综合学科的集体备课、经验交流和资源整合,开展了初、高中相关学科的衔接研究,编印了初、高中教学衔接指导意见,综合课程实施效果良好。

南山区还实施“名师工程”,开辟引进教师的“绿色通道”,建立了新颖的“首席教师制”。南山区突破了“分数+考试”的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羁绊,构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评价制度,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电子档案袋和成长记录袋,实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凸显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

辽宁省铁岭市:“教育年”激发社会合力兴教风尚

2007年春天,铁岭市委、市政府提出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全民参与的“教育年”活动。自2007年以来,铁岭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铁岭市开展“教育年”活动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2007年启动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区教育园区等九大工程。2008年启动了市属本科大学建设、基础设施规范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等九大工程。2009年,铁岭市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又着手实施了市属本科大学建设工程、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工程、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素质教育育人工程等十大工程。

经过三年的努力,铁岭教育实现了五个新变化: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度有了新变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有了新变化;校园面貌有了新变化;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有了新变化;学生身心素质和升学就业理念有了新变化。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高位均衡促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

2008年江苏省无锡市正式提出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的行动计划,总的目标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实现市(县)、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公办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优质化、均衡化,真正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条件。

在具体工作中,无锡强调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党政推动,形成有利的工作氛围。无锡把创建高位均衡示范区的工作责任和成效列入对市(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重点工作进行责任考核的范畴。坚持整体联动,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完善制度保障。

无锡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为主得到强化,规范办学行为和实施素质教育等重点工作得到有力推动,群众教育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管理触发教育管理机制变革

2007年上海市教委启动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浦东新区和市郊区县教育局将郊区农村20所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的学校委托给中心城区19所品牌中小学及有资质的教育专业机构进行管理,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辐射提供了可借鉴的政策框架和运作模式。委托管理的目标也是促使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委托管理是在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基础上,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具体事务委托给专业性强、公信力高的专业机构,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办学绩效进行评估。这种做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工作,还能使教育服务更加专业、更加精细,有利于改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委托管理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契约关系。委托管理还可以在优质公办学校办学团队中间催化出一个非营利的专业化教育机构。这不仅解决了农村学校发展的问题,也使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改革。委托管理是教育公共服务架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吉林省抚松县教育局:“两把尺子”让教育督导大有所为

近年来,抚松在构建新的督导体系中把督导由“一把尺子”变成“两把尺子”。“大尺子”确保每个年度的教育发展底线,而“小尺子”则引入协商机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实际,做到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指标,年初督导部门和学校都有协商、实施过程有指导,为学校自主发展留足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