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有机化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17 15:19:49

序论:在您撰写有机化学核心素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有机化学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

第2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构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把学科教学和科学素养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化学新课程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的要求

科学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新课程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深刻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课程教学就是学生主动完成的真实、科学的探究过程,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研究给予必要的理解和指导,师生合作完成研究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研究过程还是研究结果都可以转变成在科学素养教育中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的资源。新课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与科学素养培养脱节、把化学教学主要看成是化学知识传授的简单过程,真正重视学科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做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理论、规律及应用都是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家的设想、假说、理论都要求通过科学实验或实际生活的验证。化学课程为科学素养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新课程赋予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融合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涵盖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主要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来进行。结合学科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化学实验对培养科学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实验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最好方式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为求得单纯化学知识的演示实验或简单的操作实验的做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将科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验教学中。此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凭空猜想,胡乱编造,应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

在化学教学中对实验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恰当分析,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受,并使之带着这些新奇的感受进入化学知识殿堂,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去分析、猜想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金属铝的性质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熟知的“铜树”图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制作“铜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剖析实验原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铜树的生成和产生的气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原理,让学生理解了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进行学习科学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科学素养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设计综合实践课题让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是交叉、渗透的,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联系。把这些课程人为地割裂,有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而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则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局限。

切合教材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为基础设计了综合实践课题“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暖”,在这一课题中,学生探讨、研究了二氧化碳的化学产生过程以及大量砍伐树木导致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利用模拟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温室效应,探讨了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从环境科学、地质学、生物科学等方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为人类带来的危害,最后,学生从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应用、植树造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多个视角设计了如何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案。由此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学生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获得综合性信息用以弥补学科课程按知识体系分科学习的不足,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能力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还原自然科学学习的本来面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3.充分利用化学史材料展现科学的本质。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既包括发现的化学知识、发现知识的科学方法,更包括化学家为之奋斗的忘我精神、坚忍不拔的创新过程,具有趣味性、故事性、思想性、情感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化学史可以作为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原始材料,通过化学史可以展现科学的本质。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化学史料中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史料作为科学本质教学的原始材料。比如,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与技术》”中“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为材料,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科学的道路上要不怕困难,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的学习中依据史料,首先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认识、理解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只是对当时客观世界在一定层次上的正确认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发展而变化的;门捷列夫对大量元素理化性质进行观察分析,结合理论进行推理,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通过对这一史料的介绍、剖析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与推理不仅是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化学史是科学探究过程的最好呈现,通过化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剖析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展现了观察自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典型科学探究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先辈们为科学所付出的艰辛,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能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科学总是曲折前进的,了解化学史,也许可以在今后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这些都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

第3篇

摘 要:在英语学习中,培养核心素养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心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首先概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作业设计原则,然后阐述了优化作业设计的途径,最后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作业设计形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作业;优化设计;途径;形式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满足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要素。一方面,核心素养注重过程导向,关心的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感悟;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具有稳定性、发展性,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作业设计概述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认识、生活经验出发,提倡任务型、合作式、实践性、广泛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以英语课程为例,传统的作业设计任务重、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带着兴趣做作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看作业内容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否具有吸引力。

2.开放性

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和单一性、封闭性相反,指的是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中进行选择;或者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

3.发展性

英语作业的设计,要求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尤其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热爱研究、想象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作业设计不要单纯局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社会实践、研究探讨类,将动手、动脑有机结合。

二、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的途径

1.体现出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作业的设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还是切实达到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效果。只有为学生创设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语言的输出、输入效率和质量,继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从中提炼出重要的知识点,作为作业设计依据。(2)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进行分层,之后设计出简单、中等、有难度三种作业,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3)作业设计要贴近生活,可以要求学生在放学途中观察看到的事物,并用英语进行记录,以便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作业内容不能是一潭死水,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等感官,能带着问题和思考做作业,从而发挥出才智。疑问是创新的源头,在作业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找出答案,能够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和生活实践相挂钩。另外,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生单方面做作业转变为师生互相交流探讨,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促使温故型作业变为创新型作业。例如,一位美国友人到你的家乡做客,你应该如何做好导游,带领他领略家乡的特色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会利用学到的英语知识描述自己的家乡,并且设计和美国友人的对话。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演练,有问有答,在锻炼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听力、口语进行集中练习,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标除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应该强调答案的正确性,而是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养成用脑的习惯。例如,第一,做作业前,要求学生看清要求、认真思考,首先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回顾相关知识点,最后自主完成作业,并养成及时检查的好习惯。第二,注重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学生和学生合作、学生和家长合作、学生和教师合作等形式,巩固知识点,掌握解题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三,利用作业资源开展点滴教育,使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去探ば碌闹识点,从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4.拓展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整个地球也只是一个村,尤其是国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合作更加密切,在此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作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英语的表达不仅是一种语言,其中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文化底蕴、民族思想等。因此,设计英语作业时,应该涉及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道德素养等内容,并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奥运会为例,作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事,其中蕴藏着文化、经济、政治等内涵。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奥运会的资料,了解其中的比赛项目,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项目和运动员。与此同时,通过比较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内涵,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5.注重作业评价环节

英语作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作业设计是开始,作业完成是过程,作业评价是结束。因此,要想保证系统的完整性,还要关注评价环节。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制定合适的评价机制,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作业完成质量评价时,不要单纯采用优良中差、ABCD等模式,还应采用对话式的评语,例如Your handwriting is so nice.Your work is well done.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等。如此评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三、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的常见形式

1.合作型作业

合作型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和他们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比如,教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7 Good manners进行礼貌用语的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对话,并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小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2.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更贴近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以Signs章节为例,可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各种标志,并使用英语进行标注。

3.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作业,既在能力接受范围以内,又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忆;高年级学生则要注重理解和写作,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作业设计,应该遵循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个性化的原则。在设计时,要体现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分析判断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内涵,并注重作业评价环节,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原创题;有机化学;命题思路;考查意图;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7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 命题思路

2.1 渗透新课程理念,追求命制形式的创新

两道试题命制均以能力立意,对学科知识、方法和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1)有机基础试题采用物质中心或反应中心的辐射命题模式,而有机实验探究试题采用以处理工业废水的问题解决模式,追求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2)在命制形式上追求创新,如有机基础考查中增加了知识的动态建构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突破有机推断和合成的内部静态封闭考查。废水处理的有机实验探究包括“成分探究、物质分离、物质检测”等过程,突破考查角度单一、功能相对集中的情况,挖掘和展示有机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和应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2.2 动态考查核心知识,关注多种信息的解读

结构简式、方程式、反应类型作为中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基础性、建构性和生长性。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的“词汇”,它表明了有机物的结构方式,以价键为准则表示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数目配比、碳骨架和官能团,方程式是有机化学的“语言”,主要是用结构式及反应条件来表明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反应类型是有机化学的“内涵”,是有机反应的微观表征,与反应机理密切相关[6]。三者都是试题命制关注的重点。

试题融合高考四大题型中的文字信息、工艺流程、图表信息,提示信息等形式,将综合素养考核进行项目分解,达到能力与方法考查的设计与追求。信息多样性主要基于能力选择和层次的要求。在信息解读、迁移和运用过程中,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3 问题针对性强,兼顾引导性与开放性

笔者在问题设计时,首先针对有机基础或实验的重难点和核心步骤,反映主干知识、科学方法和化学思维,关注知识点、线、面结合和重、难点的突破。其次,注意兼顾答案的预设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可能。其三,针对体现能力追求的引导性和综合性,如通过原理分析、有序实施、数据处理达到方案设计的不断深入,同时在实验的“取样、操作、现象和结论”等的相关性和匹配性中完成探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数学(理科)、英语、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5.

[2][3]刘在群编著.有机化学学习笔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9~296.

[4]林屹,秦炜,黄少凯,戴猷元.溶剂萃取法处理苯酚稀溶液及其废水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3):261~265.

第5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有机化学是化学科目的基础教学内容,是化学工业各个方向的基础性课程。而实验教学更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中之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态度,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需要根据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结合各教学方法的优劣之处综合运用,保证教学效果,确保教学安全。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特征

有机化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广的,与诸多学科相关联,具有基础性质的课程。与化工,生物,制药、农学、环境等诸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分离鉴定等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较为常见的有机反应、有机物的合成、分离,鉴定法等。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则是有机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对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以及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识、总结能力,以及撰写试验报告的能力。近年来, 随着新反应、新技术和新合成方法的不断涌现, 交叉学科, 边缘学科的创建, 教学仪器, 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 以及现代分析技术在有机化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1]。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成为一线教学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上述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叙述和探讨,结合目前一线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情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使用频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探索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辅助下自觉的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索的教学方法[2]。探究式教学法的一般途径是创设情境,设置疑问――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以角色体验增强师生互动――细化内容,调动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作业,完成课堂内容升华。可以看出,这种探究式教学法通过一个情景,不断的引出新问题,新思维,并在学生的讨论中完成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建构,最终通过一定的任务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和总结。

案例: C2H6O的可能结构式

教师情境创设:我们知道C2H6O中的氧原子如果舍去,就是常见的乙烷。现在我们在乙烷分子中添加了一个O,那么新的结构会是什么样的呢?

实验探究: 学生用相关器材搭建模型

学生讨论: 根据每一组学生搭建成的不同分子结构,探讨这些结构都有哪些异同之处。如(CH3CH2OH和CH3OCH3)

二)模块式教学法

“模块化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表现和完善。根据该理论,为了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在课堂中实践,在实验项目开发中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点,并能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3]。针对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处理,我们可以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分为基本实验、化合物性质及其鉴别、化合物合成与制备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其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教学实体,每个实体内部是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体系,同时每个体系之间也构成了整个有机化学实验的大体系。在模块化处理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也都需要进行微调以保证模块化教学特点的突出。

教学内容:实验基本操作(70%乙醇重结晶萘和水重结晶苯甲酸+两种不同的方法重结晶苯甲酸)

实验方法:重点突出学生上台示范环节

实验手段: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影像呈现分子结构、仪器、实验过程等内容

三)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问题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在各个环节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所以,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去设计每个环节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作为带动学生思维的动力。问题教学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多方面,多层次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和核心用实验、实践、讨论方法去探究――对所有问题逐一解决和完善,并做好总结。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且有一定的顺序,按照流程进行的问题教学可以将问题解决作为整堂课的核心,让学生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找到核心内容。

乙酸乙酯的制备

提出问题:根据反应式思考该反应的特点、浓硫酸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可逆反应的产率如何得到提高、粗产物中的成分等

实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进行多种实验方案,尤其是对不同催化剂的使用

问题解决:通过实验报告,现场回答,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实验前所提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和回答。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冯宇,刁开盛.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v.16;No.5602:90-92.

第6篇

关键词:苹果;有机化学;苹果酸;酚类;有机合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5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7

一、一个苹果中的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在浙江省高考中占有很高的分值。考查的落脚点多是官能团的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有机物结构简式的推断,有机物的合成与分离。有机化学结构种类多而复杂,性质各有不同,要想扎实掌握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就要将高中有机化学主干知识通过一条主链串联起来,由点及面,最后形成立体而全面的知识网络。

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苹果与有机化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苹果果皮的果蜡,就是一种烃类物质。苹果的果肉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等多糖物质、葡萄糖等单糖物质。成熟苹果的独特香气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等挥发性物质为主。切开的苹果颜色褐变的原因与有酚类物质的氧化有关。未成熟的苹果的酸味主要由苹果酸等酸类物质引起。此外苹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成分。苹果中的有机物几乎涵盖了高中有机化学所有物质种类。

有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对高三有机化学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化学关联生活,突出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在化学教学中的理解、融合和勾连作用。挖掘苹果中的有机化学教学素材,重视与学生生活情境相结合。对各类有机物进行串联复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探究兴趣。化学关联生活,拓展和深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形成有机化合物的转化与合成的核心素养。素养一旦养成,就会伴随学生终身。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有机化学的具体知识,但是如果学生看到苹果,就会联想曾经学生时代所学的有机化学相关知识,是对核心素养教学最好的褒奖。

二、教学设计

1.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推断――苹果酸结构简式的推断

某有机化合物A广泛存在于多种水果中,经测定,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4,A仅含碳、氢、氧三种元素,且分子中没有甲基。A既可以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又可以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且测得A与乙醇完全酯化所得有机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0。试推断A的分子式与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未成熟的苹果中的酸味主要由苹果酸引起,苹果酸对苹果的口味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苹果酸的存在,使得苹果具有甜中带酸的独特口感。市场中也有各种苹果醋饮料,因此苹果酸在生活中较为常见。通过对苹果酸结构简式推断,让学生感悟官能团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的一般方法。

2. 有机化学实验探究――苹果褐变的原因探究

切开的苹果过一段时间后颜色会由白色变成浅黄色,最终变成褐色(食品科学上通常称为“褐变”现象)。引起苹果褐变的原因有多种观点[1]。

观点1:苹果中的亚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铁离子而成黄色。

观点2:苹果中含有氧化酵素和酚类物质,切开后酚类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在氧化酵素的催化作用下,酚类物质被氧化成黄色的醌类物质,生成的醌类物质被继续氧化并聚合为褐色物质。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对观点2进行实验验证。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1)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立即放入热水中(90~95℃)3~5min后取出,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2)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少量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3)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少量的食用白醋(pH=6)与小苏打溶液(pH=8),观察现象。很快苹果发生褐变现象。

(4)将刚刚切开或削皮的苹果表面立即分别滴加Vc溶液和Na2SO3溶液,观察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苹果褐变的速率受酚氧化酵素的活性及含量、酚类物质的含量、接触氧气的浓度等几个因素的影响。所以使用酵素抑制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等)、使用防止酚类物质被氧化的强还原剂物质(如Vc溶液、Na2SO3溶液等)、将苹果切片与空气隔绝(如浸泡于冷开水、盐水或用保鲜膜包起来等),都可以防止或延缓苹果的褐变。

设计意图:由于《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陈述性知识,不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苹果变色原因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等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同时应重视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和对实验结论进行科学判断,提高学生的有机化学核心素养。

3. 有机化学合成――乙酸己酯的合成

苹果有独特的香味,未成熟苹果无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己醛、2-己烯醛等为主;成熟苹果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为主。苹果中的酯类物质种类繁多,其中富士苹果主要香气成分以乙酸己酯为最多[2]。乙酸己酯合成实验设计如下[3]:

将8.0mL己醇和9.6mL冰醋酸加入到干燥的100mL圆底烧瓶中,摇动下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混合均匀,加入沸石,装上回流冷凝管,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回流,保持状态1h。反应完全后,稍冷后拆除回流装置。 将烧瓶中的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用20mL冷水分几次淋洗烧瓶内壁,洗涤液并入分液漏斗。充分振荡,静置,待分液清晰后,分去下层水溶液。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静置后分去下层水溶液。再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一次,至水溶液对pH试纸呈碱性为止。然后酯层用7mL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一次,分出水层。酯层转入锥形瓶中。加入1g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除去干燥剂,将滤液滤入普通蒸馏装置,加入沸石后加热蒸馏,用干燥的量筒收集138~142℃馏分,量取体积,计算产率。

思考:

(1) 酯层用10mL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涤所除去的物质。

(2)酯层用7mL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所除去的物质。

(3)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酯层的原因。

设计意图: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在浙江省化学选考中占较大分值,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有机药物及有机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乙酸乙酯的合成也是陌生有机物的合成,与有机药物的合成有相通之处。同时,乙酸己酯合成实验设计是对课本中乙酸乙酯合成实验的拓展和深化,结合《实验化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合成有机酸酯的反应原理,掌握萃取、洗涤、蒸馏及纯化液体有机物的实验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合成与实验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认识。用实验有目的地渗透和强化有机合成的意识,确定有机化学最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三、教学反思

有C化学复习需要兼顾有机化学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注意把握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建立“有机化合物―官能团―有机化学反应―性质―有机合成―应用”之间的联系。苹果是有机化合物复习素材的宝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复习课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如烃类物质、醇类物质、糖类物质及氨基酸等复习。也可以设计成系列微课,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苹果中有机化学复习的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从而使学生感受有机化学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基本的有机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任雪明,吴文中.高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1-115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基础薄弱生;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化学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一门启蒙和中心学科,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掌握了这门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基础薄弱生,在教学中只有做好基础薄弱生的教学,才能真正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笔者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建议,意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有效的教学导入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知识时,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始,知识讲解就非常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也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教学导入的设计,尽可能将教学导入设计的新颖别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许多学生可能在看到章节题目的时候,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节讲解的内容自己都知道,过于简单,学习的激情不大。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前,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班上学生播放一些消防队员灭火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观察在面对不同物质燃烧引发的火灾时,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扑灭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样班上的基础薄弱的学生也都能够很快融入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二、知识有效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知识虽然看起来高深莫测,但是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触,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好像都与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其实也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化学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的时候,也可以从生活入手,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讲解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钢铁的锈蚀和保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将自己家里一些被锈蚀了的钢铁用具上的锈清理干净,这种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验,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都极为新奇有趣,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有所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合作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联系,学好化学知识,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将班上学生按照具体的学习情况、性格等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探讨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这一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酸和碱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索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酸和碱,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相比于学生单独行动,探索的效率更高,而且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时,也能够彼此交流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在开展分组学习的时候,也必须注意不能盲目分组,如将学习好的学生分到一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定,一个小组里既要有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也要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可以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优劣互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时,为了巩固学生所W知识,必要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练部分都是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教学作业设计也必须要合理,作业过多或者是难度过大,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使得他们逐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要认识到“兵不贵多而贵精”。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减少题量,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意义和趣味性的题目。此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安排课堂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也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能搞“一刀切”,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可以尝试做拓展题目,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只能做基础题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做好作业设计。

总之,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时候,要想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从教学的导入和知识的呈现等角度开展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峰.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丁鹏.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4).